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8 02:06

论美股、H股、A股的联动性

【股市的操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的是,从技术角度来说,走势即是一切,用“缠论”既可以解决走势结构的问题。
复杂的是,从合力的角度来说,涉及了多种分力的各个方面,
比如:
宏观经济面、政策面(导致中观行业面的变化)、基本面(微观公司经营情况)、资金面(涉及流动性)、大盘面(四大指数走势不完全趋同)
消息面(催化剂作用)、主力面(多空博弈)、心理面(市场情绪决定了赚钱亏欠效应)、市场面(炒作逻辑,各种主题、概念、题材)、股性面(次新股属性等)

有的学友可能要问:既然走势图决定一切,那干脆就看图操作就可以了。
当然这没什么不对,因为技术结构的基础关过了,单单从缠论的级别和买卖点出发,起码保证了盈利的确定性问题。
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各个分力呢?

这是因为,禅师也说过的几个问题:
1. 第9课:
    介入程序出现破缺,出现程序所不能概括的异常情况,这对于所有程序都是必然存在的。
    确定能搞的突然就变成不能搞了,使得介入变成了套牢。这种情况,在投资里简直太常见了。
    所以需要用乘法概率下的的技术面操作。所以就涉及到了基本面和比价的关系。
2. 第13课:
    至少有一点是任何技术的买卖程序不能解决的,就是相同程序选出来的股票,为什么有些涨得多、有些涨的少,
    能不能就此而选出最有力度的,这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3. 第73课:
    远离那些注定没有季线甚至月线以上级别中枢上移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最终都是某级别的中枢震荡。
    这里,就涉及基本面的分析与整个世界经济的综合判断,谁说本ID的理论只管技术的?

从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在股市持续稳定的获利,并能够抓住大的走势波动,单单依靠技术面是解决不了的。
举个例子:
某些股票可以走出大级别趋势上涨的行情,某些股票只能是长期的上上下下往复运动,等多是个大级别的中枢震荡。
或者同样级别的第三类买点,你买的只涨了5-10个点,就结束了。而有些股票一波上去就涨了30个点。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业余投资者,普通的小散,只想在股市赚点外快,那么学好缠论的技术结构,足可以保证每年的受益超过储蓄的收益率。
但如果你是全职交易者,想在股市中获利生存的,就必须在学好技术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形成自己的操盘体系,才能成为少数的人。

所以,这篇帖子,就想通过其他的分力,谈谈近期美股大跌的逻辑,以及对H股和A股的走势影响。

niukunhua 发表于 2018-2-8 02:51

支持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8 14:16

本帖最后由 我的苹果! 于 2018-2-8 21:21 编辑

未完待续。

水墨丹青 发表于 2018-2-8 19:50

看起来内容有深度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8 21:21

本帖最后由 我的苹果! 于 2018-2-9 02:03 编辑

接着写“论美股、H股、A股的联动性”首先从基本面层面进行分析。

【基本面】
1.估值分析: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上证指数

1)美国股市
    道琼斯指数牛市:2009年3月6日-2018年1月26日9年大牛市               
   6470点-26616点(涨幅311%) PE 12倍左右-22倍左右(涨幅83%)
   戴维斯双击效应。
   总体涨幅=业绩增速*估值提升幅度(业绩增速占比>70%,不到30%来自于估值提升)
   说明在整体经济复苏的经济环境下,股市的上涨来自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同时提高了投资者的估值预期。
   美国股市的投资逻辑:来自于价值投资(业绩增速)和投机(估值提升)的双轨拉动。
   

2)香港股市
   恒生指数牛市:2016年2月12日-2018年1月29日 2年牛市            
   18278点-32887点(涨幅80%) PE 7.9倍-17.58倍(涨幅22.5%)
   总体涨幅=业绩增速*估值提升幅度(业绩增速占比70%,仅有30%来自与估值提升)
   香港股市的投资逻辑:主要来自于投资价值(业绩增速)的驱动。


2)A股
   上证指数牛市:2016年2月29日-2018年1月29日 2年牛市            
   2638点-3578点(涨幅35.6%) PE 13.5倍-19.12倍(涨幅41.6%)
   可以看出,上证指数的PE估值提升涨涨幅>指数的涨幅,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正说明了A股的投资逻辑:就是结构性行情的本质(极度分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极度分化行情,这需要从基本面的内因去寻找。

   从去年6月份开始的“价值投资”行情,是由于1线成分权重股(大蓝筹,上证50的带动),
   涨的好的20%股票分别为:金融(银行、保险)、消费白马股(白酒、白电)、周期(有色、钢铁、煤炭、包括部分化工股)
   跌的多的80%股票大多为:三无品种(无业绩、无题材、无主力)

   这20%的股票行情,逻辑就在于业绩的持续性向好。
   比如金融股受益于经济企稳拐头、消费白马股收益于消费升级(需求拉动+涨价)、周期股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库存出清和环保限产(涨价)
   也说明了目前A股整体的业绩增速出现了极度的分化。

   近几天的大跌,从基本面内因来说,就是大盘股的主跌行情(上证50,沪深300),
   一方面的原因就来自于由于这两年的持续拉升,估值已经提升,同时由于他们权重占比大,所以导致A股整体估值也在提升。
   经过这几天的风险释放,目前可以看到上证PE重回14.66倍,也就是说低点13.5倍相比,涨幅8.5%,指数3262,与低点2638相比涨幅23%。
   也就是说挤掉了投机的泡沫水分,这个点位,投机成分只占37%。
    目前的估值水平基本属于合理区间,所以不宜过度恐慌。


2. 全球比价
    纵观美股、H股、以及A股的估值水平和内在投资,投机逻辑,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PE:道指24.5倍   恒生指数16.21倍A股14.66倍
1)美股目前确实估值偏高
   近期巴菲特,索罗斯也分别发生认为美股偏贵了。
2)港股目前估值相比美股和A股,仍处于偏低。
   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市场,因为这轮牛市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内生性业绩增长,所以基础来的最扎实。
3)A股的估值,经过这几天的风险释放,也渐渐回归到合理水平。
   低于美股估值和港股估值,但是从内在价值来说,还是港股的质地最好。

【总结】

1. 港股和A股的估值比美国便宜,所以这个角度来看,
    如果美国股市资金出来,它也可能回流到港股和A股。
    加上A股在MSCI今年就要开放了,所以又是一个全球性价比的过程。

2. 美股对A股的影响一定会有,但不会太大。
    美股对A股的影响主要是大盘股,通过港股传导来的,
    恒生指数相关蓝筹股和国企股对于A股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是同一类的公司。
    所以美股对于A股的影响主要是大盘股的估值

3. 其实A股其实是先经历了一轮下跌以后,到3450点出现反抽2天,
    之后由于美股大跌,引发全球震荡,所以反抽后再次大阴线“杀估值”。
    A股本身调整的其实更多的是早已开始的小盘股的调整。
    比如中证1000跌幅更大,以及创业板指数创新低。

4. 指数在3300下方,对于蓝筹来说,不要过分的恐慌。

【注意】估值体系的重构
1. 港股走出了这样的牛市,就几大因素:
    基本面向好(企业业绩向好)、港股通资金南下(资金持续流入),汇率又相对稳定,
    更重要的是:还是便宜,还是有折价。
    全球市场短期的风险偏好变化并不影响港股估值便宜、盈利改善、港股通持续流入的中长期趋势。

2. A股未来会看到估值体系的重构。大背景,环境变了。
    如何重构呢?

1)首先是对标国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A股纳入MSCI之后,整个制度调整向国际接轨。               
   其主要的核心是投资导向从MSCI开始,逐渐转变成了以蓝筹、价值、估值为核心投资逻辑。

2)港股的消息联动性与A股愈发的密切,
    使得资金对于“南北通”愈加的激烈,这种联动性来源于资本的融通与实体经济愈加广泛的互相渗入。
    2017年是机构大胜的一年,个人投资者在今年确实遇到了以往不同的投资模式,使得收益率远不及机构投资者
    大家会发现原来讲故事没有业绩的小票被一波一波的杀,
    原来像银行这样的一些传统行业龙头,原本有折价,估值在修复,所以A股出现了结构性牛市。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8 23:57

本帖最后由 我的苹果! 于 2018-2-9 00:48 编辑

接着写”论美股、H股、A股的联动性 “,从宏观经济层面解读。

【宏观经济】


1. 经济新周期: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
1)先看一下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的增长周期,2017年是表现得非常地明显。
   世界主要的经济板块纷纷地从底部走出来。
   全球的大类资产:股票强、债市弱、商品也强,
   整个市场的交易者是按照经济多头的预期来进行交易的,尤其是按照经济复苏的预期在进行交易。

2)各国的经济复苏的起始点不同。
   美国:2012年前后开始走向复苏
   欧洲:2016年下半年开始复苏。
   中国:2016年L型触底、2017年前后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
   全球的新兴经济体,包括一些资源国家,股票市场总体也不错。

3)为什么中国经济新周期比世界经济新周期要晚?
   先说美国经济: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经过2008-2011年金融去杠杆,
   为什么这一轮美国经济的复苏以及美股的牛市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主要原因是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是比较健康的。调整是最快,也是最充分的。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因为有毒资产导致了严重的破坏,美国率先推出四轮QE,和零利率,资产负债表修复,2012年以来经济逐步复苏
   但房地产和金融部门受到了沃尔克法则、金融杠杆等监管约束,“宽货币+严监管”政策组合推动了金融去杠杆。
   而且美国的科技巨头没有参与到上次的投机当中。再制造化、页岩油气革命、减税等振兴了实体经济。

   美国新一轮周期复苏的成功是因为宽货币严监管,
   跟2000年那次的复苏是不一样的,当时是宽货币宽监管,货币放水、大量金融创新加杠杆,导致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
   而宽货币严监管,使得金融结构的脆弱性没有以前那么强,使得它的复苏持续时间拉长。


   再说欧洲经济:欧洲在主权债务危机之后经过2011-2016年金融去杠杆,先后步入加杠杆周期。
   欧洲的经济决策比较迟缓,
   2010年和2012年欧洲先后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2015年1月欧元区的QE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经过内部调整和资产负债表修复,前期欧元贬值,以及民粹主义退潮法国巩固政治稳定,
   2016年底以来欧洲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加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复苏。

    最后中国经济:2016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还是L型触底
    为什么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比美国、比世界晚了一些?
    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因为出清的刚性导致了出清的迟缓,以及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在监管过度放松方面走了一些弯路。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实际上采取了一个宽货币宽监管、鼓励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导致了我们金融结构的脆弱。
    2008年以来,中国过度刺激房地产导致金融加杠杆和实体衰落。
    中国经济1999-2007年去杠杆,2008-2016年上半年加杠杆,2016年下半年以来去杠杆。
    金融加杠杆周期尾声是滞涨,去杠杆是债务通缩循环。

   2008年之后,在三次货币宽松、刺激房地产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
   房地产金融部门迎来空前的过度繁荣,2008-2016年北京上海深圳房价涨幅高达惊人的6倍之多。
   房地产部门的过度繁荣导致实体经济成本大幅上升,金融部门的过度繁荣拉长资金链条抬升融资成本,
   实体和金融是皮和毛的关系,缺少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地产繁荣落入加杠杆和庞氏融资。
   2012年以后,整个影子体系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比如说银行理财,从无到有,现在将近30万亿,
   做大量的委外,通道三剑客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信托发展到了几十万亿的规模,它通过层层嵌套绕过了监管,
   这个不断膨胀的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持续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国企输血,
   结果就是延缓了整个经济系统的出清进程,导致杠杆上升、风险堆积以及金融结构脆弱性增加。
   也进一步导致了这一轮中国经济新周期滞后于世界尤其美国经济新周期。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提出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
   先是去产能、去库存,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从2017年到2018年开始去杠杆,其实不一定是要去杠杆,应该叫有效控制杠杆,稳杠杆,不简单是一个去和降的问题,是让它结构更加优化的问题。
   我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对策,就是严监管和货币中性。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试错,从2015年12月份以后,国家找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正确的解决方案以及具备了坚决的执行力。

   从产能周期的运行轨迹来看,
   2009至2011年大规模新增产能投资,在2013至2015年进入集中投放期,在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供求结构恶化,导致长期工业品通缩。
   通缩的过程也是产能出清的过程,大量中小企业退出。2016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是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双双见底共同导致的。
   经过六年多经济调整和产能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中国经济正步入L型的一横,站在新周期的底部和起点上。




2. 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是有自身内在的周期逻辑的,经济复苏是可持续的。从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角度看:
1)美国:
   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国居民部门在房地产投资上过度加杠杆,美国的金融部门尤其影子银行部门监管过度宽松。
   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居民和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被破坏,
   09年以后的QE和零利率主要是修复这两大部门的表,所谓的QE就是美联储印钞票,把金融部门的有毒资产买过来。
   而且,美国科技企业没有参与到这次投机泡沫中,所以现在美国的居民、金融、科技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是健康的。
2)中国:
   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也得到了修复,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修复了中国产能过剩传统行业的表,房地产去库存修复了房企的表,地方债务置换修复了地方政府的表。
   总的来看,世界经济复苏是可以持续的。

(未完待续)




漫漫人生路789 发表于 2018-2-9 01:18

受教了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01:33

本帖最后由 我的苹果! 于 2018-2-9 09:44 编辑

帖子要审核,唉。。。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01:42

怎么帖子传不上去了?什么情况?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02:50

本帖最后由 我的苹果! 于 2018-2-9 13:18 编辑

接着写“论美股、H股、A股的联动性”,谈谈资金层面的问题。


【资金面】全球流动性问题:为何美股会大跌?
总体而言,在全球市场里面大致有四个容纳资金的大池子,这些池子分别是债市、股市、商品和汇市。
其中避险品种有两个,一个是国债,一个是美元。
除了这两个以外资金池里的其他品种都是风险资产。


所谓资金的流动,就是资金在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几个资金池子里的流动。
当大家觉得市道非常糟糕的时候,无论是真的经济危机还是对于经济危机的担忧,
一般这个时候资金会离开股市,离开汇市里的非美货币,也会离开商品市场
而去买美元,去买国债以期获得保本和微薄的固定收益,有时甚至不要收益,只要能让资金安全

流动性问题到几个关键的因素:
货币政策制定、利率、汇率、通胀的关联、政策的相互勾稽关系、相互传导机制等。

1. 经济数据、货币政策
美国1月份非农数据好于预期,使投资者认为美联储今年4次加息几成定局。
预期资金成本的上升成为推动本轮美国市场修正的首要因素。
受通胀和货币收紧预期升温影响,全球流动性拐点出现,

如果细观此轮价格修正起点因素,美国最新1月份非农数据成为本轮修正的导火索。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就业岗位急增,薪资进一步上涨,创逾8年半以来最大同比增幅。
这一本来是积极的宏观数据使投资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美联储高度关注的通胀之上。
非农数据好于预期使投资者认为美联储今年4次加息几成定局。

除了经济因素外,美国股市的闪跌原因部分源于自动交易。
跌得非常快,可能是技术量化交易 —— 算法交易的辅助和助长。

2. 从宏观策略经验判断,
股涨债跌是经济预期向好,股跌债涨是经济预期转差,
股债双杀大多是因为流动性、资金面或估值层面出问题。
从近期美国PMI处于扩张期、美国非农数据超预期,
结合欧洲、日本、中国等数据来看,全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显然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

近期美国股债双杀,并波及欧洲、日本、中国等市场,
根本原因是通胀预期升温、非农数据超预期、以及油价上涨等所引起的货币收紧预期。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口 +20万人,超预期的 +18万人;美国1月失业率 4.1%,接近充分就业状态;
1月平均每小时工资同比 2.9%,创2009年以来最大增幅。
特朗普减税和监管放松政策有助于企业增加资本支出,进一步增加通胀预期。
市场主要担心的是通胀加速到来引发的货币政策加快收紧的风险,所以是股债双杀。

至于量化交易和盈利盘积累调整压力等更多地是技术层面。


3. 通胀和加息对于股市的影响逻辑

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2012年复苏后,全球没有通胀却是通缩,
一方面说明美国对全球影响没那么大了,
另外一个原因,中国提供了全球最大的过剩产能,我们的出清是滞后的,
所以即使美国复苏,但没有中国的复苏,产出缺口依然存在,所以全球都没有通胀。
但是2016年中国决定要去产能,大宗商品一下就通胀了。

根据以往经验,通胀周期滞后于经济周期,加息初期不足以抑制经济复苏,
直到利率过高抑制经济活动并刺破高杠杆部门的金融结构脆弱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若通胀上升过快,
政府为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首先推出的措施往往就是收缩银根,对股市而言,这是沉重的一击。
一旦政府收紧资金流出的源头,随着资金面的偏紧,公开的拆借市场和民间借贷的利率上升,
这种相对稳定且可观的利息收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失。


一般来说,利率上升对市场的影响是负面的。
一方面高利率会让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因为企业经营离不开银行信贷,影响企业的业绩,。
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投资股票资产的机会成本。
美股的高估值主要建立在低利率环境之下,长端利率的快速上行对估值有压制。
今年以来美股在资金的推动下,估值和利率一起上行,本身并不正常,
未来美股的核心驱动力应该回归EPS,估值端没有扩张的动力。

4.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金融周期向下,新周期向上。现在的情况是,全球经济在复苏,复苏过程中流动性在收缩。(经济复苏+货币收缩)。
一方面复苏,一方面在收钱。收到一定程度,对于金融市场来说,由于对于资本流动性要求性更高,所以出现了震荡。
所以这一次更多的是金融端的问题。金融端的问题冲击更快,时间不会那么长。

美联储加息缩表,2015年12月首次开启加息,
中国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收缩影子银行体系并多次上调公开市场利率,
全球步入流动性拐点,处在金融周期下半场。

总的来看,美国仍处在加息的上半场,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但利率水平和金融条件仍处在比较宽松环境。
从周期的角度讲,全球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前景是金融周期向下和经济新周期向上叠加博弈的结果,从估值的角度是分子盈利和分母利率的赛跑。
分子=业绩增速(经济周期向上,基本面向好,经济复苏新周期)
分母=利率上升(金融周期向下,货币政策从宽松到收紧,流动性变差)

更为重要的是,2009年以来美国这一轮采取了“宽货币+严监管”的政策组合,有助于控制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并拉长经济复苏时间。


【总结】
全球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对中国会有一些约束,但是国内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为逆周期调节服务。
美国在U型复苏,中国在L型筑底,所以中国不太可能跟着美国加息,也就是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所背离。

中国经济因为基本面在好转,加上去杠杆防风险包括控房价,都要求货币政策收一收。货币政策就是要逆周期调整,
现在周期已经在逐步复苏,货币政策过松是要出问题的,一个是经济会过热,一个是资产价格泡沫。
所以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结束,这个判断是成立的。
市场投资者近期都开始认真应对未来货币政策收紧和资金成本上升的风险。
其直接反应就是投资者不得不开始资产去风险化和配置调整。资产去风险化的进程在美国更为明显。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股市一路高歌,市盈率不断上升,各方预计市场估值已经偏高。
因此,2月2日非农数据在引发美债收益率上升的同时,
直接引发了美国股市的技术性调整,此后欧洲股市随之出现了一系列调整。
不可否认,此轮修正有一定程度的过度反应。
在基础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的巨幅波动可能是因为恐慌导致程序交易踩踏,最终造成大规模下调。


【投资策略】经济数据回升,流动性缩紧,应该如何操作?

关键在于:你买的股票质地到底好不好。
如果股票好,流动性缩掉,对于股票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如果股票不好,流动性也不好,那么股票的估值也会相应大幅下调。

好的东西买的人少了,依然是好东西。
会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随着价值的提升,上涨的幅度还会有,但是会慢一点。
如果东西不好,买的人少了,价格就会大幅度往下。

所以判断,2018年仍旧是结构性行情的特征
一定要看基本面,现在流动性收紧,利率向上走,监管收严,
这种情况下讲故事肯定不能为市场接受,所以回到最基本的,还是基本面,企业业绩。







志高333 发表于 2018-2-9 03:53

不错,分析的很专业!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09:29

本帖最后由 我的苹果! 于 2018-2-9 13:17 编辑

接着写”论美股、H股、A股的联动性 “,从宏观经济层面解读。

接着分析未完的【宏观层面】-【中观行业】行业经济是宏观经济的构成部分,宏观经济活动是行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行业分析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分析能够把握证券投资的宏观环境以及市场的整体走势,但是宏观经济分析并不能够提供具体的投资领域与投资对象的决策参考。
由于不同行业在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就需要进行行业分析。

1. 2017结构性牛市,上涨板块的逻辑(经济周期和库存周期的影响分析)
1)以煤炭、钢铁、建材、有色等为代表的受益供给侧改革的周期股。

随着2008年前后越过刘易斯拐点,
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房地产投资长周期拐点出现,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
受益于1998年房改、2001年加入WTO,2002年前后中国开启了第三轮产能上升周期,
在2007年中期见顶后开始进入下行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本应进行过剩产能出清,
但是2009年“四万亿刺激”进一步扩张了新产能,产能过剩进一步堆积,产能出清被推迟,在2012年前后才步入漫长的去产能。
2012-2015年,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低迷,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54个月的漫长通缩,大量中小企业退出,大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市场自发出清。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放在五大任务之首。

2010年以来,经过过去6年的经济衰退和长达54个月的通缩,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化工、机械、造纸等传统行业领域大量中小企业退出,行业龙头压缩淘汰过剩产能,
市场自发的力量进行产能出清,2016年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政化去产能加速了国企占比高的行业的产能出清。
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正逐步触底。2016年初-2018年上半年企业盈利改善,通胀保持低位,新产能尚未释放,

传统行业竞争格局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利润向龙头企业集中,步入剩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化工、机械、造纸等传统行业领域大量中小企业退出,

其实,这是供求格局重新匹配的过程,从产能过剩到产能出清。
很多行业集中度出现了明显的提升之后,龙头企业利润很好,
反映在股票市场是股票在不断的创新高,像钢铁煤炭,有色等周期股的大涨,均是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逻辑。
钢铁、煤炭、化工子行业等利润爆表,而且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短期难以逆转,
主要是环保考核压力、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限贷、扩张产能得不到外源性融资、中小企业难以复产,供求格局继续有利于供给方。
龙头企业正在通过规模效应,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节省成本,设备更新,研发投入,提高环保标准等建立壁垒和护城河。
龙头企业资产负债表在修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轮的产能出清,从16年到17年企业盈利持续改善,
但是新产能放不出来,为什么?因为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限贷、环保督查、供给侧改革。

2)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低估值稳定业绩的金融股

银行保险也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
金融去杠杆,中小银行缩表,利好大型银行提升市占率;
治理万能险,新兴保险扩张放缓,传统大保险公司提升市占率。
银行股的逻辑:政策助力+经济复苏+估值比价
1.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防控金融风险,在强监管的形式下,金融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资产质量有望迎持续性修复。
1) 监管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净资产稳定性增强。
    金融监管常态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纠偏,扭转金融机构过度扩表和监管套利,降低由于过度杠杆和监管真空带来的金融系统脆弱性。
    监管有利于银行理顺资产负债表扩张逻辑,增强利润恢复的可持续性,夯实银行净资产的稳定性。
2)银行股估值持续提升的基础已经形成,基本面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
   规模扩张重“质”轻“量”,增长可靠性提升;
   息差企稳步入新常态,预计未来两年净息差稳定在2%;
   风险周期步入加速改善通道,
   预计2018年银行狭义风险指标不良率下降至1.53%、广义风险指标(关注+不良率)下降至4.19%,
   高信用成本存在下降空间,利好2018-19年业绩弹性。"

2. 银行股的最重要变量在于风险预期:
1)长期风险预期受益于审慎监管和增长逻辑转变,净资产稳定性增强,估值有望趋势性提升;
2)中期信用风险受益于此轮周期复苏,化解出清步入后期,盈利步入恢复通道。

3. 银行版块向来业绩稳健、股息率较高,估值相对其他版块却较低,
1)随着监管的推进、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将会有更多海内外资金关注大金融版块,利于版块估值进一步平稳提升。

2)从比价关系来说,银行股的估值主要看PB,也就是市净率。
   基于机构预测:
   2018年行业ROE开始企稳上行,基于ROE-PB,在业绩复合增长率5-10%、可持续ROE水平约14%的假设下,
   测算行业合理估值区间为对应2018年1.3xPB,
    过去几年,A股大金融股,特别是银行股的估值被低估。目前银行业对应动态PB在1.1X左右,
   可比海外同业水平(标普500银行指数估值中枢在1.3X-1.4X)。



3)消费白马股为代表的需求消费升级
在需求端,中国经济将步入消费经济新时代。
很多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家讲宏观经济的时候,一般先讲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其实应该先从消费讲起。
因为从2017全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这些年已经超过了一半,
而且在今年,中国消费的增长已经超过了投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
借鉴日韩发展经济,经济增长下台阶总是伴随着消费贡献的提升,
消费升级将为中国缔造类似亚马逊、沃尔玛、可口可乐、辉瑞等超级公司。
17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经济增速下台阶、企业盈利上台阶”。
经济增速下台阶至6.9%,比前几年偏低,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至21%,创2011年以来的新高,
并引发了周期、金融、消费等行业盈利的大幅改善以及股市结构性牛市。

消费升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温饱,80年代。
第二阶段,耐用品,90年代;
第三个阶段是住行,2000年以后。
当大家有耐用品以后,解决了温饱以后,有车有房以后买什么?买健康,买快乐,
这就是十九大提出来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简单是一个物质的需要了。

所以,未来中国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消费主导的这么一个发展阶段,。
消费主导和投资主导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消费的韧性更强,而投资的大起大落更明显。

总体而言国际资本青睐中国消费已是不争事实,而品牌作为消费品重要的溢价标签,更受到资本的追逐。
今年打开A股分类指数,又一个你必须关注的,叫“超级品牌指数”,其中的个股几乎个个大牛。
而其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中产对于品牌的重视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总结】
站在中国经济新周期的起点来看,供给出清,剩者为王,赢者通吃,
市场风格继续在低估值有业绩行业龙头的方向。

从低估值有业绩行业龙头到估值业绩基本匹配的行业寡头,
从消费向金融、周期、部分成长行业以及二线蓝筹扩散。

未来变盘可能来自货币政策转向、监管高压退潮和改革预期重启。






niukunhua 发表于 2018-2-9 10:00

厉害厉害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10:04

【声明】
以上观点,宏观经济、资金流动性、以及中观行业的分析,是苹果君研读了多份卖方分析师报告后,自己整理和理解的。
估值的计算则是根据通用比价的方法来进行的分析。

仅仅作为自己学习的记录。

有缘人2018 发表于 2018-2-9 13:02

强的一塌糊涂!!!

ceitty 发表于 2018-2-9 16:18

强的不服不行滴!!!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19:57

曾经在老论坛发过帖子,说过自己看盘做股的一些思路。
我关这个叫“面面俱到”

就是宏观经济、中观行业作为全局的思考。余下的是:
【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大盘面】-【技术面】
【消息面】-【主力面】-【心理面】-【市场面】-【股性面】

看起来很绕,其实股市相关的综合理解也就这么多了。
用熟了,就好了。

缠中缘 发表于 2018-2-9 20:16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9 19:57
曾经在老论坛发过帖子,说过自己看盘做股的一些思路。
我关这个叫“面面俱到”



字数虽不多,但信息很丰富,属于选股必读。说得很具体,也很实在!干货。谢谢分享!

老青藤 发表于 2018-2-10 01:59

不错!技术只是从各种现象来研究影响价格变动的“关联”,而基本面则能研究价格的因果关系。{:7_317:}{:7_317:}

我的苹果! 发表于 2018-2-10 10:39

缠中缘 发表于 2018-2-9 20:16
字数虽不多,但信息很丰富,属于选股必读。说得很具体,也很实在!干货。谢谢分享!

老学友啦,一起学习努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论美股、H股、A股的联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