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beishiren 发表于 2022-12-1 16:16

现实版“窃听风云”!谁在窃听我们的隐私?数据安全国企才是方向,只有这样,才有...

私人资本掌握敏感数据后,只会考虑怎样利益最大化,从不考虑后果。所以必须限制,加以强监管,才有未来“第四产业”的健康发展。
昨日与某券商朋友在聊天时,谈到了MACD的发展史,以及MACD定制的限量银币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不曾使用手机,神奇的事,晚上在看新闻及相关视频报道时,跳出了银币、纪念币广告。
之前出现过这个问题,平时在聊什么话题,然后会在其它应用、网站上出现相应的广告,所以我就将所有的APP对麦克风的使用权限调整为仅使用期间可以,但是现象依然存在。


窃听,曾经只在谍战片里见过,现在却已经是在我们所有人的身边。这种权力不加约束,那后果不堪设想。
每个人的信息,都是属于个人财产,并不仅仅是隐私。但是一般个人对自己的信息并不关注,因为已经成为了习惯,银行办卡、购物平台注册,都会用到一定的个人信息,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些个信息除了隐私之外,还是财产的一部分。

你走在大街上,有没有遇到过,注册个新用户,给你送个小礼物?我也有过为了一个D版的冰墩墩注册过某音某山版,因为正版太难买了。这背后是个信息的利益的链条。

频夕夕砍一刀拉新,看着给你付出了几百元红包,但是你却要拉几十个新人来达到,这背后你拿到的这点红包和人家平台得到的利益,基本可以忽略。
资本的玩法超出普通人的认知。资本必须受到国家的监管,在敏感部门也必须是国资控股,甚至百分百控股。DD打车就是,背后个人画像全在里面。
我是接触互联网算是较早的,1999年。在谷歌某度兴起的时候,还不太明显,大约到了04、05年,我的印象是,当我们搜索某个关键字与服务时、在某个产品与服务停留时间较长,反复观看时,某度的竞价广告就会出现,但是谷歌的不会,至少我没发现,直到谷歌销声匿迹。
从最初我们的浏览行为再到现在的语音监听,视觉追踪,加上我们的消费、出行、搜索、内容观看等等,每个人,在这个数据后台都有个自画像。

从2010年后,利用数据开店做实体服务的就多了起来。我们看到每个地方每个店铺,但凡有互联网思维的,都会花钱、或合作的形式,先进行数据分析,营收模拟,评估风险,然后再开店,这样的店一般生意都不会太差。但是如果是自己觉得好,人流够然后去开店的,很多都死掉了。
那个啥雪冰城、各种奶茶、星巴克、肯德德、麦当当等等,这背后是资本的逻辑,这里话不好说太明白,不然文章不保。

就像11月游戏工委发布的数据,通过一系列的限制,将青少年玩沉迷游戏问题基本解决,然后这些孩子都转到了短视频,想想都可怕,皮球踢的当当响,只堵不疏,短视频中通过窃听与算法,谋害的可都是心智、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只希望有关部门将隐私数据全部管控起来,中国联通与企鹅成立的公司,说明国家逐步在做了。

资本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其它。国际资本更是如此,为了利益,可以烧杀抢掠,可以颠覆政权,可以视生命为烟尘,一文不值。处于认知底层的百姓们成了牺牲品,但凡看到一二的、意识到风险的,改变不了什么,就逃离到更安全的地方了。

这也是我们从输出开始,一直在强调,数据安全、数据应用底层算法领域,没有民企什么事,因为人性不可控。但是在算法领域与应用,民企又是主力军,这就是现实中的矛盾。
矛盾还将继续,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是希望国家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在“第四产业”真正成为生产力时,我们的信息是安全的、是不被滥用的。
有朋友知道这张图片出自哪部电影?https://cdn.macd.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12/01/160556swg1wzxao2upg81p.jpg

此文作为百姓的呐喊吧!周五或是短线撤退日。
https://cdn.macd.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12/01/160632arodoad7oyondyrt.jpgQTFY.JPG (14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
2022-12-1 16:06 上传




关于MACD官方公众号:术道有方分享





aing111 发表于 2022-12-1 16:46

现在 我们信息都是全裸的

ywxiong868 发表于 2022-12-11 17:00

每个人的信息,都是属于个人财产,并不仅仅是隐私。----我们基本上没有隐失权   我捡个手机因失主有关系,某所打电话给我,要我去所归还,一到所,还要求我的手机给他们看,捡个手机,变成像偷抢个手机

mranwan 发表于 2022-12-12 10:39

21世纪就是一个信息的世纪,大到战争、经济对信息的高度敏感,小到写字楼里的电销不知道哪里来的电话营销客户。这个时代就是信息博弈,谁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了生产力工具。说个大家都接触到的例子就是各种股票类的电话,如果你是一名股民,那么你的一个电话号码就价值百元,你的电话每响一次就是有人通过贩卖信息到账100。再聊到股市中,现在的量化已经可以把各大炒股平台的评论整理为了因子。也许你在论坛你提到了某只票,就成为了量化机构买入股票的一个参考。
对楼主提到的营销我个人是能理解的,个人认为目前手机上大数据分析最为可怕的一点是信息茧室。我们就像一个个蚕宝宝,在通过浏览感兴趣的内容时“作茧自缚”被大数据标记,给我们推送符合我们观点的内容,到最后我们能接触的新事物、新观点越来越少。原来是看眼看世界的网络,现在反倒成了坐井观天,井还越来越深。
生活在这个时代,有种被信息牢笼困住的悲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实版“窃听风云”!谁在窃听我们的隐私?数据安全国企才是方向,只有这样,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