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米久 发表于 2020-2-19 12:33

写诗啥时候都可以,但博功名,只在今朝

本帖最后由 米酒米久 于 2020-2-19 12:37 编辑

最近很多人,拿日本救灾物资上的诗句说事儿,尤其是和我们的对比。 比如“戴口罩总比带(戴)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躺ICU强”。 标语上的字儿都写错了。 这俩话题我都聊过。 在我看来,两个都挺好。我真没觉得文化上有什么羞赧。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这就像你上人家家里做客,西装革履打领带,回到自己家里,光着膀子吃西瓜。 这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嘛。 即使在一家公司里,商务谈判也显得很正式很专业,一个比一个能装,那是场合需要。 自己公司里几个创始人内部开小会,吸烟的吸烟,脚踩桌子上的踩桌子上,因为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人,有话说,有P放,搞那么紧张兮兮的干啥。 有人是觉得我们粗疏久了,到底还能不能讲究一下,表示怀疑。 更有的人是觉得我们太过于重视赚钱,其它很多事都暂时放下了,尤其这会儿,被别人刺激了一下。 我觉得吧,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我曾经说过一个很简单的比方,我说张艺兴,李佳琦这种人,之所以成天说他们“很努力很努力”,以至于成为一个梗,宇宙第一努力的梗。 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是他的处境迫使他不得不“很努力很努力”。 如果你一晚上赚几百万,你是没法不很努力的。你不努力,也会有那些围绕你喝汤的工作人员迫使你努力。 因为这样的机会,它不是天天都有。 二十年前有本电视剧叫《创世纪》,里面有个香港奋斗青年,最后变成地产大亨的,叫做叶荣添。 他对着自己的合伙人马志强说了一句话:“等咱们死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睡觉,现在睡觉,多奢侈”。 他说的这番话,在电视剧拍的那个历史背景下,是成立的,它拍的是九十年代。 那个时候,一个香港的年轻人,面临着非常多的机遇,不仅仅是香港,内陆更是充满了各种屌丝逆袭的故事。 在那种时代背景下,真的很难睡得着。 但回到今天,你觉得今天香港的年轻人,会不会还有电视剧里叶荣添那么多机会? 电视剧的结尾,叶荣添已经从一个要跳楼的背债的创业青年,变成地产大亨了。这个潜台词就像日本从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进入德川幕府时期一样。后来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也就没有可能像叶荣添年轻时一样近乎于疯狂的努力。 你看到了,努力也是需要机遇的。 所以你不需要担心说会不会每一代人都忙于赚钱,以至于文化淡漠,这是不可能的。 这种事,通常就一代人。 我曾经聊过认识的身边的那些比较传奇的人,但清一色都是85年以前的,而且以60后,70后为主。 这更加说明,某种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都读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的《滕王阁序》。 李广家喻户晓,武力高,粉丝多,据说把箭射进石头里。 相比较而言,冯唐就逊色多了。 冯唐是汉初的将领,能拿来和李广并列,显然是有本事的。 但非常遗憾的是他身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文景之治我们都知道,策略就是和亲,安心种地,那他也就没有机会上阵立功。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匈奴来犯,有人向汉武帝举荐他,可这时候他已经多少岁了呢?90多岁了。 是不是很遗憾? 一生都很遗憾,纯粹埋没的一生。 这故事告诉你什么? 告诉你任何事都是有时机的。 你得是那块料,也得恰好生对时候,否则,你是那块料,也派不上用场。 你看为啥在赚钱这条路上走的远的,大都是60后,70后,85前。 因为再早一点,机会还没来,再晚一点,机会在收尾。 40后,50后那会儿,他们就是有心做生意,也得允许才行呀。 所以你不要因为一代人怎么样,就去担心未来怎么样,不是那回事。 我们不会因为一代人的快节奏,而彻底改变整个节奏,我们也不会因为一代人的选择,而使得某些东西失传。 比如我们家,其实就只有我很忙。 因为我是做交易的,每天买进卖出,买进卖出。 你看我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忙不忙?不忙的。 我爷爷生在一个大商人家,即使后来败落了,习惯养成了,就是从不琢磨赚钱的事儿。 他那个时代,也没地儿赚钱去。喝茶看报纸,一看一辈子。 我父亲,我们号前几十期聊的内容,大都和他的生活方式有关,花鸟鱼虫烟酒茶,他大半生都在玩收藏,俗称玩家。 他如果再晚生个十年,就有可能被裹挟到这场经济大潮里面去了。 而如果我晚生个十年,就有可能被踢出这场游戏之外了。 徐峥拍的《囧妈》,大家应该都看过,在电视上上映了。 《囧妈》里面徐峥和他妈演绎出来的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你认为是什么造成的? 是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上一代人没有赶上这场经济大潮,所以他妈妈有俄罗斯情节,满脑子艺术化的东西,而徐峥的脑子里,有太多商业的部分。 你看到电影里徐峥不停的讲电话,离婚谈成商业并购案。但是他妈妈,把个火车当酒店了,一会儿给他嘴里塞个这,一会儿塞个那。 我年轻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我和父母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这二十年里,我看到他们前面用的洗发水是沙宣,后来用的是日本的马油。 你知道曾经很多年里,我用的是什么? 快捷酒店里那种袋装的,有的是正品的,有的也许是假冒的,我也没功夫看。 我爸每次和我说话,都显得鸡同鸭讲,因为两个人并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他会跟我讲,吃东西要吃谁家的,穿衣服要穿谁家的,喝茶要喝什么,抽烟要抽什么,絮絮叨叨,都是些没名堂的。 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我祖母,成天讲毛衣的毛线要用开司米。 八十年代没网络,我不知道这啥玩意,后来才知道,它是音译,山羊绒,三十年代的时候,从美国传入。 我奶奶就是三十年代的人。所以你看到了,我们不是一直像今天这么忙碌,我们可以很悠闲,可以静静的享受精致生活。 但我并没有觉得说过去的二十年里过得不好,恰恰相反,我觉得人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根本没心思顾及琐碎的事情。 很多人说创业有多苦,什么睡地板这那的。 其实人有盼头的时候,是很欢乐的,人在兴奋的状态下,根本不会在意其它。 就像叶荣添说的,人的生命太长了,机会也就那一二十年,后面还有半个世纪留给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所以你再过一代人,等00后,10后登上舞台,节奏肯定会慢下来,会享受生活,会赏花,会联诗,各种精致慢生活,都会一个一个的捡起来。 为啥? 因为没那么多机会了。 我有很多朋友移民去国外的,觉得双方最大的差异就是生活节奏,他们觉得老牌西方国家充满了old money的那种慢节奏。 其实你等几十年,我们也会慢。 有机会的时候,大家慢不下去,等高潮过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就拉开了。 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人的角度去看,是不一样的。你觉得节奏太快,也许正是别人眼中的机会。 比如我们说这次疫情,确实是危,但危机危机,危中一定蕴含着机。 今天看,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其他人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但等十年后,你再回顾今天,看法可能就不一样了。 你会发现,在国企或者体制内,参加过这场抗疫的,可能就是提拔的必要条件,关键时候你立了这个功,后面才有你的事儿,你才能从同事里面脱颖而出;关键时候你掉链子,可能后面就没你啥事儿了。 比如湖北,昨天,对一线医务人员政策倾斜,2020年参加中考的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总分加10分。 有时候1分就能跨越万人,10分,能改变一孩子的命运。 但这是她们应该的,这是她们应得的。 我的四个直系上上一代,在旧社会,都是学者,商人,官员,大城市家庭里的孩子。只有外公一个人出身特别偏僻的山村,但命运反而对他很青睐。 我小时候,和我父亲有过一段对话。 我说外公他们院子里住的,怎么都是传奇人物。 我父亲说,你不要光看见传奇,要知道,活下来的才是传奇,很多没活下来的,就成了传说。 但我不以为然。 如果站在我外公的角度上看,当年他不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那等待他的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与其如此,还不如搏一把。“人死niao朝天,不死万万年”。 如果你站在这个角度看,曾经的苦难,未必不是机遇。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甲方干过,你说运气好,很好,你要说运气不好,也很不好。 以至于有老员工跟我说:你真背,来的不是时候,一来就碰上十年不遇的变局。 言外之意就是他们之前都是很舒服的,吃吃喝喝躺着混日子,我正巧赶在大考的时候来了。 但如果你不看我承担多少事情,受了多少委屈,单把结果拎出来看呢? 我一共只待了8个月,因为战时,前6个月就连升三级,平时十年未必能升一级。 大考这种东西,十年难得一遇,是危也是机。是骡子是马,也就只有这会儿有机会让你溜溜。 如果你是马,如果你的运气不是特别背,你秀了一把肌肉,还活下来了,那后面等着你的,就是锦绣前程。 哪里有危险哪里让你上,是一种不幸。但通常这种不幸的背后是你的职业生涯坐着火箭般的蹿升,只要你始终能搞定。 人这东西,永远都有一部分是不满的。战国时期打仗很残酷有一部分人会不满,幕府时期不打仗了升迁无望,会有另一部分人不满。 但你要知道,终究是乡下的孩子占多数。没有特别的机遇,你想一步登天,你想以一人之力,一代的时间,跨越别人数代的积累,也没那么容易。 你也要知道,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怕吃苦都怕危险,更多人怕的只是像冯唐一样,命运乖舛,埋没了一生。 所以其实多数人是喜欢机遇与问题并存的局面的。因为你眼里的危险或许是人家眼里的功名。 渡难就像渡劫,渡过去,十年后回头看,那就是你的传奇。
-碧树西风

江湖小马 发表于 2020-6-19 15:52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谢谢了。。。 我很赞成,继续努力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诗啥时候都可以,但博功名,只在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