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约翰•墨菲和技术分析的对话》
《关于约翰•墨菲和技术分析的对话》——访北亚期货北京研发中心主任张天明
记者:您如何理解约翰•墨菲再获“技术分析杰出贡献”这一事情?
张天明: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金融市场发达造就了尊重金融人才的传统,在政府重要部门中就有来自华尔街的人才,现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财长鲁宾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
格林斯潘在进入政府部门之前,成立过一家名叫汤森—格林斯潘的咨询公司,专门为客户提供市场咨询。1966年7月,格林斯潘在兰德期刊《客观主义者》上发表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他的预言灵验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这一预言使他声名大噪。格林斯潘精堪的市场分析使他在美联储主席这个位置上如鱼得水。《财富》杂志曾说:“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对这位金融奇才的赞誉近乎达到极至。
另一位人物——鲁宾,在加入克林顿总统内阁前,效力于高盛证券投资公司已26年,被喻为“华尔街奇才”。华尔街的丰富经验,使他在美国财长位置上表现出色,获得人们慷概赞誉。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他采取积极措施,提供给受灾国援助,防止危机向全球蔓延,以致于美国人认为,只要鲁宾任财长,“情况就不会变差”,格林斯潘也称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效率的财政部长之一。
以上两位来自华尔街的人物获得如此殊荣,他们丰富的市场分析经验和驾驭市场才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人们对金融人才的敬重。
尽管人们对金融市场各种分析方法孰是孰非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人们在金融市场分析方法方面表现出的探讨和创新精神是得到肯定的。而且尽管我们知道格林斯潘、鲁宾对金融分析方法或许有不同选择,但他们都在金融知识普及过程中受益,在对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学习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方式,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对金融市场的独特体验。约翰•墨菲等对金融市场技术分析进行始终不懈的布道,不论是对金融奇才成长还是对大众金融知识、投资技巧的普及提高皆起着积极作用。
不少经济学家和金融投资家对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方法多有微词,因为技术分析者对市场的理解与主流经济学理论存在很大距离,且技术分析理论在逻辑上还存在诸多不严密的地方。然而,市场变化的复杂性使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并未显示出优势,而要满足投资者参与交易的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指导交易的分析方法,避免交易的盲目性,约翰•墨菲所介绍的技术分析方法就能派上大用场了。目前我国不少投资者,皆自觉学习约翰•墨菲《金融市场技术分析》一书介绍的方法,希望自己的投资不是“博傻”而是经过理智分析的理性行为。
记者:您认为我国金融市场也有必要成立类似于“世界市场技术分析家联盟会(MTA)”这样的组织,给普及推广金融知识特别是技术分析有杰出贡献的人颁奖吗?
张天明:我国的金融市场确实有不少人在做约翰•墨菲那样的工作,但与美国市场相比,我们的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首先是从事金融技术分析咨询的人还没有 形成规模,其次是我国金融市场咨询工作没有足够的法律定位。法律地位的不对称或缺席不利于咨询队伍的发展壮大,这也是即使我们有人在从事像约翰•墨菲那样的工作,但很难得到发展机会和普遍受人注目的原因。出于提高金融市场技术分析地位和扩大经验交流范围、加强咨询队伍自律管理的需要,我们确实有必要成立类似的区域性“技术分析联盟”等组织,在这个基础上评选出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这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繁荣是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做一些改善市场环境的工作,需要投资询咨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和管理的规范化。
记者:约翰•墨菲获得“技术分析杰出贡献奖”是否说明技术分析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张天明:尽管约翰•墨菲的《金融市场技术分析》一书成为美国纽约金融学院教材,被誉为当代市场技术分析的“圣经”,但它还是经常受到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或有实力的金融投资家从理论到务实的质疑,它的地位一直没有提高。约翰•墨菲获得“技术分析杰出贡献奖”只是表明它在一个不算很大的团体得到肯定,而且还是技术分析者之间的自我肯定,不足以说明技术分析作为金融分析方法已经获得很高的声誉。
至于约翰•墨菲技术分析水平的认识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回答,就他本人而言,数十年的市场分析经验使他寻找到运用技术分析的有效办法。而金融市场分析的有效性往往需要与投资实践结合起来,借助投资实践上的巨大成功来证明市场分析的正确或分析方法的有效,正如大投机家索罗斯所做的,而这方面恰恰是约翰•墨菲所欠缺的。国内金融市场投资界有不少人对约翰•墨菲的理论顶礼膜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技术分析的顶礼膜拜。树立技术分析权威是必要的,有利于分析法的推广,但对于技术分析的运用者或金融市场分析法探索者,不切实际的对某种分析法或某个人膜拜则十分有害。而且就理论或技术方法的创新而言,约翰•墨菲的贡献也十分有限,更多的只是对其他技术分析的归纳概括,只是把其他技术分析理论概括到所谓的哲学高度。因此,约翰•墨菲获得该奖主要是因为其对技术分析宣传推广的贡献,而不是对其技术分析结果的最高评价。
记者:十几年前约翰•墨菲写下了奠定其在技术分析领域地位的书——《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您如何看待这本书?
张天明:从这本书的创作过程看,表面上它仅是约翰•墨菲为了应付纽约金融学院于1986年邀请其讲授“商品期货技术分析”这门课程而写的教材;而实际上,十几年的金融技术分析经验,使约翰•墨菲感觉到有写一本高水平的技术分析书的必要,因为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投资市场里一直没有技术分析应有的位置。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于1934年出版,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法不久便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导分析法,这使技术分析在证券分析中的位置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其影响力难于和价值分析相提并论。
而要写一部在期货市场有影响力的关于技术分析的书,对于约翰•墨菲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他没有格雷厄姆那样的独创性,提出一个切合分析对象本质的系统理论;其次,仅对各种技术分析法进行归纳、概括,很难改变人们对技术分析的认识。约翰•墨菲对写作体例的要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书的特点。他说,本书不要求像现有的期货研究书籍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了图表分析的基本概 念,一上来就讲述一些高深的理论或作者本人的独创,本书必须面对初学者。普及或通俗化是约翰•墨菲对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普及或通俗化掩盖了独创性,还是借助普及化、通俗化来掩饰作者缺乏独创性呢?从约翰•墨菲运用技术分析于市场判断的实际情况看,后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不否认其在普及技术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创见,则意味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分析理论存在的严重缺陷。同时,缺乏创见的结果,也无助于在更大范围内改变技术分析在金融市场分析法中的弱势地位。
不过,关于写作的有些指导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例如,他认为股市与商品期货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应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那么期货本质或特征是什么呢?从约翰•墨菲泛化技术分析的适用范围看,他并没有合理回答这一重要问题,他以价格为分析对象,从业已形成的直观的价格形态中,或从与价格变动有关的一些直观数据中,预期市场价格运动。技术分析以三大基本假设为其理论基础:市场行为包容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历史会重演。价格图表反映了市场行为的一切内容,研究图表就足以找到关于市场未来的有价值信息。
这种方法早就受到了格雷厄姆的怀疑,他认为,图表分析只能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其逻辑性并不严密。格雷厄姆进一步说,证券分析更多关注不同的个股,从中寻出价值被低估的机会,而技术分析则很少关心价格之外的实际情况,表面看起来技术分析得出结论很容易也很快捷,但正因为如此才有更令人失望的结果。当代著名的金融投机家索罗斯对技术分析三大理论前提也不认同,不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在索罗斯看来都有两个共同的假设,一个认为市场是周延的,它受制于某种确定规律,也就是说市场或现实是可被准确预测的;另一个认为借于判断未来的信息是完美的,技术分析法认为人们借助过去的信息可以预测市场,基本面分析法认为人们借助现在的信息可以预测市场。而索罗斯根据自己对市场本质的特独理解,认为市场是不周延的,信息也是不完美的,市场在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情形下进行矛盾运动。
技术分析理论缺陷不仅表现于三大假设逻辑性不严密上,而且表现于技术分析流派繁杂上,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分析完全适应于市场,每一种技术分析都有认识盲点,许多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只是局部地反映。
上文的精华所在:
1、约翰•墨菲技术分析水平的认识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回答,就他本人而言,数十年的市场分析经验使他寻找到运用技术分析的有效办法。而金融市场分析的有效性往往需要与投资实践结合起来,借助投资实践上的巨大成功来证明市场分析的正确或分析方法的有效,正如大投机家索罗斯所做的,而这方面恰恰是约翰•墨菲所欠缺的。国内金融市场投资界有不少人对约翰•墨菲的理论顶礼膜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技术分析的顶礼膜拜。树立技术分析权威是必要的,有利于分析法的推广,但对于技术分析的运用者或金融市场分析法探索者,不切实际的对某种分析法或某个人膜拜则十分有害。而且就理论或技术方法的创新而言,约翰•墨菲的贡献也十分有限,更多的只是对其他技术分析的归纳概括,只是把其他技术分析理论概括到所谓的哲学高度。因此,约翰•墨菲获得该奖主要是因为其对技术分析宣传推广的贡献,而不是对其技术分析结果的最高评价。
2、期货本质或特征是什么呢?从约翰•墨菲泛化技术分析的适用范围看,他并没有合理回答这一重要问题,他以价格为分析对象,从业已形成的直观的价格形 态中,或从与价格变动有关的一些直观数据中,预期市场价格运动。技术分析以三大基本假设为其理论基础:市场行为包容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历史会重演。价格图表反映了市场行为的一切内容,研究图表就足以找到关于市场未来的有价值信息。
这种方法早就受到了格雷厄姆的怀疑,他认为,图表分析只能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其逻辑性并不严密。格雷厄姆进一步说,证券分析更多关注不同的个股,从中寻出价值被低估的机会,而技术分析则很少关心价格之外的实际情况,表面看起来技术分析得出结论很容易也很快捷,但正因为如此才有更令人失望的结果。
3、当代著名的金融投机家索罗斯对技术分析三大理论前提也不认同,不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在索罗斯看来都有两个共同的假设,一个认为市场是周延的,它受制于某种确定规律,也就是说市场或现实是可被准确预测的;另一个认为借于判断未来的信息是完美的,技术分析法认为人们借助过去的信息可以预测市场,基本面分析法认为人们借助现在的信息可以预测市场。而索罗斯根据自己对市场本质的特独理解,认为市场是不周延的,信息也是不完美的,市场在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情形下进行矛盾运动。
4、技术分析理论缺陷不仅表现于三大假设逻辑性不严密上,而且表现于技术分析流派繁杂上,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分析完全适应于市场,每一种技术分析都有认识盲点,许多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只是局部地反映。
10大反向操作实战定律
1.鼓吹做短线的股评家一般是券商的喉舌,鼓吹做长线的专家大多是庄家的哥们,或者就是庄家本人。
2.公司业绩与公司经营状况无关,一般是根据大市特别是该公司股票的表现而确定年报的赢利状况。
3.闻利好消息应坚决斩仓,此时态度之迅速决绝,非用“壮士断腕”一词不足以形容。
4.闻利空消息可倾囊一搏,尤其要大力买进ST家族之宠儿,公司越发布股价异动警告,越不需理会,或者干脆视为利好消息也可。
5.专家意见与选股错误率呈正相关。越听专家意见,越容易选错股。
6.买入时机肯定错误。无论多好的股票,无论大盘涨势多么肯定,你一买入必下跌。
7.卖出时机绝对错误。今日出局,该股明日十有八九涨停矣。
8.股市指数变化与绝大多数股民所持股票价格的变化没有关系。即指数上升而很多个股价格下降。
9.决定股票价格的既非赢利水平,也非供求关系,而是题材。
10.对一切股市资讯,基本上均应从相反方面理解,并以此为投资决策之依据。此种决策之所以正确,乃在于可保证投资者不亏本,当然也不会赢利。 学习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