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02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


现在的这一本书,是一九八零年的讲记。

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就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

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04

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鸠摩罗什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缘故。

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毫,他晚年写了。。。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象。

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

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义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05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

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

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

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

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

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

“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07

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

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

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双手合十礼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

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份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

有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

象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双手合十礼又称阿弥陀如来。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08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舵<土垂>。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舵<土垂> 是有情。

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富贵功名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坡注:《情系红尘》。>

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静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

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坡注:济癫>,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助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坡注:德兰修女>。

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

“汝今谛听”。“谛”是仔细、小心。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09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着,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能休息下来。

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定的比方。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坡注:《浮士德》>。。。。。。。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坡注: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的。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坡注: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孔明,孔明!>。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坡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地活下去。

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候给你看见,有时候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0

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

清静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更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罗汉、菩萨也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坡注:此乃娑婆世界之一苦因,难怪西方净土要以莲花化生。>

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

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有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坡注:?>,要“留形住世”,活着等弥勒菩萨下来。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忘形了;所以,人做得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坡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坡注:雁渡寒潭。>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2

人体是个小宇宙,。。。。。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静,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坡注:达摩面壁。>

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切,才够资格学佛。<坡注:古来出家皇上知多少?>

有些人打坐,在坐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哪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坡注:此说法不一定对,外来信息是不能否认的,但不可住它。姑存此一家之言。>

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个神仙到我们这里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坡注:在诸多遇仙的传说故事中,神仙往往都会抱怨凡人的臭味。真所谓五浊恶世也。发心来此化现度人的上师们,实属可敬可佩。>

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着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坡注:噫!老先生此言差矣。古人云: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半少年人。每人因果不同,业债有异,谁知道今天脱的鞋明天还穿不穿!要找早夭的年轻人,可以随手理出一大堆!既然历经千载修福报后才有幸能人生佛法兼得,便当立刻开始修行自救救人,何言年轻人暂不宜学佛哉?!先修习起来,再去弄做人的道理或儒家国学,有何不可。且佛学通之后,在习“尘学”,则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也。俺是为众生计而“爱真理有过于爱老师”,若言语有忤逆之过,甘愿痛吃辣棒,望师爷及众同修明鉴。>

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阿弥托经先提西方,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

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坡注:子曰-------君子固穷>。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坡注:所罗门王虽不够圆满,但也不错了,符合转轮王条件否?>。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3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真的舍利子<坡注:以后若去浙江,不可错过>。

道家北派丘长春<坡注:诸君可别中金庸的毒把他老先生当成单纯的剑道杀手了,当心龙门派道长们不答应,道士不等于武士!>,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进小池洗完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坡注:此事属实否?俺懒得去查历史书了,那非我所长,盼望某一天有朋友能证实后告诉我。>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周利盘陀伽的故事。。。。。。笨得无比,。。。。。。。。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坡注:“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这方便度人的大智慧,以佛为最高也。生在佛时代的弟子真是幸运儿,在我们时代成天呈脚不点地状忙于找名利的聪明人,最终成就与这位典型的“白痴大师”相比如何?灰飞烟灭!>

狗吃大便等于我们吃红烧肉一样的香,那是它的粮食。<坡注:猛看恶心,细想却可发现精辟的道理。众生总习惯以自己的立场去看世界,如同井底之蛙,总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轴心,以为自己可怜的一点点见解是全宇宙唯一最伟大的真理宝库,其他的东西都是不可理喻的谬论。所以“狗改不了吃屎”,狗要升级,连其饮食习惯都要注意改变,人要升级,也要注意这一点,用西门庆式的生活方式去修“房中术”,只有走火入魔。当生厌离心!!南老这种奇特的思维习惯令人佩服,够大肚能容也。>

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坡注:七把叉>,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坡注:科学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肉体,却摧残了灵魂。在纽约的见闻使我不愿去美国,因为我怕穿上那使他们不断飞转驶向死亡终点的红舞鞋。俺更喜欢清福。>

真正的佛同其它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坡注:只教游泳法,拖不了人,尤其是下定决心坚持要沉没的人。是故佛法虽无边,却度不了无缘。>

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坡注:法身是不是“聚则为形,散则为气”如《星球大战》中的大师?所以本对瓦德说:如果你消灭了我的肉体,只能使我更强大。于是就地入无余涅磐。抱歉,电脑中找不到上般下木的pan字。>

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造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坡注:有趣的是西方宗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学说,当年把我搞的昏头昏脑,存此备考。>

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象不同是化身。。。。。。。。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

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得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这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地过这一生,这是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的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4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要想即身成就啊,。。。。。。。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坡注:要想知道梨子味,得尝到。以上几段,俺也没体会,精进不止把,到时候证悟到就知道了。>

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百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坡注:从大士法力、化生方式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如此。观世音菩萨也早经成佛,为做“客座教授”而化现为菩萨再来。不可思议。>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两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坡注:在西方净土往生时不知是否也如此>。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磐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尔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凡的。<坡注:“学问深时意气平”,自以为不可一世的“专家”“学者”们注意了。老百姓说:半瓶水响叮当,信乎。真理的表达也是极平实质朴的,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众生的迷恋,法华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坡注:因大慈大悲而哭。这菩萨为何常哭?而布袋和尚为何常笑?想想!发菩提心者去火葬场呆上一天就会想哭,为众生而哭!而去股市赌场名利场呆一个小时就会觉得可笑。>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着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5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山文殊道场。<坡注:又一位教授担任的客座讲师。求考上大学的人,要磕头的话这下可有地方了。>

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圣富兰西斯当年也是如此,悟了否?对那些个不平常、好享乐名利的自称得道者可要当心!如当年的洪秀全等骗了多少人?!这种情况今天也很多见。>

不着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着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坡注:此乃真知灼见。慎之,慎之!!>

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

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坡注:此点与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表达的说法相同,而且连西方人自己的一些智者也认识到了>。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坡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只是使人类享受得如同金庸的花雕茯苓猪>;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坡注:现在就是如此,而且长期以来都是从来如此>,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

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哪一边好呢?。。。。。这是很滑稽的。<坡注:可怜众生颠倒,自己被死亡追逐,等于身患绝症形将就木。现在遇到了救苦救难法力无边的菩萨,却要求他给自己纹眉割双眼皮!所以说佛法难“闻”而不是难“见”>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6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静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识分子“我”的意见非常重。<坡注:鲁迅先生曰:专门家总因为了解啦自己所专的那一门而喜欢去对所有专门之外的一切事指手划脚。“我最伟大”实为半瓶子醋们的通病。>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不需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坡注:金庸先生曰-----看破、放下、自在。>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坡注:视死如归。>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它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坡注:所谓旁门也有门,左道亦是道。话虽如此说,咱还是以修光明大道为好,你看《星球大战》中的那个瓦德,多难多苦多险!>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

修养、学识、道德到了最高处,称为圣人。差一点的,还在修行的路上则称贤。<坡注:孔老为圣,颜回为贤,然否?>

这一劫叫住贤劫,这个贤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将来第五位弥勒佛。<坡注:佛法的时间概念也是大的不可思议!以凡夫眼光看来,如蚂蚁看大象般不可思议,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尽管打他,这是个妖怪,不是佛。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坡注:俺认为此话大部分有理,但有些走极端,佛不自认为是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家若有幸碰到平凡相的高人可别当面错过了也!>

智慧是大神通。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7

我们都晓得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的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做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坡注:许多先知、圣人?如德兰修女、圣富兰西斯等?>。。。。。。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恒,二果罗汉叫斯陀恒,。。。。。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坡注:佛定的学位档次还相当多呢!>

贪恋于书也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坡注:如葛朗台贪钱、康生贪文物古玩、西门庆贪女人等等。贪即是痴。>

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坡注:许多贪玩于文学的人还以为是不俗、高档呢>,所以贪嗔<目旁>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住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坡注:放下“我”慢,当下轻松洒脱。儒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最低要求能做到同行不是冤家,此人足可称道也。>

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做人,这一种人称为再来人。<坡注:如张宝胜、大卫科波菲尔之类?此种人到人间来如同此间人到地狱受折磨抵罪也。>

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

有些人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绪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一无所好,或者只喜欢种种花啦!爬爬山啦!对人世间的一切很淡泊。<坡注:所以说不俗即仙骨,清福乃仙人所享。反之推理,过于贪得无厌的人是否属于饿鬼习气残留?>

我们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苹果变的,不是什么细菌变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大概他们科学很发达,到太空来探险,他们一身有光,又不要吃东西,飞来飞去。可是有一次尝了一下地味,大概是盐巴,吃了以后身体变重了,飞不起来,所以就留下来了。这就是这个地球人种的开始。<坡注:不知此语所出何典,留之备考。倪匡也有类似假想。这对于解释“外星人”现象到是蛮有意思的。不知“天堂之门”的信徒们是否真找到回家的路了?若然,则他们真是视死如归也。>

一个人要把心中的贪嗔<目旁>痴慢疑洗刷干净,平等,慈悲,爱一切世人<坡注:众生>,设法除掉见思两惑。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8

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转变了,进一步能够智慧开发,断了思想上,见解上的偏见,才叫做解脱。学佛修行,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中国人的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坡注:那要看是什么学问,老子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做“尘学”的人大抵越学越不知天高地厚,处处摆出“老子天下第一,他人皆弱智”姿态。老话能长久代代流传,必定大有载道之处。>

普通人一看到好,结使<坡注:无常的同行>就来,被好捉住了。<坡注:花艳非为喜,猿鸣何尝悲,可叹梦中人,尘心生是非。>

譬如苏东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转生来的,但是转一转生,他就忘记了。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阳明,据有些文献记载,就是一个老和尚转世的。

有许多人跟父母的因缘很好,但是时间很短,缘也完了,他也不需要再来,你应该替他高兴<坡注:有过早夭子的人注意了>,他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只不过欠你这一点亲情之债。但是你也欠他眼泪啊<坡注:红楼梦>!你也为他伤心哭这么一场,帐也完了,就可以了啦!<坡注:也有来追债的儿。>

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坡注:可怕>。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坡注:也有些漏网的记得前生之人,机理俺不知,大概是管临投胎时洗脑工作的小鬼打盹所致罢。>

到了三果的再来人,有时候他明知而不说,因为他生死可以来去自由<坡注:!!>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刹那迷掉了,各种情况不同,都是因为三果罗汉定力程度的差别而产生的结果。

这一般人佛学都通得很喔!只能讲他佛学很通达,修持功夫不见得。<坡注:口头禅唬人专家,到老一场空。理通事迷。>

禅宗祖师有这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坡注:可这“无一切心”实属难修到之最高境界,惠可祖师为到此地还立雪断臂呢。此诗可注“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8

五祖演说,那个学小乘的呀!就是学那个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个地洞逃出来,逃出来以后,还很可怜的,东躲西躲。学大乘的啊,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牢笼,要跟牢犯、阎王、看守都变成朋友才行,学大乘就是这个样子。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坡注:逃离火宅。>

丹霞禅师<坡注:烧木佛的那个>与吕纯阳一样,是唐朝人,都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坡注:转身难,转身难!一路直奔向坟山。>

丹霞禅师有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坡注:得无即成佛。>

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么古。<坡注:佛教的时间概念一直追溯到了人类还没来到地球定居之前那么久远,无量无边。>

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坡注:雁渡寒潭。潭亦不住。一切不住。>

不死不生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坡注:道可道,非常道。>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19

禅是佛的心法。

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

第十一品,是无为福胜分。。。。。。无为福属于清福一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静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着经典上去修持。

道理上领受没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受持。

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得不得了啦。。。。。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静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磐,涅磐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修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20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早就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坡注: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忍受,这忍受的尽头是火化场墓地。>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坡注:穷困的孔老等>。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坡注:有钱的村牛>,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坡注:君子固穷。>

“江山无主月轮高”,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大福报的皇帝们,现在都过去了,也没有了<坡注:秦皇汉武皆尘土>。这个江山世界,谁能够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个一个都换过去了。但是几千年前那个月亮,今天出来,明天还是出来,汉朝出来,唐朝还是出来,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闹些什么!以帝王之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坡注:事如春梦了无痕。>

“娑婆泪海三千界”,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富贵的福报,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还不肯放手<坡注:老葛朗台>。所以,常啼菩萨永远在哭,悲痛这个众生的愚痴,愚蠢。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泪海啊!个个都是可怜人<坡注:整个一死神的畜牧场>。

中国的中医学本来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

中国的禅宗,专以金刚经为主体。

古代读书人,小孩时代就会背论语了。<坡注:现在从小就会背英语,绝大多数人到老死也没读过一遍《论语》。更有甚者,随便为一场无聊的权力斗争需要便在全国将孔老打翻、以“老二”贬称之。>

金刚经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论上难懂,是修证到最难,修证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学佛。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21

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又名船子和尚。。。。。。。开悟后。。。。。他就跑到江苏华亭,一个小地方,做个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过河来去,给他钱,他收两个,不给钱也没有关系。<坡注:大隐于市就是如此容易!所谓放下即自在也。>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

“深解义趣”。。。。。“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

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坡注:所谓正信者也>。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磐以后,而有些大弟子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磐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是尾声了!<坡注:对印度人来说的确如此,但中国古人们成功地移植佛法后形成的中国佛教体系相对保存得较完好。但从明清到现在,也是衰落得不成样子了,在中国大陆更是不堪。随着西方工业文化的侵入,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精神文明日益退化,当前情况堪忧。不少庙宇也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躯壳而已,正信的佛教信众很少。许多庙宇成了供给民众烧香磕头许愿求签的地方!也许真该来一场彻底的变革了。但很可能人类整体胡作非为的业力才是普度众生推行佛法的最大障碍。>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22

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着。所以,有人不着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所谓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坡注:放下>,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静,才算真持戒;心不清静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坡注:因此常常难克制心魔。比如吃豆腐也要将之叫成“红烧肉”之类,说明其心中还想大嚼肥膘>。做到了此心清静,念念清静,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坡注:济公>。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坡注: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心念念在清静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

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坡注:耶酥曰-----别人打了你左脸,将右脸也供应给他。>



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静,一念不生处。。。。。。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静就是无生。。。。。。。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



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着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坡注:中国大陆目前的形式正是如此,最便于弘法修法。>



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 Last edited by 雅铭 on 2004-8-31 at 19:24 ]

海杉 发表于 2004-8-31 19:24

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坡注:最终要通过火葬或墓地收回>,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地占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静,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



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坡注:前段提到苏格拉底。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坡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的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有些菩萨们度众生,决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坡注:比如胡僧度西门庆,就用“伟哥”。真乃方便般若不可思议也。>



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金刚经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