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三个基础理论
我以前写的三个基础理论,纯粹理论性的,提供给有兴趣者阅读。一、回报与价差理论
(一)回报理论
首先,我们讲回报理论。无论是股民还是普遍意义上的资金持有人,一年的资金回报高低,是需要一个参照物的。只有比较,才有高低。
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我们假设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 。
我们假设有20元现金。
1、存在银行,每年可获得利息为:20*3%=0.6元。
0.6元是市场利息参照,当我们在股市的投资,20元创造出的利息超过0.6元,就意味着相对的成功。
2、我们做一个假设。在本次的股市投资中,没有股票交易的税费。而且股价是恒定为20元/股。这支股票,假设PE(市盈率)为20倍,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股的EPS(每股收益)为1元。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分红的时候,分红的基数是可分配利润。
可分配利润=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补亏+其他调整因素后的金额。
如果用可分配利润这个会计科目,有就点复杂,而且涉及企业多项会计科目的核算。我们为了讲清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取一个值来代替,方便计算推理,我们选择:EPS(每股收益)。
我们假设分红比例,是EPS的i %。我们20元买入此股票一股,要求这个20元今年在这只股票的利息大于0.6元。那么计算方式是:
EPS*i%>0.6 因为EPS=1元。
所以也就是i% >0.6,得 i>60% 。
这里没有乘以20元,因为企业分红的时候,是按照一股分红多少,而不是股价分红多少。
可见,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分红比例。好在一个财务良好的公司的可分配利润是大于净利润的,从而使得这样的公司无需保持60%这么高的分红比例。
回到现实。
例1:我们看一看最近的贵州茅台(2012年7月5日)的分红:10股派39.97元,约1股可分得4元。次日(7月6日)收盘价为259.99元(假定取这个价格作为此股的恒定股价),我们约为260元算。
260元,一年可获得的基准利息是:260元*3%=7.8元。
最近5年,贵州茅台都是一年分红一次。所以今年一股分红得到的4元,也就是本年的股利分红。如果不考虑股价的涨跌,那么,大家就已经知道,买贵州茅台来取得分红收益是不划算的,还不如一年期定期存款。
例2:我们看工商银行2012年6月14日的分红:10股派2.03元,一股约为0.2元。分红当天的收盘价为3.95元。如果3.95元在银行定期存款一年,那么可得利息是:3.95元*3%=0.19元(约)。工商银行上市以来,总体是一年分红一次。
可见在不考虑股价的情况下,投资工商银行股票比存在银行(一年期)的要赚。
例三:当初在美国上市融资总额不过29亿美元,但上市四年后,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每年分红都超过海外投资者的投资额。仅2005年,中石油就向海外投资者派发了总计600多亿元人民币。不仅仅是中石油的分红“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它很多蓝筹股均是如此。据统计,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中联通4家公司,最近4年来向海外投资者分红高达7000亿元,年收益率高达130%。
可见,投资股票,取得分红本身是一门学问。分红本身就能创造效益。
有股友说,中国股票,哪里有投资,这里反驳一下:
1、股票市场不是摇钱树,你来到股市摇一摇,就可以摇到钱的。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一样,需要一颗发现的眼睛,需要拥有生意的头脑。不要把自己想不到看不到抓不到的,来怨天尤人。实体经济,你开个店就一定赚钱吗?
职场里,你努力工作就一定升职吗?股市和生活的道理是一样的。
2、股价是不断变动的。投资股票的收益取决于分红和价差。所以分红良好,价格被充分低估的股票,也是优秀的投资对象。这样既能保证资金的安全(即使此股短期股价下跌,在未来股价必然有恢复性的上涨,甚至股票的价值得到市场承认和追捧,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差收入),又能获得超过市场基准利息的利息收入。那么到时你就是巴菲特了,在分红和价差取得双丰收。
而这个能力,还是那句:需要一颗发现的眼睛,需要拥有生意的头脑。
(二)价差理论
股票价差收益,做多就是低买高卖,做空就是高卖低买,从而获得收益。
我们知道,股价是在不断变化的。只考虑分红,而不考虑价差肯定是不行的。即使这个公司分红再好,这五年的分红都高于市场一年期的存款利息,甚至高于五年期的存款利息,但股价的下跌,可能在价差上让你亏损更多。
所以,我们必须绝对重视价差的分析,在中国甚至全球更要把价差理论作为股票分析的主要部分。
一个只嚷着重视分红的专家,他的观点肯定是非常偏面的。只有重视分红和价差才是合理的。否则一个股票,分红是可观的,但价格被高估了两倍。你买了后,股价跌幅超过60%,那你的分红要多少年才能把本赚回来哟。
当我们对价差的分析准确而又正确,那么,我们甚至可以忽视分红的收益,直接取利于价差。
二、估值理论
当我们面对一只股票时,有意或无意的都会考虑这个股票值多少钱?未来值多少钱?这就是估值。
1、估值理论之低估。
例1:
一个股票(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为8元。此时,股价为3元。这正常吗?
我们此时插入些文字,了解下净资产:
净资产是属企业所有,并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即所有者权益。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开办当初投入的资本,包括溢价部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经营之中创造的,也包括接受捐赠的资产。
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价的最后防线。其理论意义是:如果上市公司倒闭清盘,股票的财务账面价值就是每股净资产。因为在会计上,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全部债务后的余额。如果这个公司倒闭,账面价值就有8元,而这个股票目前股价只是3元,那岂不是净赚5元?
所以这不正常,股价在时机到了的时候,就会产生修复行情。
例2:
一个股票其他财务指标健康,每股收益为20元,而这个股票价格却为10元,合理吗?
这也是低估的情形。逻辑和后面的回报分析相关。这里不展开。
例3:
一个上市公司在同行业中,具有优秀的行业地位,且创造优秀的业绩。它的行业地位和创造的业绩,超过了同行业其他的公司。此时,行业平均股价在8元,而这个股票才9元,假设这个股票流通盘不大,那么这个9元是不是低估了?
以上情况有吗?有的,我只是把例子举的极端了一些,这只是为了方便说明。
2、估值理论之增估:
例4:
一个股票,每股净资产5元,每股收益1元,其他财务基础指标健康。此时股价为10元。这个10元的价格运行了半年,表示得到市场的认同。
同时假设这个股票运行的环境是真空的。就是说这个股票,没有外在的驱动力影响,包括大盘的牛熊市影响。
下年度,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到时财务的指标是:每股净资产8元,每股收益2元。那么大家觉得,股价还能是10元吗?应该是20元才算合理吧?是不是应该上调股价才合理。
例5:
一个股票,发明了一项新技术,且这项新技术得到国家和国际的认证,取得了专利权。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到这个新技术会为这个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未来的每股收益会成倍的增长。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的估值进行调整?增加估值?
比如这个股票每股收益(年)为1元,价格是20元。市盈年是20倍。假设市场公认20倍最为合理。那么当每股收益翻倍为2元,如果股价不上涨,那么到时市盈率就只有10倍(20元股价 / 2元EPS)了。
这是增估的情形。增估不仅针对股价,有时候还涉及市盈率。比如例5,市场可能会认为20倍的市盈率都不能真实反映这个股票的价值,应该上调到30倍。
3、估值理论之降估:
同上例
上例4:如果下年度,业绩大幅下降,到时的财务指标是:每股净资产是3元,每股收益是0.5元,原来的10元还合理吗?要下降股价吧,甚至对市盈率都要下调。
上例5:如果这项新技术在应该的第一个月,就发生重大问题,甚至是安全问题,那么又要降估了。
现实中的案例:
重庆啤酒的乙肝疫苗对股价的整个影响过程,就充分提示了增估和降估的两个特点。
又如光伏产业在新技术刚被政策鼓励和推广之时的股价飞涨,和这一年光伏产业遇到困境的股价不断下跌的表现。
4、估值理论之高估。
当某板块股价泡沫到顶峰的时候,市场有人喊着:高估。随着时间的推进,市场资金越来越认识到,确实存在高估的可能。市场资金不愿意进场了,不愿意继续抬高股价了(因为资金既有追逐利润的特点,也还有风险控制的考虑)。这个时候市场心理会发生转化,高估会逐渐占据股民的心理。最后高估的心理形成,股价崩盘下跌。
高估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一种心理和认知。
5、估值理论之心理变动:
我们假设:
例6:
3001年,高科技兴起,新技术新需求层出不层,推动整个高科技市场欣欣向荣。
有位股友说:“
第一,资金或者我们说的主力资金,其实它们也是做一步看一步的,也就是当下,如果没有当下,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
我们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整个市场的判断力并不是那么具有远见。市场中具有极强的远见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在3001年,高科技兴起,当时市场人士都处在欢乐之中,并且专家们都被这种气氛朦上了眼睛(这种事情已经反复验证了),从而认为高科技未来会有10年,甚至20年的强力发展。
在3001年到3002年的两年间,高科技股票一直被市场热捧,并极力美化,小散,中散和大资金持有者都涌入,最终在3003年导致高科技股价出现极大的泡沫。如果此时高科技发展出现困境,并没有想像的那样持续高速发展。那种自然这个泡沫会破灭。
假设3003年高科技泡沫,很多资金高位被套。这时市场中幸存的资金必然要转战市场。
假设当时整个经济发展也出现困难,那么这个时候,根据经济学理论,应该置入非周期性的行业来避险,市场进入买酒吃药的阶段。
这里面要说到市盈率这个要素。市盈率根源于人的判断,而人的判断是不断变化中的。今天我可能会认为20倍比较合理,但明天我可能认为20倍高估了,或者低估了。
当市场因为高科技的泡沫和经济基本面的下滑,导致市场资金转身酒与药。那么原有的酒药股的市盈率判断必然发生变化。有人说,这个时候酒药股的价格变动是因为股票的供求关系变动而造成的。
其实本因仍然在PE的判断上。如果此时酒药股也处于高泡沫,那么会出现供求关系的变动吗?
正因为酒药股前面的处于常态,虽可能不是冷清,但PE(市盈率)处在20倍左右。这个时候,因为高科技的泡沫,市场资金转向的时候,会觉得酒药股的20倍PE合理和安全,于是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又导致股价上涨,推高PE。随着市场资金大量涌入酒药股,抬高股价,且抬高PE到30倍。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时间,市场的心理判断会认为:酒药股的估值在30倍比较合理。
这种情况,也是估值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解释因素为:人大都是活在当下的,有几个人真的能极具远见?
可见,估值受到外在驱动力的影响,发生低估、增估、降估、高估的可能。某种程度上说,市场中的股票,一直处在估值的重估之中。估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估值的可变性是绝对的。
基本面分析,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在估值的逻辑基础之上,寻找改变估值的驱动力或称为驱动因子。
图一:重庆啤酒600132,前后多年对乙肝疫苗的预期形成的股价,和乙肝疫苗没有达到预期后的股价崩盘。
图二:601002,左边大涨是高铁大建设,右边大跌是刘志军出事后市场对高铁的担忧。如果你认为股价是涨高而跌,那么请参考贵州茅台,如果你认为庄家出货而跌,那么请参考酒鬼酒。
本帖最后由 出战江湖 于 2018-4-9 20:59 编辑
三、房价理论
我们假设有一个城市,随着农民不断进城转为城里人,和随着农民工不断进城工作,市中心已经出现非常拥堵的状态,市中心的发展受到物理空间的制约而无法再有效发展。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市郊区新建新的市中心,同时市政府和相关机关单位,都会搬到新的市中心去。
在新的市中心没有确定之前,市场猜测,新的市中心可能在城东郊区,或城西郊区。
城东郊区和城西郊区,离老市中心距离都有30公里,而且属于半镇半农村,建筑三四层楼都比较少。城东和城西的房价是一平米一千五百元。
好了,市场传出,新的市中心不是在城东郊区,就是城西郊区。
请问,这两个地方的房价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毫无疑问,两个地方的房价都会出现上涨。在市场传闻没有确定之前,两个地方的房价都会出现一定的涨幅。假设年初为1500元一平米,到了年中的时候,上涨到2000元一平米。
年底的时候,市场信息灵通人士说,市政府领导优先考虑在城东郊区建立新的市中心,但是还没有最终确定。那么这两个城区房价会怎么样发展?
自然城东郊区的房价会继续上涨,而城西郊区的房价则会有所下跌。
第二年四月份,国务院副总理来视察,他说城西郊区更适合做新的市中心。然后此消息传出,城东和城西郊区房价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自然城东郊区成为市中心的梦想落空后,房价暴跌,而城西郊区房价快速上涨,直到高位。
最终市领导确定在城西郊区建立新的市中心。
假设那个时候,城西郊区房价升到4000元一平米,这个房价有没有实质性的支撑呢?假设全国房价水平为8000元/平米。此城市为三线城市。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
这个房价理论弄明白了,那么我相信,你对财务、题材的思考,就知道他们的逻辑所在了。那么你也就会知道题材与基本面的逻辑关系。
说白了,房价理论本质上是估值理论的延伸,是估值变动的体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