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心态 发表于 2017-8-4 18:08

做个不一样的股民--玩转经济学(真实的供给侧改革)

经济学的恒等式中有一条,需求=供给,或者供给=需求。在供需曲线图中,供需曲线的交叉点纵轴和横轴的乘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供需关系曲线图不仅适用国家的整体经济,也适合任何一个独立市场的经济,例如:手机市场、贷款市场、餐饮市场等。销售不出去的积压品并不是多余的供给,而是在原料、原件市场中构成了消费。市场间彼此影响,例如存款市场的供给等于贷款市场的需求,两者始终相等。理解供需关系的构成,上可分析整体宏观经济,下可分析行业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供需关系,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调控,调整的也是供需关系。                              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目标只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经济增长是总目标,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的福利;充分就业改变了等式“生产量(GDP)=就业人口×生产率”中的因数,供给必然因此而增长,充分就业增加了国民收入,并因此增加了需求;物价不稳定会削弱国民的信心,将更多的收入作为储蓄,稳定的物价则可产生更多的需求;贸易顺差是GDP构成的三要素之一,很多国家希望有贸易顺差,但是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导致自己国内资金充裕,物资缺乏,从而削弱国内需求,很容易影响到物价的稳定。所有的经济政策仅围绕供给或需求一侧进行设计,因此经济改革可以归类为“需求侧改革”或“供给侧改革”。在自由经济学派中不存在这两种概念,他们认为政府不应干预自由市场,任何经济政策都会扭曲市场价格。而政治经济学派也不认同这个概念,因为这个学派倾向于由政府对物资进行分配,供给或需求只是数据上的计划,不存在政策。目前西方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承认这个概念,他们虽然有供需两侧的政策,但不存在改革,只存在政策的倾向。“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独有的词汇,词义上理解是对供给一侧从制度到规则的彻底变革。供给经济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他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增加了产品的生产会增加所有劳动环节的收入,这些收入会转化为需求,从而达成供需的平衡,提高供给等于提高了需求。萨伊的观点形成了现代的新古典经济学派。需求经济则由大名鼎鼎的凯恩斯提出,他主张:“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他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社会的需求疲软导致,并非企业的生产力不足导致,如果要提振经济,需要扩大社会需求才行。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封闭且自给自足的菜市场,在市场中,米商需要买菜,菜商需要买肉,屠夫则需要买米。交易往复循环,大家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要如何让大家生活的更好呢?商贩们烹饪肉类比较麻烦,屠夫发现商机后增加了熟食销售,大家感觉味道、价格都合适,纷纷购买。于是,屠夫的收入增加了。他开始买更多的蔬菜、食品,这些商贩的收入也增加了。往复循环,几乎菜场中所有人都有了更多钱可以消费。当然,新商贩的加入也可以起到这种效果。甚至可以更加简化一下,菜场经理拿出更多的钱购买商品,也一样可以推动菜场整体经济上涨。这种从增加需求入手去推动经济的模式,是需求侧的引导。供给侧通过增加生产来推动经济,还回到这个菜市场,菜场经理降低了摊位租金,于是所有商贩剩余的钱多了,可以消费更多商品,菜场经济开始活跃。或者菜场经理引入了计算机系统进行商品定制和配送,使商贩的效率提高,商品的个性品种增加。甚至菜场经理对商贩进行集中的技能培训,提高商贩们的生产技能和销售技巧,也会使菜场的经济活跃度更高,生产效率更高。需求和供给可以简化成一个公式:“需求供给量=就业人口(需求)×生产率(供给)”。其中就业人口以需求为导向,让更多的人有收入,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需求。而生产率则以供给为导向,提升生产率可以通过减少生产成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进行再生产;劳动人口的素质提升也可以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实现。主要的需求政策有:增加投资(或高储蓄);提升就业率;通货膨胀;提升消费。主要的供给政策有:减税减地租(地租在中国被垄断);教育;医疗;创新。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多数政策采用了凯恩斯需求理论,通过增加人们需求带动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人们的需求被压抑,市场一开放,需求被瞬间释放,几乎任何商品都供不应求,乡镇企业应运而生。中期,物权法的出台,确定了房产的私有权,与住房改革为伴,中国的住房需求又出现井喷,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再到后来加入WTO,境外的需求带动了国内的经济增长。而四万亿的基建投资计划,则是由政府支出为领头,再次挖出了全国城市的建设需求。目前为止,中国的需求侧政策都是通过改革实现。改革和改进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从本质上改变原有政策法规的性质,后者则是通过个别条款的调整来实现。至今为止,我个人并没有发现中国有那方面合理且成功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经济学我们了解到,供需之间的成本会影响无谓损耗。成本升高首先影响的就是供给,高成本造成了企业的高门槛,减少了创业企业的数量,高成本还会制约企业的生产热情,限制企业扩张,雇佣工人。宏观税负全球第二的中国,这次改革并没有减少税负的规划。教育一直是所有国家公认的重要政策,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人的思维禁锢。思维开放,富有想象力的人能更好的革新生产技术,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改良生产过程,使生产率得到提升。而在本轮改革中的教育改革,重点统一了教材,使教育更加匮乏多样性,开放性。医疗能提高人们身体健康,增加劳动力数量,减少社会为不健康付出的代价。但医疗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开放医疗市场,形成竞争。只有医院出现竞争,医疗质量和医药质量才会提升,对于此项改革,我们仍然静默。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汇集了全国主流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但任何创新都需要市场来验证,脱离了市场的创新通常意味着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未必能适合市场。前苏联集中国力的创新除了傻大笨粗的军工外,在民生方面乏善可陈。克强经济学提出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同时改善了资本市场创新的支持,滴滴打车、百度外卖等模式创新应运而生。但很快,滴滴打车被行政限制,市场急速萎缩。外卖类的创新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并购,竞争很快减弱,通过竞争的创新戛然而止。需求经济和供给经济都是市场的良方,但适用时段不同。供给经济对长期经济趋势至关重要,但是对解决眼下问题则较为乏力。可以想到,不管是减税、增加教育经费或医疗经费,或是科研经费,都无法挽救当时发生的经济衰退。而四万亿的基建计划却可以让在2008全球的经济衰退中,中国经济稳如磐石。但经济衰退逐渐缓和,欧美国家经济开始回升时,中国经济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长期看来,如果存在供给侧改革,现在的问题都会逐渐缓解。但因为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使现在的经济发展几乎无法找到发动机。一个国家政策的制定,也是权衡取舍。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往往会顾此失彼。同样,供给侧政策和需求侧政策也只能择一而行,选择了眼下的,就会失去未来的。想拥有未来的收益,很可能需要忍受眼下的损失。供给和需求的衔接,至今为止仍是经济学的难题。

alarvin 发表于 2017-8-4 18:21

学习下,多谢楼主

zwh65 发表于 2017-8-4 19:08

摸石头过河嘛,万一对了呢

23234545 发表于 2017-8-5 07:54

讲的比较通俗易懂。多谢

jiangyounan2009 发表于 2017-8-5 16:07

拜读散板大作后受益匪浅

lskycwb1 发表于 2017-8-5 16:09

有理

303550393 发表于 2017-8-29 20:21

期待版主的持续更新!

bird852 发表于 2017-9-7 15:38

好贴,学习下,。

sosoo123 发表于 2017-9-7 16:46

没改到位就提前放水了,往后还要来一次。地产跌不下去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个不一样的股民--玩转经济学(真实的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