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jian 发表于 2004-6-4 09:51

有色金属企业:全年业绩将呈U型走势

多数品种价格高位振荡

    今年一季度以来,许多品种的价格纷纷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随后出现回落,价格振荡明显加剧。其中铝、镍等价格甚至回调到年初价位之下,近期趋稳后有所反弹。
    从各品种情况看,锡上半年表现最为抢眼,到目前为止绝对涨幅最大;镍由于近两年涨幅超过200%,绝对涨幅过大,今年以来明显上涨乏力,且回调幅度最大;铝的价格从去年以来就一直表现疲软,今年表现也差强人意。不过,总体来说,一季度有色金属价格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涨幅。
    目前有色金属价格的回落是在2003年单边上扬之后出现的。
    分析表明,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上市公司效益大幅提高。从统计数据看,一季度有色板块的主营收入同比增加63.49%,环比增加12.53%;净利润同比增加117.28%,环比增加67.23%;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加85.13%,环比增加54.44%;平均每股收益为0.0898元,同比增加51.14%,环比增加34.42%。可以发现,几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远远大于环比增幅,这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时价格尚处于低谷,各项指标基数较低。另外,净利润不管是同比还是环比增幅都远远大于主营收入增幅,说明整个板块产品价格上涨明显。

    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

    此轮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几年我国持续高投资推动下的高GDP增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基本金属的消费国之一。从2002年以来基本金属价格从低谷逐步走高与我国需求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是去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进一步加剧了对基本金属的需求。三是去年以来美元的持续疲软,以美元计价的基本金属则表现为价格上涨。
    进入2004年,受镍价格回调的影响,铜、铝、铅、锌等也先后于2月底3月初出现了调整。
    如果说有色金属价格在二、三月份的调整更多是出于技术面的原因的话,那么4月份以后的进一步回调却是主要受到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
    年初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来调控几大过热产业。有色金属行业中电解铝首当其冲,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几大产业之一,从而导致4月份后铝价并牵连到其它大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加速下跌。除锡外,其余品种价格基本已回落到年初的水平,其中镍和铝价已低于年初价格。
    目前人们非常关心的是有色金属价格的未来走势。我们认为,由于原材料紧缺,成本抬高,大部分品种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下跌空间极其有限———除非原材料价格能大幅回落。因此,大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将在成本附近调整一段时间,随着美元渐渐趋稳,以及我国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经济出现软着陆,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逐步向好,则大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将出现小幅回升,部分品种甚至有挑战前期高点的可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有色板块全年业绩将呈现U字型走势,即一季度业绩是全年高点,二、三季度出现回落,四季度很可能再拾升势,但超过一季度的可能性不大。

    平均铜价必高于去年

    由于有色金属板块各子行业所面临的基本面情况不同,各产品的价格走势不会整齐划一,业绩分化在所难免。
    首先,目前各有色金属产品中除稀土等极少数品种外都日益面临着原材料短缺并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将成为制约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紧张,价格不断上涨,单纯冶炼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而目前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大多转移到了矿山资源拥有者手中。在有色板块上市公司中,没有自己矿山的公司,其效益将明显下降。
    其次,各子行业由于下游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程度不一,景气周期存在差异。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电解铝和镍。对于电解铝行业来说,国家控制行业过热投资对现有企业来说应该是利好,但考虑到下游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减弱,铝的需求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已建成产能随时都有释放的可能,加上出口退税有可能完全取消,因此铝价的不确定性较大,并进一步影响到上游氧化铝产业。镍受钢铁产业调控的影响需求会出现下降,同时锌和锡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黄金价格由于美元走强,在去年以来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今年很难再有强势表现。
    相对来说,铜受目前政策面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下游电力设备、IT产业以及家电制造业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对铜的需求比较旺盛,而铜精矿资源仍然紧张,因此供需缺口短期内难以弥补。不过,去年以来铜价涨幅较大,一度超过3万元/吨,前期回落到2.5万元/吨左右趋稳,在这一价位附近调整一段时间后近期已强势反弹。因此,铜全年均价肯定要远远高于去年。
    锡价今年仍将稳步爬升。近几年,电子、电气工业对高锡焊料及马口铁用锡需求逐年增加,而同期国际市场锡库存大幅下降。虽然马来西亚、泰国及新兴产锡国秘鲁正提高锡产量,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国锡产量也有所上升,但总体看,受锡资源储量及生产成本影响,锡的供给基本保持或稳中有升但不会大幅度增长的格局。
    此外,铅受国内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需求相对旺盛,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
    总体来看,2004年有色金属产品中,尽管大多数价格平均水平会好于去年,但就企业效益来说,只有那些具有原材料优势的企业才会有较好表现,如江西铜业、驰宏锌锗、锡业股份等,其它企业的效益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业绩不会特别优秀,有些电解铝企业效益还会出现下降。因此,投资者仍应重点关注业绩有较大增长或近期跌幅较大的铜、铅、锌、锡公司,如锡业股份、驰宏锌锗、中金岭南、江西铜业、铜都铜业等。(中证网) 兴业证券研发中心孙朝晖

hailun 发表于 2004-6-4 09:58

jysolo,600980今天我想找高点卖出了,你看呢

txjian 发表于 2004-6-4 09:58

汽车市场的“好日子”走到拐点

  尽管媒体和消费者像迎接节日一样期待着即将开幕的2004北京国际车展,但是刚刚过去的5月份大概让中国所有汽车厂商的老总都感到焦头烂额。在连续3年增幅保持50%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5月份的销量出现全面滑坡,5月份全国轿车销量比上月骤然下降20%,库存积压占到总产量的10%以上。有的企业销量下滑竟在30%以上。难怪有的销售老总无奈地把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称作中国轿车市场的“黑色五月”。

  是连续两年的“牛市”蓄势盘整,还是好日子遭遇“拐点”?今天作出判断似乎为时尚早。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什么样的汽车,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就能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回想两年前,轿车进入家庭的第一波浪潮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滚滚而来的时候,早于新车上市半年前,厂家的公关部门策划一种概念,再经媒体一忽悠,消费者连真车都没见着,就揣着钱到专卖店排队订购,多甜美的好日子。这也难怪,中国人接触汽车文明被人为地推后了100年。市场势头真是厚积薄发。有人统计,在第一批买车的老百姓中,90%的人没有打开前仓盖看过发动机是什么样子。

  一个从零到“爆发”的汽车市场,各生产厂家饕餮着市场几乎无尽的增量,从三五万元的吉利夏利,到应该申报吉尼斯记录的1000万元天价宾利、劳斯莱斯,没有一种车不是卖得火火的。坊间一则笑话说,您什么都不会干,那就卖车去吧。

  正在遭遇全球“寒流”的国际汽车大厂商看得眼睛发绿,拼死拼活要挤进中国市场,合资生产,建销售网络。中国市场也给了他们超常规的回报。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在规划建厂之初,都被外国媒体和投资分析家视为疯狂之举,今天却成为其国外母公司的大摇钱树;最早进入中国的大众集团,在中国的赢利与产量竟支撑起大众在全球的半边天。国内过剩资本又何尝没有搭车发财的渴望?靠卖酒、造家电,生产蓄电池发了财的企业纷纷进军轿车,来得早的也大都站住了脚,未来的规划更是大得没谱。

  然而中国汽车市场的膨胀并非没有尽头。增量很快被吃尽,跑马占地很快没有了空间。专家称,未来两三年里,国内轿车生产能力将过剩20%到25%。据说,已经面世的不算,光是准备推出的轻卡底盘改装的低端SUV 眼下就有35家,产能不过剩才怪。不过,我们说是轿车市场面临拐点,并非要验证汽车市场“投资过热”的推断,我们期待的倒是在市场某种饱和状态下对于“存量”的竞争。

  出现在今年5月的市场滑坡,直接的原因似乎并不难找:经济软着陆带来的银根收紧,购车贷款紧缩,挡住了一部分购买力;入世5年的保护期临近结束,老百姓期待车价迅速和国际接轨而持币观望;年内频繁进行的价格战打破了老百姓对于中国车市的价格信心,买涨不买落更加雪上加霜;许多企业的新产品不能切准新出现的细分市场,目标客户群过于宽泛,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只好靠老产品维持生计;大城市轿车的购买力已经逐步释放,而新一轮中小城市市场没有未雨绸缪地得到开拓……

  但是中国轿车市场意外滑坡无可回避的深层次原因,是大部分轿车生产厂家及其销售网络,对于即将来到的,并将日益白热化的“存量”的竞争毫无准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用了20年学会造汽车,2003年产量达到400万辆(其中轿车220万辆),成为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中国学会卖汽车,建立一个成熟、规范、竞争的汽车市场恐怕还要20年。刚刚颁布的新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了汽车企业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规定了汽车销售的网络规则,在今后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将成为一种常态,争得一个轿车项目,拿上一个品牌的经销权,就能稳稳地赚钱的时代恐怕已成明日黄花。经过2004年5月的这个拐点,市场从爆发走向平稳增长,在不断优胜劣汰中,有进有出,有死有生,中国汽车产业才有希望。(记者 李安定/新华网)

txjian 发表于 2004-6-4 10:01

中小药企艰难大考GMP

转眼间,距离我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最后时限已仅剩一个月的时间。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规定:时限不能推迟,标准不能降低。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剂型或类别药品GMP证书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将一律停止其生产。对于已取得药品GMP证书的企业,不仅将使企业竞争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国家药监局还将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支持。而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将被终止《药品生产许可证》,同时撤销其相应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责令停止生产。因此,GMP认证对于数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来说,犹如一道生死令。而面对这项浩大的工程最头疼的还是那些发展势头不错而资金短缺的中小型企业,他们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之中。



中小企业的生死大考



根据公开的资料,GMP有80多项认证规则,200多条检查项目,包含软件、硬件、管理等,使实施GMP成为一项复杂并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良好的硬件设备(施)、实用的软件系统、高素质的人员参与,是组成GMP体系的重要因素。这可以说是个繁重的系统工程,这使得那些发展势头不错,但资金不很充足的中小型药企感到很为难。



地处东北的黑宝集团制药厂厂长原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硬件上来说,“我们差距是很大的,可以说要在现有的车间现有的基础上改造通过GMP认证,可能性极小,所以说基本上得推倒来。”



“从我们现在初步计算来看,2到3个车间通过GMP认证,从硬件改造上资金投入大约要2000~3000万这样,现在有6个车间,6个车间要全部通过GMP的话,估计要5000~6000万这个水平。”原辉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上千万资金对于该药厂所在地牡丹江市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下子拿出这么多资金进行异地重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难题。



原辉说:“通过一个车间认证大概得在1000万左右,就牡丹江地区这些企业,年利润在100万以上的有那么几家。如果通过GMP的话,就得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你要改善硬件,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就得投资,要投资势必造成医药的成本提高,这样呢使你在竞争中成本高了,价格必然要高,所以就没有竞争能力。如果你不通过GMP认证,你的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所以你同样在竞争中取得不了胜利,这两个比较呢,还是得按照国家规定的进行GMP改造,这样呢才能有可能进入市场竞争,要不然连可能都没有了。”



原辉面对的绝非个别情况,全国各地的中小药企都出于相似的境地之中。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会同有关协会组成的“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的调查,在四川某地区共有21个医药企业,固定资产共1.8个亿,而此次5家企业GMP改造的总投入是2.2亿元。其中一个企业的年产值仅1000万元,科研实力非常薄弱,只有30个普药品种维系生产,而此次融资5000万元通过GMP认证后,如何让设备不闲置、生产什么品种,就成了难题;眼看贷款到期,而销售额却徘徊不前,让企业负责人焦头烂额。



再如,贵州一个苗药生产厂,只生产一种膏药,且没有国家批准文号,这次GMP改造征地30亩,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中药饮片、膏药、胶囊、片剂、颗粒剂共5个车间,但是至今手上也没有一个批准文号,却取得了省药监局的GMP认证。药厂生产能力过剩70%的企业设备闲置。



来自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中,约65%的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约50%以上的企业老板在为新品种四处奔波;约60%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承受着新品研发、银行还贷、营销渠道建设、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由于企业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效益,就会拿一些“短、平、快”的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以解燃眉之急,想方设法仿制他们认为市场前景不错的产品,造成在同一地区同时有多家企业上马相同剂型的车间,产品同质化,共同催生了“家门口竞争”的怪现象。



中小药企的另一条出路



为了解中小医药企业的状况,“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曾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内蒙、湖南等地进行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医药企业都在忙于GMP改造,根本无暇关注企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如成本、产品、销售等。大多数中小企业在GMP改造后,虽然规模扩大了,但效益却下降,竞争力也降低了,资金更紧张。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固定投资剧增,产品价格自然上升,而其面对的乡镇农村市场购买力却仍然有限,产品竞争力随之下降。



调查组副主任李磊告诉记者,到2005年,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还没有更多、更好的品种可以上市的话,国外医药企业包括“洋中药”等拿着许多在本国已不生产的品种和技术可能零资金投入就能“占领”我们许多用“真金白银”通过GMP认证的医药企业,同时“享受”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今天勒紧裤带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中大概有相当比例会因品种问题而将生产线拱手让人。



基于这些原因,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的专家建议,资金紧张的小药厂不应该把有限的资金全部压在GMP改造上,这样会导致固定资本投入剧增,并耗费企业大量精力,而小厂之间战略联合、资产重组、委托加工是值得企业思考的出路。当地政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想方设法让某个企业通GMP认证上,而应该加强中小医药企业之间的沟通。



据了解,西安已经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曾经试图联合区内主要制药企业,在高新风险投资公司的共同参与下,成立“西安高新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按照GMP标准建立大型生产基地,在医药企业间搭建一个平台。各公司将自己的品种交付联合制药生产,而产品产权仍归各企业所有,各企业可以专心做销售和研发。当时十几家企业已达成初步意向,加入即将成立的联合制药公司,最终因种种原因计划未能实现。但这毕竟提供了一种思路。



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GMP认证也明确表示:不鼓励所有的药厂都进行GMP改造,转产、重组、兼并是出路之一。“GMP认证不是快要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企业对通过GMP认证之后的漫长征途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邵明立副局长这样说。

jysolo 发表于 2004-6-4 10:01

Originally posted by hailun at 2004-6-4 09:58 AM:
jysolo,600980今天我想找高点卖出了,你看呢
我是打算止损的,现在还没破位。我就放着。

txjian 发表于 2004-6-4 10:03

国产手机供应链危机乍现

近日,手机零部件短缺的消息四起,甚至包括波导、TCL等大厂商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这场早自去年底就初露端倪的上游零部件供应不足的现象正在整个产业链上扩散,而此次“断粮”,直接的影响就是卡住了国产手机厂商的脖子。



对于以往频繁采用OEM、ODM甚至简单贴牌生产的国产手机厂商来说,零部件短缺所带来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外品牌。国产手机品牌在借道渠道、市场等本土优势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后,由运营商主导的定制手机模式一度点中了国产手机核心技术缺失的死穴。



较核心技术的失语,这次零部件短缺所暴露出来问题或许更致命。它包括对液晶屏、晶体震荡器、成像芯片等全球资源控制力的不足,这直接卡住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喉咙,而相应的新品设计、生产及推广计划等环节都将被延迟。



据悉,2004年,包括波导、TCL、厦新、熊猫、南方高科在内的一系列国产手机品牌,不同程度上,在手机零部件供应环节上均亮起了红灯。在与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三星等品牌全球范围内争抢上游零部件上,国产手机几乎没有胜出机会的筹码。



零部件短缺危局乍现



实际上,部分零部件的短缺现象早在去年底就显露出来,只是当时对于偏重于中低端手机的国产手机品牌来说,还未直接影响到新品的生产及推广上。



但随着国内手机主流产品步入高端(诸如拍照、摄象、视频、游戏等功能手机已是国产手机品牌主推的机型),在加入到全球元器件产业链的争霸赛中,国产手机选手控制资源的能力自然会稍逊一筹。可以说,在全球手机配套元器件的采购链上,国产手机即使是波导、TCL都很难算做是重要的棋子。



据近日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国际手机配套会显示,无论是整机厂商还是配套厂商甚至行业官员已有共识,即核心部件的供应不足,已成为国产厂商继核心技术缺乏后的又一大硬伤,也是国产手机品牌能否继续保持市场份额的掣肘所在。



从天津手机零部件采购洽谈会上记者了解到,国产手机经历了去年的迅猛发展之后,今年很多厂商都遭遇到核心零部件缺货的烦恼。而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国外品牌的齐聚一堂哄抢配套零部件的局面,更让国产手机厂商汗颜。



国产手机供应链吃紧



针对零部件短缺现象,波导股份副总经理戴茂余对记者坦言,中国手机核心部件的确出现了严重缺货。其中TFT—LCD?液晶显示屏?、晶体振荡器、LCD的连接器和控制器三大类元器件紧缺的程度更难让人乐观。



据悉,一些厂家因为元器件的严重短缺已经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国产手机的神经再度紧张起来。



据专家估计,基于目前手机产量上的持续增长,手机零部件市场出现的供求紧张局面将会持续几个季度。而更为悲观的观点认为,由于上游元器件制造商扩充产能、升级产品线均受到周期性影响,因此很难短时间内缓解这种供需上的矛盾。 比如,照相手机的受欢迎程度显然是厂商始料不及的,相应的连锁反应就是成像芯片的接济不上,不管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强势品牌还是国产手机,均在拿着订单排队等着下单。华虹NE方面向记者证实,目前产能吃紧,通信类芯片也比较紧张。



在元器件急缺的危难时期,国产手机和平年代里忽视供应链的后遗症开始发作,由于在零部件供应上没有作好多渠道进货和建立稳固战略关系的铺垫,一旦面临危局,就只有急着到处寻找临时零部件供应商救火,而病急乱投医会导致在元器件质量上疏于把关,最终会为手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另外,由于国产手机很多机型都直接从日韩等手机制造商购买,设计方案往往都会指定专门的元器件供货方,从开始就将国产手机置于被动局面,这也导致了国产手机难以建立稳固的零部件供应渠道。一旦面临吃紧的局面,整个链条就会出现断裂。



国产手机供应链上出现的漏洞则成为国外手机品牌反攻的绝佳机会,在国产手机因为零部件供应断粮而长吁短叹时,国外手机制造商在供应链上广铺网络,并建立长期战略供货联盟关系上的优势凸现出来,供货商更愿意与大品牌厂商荣辱与共,因为在采购订单淡季时,他们更需要这些大品牌厂商的接济。

123gao 发表于 2004-6-4 10:03

Originally posted by jysolo at 2004-6-4 10:01:

我是打算止损的,现在还没破位。我就放着。
昨天叫你出,为何不出?

纪律部队 发表于 2004-6-4 10:05

今天收阴线,最低1527点?

jysolo 发表于 2004-6-4 10:08

Originally posted by 123gao at 2004-6-4 10:03 AM:

昨天叫你出,为何不出?
为什么要出?说说你的理由

123gao 发表于 2004-6-4 10:17

Originally posted by jysolo at 2004-6-4 10:08:

为什么要出?说说你的理由
昨天卖,今天买入,不是很好吗?

jysolo 发表于 2004-6-4 10:19

Originally posted by 123gao at 2004-6-4 10:17 AM:

昨天卖,今天买入,不是很好吗?
呵呵

低能 发表于 2004-6-4 10:34

看来人气不旺啊。我跟你们凑热闹。大家都在看1530点。

太阳升 发表于 2004-6-4 10:39

来晚了. 大家怎么看大盘?

太阳升 发表于 2004-6-4 10:41

000503利好,上涨无力.

低能 发表于 2004-6-4 10:41

刚露这点小红头。。。。。。破不破年线在此一举。关键时刻。

太阳升 发表于 2004-6-4 10:42

次新股再跌可入场,

寒江飞雪 发表于 2004-6-4 10:43

新股、次新股真的要落幕了吗?

知行合一 发表于 2004-6-4 10:43

在无望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和光明

jysolo 发表于 2004-6-4 10:45

600980 破早盘低点16.94后现价卖出,亏手续费。

cglg 发表于 2004-6-4 10:46

私幕与基金的博弈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2004年6月4日(周五)看盘聊股茶馆,欢迎进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