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erzhan 发表于 2016-2-19 12:39

炒股心得(60 )—评“钟伟: 这四件大事对中国经济是好事还是坏事?”(2016/2/19)

在2015年底,当美联储开始加息,以及中国开始强调“供给侧改革”时,人们似乎看到了发达经济体复苏的曙光,以及中国加速市场出清的姿态。尽管金融市场可能承受压力,但绝少有人预见到进入2016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如此剧烈协同共振;更难预见到内地A股,香港股市和东京股市会成为全球下跌的暴风眼。
  面对情绪,从理性演绎逻辑的力量可能是相当有限的。举三个小例子,然后我们看同样的理性逻辑,是否可能继续收获意料之外的结果。
  例1,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是好事是坏事?  在2014年底,我试图分析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时,曾以为低油价对中国经济不是坏事情。毕竟中国是原油的净进口国,目前中国原油进口需求量仍然年均增长超过4%,我粗浅地以为,历史记忆是,当高盛声称油价将要突破200美元/桶时,中国经济饱尝资源瓶颈制约,企业成本推升效益下滑,通胀高企。现实情况是,仅油价一项,就至少能为中国经济每年节约1万亿元以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对中国也是利多弊少。看来低油价对中国企业而言,其原材料采购带来的财务成本节约,也许能提升其财务表现。在2014年底,我据此认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相当于为中国企业大幅缩减了原材料购进成本,因此2015年经济增长保7的难度不大,同时2015年4季度甚至有可能因物价环比改善而有较好的投资和消费表现。
  时至今日,事实证明我当时的思考逻辑是错误的。中国石油的石化企业在海外有可能有约2000亿美元的能源投资,在境内也大量进行高成本油气资源的采炼,中国政府以巨大财政投入去进行新能源建设,而新能源行业十分昂贵而脆弱。因此很有可能,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财务盈亏平衡点是建立在较高资源价格的基础之上,低油价使得这些行业一片衰败。不仅如此,大宗商品的低迷加剧了中国输入型通缩的压力。我一厢情愿地以为低油价有利于中国经济,事实证明低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机制复杂得多,到目前为止,我甚至无法判断低油价对中国经济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许经济持续下行的原因更在油价之外呢。
  例2,疲弱美元指数对资产价格是好事还是坏事?  让我们回顾一下美联储加息前后,人们对加息后果的普遍预期。首先,美联储是谨慎的,其加息与否已被市场充分吸收,在2015年12月,人们甚至用一种不耐烦的心态等待加息“靴子”落地。其次,加息之前美元指数较强,加息之后美元指数可能会弱一些,但美国经济稳固的表现仍足以支撑大致强势的美元。再者,2016年美元仍会加息,无非是加息节奏陡峭还是迟缓。最后,美联储加息明确了美元强势,美国有可能股和债都出现温和下跌,同时发达经济体资产价格表现尚好,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融脆弱性较强者会遭遇持续资本外流,人们普遍担心新兴经济体的表现。
  但自2015年11月底美元指数短暂超过100之后,至今美元指数并不十分强劲,照理弱势美元应该让美股有所喘息而美债下跌。但事实与其相反,债涨股跌。照理新兴市场下跌多些,但跌幅猛烈的既有中国股市,也有日本股市。很少有人预见到,加息之后相对疲弱的美元,也许带来了全球避险情绪的上升和资产价格大幅动荡。弱美元尚且杀伤力如此巨大,倘若强势美元和美联储再加息,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波?现在看起来似乎无论美元强弱,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都偏负面。当然你也可以辩解说,全球资产价格动荡,暴风眼不是美元,是中国。
  例3,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经济是好事是坏事?  在过去几年,人们听到不少呼吁人民币贬值的建议,贬值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好处,首先,外贸状况可能有所改善,缓解了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程度;其次,使汇率更市场化的努力,本身可以消除汇率高估的风险,而不是放大风险;再者,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将建立在更可信的基点之上。次贷危机以来,主要国家的货币均大幅波动甚至贬值过。从2015年8月11日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变动幅度很小,但却仍然引发了轩然大波。索罗斯对对冲基金来袭,中国外储可能快速耗净,资本迅速外逃等各种担忧迅速发酵。汇率问题成为A股市场研究者最热的一个话题。
  从目前看,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仍然有限,没有显著证据证明,A股资金短期流动和人民币汇率之间有什么相关性,似乎也很难有汇率贬值恶化了企业财务状况的证据,但中国的股债还是剧烈下跌了。除了情绪之外,汇率波动究竟通过何种可信渠道影响到资本市场?如果当下有限的汇率调整都带来巨大冲击,那么未来人民币汇率继续遵循市场信号的调整,对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我陷入困惑之中。
  对上述三个例子,至今我仍然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只能说市场之复杂,让许多金融学逻辑变得诡异。由此要外推到第4个例子,尚未发生的例子。
  例4,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中国农业是好事是坏事?  考虑到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当然仍指向农业改革,有研究认为,农业板块会成为股市下一个风口。逻辑仍然是价格+改革。前面三个例子,让我对这种逻辑演绎产生动摇。从短期看,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是难以避免的,粮食总体供过于求,政府收储力度的脱滑,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拉大,使得中国农产品价格在2016年面临下行压力。这对生产者,尤其是种粮大户和以务农为主要收入的农户未必是好事, 但农产品价格下行是否一定有利于加工企业?从中期看,中国三农是经典的知易行难,农村土地和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几乎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我想说的是,理性逻辑在市场面前常常收获诡异的结果。估值很不便宜的农业板,在农产品价格走低,改革落地不明的氛围下,是投资风口还是噩梦,真的难以判断。
  包括我在内,经济研究者本质上并不具备预见能力。在近期股市下行跌破2015股灾创下的低点之后,局势变得凶险。如果非要事后诸葛亮式地解释,大概可以这么说,温总理的“强刺激”,让我们收获了10个月之内股指翻倍,然后是长达4年的调整;从2013年初到2015年第2季度,持续的“温刺激”则同样让我们从2014年8月开始,以约10个月的时间收获了股指翻倍。如果中国政府对结构调整采取坚定的市场出清姿态,人们也许不得不接受估值中枢回到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平均水平的结果。这令人沮丧。从逻辑的诡异看,与其说不要与趋势为敌,不如说不要与转折为敌,转折比趋势更莫测。
1. 钟伟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常出现在央视媒体对中国经济的现象和数据做出点评,应该说是中国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但是从这篇文章看,钟伟对自己过去对4件大事的看法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不论他的反思是否到位(其实永远不可能到位,因为没有人能够对经济现象做出前瞻性的准确预判),就凭这篇敢于剖析自己内心深处想法的文章,我就认为他是中国金融界为数不多的可以信赖的专家学者。
2. 为什么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家绝大多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未来走势的预判都不靠普?那是因为所有经济学家的判断原理都是来源于他20年前的书本知识,同时他们后面的证据搜集又都来源于不符合逻辑(甚至诡异)的报表。以他们的文凭学历是绝对不会下到基层实地调查的,更谈不上“各行各业”了,而且由于他们高级知识分子的地位,所以根本不了解那些民间草根的拼搏精神和急于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所以当他们在数据一公布的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出现在媒体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时,我可以肯定100%都是经过大脑的,但是纯属瞎猜的谬误。这里还要加上“政治正确”的因素,那么100%错误就毫不奇怪了。
3. 马云在最近的浙商聚会的演讲中也谈到经济学家的看法是令人“无所适从”的,如果听了经济学家的观点,你什么都不敢做,不能做,甚至做错。经济学家可以什么都不做,停在原地继续发表什么作用都没有的见解来赚稿费,但是我们这些草根必须勇敢地(或者说是无奈地)走出家门做些什么,于是不论你出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总有一个方向的人成功了,另一个方向的人失败了。后面出门的人看到了道路两边的累累白骨,会更加谨慎地选择方向,于是就出现了赚钱的行业,整个社会就是在草根不断失败摸索中前进。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很多的草根本来已经找到了致富的道路,但是因为是偶然找到的,所以不敢相信自己后面还有好运,于是转而求助于经济学家,参加各种高收费的讲座和EMBA,希望补强自己单薄的知识和见识。通过这些高价的学习活动,经济学家赚到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资金,而这些草根则开始走向迷茫和崩溃。这就像赵本山的小品,一个精神病人去治病,后来他的病自己好了,大夫疯了。
4. 多年以来,我始终坚持:不是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因为事物的发展决不是如此简单。但是为了能够做出决断,一定要“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你能听得懂我以上的观点,你就会在投资道路上顺利前行,否则你就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只会在原地打转。经济学家有出场费或稿费,你有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炒股心得(60 )—评“钟伟: 这四件大事对中国经济是好事还是坏事?”(20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