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利空又袭A股 保监会紧急辟谣
乌龙利空又袭A股 保监会紧急辟谣MACD直播室 金融群英会
群组家园›大盘交流›金融群英会›
导读:
6000亿险资撤离不实 A股还是被"吓"跌了
万能险"新规"疑云:撤出A股传言不实 意在完善人身险产品监管
举牌股大跌拖累大盘 保险新规影响几何?
债市回落背后:资金趋紧 央行引导机构去杠杆
险资去杠杆传闻惊扰A股 市场或维持震荡格局
乌龙利空又袭A股 金针探底或迎反弹
"黑周四"再现,大盘周四低开后快速跳水,盘中两次探底20日均线后出现回升,最终跌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盘,沪指下跌0.57%,报收3068.3点;深成指下跌0.76%,报收10679.15点,两市成交量出现一定程度放大。
盘面上,高送转、次新股等为数不多的板块逆势反弹,地产、船舶、建筑等板块则处在跌幅榜前列。个股方面,震荡中个股分化加剧,两市共40股涨停,但大幅下挫的个股家数也明显增加。
可以看到,沪指在围绕3100点整数关口来回震荡数日后破位下行,主要是受多重利空影响。首先是保监会下发监管意见,中金公司就此认为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其次是大量资金脱离信贷流入房地产,银行紧急"刹车";最后是网贷管理暂行办法出炉,对于P2P监管加强。而这些利空直接导致了A股的加速调整。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监会收紧万能险"对市场打击最为明显。中金公司称,预计目前A股中约有5000-6000亿存量资金来自于高现价万能险。新规若实施,来自万能险的存量资金会逐步在5年内被置换或取出。
不过,这一利空消息再度被证伪。昨日收盘后,针对市场上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该传言不实。
接据记者采访的券商分析师表示,突发"利空"加速了资金的出逃。短期来看,大盘在封堵前期向上跳空缺口后再探20日均线后获得支撑,下行空间不大。但技术面走弱,以及利空消息对情绪面的影响,我们认为短期市场仍将震荡消化,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逐渐上移的20日均线对股指的支撑。
突发"利空"也打破了大盘短期运行节奏,而周四一根金针探底又为后市埋下了反弹的伏笔。值得一提的是,自A股从2800点启动开始,三个月时间共出现过6根跳空低开阴线。广州万隆表示,巧合的是,在类似的阴线出现之后,市场都会在短时间内收复失地,随即展开上攻。如8月1日市场突然跳空下挫,但随后就是多头持续发力,最终拿下3100点。那么,第7根跳空低开阴线就在周四横空出世,是否预示着此时就是空方的最后一击,仍有待时间来验证。(金融投资报 林珂)
6000亿险资撤离不实 A股还是被“吓”跌了
保监会昨辟谣:完善人身险监管制度尚在征求意见,险资将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
曾经以高收益风靡一时的万能险,如今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昨日(8月25日),有媒体报道称,“据中金公司测算,预计目前A股中约有5000亿~6000亿存量资金来自于高现价万能险。新规若实施,来自万能险的存量资金会逐步在5年内被置换或取出。而由于新增产品进一步收严,来自这一类保险公司的增量资金恐受影响。”
由于今年以来,保监会确实多次下发文件,加强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力度,控制保险公司高企的负债成本。因此,上述消息曝光后,引发市场震动,股市开盘急跌。不过,当日盘后,针对这一传言,保监会在官网刊文指出,该报道不实。
但万能险问题仍为各方关注,比如,究竟有多少万能险资金流入了A股,万能险以至于险资整体对A股市场究竟有多大影响等。为此,媒体记者采访了诸多业内人士,他们均表示,随着我国进入利率下行通道,以非标资产为主的另类投资才是险资重点关注的领域,险资对投资股市是比较谨慎的。此外,万能险在险资整体规模中占比较小,绝对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多。
保监会:传言不实
近日,保监会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征求了部分保险公司的意见。这一行为引起业内种种猜测,有报道称,保监会此举是拟对中短存续期产品额度计算方法、保险金额、万能险账户管理、退保费设定、预定利率、年金保险形态等多方面,作出重大调整。
一时激起千层浪,与之相关的消息开始不断被“放出”。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万能险撤离A股”的言论。有媒体报道称,预计目前A股中约有5000亿~6000亿元存量资金来自于高现价万能险。新规若实施,来自万能险的存量资金会逐步在5年内退出A股。
受此影响,昨日(8月25日)A股开盘急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3068.33点,下跌0.57%,其他股指跌幅相仿。对于市场传言,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当日盘后表示,上述传言不实,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希望社会公众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同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保监会将进一步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引导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养老储蓄类产品,集聚长期保险资金,落实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这位负责人还指出,保险资金是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将进一步发挥长期投资优势,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
业内:“绝对没有那么多”
虽然市场传言已经被保监会辟谣,但是万能险在A股市场的存量究竟有多少,仍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险资不断举牌上市公司的背景下,大量万能险资金流入股市已不是新闻。
媒体记者注意到,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25638.28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7232.38亿元,占比13.7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是整个行业的投资规模。作为保险资金投资的一部分,万能险占比远低于大家的预期。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出现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的万能险产品,其持股市值合计为1131亿元。
“绝对没有那么多(6000亿元),这个太夸张了。”某险资从业人员向媒体记者表示,目前险资在A股市场上的整体配置比例很低,绝非外界想象的那么多,而万能险在整个险资配置规模中的占比很低。此外,险资对于投资股市是很谨慎的。
以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来看,截至8月24日,两市共64只个股的股东中出现万能险资金账户,由万能险账户持有的股数共有41.77亿股,持股市值为655.45亿元。
另类投资才是险企最爱
事实上,随着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以及股市震荡盘整,险资在投资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016年以来,险资四大类资产配置中,有一个类别特别受关注,即其他投资。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以另类投资为主的其他投资占比达到了35.10%,在各类投资中占比最高。而在今年初,这一占比仅为28.65%,7个月的时间上升6.45个百分点,是各类投资占比中上升最快的板块。
“以寿险为代表的保险资金成本比较高,能配置非标资产就会配置非标资产。”某险企资管公司高管向媒体记者表示,险资尤其是一些寿险公司,会尽可能地配置非标资产,比如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或者信托投资计划等。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另类投资一方面在中短期内可以帮助险资获取优于传统资产类别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管理其偿付能力。特别是在寿险行业,久期较长的私募股权、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能够很好地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
同时,相比投资股市的期限性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另类投资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追求稳定收益的诉求匹配度更高。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亦指出,因为非标资产尤其是债权类非标资产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收益稳定,因此更符合寿险资金的配置需求。
此外,在谋求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在逐步降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有一些产品已经出现利差倒挂现象,这给投资带来很大压力。”上述险企资管公司高管告诉媒体记者,资管机构现在也会对险企销售的保险产品提意见,建议险企降低相关产品的收益率,或者是减少高收益产品的销售。(每.日.经.济.新.闻.袁.园.)
万能险“新规”疑云:撤出A股传言不实 意在完善人身险产品监管
谣言止于智者。
8月25日,针对市场上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该传言不实。
21媒体记者多方证实,保监会确于8月23日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讨论《关于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精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但这两个征求意见稿处于初期讨论阶段,并未正式下发相关机构,具体内容存在进一步商榷之处。
不仅如此,上述两个征求意见稿并非只针对万能险,而是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征求了部分保险公司意见。事实上,万能险仅属于保险公司保费来源中的一部分,且总体占比并不高,如果投资行为合法合规,不存在所谓“资金乾坤大挪移”情形。
文件内容仍存变数
8月23日,保监会组织有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讨论上述两个征求意见稿,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引导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养老储蓄类产品,集聚长期保险资金,落实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
其中,涉及万能险的内容,如强化万能账户结算利率管理,如果实际利率低于最低保证利率,需要通过万能特别储备账户平滑,如果不足需要通过自有资金补足,但是同时需要下调结算利率至最低保证利率。
再如,强化万能账户管理,强化资金划转时效、账户独立性,引入外部审计;明确附加万能产品需要总精算师进行中短存续期判定等。
一位中小保险公司精算师对21媒体记者解释称:“目前,一些保险产品主险是传统寿险产品,附加险是万能理财产品,实际销售以后者作为卖点,本质接近中短存续期产品。”
此外,会上还讨论了进一步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额度管理,取消2倍净资产的规定,调整为2倍投入资本的可行性,3年以下产品占比细化至2016年90%、2017年70%、2018年50%、2019年及之后30%等。
不过,上述两个征求意见稿仍处于初期讨论阶段,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上述两个征求意见稿仅是纲要,具体表述和内容有待进一步商榷,无法作为最终的参考。”一位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对21媒体记者坦言。
“文件还存在一系列变数,如其中关于人身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预定利率的要求;保单贷款额度的限制等,一切言之过早。不仅如此,影响远不及个别媒体所言之大,如对于保险期限5年及5年以上的趸交人身保险产品,前三个保单年度内的退保费用不得为0等,都可以通过提高结算利率来规避。”一位外资保险公司精算师亦对21媒体记者表示。
资金搬家现象难现
上述两个征求意见稿对万能险账户资金在A股中的影响,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普华永道精算合伙人金鹏对21媒体记者分析称:“万能险保单所形成的资产,进入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内资产。保险公司作为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通过保单获得保费,并将保费形成的保险资金,用于各类投资,形成保险公司的资产,这些资产用于支持保险公司的保单负债。”
与此同时,“从投资风险的角度来看,监管机构已经对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及万能险投资股票分别进行了投资比例限制。如果保险公司万能险资金投资符合监管要求,便不存在所谓的6000亿万能险资金将陆续撤出A股的说法。”一位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对21媒体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说道,“对于理财型保险产品监管收紧是一种趋势,是为防止在资产荒下资产负债不匹配压力加大,导致出现利差损的情况。万能险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较高的绝对收益目标压力下,通过配置流动性较好的蓝筹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资金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不可或缺。”
此外,北京保险研究院研究员孙天印对21媒体记者强调:“首先,万能险确实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等同于短期高现价产品,绝大多数万能险产品资产配置上短中长期均有,期限上是合理的。其次,从偿付能力角度,万能险需要计提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受到偿付能力的约束,保险公司会避免资产错配。最后,不管是监管层面,还是公司层面,都对风控有严格要求。”(.2.1.世.纪.经.济.报.道.李.致.鸿.)
举牌股大跌拖累大盘 保险新规影响几何?
8月25日,市场继续担忧保险资金减仓,在举牌股领跌的拖累下,大盘也继续一蹶不振,跌幅一度逼近1.5%,下午在万科A(000002.SZ)回升带动下股指有所回升,收盘上证指数跌0.57%,报收3068.33点,两市成交略多于5100亿元。大多数举牌股延续了昨日跌势,嘉凯城(000918)、金融街(000402)、廊坊发展(600149)等跌幅依然都在5%左右,也对大盘形成拖累。
下午收盘后,针对市场上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该传言不实。近日,保监会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征求了部分保险公司意见。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希望社会公众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这位负责人强调,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中国保监会将进一步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引导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养老储蓄类产品,集聚长期保险资金,落实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保险资金是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将进一步发挥长期投资优势,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
保险资金新规到底对A股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有保险业内人士认为,相关规定更多是表明监管态度,可能只会对新增的有所限制,给保险公司留了足够的退路,不过对中小保险公司有较大影响;短期来说大盘可能还要横盘一段时间,下一轮上涨依然需要新的因素催化。
23日晚间有媒体报道称,8月23日上午,保监会召集15家公司召开会议,下午则征求了另外15家外地寿险公司的意见,拟对保险公司开发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限制。对于市场上居高不下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保险公司开发的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不高于3%的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不高于3.45%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报送中国保监会备案;保险公司开发的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高于3%的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高于3.45%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报送中国保监会审批。
上海一名保险资管人士据记者表示,短期产品续接不上的话,保险资金可能会降低一定仓位,这对相关股票肯定有冲击。保监会的规定对保险公司肯定是有约束的,但其实合同规则细则上面留一些空间;这实质是威慑性文件,而不是约束性文件,也给保险公司留了足够的退路,让他们能够逐步转型,主要表明监管态度,而不是表明监管执行的,情况跟此前的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也有类似之处。总体上而言,现在不少保险公司的运作肯定是有问题的,现在产品支付给投保人成本在4%和5%之间,有些产品甚至更高,再加上渠道成本,总成本最少在7%以上,但市场找不到7%以上的收益产品,所以不匹配的情况确实存在,监管更严格后,大的公司可能撑得过去,但中小保险公司就不一定。
国海证券(000750)策略分析师樊继拓称,股市近期上涨的核心逻辑是资产荒,资产荒逻辑成立基础是低估值和利率不断下行,低估值的板块已经轮动过一遍了,如果继续演绎需要利率继续下行,但目前看来边际上有不好的变化,前期利率快速下行,投资者对经济下行、通胀下行、降准等预期充分。随着降准迟迟不来,美联储主席耶伦讲话,经济和通胀季节性回升,可能都不利于利率继续走低。而资产荒导致的低利率资金入场,主要还是通过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但保监会对万能险的监管加强,影响了配置型资金进入股市。
海通证券(600837)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对于股市而言,如果货币宽松延后,利率步入震荡,那么类债券高股息蓝筹可能也会短期休息,但在利率长期下行的逻辑下,如果股价出现调整那么股息率反而会更高,也意味着长期投资价值会更高,这其实是价值投资者的好机会。
上述保险资管人士称,现在很多地产股的实际价值并没有在报表释放出来,尤其是持有大量优质物业的公司,账面值都比实际价值要低,未来逐步释放的话,可以转化成为利润,股价有所回调后,依然是保险资金青睐的资产。
持有大量优质物业的公司,账面值都比实际价值要低,未来逐步释放的话,可以转化成为利润,股价有所回调后,依然是保险资金青睐的资产。(
债市回落背后:资金趋紧 央行引导机构去杠杆
债市回落背后:资金趋紧,央行引导机构去杠杆
债市近期交投异常火爆,只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债牛脚下有点拌蒜,本周以来连续调整,此前担心收益率下滑太快而失业的债券交易员总算可以松口气。债市回落本在意料之中,但其背后又有重要信号,最直白的一点就是提醒各位玩家:市场资金其实并没有那么宽松。
央妈出招引导去杠杆?
“最近债市跌的挺厉害,交易情绪对市场影响很大。央行开始回收流动性打击市场情绪,放大了波动,涨了两年半,大家本来就比较慌,所以最近陆续有止盈盘在涌出。”有大行交易员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8月16日起,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普遍上行。反映市场预期的国债期货近几日连续下跌,23日曾经创出近三个多月来最大跌幅。今日债市交投活跃,各个期限收益小幅上行,较前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在博道投资合伙人、高级债券投资经理陈芳菲看来,国债近几日的调整有两大直接原因:
一是前期涨幅过大、涨速过快,导致交易拥挤,一些机构交易盘甚至在做超长久期的利率债品种。一级市场也异常高亢,投标倍数动辄10倍以上,呈现超买迹象。而7月经济数据公布对债市有短期利好出尽的意味,市场表现脆弱;
二是7月至今资金持续偏紧,短期的融资压力会导致获利盘了结,带动踩踏式下跌。
从银行间市场情况看,近期市场资金总体呈现紧张态势,今日有所缓解。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进行了1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800亿14天期逆回购操作,今日到期7天逆回购500亿元,单日净投放量1700亿元,创下本月来最高。在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后,市场对短期内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预期有所降温。
“有关金融市场去杠杆的政策陆续都在出台,对市场震动较大。央行选择将逆回购期限拉长,等于提高了资金成本。同时有窗口指导部分大行,控制短期限资金的融出节奏,有点逼着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的意思。”上述交易员称。
债市长牛格局仍在
尽管债市中短期遭遇波折,但长期牛市格局仍被业内所看好。某银行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债市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长期上涨趋势还在。“银行体量大,只能做大趋势,收益率大趋势还是向下走,所以我们只会选择在调整的时候继续加仓。除了利率债,也会增加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
陈芳菲认为,7月国内经济数据不佳,基本面对债市其实是利好的,经济增长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较低的增速。分类别看,首先对高等级信用债形成利好,优质企业经历前期去杠杆后财务基本面改善、现金流好转、偿债能力提高。
融资需求减少导致中高等级信用债供给有限,供需环境好转。其次,利率债受基本面影响较大,疲软的基本面也对利率债形成利好。资产荒下,大量资金风险偏好在下降,配置上对于标准化债券需求很大。综合来看,债市更倾向于是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上涨。
不过,她也提醒,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最近有趋紧迹象。美国加息预期抬头,日本倾向于运用财政政策刺激,欧洲对负利率环境下的宽松比较谨慎,而中国央行由于汇率压力,也表态短期不考虑降准,因此国内债市的调整周期可能会延长。“以前水龙头打开是敞开供应,现在有所收紧,这对资产价格会有抑制,此时加杠杆、拉长久期的操作风险会比较大。”
海通证券(600837)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在谈到债市时也认为,债券短期步入震荡,长期依然向好:短期存风险点。
1)经济通胀短期平稳,并未明显失速,而财政政策和PPP也有可能发力、托底4季度经济。
2)4季度通胀存短期反弹风险,美国12月加息预期仍存。
3)央行近期维持资金紧平衡、控杠杆的意图愈发明显,14天逆回购也可能重启,短期内降息降准难现,去杠杆也对债市不利。
长期仍看好债市。但从长期基本面看,我国地产需求难言改善,拐点越来越近;财政收支捉襟见肘,基建投资也不乐观,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今年的10年国债利率已突破2008年2.7%的低点,2017年则有望突破2002年2.3%的低点。(券.商.中.国)
险资去杠杆传闻惊扰A股 市场或维持震荡格局
“今天市场的下跌也是出于对险资传闻利空消息的反应,且反应得较为充分。”8月25日,海富通领先成长(519025)基金经理张金涛盘后称。“不过,即便按照消息所称万能险资金在2017年退出,退出的时间也较为充裕,也无需过度担忧。”
不过,针对市场上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盘后指出该传言不实。
该负责人回应称,“近日,我会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征求了部分保险公司意见。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希望社会公众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张金涛对21媒体记者表示,“万能险投资A股受限,与此前理财资金受限等事件,都体现了加强金融监管,全社会去杠杆的趋势。这一趋势对于市场高度有所限制,预计市场依然将维持震荡格局。”
当天,华泰证券(601688)研究员罗毅在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万能险资金不是静态撤出股票市场,调整并非一刀切。其宗旨在于防风险,预防“短线长投”匹配资产负债,强调保险姓保。
二级市场上,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震荡态势。当天,沪深两市双双小幅低开,上证指数以3073.44点开盘,随即低开低走,最低下行至3041.50点。随后震荡回升,收窄跌幅,收盘报3068.22点,全天跌17.55点,跌幅0.57%,成交2008.60亿元。
A股现过激反应
8月25日,领新投资投资总监刘东明盘后表示,“从盘面来看,部分媒体对意见稿的过分解读使市场对6000亿万能险撤离股市产生了明显的过激反应。”
刘东明称,保监会的意见稿是“拟进一步收紧高现价产品,并首次对市场上居高不下的保险产品保证利率做限制”。
“我们理解,这大致是说对于一些承诺高利率的产品要限制,但市场的情绪往往受到各类消息影响随波逐流。目前,我们还是建议不要盲目抄底,观望为主,控制好自身仓位。”
在向量多维基金经理侯玉成看来,保监会加强对人身险、万能险等的管控是个大好事。此举有利于引导资金趋向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发展是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基础。保险市场重在中长期的“概率性的保险”,而不是高利吸引社会的短期热钱。因此,这一点越早纠偏越好。
侯玉成表示,近几年大家纷纷成立险企、社会资金在涌入,部分险企甚至成了一个高利高息揽资、甚或变相入市炒股的“通道”,这是很危险的一个现象。若不想再见到崩盘,当前的管控不但需要,而且应更严。这也是在给该行业降温、也是在保护这类险企。
“可能有不少投资人认为这一措施对市场是个利空,其实只是个短期的局部影响。就类似于当真的把杠杆彻底去掉后,大家最终会发现证券市场反而稳定了、市场风险反而比过去的‘杠杆堰塞湖’小多了。”侯玉成直言。“当前,这种险资的入场模式,虽然短期给局部股市带来的需求买入,但中长期看,很可能又是一个股市动荡的潜在‘风险堰塞湖’。”
私募基金经理李树伟称,即便如传言称万能险5年分步撤离,5年时间减少6000亿资金对体量庞大的股市算不上重大利空。“中国股市不缺资金,庞大的居民储蓄、企业的中短期闲置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养老、私募等等,均是股市的资金来源,缺的是投资者信心,信心源自哪里,源自健康的市场环境和相对公平的市场规则及健全的法制。”
中小险企或受影响
罗毅在报告中称,根据目前的调整规定,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2倍以内,并给予缓冲期,在接下来4年分别调整占比至限额的90%、70%、50%、30%。而这部分受调整的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将由新的合规保险产品来承接。
“保监会强调产品设计而非阻隔万能险。我们预计调整将从万能险账户管理、退保费,人身险预定利率、年金形态等多方面开展。”罗毅在报告中写道。“此举并不是阻隔万能险,而是强调保险的保障属性。截至目前我国万能险占比31%,而美国占比40%。因此,期限结构的调整是关键。”
深圳一家保险业人士则告诉21媒体记者,“万能险存量期限五年,其实影响是短期的。即便是存量、增量都受影响的话,整体影响也会不大。其实,保险公司有很多办法规避的。假如单只产品受限,那就把它拆开。”
该人士表示,不同产品算不同投资组合,不断发新产品,名字不一样条款差不多。即使限制单个股票持仓比例,也可以分散投资,监管层不可能限制总额。因为这是个变量。此外,除了万能险以外,保险公司还有投连险和分红险。
罗毅认为,此次调整将倒逼以高预定利率为卖点的中小保险公司调整负债结构,增加死差的权重,并预防利差损和集中退保产生的现金流挤兑风险。同时,调整负债期限结构防止“短线长投”,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在新规调整下,我们预计以中短存续期为主、以高预定利率为主的中小险企将受到一段时间的冲击,但利好大型险企。”罗毅表示。
海通证券(600837)分析师孙婷也称,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受限与销售难度加大将显著降低对这种产品依赖度极高的中小保险公司的保费和险资投资规模。
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1-7月,主要由中小保险公司贡献的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大部中短存续期)新增交费8670亿元,同比增长119%,远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的48%增速。其中,华夏人寿、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等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数倍于原保险保费收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