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o 发表于 2004-10-20 20:52

委托理财———扭曲的资本走向【回顾篇】

私募基金黑幕的一种形式便是委托理财。主要通过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它们在经纪业务基础上,结合为客户进行的咨询服务以及资产委托和资金运营等手段,发展了相当规模的非公募资产管理业务,通常采用一对一签合同的方式,资金量比较大,一般为几千万到一亿,时间为1年。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委托机构投资者理财的投资行为是在1999年后出现,在主管层政策松动后,2000年开始盛行,2001年达到顶峰,理财资金出现畸形增长。进入2002年后,伴随券商、机构自营损失惨重,一系列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业务出现巨额亏损,不少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覆水难收,理财风险爆发,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整体降温,开始收缩。

dono 发表于 2004-10-20 20:54

2001年,上证指数从2245高点跌至今年1月份的1339点,此后市场陷入低迷,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遭遇了寒冬。但统计发现,2001年以来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并未出现大面积亏损,仍有184家公司实现了盈利,共计实现收益14.97亿元。其中有44家上市公司此项利润达1000万元以上,而交大科技、北海新力、金马股份、前锋股份四公司委托收益是其同期利润总额的一倍以上,交大科技竟高达4.47倍。进一步可以发现,在2001年9月前委托理财到期的上市公司一般都取得了不菲盈利,年收益率基本在10%以上。但此后到期的委托理财,投资收益率呈下滑之势。主要因为随着股市的暴跌,为防止本金受损,有近12%的上市公司提前中止了委托理财协议。部分上市公司不惜以牺牲委托收益为代价提前收回本金,巨额资金的回收,对市场产生了一定冲击,对券商的还款也形成了较大压力。而在2001年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没有取得收益反而亏损的例子也是存在的,银鸽投资在2001年以1.2亿元用于委托理财,损失9974万元,同期亏损22781万元,该股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首次每股收益负值,无疑投资损失为其陷入亏损泥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ono 发表于 2004-10-20 20:54

2002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情况总体不容乐观,委托金额亿元以上的共16家。本金全部收回的公司只有4家,占25%;本金收回较好的公司5家,占31%;本金收回较差的公司3家,占19%;期限内本金全部未收回的公司4家,占25%。在2002年度收回委托理财资金的39家上市公司中,收回的26.335亿委托理财资金,总共获得投资收益1.6122亿,收益率为5%,这远远低于最初委托9.5%年收益率预期。同时一些委托理财有去无回,,豫能控股2002年5000多万元委托理财无法按期收回;华北高速的子公司易通交通信息公司的委托资产管理去年底股票市值损失741.5万元;福建水泥委托理财的3400万资金,被开户券商鞍山证券公司挪用,后鞍山证券由于严重违规被撤销;深天马由于证监会决定对大连证券实施停业整顿,其委托大连证券购买99(8)国债的1.5亿元资金也无法按时收回。
尽管委托理财风险频频引爆,不过依旧有上市公司加入委托理财大军。根据可查数据统计,委托理财金额总数呈下降趋势(2001年公开公告委托理财的资金为53.52亿,2002年35.28亿余元)但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数目呈上升状态(2001年31家,2002年达45家之多)。而随着2003年股市回暖,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新介入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就有10多家。为何在充满风险和投资收益率远远低于预期的情况下仍有这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委托理财呢,这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利益驱动与暗涛汹涌呢?

dono 发表于 2004-10-20 20:57

信息披露不明,或不说明委托理财资金来源,或根本不公布委托理财项目,或为了规避监管,上市公司常常通过关联公司或大股东的子公司借款的方式进行委托理财。这块黑暗中的资本肥肉让人馋涎欲滴。
以上种种扭曲了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流向,使其并没有真正流向实业,不规范的委托理财折射出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还没得到根本的治理。

雅铭 发表于 2004-10-20 21:02

虽然是一篇回顾,但揭示出一些实质的问题。
欢迎常来交流,加入精华。

专注 发表于 2004-10-20 21:12

委托理财有消极的一面,
也有有利的一面

柔情似水 发表于 2004-10-24 22:36

委托理财有很积极的一面,但消极的一面是不负责任的券商在自挖坟墓,而且最遭灾的是老百姓,想在股市里挣钱,没想到由于券商的不负责任,委托理财亏损就想办法去挪用客户保证金,以至于现在可能有一些券商面临亏损,咱老百姓可能是连保证金都不能全额收回,这些都是谁的错??

小@芳 发表于 2004-10-26 08:40

最终是股民的血泪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委托理财———扭曲的资本走向【回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