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心得(91)--评“董登新: 暂停IPO是酒精依赖,还是鸦片上瘾?”
众所周知,“政策市”与“散户市”是A股市场的两大死穴。解决对策没有多选、只有单选:一级市场“去行政化”、二级市场“去散户化”。“暂停IPO”,随意关闭A股一级市场,是中国股市的首创与绝唱,既没有效仿者,也没有后来者,它是世界的唯一与奇葩。
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正式开门营业,上证综指从100点起步。1992年4月13日,上证综指从390点附近开始迅猛拉升,到1992年5月26日创下历史新高1429点,当天沪深两市成交总额仅为5.11亿元,A股首个牛市仅用30个交易日结束,大盘暴涨276%;1992年11月11日上证综指打回原形,收于390点附近,当天沪深两市总成交额1.655亿元。从390点涨到1429点再回跌至390点,仅用7个月时间就跑完了一轮牛熊周期。这就是中国股市成立后经历的第一轮牛熊交替,这是典型的“闪牛”:暴涨必然暴跌!
随后,新一轮疯牛再次展开攻势。从1992年11月11日390点附近开始猛烈拉升,到1993年2月16日创下历史新高1558点,当天成交额19.9亿元,A股第二轮牛市仅用了3个月时间,随后展开了一轮大熊市,A股经过一年半时间的阴跌,1994年7月29日,上证综指创下自1992年2月18日以来的最低点325点。A股市场成立三年半的时间,就走完了两个牛熊交替周期,这是世界罕见的“快牛”、“短牛”。
所谓的“暂停IPO”,就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诞生的。当时A股还只是一个“超级袖珍板”,1993年全年共有124只A股IPO,总募资195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177家,是上一年末的3倍,但A股总市值仅为0.33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更低,仅为683亿元,尚不及今天熊市一天的A股成交额(4000多亿元)的1/6。
然而,1994年头7个月又有110只A股IPO,总募资虽只有49.6亿元,但在市场差钱、股民差钱的背景下,股市一路阴跌,1994年7月29日星期五,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收在333点,当天沪深两市总成交额仅为6.89亿元,这意味着大量IPO已远超出了当时的“袖珍”市场的承接能力。
1994年7月30日,监管层出台“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是A股市场成立三年半后首创“救市”模式及“暂停IPO”模式。这是在当时“袖珍总市值”、“超级袖珍流通股”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然而,“暂停IPO”,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救市”的标签或烙印,它一旦形成惯性思维和依赖心态,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此以后,中国股市也就落下了“救市”的旧疾与“暂停IPO”的病根:每逢股指大跌,股民就会异口同声地要求政府“救市”,胁迫监管层“暂停IPO”,否则,他们就会威胁或谩骂证监会主席,甚至有个别人拉横幅、喊口号以示抗议。从此开始,股民对“暂停IPO”救市形成了高度的“酒精依赖”,甚至是“鸦片上瘾”,而监管层则往往被迫就范,并形成了“暂停IPO”与“重启IPO”的恶性循环与市场预期。在中国股市,“暂停IPO”究竟是酒精依赖,还是鸦片上瘾?一直没有正确答案。因为酒精依赖可以戒掉,而鸦片上瘾则可能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事实上,从中国股市开门至今,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监管层总共关闭A股一级市场9次,累计关闭一级市场的总时长却长达5年半。这是市场低效或无效的最直接表现!
历史反复证明:暂停IPO,并不能改变市场基本走势,相反,一旦暂停IPO,反倒会强化熊市预期,因为股民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只有步入熊市,监管层才会暂停IPO。
原本IPO核准制的实质就是行政审批制,不仅审批程序冗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而且排队时间更是长达两、三年,如果不幸赶上“暂停IPO”,排长队的企业则会前功尽弃,最后被折腾得仅剩半条命。这哪里是什么IPO?它反倒成了企业的“鬼门关”。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暂停IPO”,随意关闭一级市场,这是对A股市场的反复折腾,它必然带来两个恶果:一是形成IPO堰塞湖,排长队等待IPO过会的企业多达1000多家,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希望,这使得IPO批文千金难求,IPO身价百倍;二是体制套利、弯道超车,许多企业不愿排长队,他们直接到二级市场抢购垃圾股的“壳”,通过反向收购变相借壳上市,这使得垃圾股身价百倍,借壳、买壳、炒壳、赌壳成为A股绝唱与绝症,同时,这也使得垃圾股无法有尊严地退市,严重扭曲股市资源配置、优胜劣汰的功能。
A股最后一次关闭一级市场的时间:从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这是2015年股灾后“暂停IPO”,同时也是关闭一级市场时间最短的一次,4个月后,也就是2015年11月底,2015年证监会“重启IPO”。
2016年2月,刘士余上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一职。2月29日A股第二次探底2638点后,开始触底反弹,随后大盘站上2800点一线。与此同时,证监会开始稳扎稳打、悄无声息地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严查严打证券违法犯罪。在审批制的外壳下,证监会逐渐加快IPO节奏,为回应低至万分之一的新股申购中签率,以及新股上市连拉二、三十个涨停板的神话,也为了解决IPO堰塞湖难题,并同时满足市场打新炒新的巨大需求,从2016年3月开始,IPO审批节奏显然提速:新股发行节奏由每个月一批变为每半个月一批;从去年7月开始,新股发行数量有所增加;从去年11月开始,IPO再提速,变为每周一批,并一直持续至今。这一现象被市场称赞为“IPO新常态”,或称IPO常态化。2016年11底上证综指直抵3300点。
2017年2月10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证监会机关召开。刘士余主席讲话并首次公开阐明了他的全新监管理念:“六稳六进”。其中,“六稳”的重中之重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不偏离,这是最大的稳。“六进”的核心宗旨是: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进。这是带有顶层设计的监管理念。
刘士余主席认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融资,“股指稳定与融资力度不能对立”。这是证监会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将IPO节奏与股指涨跌切割开来、不再捆绑。这不是口号,而是长征宣言,它是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笔者认为,这一讲话释放出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信号:第一,IPO常态化,意味着证监会不会再因为市场波动而暂停IPO,随意关闭一级市场。第二,IPO节奏常态化,目的是“咬住牙关,保证质量好的公司能够及时上市,用2-3年的时间解决IPO堰塞湖。”第三,IPO常态化,既能服务实体经济,又能有效打击炒壳游戏,让垃圾股价格回归地板。
其实,IPO常态化,不仅是为了解决IPO堰塞湖难题,以及满足股民打新、炒新的巨大需求,同时,它也是注册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注册制改革是中央决定、人大授权的一项重大改革。IPO注册制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精神的结晶,其实质是一级市场“去行政化”,还原IPO市场属性,淡化监管层对IPO企业的投资价值的实质性判断,强化“卖者有责”与“买者自负”的相互约束,让市场主体各就各位、各负其责,让监管层集中精力加大对市场违法犯罪的监督和管理。这就是注册制的全部内涵和真正意义。
由于长达8年的美股牛市,伴随“特朗普行情”的结束而终止,美联储缩表及美元加息的预期不断被强化,再加上中国去产能、去杠杆及流动性收紧的影响,今年4月初,上证综指再次冲至3300点关口、无功而返,随后高估值、泡沫化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幅回调,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挫,昨天上证综指收于3150点,为此,一些大V跳出来喊话,他们以市场的名义反对“强监管”及“减持新规”,更有人喊出了“救市”、“暂停IPO”的威胁口号,这些人究竟是习惯性的“酒精依赖”?还是无药可救的“鸦片上瘾”?
在欧美国家股市,可能三、五十年才有一次“救市”行动,而中国股市几乎每隔三、五个月就有大V跳出来喊“救市”,如同儿戏!
但令人十分欣慰的是,以刘士余主席为首的监管层顶住了市场的噪声及利益集团的压力,没有关闭一级市场,没有暂停IPO,而是适度放缓了IPO节奏。我认为,这是适当的对策。我们希望证监会坚守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从此不再关闭A股一级市场!
目前,新股申购中签率仍维持万分之一的低位,而且新股上市后仍要连拉至少四、五个以上的涨停板,在如此火爆而巨大的打新、炒新需求下,一些大V居然睁着眼睛说瞎话,大喊“暂停IPO”的反市场口号。我建议:在以下两种情形之一发生时,应当考虑适度减缓IPO节奏,但切不可关闭一级市场:第一,如果新股申购中签率从目前的万分之一攀升至1%或10%时,可以考虑适度放缓IPO节奏。第二,如果新股上市首日出现“破发”的情况时,可以考虑适度放缓IPO节奏。此建议谨供监管层参考。
1.“我国股市约有一亿散户,直接关乎上亿家庭,数亿人的利益,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这是2017年7月17日证监会党委发布的会议公报。我们看董登新的本文发布时间是2017年6月9日,开篇第一段就是“解决对策没有多选、只有单选:一级市场“去行政化”、二级市场“去散户化”。”。在证监会发布了717会议公报之后,我们再回看董登新这段话,你是否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董登新过去一年多来能够用这种口气发表文章,而且用词越来越坚定,频率越来越高,是谁给他的这种底气?从他的文章看,他把广大散户当作了患上禽流感的鸡,主张坚决扑杀销毁。这一方面反映出他根本不炒股,不是散户投资者,所以根本不关心散户投资者的死活;另一方面反映了他是依靠IPO新股发行链条来获得利益的,所以他极力主张IPO不能停,加快推行注册制。
2.我很早就知道董登新不是站在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为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谏言的,但是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允许任何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直到最近一段时间证监会不断加速IPO发行,股市越来越低靡,广大投资者的不满声音却被董登新这类人声嘶力竭的声音掩盖之后,韩志国第一个站出来大声疾呼,但是没有效果反而招来更多地攻击和谩骂,我才觉得需要站出来为广大投资者也为自己的利益呐喊。我炒股21年,前8年一直亏损,第9年到今天一直盈利,但是我为什么要出来呐喊,因为我很清楚一个没有法制的没有诚信的不守规矩的市场“赚钱是偶然的,亏钱是必然的”,我作为以炒股为生的职业股民,能力再强早晚也会被扑杀。我知道股市的制度是要既对投资者公平,也对募资者公平,这样股票市场才能维持下去,偏袒任何一方,都会令另一方逃之夭夭,那还怎么生存?当年证监会官员曾经提出“把投资者当傻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口号,言犹在耳,现在股市如何呢?董登新能够毫不掩饰,毫无顾忌地说出那么多“偷换概念”“指鹿为马”的言论,他的底气来自哪里?就是来自证监会已经偏离了“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这个市场监管的初衷,以至于市场出现了“用闪蹦来教育散户投资者”“让散户投资者自动离开股市”这种极端的言论,这是在告诉广大散户投资者,中国股市27年了,从27年前你进来就是一个错误,现在你该知趣地离开了?27年来聪明的投资者和傻啦吧唧的投资者(我就做了8年傻了吧唧的投资者)为中国股市的“国企脱困”“国企改革”“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奉献了自己的血汗钱,现在你要他们不计回报可以默默离开了?董登新可以这样讲(这是言论自由),但是证监会能这样做吗?
3.董登新说“历史反复证明:暂停IPO,并不能改变市场基本走势,相反,一旦暂停IPO,反倒会强化熊市预期,因为股民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只有步入熊市,监管层才会暂停IPO”。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步入熊市,监管层暂停IPO,这本身就说明暂停IPO可以改变下跌的熊市趋势。如果熊市之后,暂停IPO导致继续下跌,那投资者还呼吁暂停IPO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不可以换一种救市方法吗?投资者一到熊市就要求暂停IPO,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每次暂停IPO都能够有效扭转下跌趋势,而董登新等人死咬着说没有扭转下跌趋势,那么证监会呢?是你的态度给了董登新更大的底气,大家相互需要,一拍即合。
4.董登新说“在欧美国家股市,可能三、五十年才有一次“救市”行动,而中国股市几乎每隔三、五个月就有大V跳出来喊“救市”,如同儿戏!”。这充分暴露了他“以偏概全”的伎俩,欧美股市的设计之初也是倾向于保护募资公司的利益,直到广大投资者忍无可忍的抗议声势让监管当局感到压力,才不断修改制定对上市公司造假行为非常严厉的处罚条例,在2008年底次贷危机给美国投资者造成深重的灾难之后,美国总统还特此颁布了《塞班斯法案》来限制“华尔街贪婪的肥猫”。董登新罔顾美国股市监管制度的异常严厉才导致股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牛市的事实,罔顾中国股市的监管制度至今如同奖励制度才导致股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熊市的事实,单独把美国股市救市次数拿来与中国股市的救市次数相比较,包括他们一批人说:美国是注册制,股市常年走牛,所以中国也应该推行注册制,这样也会常年走牛。这已经不是言论自由的范畴了,这是“偷换概念”的卑鄙无耻行为。
5.在715“全国金融会议”之后,在717“证监会党委会议公报”之后,我们再来看董登新的这篇文章有深刻的含义。
{:7_317:} 学习了,收到。{:7_31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