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4

战胜股市

参与实战和研究竞局不同,研究竞局是站在竞局之外,把竞局当做一个客观对象进行研究,研究竞局中对规律和方法,这样的研究是静态的,所揭示的东西与实战还有一定差异;实战中自己是竞局中的一方,要站在竞局内部考虑问题,不能超然于竞局之外。一切竞局都由自己和其它参与方共同构成,其他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很多人,所以竞局的基本组成是由自己和对手组成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当参与实战时,不论具体形式如何,一切竞局都有两个基本问题,知己和知彼。

前面从抽象到具体的围绕着怎样分析市场进行了讨论,这些基本上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研究市场,所讨论的问题偏重于知彼。但仅仅研究市场还是不够的,要想最终在股市中取得成功,还必须研究自己。下篇中将就此进行讨论。

要想取胜必须全面的了解这两个方面,只了解一个方面是不够的。

在一切竞局中,都有两个基本的意识,超越自我的意识和争夺资源或攻击对手的意识。这两个意识分别对应了研究自己和研究对手两个方面。下面举例说明。

武术是技击之术,它以战胜对手来决胜负,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活动。在武术中同样存在上面的两种基本意识,攻击意识和超越自我的意识。这两种意识在很多场合并不是统一的,对其取舍的不同是武术中的两大基本流派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根本差别。

武术拳法的设计以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为目的,这是武术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切拳法无一例外。但在怎样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思路是:要想最有效的打击对手,就要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另一条思路是,要想有效的打击对手,就要把自身的攻击力发挥到最大。两条思路分别从对方和自身两个方面寻求提高攻击力,当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攻击对手的弱点是最理想的,但具体情况下不容易实现,这就不得不在两个方面之间做出取舍,于是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拳法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围绕着怎样攻击对手的弱点来展开其拳法的。先从解剖角度研究人的弱点,主要有穴位、关节等几类,对此要一一准确记忆和快速寻找;进而研究用怎样的手法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攻击,于是有一套的点穴手法和错骨分筋的手法等,要练习指力和爪力;这些招法很厉害,一旦被用上不死即伤,但实战中对手是不会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等着挨打的,他会一边闪躲一边抓住机会攻击你,所以,第三步是研究怎样在动态的对抗中捕捉和创造施展杀手的机会。这条思路创立拳法,其思维的重点放在怎样打人,其意识是向外的,以攻击意识为主。当打人与自己的发力顺畅相矛盾时,则以打人为主,不管自己的劲多别扭也要打人的弱点,因为只要打到了,则自己在不顺对方也受不了。与此向适应的是拳法刚劲,动作走直线,硬起硬落,练功方面偏重于硬功和力量,属于外家拳。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5

第二种思路是从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攻击力为线索展开起拳法的,当自己的力量、硬度、速度足够大时,则对手无处不是弱点,不必刻意的寻找三十六大穴作为攻击点。所以,其拳法重点在于开发自身的潜力,初级是研究怎样发拳量最顺,进一步则研究怎样通过练功开发自身潜力,其拳法设计不仅要求适应其发力特点,还要求具有通过打拳增长功力的作用。故其动作刚柔相济,运力走弧线,拳势滔滔不绝,太极拳为其代表。属于内家拳。

第一种思路属于武术中的技巧派,后一思路属于功力派。技巧派只能达到拳术的初中级水平,再向上发展必然还要研究怎样增长功力的问题,所以,武术的发展总体趋向是由外家拳向内家拳发展。但内家拳由于思维的重点放在自己增长功力一面,攻击意识容易放松,结果是容易向功夫方面演化,强身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实战价值减弱。所以,拳法的高境界是不固守于外家内家的,外家在把各种攻击方法研究透彻的基础上必须增加自身功力而神化之,内家在自身功力提高之后,自然稍经点拨就可以掌握各种攻击技巧。所以,在最高境界上相通的,所异者,是在中间上进的过程中有主次先后的区别。

以上讨论还说明,武术的最佳状态是攻击意识和发挥自我潜能的意识相平衡的状态,过分强调某一边都是不完备的。一切竞局都是这样,只研究对手不重视研究自己和只重视自己一面不重视研究对手都是不行的,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是这个意思。对敌情有充分了解,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不强,不能打胜仗;自己的部队训练有素,但不了解敌情,盲目交战,也不能打胜仗。要想胜利必须自己和敌人两个方面的情况都了解。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5

这一部分中将从操作的角度讨论问题,不是讨论怎样预测市场,而是讨论怎样研究预测市场和怎样操作的问题。

研究少数股票

股市博弈的基本思路是一定要先找到弱者,先找到输家,根据他的特点制定赢他的计划进行操作。那么,怎么去寻找输家呢?市场由几千万股民组成,茫茫人海让人不知所措。这种局面有点象猎豹在狩猎羚羊时遇到的情况。猎豹狩猎羚羊时,羚羊的尾巴的腹面是白色的,当有食肉动物捕猎的时候,羚羊习惯于翘起尾巴把鲜明的白色亮出来一晃一晃的跑,一群羚羊一块开始奔跑。这时候狩猎羚羊的食肉动物很容易被眼前这一大片白花花的尾巴搞乱。如果斜刺里突然有一只羚羊奔过,它的距离比猎豹一开始盯住的羚羊更近,但它的方向可能和猎豹正在奔跑的方向不一至。这时候,如果猎豹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而去盯住这个看似更近一些的目标去追,由于中间动作的迟疑和重新调整方向的时间,实际效果必然还不如追逐原来的那一只,这样三换两换猎豹可能就什么也捉不着了。所以有经验的食肉动物都明白,在捕猎的时候一定要预先看准一个目标然后穷追不舍,不受中间的其他目标所干扰,这样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要想捕猎成功,先要把猎物盯准这和我们说的先要找到输家是同一道理。猎豹面对一大群羚羊他的办法是挑出最弱的一只作为猎物猛追。猎豹猎取羚羊的办法是在一大堆羚羊中选取一只去穷追不舍,也就是说在猎豹和羚羊这场竞局中猎豹只选取一只羚羊作为目标进行博弈。多方竞局被简化成了猎豹和一只羚羊间的追逐和逃跑关系。

这种方式对股市操作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在股市中有的人只做少数几只自己熟悉的股票,对自己不熟悉的股票根本不碰。这就相当于猎豹的办法只跟股市中的少数庄家玩而不被众多庄家所扰乱。

股市博弈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参与者众多所造成的。只和少数庄家玩的好处是可以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庄家的特点。而把握其操作规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研究有限的几只股票可以研究的比较透,如果精力过于分散,研究的股票过多,就可能研究不透。培养炒股水平也应该是先从一只股票作起。深入研究一只股票把他分析透分析精再逐渐增多,事实上股市中的成功者往往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比如沃伦.巴菲特就永远只做少数他看懂的股票,而对那些随有高回报高涨幅但是他无法预期和把握的股票他永远不碰。再如庄家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显然也应对自己坐庄的这只股票非常熟悉,对相应的和自己玩的这一个散户群体非常熟悉而庄家的地位客观上限制了他只能玩少数股票而这也是使得他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散户的地位使得他可以随时进出市场上任何一门股票但结果就是被市场上东一只、西一只的股票的涨跌搞乱,反倒不如踏踏实实只做一门股票的好。

猎豹思路的另一种运用方法是只吃几种形。就是认准几种自己最了解、最有把握、最会做的情况,可以是形态也可以是别的,专吃这一口,在所有股票中寻找这几种情况,不出现就不做,别人涨的再好与我无关,我不认识它,这笔钱不该我挣。这种方法筛选的工作量很大,比单做几只股票要辛苦多了,而获利也可望比单做几只股票大。

凡事“欲有所为先要有所不为”,不管是只做几只股还是只做几种形态,都是自觉的有所不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限制了自己的欲望,把能力收束在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在这些方向上有较好的发展。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5

入条件与运算卖出条件或运算

当存在多种买卖条件时,怎样综合分析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一一吃透,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买卖条件,决定进出。但这样做比较复杂,研究和操作上都比较难。一种比较简单的处理办法是“所有买入条件取与运算,所有卖出条件取或运算”,也就是说,在买入时,只有各种指标都指示可以买入的时候才买入;在卖出时,只要有一个指标提示应该卖出了就卖出。

比如买入条件有a,b,c,d……,卖出条件有A,B,C,D……,则综合买入条件为abcd……,综合卖出条件为A+B+C+D。按照这种原则,任何有问题的股票都不会持有,或者不会进去,或者一出问题已经先出去了,持有的股票一定都是各方面都好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回避风险。

这种买卖原则与交易的实际情况也是相适应的。买股票时,人们面临两个问题,选股和选时,由于需要选择的空间大,所以需要有严格的条件,在多种条件中取与运算,可以严格筛选,避免看这只股也好看那只股也好,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卖出时,只有一只股票,主要矛盾是卖出要果断敏捷,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变坏了再卖恐怕会经常错过卖出机会,以至一轮一轮坐车。所以,卖出时不能取与运算,而应该取或运算,保持警觉,一有某个条件变坏就立刻卖出。所以,这种操作原则是与股市的操作特性相适应的,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

对此进行优化就要在买卖条件中进行取舍,有些买入条件可以删掉不用,思路相同的条件可以取与运算,思路相异的买入条件互相不放在一起,可以成不同组,形成以下形式的买入条件:(abc)+(def)+……。每个括号内是代表了一种操作思路的买入条件,只要满足了一个括号的全部条件就可以买入。类似的对卖出条件进行分类优化可以形成以下形式的卖出条件:(A+B+C)(D+E+F)……。这个卖出条件比出一点问题就立刻跑稳一些,每个括号内代表一类迹象,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满足则这个迹象出现,如果几类迹象都出现了,则卖出。

再进一步优化是对买卖条件进行组合,一个思路的买入条件对应一定的卖出条件。每一组买卖条件都对应了一个操作思路,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操作方法。在实战中首先要确定自己打算使用什么操作思路,其次才是具体的该不该买的问题,同一个时刻,按一种思路该买,按另一种思路可能恰好是该抢进,只有在明确了操作思路的条件下才能说对错,一般不能绝对的说现在买或卖是错的。

在买入时未来将在什么条件下卖出就已经定好了,怎么买就怎么卖,短线理由买就短线理由卖,长线理由买就长线理由卖,到时候按计划执行,不要临时再找理由改变。做短线和做长线都是对的,但操作混乱则肯定是错的。这是股民们都遇到过的问题,很少有人有幸刚好一买就跌再也没有机会,一般买入后总会给他一个获利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某种操作思路,这一点是正确的买入点,只要能再按照正确的方法卖掉就可以获利了。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股民们往往在卖出时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改自己的操作思路,短线改中线,中线改长线,最终把自己套牢改“死不割肉”,一路套下去把可能赔掉的钱都赔光。如果在每一次买入时就明确的意识到自己在按什么思路操作,该怎样卖,到时严格按计划执行,则不至于此。

所以,一定要明确,买入方法和卖出方法加在一起才构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而且在卖出条件中必须含有在亏损时怎样卖出的条件,一种只考虑赢的时候怎么卖出没考虑亏损时候怎样跑的方法肯定是不完备的。

不能单就一次操作判定它对是不对,在买入时必须联系打算以后怎么卖,才可以判断这个完整的操作计划是不是对;在卖出时也必须联系它当初是按什么理由买的,才能判断现在卖出的对不对。如果买入时没有卖出计划,则这个操作肯定不对;如果卖出时不是根据买入是就制订好了的计划,则这个卖出也肯定是错的。

所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基本上是这样的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6

建立操作体系的出发点是基本的是操作思路,由一定的操作思路产生具体的操作方法,一个完整的操作方法由买入条件和卖出条件两部分组成,买卖条件又由多项指标、形态等条件组成。

基本的操作思路如高抛低吸、追涨杀跌、与庄共舞、长期投资、价值发现等等。每一种操作思路都代表了一种投资策略,以某种投资理念作为基础。投资人选择哪种操作思路是带有较大随意性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投资理念或性格爱好决定。一旦选中了某种操作思路,则可以围绕着这个思路建立操作方法。一般对应于每一种操作思路都可以有多种操作方法,但经过筛选后能保留下来的效果比较好的方法并不多,如指南针软件自动操盘中的“猎豹出击”、“猎鹰出击”和“猎犬出击”等都是经过反复优化筛选而确定的方法。每个完整的操作方法都由买入条件卖出条件两部分组成。买入条件和卖出条件分别要用到多种技术指标、形态或基本面条件。

操作体系是由操作思路出发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种技术指标是由行情走势出发,自下而上抽提出来的。一般在介绍技术指标时都有买卖方法,其实,技术指标的正当用途并不是指示何时买卖,而是作为揭示市场运行状况的工具,至于怎样利用指标进行买卖已经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设计优秀的技术指标可以反映市场某些方面的运行状况,是用于监测市场的工具和仪表,也是建立各种操作体系的基础。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自己对市场的研究认识建立自己的一套操作体系。其中基本的操作思路是把各种零零碎碎支支节节的小技巧小招法整理成系统的操作体系的核心和纲领。每个人的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各自的操作体系必然也不相同,其中可以只包含一种操作思路,也可以包含多种操作思路,而根据市场状况适合使用什么操作思路而灵活选用。经过系统化整理过的操作体系不再是各种小窍门小技巧的集合,而可以提纲契领的把握。这样在面对市场需要选择操作方法时,就不容易混乱,不必一下子陷入到各种细节,而可以根据市场的总体状况确定操作的基本方针和策略,然后具体的操作方法就可以自然的确定了。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6

仓位分散的原理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自己看好了两只股票,犹豫再三不能抉择,不知该选哪一只更好,最后,好不容易选了一只,结果自己选中的这只不涨而没买的那只却一路上涨,让人后悔不迭。所谓“买什么什么不涨,抛什么什么涨”。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庄家只有收集到足够的筹码才会开始拉抬。所以,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只股票中,凡是自己手中持有的那一只股票上涨概率一定会小于自己抛掉的那一只股票,因为,市场上少了自己的这几股使庄家收集变得更困难了一些。这个影响的大小视他持有的仓位多少不同而定,仓位越大,对市场的影响越大,他选的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就越小。当然,散户个人对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由自己那一点点仓位造成的股票上涨概率变小一般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有多小,市场一定会把它体现出来的。所以,市场就是在跟每个人做对,只不过这种作对不是直接的明显的,而是隐藏在概率背后,体现在涨跌概率的微小变化上,使人不易觉察。但站到统计的观点上看,则总体还是在直接的和投资人作对,市场的特性就是“买什么什么不涨,抛什么什么涨”。

股民面对两种股票犹豫不决,表明他没有有力的理由从中分辨出哪只更好哪只较坏。此时,如果还要做出选择,则有效的理性分析开始隐没,而非理性的直觉开始起作用,最终让人决定选择哪只股票的必然是没有什么充分道理的感觉;而人们的感觉是有共同规律的,因为这往往是人性的体现,即人的规律性的体现。庄家的操作就是要利用股市大众行为的规律性而逆行之。所以,对一般股民来说,当最终根据感觉选择一只股票时,常常是和大众站到了一起。他个人对未来走势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共同的影响则明显了,必然会使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大幅降低。所以,不仅市场在和股民作对,“买什么什么不涨,抛什么什么涨”,而且股民自己还常常“什么不涨买什么,什么要涨抛什么”,专门喜欢和自己过不去。这也是造成“买什么什么不涨”的一个原因。而且,由于散户对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前面的第一个原因是可以忽略不记的,而这第二个原因显得更为重要。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关键是在不存在明显的理由决定哪一只股票更好时不要勉强决定。股市中有句名言,叫:“保持简单”。意思是说简单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往往更有效,而复杂的分析工具不一定更好。原因也在于此。简单的工具揭示的往往是股市中简单明显的道理,而复杂工具则常常是企图捕捉股市中较为微妙的道理。很多人以为简单的工具太简单,不屑于使用,其实,正是这种工具才有较好的效果。所以,要“保持简单,不要勉强”,能明明白白看懂的才能信,不能看懂的不要勉强去猜。

面对两只股票,不能勉强决定选择哪一只,这时有两种处理办法。第一,从中随机的选择一只做;第二,平均分配仓位,各用50%资金。两种方法都能避免前述第二种因素造成的不利,而第一种方法还兼能避免第一种原因的不利。粗看起来,这两种方法是差不多的,因为随机买入一只,既可能买到涨得好的一只股票,也可能买到涨得不好的一只股票,综合起来和平均分配仓位好象差不多。下面的定量分析表明,平均分配仓位优于随机选一只股票做。

假设有AB两只股票,经过研判认为都可以上涨,但无法判断谁会涨得更好。设想这时有甲、乙、丙三个人按不同的方法操作。甲按平均分仓的原则把仓位平均分成两份,各买入一只股票;乙喜欢满仓进出,从中随机的选出一只股票买入;丙按1:4的比例不平均分仓随机买入两只股票。

假设经过一段时间,这两只股票都上涨了,A涨了10%,而B涨了50%,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三人的成绩。甲的收益为(0.1×0.5+0.5×0.5)×100%=30%;乙的收益为10%或50%,由于是随机选择,所以概率各为50%,收益的期望值为(0.1×0.5+0.5×0.5)×100%=30%;丙的收益为(0.1×0.8+0.5×0.2)×100%=18% 或(0.1×0.2+0.5×0.8)×100%=42%,由于是随机选择,两种结果的概率相等,所以期望为(0.18×0.5+0.42×0.5)×100%=30%。可见,乙丙虽然有了更大收益的可能,但是也有了更小收益的可能甲乙丙三人的操作从概率的意义上说是相等的。

那么是不是说三个人的操作是完全等同的呢?不是。上面的讨论是仅就一次操作而言,如果上述情况多次重复,结果就不一样了。假设同样的情况重复n次,三个人每一次都把前面的获利再投入,则甲每次都稳定的获得30%的收益,总成绩为1.3n,平均每次收益30%;乙有时获得10%的收益有时获得50%收益,假设重复次数足够多,则得到两种获利的次数各接近n/2,总收益为1.1n/2×1.5n/2,平均每次收益为(1.1×1.5)1/2-1=28.5%;丙的总收益为1.18n/2×1.42n/2,平均每次收益为(1.18×1.42)1/2-1=29.4%;可见,甲比乙平均每次多1.5%的收益,比丙平均每次多0.6%的收益。所以,分散持股,仓位越平均成绩最好。

所以,在对行情的研判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由于仓位分配的正确与否的差异就可以对操作的成绩产生影响,尽管不可能是大幅度的改变,但长期滚动累积下来就不小了。比如如果以上操作重复了10次,则甲的成绩为获利1279%,乙为1123%,丙为1221%。

另外,如果两只股票的成绩差的越多,则分仓的效果越明显。比如上例中如果AB两只股票各涨了100%和10%,则经多次重复,甲每次的平均收益为55%,乙每次的平均收益为48.3%,丙为52.6%,差距进一步增大。

以上例子中,10%、50%、100%都是假设的成绩,其实不管这个值为多少结果都是一样的,平均分仓于几只股票优于单独做一只股票或以不平均的方式分仓;因为,平均分仓的成绩比较稳定,以稳定的成绩多次累乘优于以不稳定的成绩多次累乘。这一结论源于数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不等式(a×b)1/2<(a+b)/2(a不等于b)。

另外,如果对行情判断失误,则亏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的仓位分配下亏损是不同的,平均分仓操作也是损失最小的仓位分配方式。因为,股票亏损,卖出价低于买入价,则公式中的a和b小于1;而上述不等式当ab小于1时也成立。

以上的论证中有一个假设,即多次重复操作时每一次的情况完全相同,而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如此。但这一点不会影响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因为论证过程其实可以不利用这个假设。不管每次操作的情况如何变化,平均分仓的成绩都是各种仓位分配方案中成绩最稳定的一个,其它方法与平均分仓比,都还是有成绩时好时坏的问题。假设一次操作中平均分仓的成绩为x,则全进全出的成绩为ax或bx(a>b),并有(a+b)/2=1。经过多次重复,每次平均分仓的成绩为x1,x2,……,xn,总成绩为(1+x1)×(1+x2)×……×(1+xn)-1。如果全进全出,每次成绩为a1x1 或b1x1,a2x2或b2x2,……,并有ai>bi,(ai+bi)/2=1;总成绩为,(1+a1x1或b1x1)×(1+ a2x2或b2x2)×……×(1+ anxn或bnxn)-1。由于是随机选择,每次选中较优股票的概率和选中较差股票的概率仍然相同,即公式中是选择a或b的概率相同。从统计期望的意义上看,仍然是前式大于后式。

类似的,可以证明,当选出多只股票不能进一步确定谁更好时,同样以平均分散仓位的成绩最好,这时的数学基础是(x1×x2…×xn)1/n<( x1+x2…+xn)/n。所以,从理论上讲,当多只股票中不能进一步确定谁会更好时,应该分散仓位,每一只都做一点。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6

但实际操作中仓位分散并不是分散的越多越好呢?原因如下。

第一,分仓操作是在没有办法区分哪只股票将涨得更好时才不得以而采取的办法,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如果必须分成多个仓位,说明对行情的研判还不够细,需要进一步研究,直到挑选的范围缩小到几只股为止。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如前面讨论的,还是要注意不要勉强,只使用明显的、有把握的道理,如果找不到这样的道理,则只好承认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进一步缩小范围了。如果能通过分析行情把选股范围最终缩小到一只股是最理想的,那样就完全不需要分仓了,但是,由于股市上信息的不完全,想做出这种判断是不可能的,即使主观上对一只股票非常有把握,也应该意识到这只股票一般不可能恰好是涨的最好的一只,所以分仓操作总是必须的。

第二,分仓操作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会给管理带来困难,分仓太多,连记都记不过来,怎样深入研判每一只股票,很容易带来操作失误,这个因素限制了分仓的数量,即分仓的数量应以人能管理和掌握的数量为限。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短时工作记忆的容量约等于5(这个数据在不同人不同情况下会有差异,但最大不会超过9,最少不会少于3),即人在考虑问题时,大脑能同时照顾的过来而不至产生混乱的事物数量是5,所以,分仓操作以分成3到5个仓位为宜,分的更多,则管理上的混乱变得明显,股票照顾不过来反不如不分的好。正如很多成功的投资人,如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等人都指出的那样:“与其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照顾不过来,还不如放在一个蓝子里精心看管的好。”

所以,分仓的正确态度是,第一要在“保持简单,不可勉强”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研究行情尽量缩小选股范围;第二,股市的特点使得把选股范围缩小到唯一一只是很难的,所以客观上需要分仓的方法,不宜满仓做一只股票;第三,分仓数量以3-5个唯为宜,更少就等于不分了,更多可能照顾不过来了;第四,应平均分配仓位。

分仓原则上应该是资金在各仓位平均分配,初始状态全部是资金,这很容易做到;但随着操作,有的仓位获利有的仓位亏损,而且每只股票进出的时间都不一样,这时该怎样分配资金呢?显然不能为了资金管理的方便而改变操作节奏,什么时候进出只能决定于行情走势。比较合理的办法是,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进出,只要出现两个仓位恰好同时空仓的情况,就在这两个仓位之间进行资金调配,使之平均。这样可以既不影响操作,又保证了各仓位资金尽可能平均。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10-12 08:17

分散进出的原理

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人和你玩猜硬币的游戏,你可以压正面或反面,但只能压一面,不可以两面同时都压。如果压对了则压一块赔两块,如果压错了则压一块输一块。这样一个规则显然是对压钱的一方有利的,应该能够从中获利,那么该怎样做呢?

假设有一笔资金,如果每一次都把所有的钱全压上,那么,尽管这个规则对你有利最终也必然是输光,即便是连赢10次把资金翻了1024倍,但只要有一次输了则前功尽弃,而且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翻本了,所以满仓压上是不行的。

可以采用每次压一部分的办法,即便输了还可以保持战斗力。可以有两种办法,定量压或定比例压。定量压是每次压固定的钱,如总资金开始是100元,每次可以压10元,这样就可以压10次,这是定量压;定比例压是每次压现有资金的固定比例,如现有资金是100元,下注比例是10%,则压10元,这一次输了,只剩90元,下一次的10%就是9元。定量压不管怎么压,都只能压有限次,如果连续出现压错的情况还是可能把钱输光,弄的没法翻本。所以,定量压也是不可取的,它只是比满仓压减小了输光的可能,但并不能避免这种可能的存在。连续输很多次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多次重复下来,什么样的小概率事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这样压的最终结果和满仓压一样,也是到输光为止,只是时间被推后了。

合理的办法是按资金量的某一固定比例来压,这样永远不会输光,永远可以保持战斗力(当然,事实上由于每次下注有最小单位限制,是不可能真的永远有机会的)。比如每次压10%,这样即使连着输10次也还会剩下0.910的钱。于是有了下面一个问题,对某一种规则来说,到底以什么比例下注最有利呢?下注比例太低,赚的太少,没有充分利用规则的有利条件;比例太高,风险加大,极端情况是按100%的比例下注,等于满仓压上,最后的结果反倒会输。下期从数学上讨论下注比例的问题。

假设初始总资金量为c,下注的固定比例为x,经过n次,由于硬币出正反面的机会相等,所以压对的次数约等于n/2,压错的次数约等于n/2,还应有资金
c×(1+2x)n/2×(1-x)n/2
平均每次收益率为
(1+2x)1/2×(1-x)1/2
最有利的下注办法就是使每次的平均收益率最大的办法,将上式求导可以求出最大值
f ’=(1-x)1/2 ×(1+2x)-1/2 - 0.5×(1-x)-1/2(1+2x)1/2=0
解得:x=0.25

所以,对这里所举的例子来说,每次压仓位的25%是最佳的下注方法。可以实例验证,假设有三个人,甲以每次25%的比例下注,乙以每次10%的比例下注,丙每次以50%的比例下注,假设同时压了10次,输赢情况为
1,对;2,错;3,错;4,错;5,对;6,错;7,对;8,对;9,错;10对
则三个人的成绩分别为
甲:1.5,1.13,0.84,0.63,0.95,0.72,1.07,1.60,1.20,1.80
乙:1.2,1.08,0.97,0.87,1.05,0.94,1.13,1.36,1.22,1.47
丙:2 ,1 ,0.5 ,0.25, 0.5,0.25, 0.5, 1, 0.5, 1

仔细分析一下输赢的过程可以发现,乙由于下注太少,所以收益较少;而丙由于下注太多,所以中间几次压错造成的损失很大,以至难以翻本,到最后成绩落得个平手;甲的下注比例无过无不及,成绩最好。

所以,在一个概率性的博弈中,仅仅知道局面对我有利还不一定能从中获利,还要找到这种情况下的最佳下注比例,才能有最大获利。这个下注比例决定于博弈的性质,只要规则对我有利,总是能找到最佳的下注办法,最大限度的利用规则的有利性。

上例是赔率不同造成的对我有利的机会,如果赔率相同但两方面概率不同也可以早造成获利机会,比如,下注掷色子,掷出1、2、3、4一赔一,掷出5,6则所下筹码输掉,也就是2/3的机会赢,1/3的机会输,输赢比例都是1比1,这时应该以什么比例下注呢?
仿照前面的计算方法
f=(1-x)1/3×(1+x)2/3
f ’=2/3(1-x)1/3(1+x)-1/3 – 1/3(1-x)-2/3(1+x)2/3=0
解得 x=1/3
即每次应该压全布资金的1/3。

现在考虑更一般的问题,如果输赢的概率分别为p和q,p+q=1;赢了获利比例为压1赢a,输了则压1赔b,问该如何下注。比如,在一个袋子里装上4个红球,6个绿球,摸出红球赢,摸出绿球输。输赢比例可以人为设定,如赢了压1赚0.25,输了,压1赔0.1。则在此例中,p=4/(4+6)=0.4, q=0.6, a=0.25, b=0.1。
类似前面的计算方法,
f=(1+ax)p(1-bx)q
f’=ap(1+ax)p-1(1-bx)q-bq(1+ax)p(1-bx)q-1=0
x=(ap-bq)/ab
就上例,代如公式,得
x=(0.25×0.4-0.1×0.6)/(0.1×0.25)=1.6
即每次可以压上全部资金的1.6倍。这是由于输赢的比例都比较小,输了也不会造成全部赔光,所以可以超过自有资金融资下注,只拿自有资金做就太保守了。如果不能融资,也要尽量多压,也就是应该每次都把资金全压上。

股市涨跌的预测也是带有概率性的,永远只能说涨的可能性大或跌的可能性大,很难说一定涨或一定跌,所以,在决定买卖的时候,本质上都是在根据对未来涨跌的概率预测而下注的,所以,都有一个合理的下注比例问题。合理的下注比例原则上可以按上述方法,根据对行情走势的预测计算出来。随随着行情的发展,未来涨跌的概率在不断的变化,相应的下注比例也应该不断调整,也就是需要随时调整仓位。当未来上涨的可能性增大时,就要增加持股仓位,当上涨的可能性变小时,就要减少仓位,仓位应该随着对行情预测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一般在行情的前期刚刚盯上一只股票的时候,虽然认为它上涨的可能性大,但还没有足够的把握,此时,合理的持仓比例是比较低的值,即应该勇敢的少量买入;以后,如果发觉行情在变坏,则果断出局,一出一进,由于仓位比例较低,所以,损失不会很大;如果行情在逐渐变好,则应该逐渐加码买入,直到满仓;中间如果发现行情变坏就要减仓或倾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逐渐加码买入的分散建仓过程。类似的在出货时,也应该随着对未来走势的逐渐看坏而逐渐减少持仓,中间还可能有几次波动,直到最后全部倾仓。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分散建仓和分散出货的情况。

如果对行情判断的较准,判断未来涨跌的把握性大,则分散进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时计算出的合理仓位不是部分仓位,因而合理的操作就是满仓进出,而且,由于判断准确,成绩会更好。所以,提高判断水平,争取达到基于准确判断基础上的满仓进出,应该是分析研判行情所追求的目标。但在达不到这么高的准确度时也“不可勉强”,应根据对行情的研判情况决定适当的仓位,此时,分仓进出还是需要的。

股市与前面所举的例子有一点不同,前面的例子都有办法确定输赢的概率,而股市是个变幻不定的系统,不仅无法确定未来将要涨或跌,而且也无法确定涨跌的准确概率,因为,这个概率既不能通过系统本身的性质而确定也不能简单的根据过去的统计来确定,所以只能相当粗略的估计涨的可能性大或跌的可能性大。由于只能对涨跌做粗略的判断,所以,也不可能精确的计算出最佳持仓比例,前面的精确求最佳下注比例的公式在这里是不能使用的。但上述公式仍然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比如,半个世纪前,美国和加拿大股市上的一个风云人物赫希洪曾有一句名言:“别告诉我可以赚多少钱,但要让我知道,我可能赔多少钱。”对前面的公式,做一下变换:
x=p/b-q/a

可见,输时亏损多少对决定合理仓位最多有多大比例有重要影响。比如,亏损比例达到1,则公式中第一项等于p,而p的最大值等于1,所以,不管赢的把握p有多大,不管赢时的获利率a有多高,持仓比例都不可能达到1,都不允许满仓杀入。所以,在a,b,p,q四个数中,以b对仓位的上线影响最大,所以,在决定下注时当然最值得关注。赫希洪虽然没有理论认识,但他在实战中摸到了这个经验。

在存在很多不定因素时,精确的确定涨跌概率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能精确计算最佳持仓比例。但随着行情的发展调整持仓比例的原则还是有指导作用的。虽然不能确定准确比例,但可以粗略的形成满仓、大半仓、半仓、小仓位、空仓等几个等级。在具体操作上,考虑人的心理特点和短时工作记忆容量,一般不必把持仓比例划分的过细,可以平均的分为3-5份,随着行情变化一份一份的进出调整,更细的调整一般就不需要了。另一方面,人在对市场做出反应时,往往也没有时间做精确的计算,同时人的思维方式并不太适应这种精确的计算,把持仓比例粗略的划分为几个等级也便于模糊估计进行决策。

综合前面的仓位分散原理和这里的分散进出原理,可以有资金管理的三三制原理。即把自己的资金分成3-5个仓位,选做3-5只股票;每个仓位分成3-5份,对所做的股票根据情况决定投入几份资金。资金管理对每一个进入股市的人来说都是很有用的工具,但总的来看属于权宜之计,更准确的把握行情更为重要。

hailun 发表于 2004-10-12 12:55

谢谢方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胜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