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阿阿胶的案例中的反思
文/曾经米奇篇首语:本文不是个股推荐,本人也无法做个股推荐,仅仅是通过一个如今比较热门的个股案例,总结下个人的反思。欢迎就研究方法进行交流,个股情况各有各的观点,请保持您固有的投资标的,不要受到本文干扰。
从东阿阿胶的案例中的反思精确地错误还是模糊的正确?常识和市场一致预期怎么判断?
阿胶中报出炉,2日跌幅近10%,各方解读不一,感觉上这个热门事件,正好反思自己在投资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就一个公司而言,如果是个人以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就应该找到投资的大逻辑,这种大逻辑大部分是中长期的,以阿胶案例而言,比如一些众所周知的护城河,这种个人对于企业或品牌的理解类似模糊的宏观一样,各有各的说辞和观点,类似我们标题中提到的“模糊”因为太中长期,太宏观,无法量化讨论,自然争论不可避免,直到多年以后可能才能有所证明,且可能证明的结果并非你自己最早假设的初衷,也就是你对了可能并非你比别人更理解这个公司,可能他有其他突变,如我一个朋友在包钢稀土上拿了多年赚了10倍以上,但其实他当年的初衷是看好所谓的包钢收购,而根本不可能知道稀土政策的改变。
唯一我们能持续推动自己对于公司坚守的大部分其实是需要量化在短期的一些财务数据等可能犯“精确”错误的指标上。但对于一些短期指标上的理解,又必然会受到我们中长期对于公司理解的干扰和主观想法。如近期的阿胶中报和茅台预收款下降的多空混战,其实看多的是无法从客观财务角度证明阿胶和茅台不受损的,只能从中长期较多用控货滤清市场规范这种中期的太战略规划来表达自身的看好原因。既然本文是以阿胶为案例进行分析,那就把重点回到阿胶的中报吧。
阿胶的中报已出来了2天,具体数据我就不再赘述了,想依照这个案例来说下看到的各种评论的自身理解。
第一部分:自身固有的常识和市场一些争论如何判断
每个人有自己的阅历和思维框架,形成了自己的常识。在阿胶身上,主要体现在几点上:1、阿胶行业到底是不是真的缺少驴皮?2、东阿和其他阿胶是否有不同,这种不同能否量化?3、阿胶行业非要用驴皮么?
既然我也是个普通人,就一定也有自己的常识,当然据如同我加重的固有两字一样,这种常识是我自己认为的,而非一定是正确的。就如同我爱吃羊肉,所以我一直不理解不爱吃羊肉的朋友所谓的羊肉膻味到底是什么,也许我爱吃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吃的膻味。
关于1的争论,我的常识是这么认为的:缺少合适的驴皮应该是确实存在的。这种判断来自东阿阿胶的胶块车间一直无法满产,和新工业园并未存在胶块生产扩产的判断。去过东阿的人应该都看到过胶块车间的一块牌子:产能设计3000吨。阿胶多年来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数字,一方面是因为设计产能很难全部发挥,存在检修等情况,另一方面的可能原因就是原料不足。而反例是福胶一直在扩产,在号称已经到达2000吨以上后,又要扩产到4000吨。这个反例是否推翻了东阿的说法呢?个人感觉逻辑上不能接受。第一、东阿之前的账目资金一直很多,而福胶是在东阿涨价这几年才发展壮大的,资金积累不见得比东阿少,但肯定不会多,且东阿作为上市公司即使没钱也可融资,因此扩产所需要的资金东阿是一定不缺少的。第二、东阿的工业园投资不小,里面有扩产的阿胶浆生产线、衍生品生产线,却惟独没有胶块的,相信不是因为没有地方和阿胶浆与衍生品的生产线比胶块便宜的原因吧?第三、扩大收入有两种方法,1是东阿之前做的被诟病的涨价,2是不动价格,增产。作为一个有考核收入提高的国企东阿,如果能够扩产的话,为何一直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通过提价而非扩产来完成考核目标呢?综上分析的资金缺口和考核完成愿望等角度来看,除非东阿管理层没有基本的企业资金运作常识且不懂除涨价外的其他增加收入方式,否则东阿所说的原料供应不足确实是真的。当然这种原料的短缺对他们不见得就是好事情。但至少个人认为这种常识的推断能验证阿胶行业本身在中长期被洗牌是必然,没料的时候如果用不用替代品必然面临着小企业被大企业的收购原料价挤死。
关于争论2,就如同我说的之前提到过的羊肉膻味的案例,没法解释,我个人见过东阿打粉和主要竞争对手的打粉过程,气味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个人现在还未吃过阿胶,所以没法说那种气味是好的,而且即使吃过了,也很难说一定东阿的小腥味就一定好过其他阿胶的大味道。毕竟臭豆腐那么难闻不代表它不好吃。其他胶难闻也无法推断出就不好,但可以确定的是,东阿和那个主要竞争对手的胶味道还是有差异的。
关于争论3,窃以为很无奈的争论,如果其他皮可以做出来也叫阿胶的话,那么当年福胶就不会被曝光后差点破产了。他用的其他皮而非驴皮根本没有错误。个人认为这种争论的潜台词是到底阿胶这种被分解后就是胶原蛋白是不是值钱呢?这种争论个人感觉也无意义,因为我们吃到的大部分食品最后都是碳水化合物,但价格却有高有低,我相信鲨鱼翅和鲤鱼翅的成分是完全一致的,但无疑价格肯定不同。
综上,其实三种争论,通过我现有的知识和常识来推断后,唯一得到的结论是阿胶行业原料有瓶颈,会整合,但不能确定就一定是东阿而非福胶、同仁堂、太极能确定整合,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大企业相对受益。而胶味存在不同,却无法说那种就是最好的,如同二窝头的味道一定不如茅台这种论点,只能存在于某人心中,但绝对不可能成为真理一样精确。既不能形成对于东阿的看好原因,也不会是利空,或者说如果你认为东阿是大企业,则行业整合对它有一定利好,却无法量化,因为原材料最后就是价高者得之,他得到了,如果涨不了价格,一样损失利润。
第二部分:精确地错误还是模糊的正确怎么理解?
其实我所谓的精确错误,就是要把很多东西量化,这种量化能反应短期很多因素,但不一定就一定是最后能确定一个企业中长期的价值的。而模糊的正确也是一样,他可能给你个方向,却不代表着这种方向你能坚持下来,却且看对。
回到东阿的案例,东阿的二季度有多惨淡?我自己测算的比很多卖方报告还惨淡,测算的也很简单,是个大数推理,我不认为我能真正算清,也不认为除了阿胶的财务人员以外的人能真正精确,即使精确了也只是当时当刻,其实对于未来也意义不大。根据公司公告,11年2季度收入5.7亿,当时有金马,上半年共收入1.4亿,简单平均就是0.7亿每季度,则收入变为5亿,按照公司去年大数给的,胶块:阿胶浆:衍生品大概是12亿、8亿、4亿的比例,就是3:2:1,则简单平均,去年2季度胶块收入是2.5亿,浆和衍生品2.5亿,今年我假定阿胶浆和衍生品都不增长还是2.5亿,则今年2季度的4.3亿中,胶块是4.3-2.5=1.8亿,提价了10%可比销售就是1.8/1.1=1.63亿,和去年2.5亿相比下滑销售数量就是34.5%!阿胶浆和衍生品不一定不增长,这个销售额也不是简单的就这几样的加成,所以这个肯定是所谓的我们想得到的精确错误,但大趋势是确定的,阿胶块2季度的下滑巨大,公司发货确实少了很多,不管是不是控货的初衷,还是销售不行了,客观的就是存在了。再来个精确的错误测算,去年公司销售1350吨胶块,如果假设今年不增长需求,公司还要挤出400吨的预计渠道控货,则销售950吨,提价10%,则销售额是12亿/1350*950*1.1=9.3亿,胶块的收入下滑要近2个亿!但这种预测很难说还是悲观的,如果终端消费下滑了呢,就是说需求不到1350吨呢?如果我们悲观,是永远没有悲观的底部的。
综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管你是否想用中长期看好阿胶的各种道理来坚持,你都无法改变确实2季度很差,3季度也一定不太好的客观存在现实,短期东阿就是很惨,市场也用2天近10%来证明了这种惨淡被大家看到了,被大家预期后面也不会好了,可能东阿会跌到30?20?10?没人知道,也可能三季度突然销售好转了,东阿预期变了,股票价格涨了。精确东西只能告诉你现在什么样子,无法告诉你未来会怎样,包括秦玉峰老总,我相信也不知道确定的告诉我们阿胶到底是到9月份股价会涨,还是12月份?他唯一能控制的是公司给净销售控货的改变时间,但无法改变最终消费者对于阿胶块买入的时间点和数量增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他自己的常识和战略来操作东阿阿胶这家公司的经营变化。其实就如同我们提到的模糊的正确一样,他也在按照自己模糊的中长期认为对东阿正确的事情,来运转这个公司。但这种“模糊的正确”也是秦总自己认为的正确,但短期碰到精确地错误时,他依然无法回避对于他中长期模糊正确的质疑。
说了那么多似乎我们无法通过相对量化的短期精确数字来提前验证我们中长期正确的想法,其实也不尽然,各个公司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一个相对绝对重要的可跟踪的精确数据来帮我们验证是否中长期可以确认自己的正确,对于案例东阿而言,在这个时点上,这个数据就是:经销商处的最终消费数据。东阿的一切短期的灾难和中期的悲观都来自于它胶块销售的下滑,短期体现为中报业绩的低迷和持续的控货,中长期体现在质疑其能否继续提价后维持销售,剖析东阿现在根本就在于此!如果销售终端的最终消费者购买数量增速维持,则东阿控货必然是短期阵痛,因为东阿少发给渠道1吨货,如果销售终端依然维持着之前的销售数量,则渠道被清除1吨货,早晚渠道还是要向公司进货,公司报表再度恢复,控货去净销售库存成功,且销售终端的维持增速体现了消费者接受东阿的提价,只要东阿在不超大幅度提升价格,这种接受可以维持,公司进入第二春,即秦总提到的小幅慢跑的价值回归路线。反之,则一切变为泡影,即使渠道库存经过数月的消耗用完,没有消费者购买的货物,也仅仅只能作为不停下调跌价准备的烂账。最终销售终端的增速快,则第二春到来,增速慢,则可能告别辉煌。其分界线可以同比换算为1350吨的去年销售+400吨预计渠道库存量能否在一年内告罄,非常抱歉,这个数据又是一个精确的错误了,因为也许1350+200就能让大家兴奋,也可能到了1350+400也有人愿意在观望后在确定。按照这个精确错误的推导,(1350+400)/1350=130%,(算上提价10%就不止这个销售额增速了)即只要终端销售年内维持30%则马上进入第二春,如果稍慢,只要不低于20%也是可以接受的随时进入第二春的状态,毕竟渠道对于任何产品都是要有正常备货的。
投资东阿或想做空东阿的人,也许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争论各种理念,而是去尽可能多的终端销售店去打听销售增速,而后估算能否有第二春来的更重要。而对于上市公司,他们早已将监控销售点扩大到400家,这个举动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现在最关键问题是啥的一种明晰和响应的举措,但这种举措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获得数据的来源,而更重要的是用其他方式促进消费来使得这个举措传来的数据喜人。但投资者们是不需要这么费脑子的,只要看数字做决断就可以了。
总结:通过东阿这个案例,我个人思考后,得到了以上这些领悟,当我们投资一个公司的时候,通过历史得到一个大方向和中长期的一种看好是必须的,这种宏观理念的认同,更多的是我们对于很多行业的慢慢理解和个人常识阅历的积累来提高,也可以通过一些集中度和市场大小来加以验证,但这种宏观的模糊正确,要求我们对很多事物和行业要有绝对深刻的理解。而当一个行业在我们觉得已经理解的过程中出现波折时,我们应该不主观的判断是拐点还是阵痛,而尽量再度将精确的错误数据量化到一个可以真的量化确认的点上来理解,这个点一定不是股价,但股价的持续低迷和下跌,一定是警告我们重新反思的重要导火索,市场或许是对的,或许是错的,但市场中期偏离的情况,也许该假定它是对的,如同案例中的阿胶,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低迷,今年年初到现在又跑输医药和沪深300指数,近1年的走法如果还充耳不闻的大谈中长期模糊的未来似有不妥。其实推而广之,现在的东阿案例也许马上就可以应用在品牌服装和白酒中,虽然他们现在的股价还是或在持续新高或在历史高位上,但争论也已经开始,这时候再度找到这个时点最可量化支持自己模糊正确的精确错误点,也许是你最终能获得收益的重点和理念基石。
篇尾再次强调:本文并非个股推荐,只是一篇个人投资理解的纪录,或许随着本人明日觉醒,一切想法就再次改变,个人投资者投资用的是自己的血汗钱,机构投资用的是个人投资声誉,都很重要,切不要因为一个二把刀一样的人的言论改变自己的决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