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股与常胜的决策
换股与常胜的决策在变幻莫测的证卷投资市场,
频繁换股是导致我们投资决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实战中挨“两面耳光”的典例不胜枚举,
但日复一日,
悲剧还在不断续演。
这是为什么呢?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自负” 心理正是引发这一流行病症的罪魁祸首。
一、症候:判断失误、频繁换股、收效甚微、损失惨重
行为经济学研究者发现:
在股市人们表现出来的“自负”(过于自信)心理是非常突出和有趣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则“投资专家”表现“自负”的例子吧
每年初,
照例各大基金经理人要对全年的大盘走势做一个整体的预判。
在没有作出限定范围的情况下,
多数的基金经理人会在一个相对比较狭小的范围里作出抉择,
而很少有人能够作出包含正确范围的估计。 比如今年,
虽然由于诸多(利好或者利空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行情谁也不知道到底怎样发展。
也许会超出人们的意料在800点到3000点之间运行。
但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人给出的答案都惊人地相似——
在1300点到2000点之间作箱体运行。
抛开其它因素和具体动机目的的影响,
我们难道不能够发现这是怎样一个“自负”心理的具体体现吗!
“理财专家”尚且如此,
普通投资者的“自负”心理就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作为与专家投资者相比较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散户。
在日常的投资中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知之甚少,
极愿意去“精确地”判断未来走势的具体点位和股票运行的具体价位。
甚至,
有时候居然可以因为自己主观判断的几毛几分的利益,
而甘冒被深度套牢或者大幅度\"踏空\"的风险,
进行频繁换股操作!
然而实际情况是:
这种缘于“自负”心理的“精确”判断的准确率低得可怜。 著名的华尔街行为经济学家奥丹登曾经,
对几家证卷投资基金的资金运作换手率和相应的回报率作过长期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里,
那些最具有“信心”的投资者(由于自负而频繁操作)的年收益是10%左右,
远远比不上那些相对不太“自信”的投资者平均18。7%的年收益率。
二、偏方:观察分析、多看少动、坚定信念、理性投资
从上面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自负和频繁换股对于投资决策的危害。
其实我们应该懂得:
对于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而不断波动的股票市场的其未来走势,
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很难作出很明确的判断的。
投资者——特别是在“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普通投资者,
确实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
假设你不是一个超短线高手,
就不应该过高地估计自己地能力;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不要贪图暴利、因小失大。
并应该坚决放弃由于“自负”心理作祟而引发地频繁换股操作。
以避免盲目性,
在投资过程中尽量少犯错误。
在实战中,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
在一个趋势形成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其次,
在趋势形成初期,
戒除贪念和恐惧的干扰,
顺势而为。 而一旦趋势发生变化,
则应该冷静地进行分析观察,
多看少动。
切忌盲目买卖股票。
具体到当前的股市运行实际中,
如果你前期因为介入某些热点而不慎被套牢在短线头部,
你也就必须对目前“稳定发展”的大市场背景有所认识。
并判断到在一个中期趋势中目前的点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状况。
一旦发现你所持有的股票还有上升空间,
即可以持股不动。
减少因频繁换股操作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 :*22*::*22*::*22*: Originally posted by 寻缘草 at 2004-10-30 17:10
:*22*::*22*::*22*:
感谢你对我的鼓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