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心得(90)--评“董登新: 检讨A股- 任何改革不应被股民骂停”
内地A股市场也应该学习港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检讨一下近5年、近10年、近20年的股市成绩与教训。往事不堪回首,内地股民朋友们,曾记否?教训是可以变成经验的,请记住!
一、上交所首推国际板:“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1)在大牛市中:上交所首提建设“国际板”。
2007年5月,上交所发布《2007年市场质量报告》,首次提出“国际板”构想。报告指出: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外国公司在内地上市,在境内开设国际板,以提高股市的流动性和效率。不过,该设想只是搭建一个外资股挂牌交易平台,并不涉及具体融资。应该说,这是上交所首次提出“国际板”概念,也是“国际板”思想的萌芽时期。同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开表示,将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自主选择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
(2)在大熊市中:内地国际板建设持续推进。
2008年,“国际板”建设被写入上交所当年的工作重点,并设定国际板可以融资。
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
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逐步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3)步入加速期:内地国际板呼之欲出。
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同年12月,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规划(2011~2020年)》,推进国际板市场建设被列为上交所近期战略目标(2011~2013年),上交所表示将积极研究和推动国际板建设,并已初步完成了有关国际板上市、交易等业务规则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
2011年1月,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成立了推进建设国际板领导小组。
2011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表示,国际板发行办法、交易规则、上市规则和结算规则等四大法规目前已有初稿,但何时推出没有时间表。
2011年5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也表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国际板将以人民币计价。对此,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论坛上表示,对国际板的建设,代表香港表示支持、高兴、期待。这一切表明技术制度准备基本到位,国际板呼之欲出。
然而,当时中国股市正处弱市格局,于是有人借机动员弱市悲观情绪来妄断国际板,他们盲目而武断地认定:国际板就是让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圈钱,分流股市资金存量,压低A股估值水平,这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中国古训相违背。为此,他们极力煽动股民反对国际板。
2012年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规划提出: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提出“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
(4)不可思议:建设6年的国际板被内地股民喊停。
2012年9月上证综指跌近2000点整数关口,2013年6月上证综指最低跌至1850点,其间,股民反对设立国际板的声音潮起云涌、声势浩大,并将股市下跌全部归罪于“设计”中的国际板,他们利用网络暴力谩骂国际板“圈钱”、“卖国”,他们说谁主张设立国际板,谁就是与人民为敌。实际上,他们背后却是市场利益集团的操纵。因为他们认为引入境外优秀企业,就会拉低A股估值水平,他们坚决不答应。后来,这一事件逐渐演变为谁提国际板、谁就会遭到人身攻击,“国际板”三个字成为了A股市场的禁忌,不允许提,谁也不敢触碰。结果,国际板胎死腹中!
2013年10月10日,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已经同意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分支机构,设立相关交易场所,允许境外公司在此上市。当天中午,上海证券交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上交所至今既未考虑、也未研究利用上海自贸区推出国际板。目前,国际板的推出仍无时间表。
二、上交所再推战略新兴产业板,又变成半拉子工程
2014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首次公开表示,上证所正在研究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2015年初,上交所将有关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创设方案上报至证监会。
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最高5178点标志着本轮疯牛的结束,随后股市开始暴跌。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2015年6月30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金兴明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已获国务院同意。
然而,直至2015年8月下旬股市止跌,上证综指抵达2850点,针对上交所正在筹备的战略新兴产业板,股民开始转而攻击、谩骂战略新兴产业板,他们同样将股市大跌归罪于战略新兴产业板的“构思”。2016年1月,上证综指跌至2638点,股民怨声载道、喊爹骂娘。大概是为了股市“维稳”考虑,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修订草案中指出,根据证监会意见,删除了原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相关内容。
显而易见,在中国股市,任何改革政策只要在熊市推出,都会遭遇股民对证监会主席的谩骂与网络暴力攻击,并直接绑架证监会,最终导致证监会作出妥协让步,以致原本正确的改革政策常常虎头蛇尾,甚至胎死腹中。这种网络暴力阻止改革的办法在A股熊市中屡试不爽,他们屡屡得手,已形成惯性,一发而不可收。这是A股市场的一种悲剧。
三、港股拟建真正国际板与创新板
今天,在香港回归即将20周年之际,香港交易所果断出击,2017年6月16日,香港交易所(HKEX)发布咨询文件《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以下简称“咨询文件”)。咨询文件提出了在香港股市创建真正的国际板和创新板的方案设想。这意味着在A股市场不敢推出国际板和创新板后,香港市场即将填补内地股市的空缺。这是港股的战略,也是港股的机遇。
港股一直重视国际市场的推广,并希望上市公司来源更多元化,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例如,2011 年上市的 Prada及新秀丽;不过,这些公司多是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公司。过去 10 年在香港上市的国际公司仅占总市值的 11%,而这一指标在伦敦交易所为55%、纽约交易所为30%、DASDAQ为20%。正如香港金发局所指:成绩斐然,固然足以自豪,但香港与真正“国际”IPO中心、成为全球各地计划公开集资的高素质公司之必然首选的既定目标,仍有一步之遥。因此,香港交易所希望将港股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板”。
与此同时,香港股市还要针对A股市场进行竞争性改革,比方,在现行主板(大市值板)与创业板(实为中小板)的基础上,香港交易所将另外新建两个市场:一是创新板,二是私人市场(也译作私募市场)。
其中,创新板又划分为两个子市场:一是创新主板,相当于上交所设想中的“战略新兴产业板”,它主要负责对接现行主板不能包容的新经济大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二是创新初板,它主要负责对接现行创业板不能包容的新经济中小公司,它将直接与内地创业板短兵相接、互补竞争。
此外,香港私人市场作为场外市场,类似于内地的新三板,但它只提供股权展示、登记托管,不设交易功能。这同时也是内地新三板最基础性的市场功能。香港私人市场将成为创业板及创新初板的孵化器及IPO后备平台,这一吸引力将可能对内地新三板同样构成互补竞争关系。
最后,我们不要忘了A股四次闯关MSCI指数的艰辛与尴尬,变教训为经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明年6月即将进入MSCI指数的A股市场,请尽快加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力度。加速改革是A股市场的唯一出路,切莫继续停留在注册制改革与证券法修订的口水战、犹豫不决、左右摇摆、彷徨不前!切莫浪费时间、总在原地打转!再次提醒监管层:注册制改革与证券法修订,切莫再被股民骂停!!!
1.董登新是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如果不是他在媒体网站上不论股市走势好坏都多次发表文章呼吁尽快推行注册制,我还真的没在意他,因为我进入股市21年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他。因为最近他的文章不知为何频繁在证券财经网站上刊登(也许文章符合证监会的用意,所以就被优先刊登),我才特意看了他的博客,想找出他的投资逻辑,我发现其实他根本不炒股,更不懂炒股,就是为了“应景”而有意发表支持注册制的文章,就像股灾换帅之后,他发表文章,既赞扬了前主席,又赞扬了现任主席,真是令人感动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2.我不得不说董登新确实是一个高水平的文人,能够很巧妙地把“借古喻今”这个技巧融入到每篇文章,为每篇文章的用意增色不少。但是历史经验证明,故意歪曲事实,模糊焦点,偷换概念,指鹿为马,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无论多么华丽都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董登新在今天这个股灾4.0版时刻,突然提起“国际版”和“战略新兴板”的被叫停,把投资者呼吁放缓IPO发行节奏与当年投资者呼吁暂停“国际版”“战略新兴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想说明当年的当年国务院决定搁置“国际版”和“战略新兴板”的决定是在广大投资者的压力之下被迫做出的妥协而不是根据当年的市场环境做出的合理决定吗?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董登新当年就不炒股,现在也还是不炒股,他只关心如何增加上市新股(不管是本土的还是海外的),所以他强烈呼吁尽快推行注册制也就不奇怪了。按照我21年的炒股经验,即使是拿着最牛逼的大牛股,也对市场扩容非常惧怕,因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只有不炒股的人才不惧怕股市扩容,只有通过IPO产业链谋生的人才欢迎扩容,所以我说董登新从不炒股绝不是瞎猜。
3.在目前投资者对注册制争得不可开交之际,董登新突然拿出被人们遗忘的早已胎死腹中的“国际版”和“战略新兴板”说事,这是要显示自己的威力,吓死投资者吗?董登新借由香港准备推出“创新板和国际板”来证明大陆在金融创新方面落伍了,企图用激将法来告诉中央赶快加速推进“国际板”和“战略新兴板”,加快推进“注册制”,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吗?大陆有“新三板”香港有吗?大陆“新三板”可不可以叫作“新兴板”或者“创新板”呢?名字叫什么有意义吗?创业板第一大市值股票是养猪的温氏股份,董登新你不清楚吗?大陆的“新三板”有一万多家,香港有吗?你把香港有的拿来嘲笑大陆没有的,而把大陆有的甚至是巨大数量的板块视而不见,你选择性的失忆目的还不就是为了多上新股吗?多上新股对股民有意义吗?按照之前某些人的说法:多发新股可以给股民低价买股票的机会。这是不是强盗逻辑?股民去是买到了低价股票,但是股价一天比一天低,你买股票就是为了看到自己的股价越来越低吗?如果股价永远保持1元钱,那你买它干什么用呢?美其名曰“估值合理”?“新三板”11296家单日成交金额7.7亿元,你觉得再创立一个新的板块有何意义?反正董登新还是不买,所以创立多少板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3.如果说香港有的大陆也该有,美国有的,大陆也该有。那么我请问:香港和美国对证券欺诈的处罚力度大陆有吗?我不是说“处罚”而是说“处罚力度”,董登新等人总是会偷换概念来说明大陆的证券处罚措施是有的,故意回避处罚力度形同隔靴搔痒甚至是鼓励造假。在我看来,严厉的处罚的力度对依靠IPO链条生存的人是不利的,因为这会导致想IPO上市的公司减少,已经上市的公司被罚得倾家荡产,这会影响到那些靠上市公司生存的寄生虫。所以我们看到在这次IPO发行速度的大讨论中,所有支持加速IPO发行的学者都一致性的回避处罚力度形同虚设这个现实。
4.董登新在最后一句话中说到“再次提醒监管层:注册制改革与证券法修订,切莫再被股民骂停!!!”,我觉得这已经充分显示了他的“指鹿为马”的伎俩,证券法修订是广大股民热切期盼的大事,现在没有任何动静,广大股民心急如焚,所以才要求减少或者暂停IPO发行,《证券法》修订怎么是被股民“骂停”的?
5.现在很多学者没有搞清楚一个事实:股票市场是先有投资者出钱,才有股票发行的。出钱的投资者现在却变被当成了“刁民”,股票市场可以不顾投资者的收益,只关心募资上市公司的生存,这是什么乾坤颠倒的状态?出钱的投资者不能对自己的处境有抱怨,抱怨的就是“股闹”,倾听投资者建议的就是“被少数人绑架”,这些观点还能大张旗鼓地证券网站最显眼的位置刊登,为了救活更多的中小企业,你让广大投资者长期忍受亏损,你觉得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吗?不要忘了这是一个进出自由的市场,不要把投资者当傻瓜好吗?
6.董登新本文的要点就是证监会改革不要被投资者“骂停”,这是说所有证监会的新措施都是不能被批评的吗?所有改变都是对的吗?我们知道任何改变都有变好或者变差两种可能,还有继续改革的可能,对改革造成的后果群众提出意见,管理层集思广益,分析完善解决这是非常正常的过程,董登新把中央当年综合考虑广大投资者意见而果断叫停“国际板”和“战略新兴板”叫做被“骂停”,提醒管理层这次注册制不能在重蹈覆辙了,这是“执政为民”的理念吗?我研究董登新过去的文章,发现只要是股市大涨都被他骂得体无完肤,因为他从来不买股票,所以股票市场的繁荣不仅与他无关而且还令他非常痛恨,真正与他有关的就是IPO发行,所以作为跟向松祚一样的研究所,他们这些人才不需要关心股市涨跌,他们不是靠投资二级市场股票赚钱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地位很高,所以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注意到甚至放大,而广大投资者的声音却经常被屏蔽删除。这就是为什么董登新的文章越来越显眼,即使逻辑错误,漏洞百出也能被刊登出来。
支持!
股市的任何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生搬硬套,则会漏洞百出,后患无穷。
例如,一听说股指期货可以平滑股市的上蹿下跳,就搬来了,而且和股票相关度极大的股指期货t+0,股市却是t+1.交易制度明显的是违反三公原则的,为什么股指期货不实行t+1,和股市一样呢? 如果一样,还怎么割韭菜!
例如,一听说熔断制可以缓和暴跌,就拿来了,结果,造成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暴跌,肖钢给熔断了。
例如,国外有个新三版,发展不错,就拿来了,结果,一潭死水,而且新三版也要ipo,现在里面有分四板,乱象丛生。
例如,国外允许外资上市,结果这帮人有要高国际板(未遂)
狗占八泡屎,泡泡舔不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