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讯惊曝大涨利好内幕 欲设"一股两市"
香港快讯??2004-9-24 13:35:45据权威人士透露:原本将在本周向券商征求意见的《落实“国九条”,全面解决中国证券市场问题系统性方案征求意见稿》被媒体提前“泄露”,引起证券界人士和广大股民的极大关注。由于该《征求意见稿》本身就属于“征求意见”,所以现在只好提前由小范围的向券商征求意见变为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了。该人士指出:被媒体提前“泄露”《征求意见稿》有一些遗漏和失误,实际内容是:
(1)进一步落实相关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和其他行政措施,切实保护中小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如目前可考虑建立上市公司诚信基金(由上市公司按上市募集资金的10%比例上交证监会保管),以便对任何违背诚信原则的上市公司进行经济处罚和向投资者赔偿。
(2)建立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基金(规模初定为1000亿元),在证券市场出现非正常状态进行市场干预;
(3)中国的股权分置问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产物,解决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问题的最根本难题,为什么难?主要是我们过去总是不顾“中国特色”的国情,一味用所谓国际标准来强行实现接轨,把思维定格在现在的二级市场上,总是试图通过现在的二级市场来解决这一难题,矛盾的焦点也就总在国有股减持的价格上讨价还价。实际上,如果不跳出现在二级市场的圈子,那么这一难题恐怕长期无法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另寻他路,这条路就是——“一股两市”,所谓“一股两市”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社会公众股继续在现在的二级市场流通,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通过新设“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市场”实现流通,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流通价格按新市场的机制形成,但现二级市场与“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市场”完全分割开来,承认两个市场的价格差异,不设两个市场的合并时间表。这样,既解决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也彻底解决了二级市场的一块心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市场流通,可以防范现在国有股和法人股协议转让所带来的腐败问题。
(4)中小板股票在现二级市场上市并实行全流通,其他新股在新设的“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流通市场”上市并实行全流通。
(5)新设的“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流通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该市场主要面向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和境内外企业法人,现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其持有股票相应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保留配售原始股的权利(也可放弃);
(6)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上市公司采取分红的办法回报投资者,不分红的上市公司不得配股和增发新股,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
(7)要从加强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和强化发审委的“问责制”入手,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8)鼓励更多合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
(9)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避免政策的矛盾和冲突。 建立上市公司诚信基金(由上市公司按上市募集资金的10%比例上交证监会保管):*17*::*17*: 也算利好? 臆想 很好的境界。 欢迎转帖参与,奖励,希望继续 REALY OR NOT??????
我的观点:
- ¤╭⌒╮ ╭⌒╮
╱◥██◣ ╭ ⌒
|田︱田田| ╰---------一切都精彩-------缘自。。。X+Y
︵﹏~︵﹏~︵﹏~︵﹏~︵﹏~︵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的观点:
方式:提倡:公有+民有
严格限制: 私有
国家产权改革的大方向。
是对的
关键在于
获取的 方式 和比例
以及 资金的来源
上面的问题不解决好
改革
就不可能成功
其实质 和 恶果 在于
架空共产党的领导
方式: 提倡:公有+++民有
严格 限制私有
比例:高管占的总份额 <20%,年薪为平均的 10 倍,公务员的最多为当地平均工资的 5 倍;
资金的来源: 必须自筹
严禁从银行、投资公司、基金会 筹资
,
,
关于现在MBO,国企改制之类,
完全就是一些部门、一些人的
一厢情愿 或者说别有用心
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 国家 和 民众 的财富
到时候,那些人绝对不会为 党和政府 着想,
绝对不会为 民众 说话的
到时候,他们绝对会捍卫 自己的 既得利益的
已经有很多的迹象正在证明这点
到时候,会有人为此后悔、会有人为此流血流泪的
--------我坚决反对这样的MBO、这样的改制
建议党和政府,
从政治的高度,
从 党政府 民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
重视这个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
╱◥███◣
| 田︱ 田 田|
╬╬╬╬╬╬╬╬╬╬╬╬╬╬╬╬
大道至简
Originally posted by 矫正 at 2004-8-29 11:18:
作者:losed
??看到张维迎的所谓评论心里实在是气闷之极。看过一些反对郎的文章,有什么观点都放到台面上,直接明了,虽然不是很赞同,但也认可尚是在自由表达意见的范围内,能够带给人更加深入的思考。
张作为国内力挺产权改革,主张轻看原罪的有头脸的的大人物,在这篇有总结呈词性质的采访中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期待已久的回应呢?读完全文会发现,这篇文章不是给《经济观察报》...
Originally posted by yusong at 2004-8-29 18:32:
群狼争肉--------国有股流通与国有资产蚕食、瓜分游戏
[喜欢数学的女孩] 于 2004-08-18 21:39:36上贴
国有股是最大的肥肉,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这几年陆续把中国最好的资产都股份化了,又陆续在上市了,真是费了大心了。费心是要求回报的,在这场国有股流通的大合唱中,所有利益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就是国有股要流通。而所谓的定价、方式问题,只不过与胃口有关。...
Originally posted by tygk98 at 2004-8-28 18:05:
《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戴维.霍夫曼写了一本书叫《寡头》。他敏锐地发现,在俄罗斯那些短短十几年中就聚集了亿万财富、并且迅速把控了巨大权力的
“大亨”身边,往往也围绕着很多经济学界知名人物。
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利益共享的群体。
Originally posted by xiaogao at 2004-8-26 11:11:
左大培(2004年8月23日夜)
本人一向不关心媒体和网上的热门新闻,近日经几位朋友提醒,才注意到了郎咸平先生对媒体揭露3大公司财务及国有企业领导MBO真相的事件。
本人实在遗憾,未能及时向............全中国人民敲起警钟:人民的财产和未来在危险中!
不但俄罗斯的......在中国大有人在,而且象......也在向我们走来!
他们不仅要剥夺全国人民的财富而且要操纵政权,使任何现代民主都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不仅面临着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
而且面临着官商勾结、权贵占有一切的
最腐败黑暗的资本主义。
国家产权 改革的大方向。
是对的
关键在于
获取的 方式 和比例
以及 资金的来源
上面的问题不解决好
改革
就不可能成功
其实质 和 恶果 在于
架空共产党的领导
,
,
,
关于现在的 MBO,国企改制之类,
完全就是一些部门、一些人的
一厢情愿 或者说别有用心
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 国家 和 民众 的财富
到时候,那些人绝对不会为 党和政府 着想,
绝对不会为 民众 说话的
到时候,他们绝对会捍卫 自己的 既得利益的
已经有很多的迹象正在证明这点
到时候,会有人为此后悔、会有人为此流血流泪的
--------我坚决反对这样的MBO、这样的改制
建议党和政府,
从政治的高度,
从 党政府 民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
重视这个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 启不成重大利空! 没用!
劵商融资铺就多种渠道
对于饱受资金之困的广大券商来说,目前迫切盼望的是“国九条”中“拓宽券商合法融资渠道”的精神尽快落到实处。此前已有种种信息表明,各项措施中,最为成熟亦有望最先出台的,是修改后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但知情人士提醒说,拓宽券商合法融资渠道,并非仅质押贷款这一途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牵头,证监会参与的“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专题小组”所要考虑的,是一整套政策措施,试图多管其下、多种渠道为券商输送新鲜“血液”。
让券商获取一般贷款
其中,值得关注的一项措施,就是给予证券公司一般贷款客户的资格,让其获得长期信贷资金的支持。
专家分析说,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有着多种资金需求,如短期的清算头寸需求,中长期的投资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等。但目前同业拆借的资金期限短,按规定只能用于日常的头寸需要;加上证券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防止其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因此长期以来,证券公司难以像其他工商企业一样,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允许其以自身资产,如房地产、外汇资产等作抵押,或通过担保获取一般性贷款,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扩充营业网点等。
此外,还可考虑为券商提供信用贷款。业内人士认为,信用贷款方式可以解决券商在各种业务中的资金需要,它是券商取得资金的最佳渠道。当然,对于银行来说,此种融资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风险控制。
实际上,券商各种业务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银行完全可以在充分分析券商业务特点和强化贷款监管的基础上,对那些收益相对稳定、需要大规模资金支持的业务项目,发放证券业特种贷款,如证券承销贷款、收购兼并贷款等。信用贷款和循环周转的信贷额度贷款,可以根据券商的资信状况确定额度,并可实时地监控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有专家提议,在具体操作上,可借鉴国际银行业通行的特许经营惯例,由商业银行在报请监管部门批准之后,设立证券承销贷款、收购兼并贷款等专项贷款品种,先在个别银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专业融资公司沟通两大市场
在提供短期融资方面,除前一段时间有关部门提出的,适时推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之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可考虑组建专业性的证券融资公司,专门为券商提供短期融资服务。这种专业性的融资公司,可以成为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中介,专门为证券公司在货币市场上融资提供服务,以解决其自营业务的头寸资金需求。
证券融资公司的定位是专营性的金融机构,其业务主要是为资金和证券的拥有者融借证券或资金,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其功能是充当融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渠道。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在某个场合表示,央行正在积极研究货币经纪公司、证券融资公司等问题,并支持上海在这些方面率先进行探索。
所谓“围堵不如疏导”,“明渠不畅”则“暗流汹涌”。券商融资渠道窄、数量少,不仅制约其经营与发展,也助长了一些证券公司违规经营的冲动。专家预计,上述政策措施如能尽早出台,让银行资金在规范的前提下,从容进入证券市场,让那些运作比较规范、资产质量不错的券商手头宽绰起来,得以实现转型与良性发展,这将夯实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改进明显
与2000年2月,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相比,正在起草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将在以下层面上有明显改进:
放宽借贷主体范围,由综合类证券公司扩大到经纪类券商。
扩大质押范围,不再限于A股和证券投资基金券,扩大到企业债、可转债、开放式基金,以及一些高信用等级的公开发行但未上市的企业债券等其他有价证券。
放大质押贷款总额,总规模由现行不超过资本金的15%,改为控制在公司总资产的20%以内。
延长质押贷款期限,根据不同类别有价证券的不同特性和券商的不同信用状况,设计不同期限上午质押贷款。对于价格比较稳定、风险较小的有价证券,允许其质押贷款最长期限达到1年;对于风险较大类别的有价证券,则适当限制其贷款期限。
降低融资成本,对质押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和下浮幅度作相同比率的规定,统一为20%,而非现行的最高上浮30%,最低下浮10%。 突然想起:
如果我是国企老总,我就故意一通乱搞---至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必须改制分流,资产重组。(如此以来阻力想必要小的多)
而后自己或用别人的名义实施收购或承包(变相mpo),
楼主说说是不是个好主意? 楼主搞反了---重大利空!
如实行现有股市将成为死尸,试想:同股同权,你会买贵的还是便宜的?
新股是血液,没有血了不成死尸才怪!
俺真心荐只股,因为咱都亏不起了!!!
一只袖珍股:2299万流通,6000万总盘。1998年3月历史最低6.41,1999年10月最高29.30。至今下跌五年。年初有机构吸筹,均价9.50。6,7两月随大盘洗盘,最低见6.65,月线大双底正在形成,半年报显示:净利同比增269.72,是去年全年的2.66倍。近期在日线双底颈线以上疯狂洗筹,离飙升之日不远矣!!!第一阻力位18-19元,此股应为重组之星。(我只是发表而已,自己多看看) 什么股票,请贴张图看看 “吉诺尔”--“ST吉诺尔”--“ST中讯” 2004中期股东情况 股东总户数:16546名称 2004-06-30持股数(万股) 占总股数 增减情况 股本性质
────────────────────────────────────
1.吉林中讯新技术有限公司 1911.0030.99% 未变 法人股
2.天津市泰森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310.0021.24% 未变 法人股
3.深圳市吉粤投资有限公司 527.00 8.55% 未变 法人股
4.万宝集团冷机制作工业公司 120.00 1.95% 未变 法人股
5.陈定贵 35.59 0.58% 未变 流通股
6.谢胜坤 14.40 0.23% 未变 流通股
7.谢桂新 8.32 0.13% 新进 流通股
8.李苹 7.65 0.12% 未变 流通股
9.苏长荣 7.39 0.12% 未变 流通股
10.王李氏 7.10 0.12% 未变 流通股
总计 3975.6364.03% --- --- Originally posted by why5421 at 2004-9-26 06:03 AM:
什么股票,请贴张图看看
是你家乡的票。你应该比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