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高瓴资本张磊投资成功的“8条秘籍” | 牛人思想
之前总结过高瓴资本张磊的一些投研方法论,今天重温,还是有很多收获。高瓴资本张磊投资成功的“8条秘籍”,我总结如下:
秘籍1 格局之大 这从高瓴资本的取名就能看出来,高瓴,即“高屋建瓴”之意。 高屋建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刘邦登上帝位后不久,有人告发说韩信谋反。刘邦采用丞相陈平的计策,借机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大夫田肯对刘邦说:皇上治服了韩信,皇位稳定。关中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是皇上建立霸业的根据地。这里进可攻,退可守,非常便利。如果从这里发兵攻打诸侯,可以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势不可挡。 后来,高屋建瓴这个成语,被引申比喻为高瞻远瞩的非凡气概。 创业之初就给公司取这样一个名字,可见张磊格局之大。 而且,这么强的一个人,还挺谦虚。据说高瓴的会议室全用中国的24节气命名,当谈到自己的成就时,他归功于“祖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底蕴”以及“运气好”,但只字未提自己的付出与努力。
秘籍2 极具远见 说到张磊的远见,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重仓中国。 在央视《遇见大咖》的一档采访栏目中,主持人史小诺问张磊:那个时候为什么就放弃了海外高薪体面的工作?本来生活挺美好,挺安逸的。 张磊回答说:是挺安逸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大洋彼岸,你能看见中国像磁场一样吸引很多海外华人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某种程度上说,在信息科技时代,也只有中国最具备创新的土壤,中国是一个极佳的创新实验厂。 张磊: “你能想象走在大街上,你同时能看到钢铁大亨卡耐基,金融大亨JP摩根,做石油的洛克菲勒,还有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脸书的扎克伯格这些人都走在一起吗?在中国现在这些人就是走在一起,这些人同一个舞台上,同一个时间登上中国的这个历史舞台。 这个太有意思了,作为投资人是一个太丰富的时代了。这个就是呈现在整个的世界的一个丰富的清明上河图,整个在中国这个国家展现出来。 这样的机会在全世界的历史上都很少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工业化、城镇化、互联网化、科技化、AI人工智能一波接一波的浪潮全推出来,而且在全方位地展示。这个沃土上,只要你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创新、有很强的执行力,一定能耕耘出一片土地。你去欧洲很多国家,周四下午就不干活了,很多人给钱都不干。你看看全世界有几个国家像中国,人民群众这么努力,这么拥抱创新,拥抱变化。” 即使舒适,也不要沉寂,所以宁愿艰巨,也不要无趣,这就是张磊回国创业及投资的原动力。 此后,张磊重仓押注了以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并收获惊人的投资回报。从此开始崭露头角,声名鹊起。 关于张磊投资腾讯和京东的故事,网上有很多资料和这本研习笔记里有很多解读,这里就不多说了。其实你从中可以看出张磊是怎样的投资方法,很值得我们股民去学习。
秘籍3 认真严谨 但凡大咖,背后都有一位牛逼的老师。
那张磊的老师是谁呢?那就是规模超290亿美元的耶鲁大学捐赠基金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教授。
大卫·史文森有多牛?他被称为全球机构投资的教父级人物。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前董事长巴顿·毕格斯曾经说:“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 世界上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之一先锋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曾评价说:“大卫·史文森是这个星球上仅有的几个投资天才之一。” 大卫·史文森写过一本书叫《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这本书在西方被誉为机构投资的圣经。2002年,张磊和几位好友把该书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当时中国的机构投资方兴未艾,一些西方的投资理念就连很多业内人士也闻所未闻,许多关键的专业词汇甚至没有对应的中文。现在这本书已经位列中国投资机构的必读书目。 张磊在整个翻译过程的认真和严谨,给史文森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张磊创业募集资金时,史文森教授不管别人投不投,自己执掌的耶鲁捐赠基金立马就投了2000万美金给他,成为了高瓴资本的第一位投资人。
事实证明史文森教授看人的眼光很好。
秘籍4 专注价值 按理说,当今这个时代很浮躁的。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不论是出资人还是投资人,都普遍比较浮躁,比如最近造假坐实的瑞幸咖啡背后的大老板陆正耀以及其背后的资本,资本运作起来一套一套的,韭菜被割到根子里了。 但张磊却是长线思维,他获取了众多目光长远的机构投资者的支持,核心是做到了两点: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对机构投资者诉求有极其深刻的理解。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说,你不要在乎短期内你创造多少社会名誉,或者多少价值,多少人知道你。关键是你创造了多少价值。桃树李树都长出果子了,大家会有人找到他的。至于怎么赚钱,钱是怎么赚出来的,利润怎么来的,你的市场价值怎么被体现的,不用太担心。最后他自己会出来的。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高瓴就是常青的基金,这是基因。高瓴资本背后的投资人来自于全球顶尖大学的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以及家族基金等目光长远的机构投资人。 对此,大卫·史文森教授评价:“我很早前就知道张磊日后会成功了。但是他成功之巨大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自投资高瓴以来,张磊已经累计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了13至14亿美金的投资收益。”
秘籍5 延迟满足 张磊认为,高瓴是靠自己研究创造自己的价值,然后把like-minded的企业家、创业者吸引到他们周围。高瓴会把精力用在长期创造价值方面,而不是用在销售能力的培养上。 作为投资者,高瓴在这个时代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就是将高科技与传统企业结合,就是不断地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地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Think big,想大事,想创造长期价值的机会。Think long,想长期的事情,延迟满足,而不是短期的及时享乐。
张磊曾说过这样经典的一段话:“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的世界里,懂得用“滞后满足”去做交易的人,已先胜一筹了。 ”
秘籍6 设身处地 很多投资机构,可能仅仅是给予被投企业资金支持,但张磊不仅给资金,更重要的是还给解决方案,会设身处地得从被企业的视角思考问题。 也就是说,投资时,张磊是以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师或者股票分析师的眼光看问题。他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他审视企业的历史,用量化方式评估企业管理质量、财务状况及购买价格。 他用资本和解决方案,助力最优秀的企业家发挥最大潜能。高瓴资本的投资和运营团队能够协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关键性布局,同时能够与企业家紧密合作,从无到有地建立增长导向型解决方案。 高瓴不仅为优秀的公司和创业者提供持续的战略资金支持,同时还内部孵化和打造了数个消费和医疗健康服务运营平台,拥有包括工程师、电子商务专家、品牌市场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在内的上千名专业化运营人才。 张磊认为,高瓴对社会创造的最大价值就是通过研究发现价值从而创造价值,给社会不断带来力量,把好的资本、好的资源配给最有能力的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打造护城河。
张磊设身处地站在别人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也许是受了巴菲特的熏陶。
在一段采访中,张磊曾这样描述:
“我最佩服巴菲特的首先是他的投资能力。另外我也十分佩服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同理心的人,英文就是empathy。我很喜欢这种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能使他更好地去了解年轻人,了解和他不一样的人,了解管理层。所以今天我经常和我的管理人员说需要有同理心,这点我从他身上学到的。
他总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打个比方,假设从严格的角度来讲,有个管理层不是做到最优秀的;但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假设自己处在那个环境下,分析这个情况是由于这些或者那些原因造成的。他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只站在投资者的角度。
我觉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很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我觉得这个同理心对于投资,人生,甚至家庭、人际关系,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我也经常和小孩子交流,让他们想想,如果你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是什么样的?同理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更好地与人产生共鸣。”
秘籍7 优选企业家 张磊在选择企业家方面,主要看中企业家的这些特质:格局观、执行力、对变化的敏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善于研究打造有战斗力和人文精神的组织。 张磊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但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来系统性地改造自己,以产品上、管理上、组织上、文化上的创新来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从而爆发出更大的活力与动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精神是整个产业和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精神,它可以带领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本质,从而建立结构性竞争优势,修筑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与高瓴资本契合的企业家精神,可主要归纳为三点: 第一,“长期”。这个人是不是能够理解长期理念,他做这个事情是为了短期目标,还是打造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个长期有多长?好的企业家精神能延续自己的生命,超越自己的生命,能打造一个伟大的企业、组织,能超越自己。 第二,真正地能够实践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不只是对投资人说,每个企业家都是价值投资的实践者,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想着创造价值,真正好的企业家精神,是非博弈性的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价值创造的企业家,每天要打造护城河,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不用到处讲你有多好。 第三,要有伟大的格局观。真正有格局观的企业家,对企业、员工、竞争对手,包括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别人。这些企业家很有意思。
秘籍8 坚守投资哲学 “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高瓴资本张磊坚守的三个投资哲学,这三句话分别源自《道德经》、《红楼梦》、《史记》。 虽然现代金融投资的工具和方法大多源于西方,但如何使用好这些工具,张磊还是更推崇我们优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民族文化。 首先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语出老子《道德经》。基金管理人必须坚持高度的道德自律和人格独立,只有做人、做事守其正,才能抵抗诱惑、独立思考,创造出奇的机会。 其次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出自《红楼梦》。目前的中国,机会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因此,在中国做投资需要学会保持克制,选取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在熟悉的领域做精、做深,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投资人负责。 最后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只要做好正确的事情,不用去到处宣传,有共同理念的人就会与我们合作,优秀的企业家也会找到我们。 坚持投资哲学并非僵化,而是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认识市场,提炼出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同时要拥抱变化。张磊经常说高瓴的本质是一家“投资于变化”的机构,资本市场永远在变,而只有深入的基础研究才能让你对变化有深度理解。
高瓴资本张磊:极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时间的价值!
1、关于价值投资
对于投资来说,简单和不简单的事或许相似: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在不断的市场诘问和自我拷问中,不随波逐流,最需要的是深植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卓越研究能力和强大自我约束的投资初心。
“找到最好的公司,做时间的朋友”,这是对价值投资最好的诠释之一。投资回报的本质是作为企业拥有者,获得管理团队为企业创新成长带来的价值积累。人们往往感慨,投资最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持有,去陪伴企业的成长,即“花足够多的时间,做最好公司的朋友”。这种长期坚持和信赖,来源于充分的理性判断和风险认知,以及发自内心的勇气和诚实。
投资人无法亲历企业成长的方方面面,更无法判断市场的不可知因素,个体认知的局限和市场变化的混沌天然构成了矛盾。正是这样,在漫漫修远的求知路上,怀谦卑之心,长期关注“可预期、可展望、可想象”的有限关键变量,进而回归研究本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找到企业创新发展的“护城河”,从而做出最佳决策。随着中国城镇化减速、人口结构变化、产业集中度提高、科技进步发展到新阶段,投资人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意采撷一二便可获得超额收益,但我们仍对大国发展抱有十足信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正拥有越来越多值得敬佩的创业者、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他们在科学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上不断追求卓越,正是这些,构成了坚持价值投资的原因所在。
对于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价值投资已然不是新鲜名词,越来越多的笃信者和实践者在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断探索新的未知世界。价值投资为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创造了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情感纽带,正是这条纽带,让企业家敢于尝试伟大创想,目光聚焦在未来10年、20年,以超长期的视角审视未来生产生活的变化。这种源于价值投资理念的超长期投资,为企业注入了最坚实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为卓越企业家分担创新风险,构成了价值投资超额收益的本质起源。
我们强调价值投资。不管是在哪一个阶段,一定要创造价值。背后更深的哲学,实际上来自我们中国,甚至其实从先秦诸子里面就讲,老子的守正用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首先如果你要不正,你的思想是歪的(就无法成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能有个地方赚钱你就跑过去了;奇,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你不能说大家都从众,大家都追风口你也追风口。君子和而不同。还有我们所说的弱水三千但取一瓢,要有定性。
有很多人投资是天女散花型,投一大堆赚很多很多。假设你投了200家公司,一家公司开四次董事会,那就是八百次董事会,你开得了吗?可能时间都不够用。你就是有十个人、二十个人,一年要开几十个董事会,造成董事会流于形式。我们希望我们真正能投得少一些,花的精力多一点,多给企业一些帮助,都能一起往前成长。最后我们中国人和西方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说,你不要在乎短期内你创造多少社会名誉,或者多少价值,多少人知道你。关键是你创造了多少价值。桃树李树都长出果子了,大家会有人找到他的。至于怎么赚钱,钱是怎么赚出来的,利润怎么来的,你的市场价值怎么被体现的,我觉得不用太担心。最后他自己会出来的。
大多数人往往重视回报,少数人管理风险,却极少有人关注成本,极少有人真正理解时间的价值。简单来说,回报会随着时间日益增多,成本会随着时间变本加厉,而风险会随着时间相对缓和。人们能够理解复利的力量,但成本会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频次的增多而愈加显著,成为高回报的阻碍因素。因此,一家低成本的投资基金就等于给予持有人更高的回报。同时,风险的短期波动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被市场理解和消化,因此,长期持有会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
2、关于时间
我要做企业的超长期合伙人,这是我的信念和信仰。而高瓴基金的模式在亚洲也是独有的,我们是一家长青基金。
我们认为投公司就是投人,真正的好公司是有限的,真正有格局观、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也是有限的,不如找最好的公司长期持有,帮助企业家把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希望所投公司从早期、中期、晚期、上市乃至上市后一直持有。而非投一个IPO,上市卖掉,再不停地找。长青基金的特点是投PE项目不用担心退出压力,公司上市后,只要业务发展前景可期,基金会继续持有。
超长期投资对出资人(LP)的要求很高,需要对投资人(GP)非常信任。我们选择的LP都是超长线资本,像大学捐赠基金、家族基金、养老金、主权基金,这些钱都是要传子传孙的,而只有你的资本是长期的,你才有条件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什么才是具有长期前景的生意模式,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持有30年以上。
这种超长期投资人,总结来讲,第一点是把基金做成超长期结构的基金,第二点是所投公司和投资基金的理念要完全一致。我的投资理念的最核心之处就是,我要找的是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坚定实践者。特别少的人,特别少的公司能够有这个格局、执行力、能够把公司愿景推到那么高的高度,我们就要寻找这样的人。这个人怎么找到呢?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人海模式,到处参加各种会议,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我们采用的是研究型模式,就是通过研究发现哪个是最好的商业模式,然后我们再寻找跟最好商业模式契合的最好创业者,我们再一起发展。
这种研究模式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深刻理解。如果理解的结果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实现,我们就买入股票长期持有,如果没有这样的公司,我们就寻找私人市场,如果没有私人市场,我们就自己孵化。这个是长期做投资的人才有的能力。
在关键的时点投资关键的变化,如何定义、判断这两个“关键”?要研究,只有研究才能让你对变化有理解。研究是基于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见仁见智,有的人看一两个季度,有的人看一两年,有的人看盈利,我看东西是看看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东西。我看的不是形式,我看的是一个人本质上给社会有没有创造价值,只要你给社会创造很大的价值,早晚你会给所创的公司创造价值。
我把投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游戏。很多人的投资是前者,比如pre-IPO这种,我个人是不相信零和游戏的。我喜欢把蛋糕做大的游戏,就是我的思想、资本不能创造价值,我是不会投资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更需要对关键时点和关键机会的把握。什么是关键时点?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时候。关键变化是什么呢?如果是一成不变的事情,实际上很容易被看见。这个世界永恒的只有变化,只有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去跟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是产生非常长期的不同观点。
我关注的是创造多大价值的机会,这就是我说的深入基本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持续深入的跨时间、跨地区、跨行业、跨类别、跨线上/线下的行业研究,所以高瓴能够深刻理解这些行业的长期内在发展规律和业务逻辑,从而准确把握行业与市场的变革要素和时点。
把最好的生意模式带给最好的企业家。各种生意模式都有非常不同的变化。比如说简单的是卖产品的,但是如果提升附加值就可能变成卖一种服务,如果再抓住关键机会可能变成一个平台,使卖产品和卖服务的人都可以用这个平台。生意模式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企业家能看清楚生意的本质是什么,他的理念和格局观就是不一样的。
虽然我并没有过创业经历和管理企业的经验,但我怎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呢?我有两点优势。
首先,我们有幸天天跟最好的企业家打交道,而且是与他们发生剧烈变化的那段打交道,经常参与到伟大企业的创造过程中去,这个过程中你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自己只做一家企业的话,你有可能被局限于自己的行业和自己的事业,当你天天跟各种各样的企业打交道,从消费、互联网到先进机械制造,甚至水泥,你就能够找到伟大企业的共同点。
第二,我做高瓴本身也是个创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是个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了解了文化、理念、人生的各种取舍。我也能够把自己的经验、情感与优秀企业家们分享、沟通。能否有通感,能否做到换位思考,是很重要的。我自己创业的过程,帮我更好地理解创业。
3、关于风控
我们最重要的关注点是选到最合适的企业家。这个人能不能既有格局观,又有执行力,还有很深的对变化的敏感,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我觉得这种人很难找,大部分人都是在某一时期对某一方面会很好,但是有的人能够通过和外面的交流把自己提升。
我的风控理念比较关注企业家的为人,目光长远、想做大事且有大局观的企业家跟我们本身就很容易契合,而着重小利、玩零和游戏的人跟我们不太适合,也走不到一起,对我们来讲反而省了很多功夫。
当然,有的企业家可能在某个领域内受不同的人影响,突然到了某个时间点不会把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目标,有的人想去赚快钱了,有的人选择了更安逸的生活,我觉得这都可以理解。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大家互相很坦诚,你要有这种变化,就很坦诚地告诉我。好在到现在我还没有遇到这种事情。
投资了最好的企业家,又如何与他们形成良性、长期的伙伴关系?我觉得这个时候就要摆正投资者的位置。我们这些年做得最好的就是永远摆正自己是投资人的位置,跟公司的创始人保持非常灵活的合作,这也令我们相对比较超脱,避免在公司运营上介入太深,同时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的战略格局观点还可以帮助企业。
4、关于护城河
优秀的商业模式需要有“真正的护城河”,如何发现或者区分?这可能永远没有正确答案
我觉得“真正的护城河”是长期创造最大价值的,而且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价值。怎么创造这种价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在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品牌是最大化、最快创造价值的“护城河”,而随着互联网对品牌的冲击,品牌价值的护城河又不见得是最高效的方式,有人说在网上通过意见领袖创造价值效率更高。这个世界永恒的只有变化,护城河也不可能不变,优秀的公司是当互联网大潮袭来时,能够深挖自己的“护城河”,主动拥抱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如果一家企业亘古不变,这种企业永远不值得投资。我最看重的“护城河”是有伟大格局观的坚定实践者去挖造的护城河,这些人能不断地根据变化作出反应。那些赚快钱的人逐渐会发现他的路越走越窄,坚持做长期事的人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很多人对护城河这个概念的认识很僵硬,就是一定要做成垄断。实际上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思维模式。我经常开玩笑说,做就要做成一个大的,做大了就要做成一个永恒的,永恒不就垄断了嘛?但是我又加了一句:“早死早超生”。什么叫早死早超生?自己要颠覆自己。换句话说,我对护城河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中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能不能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如果你不能够创造长期价值,这个护城河就是纸老虎。
5、关于人
我最佩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巴菲特,一个是大卫·斯文森。这两个人我都有机会比较近距离的接触。我最佩服巴菲特的首先是他的投资能力。另外我也十分佩服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同理心的人,英文就是empathy。我很喜欢这种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能使他更好地去了解年轻人,了解和他不一样的人,了解管理层。所以今天我经常和我的管理人员说需要有同理心,这点我从他身上学到的。
他总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打个比方,假设从严格的角度来讲,有个管理层不是做到最优秀的;但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假设自己处在那个环境下,分析这个情况是由于这些或者那些原因造成的。他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只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觉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很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我觉得这个同理心对于投资,人生,甚至家庭、人际关系,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我也经常和小孩子交流,让他们想想,如果你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是什么样的?同理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更好地与人产生共鸣。
说到大卫·斯文森,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就是,他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感、责任感。可以这么说,他是我见过的把fiduciary duty(受托人职责)和intellectual honesty(理性诚实)结合得最好的一个人。这两个人永远都是是我的楷模,是我最佩服的人。
有人问我,成功的投资人需要有哪些特质?我在2005年创建公司的时候,我对我想招的员工的特质说了三个词,就是好奇、独立与诚实。在热点纷呈的中国一二级资本市场,如果没有定力,不能保持智力上的独立与诚实,很难不随波逐流。同时,如果不始终保持和发掘好奇心,很难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青春与活力。对想干大事的,想有更高成就的人,除了这三点以外还要有一个很宽容,很能够欣赏别人,还要有很强的想象力。你能释放自己的想象力,第三个是很好的身体。投资到最后,反映的是你个人的真实性情和价值观。健康的环境和心情是长期修行的结果。成功诚然需要运气和际遇的配合,但能否幸福地去做投资则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作为投资人,我自己的感触是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做选择,时间自然会成为你的朋友。有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让我们从远处、大处着眼,要看未来,看全局。我常常给创业者建议,要学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个战略在创业中有效,也同样适用于你我的生活。做时间的朋友,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的世界里,懂得“滞后满足”( delayed 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早已先胜一筹。我把这称为选择延期享受成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