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道有方 发表于 2020-7-13 14:10

剥离“韭菜”思维,拒做“投资巨婴”,看完本文快醒醒吧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很多读者感到“反感”。无论何时,所有人都只会去听自己想听的东西,事物真正本质是什么样子大多数人都不在乎。导致真正做事情的人得不到太多关注和应有的回报,而善于鼓动人心、哗众取宠的人却能够获得更多便利。这个主题讲的就是最本质的东西,但是可能换来的最终结果是大部分人的不理解和反对声。不过就是因为现在敢于说真话的人太少,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关注度、知名度、流量去做一些迎合大众的东西。但是我们不想这样,不想为了所谓的流量去抛弃初心。这个世界清醒的人是少数,去做正确的事情的人也是少数。或许我们以后没有办法像其他自媒体那样发展迅猛,但是我们坚守底线,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听到我们的观点后能对自己的投资思维有新的认识。先举个例子。之前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大家应该都清楚,当时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你去银行买了50万理财,一夜之间,不但50万没了,你还倒欠银行100万。此时的始末让我深刻感觉到国内普通投资者对于投资的认知少的可怜。原油宝的底层资产,其实就是期货合约交易,原油期货交易。所以原油宝不是一个理财产品,从标准意义上来讲,原油宝甚至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服务。那么原油宝提供的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做市商的服务。因为境内的投资人没有办法直接去芝加哥,也就没有办法直接去投资原油期货。但是中国的投资人又想玩这个游戏,这时需要中间有一个做市商,也就是事件里中国银行的角色。中国银行在这个需求的刺激下提供了一项服务,原油宝。在这个服务中,中国银行赚取的其实就是那2%的手续费。交易一次2%,一年如果交易十二次,它就收你24%,一年交易一百次就收取200%的手续费。从这个角度来讲,会有人认为这个手续费还是挺高的,其实在国际市场上,或者做过保证金市场的人应该深有体会,这种手续费水平其实不算高,在保证金交易的做市商里,这个手续费水平在原油这个品种的交易中还算是比较低的,通常保证金交易中原油的手续费,或者叫点差一般都在5%左右。因为这个市场的波动高,获得收益的速度很快,但是风险也是极高。中国银行赚的其实就是手续费或者叫点差的这个钱,其他的钱是不挣的。以这样的模式,中行作为做市商并不承担风险,所以这个原油宝,实际上就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在这样的保证金交易中,你把钱给中行,中行帮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好比买房,你如果是全款买房的话,就相当于保证金是100%,如果首付是20%,那么保证金就是20%,实际上你的资金是放大了5倍,那这个杠杆实际上就是5倍的杠杆。你先给出去了这20%的资金,剩下的80%以后再交。注意!如果这个时候房价跌了,跌幅超过了当时房价的20%,但是你当初只交了当初房价20%的钱,这就等于你的保证金爆掉了,也就是没有了。而原油宝是一个100%的保证金,意思就是说,如果中行替中国的投资人在芝加哥期货商品交易所里买了一千万的原油期货,那投资人这里就需要缴纳一百万,在这个环节其实是完全没有杠杆的。但是芝加哥期货交易中的交易可是带杠杆的,通常情况下是十倍。境内的普通投资者,是没有办法去买原油实物的。中国银行作为做市商角色也没有必要去买实物原油,所以买卖的只是一种合约。比如约定以四月三十号的价格到五月三十号去交易,因为油价五月三十号的时候可能比四月三十号的时候要高,其实就是套期保值。那合约的内容就是投资者以四月份的价格五月份再买。这个本质就是投资者预期油价在未来一定会涨的,现在以很便宜的价格到未来去买,只要五月份合约的价格变高,那么投资者就能够赚钱。反之,如果这个合约的价格降低,也就是五月份的价格比四月份还低,那投资者就会赶紧将手中的合约出售,卖给其他人,最终的实物交割让别人去。原油宝本质上就是这么一个合约。如果说,这一张合约在某个时间价格降到了0,就等于投资者如果想卖出这份合约,只要你到时候能够履行这个义务,也就是交易原油实物,那这份合约就可以白送给你,免费的,不要一分钱。但是,你之前买这张合约的钱,就化为泡影了,等于是全部亏完。实际情况是,这个合约在最后交割的那一天,变成了负的37美元,等于说这个时候,投资者如果要卖出这张合约,还需要支付给买这个合约得人37美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因为这个合约没有人要,哪怕你白送都没有人要这张合约。如果要了这张合约,你就要去交割实物原油,交割实物原油又需要运输、仓储等等费用。所以投资者每卖出一张合约,不仅无法赚钱,还要给人家37美元。当最终将所有的合约卖完时,所有投资者就会发现还倒欠银行的钱。那么这欠的钱是谁支付的?刚开始,是中国银行垫付的,对于买原油宝的投资者来讲,不但本金归零,还欠了银行垫付的那部分钱。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想,那能不能不卖?不卖的话这个合约还可以变成原油,等以后油价涨回来再卖。这时就牵扯到原油宝的交易规则,这份交易规则几乎所有买原油宝的人都没有仔细读过,否则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中国银行原油宝的交易规则里明确写到:中国银行不会去买原油,无论如何,都要将投资者手里买入的合约在交割日卖光,卖光以后回来的钱,可以去买六月份的合约。要么在4月20号之前将五月份的合约卖掉,要么就等到最后一天和中行一起卖。因为中行不会去做实物交割的,不管在最后的交割日是多少钱都必须卖掉。有的人就提前卖了,这个动作就叫移仓,也就是说,将自己手里五月份的合约不管多少钱先卖掉,卖掉了以后去购买六月份的合约。投资者是可以提前把它卖掉,但是买原油宝的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没有卖掉,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很多实质性的问题,那就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当时油价的确很低,比历史上大多数时间的原油价格都要低。所以很多人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原油那个时候的风险也比较低,并且是低到一定程度。这时就会有一些人,通常就是银行的客户经理,会告诉投资者,这个没有风险,快来买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但是原油宝不是一个产品,只是一种服务。这还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最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地址在美国,中国银行如果要交易是要在美国芝加哥,芝加哥时间比中国要晚十几个小时。但是中国银行晚上十点以后,银行交易系统是关闭的,这也是为了防止一些风险的出现。这时候交易员坐在电脑前,眼看着价格一路跌到零,并且还在持续,却什么都做不了。哪怕交易员想去帮投资者将这个仓位平掉都做不到,因为已经过了银行的交易时间了。当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这之前的规定是不允许价格变成负值的,可在事发前几天将这个规则改了,并且通知了投资者从那个时间开始允许交易价格变成负数。可无论是国内的投资者,还是中行的风控人员和交易员都没有反应过来,那最终结果就不言而喻。回顾完这件事,给大家几点很重要的建议。尤其是最近这个市场情绪很高昂,无论是从大盘还是板块都开始出现异动,造成投资者的心情也很躁动。但这毕竟是一个权益类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大家玩的零和游戏。牵扯到投资理财的这种事情,不要相信整天在各个群里发广告的那些人,以及各种来历不明的指导你投资的人;不要盲目的、没有任何准备的就进入这个市场里,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普通投资者所能接触到的这类人,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这些人只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收割韭菜而已。而且盲听盲从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判断。比如现在有很多网络大V和自媒体文章,指导大家去买自己的基金,甚至让大众去模仿基金经理的动作,不仅愚蠢还毫无底线。首先普通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背景不一样,专业不一样,包括资本约束也不一样,基金经理的收入,是从他管理资金的收益中来的,如果一个基金经理不追求收益,那么这个基金经理就没有收入,所以结果就是基金经理必须去追求收益。但是普通投资者不是,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都是有收入的,并且你的收入不是从你资金的收益中来的,所以请问普通投资者为什么要向基金经理去学习?为什么要像基金经理那样去追求收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间不站在基金经理那边,但是时间站在普通投资者这边。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资金是定期要汇报的,他要给投资人看业绩、出报告。但普通投资者不用出报告,无论是向自己还是别人。所以其实有很多非常优质的标的,在基金经理手中是拿不住的,但是在普通投资者手里就可以长期的持有。时间是最大因素,时间站在普通投资人这一边,那还有什么可害怕的?所以大众是可以做价值投资的,但是基金经理却不一定能做价值投资。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群体,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不要盲从那些自媒体作家,尤其不要去学习基金经理的一些做法,因为专业程度和资源都不是相同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才最重要。还有是自己一定要学习,用心去学习,在这个市场上,你的认知只要比别人多一点,那你最终盈利的概率就会比别人更多。如果自己实在是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学习,那么一定要去找一个专业的机构,让专业的人来帮助你做投资,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说回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最终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中国银行给出的解决方案有两个:第一,免除所有的投资人的穿仓亏损;第二是中行承担20%的保证金成本。其实以真正的投资市场来讲,中行做的可以了。所以说在中国,是可以相信我们自己的监管的,如果这个事件的主角不是中国银行,而是换成任何一个外资金融机构,试试看人家会不会免除资金追溯,还赔偿20%的保证金?当然在原油宝这个事件中,有的投资人会认为,赔20%其实不错啦,但是大部分投资人都会去想剩下的80%的事情,注意力全部都在还亏了80%这个部分。其实不单单是原油宝这一件事情,从去年开始,信托已有大面积暴雷。在海航以后,安信信托、中江信托都开始出现无法正常兑付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违约。这些信托没有跑路,但是已经无法兑付了。最终中江信托被国资接手,现在叫雪松信托,中江之前的资产最后都是由雪松兑付;而安信信托的资产实际上也是由上海电气和上海农商所接收。从这里我们能发现,都是国资在重组,为这些信托买单。现在时间上距离最近的就是四川信托,其实四川信托最终也是一样的,被其他机构,也就是国资接手。等于说,最后买单的人还是政府,政府在刚性兑付。信托是什么?受人之托,代言理财,就是信托。在资管新规出来之前,投资人在银行买的理财,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信托机构。信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吸纳投资,可以对接投资方,另外就是有融资需求的也会找信托,也就是对接融资方,所以信托机构实际上是一种资本中介。银行卖信托的理财,银行的角色是零售端,信托实际上更类似于批发端,也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很多都是直接源自于信托机构。银行在这个流程中间也就是套个利,但是银行比较强势,银行对信托讲,我不承担风险,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信托都必须把本金刚性兑付。所以最开始说的刚性兑付说的其实就是信托,因为需要刚性兑付给银行,然后资管新规就把这个给打破了。但是在信托暴雷了以后,实际上还是刚性兑付,因为最后是政府买单了,政府在刚性兑付,这个行为等同于国进民退。资管新规打破了信托的刚性兑付,但是又建立起政府对信托的刚性兑付。 所以今天的主题为什么是巨婴,其实就是看两点。首先提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自2015的“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金融去杠杆,一行两会为了降低系统性风险所付出努力化为泡影,现在在各种财经文章中总是能看见资产新规,但是,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资产新规?资产新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破刚性兑付!让大众意识到,投资市场是有风险的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来看中行原油宝事件,最终结果还是刚性兑付了20%。第二个就是去年,也就是2019年,全国最高院出台了《九民纪要》,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人适当性原则:买者自负,卖者尽责。但是我们现在来看看,目前这个情况,买者能自负么?根本就不行,那买者都没办法自负,又能让卖者负什么责,难不成是刚性兑付的责任?所以我们从中行原油宝这个事件中的解决方式就能看出来,买者自负这种事情,任重而道远。为什么现在要将这个观念提出来呢?首先大家需要知道自今年,也就是2020年1月起,将会有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券商、资管、保险等,会借由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定的内容,以全面控股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很多人可能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感觉没什么,其实这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美国在全球有很多的美元蓄水池,而中国应该是美国境外最大的蓄水池。疫情期间,美国新印了5万亿美元,这时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都封闭在美国本土会是什么样子?疫情期间包括日本、欧元区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实际上都在限制外资的进入。但是中国至今还在执行之美贸易协定第一阶段的内容,就是放开金融领域对外资的限制。等于说,美国的资金可以进入到中国的境内,那么这些钱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汇率目前还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些钱进来,那中国的核心资产价格就开始水涨船高。万一哪天美联储一缩表,美联储升息,这些美元还是要回流到美国的,那可能就会导致中国核心资产的价格下跌,汇率就会有下降的风险,如果汇率降太快的话,那国家的经济就会面临崩溃的风险,物价也会飞速上涨。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居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2005年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大陆,比如说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等等。当时这些外资银行特别火,而且产品也非常的丰富。包括ABS,国人都没见过这种东西,当时在中国境内,类似ABS这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都是没有的,当时以ABS为代表的非标产品形态也很灵活,所以很多人就买。这就像当时香港友邦保险进来了大家都觉得好,开始疯狂购买,当时为友邦站台的人,他们也不知道,友邦最后也走了,而且还走了三次了,再回来的时候对外说我们不是之前的友邦了,其实就是重组了,最后忽悠的都是中国人。外资来到我们这里都是为了挣钱的,没有必要为你刚性兑付。这个时候再去看中国银行,这时候是不是就觉得中行做的还不错,至少原油宝的穿仓损失人家不要了,还给投资人赔了20%。2008年金融危机,ABS首当其冲的被腰斩,具体情况现在大家也都知道。ABS里面都是坏账,都是美国的那些底层完全还不起债的那些人。ABS的组成就是需要这些人来还债,也就是住房按揭贷款,才会有收益。到最后就是美国这些人不还了,这个产品就完蛋了,暴雷以后这些银行在2010年就直接全部撤走了,在中国的员工也不要了,产品也不管了。其实我们整天都在说狼来了狼来了,狼是谁呢?其实就是这些外资金融机构。那么中国的银保监会又能保护幼稚的大众投资者多久呢?所以,在此我们痛心疾首的呼应,希望还是“巨婴”的投资者人群,都清醒些吧,那些外资金融机构都是用看肥肉的眼神看我们这些人的。所以要快速的强大起来,保护好自己的资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读者做参考之用,不作任何投资建议。且不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谢感共 发表于 2020-7-13 16:31

感谢总版提供的基础知识。{:7_317:}

lm4530929 发表于 2020-7-13 16:55

谢谢辛苦了                                  开放债券少量开放股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剥离“韭菜”思维,拒做“投资巨婴”,看完本文快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