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铭 发表于 2004-9-27 07:25

政府该为股市发展提供什么?

政府该为股市发展提供什么?


近日,由于政府接连推出利好,国内股市又开始飚升。于是,国人又憧憬着新一轮的牛市行情的到来。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疑问:“政府托市”难道能够成为股市持续发展之动力吗?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次“政府托市”尽管都能走出一轮新行情,但最终都会回到原点。此番股市飚升,“政府托市”更是明显。如果“政府托市”起到作用与效果能够是持续性,能重整好一个市场,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仅是一种短期行为,其意义又何在呢?对于政府,除了这样的“托市”之外,还能够为股市发展做什么?
    一般来说,在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里,政府的行为取决于公众的态度,公众的多数决定政府的行为。但是,对于任何普通的个人来说,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往往没有特别的动力去采取行为,伸张他所赞成的政策。相反,他通常希望其他人为此目标努力而自己搭便车。当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这样考虑时,大众的利益可能就无人伸张,而为那些小规模的利益集团服务的游说者就可以左右政治议题及政府行为。因此,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在于政府职能的定位,而且在于如何限制小规模的利益集团操纵政府的权力。
    与其他的土地资产、工业资产不同,金融资产往往是一种消极持有的资产,资产的所有者没有能够从资产中获得收益的专业能力,通常需要委托他人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分散化的个人的金融资产不仅成了小规模利益集团的掠夺对象,也成了政府对其资产掠夺的目标。比如在证券市场中,小规模集团可以游说政府制定有利他们利益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欺诈合谋操纵市场来掠夺广大民众的利益。而政府则可以通过管制利率、大量发行货币引起通货膨胀及民众手中的货币贬值来掠夺民众之财富。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就在于如何保护民众所持有的被动的金融资产不受到掠夺,就在于限制政治家为小规模集团服务的权力及政府手中的权力。而这些又得通过有效的政治运作机制来完成。
    政府对股市发展所推出的一些政策并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国内股市的生存之状况。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决定于市场供求关系,政府可以为这种市场发展提供规则与制度,但决不能人为来决定股市大小。以行政的方式停止上市公司的发行,除了进一步扩大失衡的股票供求关系之外还能有什么?这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准备涌入股市。看上去可解一时之痛,但更大的痛却留在后面。
    力促各种资金入市是最近政府出台的股市“托市”政策核心。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目前国内缺什么?是缺资金吗?大量的资金入市是促进国内股市繁荣的动力吗?如果把国内股市不是缺资金,力促大量的资金入市,除了人为导致更大的股市之外还会有什么呢?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股市并不是缺资金,有12多万亿储蓄存款等着寻找好的投资机会呢。只要有了好的投资机会,一个仅有一万多亿元的流通股市场还会没有资金流入吗?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尽管现在可以赶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但是当这些资金无利可图,甚至于损失时,这些资金还能呆在这个市场吗?可以说,国内股市真正的问题不解决(如真正的保护投资者利益),力促大量的资金入市可能只是短暂地吹起股市泡沫,希望以此来繁荣股市是不可能的。

[ Last edited by 雅铭 on 2004-9-27 at 09:08 ]

雅铭 发表于 2004-9-27 07:25

而且,国内股市经过几次“政策市”后,是否还能产生以往那种效果已经不一定了。一旦市场发现,现实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时,股市价格可能又要回到起点了。目前国内股市不仅市场规模与范围与以往不同,而且市场参与者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制度之完善,市场当事人肯定会比以往更理性、更专业化了,仅仅靠一些言论,仅仅靠政府政策来托市,其作用不会太大。因为国内股市“政策市”的作用早已弱化。对此,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还是谨慎从事为上,决不可认为新一轮的“5·19”行情到来而奋勇入市。在这样动荡的市场,宁可静观其变,规避风险,不可见到一点诱饵就上钩。
    目前,国内股市为何会如此积弱?如此边缘化?民众会如此对它没有信心?为什么可以促进经济繁荣的金融市场却成了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的掠夺中小投资者的工具?为什么我们的金融市场体系会如此脆弱?等等。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金融市场缺乏一系列良好的制度为基础。正如我多次撰文指出的那样,美国之所以是具有世界最强的经济实力,不仅在于它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发达的科技、高效率的管理技术,而且在于有好的制度和健全的监管体制。而后两条件则是健全的金融市场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建立有效率的立法机构,才能保证立法的效率与品质,才能保证有效的法律能够执行。这些就是政府应该提供的东西。
    在我国,为什么金融市场制度环境确立起来会如此困难?问题在于我们的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确立问题会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既得利益集团。因为,任何市场改革与发展都可能改变他们现有的经济地位,都可能对他们的既得利益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这种利益集团总是会祭起保护市场的大旗来维护其利益而反对市场改革,即使有时这些既得利益也会同意改革,但这种改革往往会因为他们的游说走向有利于他们的方面上去。
    另一方面会来自庞大的市场弱势阶层抗争。这些市场的弱势阶层是市场脆弱性最大的牺牲者,他们需要通过政治途径寻求救助。这两方面的力量尽管利益上、地位上、财富上迥然不同,但是这两股力量往往容易结成同盟来反对市场发展之改革。特别是既得利益集团更容易借助于弱势民众之力量来为自己谋利。目前国内股市之所以改革困难,任何一个政策的推行就会引起极大的反对,其根源就在于这里。
    比如,国有股减持问题,试点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会失败。何也?一方面,大家都说国内股市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解决这种股权分置的改革又会因为利益上的纠缠而寸步难行。看看美国的金融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必须国会立法来进行。美国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国会都会进行彻底的研究调查,明确真相,然后立法规范,使同样的危机不再发生。21世纪初的安然事件,2002年通过《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可以说,一个繁荣的金融制度就得冲破与限制既得集团利益才能完善起来。但是,在国内股市,为什么就是无法形成市场改革之共识的法律法规?为什么那些违法乱纪、做假造假、欺诈圈钱的行为在股市能够盛行?就在于这些不法行为一旦发现,都会有既得利益集团来游说、来庇护之。
    总之,别看这几天国内股市有一些起色,但是以政策托起的市场是否能够走出新牛市行情是相当不确定的,至多也是昙花一现。因为,就目前国内股市的情况而言,制度基础的脆弱性导致了整个市场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主要表现在过多的政府管制和过少的政府支持,使得太多的、不合适的市场规则成为股市发展不平等的根源,特别是当这些规则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下产生时,市场的脆弱性更是显现。在此,政府对国内股市该提供什么不是更清楚了吗?

真炮手 发表于 2004-9-27 09:43

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调节呀~~

方圆王 发表于 2004-9-27 12:42

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三十六问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驳政策托市八大危害论 》
   
    近日中华工商时报登载了一篇名为“政策托市八大危害”的文章,对于文中的观点,笔者有些不同看法,希望能与该作者商榷。

    该作者认为:每当股市不停下跌的时候,管理层都会伸出自己的手,而不是市场的手,来扭转颓势。

    尹宏:我想你可能对近年的股市情况缺乏了解,自从2001年股市下跌以来,管理层曾经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手段来改变市场的疲弱现状,但都收效不大,即使在现在,管理层也没有放弃市场调节手段。不知你指的“管理层伸出自己的手”是指什么?难道是指温总理的关于“落实国九条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讲话吗?你是否认为温总理不可以这样讲话、不该讲话、不能讲话呢?

    该作者认为:两次著名的管理层托市救市行为,都留下了一群深度套牢的股民,都让庄家赚了个盆钵满盈,也都在一定时间内掩盖了证券市场的深层矛盾。

    尹宏:那么,是否管理层的不托市不救市行为就可以使得深度套牢的股民减少呢?事实恰恰相反,管理层的不托市不救市行为只会使得股市持续快速下跌,使得深度套牢的股民越来越多,而且更加不利于解决证券市场的深层矛盾。

    该作者认为:近期的救市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性”以及“飘忽不定”再次让理性的投资人大跌眼镜。

    尹宏:请问:现在的市场中还存在你说的“理性的投资人”吗?请问:你指的“理性的投资人”是什么人,是长期投资上市公司等待分红的人吗?十几年来,上市公司通过IPO、配股,增发、可转债等形式从股民手中拿走了近8000亿元资金、股民交付的税金和佣金达4000亿元,但仅仅分红了700多亿元红利。如果股民将这12000亿资金存入银行,那么十几年的累计利息收入至少有数千亿元。也就是说一位股民如果专门投资上市公司领取红利的话,他的收益将远远低于存入银行的收益,而且,存入银行还不用担心股价的涨跌情况。你认为领取红利的人是“理性的投资人”吗?

    尹宏:此外,上市公司分红还存在种种的问题。例如:双重收税问题:上市公司的利润已经交了企业所得税,但是股民,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在领取红利的时候还要再收20%的红利所得税,这里就存在着双重收税问题。还有分红的除权问题。上市公司的分红,股民并不能立即获取。因为流通股东的红利还必须经历除权,只有未来股价涨上去填权了,才能说明流通股东真正领取了红利。等于流通股东通过投资获取的红利收入,必须依赖市场的投机行为才能获取,如果恰逢股价下跌,流通股东的红利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尹宏:分红的双重收税问题和除权问题还引发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果投资者的某只个股是10元买进的,每股分配红利0.5元,除权价是9.5元,如果股价不涨也不跌的话,投资者还必须承担20%红利所得税的损失0.1元,结果参与上市公司分红的投资者不但没有得到一分钱红利,反而因此遭受损失。

    尹宏:再假设有一位不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投机者,他不参与上市公司的分红,只是在除权除息的当天按照除权价买入,他就可以比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并参与分红的投资者少缴20%的税。也就是说,如果股价填权了,该投机者不仅可以获取和老股东同样的红利差价,还能多赚20%的税费收入,而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投资者获取的收益还不如投机者多。

    尹宏:分红中的不公平现象也很严重:非流通股东低价买进的股票和流通股东高价买进的股票享受同等的红利,如:用友软件王文京1元钱买进的股票和流通股股东用36.68元发行价买进的股票享受同等的红利。结果,用友软件出资8000多万元的大股东,一年分得红利4500万元,回报率高达54%,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投资。而出资20个亿的流通股股东分得红利1500万元,回报率只有1.6%,需要133年才能收回投资。更何况非流通股东的红利不需要经过除权就可以笑纳,流通股东的红利还必须经历除权,如果股价下跌了,流通股东的红利只能是付之东流。

    尹宏: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股市投资者?如果是投资者的话,那一定是位“理性的投资人”,不知道你通过什么方式在股市中生存?你的理性投资模式是什么?是通过长期持股呢?还是每年等着上市公司分配红利呢?如果你不是股市投资者也没有关系,请你在7000万中国股民中找出一位“理性的投资人”来,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理性的盈利的。当然,如果你认为“理性的投资人”就应该作出牺牲,应该勇于赔钱的,就应该用133年才能收回投资的。那么,我想你一定还是能找出很多“理性的投资人”的。

    该作者认为:如果这种上涨能够持续两年,如果上市公司不再圈钱,如果没有虚假和欺骗等等,政策托市就会皆大欢喜。”

    尹宏:你这话十分矛盾,而且表现出思维混乱。在一个上涨能够持续两年的市场里,在上市公司不再圈钱的市场里,在没有虚假和欺骗的市场里,还用得着政策托市吗?

    该作者认为:理性告诉我们,中国股市还将陷入下跌的轮回,因为政策托市有着非常明显的八大危害。

    尹宏:似乎你认为,如果政策不托市股市就不会陷入下跌的轮回。事实上,涨涨跌跌是股市永远摆脱不了的规律,即使没有政策托市的上涨行情也终究会陷入下跌的轮回。这就是好象一个人站着走路就有可能摔倒,而躺在地上就不可能摔倒一样,但你不能永远在地上爬行吧?

    该作者认为:政策托市使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黑庄”盛行。庄家可以利用所谓的内部消息,将股民玩弄于股掌之间。

    尹宏:那么,政策不托市是否就能使得市场信息对称呢?是否就能防止庄家利用所谓的内部消息将股民玩弄于股掌之间呢?

    该作者认为:政策推动的行情上涨,导致市盈率高企,股价严重背离其原有价值,股市泡沫越来越大。

    尹宏:可是任何的上涨行情都会导致市盈率升高,股价上涨,并出现一定的泡沫。按照你的逻辑,那么股市最好永远不要上涨。

    该作者认为:政策托市使暂时性的繁荣会制造假相,掩盖股权的流通性分裂、同股不同权等深层矛盾,导致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尹宏:那么,政策不托市导致的长期的萧条就可以解决股权的流通性分裂、同股不同权等深层矛盾吗?

    该作者认为:政策托市使虚假繁荣会再次引发大规模的新股发行,导致新一轮“圈钱”运动的开始。

    尹宏:可是在股市低迷的时期新股发行不是仍然保持高速和大规模的吗?低迷时期上市公司再融资和中小板的设立不是掀起一浪浪扩容风潮吗?

    该作者认为:政策托市造成的股价起伏不定,会套牢更多弱小的股民,再一次损伤投资者的信心和感情。

    尹宏:股价起伏不定本来就是股市的正常现象,如果是死水一潭那才是不正常的。而且你是否认为政策不托市就不会套牢更多弱小的股民呢?政策不托市就能够让投资者对股市充满信心和感情呢?

    该作者认为:政策托市会造成股价与业绩的背离,导致上市公司更加肆无忌惮地弄虚作假。

    尹宏:可是政策不托市造成大批股票跌破发行价、跌破净资产、跌破面值就正常了吗?使得股票向5倍、10倍的市盈率发展,造成另外一种背离:股价与价值的背离,难道这正常吗?而且,政策托市和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防止上市公司作假的关键在于政策监管。

    该作者认为:政策托市会培养监管当局和研究人员的惰性,使他们不能专心研究市场,而更多地依附于利益集团和管理层。

    尹宏:请问根据是什么?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是不对的,监管当局和研究人员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证券市场深层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该作者认为:我认为那些希望管理层能在股市危难时刻伸出手的人都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是庄家建好仓后对管理层的逼宫行为。

    尹宏:这种乱戴高帽的行为是不对的,按照你的逻辑,如果希望管理层能在股市危难时刻伸出手的人都是建仓完毕主力的代言人的话,那么,象你这样一个劲鼓吹不能救市、不能托市的人,是否就是那些还没有建好仓,目前处于踏空阶段的主力庄家的代言人?是否就是那些刚刚批准和即将批准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QFII的代言人?是否就是那些空仓的和踏空的境外资金的代言人?你认为这样乱戴高帽合适吗?

    该作者认为:利益集团的这种要挟不仅表达在口头上,他们还利用手里大量的资金和持有的股票通过砸盘的方式来示威。而管理层对于这种要挟居然束手无策。

    尹宏:任何的言论都不能只见论点,不见论据,可否请你举出一、二实际事例呢?

    该作者认为:请问:你们是老几呀,这么牛×。你们代表得了中国股民的全部心声吗?

    尹宏:作为一个记者,这样的话过于偏激了,对中国股市问题的探讨不是一定要是算老几的人才能站出来说话,不是一定要牛×的人才可以说话,每一位真心关心股市,爱护股市的人都可以站出来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另外请问:你的希望政策不救市的言论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股民的全部心声呢?

    该作者认为:管理层并没有从以前的救市中吸取教训。最近的股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股指跌破1300点的时候,机构以及他们的代言人通过各种途径向管理层施压,结果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利好,使股市重演井喷行情。从跌破1300点到一举收复1400点,仅用了4个交易日。

    尹宏:请记者先生先了解救市的基本概念,要分清:什么算是救市,什么不算救市。近来公布的种种利好,并非是你所理解的救市举动。难道为了制定新的新股发行制度,在股票发行不下去的时候暂停新股发行是救市吗?难道通过国九条改变股市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能算是救市吗?难道考虑将远远高于国际水平的印花税降低能算是救市吗?难道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支持更多外资机构进入证券市场能算是救市吗?难道实行类别表决机制来维护投资者合情合理的权益能算是救市吗?难道制定强制上市公司分红的措施,通过给股民合理回报来鼓励长期投资能算是救市吗?

    尹宏:我郑重的告诉记者先生:这些不是救市!纠正过去的一些不当行为,纠正过去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是管理层的一种务实,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正常行为,是管理层应该做和必须做的,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都应该及早去做,去改变,只不过在熊市中去做这些本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让不参与股市、不了解股市、不关心股市的人误以为这就是救市。

    尹宏: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救市的问题上,如果股市到了危难时刻,政策到底需不需要救市?有人认为:政策救市只能救一时,还有可能留下一定的负作用。笔者的看法是,如同人生病了就一定要治病一样,股市病倒了政策就应该需要救市,有时候用正常的药不起作用,就要用猛药、用吗啡,吗啡实际上是一种毒品、有很强的负作用,而且也是只能救一时,不能救一世,可为什么医生还要在关键时刻用呢?因为,在危难时刻毕竟救人才是最重要的。股市同样如此,股市的危难时刻也需要管理层的救治,至于药物的负作用有时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如果有人认为救市会导致八、九种的所谓“危害”,那么,不救市只会导致股市的一种危害,那就是:股市的衰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政府该为股市发展提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