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18 发表于 2016-3-9 14:41

机构揭秘三位“主席”都避谈股市真相:怎么表态都有麻烦

机构揭秘三位“主席”都避谈股市真相:怎么表态都有麻烦

MACD直播室 金融群英会http://bbs.macd.cn/plugin.php?id=macd_chatroom:zhibo&rid=88
群组家园›大盘交流›金融群英会›   http://bbs.macd.cn/group-269-1.html


  3月9日,无独有偶,凤凰证券昨晚就发现了,前后三位证监会主席对股市避而不谈,今天长城证券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长城证券发布研报认为,此现象凸显监管层在“改革与维稳”之中的纠结心态,以下为研报全文。
  三位“主席”都避谈股市,监管层纠结“改革与维稳”!
  现在的A股,已到了让监管层集体“失语”的地步了。在这背后,更多的是监管层在“改革与维稳”之中的纠结心态!
  3月8日,新任证监会刘士余说:今天交易日不能讲股市,祝沪深股市发财……
  3月8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被问到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问题时,他特别强调,“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大家对敏感问题要如实报道,我没说延迟,也没说正要做。”
  3月7日,曾任证监会主席的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被问及股市的问题时表示,已不关心股市,更关心萝卜白菜价格。
  眼下监管层集体避谈股市,表面上无非就是不敢说,不愿说,怕“说错了话”导致股市剧烈波动。正如8日记者提问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您又提注册制,是什么意思?李超答:你这是要问罪啊,要把股市大跌的责任扣到我头上。此时的背景则是,截至当天9:45,A股全线下挫,创业板指跌逾4%,中小板指跌逾3%;沪指均跌逾2.6%。【
  研究员认为,让证监会三位“主席”对股市“无语”的背后,更是监管层的纠结,既想改革又想维稳。而无论是从两会还是A股市场正处在去年股灾以来的第四轮下跌中这样的大环境看,恐怕维稳的需求大于改革。所以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既然无论怎么表态都有麻烦,那干脆就不表态。于是,股市成了“管理股市的人”都不可触碰的话题,颇具幽默意味。
  稳定与改革的“跷跷板”
  市场稳定与改革,是刘士余主席跷跷板的两端。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他接任证监会主席一职之后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在市场稳定层面,去年救市时国家队大举扫入的股票,要回归市场虽遥遥无期,但一些行政措施,包括“阉割”股指期货、禁止大股东减持等举措,则会在今年内陆续解禁,如何尽快但平稳地让这些措施退市,避免触动A股暴升暴跌,是一大考验。
  在改革推进层面,一方面,目前IPO注册制时间表已定。资料显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12月27日通过股票注册制改革授权决定,注册制实施的法律障碍消除。按照计划,授权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即可施行,期限为两年。目前证券法还未修订好,如何在维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更稳妥地推进注册制,新任主席将面临巨大考验。
  另一方面,推出新三板转板、建立上海战略新兴板分别在2015年11月份和2016年1月份被提出;深港通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正式推出的时间尚未确定。这些“肖钢时代”的未尽之事,刘士余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推进,备受市场关注。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上述改革措施对A股市场而言大多是利空。
  例如,2月25日A股暴跌,就有市场分析认为,与注册制改革授权生效临近有关。此次暴跌还迫使证监会在2月26日开盘前进行罕见早盘澄清,称从未单独研究过创业板注册制,根本不存在3月1日创业板全面停止审核的安排,也不存在主板、中小板择期再做安排的问题。
  证监会易帅后,等待新掌门刘士余的,是未竟的改革事业。但经历过股灾暴跌情绪极为不稳,投资者信心迅速下滑。因此,提振股市,稳定市场,重新建立投资者的信心是当务之急。此前,就有外媒援引不具名业内人士表示,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工作重点将会放在稳定而不是改革上,证监会可能会推迟IPO制度改革。
  是的,刘士余上任之初时的A股市场正处在去年股灾以来的第四轮下跌中,稳定市场确实是当务之急。研究员认为,如果上述不具名业内人士所言为真,那么其背后则隐藏着一个“简单、粗暴”的股市治理逻辑,即改革很可能导致A股不稳定……,因此,还需要政府加大干预力度,股灾救市期间的一些扭曲性的行政干预不会轻易退出市场,A股要回归股灾之前的常态化,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中国股市的“三粗主义”(粗犷发展、粗暴干预、粗糙管理)继续盛行,那么未来市场不确定性更高,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风险控制。
  总结
  研究员注意到,刘士余主席在两会上只有三次公开表态,分别是——
  今日交易日不能讲股市,恭祝沪深港股市都发财。(3月8日)
  新主席的首要任务就是监管。他的监管思路很明确: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只有监管才能保证改革的措施顺利实施。(3月5日)
  将尽自己努力,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广大股民合法权益。(3月5日)
  而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刘士余还未出新招。现在,再加三位证监会“主席”都不愿谈股市,这或许体现了,当前刘士余主席包括整个监管层内心的纠结——
  短期内,为了稳定市场而暂缓改革,可是,改革却可以营造长期市场稳定的环境,如何取舍? 鉴于刘士余主席从来没有证券市场职场经验的情况,可能会先沉下来研究市场,然后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到中国股市症结,制定治理当前股市乱象的对策。
  只是,跌跌不休的市场和亟需改变的股市制度,留给刘士余主席调研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周二“V字”惊天逆转,与两位监管高层有何关系?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8日上午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组会议,在被问到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问题时,他说注册制还在研究。李超特别强调,“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大家对敏感问题要如实报道,我没说延迟,也没说正要做。”在会议的间隙,记者再次询问有关注册制的问题,他的回答仍然是“还在研究论证”。
  副主席的话语刚落,A股应声暴跌。主板一度下跌约3.3%的幅度,创业板甚至跌幅超过4.5%。
  而刘士余主动对记者说,今日是两地交易日,他不能讲股市。当有人大代表建议刘可以说恭祝香港的话,刘士余就笑言:“沪深股市都发财,你放心,还有港股,这是姐妹花”。
  主席的话一落地,A股开始反弹。截至收盘,大盘强势翻红,收下6连阳,创业板甚至大涨2.5%。
  不一样的说法下,A股就沿着不同的轨迹波动。那么,可以说市场涨跌的本质就是因为注册制吗?
  你怕注册制,就不怕别人赚你的钱?
  对于A股市场,每次出现对注册制的一言半语,市场就会风声鹤唳。每每以大跌回应,8日的市场反应也不例外。
  研究员注意到,近期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3月3日上证报发了一篇关于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的稿件,题为《战略新兴产业板未推迟一切准备顺利》,但被有关媒体转发时被篡改为《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都没有推迟》,最后弄得上海证券报发文“维权”,桂敏杰本人也出来回应,“并未对注册制改革作任何回应”。而该事件却令当日市场发生资金产生分歧,盘中频繁震荡。
  基于研究员对当前存量格局的判断,市场上绝对收益投资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每次慢涨急跌,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马上获利出局。到了卖盘萎缩时,他们就马上建仓杀入。而剩下的那些苦熬的散户,只能沦为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祭品”。只有真正摸清市场运行逻辑的人才能敢于拿住筹码,在市场无知的波动下狂蚀他人的血液。多数投资者在因为小道消息的误导下而作出错误操作,更多的是缘于对注册制的不理解和盲目畏惧。这样一来,在“注册制”这类消息影响其追涨杀跌之下,就成为了少数投资者高抛低吸的良机。
  不要自己吓自己,注册制注定是一个长期工程
  研究员认为,当前市场的战略方向不在于注册制这个手段,而在于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稳定建设。正如我的同事黄歇先生在8日的内参上指出“中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理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工作重心将从强调注册制这一结果上,全面转移到推进市场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上……如今,李克强总理‘拿掉’了本不应该附加在‘注册制’身上的短期性议题,而让刘士余在证监会的岗位上上更多强化监管与制度改革,既为刘主席的新工作‘解套’,也从根本上为注册制的实施‘打基础’。”。
  研究员再次强调:注册制是中央政府“未来五年”的一项“战略目标”,但并不是急于要在2016年(这个十三五的第一年)推行的“政治任务”。
  决策层本就没有“‘强推’注册制2016年实施”的计划,而是争取了一个“为期两年的政策修订、改革推进”的时间窗口与法律“豁免期”;2015年的股灾,尤其是“熔断机制”试点的失败,确实会使得决策层和监管层对重大政策制度的推进,更加“审慎”,但这种调整仅仅是“节奏”和侧重点的把握,不会是“方向性”的。
  基于每次提出注册制,市场都会产生波动。研究员近期也谈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对于注册制的模糊化处理,是对于市场最好的结果。这个事情无论说做还是说不做都对市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投资者要从骨子里意识到,注册制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会缓步地推进。
  要相信直言当前工作重心在于维稳的证监会会控制好注册制的节奏,不要庸人自扰。对于当前的股本市场,扩容已经不单单在通过股市来进行了,其余政府推出的新兴板块也是在落实政府的扩容战略,这对于国家金融市场而言,是一个已经开始了的计划。投资者不要老是盯着注册制实施没有,博览研究员相信,它会在你不经意间来到。
  所以,对于扩容的大方向下,单单一个注册制不会改变市场运行的根本方向。所以投资者对于既定的投资策略来讲,尽管按照分析来操作。不然每次被一些虚无缥缈的小道消息唬住而调整仓位,结果追涨杀跌,反而在舆论的误导下错误操作,为市场内的某些“不怀好意”的机构投资者所利用。最终成为市场上的绝对收益投资者通过舆论来制造无风险套利机会刀俎之下的“鱼肉”,反而得不偿失。
  总结
  投资的大忌有一点是“见风就是雨”。市场运行有其自身逻辑,决策层制定政策也会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作为投资者,不应该把一些小道消息作为自己判断大势方向的依据。要理性分析市场,不然你只会逐渐沦为市场上引颈待戮的“韭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机构揭秘三位“主席”都避谈股市真相:怎么表态都有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