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入门
序混沌是较高层次的秩序,它的组织原则是随机性与刺激。我们坚信爱略特波浪是股票市场的根本结构。来吧,朋友们,让我们学习如何踏在市场之浪的顶端,面临的波浪越大,得到的满足也越大。
一年前的拙作,对于某些不认识波浪理论的朋友,或许有点帮助。
此系列介绍波浪形态的文章,力求简明扼要,忠于原著的同时,排除了一些争论较大的波浪形态,排除了一些笔者经验中未能证实的形态。
所以笔者自信此系列介绍的形态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也足以对各位朋友负责。毕竟,误人慧命的报应不少哦,呵呵……
对于有意学习波浪的朋友,只要牢记这些形态极其要点,经过反复在实战中验证,自然就足以有一定的功力。
当然,在其他波浪高手们班门弄斧,还希望多多指出错误之处。
===================
一,两种波浪
一般人说起波浪理论,都喜欢概括为“上升五浪,下跌三浪。”事实上,正确的说法是“主趋势五浪,修正三浪。”因为当市场主趋势为下跌时,就变成下跌五浪,上升三浪了。
在艾略特波浪中,波浪分为两大类。其中代表市场主趋势的波浪被称为“驱动浪”,因为它们有力地驱动着市场的发展;代表市场调整方向的波浪被称为“调整浪”,因为它们只能对之前的驱动浪进行部分的回撤,是市场运动的反向。
下面我们先说说驱动浪,它们可以细分成五浪。
为正确识别代表市场的发展方向驱动浪,请牢记下面定则:
1、 浪2总是回撤不到浪1幅度的100%!
2、 在三个作用浪(1、3、5)中,浪3的价格幅度永远也不是最短的一浪!
驱动浪也有两种类型:一是推动浪,二是终结锲形。(待续)
------------------------------------------------------------------------------------------
二、推动浪
叙述推动浪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上篇我们提到过的两条规则:
1、 驱动浪中,浪2总不会回撤到浪1价格幅度的100%!
2、 驱动浪的三个作用浪(1、3、5)中,浪3永远不是最短的一浪!
好了,接触到推动浪,我们将碰到艾略特的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规则:
3、 推动浪中,浪4绝不会和浪1重叠!
这三个规则非常重要,打破了其中的之一,艾略特波浪分析就会失去基石,成为一种无意义的空洞的数数游戏(这也是为何目前众多波浪分析林立,却又缺乏实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图是推动浪的基本形态:请注意观察:推动浪的子作用浪(浪1、3、5)本身也是可分为5个子浪的驱动浪!
[ Last edited by zhanr on 2003-10-13 at 20:06 ] 上证指数1339点的行情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教材: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5 ] *失败第五浪
由于推动浪中的第3浪涨得太厉害,第5浪会出现衰竭的情形,不能超过第3浪的终点。这种第5浪可以称为“失败第五浪”。基本形态如图:
注意观察:失败第五浪内部包含了五个子浪,这是判定该浪属于失败第五浪还是属于调整浪的关键!! 1993年初的行情出现了典型的失败第五浪,虽然未能创出新高,但内部明显是推动浪的结构,表明当时在极度乐观的气氛中,市场的买气已经衰竭了。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6 ] 三、推动浪的延长浪
推动浪的其中一个作用浪(浪1或3或5),子浪出现扩大拉长,达到了上级波浪的规模,艾略特就将该作用浪称为“延长浪”。如下图:
注意观察:延长浪内部的各个子浪与大一级的推动浪的其他四浪有着几乎相同的规模!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九个规模相近的波浪,而不是五浪了。事实上,纯粹的推动浪是很少见的,大多数的推动浪都含有一个而且只能含有一个延长浪。
一般来说,推动浪其中一个作用浪是延长浪,那么另外两个作用浪的幅度将大致相同。这给我们预计市场的高低点提供了一个级好的指导(注意,只是“指导”,与前篇提到的不可违反的“规则”不同)。例如,若浪3出现延长,则浪5的幅度可能与浪1类似。
上证指数今年5月21日结束一日反弹后,从1599点跌至6月6日1455点,打开它的30分钟图,就是一个第3浪延长的推动浪。如下图: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7 ] 延长浪内部的子浪也会出现延长浪,这在市场多(空)头力量占有绝对优势时出现,本人将该情况称为二级延长。这造成十三个规模相近的波浪,并且应该是延长浪的极限(总不能无限的延长)。
上证指数2001年6月2245点见大顶后,跌至10月22日利好出台前的1514点,就是一个第1浪延长的推动浪。而且第1浪的内部子浪3,也出现了二级延长。如图:
请注意观察:第1浪出现延长后,另外两个作用浪3、5幅度相近!同时在第1浪内部,第3子浪出现延长,另外两个子作用浪1、5幅度也相近!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7 ] 四、终结楔形
前文说过,驱动浪有两种形态:推动浪和终结楔形。
终结楔形以两条汇聚线内的楔形出现,仍然可分为五个子浪,其基本形态如下图: 它和推动浪的分别在于:
1、 推动浪的子作用浪(浪1、3、5)本身也是可分为5个子浪的驱动浪
终结楔形的子作用浪(浪1、3、5)只能分为3个子浪;
2、 推动浪中,浪4绝不会和浪1重叠,
终结楔形中,浪4允许与浪1重叠。
终结楔形之所以有“终结”二字,是因为它只能出现在大一级波浪模式的终点,也就是下面三个特定的位置:
1、 推动浪的第五浪;
2、 A—B—C结构的调整浪中的C浪;
3、 联合形调整浪中最后的C浪。
终结楔形的市场意义是,代表市场主趋势的力量,在推动市场价格进行了大幅度的运动后,已经发生衰竭,在最后一浪的运动中无法以推动浪的形式进行,只能代之以楔形的方式振荡上行,并伴随着成交量的萎缩,最后在投资者的一片看多或看空声中,不知不觉的耗尽剩余的力量。
一句话,终结楔形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转势近在眼前!
著名的5、19行情,就是终结楔形的开端!这也解释了2001年见大顶却又无量的原因。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8 ] 在某些重要的转折点上,不同的浪级会同时呈现终结楔形。
为了说明这一点,中国股市又再次充当了教科书的角色:在上图终结楔形的尖端,2001年4月26日2102点——6月14日2245点,出现了小型的终结楔形!下面是当时的120分钟图: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8 ] 五、锯齿形调整浪
波浪理论中除了驱动浪外,另一种波浪就是调整浪。调整浪都是“反动派”,是市场主趋势的反向运动。由于市场调整过程中多空力量反复冲突,导致调整浪的形态比驱动浪复杂得多。
调整浪可分为四类形态:锯齿形、平台形、三角形、联合形。
锯齿形调整浪是一种简单的A—B—C三浪调整模式,基本形态如图:
注意观察:浪A、C均是五浪结构的驱动浪,代表调整方向的主趋势。浪B为小一级的调整浪。因而浪A—B—C组成5—3—5结构!
由于子浪A为五浪推动,浪B只能对浪A作出部分的修正,所以,浪B的高点总明显低于浪A的高点。 锯齿形调整浪极为常见,充斥在大大小小各周期的股市走势图中。锯齿形的特点是杀伤力大,形态急剧而陡峭。对于中国股民来说,最刻骨铭心的痛,莫过于1993年和2001年的两次股灾。然而这两次股灾,均拜锯齿形调整浪所赐!下面是当时上证指数的周K线图: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8 ] 1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9 ] 六、平台形调整浪
当市场的主趋势强而有力时,即使进入调整期,主趋势的力量也能和反趋势的调整力量取得均衡,构筑平台的走势。我们称之为平台形调整浪,它的基本形态如下图: 平台形调整浪与锯齿形调整浪不同的地方在于:
1、 锯齿形的子浪A为有力的推动浪;
平台形的子浪A只能调整浪的形式进行。
2、 锯齿形的子浪B的高点明显比子浪A的起点低:
由于平台形的子浪A力量不足,子浪B的反作用往往能对子浪A作出完全的修正,在子浪A附近结束。
3、 锯齿形的子浪C为驱动浪,再明显超过子浪A终点的位置结束;
平台形的子浪C虽然也为驱动浪,但只能在子浪A终点附近结束。
上证指数在1993年熊市中7月—12月的弱势反弹,就是一个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平台形调整浪(在此笔者再次感谢中国股市为我们提供又一个经典的波浪理论教材):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09:59 ] 再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2000年8月—2001年2月,上证指数在高位构筑了一个平台形,下面是当时的周K线图: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10:00 ] 但是,平台形调整浪不会总是那么规则的(如此的话钱实在太好赚了),下面是平台形调整浪的变体,扩散平台形调整浪: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10:00 ] 内部的子浪结构没有变,只是子浪B超过了子浪A的起点,创出新高或新低,之后的子浪C又在超过子浪A终点的位置结束。
扩散平台形调整浪代表了投资者的一种浮躁的心理,在调整的大幅振荡中先后创出价格新高和新低。
2001年2月春假后,上证指数在9日—20日走出了扩散平台形调整浪(假期回来心浮气躁?),下面是当时的30分钟K线图: 七、三角形调整浪
由于市场力量的平衡,导致成交量和波动性都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三角形调整浪。它的几种形态如下图:
[ Last edited by 梦之子 on 2003-10-12 at 10:21 ] 三角形调整浪的各子浪A、B、C、D、E都是三浪的调整浪模式。连接子浪A、C的终点,及子浪B、D的终点,可描绘出一个三角形。
特别注意的是,子浪E在某些时候会超越A—C的连线,造成假突破的现象!!
深证综指95的5月—10月,走出了一个对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