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3:27

Originally posted by cxycjmdy677199 at 2004-10-17 12:19:
股市要融资,靠跌是融不到多少的,相信谁也不愿看到一个死市吧.在只能做多才能赚钱的市场,现在跌下来,就是为以后涨创造空间.到时候,说不定,又有人在大谈什么大牛市之类的.股市中投机是主旋律.在政策市里,什么样的事 ...
你说的可以说是得以维持这个股市的唯一理由,也是投资者可以留在股市的唯一依据,我也希望不要象描绘的那样发展,否则那将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剧!

南中国海 发表于 2004-10-17 13:28

很有可能

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3:29

Originally posted by 谷13 at 2004-10-17 13:07:
难道国家经济已经是日过中天。
目前位于峰顶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假惺惺的狼 发表于 2004-10-17 13:58

股市的发展方向是长远看好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推倒从来,也就是不破不立!这不是一两天所能完成的事情,要经历几次大的波动后才能解决也就是自然解决的问题。等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并轨了,自然事情也就好办多了。全流通的问题市场也就自己解决了。

gffjw 发表于 2004-10-17 14:14

Originally posted by a111 at 2004-10-16 15:24:

有道理,但随着一批又一批烈士的倒下,不知中国还剩下多少有生力量?

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4:25

Originally posted by 假惺惺的狼 at 2004-10-17 13:58: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推倒从来,也就是不破不立!这不是一两天所能完成的事情,要经历几次大的波动后才能解决也就是自然解决的问题。等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并轨了,自然事情也就好办多了。全流通的问题市场也就自 ...
关键就是这个破,怎么个破法,而这个破所造成的阵痛,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那些体质弱的人是否就该被无情地抛弃!

假惺惺的狼 发表于 2004-10-17 14:35

楼主的帖子有见的有力度,好,讨论的也不错!

如果看不清股市的实质问题,而看股市的表面现象是成不了高手。高手和一般的比较,就是高手看问题更深刻更透彻看问题也更远。如果只会爬在日K线上,那他永远也不会成为赢家。

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5:00

Originally posted by 假惺惺的狼 at 2004-10-17 14:35:
如果看不清股市的实质问题,而看股市的表面现象是成不了高手。高手和一般的比较,就是高手看问题更深刻更透彻看问题也更远。如果只会爬在日K线上,那他永远也不会成为赢家。
我发表该贴的目的就是把各种利空都一一列出来,给大家一种参考,具体问题还得自己去思考,如果哪一天有足够理由发出做多信号,到时我们再全力做多,作为散户永远都不存在踏空的风险,套牢才是散户最大的敌人!!!

新华股份 发表于 2004-10-17 15:42

说得有道理啊  我也有些同感

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5:45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华股份 at 2004-10-17 15:42:
说得有道理啊  我也有些同感
谢谢支持!

zn88331122 发表于 2004-10-17 15:57

呵呵盈利者总是少数的

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6:01

Originally posted by zn88331122 at 2004-10-17 15:57:
呵呵盈利者总是少数的
想必你是其中之一!

a111 发表于 2004-10-17 19:31

中国石油采购是否会重蹈大豆覆辙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 09:4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杨眉

  中国石油采购重蹈大豆覆辙? 专家指:政府需要战术思考

  某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公司经理曾透露过一个数字:中国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约50%。其中,比同样是石油进口国的日本高出60%,更是新加坡航油价格的两倍多。原因何在?从国内看,是由于中国航油行业的垄断供应所致;从国际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就缺少石油储备的战术性考虑

  “本轮石油期货行情的运作,其中有没有美国利益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绝不会在这个价位上购买石油,无论其石油储备量如何减少。”一位期货界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反观中国行动,无论学者、专家还是政府机构,忽然提出抓紧增加石油储备,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战术。“这几乎已成惯例,即国际市场什么商品价格上涨,我们就大量买什么商品。”学者王建(化名)对此批评指出。

  期货业专家同时提醒,中国的石油采购,不要重蹈2003年高价采购大豆(资讯 论坛)之覆辙。

  曾经的“大豆悲剧”

  “目前的石油期货行情,就是2003年大豆期货行情的翻版。而中国企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高价采购大豆的后遗症延续至今。”一期货界人士介绍说。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场的定价中心,中国国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在采购国外大豆时,也普遍以CBOT的黄豆期货价格作为参考价。自2003年至今,美国政府和一些跨国公司就利用CBOT近乎完美地上演了一幕“操控大戏”。

  据期货界介绍,他们主导期货行情涨跌的主要手段,是包括美国政府机构在内,所公布的所谓的分析报告和数据统计。如2003年初,美国就有报告称,中国豆粕(资讯 论坛)(资讯 论坛)需求增长40%,豆油需求增长60%,大豆需求增长25%。言外之意,中国缺少大豆。

  就在中国即将开始采购之际,美国农业协会又提供“有倾向”的预测报告。比如在其本国大豆收割月份之前,提供产量减少、需求增加等“利多”信息,导致CBOT期货价格大涨。结果,2003年中国企业“高价抢购”了高达2074万吨的进口大豆,比2002年增长了80%多。

  凸显战术思维缺位

  面对连创新高的国际油价市场,“十一”长假后,国家发改委居然宣布将增加4个石油储备基地,并公布了相关的地点和计划。

  对此,国内期货界的反应是:期货市场炒作的就是信息,中国作为石油购买大国,这一消息对目前疯狂的上涨行情无异于火上浇油;中国如果因为担心油价继续上涨,而此时大量采购石油现货,那无异于主动扮演受害者角色。

  某中国石油巨头海外公司经理曾透露过一个数字:中国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约50%。其中,比同样是石油进口国的日本高出60%,更是新加坡航油价格的两倍多。

  原因何在?“从国内看,是由于中国航油行业的垄断供应所致;从国际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就缺少石油储备的战术性考虑。”王建指出,既然是战略储备,采购方式当然就应该是常规的,而不能是应急性的。“买涨不买跌”显然不是明智的战术举措。

  落后的采购模式

  中国买家正成为国际市场上一道“显眼”的风景。中国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间买等商业机密,好像全世界都知道。

  “零星、短期的采购方式,谈何保密。”某石油公司人士介绍说,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石油采购一般采用远期供货合同,即固定客户、固定数量以及相对稳定的价格;而中国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一个后来者,目前还是出于寻找供货伙伴时期,采购合同基本是在半年之内的短期合同。于是,每一次购买行为,就意味着一次“大范围的国际询价”。客观上,给国际市场充分传达了“狼来了”的信息,被动局面可想而知。

  “在国际市场上,石油、大豆等战略性物资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而其政治属性日益突出”,武汉中期研究部经理金国强进一步解释说,政治属性的增强,不仅体现在市场波动备受政局、外交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要求政府从国际市场角度给予“有效调控”。美国政府通过其相关机构的信息公布,就是成功经验。

  至于有人对美国政府及协会所公布信息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国际市场上首先是智慧的较量(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其次才是道德的评判。
~~~~~~~~~~~~~~~~~~~~~~~~~~~~~~~~~~~~~~~~~~~~~~~~~~~~~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并没有比一般散户高明多少,也不过是一个追涨杀跌的主!

fushijing 发表于 2004-10-17 23:18

hbiw 发表于 2004-10-17 23:42

勇敢者胜

aface 发表于 2004-10-17 23:54

看帖是学习,回帖是礼貌,好贴大家顶!

elliotte 发表于 2004-10-18 08:45

不预测

jwmjyl 发表于 2004-10-18 09:02

有很大的可能性.

sunqide 发表于 2004-10-18 09:05

悲哉!

环湖居士 发表于 2004-10-18 16:20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上证报红周刊头版头条:1300点有可能成为未来证券市场难于愈越的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