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两大信号:股市进入稳定健康轨道 严把"入门关"已是常态
进入11月份以来,新股发行再次提速:由此前的每月两批变为每周一批。媒体记者经过梳理后注意到,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中国证监会已经核发了90家企业的IPO批文。而从年初至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核发的IPO批文总数是267家,筹资总额在1745亿元左右。
对于新股发行提速,有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是资本市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过去监管层控量控节奏发行,一些质地相对不错的拟上市企业因为急需融资,只能靠贷款或其他方式募集资金,造成企业杠杆率增加。如今,让更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既有利于降杠杆,也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深交所副总经理金立扬表示,现在整个发行审核速度在明显加快,预期这个势头会持续下去,这样整个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有比较好的提升,原来的“堰塞湖”在化解之中。
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兼发行上市部总监魏刚表示,IPO提速意味着经历去年股市大幅波动后,监管层希望恢复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这对后面的工作很有意义。
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23家,其中,已过会38家,未过会685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31家,中止审查企业54家。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对首发企业申请的审核速度也在加快。媒体记者经过统计后注意到,今年以来,已经有239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审核速度加快,但发审委对于上会企业的审核标准并没有降低。媒体记者注意到,在上会的239家企业中,有17家被否,4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为91.21%。
通过与历年的情况进行对比,这一过会率差别并不大。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发审委共计审核企业分别为122家、272家,分别通过109家、251家,通过率分别为89.34%和92.28%。
另外,媒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还有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被取消审核。
虽然过会率并未降低,但是,今年来发审会的一个典型变化是,发审委问询的问题更加细化、更加全面、更加注重细节。这从披露的问询问题情况中可见一斑。媒体记者注意到,发审委委员们尤其对涉及发行人利益的关联交易、持续盈利、补贴情况、招投标情况等问题触及较深。
而从证监会对企业IPO申请的反馈意见来看,有的公司证监会提出的反馈意见甚至超过40条,比如,广东新劲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反馈意见为44条。至于内容,主要涉及规范性问题、信息披露问题、财务问题等,其中,又以规范性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占多数。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对IPO的审核愈发严格符合预期。当前IPO审核速度的加快并不意味着会对拟IPO企业财务质量、信披合规等问题审查的放松。
除了业内反馈,来自监管高层的表态也对IPO从严监管予以明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日前表示,证监会将加强对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的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市场准入关,杜绝脱实向虚,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创新创业领域。
解读:现在整个发行审核速度在明显加快,IPO的频率和募资规模是监管层短期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提速减量表明监管层谨慎试探市场的承压能力。而一个健康的市场理应承载相对合适的IPO募资规模,IPO的温和加速显示出市场正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