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25结构牛真有,那资金哪里来?谁又会带头?又会持续多久?
我们在7月28日文章中相信牛市即将到来里讲了牛市确定性的原因,在8.4日的文章为什么说2025结构牛是70、80后最后的机会中写了在MACD平台上用户年龄分布情况,以及一旦形成行情,过剩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空转资金都会涌入推高股市收益率,形成非理性行情。在如果2025结构牛真有,那资金哪里来?谁又会带头?又会持续多久,我们讲到市场不缺资金,还有个续文,就是如果行情来了,谁带头,又会持续多久,今天文章和大家分享。谁带头?
目前来看,只有手上有大把资金的人,买入相对无风险的资产,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率,又能带动大盘指数与市场人气的,会提前先动。不然信心建立不起来,收益率起不来,其它资金也不敢进来。
2022年11月上一任证监会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之后多次提及,如果按时间算,从2023年到现在,已经轮着迎来了“中特估”行情,并且还在持续。但是相对于大盘,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毕竟数量太少,规模有限。
五大行、三桶油、三通信、两核电等是“中特估”的代表,有其估值与行业背景,更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正在进行的实验和尝试,因为这种体量级别的标的,市场资金一般不会去随意撬动。
国有优质资产包含央企,当然也包含地方国有优质企业,整体看,现在相当部分还在杀估值阶段,收集筹码。
以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409家,地方国有企业957家,地共1366家,以目前两市5378家上市公司计算,占比25%,市值约占46%,央企市盈率约占民企平均市盈率的35%左右,地方国企业市盈率约占民企的65%左右,修复空间较大。(由于统计路径数据稍有偏差)
所以不是谁带头,“中特估”已经开始带头,只是目前不成“气候和规模”。可以预见,分批次的煤炭、石油化工、电力及公用事业、建筑、银行、钢铁、交通运输、食品饮料、国防军工、通信都会表现。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只能是国家队带着“听话的”资本,去进行国有优质资产的重估,参与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那么会带着指数上一个小台阶,并树立信心,引导其它资金陆续进入。
现在只是需要时间。
还有谁接力,或同时上涨?
目前市场上科技股占比约47%,但是我们的科技股还不能像米国科技股那样受到资本的重视,当然成因是复杂的,我们不去用阴谋论或是其它单方观点评论,客观的讲,A股的科技时代已经来临,需要我们给予重视。
喝酒吃药大消费的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没问题,但是当经济面临压力时,就会出现问题。
科技赛道很宽,大家不要想科技赛道就是半导体、芯片、软件、人工智能和机器、新材料啥的,还有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物联网、通信、智能制造、消费电子等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需要在里面进行细分,筛选的框架参照以下条件:
1、赛道的想象空间很大。比如一个技术,一个是在家用普及初期,比如家用智能设备,像智能清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那想象空间要大的多,另一个是空调冰箱电视相关,就是迭代性的技术,也很难产生足够的收益,自然二级市场预期不好。
2、有一定市场积累,两增已经转正。两增是销售增、利润增,亏损的不碰。
3、行业供应链中下游,非终端。一般终端难出牛股,反而是中间容易出涨幅大的标的。
4、技术领先,技术投入巨大,护城河较高。
术道有方研究已经在帮大家筛选,并进行分享。
行情能持续多久?
这是个预测题,仅供参考。我们也是参考前三轮牛市,以及我们市场投资资金构成、制度设计、人性、体量、制度完善等综合判断分析,一旦形成结构性行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比如结构性温和上涨,那么可能持续三年左右 ,如果是节奏管控失效,或是有其它外部信息刺激,可能2年左右就结束了。这都不作数,仅作为预期判断,我们具体还是要看政策、制度,资金,根据具体的情况一步推一步,更具备参考价值。
到此,关于结构性牛市的话题告一段落。
牛市不敢奢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