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心得(95)--评“向松祚:IPO常态化和强化监管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本帖最后由 bakerzhan 于 2017-7-30 11:27 编辑向松祚认为,这次监管工作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下一步监管工作和资本市场发展做出部署。会议明确要求:“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里指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齐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理解,这次监管工作座谈会对下一步的工作部署,就是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要保持IPO的常态化?向松祚认为,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常态化的IPO和再融资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基本目的,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或主要渠道。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给合格的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渠道,以此服务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最核心的渠道就是不断地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渠道。正是基于这个基本认识,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保持IPO常态化。
“保持IPO常态化和强化市场监管不仅不矛盾,而且正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向松祚表示,保持IPO常态化,首先必须要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所以这次座谈会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只有持续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打击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内部交易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才能够真正促进常态化的IPO,不断地给市场增加优质上市公司。刘士余主席曾经形象地将资本市场比做珍珠项链,美丽的珍珠项链首先是珍珠质量要好。优质上市公司就是资本市场的珍珠,不断完善的各项制度尤其是严格的市场监管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事实上,这些年来,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在加强,退市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
“我们不能把IPO常态化和加强监管对立起来,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保持IPO常态化就会弱化监管,就会降低上市质量标准。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向松祚表示,市场上确实有些声音,否定IPO常态化、呼吁暂停IPO,甚至不加区别地、简单地将IPO一概看做是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对此我们需要做客观、理性、具体的分析。不能不加区别的、简单的将所有IPO都看做是“圈钱”行为。这些年来,确实有一些上市公司成功上市之后,业绩马上变脸。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长期没有给股民提供满意的投资回报。更有少数上市公司存在违规违法上市的行为。投资者渴望上市公司给他们提供持续的较好的投资回报,每年能够得到较高的分红,股价能够稳定或持续上涨。股民的愿望是完全正当的、合理的。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就是股民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信心。如果上市公司不能给股民提供持续的投资回报,股民当然会非常失望和愤怒,当然会谴责上市公司 “圈钱”,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向松祚强调,不能说所有公司上市都是为了“圈钱”。我们对目前的上市公司整体状况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应该肯定,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优质公司。我国有多少企业?大大小小数千万家吧。上市公司才3000多家。能够上市的公司都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或优秀企业,也是各个地方的龙头企业或优秀企业。这个基本事实首先应该肯定。无论如何,能够上市的企业都是千挑万选、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我们不能因为有少数企业违规违法、或者一些企业没有给投资者提供满意的回报,就将所有企业上市都谴责为“圈钱”行为。
此外,向松祚指出,上市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机制有巨大促进作用。这些年来,我国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等创业基金飞速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业基金投资的公司能够成功上市,创业资本能够成功退出。所以,我们判断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要从多方面来综合衡量。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当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其他方面的贡献也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有些市场人士反对IPO常态化,认为IPO常态化造成股票指数下降或股市萎靡不振。这也是需要客观理性分析的。有没有实证研究数据、能够肯定股票指数的波动或下降主要是IPO的常态化所引起的?至少我没有看到这样的研究。”
向松祚表示,近期股市走势不那么令人满意,有些股民很失望。其实影响股市走势的因素很多,包括对经济增速预期的改变、货币和金融政策的变化、金融风险的显现、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加快去杠杆步伐、等等,原因很多。简单地让IPO常态化为股市萎靡或股指下降“背黑锅”是不客观的。有人说IPO抽走了二级市场的资金,也不符合实际情况。IPO一年融资也就数千亿元吧,而且是小几千亿,不是大几千亿。所谓IPO从二级市场抽血、造成二级市场萎靡不振的说法,我以为不太站得住。之前IPO曾经暂停过,IPO暂停并没有创造出股民希望的牛市。我们都希望牛市或稳定增长的市场,但停止IPO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牛市的出现需要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
“总之,我们要把对资本市场的认识统一到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客观分析资本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理性、建设性的意见。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年轻,需要解决和完善的事情很多,很多问题都需要逐步完善,无法一蹴而就,更不能操之过急。”向松祚强调。
1.我在上一篇博客里就说过,作为证监会控制的媒体采访的都是支持加快IPO发行的学者,而那些不支持加快IPO发行的学者不会被采访,所以我们每天一早起来看到的财经媒体的报道要么就是支持IPO发行的采访或者文章,要么就是沉默,绝不可能有任何反对加快IPO发行的文章见诸报端。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吗?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不是“外行领导内行”造成的,而是“外行一意孤行”造成的。纵观世界历史,有几个国君是自己亲自参与战争夺取王位的?没打过仗,不会打仗,对打仗外行,这都不会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障碍,因为他们只要知道谁会打仗就行了,只要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倾听民众的声音,就可以成为一代明君。股票市场在中国才设立27年,而且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连大学都没有专门的课程教你如何炒股,所以证监会官员不懂股票投资很正常,不懂如何客观看待和分析股市很正常。美国历任总统也不懂股票投资,他们又不是华尔街投行出身的,他们甚至不是哈佛商学院出身的,而是哈佛法学院出身的。但是这都没有影响到美国股市200多年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美国总统可以任命华尔街投行高管为财政部长,也可以任命经济学博士为财政部长或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而且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就是依靠这些人把美国经济从悬崖边拉了回来。中国股市才27年,以我21年股票投资经历(前8年一直亏损),我觉得证监会官员不懂股票投资很正常,不懂股票市场运行规律也很正常,因为你没有亲身经历过几个股市牛熊周期,没有10年以上的投资经历,没有刻骨铭心的痛,肯定不会对股票市场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你对投资者的心态也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既然成为管理者,就应该有“触类旁通”的悟性,应该有“慧眼识金”的本领,应该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应该有“偏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常识。
2.中国证监会毫无疑问是带着历史使命来推行IPO制度的,你让支持加快IPO发行的人占据整个舆论的版面,倾听他们的声音,这跟你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样的声音除了让你感到舒服还有什么作用呢?你只用一顿工作午餐的时间倾听反对加快IPO发行的声音,你没有10年以上的投资经历,怎么可能听明白?何况大部分投资者的声音都被屏蔽删除了?那么你只有等到局面不可收拾才知道要停下来吗?我们可以冷静地想一想在这次IPO发行速度的大讨论中,反对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吗?是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反对吗?简单地说是“既得利益者”吗?股票市场的事情跟其他领域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股票市场的好坏是立刻显现的,所以任何企图隐瞒或者“指鹿为马”的做法都是不会得逞的,那么反对者为什么要反对,这个原因不用反对者来说,任何公正第三方都可以做出裁决。但是支持着为何要拼死支持?支持者是“既得利益者”吗?他们是为了保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支持的吗?这个原因也不用支持者来说,任何公正第三方都可以做出裁决。
3.我反复强调:股票市场由“投资者”和“募资者”组成,证监会带着历史使命来监管股市,这本身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倾向性,你再找一些从来不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的“投资者”(比如董登新和向松祚)来代表真正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发表支持加快IPO的看法,并且频频见诸报端,这是给广大投资者看还是给上级领导看?大家都知道向松祚是代表“募资方”的既得利益者,雪浪环境的事情证监会没有任何调查的举动,证监会官方媒体还把对他的采访公布出来,这是表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还是愿意接受采访公开支持加快IPO发行的学者实在太少了?
4.向松祚的文章看似把“IPO常态化”与“强化监管”放在同样重要的高度来谈,但是我们看整篇文章没有展开谈如何“强化监管”,都是在谈“IPO常态化”被投资者误解,“IPO常态化”很重要。我觉得向松祚的语文水平要不是体育老师教的,那就是别有用心的故意跑题。中国股市只要还能开盘就是“常态化”(除了熔断的时候),中国的IPO只要还能发行就是“常态化”,而向松祚,董登新等人一直在证监会始终坚持每周9家IPO发行的时候还在大谈“IPO发行常态化”,那就说明“常态化”下的IPO发行数量不是每周9家,否则你们二位在喊什么?证监会把他们的访谈屡屡见诸报端意义何在?难道“IPO常态化”就是注册制吗?“常态化”的数量是多少?难道是一周90家?
5.董登新嘲笑投资者害怕“IPO常态化”,一个从来不炒股的人竟然公开嘲笑别人害怕“IPO常态化”,这需要多么厚的脸皮和多么硬的靠山才能公开说出这么无耻的话呀?
{:7_31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