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xxc111 发表于 2016-8-10 14:27

投机客的世界


一个股市投机客的历年心得与回忆1

文/By;王力群


(我所尊敬的托斯科兰尼都是自己是投机客,而不是投资人,所以我也不好意思把自己定位成投资人…)

【开始】

我最早投资股票,是在1989年拿我文明用语钱进场,后来惨赔八万元。在那个时代,八万元是一笔不算太小的数目字,但是我并没有觉醒。

在往后的二十多年,我偶尔会想到这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我当年赔了这么一大笔钱(对一个学生来讲算是大钱了)之后,却毫无羞愧反省之心?」

而在这二十多年的后期,我想到这件事的频率也愈来愈高,而且思考的题目也逐渐蜕变为:『为什么我反省这件事的次数会这么少?』

「失败」不能不说是可怕的事情,但是更可怕的是『反省失败』并没有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太大的份量。

【老师】

我开始投资股票的时候,没有老师,没有任何人教我,我也没有想到做股票需要找个老师跟他学。

我并不是自傲到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而是我当年根本就不知道股市需要跟老师学。

多么可怕的「不知道」啊。

之后,很多年的时间,虽然身边还是有一些做股票的朋友,但是严格讲起来,我还是算在股市中「独自摸索」。

独自一个人的学习旅程有利有弊,就股市获利而言,独自一个人的学习是弊多于利,因为一个人的摸索几乎都是失败的,我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但是就股市以外的知识领域而言,独自摸索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经验却让我收穫良多。不过,前提是:一、你要能够摸索成功;二、你能够有办法把股市成功的经验带进别的领域。

我到现在仍然衷心期待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好的老师教我想要学的东西。


【无知】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更可怕的是:不但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且还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

股市教导我的最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就是它告诉我:『你永远是无知的,除非你成了佛。』

因为我无知,以别人总感觉现在的我好像总是在求知──其实那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对「无知」感到一种深层的恐惧。

不过,很多的股市输家似乎从来也不曾把自己的无知归因为恐惧的总和。

【知识工具】

我们刚进股市的时候,个人电脑是386,至于现在已经普及化的看盘软体,那个年代还没有,k线图只好自己动手画。

现在的股市软体多,股市书籍也多,对于一般的投资人简直是天大的灾难,因为真正有用的知识会被一堆没用或三流的资讯所埋没,这叫劣币驱逐良币。

但是这么多的知识对于天才却非常有帮助,因为天才型的学习者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识管道,至于「如何选择正确的知识?」──因为他们是天才,所以他们自己会有那个『机缘』去选到对的东西。

重要的是学习精神,而不是操盘工具──可惜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天才】

科学才,我看过很多,他们好像天生就会算那些高深的数学;但是哲学或历史方面的天才,我没有看过。

股市天才,我也没看过。大家都是从失败中累积教训的。

有股市天份的人,不少;但是没有那种年纪轻轻就独自完成一套严密的股市操盘理论的天才。巴菲特应该算是天才,可惜的是他始终没有公佈自己全套的操盘理论。

不过,有趣的是:股市中很多人用天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我常常跟别人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门知识如果牵扯到人类的「心理」的话就生不出天才,他们大部分都回答我说「因为人类把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也有人是告诉我说「因为人类心理学不像数学那样确定而完美」。

他们讲的都对。

【K线】

台股在民国79年大崩盘之前,没有所谓的「K线学」。台股的K线产生『知识』,是民国79年2月12日以后的事情,从那一天开始,台股诞生了『K线学』。

对于股市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直到今天,我还在思索这个现象背后代表的意义。我相信这个理由一定很有趣。

我们应该封1990.02.12为台股K线学的诞生纪念日。顺便提一下:台股的最高点12682也诞生在那一天早晨九点钟的开盘后不久。

也许有同学会问:既然K线学这么晚才出来,那么民国79年之前可以用什么技术面去操盘?

喔,那当然是型态学跟均线学。

嗯,但是在民国74年之前,连均线也没用,只剩下型态学可以使用。

这个情况跟现在的某些商品期货市场类似。

对一般的操盘手而言,最难的是型态学,而不是K线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投机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