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基金跟踪分析专贴
开放式基金已成为发达证券市场中基金品种的主导.中国开放式基金的不断发展,将对证券市场里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和结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它们的动向,特点,将对中小投资者有良好的方向性指引作用.俺开此专贴对开放式基金进行跟踪分析,也非常欢迎有研究心得的朋友大力支持,共同交流.[ Last edited by 真炮手 on 2004-7-3 at 11:52 ] 超载
截至目前,没有一只基金的合同或招募说明书明确规定基金可通过国债回购交易融入资金用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但是,很多的基金都在做这种"超载"运行。根据上海财华信息公司的统计,105只基金截至2003年底融入的额度余额是115.50亿元。
目前,基金投资股票的最高比例为净资产总值的80%。实际上,通过国债回购融入资金超比例购买股票的基金并不鲜见,严重的甚至接近95%。尤其是一些份额不多的基金,为了尽可能的多买股票,一般会采取极端的做法:在基金成立后,除留有少量必需的现金头寸外,将其余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国债,然后通过回购来放大资金量,再进行超比例购买股票。以某基金为例,其在某一时段总的净值为45379.65万元。其中,股票市值28009.44万元,占净值61.72%;债券与现金合计33438.90万元,占净值的73.69%,债券市值1408.36万元,占净值的3.10%。这3块资产合计的规模高达62856.70万元,超过净资产规模的38.51%。
基金"超载"运行,名义上是为投资人谋取更大的利益,但实际上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了额外的风险。由于是未经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授权,这种额外的风险就是基金经理强加出来的。基金本来投资股票的最高上限为净资产的80%,但基金经理实际操作中的股票投资上限超过了80%。这样,每"超载"一个百分点带来的损失,就超出了基金持有人应该承担的投资风险范围。
被认为是安全避风港的国债市场在今年的持续下跌,使基金"超载"运行的风险逐步暴露出来。虽然新股最近频频跌破发行价,但基金通过国债回购资金去打新股仍旧是乐此不疲。记得在中国联通发行时,全部基金通过国债回购融入的申购资金达到了90亿元之多。国债投资金身不败神话被戳破,意味着通过"超载"投资新股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安全。
基金经理真正做到为投资人谋利,显然就应该摒弃这种马无夜草不肥的错误思路。既然是"超载",显然就超出了本来应该的承受范围。一时的额外获利,可能是侥幸的结果,但常在河边走的人哪有不湿鞋的?令人欣慰的是,105只基金融入的115.50亿元,基本还与2002年上半年的统计相接近。而由于基金的数量已经出现了高速增长,基金融入金额的不升反降,说明基金"超载"现象已较过去大为收敛。但是,不少基金在近期遭遇了一定的赎回,通过国债回购融入资金的现象又可能出现了明显的回潮。 上海证券报
发表日期:2004年6月29日
=============================================
基金的不规范操作一旦被查处,将对市场资金流向起很大的扰乱作用,有些令人不解的表面现象后面是不可见人的. 夸大历史业绩 基金宣传猫腻多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从年初动辄百十亿元,到目前陷入十几亿元甚至寥寥几亿元的销售困局,基金发行逾行逾难。有基金人士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目光短浅,不成熟。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基金自己的宣传资料中那些所谓辉煌历史业绩、牛熊二市均远超指数的模拟收益率等亮点,也就是“数字障眼法”,使投资者以此来预计基金产品的收益率。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说,这样的销售引导使得投资者永远不可能成熟。
模拟收益率咋赚咋说不实在
基金销售讲究卖点,模拟收益率就是一些新老基金公司发新产品时共同的卖点。他们往往会根据新基金产品的投资策略,截取过去一段历史时间进行模拟资产配置,然后得出一个相对较高的模拟收益率。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里的可信度值得推敲。大鹏证券分析师祝朝安指出,模拟资产配置与实际操作存在比较大的偏差。首先,是样本股的选择有问题。新基金会根据自己的投资策略,确定自己一定的股票池范围。
但是在模拟投资中,基金有可能在股票池中选择历史涨幅比较大的个股,进行模拟资产配置,从而得出比较高的模拟收益率。
而在具体的股票仓位配置中,模拟资产配置也会与实际收益率形成较大偏差。
“如果在过去一段时间大盘股涨幅较多,上证指数受这些指标股的影响涨幅就比较大。这时基金在模拟仓位配比中,可以把指标股与小盘股的比率定为10:1,充分享受上证涨幅所带来的收益,跑赢指数。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仓位配比有可能只是2:1.”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模拟投资收益有可能在某一年出现爆发性增长,而在其他模拟年限里都是亏损,但最后合计的收益还是为正。这样得出的平均模拟收益率,会给投资者某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投资该基金每年都会有较大收益。
别迷信历史2003业绩靠运气
老基金公司进行新基金产品销售,往往会比新基金公司容易。这主要是因为具有历史业绩可供参照,也是他们的重要卖点。记者曾见到这样一幅宣传画:“买某某基金,我一个月赚了23%.”
言辞切切,让人动心不已。
历史能够预告未来,但是基金的历史业绩却不一定能够预告未来。“虽然对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使投资者产生客观和信任的感觉,但是大量经验表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结果的能力非常弱。投资者实际上很难从历史业绩的纪录中,判断出基金经理的好业绩到底是出自于运气还是技术。”一位著名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如此指出。
在宣传资料中,可以看到很多基金都把2003年的业绩浓墨重彩地书上一笔。
但是,这里存在很大疑问。在2003年,基金基本上只要选对了行业就能赚钱,一些基金的业绩实际上掺杂了很多运气成分,不能就此说明一些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有多么高。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从统计学角度考虑,评判基金经理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分析,以确定技术操作是否是基金经理收益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国内目前似乎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从1998年第一只封闭式基金问世算起,到现在也只有短短6年光景。此外,由于开放式基金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加之基金公司频繁的股权变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基金经理在位时间平均只有1年半,这也是中国基金业特有的现象。
冠军满天飞短期领先无意义
“自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本基金的收益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一。”这样的宣传语,在基金宣传材料中屡见不鲜。在基金超市里挑拣的投资者难免迷惑不解:都说自己是冠军,到底谁是冠军?
“这其实非常不科学。”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好比汽车拉力赛,虽然有阶段性冠军,但观众最后关注的还是拉力赛的总冠军。阶段性冠军意义并不大,大家也没看到汽车拉力赛后阶段性冠军出来大吹特吹的。”
他认为,基金短期领先并不能说明基金的投资水平有多么高。基金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最关键的是要看长期投资的收益。在漫长的业绩赛马中,三个月、半年的收益应该忽略不计。“在国外,几乎见不到这种统计数据。”他补充。
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还有这样的担心:少数基金公司为了推新产品,会不会为了这个所谓的阶段性冠军而出来猛做短线?“他们需要这个数据为自己‘加冕’,促进基金销售。”但是这样操作,无疑会给基金公司本身带来巨大的风险,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
竞争很激烈基金其实也无奈
令人深思的是,每当谈起这些数字障眼法时,很多基金公司的人士都认为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但是,在这些基金公司的宣传材料中,以上障眼法依旧照用不误。
一位基金营销人员的话,很能代表基金的心态:“现在基金销售比较困难,很多投资者投资基金只关心基金业绩,还有一些人把基金当作股票投资来操作,非常浮躁。而目前基金公司非常在乎新基金的首发规模,竞争很激烈。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他们发现只有通过宣传基金历史业绩或模拟收益率,基金发行才会顺利一些。
很多基金公司虽然不情愿这样做,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试想一下:如果基金不那么在乎首发规模,而是更注重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让投资者深刻认识基金的投资理念,按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基金进行长期投资,那么基金的销售规模虽然暂时比较小,但是赎回压力相应地也会变小。基金业的长远发展,想必会更加健康与稳健。
新京报
========================================
走样了,无所不用其极~~管理层对基金的细节规范还要跟上. 基金行为 封闭式基金市场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 真炮手
评分: 积分 3 点
标题: 开放式基金跟踪分析专贴
这个专帖,很好的希望我们大家积极的维护,
雅铭 开放式基金赎回率下降 34只出现净申购
最新统计显示——开放式基金赎回率下降85只开放式基金中34只出现净申购
85只开放式基金和54只封闭式基金今天公布2004年上半年度最后一个市场交易日的基金资产净值和基金份额净值,根据这两个数据,可以了解开放式基金在第二季度申购赎回情况。数据显示,在近期股市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开放式基金赎回比例反而大幅下降。
今年第一季度所有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加权赎回率为8.40%,但从6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第二季度的平均加权赎回率大大降低,仅为1.82%。其中,以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率最高,为23.14%,而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份额都出现了增长,净申购分别为4.28%和2.34%。由此看出,尽管今年头两个季度大盘表现“冰火两重天”,但开放式基金并没有像市场预料的那样在市场大跌的情况下遭遇巨额赎回,相反在大盘第二季度跌幅逾20%的情况下,可比的股票基金份额都出现了增长,净申购为4.28%,可比的债券基金的份额也出现了增长,净申购为2.34%。
赎回率最高的一只基金是今年3月才成立的泰信天天收益基金,目前的份额较成立之初的份额减少了逾46亿份。普天债券基金第二季度的最新份额已经降低到1.02亿份,跌幅高达59.9%,是债券型基金中跌幅最大的一只基金。股票型基金整体赎回情况基本稳定,只有融通新蓝筹和广发聚富两只基金赎回超过了10%。
可喜的是,85只开放式基金中有34只基金出现了净申购。具体来看,债券基金中,宝康债券表现亮眼,净申购达4.4亿份;南方避险增值在二次申购中,份额增长了14亿份。货币市场基金中,仅有华安现金富利和招商现金增值份额出现增长,净申购分别为20亿份和3亿份。股票基金中,融通深证100基金净申购比例最高,达到了89.8%。
虽然股票基金的份额相对稳定,但净值损失却不容小视。经过三个月的下跌,基金加权平均净值损失接近13%。相对于大盘两成以上的跌幅,基金净值损失似乎较小,但是,必须考虑到基金至少有20%资金投资于债券,而且在这139只基金中有相当部分跌幅较小的债券基金和成立时间还不到三个月的基金。事实上,有部分基金的净值跌幅已接近20%。 相对开放式基金而言,封闭式基金的净值损失更大。54只封闭式基金的加权平均净值已略低于面值,仅为0.9997元。在第二季度中,封闭式基金加权平均净值损失高达14.16%,高于开放式基金的11%的水平。即使将第一季度股市上涨考虑在内,封闭式基金的净值仍然是负增长,增长率为-3.91%,也高于开放式基金的-1.60%。
尽管基金净值大幅缩水,但由于不断有新基金发行,截至6月底,国内基金净值总规模已高达2769亿元,而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已接近2000亿元,达1952亿元。 据了解,本次基金信息披露是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配套法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要求而新增的。过去,此次披露的内容投资者只能在投资组合公告中获知。
(记者 杨 泰 荣 篱) 证券时报
发表日期:2004年7月1日
===================================
这个现象表明市场资金对开放式基金的看法与操作有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改变,观察以后是否还有这种现象.另外的现实原因是,对开放式基金来说,现在的情况也是大多数在净值以下,如果要赎回,还要交上1%以上的手续费,很不划算。
[ Last edited by 真炮手 on 2004-7-1 at 09:25 ] 解读基金法⑶基金管理人的准入管理
林义相: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主任。《证券法》修改组顾问、《投资基金法》起草组顾问。
《基金法》中的基金管理人就是平常说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基金管理公司处于中心的位置。从基金的运作情况看,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活动不仅决定了基金投资的效益,而且,由于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大,其投资管理活动规范与否不仅决定了基金市场能否规范运行,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证券市场的规范程度。因此,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成为基金业监管的核心内容。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监管的起点,则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管理。
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管理,在我国是很严格的。首先,《基金法》第十二条规定,担任基金管理公司,应当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基金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规定了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从业条件。
从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条件来看,除了对于从业人员数量、营业设施和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不低于1亿元的注册资本金。我们知道,基金管理公司的实力主要体现在经营的规范程度和投资管理的水平上,因此,对于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注册资本金的大小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是考虑到基金管理公司在高薪人员雇佣和电脑系统上的大量投入,以及成立初期取得收入的滞后,较高水平的资本金要求是必要的。如果考虑到基金管理公司对于基金投资者可能的民事赔偿责任(如第八十三条至第九十四条中规定的一些民事责任),那么,成立时间不长、资本积累有限的基金管理公司,其资本金就是其履行民事责任的最基本能力。
《基金法》对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的要求是不低于3亿元的注册资本,同时要有证券投资方面的经验。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在基金管理公司领导层及运行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证券投资方面的经验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基金管理公司股东因为财务困难需要出让其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的时候,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财务实力的不足将会引起基金管理公司控制权的不稳定。
从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的资格条件来看,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设定较高的准入门槛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从基金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当放宽条件。由于《基金法》只对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规定了上述要求,为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司,甚或个人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非主要股东留下了可能性。
从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业务能力和诚信程度。
□ 林义相 上海证券报
发表日期:2004年7月1日 高折价率是主要矛盾--探讨封转开和其他降低折价率的办法 湘财荷银行业精选证券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thanks
基金投资债券比例放水 340亿资金将入股市
基金投资债券比例不再受限,管理办法拓宽基金创新空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息披露规则,证监会日前对外颁布了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那如何看待这一《管理办法》呢?
■三方面内容引起注意从《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来看,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主要对基金的募集、基金份额的申购和赎回、基金财产的投资、基金收益的分配、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召开,以及其他基金运作活动作了规范。它在三方面引起了市场注意,一是基金的日常管理作出了规定,比如说拟任基金管理人为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拟任基金托管人为具有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拟募集的基金应当有明确、合法的投资方向,有明确的基金运作方式,符合证监会关于基金品种的规定,不与拟任基金管理人已管理的基金雷同。二是基金的投资比例有了极大的变化,《管理办法》不再统一规定基金投资债券的比例,这就为基金产品的创新打开了空间。但规定了基金分类及相关的投资比例要求、基金投资限制。如规定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三是分红方面,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且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90%。同时,要求开放式基金在基金合同中约定每年分红的最多次数和最低比例,防止开放式基金将分红的目的发挥。
尚福林日前曾表示,随着《基金法》实施,证监会将陆续颁布相关配套规则。据了解,这些配套规则将涵盖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基金运作、基金销售、基金信息披露和基金行业高管人员任职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办法,而如今颁布的《管理办法》正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管理办法》有两个含义,一,《管理办法》是为《基金法》服务的,或者说是为了《基金法》制定更为细化的规则的。二,《管理办法》也对原先的一些相应的规则进行了修改,即随着《管理办法》的实施,1999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暂行办法》将同时废止。
■为基金创新留下空间虽然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的运作作了详细的规定,尤其是有关基金分红等一些硬性规定,但基金管理办法也颇具灵活性,给了基金运作的一个创新空间,那就是不再强调基金的投资比例。而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该基金资产净值的20%”。这是《管理办法》的一个突破,因为目前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均有基金投资国债的比例,从而导致了基金业绩的不佳,因为国债在近两年一直是熊市,如果硬性规定基金的投资国债比例,就等于将基金拖入熊市。
这为基金的运作带来了创新空间,也就意味着基金的持仓比例可以达到100%,也可能达到0,当然要看各基金的契约,因为有些基金契约就规定了持仓比例在30%至100%之间。但不管怎样,这为基金的发展迎来了空间,而且也为市场拓展了新的资金来源,毕竟目前基金投资国债的比例高达340多亿元,如果拿来投资股票的话,就等于股票多了340多亿元的资金来源,但此笔资金对于国债市场也不是一件不可承担的事情,因为保险资金,银行等一些资金会迅速托住基金抛出的国债。如此来看,《管理办法》以及《基金法》相关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之后,基金的前景也会相应地明朗起来,证券市场的前景也相应地明朗起来,值得期待。
(江苏天鼎)天津日报城市快报/秦洪
发表日期:2004年7月2日
==================================
关注正式出台的时候.资金方面的引入是好事. 中技贸易子公司:2600万元购买开放式基金
中技贸易(600056)今日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中技引玉园林景观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控有该公司80%的股权)为充分发挥闲置资金的作用,以其闲置资金2600万元申购湘财荷银行业精选基金。
深圳商报
========================================
一种具体形式的公司炒股,也是资金注入的一方面.
开放式基金重温净申购感觉 规模呈现极度分化
138只证券投资基金昨天公布了上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基金资产净值和基金份额净值。披露半年度基金运作信息,这在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以来还是首次。
基金管理公司是按照最新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 统计显示,上半年受市场相对低迷影响,除7只准货币市场基金外,只有23只开放式基金、9只封闭式基金取得正收益,在具有可比性的109只基金中约占29.4%。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债券市场出现大幅回落,但13只具有可比性的债券基金有9只回报率为正值,占比高达近70%。而只有23只股票型基金回报率为正值,占比还不到24%。 相比较而言,湘财荷银旗下的合丰成长基金上半年回报率最高,达到11.99%,其次为嘉实旗下的嘉实增长基金,回报率也达到9.18%。债券基金的龙头则被华宝兴业旗下的宝康债券基金所得,该基金上半年回报率约为4.01%。表现较差的股票型基金有银河银联稳健、长城久恒等,另外华安180、博时裕富等指数基金表现也不理想。
尽管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回报率并不理想,但是前期市场传言的基金整体赎回风暴并没有出现,相反,无论是债券型基金还是股票型基金整体,都出现净申购。 统计显示,在具有可比性的77只开放式基金中,基金的净申购份额超过56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净申购达到51.43亿份。 2只百亿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长、中信经典配置虽然出现轻微赎回,但基本上仍保持原有规模。海富通收益的最新规模为129.36亿份,较成立之初赎回约1.38亿份;中信经典配置的最新规模为119.62亿份,较成立之初赎回1.87亿份。
虽然整体出现净申购,但是基金的规模差距却在呈现极度分化。恒丰债券基金最新公布的基金规模只有9798万份,这也是首个跌破1亿份额整数关的开放式基金。
大连晚报
发表日期:2004年7月2日
=======================================
基金能出现净申购,表明了目前资金面的充裕程度和流动性都比较好.对于后市将起积极的作用 港股聚焦:追踪外资基金持仓H股动向
如果说香港股市具有“外资基金主导型”特征的话,那么在国企H股市场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有两类现象可以佐证:其一,目前102家H股公司中,被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CGC)、Value Partners、邓普顿基金等知名外资基金持股所占比例超过5%的约占六成以上,可谓是外资基金持股最为集中的板块之一;其二,从近两年H股市场的表现看,每一次重大转折都与这些外资基金的集中增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认为,外资基金的仓位变化,有时对H股市场的走向有着良好的预见效果,这使市场人士不免怀疑外资基金是否在操纵部分H股股价。
“跟风”效果不佳
由于其市场地位的特殊性,外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往往对H股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投资者通常倾向于跟随外资基金同向增减股份,但收效却未必好。
笔者看来,跟风外资基金却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一方面,按照联交所的有关规定,外资基金对一只股份的持股首次超过5%、或不再持有至5%,或跨越超过5%的整数百分点时,才会披露其仓位变化情况。而披露日较实际的股份增减日,通常会有数日的延迟。若投资者根据披露信息进行同向增减时,市场状况可能已有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外资基金在H股市场的持股比例较大,其仓位的调整亦极其频繁。某些增、减持股份的行为可能并无太多道理可言,甚至出现过在两个交易日内,外资基金对同一只股票“先增持1亿股、后减持1亿股”的情形,增加投资者握其投资意向的难度。
近期,外资基金持续流入H股市场。在QDII不久后可能推出、“自由行”范围持续扩大的背景下,这种资金流入看似非常合理。不过,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简单。外资基金重磅增持的仅限于个别H股,而对于多数股份来说,外资基金是在大规模减持,只不过是总共增持的额度大于减持的额度而已。
比如,自5月20日以来,摩根大通数次增持中国电信(0728),累积增持数量高达7.98亿股,涉及资金近20亿港元,这在H股市场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摩根大通却在大量减持宁沪高速、北京燕化、上海石化、中石化、华能国际、海螺水泥、兖州煤业等H股。其中,对中石化(0386)和上海石化(0338)两只H股的减持数量分别达到2.71亿股和3678万股,这在摩根大通增减H股股份的历史上亦是极为罕见的。
把握三个要点
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投资者需仔细把握、跟踪外资基金操作股票的行为。首先,要观察外资基金增减股份的规模。从近年的经验看,外资基金对一只个股的增减数量在1000万股之上,方可作为是否跟踪买卖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关注外资基金对待同业股份的态度。如果外资基金对1只个股增持的同时,一并增持相关行业的股份,则可考虑在股份之间择优介入;第三,要计算外资基金的持股成本。如果外资基金对某类行业的多只股份大规模增持之后,限于市场环境等因素,个别优质股份的股价可能跌破外资基金的平均持股成本,则可视为介入良机。(西南证券 周兴政)
几点思考
江南金融研究所 曾轶舒
2002年5月,巴菲特购买中石油的股票拉响了海外资金购买H股股票的序曲。随后,世界各地资金汇聚香江,摩根大通、Value Partners等一系列外资行的资金疯狂“扫荡”国企股,使得H股指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上涨近130%。尽管前期因内地实施宏观调控而使H股遭遇短期重挫,但外资行依旧赚得盆钵满溢。而在它们已大面积获利的情形下,这些资金的动向将直接影响H股的走势。
首先,从投资行为看,作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投资机构来说,出于对资金投资安全性的考虑,对一个地区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判断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决定的。当大规模的资金下注H股之后,意味着它们看好市场的长远发展;否则在获利之后,这些外资行资金完全可能不惜血本直接出货,如1997年红筹股、2000年-2001年网络概念股的炒作就显示出它们高超的手法,但目前H股市场中并没有出现这一幕。从联交所公布的市场数据显示,外资机构不时地少量减少前期重仓持有的股票,同时又增持未来看好的其它H股个股。此类现象值得投资者关注。
笔者认为,此类现象属于机构资金短期套利行为。通过高抛低吸获利已是外资行海外运作较为熟练的手法,而并非对市场看空。投资者可以从英国BP公司在H股市场两次大规模套现来分析,第1次BP以3.7港元的价格将35亿股中石油股份悉数转让,第2次通过摩根斯坦利向市场减持其持有的全部18.3亿股中石化H股,套现57.6亿港元。两次套现共涉及金额187亿港元,但市场并没因此而受到重创,仍然有众多的买盘资金涌现,笔者认为这绝非散户资金所为,同时也说明众多其它机构看好其后市。
其次,由于前期内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H股市场遇到了短期“寒流”,市场中时常看到外资行纷纷减持H股的身影。如4月22日,Value Partners减持马钢(0323)1940万股;5月5日,摩根大通减持中铝(2600)3455.53万股,5月6日又继续减持其1949.73万股。同时,在近期市场逐渐转好的情况下,又传来外资行增持个股的消息,如6月17日,摩根大通增持中电信(0728)2305.4万股;6月25日又增持其4893.6万股,持股量由9.75%升至10%。
摩根大通的操作思路至少反映出下列几点:第一,外资行适当地减持前期已获利股票属于正常现象,特别是减持受内地宏观调控影响的产业类个股,而这些股份的股价已基本反映其价值投资;第二,从减持过程看,外资行往往采取不同行业分别减持的策略,最初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类股进行减持,然后对二线石化股进行减持。这些个股共同的特征是外资行已经在股份中获利,分别减持有利于其顺利出货;第三,减持部分个股的同时,外资行也在适当增加前期仓位较轻、后市继续看好行业类股份,如南方航空、中国电信等。 从以上例子投资者不难看出,尽管前期外资行对H股市场比较看淡,甚至有部分资金高位出货后离场,但未离场的资金毕竟是主流。长线而言,H股市场依旧被该类资金看好。
《证券时报》
发表日期:2004年7月3日 基金策略基金销售运作管理办法出台信息短评 ETF与LOF的比较分析及其影响研究 管窥二季度基金增仓股
本周五,多家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刊登了股份变动的公告,让我们可以先睹部分基金二季度增仓股的芳容。
雅戈尔( 600177):抗跌的纺织股
截至 6月 30日,宝康消费品和华宝兴业多策略两兄弟分别持有雅戈尔 1305万股和 1123万股,另外金鑫和开元基金分别持有 862和 730万股。再对比 2004年一季度末雅戈尔的前十大股东名单可见,二季度里:宝康消费品减仓 24万股,金鑫增仓 84万股,开元基金增仓 220万股,而华宝兴业多策略(二季度刚成立的基金)持有的 1123万股全部是二季度增仓,另外长城证券在进,中信证券在退。
故雅戈尔虽然在 4月初在 13元上方见顶,但由于它是纺织行业的龙头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保持绩优说明其自身素质较佳),同时在华宝兴多策略等基金的大力支持下,股价只是缓慢下跌,强于大盘,将现在 6元多的股价还权后仍有 11元多,年内仍有 30%左右的涨幅。
复星实业( 600196):华宝兴业幸运不再
截至 6月 30日,华宝多策略增长持有 1294万股,全部是二季度增仓;同时,国泰君安在上半年也买进了 337万股。不过,华宝兴业策略这次就没这么幸运了———复星实业于 4月初在 15元多见顶,但 4月底就暴跌至 11.6元附近,经过一个月的喘息之后, 6月份在不利传闻打击下再度破位向下,现价不足 5元,还权后仅在 10元附近,将华宝兴业策略牢牢套住。
云天化( 600096):高位整理的化肥股
对比云天化 2004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我们可以看到基金是有增有减,增仓的有:中信经典、华夏回报、德盛小盘、社保基金、海富通收益和景顺优选,增仓者的力量明显大于减仓者,故前九大流通股东的合计持股量从一季度末的 1901万股增加到 2656万股。再加上云天化的经营不错,已经预计上半年业绩将增长 50%以上,故在二季度里,该股基本上不理会大盘暴跌,保持高位强势整理格局,股价仅微跌了 0.1元,现价在 12元附近。
南京水运( 600087):银河稳健坐了过山车
2004年一季度末,南京水运前十大股东中仅有国信证券一家流通股东;在二季度里,国信证券一股未动,银河稳健则加入了看多者的行列,二季度末持有 699.6万股。不过,银河稳健却坐了过山车———南京水运由于前期涨幅太大,因此二季度里从 8元多跌至目前的 6元附近。
昆仑证券/吴刚
发表日期:2004年7月3日
2004半年度基金大盘点
今年上半年,随着大盘的见顶回落,基金市场也从顶峰走向低谷。单只基金发行从最高超过百亿到不足10亿,基金表现也出现了“风水轮流转”。本报记者通过对上半年基金市场的数据分析,向读者全面揭示了基金市场的这一变化。新锐基金崛起
从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排名来看,“十大”并不全是拥有基金只数占优的“老十家”,海富通、易方达和中信等新锐充分利用了今年3月的基金发行热潮,一举超越了鹏华、国泰和富国,成为新“十大”之一,其中,海富通及中信旗下甚至连一个封闭式基金都没有。有人感慨说,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走过了一些老基金公司5年走的路。这批新锐的“超常规发展”让人看到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潜力。年初,南方率先成为首家管理规模超过200亿的基金管理公司。年中,博时基金公司改写了这个纪录。
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扩大
“又回到了起点”,这应该是封闭式基金投资者的感慨。封闭式基金的加权折价率从年初的20%左右扩大到年中的28%,基金指数更是在6月末创出了历史新低。如果说现在和年初相比有何不同,那就是大盘基金与中小盘基金折价率的距离拉开了,这也许正表明市场对中小盘基金“封转开”的预期。一方面,《基金法》正式出台后, “封转开”依然阻力较大,封闭式基金的市价连续下跌;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持有的封闭式基金份额占到封闭式基金总份额的三成以上,还有继续增持的趋势。恐慌过后,冷静分析,封闭式基金不失为目前市场相当不错的投资品种。
股票型基金主导发行市场
和去年下半年低风险的债券型基金大行其道不同,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明显多过其他基金品种,占到了所有发行品种的75%,这与今年第一季度的牛市有着密切的关系。股市的上扬带来了股票型基金产品设计上的“跟风",一时之间“价值”和“蓝筹”成为股票型产品的标签。4月份后,股票市场开始下跌,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股指就从最高峰回到了起点,这多少让那些正在发行股票型基金的公司体会到了“生不逢时”的尴尬。
基金发行回归理性
今年3-4月份的单只基金月度销售规模要远好于去年同期水平,但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首发规模超百亿份后,基金的发行走势在5月后出现了拐点。
通过监管部门对基金发行速度的控制,基金公司盲目追求首发规模,虚增发行量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有所收敛,首发规模“虚肿”现象得到抑制。市场变化也不利于基金发行,“赚钱效应”光环渐失,加上两只百亿基金打开后净值跌破面值,在运作上与其他基金相比并无过人之处,引发市场对单只基金的合理规模的讨论。6月份后,基金发行规模已经朝去年同期水平回归。
货币市场基金一枝独秀
4月以来的股市下跌虽引得基金市场也是一片阴霾,但货币市场基金可谓一枝独秀。从今年的3月以来, 货币市场基金业绩表现便是一路向上,其中3月货币市场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86%,至6月,其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2.25%。目前的南方现金增利基金从7日年化收益水平看,已持续三周跃居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之首,另外,招商现金增值基金、华安现金富利基金等也有较好表现。货币市场基金的整体上扬,主要是受前期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现券市场出现了持续的反弹,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也不断攀升,而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走势和资金环境也有较为正确的把握所致。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在成立之初已初现优势,后市有望成为投资者分散风险的理想投资品种。
(朱 晴)
行业基金表现优异
2004年上半年,以基础原材料、汽车为首的蓝筹板块遭到市场抛弃,专门投资科技股及消费品的行业基金借机崛起,湘财荷银旗下专门投资科技股的合丰成长基金勇摘半年度冠军,是唯一一只净值增长超过10%的基金;华宝兴业系列基金中,以投资消费品为主的宝康消费品基金亦获得近4%的收益。回头看看去年的排名,合丰成长和基金安瑞还是排名居后的基金,看来选择基金也需要有“逆向思维”。这种“风水轮流转”的现象在债券基金中并没有出现,今年上半年排名靠前的三个债券基金在去年的表现还算过得去,这种稳定的表现使宝康债券基金成为今年二季度净申购率最高的基金。(记者 韩如冰) 市场善待"输钱"基金
根据7月1日开始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基金在“规定的市场交易日的次日”,要将“基金资产净值、基金份额净值和基金份额累计净值登载在指定报刊和网站上”。上周,截至6月30日的基金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纷纷亮相后,我们发现,关于上半年开放式基金遭遇巨额赎回、基金被迫整体做空的传言并不能成立。虽说净值普跌,但持有人赎回比例很小,部分基金还出现大额净申购,开放式基金未因“输钱”成“弃妇”。
根据中国证券报的统计,与一季度相比,有可比数据的69只开放式基金总体净申购额为43.67亿份,其中,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因二季度开放申购,份额净增加13.63亿份,位居第一。博时价值增长以5.04亿份跟随其后。南方稳健成长、华宝兴业宝康债券基金、海富通精选基金、融通深圳100基金、博时裕富基金、华夏回报基金、银华优势企业基金等净申购总额均超过3亿份。总共有29只基金出现净申购。
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因重仓股普跌备受争议的博时价值增长,获得了5.04亿份的净申购;过百亿的中信经典配置和海富通收益规模也相当稳定。
普遍“输钱”的股票型基金并未遭遇巨额赎回,但低风险的债券基金、保本基金以及“一直在赚钱”的货币市场型基金却遭到了持有人的无情抛弃。据统计,债券型基金上半年的赎回净额达到50亿以上,货币市场型基金被合计赎回近百亿份,成为上半年基金赎回总量的主力军。
投资人因何善待“输钱”基金而抛弃“赢钱”基金?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这沿袭了以往“套牢不割肉”、“低位补仓”的操作习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当前市场下,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型基金的长期看好。(记者 孔维纯)
新闻晨报刊
发表日期:2004年7月6日
====================================
基金的营销手法还是比较成功的,行情好的时候能叫人把钱掏出来买基金,行情不好的时候还是能叫人把钱掏出来补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