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0

解剖股市常见的败招

市场需要寂寞思维

行情不低迷不成底部(筑底阶段应该是最低迷的),不颠沸不成为头部是市场的一大定律。低迷即市场存在较普遍的看空情绪而不愿介入,一般是人气淡散,交易动量极度萎缩;颠沸则是人气极旺,普遍看好则介入,随之就是天量见天价。可见行情的底与顶往往与投资人的意愿相背离。

虽然市场多与空永远是对峙的,并且在理论上构成力量上的均衡(有抛盘必有接盘),但若在其中扣除交易成本,加上主力的垄断操纵、内幕交易等非规范行为,则市场中永远是亏损者要远远大于获利者,换言之市场永远只有少数投资者能赚钱,这也提示市场的正确思维永远在少数人一边。反之如果市场真理在大多数人一边,大多数投资人都能获利,那么最后谁给他们“结帐买单”呢?

从市场的客观状况来说,大资金无论在信息上的先知先觉、研究的力度与深度,还是对行情的影响力等方面,较普通投资者都要远胜几筹,也就是说在市场投资层次中,主力对行情的把握是主动的,而普通投资者则是被动的;对行情的演变大资金具有先知优势,普通投资者则只有盲从的劣势。而在投资量化上,却是普通投资者群体要远胜于大资金群体,这也鲜明勾勒出了行情运作优势与正确思维在少数者一边的市场现实。

如果做一个小小的实验:100个不同的投资者对行情趋势的看法,可能有20种不同的观点,在行情没有演变之前,谁的看法是正确的呢,肯定是一个未知数。同时有一点也是肯定的,即多数人随同的看法,在行情演变后往往被证明是错的。

以上可见,普通投资者虽然不具备洞察行情的先天优势,但却需要不随大流的寂寞思维,这种寂寞思维在大势极度低迷和极度颠沸时尤其重要。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1

做股票不具备相应的技巧,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做股票没有切合自身的理念和操作原则,就不能进退从容,就不能入市做股票!

理解了上述原理,建立切合自身的运作理念,也就找到了解决套得住、拿不住的方法。希望神光的会员投资者对上述市场原理也能有所感悟。

博览“股评”群书 买卖缺乏主见

许多投资者都希望或者通过媒体的公开股评来获取市场信息和买卖观点。应该说这种愿望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借“脑”发展的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也应该值得鼓励的。但万事都有一个“度”。现在信息媒体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有偿的、免费的信息多渠道、全方位地供投资者自由选择。对同一段行情,有时100家股评能产生50个以上观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有时观点又达到空前地一致,使投资者盲目的追从。

相对于市场大户,普通投资者原本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完全依赖于公开股评的操作,无疑更处于被动之境地。不知投资者注意过没有:上证报搞的分析师指数,连其自己都承认是一个反向指标。因为只要上市公司的分红总量不超过市场的交易成本,股市是少数人赚、多数人亏的市场,所以投资者观点趋向一致,出现盲从的时候可能就是行情转折的时机。所以我们在前一期股民学校专栏中强调市场需要寂寞思维。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目前市场中没有自己独特思路的投资者是很难赚钱的。

在沪市96年牛市行情中,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医院的一个工会干部相当能干,人缘也好,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在不长的时间内认识了上海43个“股评家”。95年底退休有了充裕的时间,医院即利用其社会关系广的优势集资给他去炒股,上至专家教授,下至护理员工共集资120万元,自95年12月始开户运作。即日起该干部每天晚上要打43个电话,问甲“股评家”什么股票可以买,甲点一股他第二天即买入;第二天拿这个股票去问乙“股评家”可好,乙“股评家”言该股不行,应该割掉,不如买另外一个股票,隔日该干部言听计从,再隔日又找丙“股评家”。。。。。。。一年之内在43个“股评家”里绕了无数圈,帐面市值也在牛市行情中从120万“萎缩”到10万元(95、96年有T+0加透支)。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对于现在更为泛泛滥滥的股评,既要注重借鉴,又不能过分地依赖,更要去伪存真,毕竟最后决断买卖的还是自己。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两家咨询机构长期追踪。这一、两家咨询机构要有连贯的思维,要有有独特的观点,且经长期市场检验还能生存下来,且口碑也不错。盯住后,首先应作长期追踪观察,吸收其思维理念,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操作特点,形成切合自己运作的有效理念来“借脑”不断壮大。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2

走火入魔于技术指标的“牛角尖”

许多股民在入市之初或入市之后,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类“舶来”的技术指标研修一番,作为股市研判工具之一,对其有所了解或者作深入地研修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对技术指标过于沉迷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1)目前投资者盘中所看到的技术指标大部分都是同一的,甚至各项参数也是同一的。全国几千万投资者都在看同一种指标,如果依此指标操作就能获利,那么这利从何而来呢?所以任何指标其普及越广,失真率也就越高。因而神光公司的各项系统指标只在公司内部运用,且随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充实,没有完全公开,也不能完全公开。(2)目前投资者盘中所能看到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都是国外的“舶来品”,在国外成熟性市场可能适用,在我国的“发展性”市场、“政策性”市场、“投机性”市场中,其功能就可能大打折扣。(3)盘中指标有几十种,各有不同的功能,在任何阶段都会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因此对其过于沉迷就有可能患得患失,作出影响操作的决策。(4)在技术经典理论上有指标钝化中出强势之说,很多时候,特别是涨跌幅度较大的时候,往往出现指标失真的现象,容易对判断形成误导。(5)技术指标往往容易被主力所“调动”,形成“空头”或者“多头”陷阱,成为迷惑投资者的工具。

我们的观点是,对技术指标不能过于依赖,要么不懂而全凭专家的建议(参见上期“不要博览于股评群书”的建议),要么深入懂透,“半瓶子醋”反而更容易误事。应对方法:(1)可以专注于一个、最多两个自身熟悉的指标,深入研究其与行情匹配的规律,深入把握其原理以及各项特性,不能做到这深度,就不能将其作为参考的重要依据。(2)技术指标只作为辅助参考,不要作为主要参考。(3)市场原理深入无穷,市场原理变化无穷,市场规律处处存在,有基础的投资者可以潜心研究切合自身运作的,在小范围内运用的新指标。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2

喜欢头部“热闹”,难耐底部“寂寞”

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在市场人气沸腾的时候,入市买股“勇往直前”,心中时时所想的是怎样买股。但在行情低迷筑底的时候,持股又难耐寂寞,时刻所想的是怎样抛股。因此行情的高位都是主力分批派发,中小投资者奋勇而入,高频率换手中产生巨量。行情的底部在中小投资者难耐寂寞的零散性抛出、主力逐渐收集中产生低(地)量。本栏前期曾评述股市是少数投资者获利的市场,如果在一个完整波段行情中大于平均成交量的巨量都能获利,这利从何而来呢?而一段行情的成交量和股价由低到高的过程,正是主力底部收集棗伺机拉抬棗价量齐升棗市场跟入棗乘机拔高棗投资者奋勇介入棗巨量产生棗主力出货的过程。因此行情“热闹”之际就是巨量产生之时,也是风险来临的时候。

实际上任何一轮行情动量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都是筹码由集中到分散再集中的过程,主力低位收集(筹码集中)棗高位分批派发(筹码分散)棗行情走低(再集中)棗……,因此巨量产生的时候就是筹码分散(主力派发)的时候,对行情走势来说,巨量后筹码已分散,哪儿还有行情再涨所需要的凝聚力呢?有很多的“假牛股”行情一直非理性上涨(西宁特钢之类),甚至涨了300%,行情还难以下跌,这并不是主力不想回吐,而是因为该股始终缺乏出货的市场机制,股性不佳,股价又高,不管真与假又缺乏各类题材的烘托,市场投资者始终望而却步,中小投资者不愿介入,该股又哪儿来“热闹”呢?没有“热闹”,主力尽管市值利润丰厚又怎么出货呢?所以只能往上死做,这些股票市场中买的多了,它就跌了,买的少或者干脆不买,它只有涨这一条路可走,也只能称之为“假牛股”。

理解了头部行情是“热闹”的行情本质,反之,投资者也应该明白筑底的行情应该是低迷的,虽然低迷的行情不一定是行情的最底部,但底部的行情一定最低迷的。如果说巨量堆积的行情是对投资者“贪心”的检验,筑底的低迷行情则是对投资者信心与耐心的考验。所以我们对投资者的建议是:行情“热闹”的时候需要冷静,行情低迷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3

急功近利勤换股

在这个市场中中小股民的换股频率是最高的,因为他们“船小好掉头”,他们需要围着市场主力“转”,他们需要围着“爆炸都来不及”的信息转。也正因如此,无论大盘还是个股行情都是市场围着主力“转”,主力“赶”着市场走,因而有了“市场人气”这一个反向指标,也有了“对敲、关联交易、假信息”之类的“猫腻”。所以中小股民常感叹:在这个市场中我们是最“命苦”,永远是最被动的,因为主力、庄家有强大的资本,有“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

其实,这个市场是最“公平”的市场,主力有它的特长,中小投资者也有自身的优势。中小投资者的最大优势是棗时间,而这一点却又是主力最大的劣势。因为主力拥有的巨额资本是有相应成本的,它一天不做就意味着亏掉了一天的资金成本,它做庄行情的周期拖得越长,就意味着它的成本就越高。

在这市场投资者群体中,能真正做到“风险最小化,利益稳定化”的往往是具有独立思想和寂寞思维的人。能做到“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更是具有独到的研究能力,选准个股以中长线为主,不受市场“浮躁”影响,做足行情利润的人。通过市场调研得知,任凭一年行情的“景气度”再好,以追涨杀跌为主的投资者年收益是很难超过30%的,更难超过50%的,大部分的仓位市值还是“不涨反跌”的。但是,如果一年你只做一个股票,潜心研究、追踪关注该股的基本特性,充分了解盘面动态,对该股的阶段性高、低位应该能“熟能耳详”。如此这样,即使盘中股性最次的马钢股份一年也有30%以上的波动空间。

无论大势好坏,如果有投资者把沪市收购板快的“四小龙”行情做足,就把握这四个股票的中级波段,这年收益率可“不得了啦”。这些举例虽然有所极端,但也不无深刻的内涵。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4

重价不重势

许多投资者在具体操作中,心中所想的往往是自己的股票是什么价位买的,要什么价位去抛,一旦股票被套时时所想的更是到什么价位能解套。但行情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来运行的,明明行情筑头了,但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价位而不抛,明明头部已确立,行情仍要下跌因为自己受套而不愿割,延误了战机就等于延误了时机,等后一轮强势行情再来的时候,别人在盈利自己却还在等解套。还容易陷入有利不抛反被套,小套积大套心态失恒的恶性循环。

许多投资者设置的买卖价格一般是以市场公认的价格为参考标准,大都源自于股评、传闻、前一个头部与底部、自己估算的获利目标等。但我们前期评述市场公认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否则主力与庄家怎么能获利呢?96年申华实业受“三新公司”与“君安投资”展开收购战的作用,股价从6.78元炒到27.78元,在风险累积空间达到300%,行情于26元左右震荡的时候主力放出“口号”棗该股要炒到40元,并且该“口号”成为沪市股民“老少皆知”的行情目标,最终炒作主力“得胜回朝”,而买入的投资者“全民皆套”。

在自然界水流成势的原理应该众所周知,即便有非常科学的预测,每年都还要提前作出非常充分的“抗洪救灾”的防范,并且“水势”来临时都有“水来土阻,洪来石挡”的具体部署。在股市中也有“顺势而为”的股谚,体现出行情操作要重“势”的本质,当然要做到从容的“顺势而为”,也需要充足的技能为基础。当“大势”不行的时候,不拘泥于买进的或者套牢的价格,当“大势”好转的时候,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卖出价格或者买进价格,尤其不拘泥于自己的套牢价格,是最重要的。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5

频繁跟着“利多”、“利空”转

市场中总有许多股民特别喜欢在涨势中打探有什么“利多”消息,在跌势中打听又有什么“利空”,并且也总认为行情涨就一定有“利多”,跌就一定有“利空”,在操作上也跟随其所打探的消息,以及公布的消息频繁进出,结果到头要么是“利多(利空)”得益填补了“利空(利多)”导致的亏损窟窿,要么是在“利多”与“利空”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众所周知,任何消息在行情中的反映都具有超前性和滞后性,还有真实性与欺骗性,更有市场如何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等。因而行情中“利多”不涨;“利空”不跌;把半年以后甚至几年以后的题材拿到现在来做;大量庄股利好一出,行情就“见光死”,关于上市公司的假题材、假消息横行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6

不能“认识”自己

大千世界,人有善恶之分,高矮胖瘦之别,各自脾性更是千人千面。茫茫股海,股性各自不同,岁岁年年,股价又千变万化。因为股票行情无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万丈深渊一颗雷”都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脾性不同,思维不同做出来的行情必定不同,看盘的思路也必定不同,由此每日市场有抛就有买,有空必有多。作为投资者自己入市买卖股票,第一道“功课”并不是技术分析,也不是寻找股票,而是首先需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喜好、脾性、处事风格、应对能力等等。可能有投资者说自己还不了解自己吗?实际上自己是最难了解自己的,否则怎么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说呢?认识自己后的第二道“功课”还需要“认识”股票,所谓“知己知彼”也!当然认识股票的方法有“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市场面分析”等多种手段,操作上如果不能“知己知彼”,则往往容易被行情、被主力、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只能永远陷于被动之地,如此获利将是偶然的,亏损则是必然的。认识了自己之后也需要有自己的操作思路,形成自己的操作风格。例如有的投资者天性心急,那么只适应于做短线,因为要他做稳健性中长线,三天一过这投资者必定“心肠痒到根”。反之一个投资者天性迟钝则只能做中长线,要他做短线进出可能在盘面的千变万化中“找不到北”。了解了自己的性格,有了操作思路,也形成了自身的风格,最后还要寻找到合适的操作对象,因为有的股票“猴性十足”只能做短线,有的股票行情纵深度极强,但股性缓慢,做中长线更为适宜,有的股票还是危机四伏。如果股性与你操作的脾性不匹配,那么操作上必定是事倍功半,亏多赢少了。好比你找的对象时时跟你闹“别扭”,甚至与“背道而驰”,那你这辈子也就没有“快乐与幸福”了。因此认识自己+认识股票+合适的操作手段=资本的升值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1-11 13:47

偏信或迷信于个别股

市场中常有部分投资者对部分曾经获过利的个股“恋恋不忘”,或者是对操作上亏损过的个股“耿耿于怀”,从而在长期积累后对部分个股产生了依赖或偏见。例如:四川长虹我曾经30多元买入也获过大利的,现在我20元买入应该没什么风险。再如:青岛啤酒一个低价大盘股,我以前屡做屡亏,对该股将永远不做。但现在的事实是20元买入四川长虹可能很难解套了,而6元以下的青岛啤酒也可能是永远买不进来了,因为市场天天在变化,投资者在变,上市公司在变,行情也在变。由于中国股市属于不成熟的发展性股市,影响操作导向,左右大势沉浮的政策日新月异。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五年一计划;十年一纲领,上市公司各数风流三五年,更有“新一年,旧两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惯性,以及“富不过三代”与“穷者思变”脾性。市场的主流力量从投机大户到券商主力,再到投资基金在不断地更新,他们的思路、运作方法也在“更新换代”,并且更趋高明精深,所以市场是大浪淘沙之处,无论是对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是强者生存之地。如果投资者的思维成定势,那将很难在市场中生存,市场只有自身的规律没有永远的定律。能跟上市场规律的是强者,能把握市场规律的是高手,能超前把握市场规律的就是天才。

投资于投机股,投机于投资股

股市早以告别“老八股”时代,一涨俱涨,一跌都跌的行情表现也早已不复存在,林子大了也什么“鸟”都有了,有的股票只能进行短线投机,有的股票持有它一个星期要亏钱,持有它一个月只能赚小钱,持有它一年以上才能获大利。操作上最大的败招就是对投机股进行中长线投资,对一些中长线慢牛股进行短线投机,这好比两者之间产生了难以弥补的鸿沟,行情的运行节奏与你的操作思路撞出“火花”。例如大部分沪深本地股以及大量低价绩差股,虽然借助于资产重组的概念涨涨跌跌活跃非凡,但除了题材得到落实的局部个股外,大部分个股的一年之内的行情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箱体内。同时由于缺乏实质性题材的支持,即使在箱体内的涨升段中,因炒作主力缺乏足够的底气以及所采取的边出货边推升手法,行情表现也大多一涨就跌,或者是一跌就涨,对这类个股进行中长线投资,得到是“坐电梯”的感觉,而非真正的收益。而具有“真才实料”的牛股行情,只有在经过持久性的稳步推升之后,或者在主力全面建仓并控盘之后,更多的是主力获利丰厚有出货意图之后才能产生强势拉抬的行情,此类个股从主力建仓棗蓄势棗稳步推升棗强势拉抬将有一个持久的过程,有的主力在建仓完毕之后,由于缺乏运作行情的氛围,甚至几个月没有新动静,极有内涵。实际上一个战略性主力在一年之内能运作出一个战略性牛股,已是极大的成功,因为在股市的大海里几十万、几百万资金吨级的“小拖轮”要掉头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而一些几亿吨级的“航空母舰”要进行加速,或者转向可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了,因此对这类战略性牛股进行短线投机大多是“对牛弹琴”。

在具体的行情表现上,有蓄势整理、震荡震仓、假突破与空头陷阱、强势攻击、轧空拉升、拔高出货、超跌反弹、主力自救、滞后补涨……等特性,超跌反弹与滞后补涨望望是点到为止的,拔高出货与假突破往往是虚晃一抢,蓄势整理和震荡震仓需要耐心与信心伺候,强势攻击和轧空行情是对胆量的考验,主力自救的目的还是为了自救。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找到应对行情的“钥匙”。

yyqlm 发表于 2004-11-11 14:22

无弦琴音客 发表于 2004-11-11 15:22

是值得认真学习 、反思

和努力执行的好方法。

加分鼓励 ,也希望朋友们确实得到利益。

而不是只看到表面。

此贴收藏。。。呵呵

feidao11 发表于 2004-11-11 18:29

good

gffjw 发表于 2004-11-11 18:39

Originally posted by 无弦琴音客 at 2004-11-11 15:22
是值得认真学习 、反思

和努力执行的好方法。

也希望朋友们确实得到利益。

而不是只看到表面。

此贴收藏。。。呵呵

zhouhong 发表于 2004-11-11 19:54

好文收藏,谢谢

gggdddj 发表于 2006-8-6 13:00

hao !

虚心求知 发表于 2006-8-23 11:10

谢谢!学习

911zyj 发表于 2007-1-5 21:02

多谢了

30203812 发表于 2007-1-6 15:40

多谢

standy 发表于 2007-1-6 21:03

好文。学习。

蓝色的思念 发表于 2007-1-6 21:27

这文章加高亮远远不够,应该加精华。
幸运的是,我经历这些错误时,还是在正式进入股市之前。这要感谢那些低水平的大众媒体和那个疯狂的股市。当然,如果没有那些股市先贤的点拨,我也不会彻底告别它们的。
这十一个错误里的九个已经彻底消失了。显然,我还要继续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剖股市常见的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