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疆【汇率战】 全视角 观察
本帖最后由 xxx18 于 2016-1-24 09:06 编辑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贬值陆续引发各界关注,
这无疑给遭受着“暴风骤雨”的中国金融市场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战役早已悄然打响。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场战争看似遥远,
实则每时每刻都在亲身经历。
汇率“维稳”,早已不在是央行的战斗,
仔细解读人民币等相关的事件,便会发现,
这是一场属于中国,属于全民的“汇率战争”。
最后还是要总结一句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币胜!
这里有中国的胸怀和自信!
MACD直播室 金融群英会
http://bbs.macd.cn/plugin.php?id=macd_chatroom:zhibo&rid=88
补充内容 (2016-3-17 11:46):
MACD直播室 金融群英会
群组家园›大盘交流›金融群英会› 本帖最后由 xxx18 于 2016-1-20 17:01 编辑
中国央行汇率战赢下第一局 再胜几局相当不确定
中国央行过多进入市场不仅会扭曲市场价格机制,也会让投资者对人民币信心弱化,增加中国央行汇率政策的不确定性。
如果再加上中国央行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上的徘徊,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是会增加。而人民币的贬值对市场的冲击更大。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在几天前,中国央行就指出,在离岸市场,外国投资者和机构全面做空人民币汇率,误导市场,从而让人民币汇率连续下跌,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股市及全球市场的激烈震荡。
所以,中国央行警告国际上的机构及投资者不要过度炒作人民币,一场人民币汇率反击之战一触即发。
所以在2016年1月12日,中国央行左右开弓在香港离岸市场反击国际投资者做空人民币汇率。
其招数有:第一招,有市场传闻中国在香港的大银行入市买离岸人民币(CNH)扫高汇价,从而使得做空人民币的投资者无利可图;第2招,将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抽高,令投资者再借贷沽空成本大增。
中国央行这两招一出,离岸人民币前天一度弹升超过844点,为历来最高。在纽约时段离岸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
昨天天早上2时达864点,报6.5967。而拆息方面,CNH TomNEXT(Tomorrow Next,即隔日拆借利率)更是疯狂提升至68.5厘。
这反映香港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资金十分紧张,一些炒作人民币汇率的投资者不得不支付超高利率来平仓。
有消息指出,这次中国央行与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的反击战,双方对垒十分明显。
中国在香港的银行除了入市扫高人民币汇率之外,也都不愿意在市场拆借出低息资金。挟高利率的意图十分显明。
而外资银行不得不借高息的人民币来平淡仓。可以看到,尽管香港金融管理局当时有为香港银行提供人民币资金救急,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人民币银行同业市场资金的需求从而让隔夜拆借利息快速抽高,该利率还是上升到13.4厘,甚至于场外隔夜拆借利率抽升68.5厘。
可以看到,中国央行在香港离岸市场与国际市场投资者对赌已经胜了一局。当天的人民币在岸价及中间价,及离岸价都有所回升。
而中国央行这样做,目的也是为了遏制国际市场的投资者不要与中国央行对赌人民币持续贬值,并以此来大谋其利,否则中国央行就会出手。
不过,尽管中国央行与国际市场投资者在离岸市场激战,是胜了一局,但是这种胜利能否再胜第二局,或连胜几局?
目前看来是十分不确定的。就如我在1月1日指出的那样,对中国及全球市场来说,人民币的贬值应该是2016年最大的不确定性。
何也?关键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中国央行在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问题上到底是要什么?是要对严重高估的人民币减压呢?还是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是在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之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地位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还是降低维持人民币稳定的成本及增加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等等。对市场来说,中国央行要选择什么是不清楚的。
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央行基本上是徘徊在艰难的选择中。如果要增加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程度、增加人民币浮动的弹性,减少人民币维持稳定的成本,那么人民币就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
而且人民币的贬值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外逃,严重伤害中国股市及引发全球市场之震荡,也会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突然中断,甚至于不断强化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从而引发国内外金融市场更大问题。
如果中国央行要继续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仅代价成本高,也可能严重扭曲中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伤害经济增长。
所以,在人民币纳入SDR后,中国央行希望让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增加,让人民币逐渐小幅贬值,但是国内外市场则认为中国央行对维持人民币稳定的立场已经改变,人民币贬值真正开始。
这也是最近国际市场投资者及机构做空人民币的根本原因所在,也由此引发做空人民币及投机炒作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不得不出手遏制这种对人民币汇率的过度炒作。否则,一旦人民币贬值预期强化,中国央行面临的问题会更大。
但是中国央行这一战胜利之后,是否能够再胜几局是相当不确定的。因为央行这样做当然可以让国际炒作者无利可图,但同样也伤及自己。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央行过多进入市场不仅会扭曲市场价格机制,也会让投资者对人民币信心弱化,增加中国央行汇率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果再加上中国央行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上的徘徊,市场的不确定性更是会增加。而人民币的贬值对市场的冲击更大股票论坛 w
----------------------------------------------------------------
近日,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贬值陆续引发各界关注,这无疑给真遭受着“暴风骤雨”的中国金融市场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战役早已悄然打响。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场战争看似遥远,实则每时每刻都在亲身尽力。人民币汇率“维稳”,早已不在是央行一个人的战斗,仔细解读人民币快速贬值的事件,便会发现,这是一场属于中国,属于全民的“汇率战争”。
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06/mp52770124_1452078474940_3.jpeg 央行维稳人民币花了多少钱
今年决策者们所面临的局面确实难言乐观。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维持汇率稳定,将因此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周二的市场表现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央行不得不持续卖出美元才得以限制人民币在周一的颓势后继续下挫。据知情人士透露,央行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执行了这一操作。
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06/mp52770124_1452078474940_4.jpeg 决策层承诺在经济方面给予市场更大的决定权,但却面临着汇率走势可能过度的现实——2007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就出现了大幅升值。如果不让市场自由决定人民币汇率,那就将意味着中国3.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可用性必将面临外界越来越高的关注。
加州大学驻圣地亚哥、研究中国政治和金融的教授Victor Shih表示:“中国央行谈到有序贬值,但这是有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央行需要耗费外汇储备来控制现汇汇率。”
为啥必需稳住人民币汇率?
因为人民币的抗风险能力相对低,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太大,人民币还不能像美元和其它硬通货一样,过早、过快的进入没有管制的自由兑换轨道。
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06/mp52770124_1452078474940_5.jpeg 迅视财经搜狐小编认为,理论上说,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出口可能是有利的。但是,不断的贬值却不一定是好事,而是坏事。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汇率的高低是一回事,汇率过大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又是另一回事。在汇率水平基于合理的情况下,汇率稳定,比汇率的绝对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
人民币汇率贬值 跟老百姓有啥关系?
或许现在听下来人民币贬值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简单的说人民币汇率贬值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对于朋友圈里的那些火热的海外代购们,这就是个不小的打击。对于海淘一族和准备出境游的市民来说,这无疑将使他们的花销增多。
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06/mp52770124_1452078474940_6.jpeg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还是小的利益去看,千万不要认为,人民币一味贬值就是好,因为,人民币过度贬值,对中国经济信心的打击,将大大超过贬值所到来刺激出口的作用。当投资者对人民币缺乏信心之日,就是中央银行必需挺身而出,坚决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之时,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保卫战,这一仗我们不得不打。
本帖最后由 xxx18 于 2016-1-20 16:11 编辑
港币已走到危险的十字路口
今天的港股继续创着新低,已经跌破了19000点的关键点位,有这么个小兄弟,带的整个A股都感觉自己不好了。
今天的港股继续创着新低,已经跌破了19000点的关键点位,有这么个小兄弟,带的整个A股都感觉自己不好了。
但比港股更危险的,其实是港币,港币已经不知不觉贬值到了7.81,如果贬过了7.85,那么港府就十分有必要出手干预一下汇率了。但港府手上的子弹却十分有限,大概只有3000亿美元,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也不得不承认,港元正迈向弱方兑换区间。他估计近年来合共有大约13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了香港,等到这些资金流走且港汇转弱到7.85兑一美元时,香港金管局就会入市沽美元、买港元,并使港元利率升到接近于美联储利率。
这句话什么意思?大概有两层,第一他预估了1300亿美元资金流入香港,按照一般政府的数据来看,往往都是最保守的估计,也就是说这几年来的热钱至少有这么多,而1300亿美元的热钱,如果同一时间选择撤离,只能去找港府兑换,那么我们港府必然要沽掉外汇储备,把港币顶起来。当然若1对1的兑换,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如果这些钱不安分,撤离的时候还想再大捞一把,他们可以用资金杠杆,把这1300亿美元放大好几倍。这样3000亿的外汇储备是否还能守住,这是个巨大的问题。
港币已走到危险的十字路口(蓝色线是沪指)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第二句话才可怕,港府在买港币的同时,需要对港元加息,以跟随美联储的利率,加息大家都懂的,股市必然下跌。经济必然萧条。香港如今已经不再是东方之珠,他的GDP已经被深圳超越,甚至今年有可能被天津超越。香港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从一国两制的标版,变成了可有可无。如果这个时候再加息,这些热钱资本,可能会进一步在港股中释放空单,如同当年索罗斯的做法一样,沽空港币的同时,进一步加杠杆沽空港股。逼港府生息,逼港股下跌。那么作为港府来说,只有在卖出外汇储备的同时,买入大量港币,然后把这些港币扔到股市里去托市,但又不得不自己加息,来打压自己手上的股市筹码,可谓相当纠结。
港币已走到危险的十字路口
这时候就有一个选择了,港币该何去何从,如果继续死盯美元,那么上面两个情况都会发生,而且越来越纠结,直到外汇储备被消耗干净,港股崩盘,国际资本满载而归。当然中国可能会拿出外汇储备来帮助香港渡过难关,但问题是风险很大,毕竟香港是个自由港,如果通过做空港币就能赚走中国的外汇储备,那么这会引来更多的嗜血资本,届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甚至可能让大陆很受伤。
如果改盯死人民币,港币与美元脱钩。那么问题更大,相当于港币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不用国际资本出手,香港市民就都会抛出港币,港币和人民币是否还要同时存在?这个风险极大,再加上国际热钱推波助澜,弄不好港府自己就得从大陆借来人民币,并主动沽空,来保卫港币,这样人民币弄不好都会被港币带到沟里去。港币已走到危险的十字路口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港币就没用了,既不和美元挂钩也不和人民币挂钩,那么以香港的影响力,根本无力支撑港币的币值,所以必然大幅贬值,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在香港消费用人民币和美元都可以,相当于港币连使用价值都不存在了,所以港币就会遭到抛弃,直到价值归零位置。这种血腥的本币贬值,对于香港的杀伤力极大。以港币计价的股市,期货市场将遭遇灭顶之灾,当然大陆可以设置防火墙,比如要求同股同权的公司私有化退市,或者A+H公司,禁止融券卖空等等,这样A股基本能不受干扰,当然这么做相当于中国在经济版图中,抛弃了香港,实在是下下之策。
所以,分析来分析去,也就第一个选择还靠谱点,那就是中国大陆再次拿出外汇储备吓退国际资本,帮助香港渡过难关。至于代价,相信不会比98年的时候小。 港元连跌不止创2007年来新低 联系汇率制还能守住吗?在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之际,港元对美元汇价也不断走软。今日亚市早盘港元兑美元一度跌至7.8228,创2007年以来新低,进一步接近7.75-7.85港元区间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此外,美元/港元1个月和12个月远期汇差扩大至500点以上,为2008年以来首次。港元远期曲线呈雷曼危机以来最陡走势。港元2年期互换利率升23个基点至1.5000%,为2009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港元贬值加剧再度引发市场担心:延续32年之久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否寿终正寝?近期港元为何加速贬值?对于此轮港元贬值的原因,中信证券认为,近期人民币加速贬值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或是港币转弱的触发因素。“8.11”之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由于港元盯住美元,港币需求相应上升。但今年年初来,人民币加速贬值,在岸与离岸的溢价扩大至有史以来最大,汇差套利激增,加上传言央行可能有所干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大幅收紧,隔夜人民币Hibor利率一度飙升至66%,引发市场恐慌和对内地经济以及香港经济的担忧加剧,触发市场抛售港币。中信证券表示,联储加息和香港脆弱的基本面是港币转跌的根本原因。美国和中国是对香港影响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但美国复苏步伐缓慢,而中国大陆经济增速放缓,香港过去两年出口增长持续低迷,最近半年持续负增长。去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2.5%,大幅低于危机前2003-2007年的7%。美国加息意味着香港被动进入加息周期,金融风险上升,资产价格可能面临调整,资本外流压力加大。香港为何坚持联系汇率制度?香港在1983年开始实施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主要意义是降低交易成本,该制度是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联系汇率制度规定,港元兑美元的兑换汇率为7.80港元兑1美元。香港金管局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时,从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证时,则会卖出美元,从而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以联系汇率7.80港元为中心点对称地运作。然而,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称,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缺点在于,完全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即货币政策与该国或地区的基本面完全脱钩。1998年以来,美联储调息48次,每一次调息后香港均立刻跟随调息,香港货币政策完全没有独立性。不过就目前而言,香港要保持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地位,联系汇率制度仍然是最佳选择。这也就是为何香港当局反复表态,“没有必要和意愿改变目前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货币稳定的基石,不打算改变”。IMF在今日公布的评估报告中,重申继续支持香港联系汇率制度。IMF认同对一个拥有与环球金融服务融合的小规模开放型经济体系而言,联系汇率制度是维持香港金融稳定的基石。香港是否有能力守住联系汇率制?中信证券表示,对香港外汇储备不足的担心看起来是多虑,香港应该有能力捍卫联系汇率制。香港有近3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高达113%,在全球都处于高位,不仅高于主要经济体(中国大陆为GDP的38%),也明显高于储备高的小型经济体新加坡(85%)。香港外汇储备是基础货币的1.7倍。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C/CD/CD1CC8DC9343C5ABC447D3065F5E3886.png中信证券称,更应该关注的或是港币利率的波动对其房地产和股市的影响,以及对内地市场的传导。在资金流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当港元兑美元汇率触及7.85时,金管局就会卖出美元,买进港元,导致港元流动性紧缩,利率上升。若利率大幅上升,就会冲击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而香港的资产价格仍在高位,这一风险不容忽视。
据相关估算,当港元与美元息差扩至0.5时,资金流出压力会加大,目前港元与美元息差介于0.3-0.4厘之间。美国加息周期已经启动,港元、港股、港楼走弱料不可避免,但放弃联系汇率制的可能性很小。香港市场的波动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如情绪方面影响内地市场。
九州证券也表示,目前香港的基本面远好于1998年,从基本面角度来讲,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问题不大。2015年香港GDP增速为约2.4%,尽管较2013年有所下滑,但仍处于香港2012年以来的合理波动区间。同时,香港就业仍为历史最好水平,2015年下半年失业率仅为3.4%,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2015年尽管港股大幅下跌30%,但是跌幅远远小于1998年的60%。从基本面出发,港币大幅贬值、打破联系汇率制度的可能性并不大。
本帖最后由 xxx18 于 2016-1-20 23:53 编辑
香港政府表态:港元跌到“红线”将出手 有能力抵御资本外流考验
时间:2016年01月20日
香港政府表示,香港有能力抵御资本外流考验,如果港元跌至弱方兑换保证水平将卖出美元。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称,香港能够承受得住资本流动考验,若港元跌至弱方兑换保证水平7.85,金管局将抛售美元。政府无意取消房地产市场降温措施,房地产价格仍超过了一般市民的负担能力。
今天香港再遭“股汇双杀”,今日亚市早盘港元兑美元一度跌至7.8228,创2007年以来新低,进一步逼近7.75-7.85港元区间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
http://img.cfi.cn/readpic.aspx?imageid=20160120000197
受资金外流的影响,近日港元流动性趋紧,港元1个月期和3个月香港银行间利率(Hibor)屡创新高。今天,港元1个月期的香港银行间利率(Hibor)续创三年新高,达到0.31%。3个月期Hibor创至少2008年7月来最大涨幅,至0.55047%。
华尔街见闻今日稍早提及,今日美元/港元1个月和12个月远期汇差扩大至500点以上,为2008年以来首次。港元12个月远期合约今日一度下跌0.3%至1美元兑7.8904港元,超出港元在联系汇率机制下可以浮动的区间7.75-7.85港元,并创本世纪以来最弱水平。
港元远期曲线呈雷曼危机以来最陡走势,港元2年期互换利率升23个基点至1.5000%,为2009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对于港元贬值,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评论称,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香港短期利率与美国短期利率背离;
二是香港房地产和股市近期表现疲软,16年加息压力大;
三是人民币资产回报率显著降低;
四是港币跟随美元被动升值幅度过大。
在上述多重因素作用下,香港存在资本流出压力,再加上前期人民币贬值流入香港的资金需要从香港流出,加剧了港币贬值。
高盛则称,对中国和人民币的担忧导致港元最近走软,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基本面并未面临压力,美国加息往往也会造成港元外流压力。如果美元/港元触7.85,隐含资金流出总规模可能达3000亿港元。
渣打预计港元兑美元未来1-2周将跌至7.85。
http://y2.ifengimg.com/a/2016_04/8df27d46dcd69ed.png近期港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急升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港元汇价昨日未有止跌之余更快速走弱。港元汇价昨日于亚洲时段于7.8水平上落。但美股开市后,港元由7.8066水平突然急跌135点子,低见7.8201水平,为2007年8月以来的低位,本港同业拆息亦持续抽升。此外,昨日一年期远期美电溢价,由335点子扩阔至500点子,亦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的高位,反映市场对港元贬值预期升温。http://y3.ifengimg.com/a/2016_04/0117154e6ae7dd0.png制图:大公报http://y0.ifengimg.com/a/2016_04/3c5aab5e5b51ff8.png制图:大公报资本持续流走,港元汇价继续走弱。昨日亚洲时段,港汇已低见7.8095水平,创2011年8月以来低位,后于7.80上落徘徊。但美股开市后,港元汇价突然大幅转弱,一度低见7.8156,距7.85弱方兑换水平愈来愈近。港元资金渐趋紧张,同业拆息继续抽升。一周拆息由0.1厘升至0.101厘;一个月拆息由0.267厘升至0.276厘;三个月拆息由0.448厘升至0.47厘逾5年新高,一年期更由0.991厘升至1厘。业界料港提早加息上海商业银行财资业务处总监黎健生认为,港汇弱势、资金持续流走下,香港加息时间很大机会提前。他指,人民币近日虽然反弹,但反弹力度不足,其他亚洲货币走势亦弱,而香港与内地关系密切,内地经济放缓,港元一定首当其冲。虽然本港银行体系结余高达3700亿元水平,但亦不过470亿美元规模。黎健生认为,对全球大鳄来说不是很多,若资金流走速度可以很快,香港或较市场预期早加息。另一方面,由于大鳄不能再炒人民币,遂转炒港元。黎健生表示,这些大鳄十分聪明,亦早有部署,持有大量子弹。「他们早于现货市场买入港元,一方面沽远期港元,到一年后才全数沽出港元。」他指,昨日一年期远期美电溢价,由335点子扩阔至500点子,就反映市场对港元贬值预期升温。事实上,不少大行报告已指港汇或很快试7.85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高盛表示,本港流动资金充裕的银行体系,能承受高达3000亿元的资金外流。美林认为,为防止庞大的资金外流,香港需要加息。若港元拆息升至与伦敦美元同业拆息一样水平,意味着本港的银行利率,贴近更为吸引的美国利率,可能令资金减慢外流。
港元流动性料续紧野村亦发表报告指,港汇转弱速度远较估算为快,相信未来数个月,港汇将出现测试每美元兑7.85港元弱方兑换保证价的风险,故建议投资者继续购入一年远期美元合约。野村认为,监于对中国经济放缓的关注,及本港经济对内地市场的倚赖,预期港元市场流动性将继续收紧,港元远期汇价亦会持续走弱。
港元大跌发出令人意外的信息:买入港股
来源:网易网站| 2016-01-20 11:05:50|
据彭博报道,霸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盯上了估值处于十多年来最低水平的香港股票,他们相信,由于港元汇率大幅走低,目前正是买入港股的绝佳时机。
可在一定范围内兑美元波动的港元汇率上周创出1992年以来最大两日跌幅,投资者因担忧中国经济而从香港撤资。恒生指数跌至三年低点,相对于全球股市的市盈率降至2003年SARS爆发以来最低水平。在霸菱资产看来,港元下跌表明人气已经极端消极,事实最终将证明,现在买入股票是一项明智的决定。
“就像2008年、2010年和2011年一样 -- 在那期间港元汇率也触及了这些水平,”霸菱资产管理驻香港多资产策略负责人Khiem Do表示。“当时市场波动非常剧烈,但之后就赚到了钱。你需要放眼长远。”
港元汇率2010年5月跌至一年半低点后,恒生指数在一周内触底反弹,到同年11月上涨了31%。2011年,在港元跌至低位两个月后,恒生指数于10月份见底,到2012年2月上涨33%。Do的乐观看法与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和第一上海证券有限公司的Linus Yip形成鲜明对比。京华山一认为香港资产外流趋势减退的可能性很小,Yip预计疲弱的经济环境会拖累股市走低。 港元远期跌至本世纪以来最低 市场押注联系汇率机制取消
http://img.jrjimg.cn/2016/01/20160120141946311.png
近5年来美元对港元汇率走势图
港元远期跌至本世纪以来最弱水平,同时一项基准利率创下七年最大涨幅,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恶化引发资本外流,并加剧了对香港将结束实施32年的联系汇率机制的猜测。
12个月远期合约一度下跌0.3%至1美元兑7.8904港元,超出港元在联系汇率机制下可以浮动的区间7.75-7.85港元。港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美元兑7.8229港元,与弱方兑换保证相距0.35%,3个月期银行间同业拆息上升8个基点至0.55%。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周一表示,他预计港元将跌至弱方兑换保证水平,并重申了维持联系汇率制度的承诺。
今年以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3%,沪市进入熊市,同时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经济增速已降至25年最低。人民币在1月份第一周跌到了五年新低,激起人们对中国前景的担忧。另外日本之外亚洲其他地区的货币本月普遍走软,下跌3.3%的韩元跌势尤甚。
星展银行香港财库与市场董事总经理Tommy Ong表示,中国状况在全球市场掀起一股风险厌恶情绪,港元正是这种情绪的受害者;全世界范围内挂钩美元的汇率机制都承受着压力,但港元联系汇率机制不会变,因为在人民币如此波动的情况下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尽管有中国央行过去五个月里消耗3,210亿美元外汇储备来支撑人民币汇率,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仍自去年8月份意外贬值以来累计下跌5.6%。彭博汇总的期权相关数据显示,港元今年跌破弱方兑换保证的可能性有54%,高于12月31日时的9.5%。陈德霖周三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支持港元联系汇率机制。
当地时间11:45,港元报1美元兑7.8186港元,较纽约市场周二尾盘水平几无变动。港元最近一次接近强方兑换保证是在1月4日。12个月远期合约下跌0.2%至7.8835港元。
澳新银行外汇策略师Irene Cheung称,市场情绪更加脆弱之际很多目光聚集在联系汇率制度上,但它不会被取消;市场正试图试探出万一那种情况出现会是怎样的水平。
3个月期香港银行间同业拆息(Hibor)涨至0.55%的2010年6月以来高位,过去四年都在0.4%左右。该利率1998年曾升至纪录高位16.57%,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而且针对港元挂钩美元机制的投机活动大大增多。12个月期Hibor周三上涨14个基点至1.14%,为2009年6月以来最高。
{:7_317:}{:7_317:}{:7_317:} 近期港元异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继上周两日跌幅创1992年以来最大之后,本周港元接连刷新8年低点,Hibor狂飙堪比“谋杀”,而港股也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期权市场里有许多人猜测,香港历时32年的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行将结束。http://i8.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2.jpghttp://i6.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3.jpghttp://i7.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4.jpghttp://i0.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5.jpghttp://i4.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6.jpghttp://i4.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7.jpghttp://i0.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8.jpghttp://i3.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89.jpghttp://i1.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0.jpghttp://i4.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1.jpghttp://i6.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2.jpghttp://i0.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3.jpghttp://i9.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4.jpghttp://i4.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5.jpghttp://i6.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6.jpghttp://i4.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7.jpghttp://i0.hexunimg.cn/2016-01-20/181916299.jpg
本帖最后由 xxx18 于 2016-1-20 18:09 编辑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家都喜欢看中国在哪些方面是怎么超过美国的,美国怎么又败给了中国等等此类的文章,而现实情况确实,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有国民素质和国家影响力上,我们和美国的差距还很大,但是我国的国力却正是在上升的趋势上,而美国也没有过去那么强大,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中国要全面超过美国,至少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大家不用气馁。http://img5.pcpop.com/ArticleImages/fnw/2016/0114/71af4126-f946-4038-b479-bc70832e63c6.jpg人生和国运也像股市K线图一样,起起伏伏,有升有落,中国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一路衰落,于此同时,日本却从甲午战争开始国力渐升,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乃至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改革开放起才渐渐开始国力上升,比较认同国运之说,人有人的命运,国家也有自己的国运,当国运上升的时候,真是想什么来什么。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和日本,为了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开始和中国建交,并且给了中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当苏联解体之后,遏制中国成了美国的对华战略,而这个时候,911事件爆发了,美国又着手反恐,打击伊拉克等,这些都给了中国以喘息的机会,当拉登被击毙后,美国回头一看,原来中国已经发展的这么强大了,所以这两年开始着手重返亚太的战略,然后就是普京吞并了克里米亚,真是天助我国。
去年的股灾和今年的下跌,都可以看到西方对我们金融攻击的影子,抓内鬼的行动,大家也看到了,过去的一年,是西方小胜,大家也知道的,但是随之而来的金融大战,将非常精彩,大家不要错过,有赌不怕输,去年的小败不要紧,关键是打赢今年的大战。目前看来,双方各有优势,分析一下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具体金融战进程,大家自己分析和观赏。http://img5.pcpop.com/ArticleImages/fnw/2016/0114/d4984797-5a9d-48e0-b628-01a68dbb9764.jpg
中国的优势:
中国是主场作战,也就是庄家,还可以修改规则,拥有使用大量的人民币和外汇储备,可以看底牌,总体来说,笔者以为中国的赢面相对比较大,但是中国也有短板,比如大家说的内鬼。不过中国这也是在运上 天佑中华能出来个 凤鸣岐山 去浊扬清除去精神上的雾霾随着反腐政治军事经济改革的深入,内鬼问题逐步解决了。攘外先安内关键目标得真是为了攘外 这点中国在原则上毫不退让 大家民众有目共睹
美国的优势:
中国在明处,美国在暗处,因为中国是庄家,每一把都要赌的,美国则可以选择进场和不进场。。所以美国在暗处,另外就是美国这一次,是携多年被中国在金融上战败的耻辱,可以说精心准备,加上美国的金融人才,确实比中国多,而且比较厉害,无他,美国现在金融立国,人才都在做金融,都在美国那里做操盘手呢。而中国制造业立国,人才很多都在做制造业,相对来说金融人才就不如美国了,正因为美国也有机会,这一次的金融战,才会有很多看点。
http://img5.pcpop.com/ArticleImages/fnw/2016/0114/52bec49a-14bc-4e27-9fcc-15a99613a878.jpg既然马上金融大战,玩自己不懂的规则,是要吃亏的,中国立马停了熔断机制,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稍微缓一缓,供给侧改革 是否定之否定真正拉动内需尽可能在我们熟悉的规则和战场玩,同时在制造业,加紧进攻。外交上互惠互利 不卑不亢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 亚投行展示出大国胸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国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
这场战争,美国是决心一战的,很多年的剪羊毛失败,美国已经吸不到血了,再不吸血补充,美国要熄火的,所以美国是必须出击了,随时了解敌情,美国的资金,在中国干了什么,中国要随时清楚,及时痛击。
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冲击了人民币后 就又来攻击港币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 不死
来中国捣乱的中国就算被豺狼咬掉块肉骨头也要崩掉它几颗牙
就像上甘岭里那歌唱的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阅兵式上已经宣告了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币胜
海淘一组 不划算了不过也好 后面供给侧改革后产品质量会越来越好除非必需品 也不要非去买外国的月亮了
{:7_317:}{:7_317:}{:7_317:} 人民币“拖累”港元了吗?
半年前A股大跌后监管层“暴力救市”,一度不允许大股东和金融卖出股票,令香港市场尤其是H股被迫承接了内外资基金的套现压力;今年初短命的“熔断机制”,内地股市休市后机构再度转战港股。今天的港元,是否又一次沦为人民币的提款机?http://www.sinaimg.cn/cj/2016/0120/U10971P31DT20160120163627.jpg人民币“拖累”港元了吗?
2016年甫开年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年初的两三周内,香港市场上迅雷不及掩耳地上演了“货币战争”,先是人民币离岸市场汇价(CNH)突然暴跌逾2%,随后人民银行带领中资金融机构出手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令隔夜拆息HIBOR暴涨到一百厘,不出两天就“荡平”了人民币空头。 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随着人民币汇价暂时稳定,港币突遭沽售,港币兑美元汇率在短短一周就跌到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的新低,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也节节败退跌破19000点关口。这很快让不少人回忆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大鳄索罗斯在香港汇市、股市上发动“立体战争”、大举做空的情形。 人民币“拖累”港元了吗? 过去一年,香港市场屡屡抱怨“沦为提款机”——先是半年前A股大跌后监管层“暴力救市”,一度不允许大股东和金融卖出股票,令香港市场尤其是H股被迫承接了内外资基金的套现压力;后是今年初短命的“熔断机制”,内地股市休市后机构再度转战港股。今天的港元,是否又一次沦为人民币的提款机? 看着港汇今天的弱势,不少惊慌失措的投资者忘了它过去是为何走强的。在过去多年弱美元下,资金曾不断涌入香港,港币屡屡冲击联系汇率强方兑换保证(7.75港币对1美元),每隔几个月,大家就听到金管局入市干预的新闻,俨然习以为常。原因并不难解,内地市场还不开放,上市公司超过一半为内地企业的香港市场,对于外资来说就是事实上的中国市场,资金涌入香港,是为了投资中国。 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趋势逆转,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原本“投资中国”的国际资本要调整配置,香港也正是“被调整”的主要市场。外资在几周前做空人民币和近日做空港币的原因并无二致,资金正在从每一个与中国经济挂钩的市场上撤退。 当市场下行趋势如此明显,投资者除非有“为国护盘”的忠心,否则“做空中国”只是必然的、现实的选择。 另一个直接因素,是过去几个月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引发“拆仓潮”,大量人民币被兑换为港币,刺激港汇走强,金管局为维持汇率曾向市场注资超过1500亿港元。随着央行出手稳定人民币汇率,拆仓潮终止,市场对港元的需求也有所下降。 此外,如果说港元下跌一半原因在人民币,另一半原因则是美元。在美元与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下,美元启动加息而港元并没有跟随,资金放弃港币流入回报更高(而且也更安全)的美元资产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对于机构而言,眼前正明摆着一个短期投资获利模式——“套息”,也就是不断买美元卖港币来赚取微小的息差和汇差,直到香港上调利率,与美国持平,这种活动才会停止。 港府什么时候会出手? 港元走弱,香港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手?根据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港汇在7.75-7.85之间波动,当到达7.75的强方兑换保证时,金管局需要向市场买入美元卖出港币,以稳定汇价;当到达7.85的弱方兑换保证时,金管局则买入港币卖出美元。 简而言之,港府现在不会出手,因为并没有到达弱方兑换保证,到达弱方兑换保证之后,金管局则必然入市,这是依照制度的行为,对于市场而言完全透明。同时当热钱流出过快时,香港银行体系也会跟随美国启动加息,抑制资金的流出。 其实,联汇的限制也不是不可动摇。对于任何政府而言,在市场情况失控状况下,都不会墨守成规,大多会选择积极干预。不过近几天的港汇下跌,是否代表情况失控? 应该说,港府不但没有觉得“失控”,反而很可能是“松了口气”。 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过去几年流入“囤积”在香港对热钱高达1300亿美元,也就是超过一万亿港元,在香港吹起各种资产泡沫,从炒住宅到炒商铺,从炒车位到炒车牌,令港府伤透脑筋,香港银行体系也屡屡被指“水漫金山”。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近日也明言,至少要等1300亿美元热钱流走,才有出手的需要。 官方大鳄对战冲击港汇? 尽管港府官员一直表示“淡定”,但汇市股市齐齐大跌的惨状,还是不免让许多人回想起亚洲金融危机,更有舆论质疑当前是否在发生类似的事情,香港正在遭受另一场狙击的前夜? 港人对19年前大鳄索罗斯狙击港元之战还记忆犹新。当时索罗斯和一众狙击方的战术是沽空港元,然后在股市上尤其是利用股指期货空头获利,引发港股动辄下跌千点。当时港府采取了积极稳定股市、买入港元、提高借贷成本等方式稳定了市场,捍卫了联系汇率。 尽虽然港股下跌,但近日股指期货合约反应平静,并没有大举做空的迹象。目前市场尽管疲弱,但多数机构都相信很难再发生“狙击港元”的事件。当前金管局发行的港元与美元外汇储备严格挂钩,这意味着空头即便在市场上大举沽售港元,金管局也有足够力量接盘。即便股市到了最差的情况,港府也可以再度入市,而且1997年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的情况,今天也并没有改变管如此,在资金流迅速变化下,银行为了留住资金将提高拆息,令整体香港市场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对于目前已经摇摇欲坠的楼市,和阴跌不断的股市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在方向明确的市场趋势下,即便“大鳄”不来,“空军”集团依然强大,虽然不至于冲垮联系汇率制度,但仍会在各个市场上做空获利,投资者不应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港股低估值过于乐观的“价值投资论”,实在要予以警惕。
{:7_317:}
新一轮汇率大战谁是赢家?
本帖最后由 xxx18 于 2016-1-20 23:54 编辑新一轮汇率大战谁是赢家?
2015年12月8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CNY)下跌0.15%,报6.4179,创2011年来最低收盘水平。离岸人民币也跌逾百点,跌幅0.19%,报6.4861。自8月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2%后,全球媒体为之惊呼。那么。美国是如何操作汇率这一国际战略的最有力的武器呢? 我们看看从2014 年到现在,主要国际货币相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我们反倒是最坚挺的,只贬值了5.5%,还有很大的贬值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不要从简单的进出口数据看汇率,因为汇率从来不是由简单的经济数据决定的,它是最直接的政治!http://stock.591hx.com/images/hnimg/20151214/53/13810153427335022009.jpg 举例,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让我们贬值,我们没有听,坚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度过危机。2003 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美国又逼迫我们升值。理由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大量廉价商品,抢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致使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威胁称若人民币不升值30% ~ 40%,将通过立法征收中国进口商品27.5% 的关税。最终人民币升值了。因此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汇率是美国手中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配合它自己的国际战略的。 从1973 年3 月开始编撰以来,美元指数就是反映美元汇率的晴雨表。下图中可以看出,从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经过了两轮完整波动,现在是第三轮,美元指数正在冲高的过程中。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条简单的线,每一个周期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掠夺。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分析这三轮汇率大战是如何操作的。http://stock.591hx.com/images/hnimg/20151214/99/14456754678869112111.jpg 第一轮汇率大战(1971—1999年),打击拉美能源出口型国家 第一步(1971—1979 年),美元贬值27%,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 从1971 年8 月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到1979 年底,美元指数贬值了27%。大宗商品如石油、贵金属、基础原材料等价格飞涨。以石油为例,1970 年原油1.8 美元一桶,1974 年每桶10 美元,1979 年每桶20 美元,1980 年每桶突破30 美元。这个时期,拉美以出口原材料为主的经济一片辉煌,以墨西哥为例,1970 年代墨西哥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5%。 同时,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1970 年初美元利率只有4%,1979 年达到11.2%。不要以为11.2% 的利率很高,1970 年美国通胀率最高达13.5%,同期美国国债利率为11%,这意味着即使购买债券每年也会损失2.5%。正是由于美元的低利率,以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大举借入美元,墨西哥在这一时期债务总额增长近20 倍。 第二步(1979—1985 年),美元升值54%,利率大幅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元回流。 1979 年底,美元指数从95 点一路上升,到1985 年的146 点,上升54%。1979 年,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不断提高利率,1981年6 月,联邦基准利率调升到21.5%。一年后的1982 年7 月,美国通货膨胀率从13% 下降到4%。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原油价格从原来的30 多美元一桶一路跌到1986 年的10 美元一桶。同时美元大规模回流,原因是美股回报节节攀升。道琼斯指数从1979 年底的850 点一路上升到1985年底的1500 点,1987 年达到2000 点。 美元回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给拉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墨西哥首先爆发危机。1982 年8 月12 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不足,无法偿还到期的268.3 亿美元的公共外债,宣布无限期关闭汇兑市场。墨西哥之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金融业的拉美债务危机。1982 年底,整个拉美地区的外债余额超过3000 亿美元,其中阿根廷就占930 亿美元。1983 年,阿根廷需要将货物和劳务出口的54% 专用于支付外债利息;巴西需要40% ;墨西哥需要35% ;智利和秘鲁大约各需要33%。拉美陷入了著名的“失去的十年”。 第三步(1985 —1999 年),开出私有化药方,美元重新开始贬值。 1985 年10 月,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在韩国汉城召开的IMF 和世界银行第40 届年会上提出了“贝克计划”。该计划要求,拉美国家必须私有化能源、铁路、航空、通信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时将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私有化,实行彻底的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1990 年,美国政府、IMF 和世界银行联手,利用贷款的附加条件落实了这一措施,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 拉美国家大规模的私有化自此开始。1988 年,卡洛斯·萨利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后首先掀起私有化浪潮,新政府拍卖酒店、航空、钢铁、制糖等国企。1990—1999 年,整个拉美500 强企业中,外资企业由1990年的149 家增加到1999 年的230 家。 我们以阿根廷为例。在1989 年改革前,阿根廷政府掌握着电信、石油、银行等主要大企业。十年后,阿根廷政府几乎卖光了战略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包括开采油气资源、通信、电力、公用事业以及核电站,甚至还有港口、码头、飞机场、火车站。国家掌握的仅剩下国家银行、造币局和电视台等少数企业。在1989—1999 年间,阿根廷 10 家最大企业中,有 7 家是跨国公司控股;全国 100 家大企业中,以阿资为主的企业仅剩 7 家。2000 年,跨国公司已控制阿根廷出口总额的 90.4% 和进口总额的 63.3%。1999 年阿根廷最大的国有企业——石油矿藏局 98.02% 的股份被卖给西班牙雷普索尔石油公司后,阿根廷90% 的燃料供应掌握在 4家外国公司手里。 在私有化进程期间,拉美社会危机一再恶化。比如很多国家供水基础设施私有化后,水价连续20 年上涨,超过一半的居民消费不起日用水。 第二轮汇率大战(1986—2001年),打击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一步(1986—1996 年),美元贬值27%,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美元利率稳定在4% 左右。 从1986 年开始,美元进入贬值周期,美元指数从1986 年初的120 一路下跌到1996年底的88,下跌了27%。1984年6月30日,泰国宣布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其中美元份额占了80% 以上,日元11% ~ 13%,其他货币不超过10%。显然,泰铢对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维持在1 美元兑换25 泰铢左右的水平。由于美元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 以每年超过8% 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亚洲奇迹。1986—1994 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 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从22% 增加到29%。同时,房地产泡沫开始出现,1993—1996 年,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近400%。 因为这一时期美国正在收割拉美的胜利果实,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国苏联,所以这段时期大宗商品没有大幅涨价,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稳定在每桶20 美元之下。 第二步(1996—1998 年),美元升值20%,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美元利率维持在3% 左右。 从1996 年开始,美元开始进入升值周期。美元指数从1996 年1 月的86 点一路上升到1997 年7 月的95 点,涨幅10.5%。泰铢汇率也紧跟美元不断走强,出口竞争力随之削弱。1996 年,泰国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4% 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逆差迅速扩大,贸易赤字达到162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超过8% 的警戒线。当时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为3%。为了弥补大量的贸易赤字,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求,泰国借入大量外国资本,而且大量流入了泰国的房地产、股票市场。1996 年泰国借入外债达930 亿美元,和1992 年比翻了一番,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 年3 月,索罗斯等金融大鳄断定泰国不能继续维持原来的汇率,于是发起第一轮猛攻。1997 年7 月2 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7月11 日,菲律宾宣布放弃固定汇率,8 月14 日,印尼宣布实行浮动汇率。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爆发。与此同时美元继续升值,1998 年8 月达到104 点,比1996 年1 月上涨了20%。金融危机在东南亚更大范围全面爆发,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土崩瓦解。 第三步(1998 —2001 年),开出私有化药方,收割胜利果实。 危机发生后,东南亚诸国向IMF 求助。IMF 开出的条件很简单,要贷款可以,必须同意三个条件:削减政府开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私有化国企。其中最后一条私有化国企,让东南亚国家的命脉产业,包括金融、石油、电力、矿产、电信等统统私有化,国家的经济控制权掌握在了以美国公司为首的跨国公司手中。例如,金融危机后的1998 年,印尼12 个主要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包括电信、采矿、水泥等支柱行业国企。金融危机后的20 个月内,西方跨国公司在东南亚进行了186 起并购,这是50 年来东南亚最大规模的资产转移,东南亚国家经济腾飞的成果完全被西方跨国公司窃取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来完全可以避免。1997 年7 月,金融风暴首先从泰国开始,8 月7 日,IMF 在东京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每个主要亚洲国家政府都出10 亿美元,最后凑了170 多亿美元贷给了泰国政府。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了,那么IMF 做得还算挺好,可问题是这170 多亿美元是附带条件的,而且这个条件是致命的。美国要求泰国如果接受这笔借款,就必须公开中央银行的表外负债。美国这么神通广大,会不知道泰国有多少负债吗?结果泰国只好公布自己的表外负债为234 亿美元。于是所有投资者都明白泰国已经没钱了,即使把这170多亿借给它也是不够的。你是投资者你会做什么呢?当然是首先把自己的钱提出来,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泰国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快速蔓延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当时日本提供了泰国海外借款的54%,提供了印尼海外借款的39%,提供了马来西亚海外借款的36%。贷款规模决定了一旦发生危机,日本银行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日本最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日本政府必须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它提出不要条件,直接援助,并提议成立一个1000 亿美元的亚洲担保基金。1000 亿美元救泰国绰绰有余,但是美国财政部和IMF 严厉反对这个计划,用尽各种手段阻挠这个提案的实施。日本最终因对抗不了美国而不得不放弃,挽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后一丝机会被美国熄灭。说到底,只有爆发危机才能在东南亚推销“经济改革”的三把火,才能趁火打劫。 第三轮汇率大战(2001—),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型、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一步(2001—2014年),美元贬值36%,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元利率下跌。 从2001 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 次降息,创下了1981 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美元指数从2001 年底的110 点开始回落,一路下跌到2008 年金融危机前的70 点,36% 的降幅可谓史无前例,带来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美元利率可以忽略不计,基本是0.3% 左右,2008 年之后又降到0.25%。2001 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0.61 万亿美元,2008 年是2.26 万亿美元,经过几轮量化宽松,2014 年底已经达到4.5 万亿美元。这就完成了向全球撒美元的步骤。 随之而来的是能源价格一路飙升,以原油为例,2003 年初破30 美元每桶,2004 年9 月连破40 美元、50 美元每桶,2005 年6 月 60 美元每桶、8 月70 美元每桶,2007 年90 美元每桶,2008 年7 月14 日达最高点147.27 美元每桶。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沙特等十个主要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国直接受益。 由于美元的廉价,各新兴经济体开始大规模借入外债来发展经济。据IMF 统计,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的非金融类企业的海外发债规模出现了急剧飙升。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测算,2014—2018 年,所有新兴国家需要展期的企业债务将达到1.68 万亿美元。如印度的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从2009 年的23% 上升至2013 年的30%,超过25% 的国际警戒线。如果美元进入升值通道,新兴经济体债券展期成本将显著上升,债务风险将扩大。 第二步(2014—2015年),美元升值20%,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下一步如果开启加息,美元利率将进入快速上升渠道。 2014 年10 月,美国停止量化宽松,进入升值周期。2014 年1 月1日至2015 年8 月31 日,美元指数上涨19.7%。加上美国股市好转,19个最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净流出总量达到9402 亿美元,是2008—2009 年金融危机时的两倍。摩根士丹利用“麻烦十国”来形容十个因此面临最大风险的经济体货币: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泰铢、新加坡元、新台币、智利比索、哥伦比亚比索、俄罗斯卢布、韩元、秘鲁索尔。 与此同时,大宗商品指数下跌43.7%。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创16 年新低,这将对“原料十国”带来严重打击。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正陷入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的最长衰退期,仅2014 年一年,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就贬值了35%。拉美地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陷入恶性通胀,基本生活用品短缺,经济正在崩溃。投资者几乎确定委内瑞拉会对其美元债务违约。哥伦比亚因为石油和煤炭价格下跌而问题重重,在2014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的12 个月内,哥伦比亚比索兑美元汇率贬值了36%。http://stock.591hx.com/images/hnimg/20151214/62/6349979098047752382.jpg 第三步,收割胜利果实。美国不会把同一个战略用两次,但是很可能会大举收购危机地区的廉价资产,美国的企业已经准备好了,就看美联储什么时候出手。 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有4.5 万亿美元负债,同时美国股市不断高涨,上市公司手中现金非常充沛,2014 年仅仅回购股票和红利派发就超过1 万亿美元。穆迪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 年5 月,美国前50 大企业持有1 万亿美元的现金,全部上市企业持有1.73 万亿美元现金。这些钱64% 都存放在海外,约1.1 万亿美元。更关键的是,有了高股价,在需要收购的时候也很容易就能拿到更多的现金。因此现在的美国企业已经磨刀霍霍,只等美联储加息以后其他国家的危机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有两个: 第一,美元加息后,中国国内的美元资本回流问题。大量资本撤出后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值得领导们好好考虑,况且目前还有大量地下钱庄脱离监管。 第二,无论是卖东西的“原料十国”,还是爱借钱的“麻烦十国”(其中有5 个国家是重复的),中国都和它们有大量贸易往来,这15 个国家里面,除了哥伦比亚、泰国、沙特,其他12 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如何应对它们面临的危机,非常考验我们领导人的智慧。
保卫人民币汇率战“战场”转移
央妈48小时狙击战之后,1月14日,隔夜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定价(CNH Hibor)大幅回落至3.60%,流动性危机得以缓解。而此前三天分别为 8.31%、66.81%、13.39%,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一度告急。市场传这是中国央行打击人民币做空者所致。
聪明的央妈非常清楚,在离岸市场干预汇市的稳汇率成本,较在岸市场少多了,且成效好。这对家底(外汇储备)见薄的中国来说,似是明智之选。要知道,过去一年,为稳汇率,市场预估央妈至少花了数千亿美元。而且,此趋势或未止住。2015年12月缩水的逾千亿外储,其主因或是“资本流出+干预汇市”。
但是,当日盘中港币汇率急速贬值0.36%,最低贬至7.7895。莫非投机资金转移战线——蓄意攻击港币?或是资金开始撤离香港,98危机重现?
蹊跷陡变、云波诡异的股市、汇市联动背后是回不去的曾经。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还会越来越大,全球经济或在经历超级债务周期与大停滞;一列陌生的时代火车轰鸣开来。
人民币在囧途
犹豫再三,杨女士还是下单了,通过网银购汇一万美元。
她选择的购汇理由是“因私旅游”,尽管她短期内并不打算出国。她知道这样操作无甚实际意义——以6.5873的汇价换成美元之后,目前以近乎零的活期利息趴在账上,仅此而已。但至少,她觉得心踏实些。
人民币2016年开年来的“狂贬”让她觉得有些惶恐。
这一天,杨女士的朋友也碰巧在网上购汇上万美元,新年开启新的5万美元额度之后,也许需要重新配置现金资产。因为人民币资产回报率持续降低,2015年3季度,美国风险资产回报率较中国高出40%,居民开始思忖海外配置资产;国际投行也在重估人民币资产。
周围像杨女士一样并无实际用汇需求,只为保值或增值的人;或者有备无患——买点美元的人并不少。不习惯人民币大幅双向波动的他(她)们忽然发现,步入猴年的人民币开始下窜上跳。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其在2015年8月11日已登场,当时汇市、股市联动,振动全球金融市场;而今一幕,如出一辙。
新年伊始,一周A股逾7万亿财富被蒸发,其恐慌堪比2015年三周蒸发的21万亿市值,最大诱因均是汇率贬值,惟一的不同是熔断机制助推了这次恐惧。事后,市场也没有因为熔断机制的叫停而“消停”。
人民币囧途的另一个场景是,QDII额度或通道告急。始于近一两年的贬值预期在去年四季度尤为明显,这让具QDII资质的金融机构加快发行海外资产配置类产品的发行。诸如一些信托、基金公司的QDII额在去年底就基本见底。
也有具海外投资实战能力的对冲基金在迫切寻找QDII额度或通道。国际市场正在加大的波动性,包括若隐若现的黑天鹅因子让其逮到套利空间。
一家通过量化研发获成熟套利策略的对冲基金,在2013年4月~2015年11月平均年化收益22%,31个月总收益67%,历史最大回撤
这家机构相信,强美元周期下,全球货币都在相对美元贬值,投资大额资产的最侍配置途径便是QDII产品,因其不受个人每年5万美元购汇额度的限制。以8月11-13日为例,若此间配置美元资产,3天收益可达4.6%。如此,其希望通过合法渠道可以帮助投资者对冲资产风险,出海创汇。
这家对冲基金的窘迫在于,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除了QDII,找不到投资海外的合规渠道。眼下的情况则更为微妙。市场隐约洞悉——监管层或在收紧资本流出渠道。部分QDII大额申购在“关门”。1月12日,鹏华全球高收益债人民币公告称,为保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暂停大额申购。1月8日,博时亚洲票息收益债券三只QDII就因同样原因公告了暂停大额申购。更早的1月7日,国泰旗下5只QDII公告称,因外汇额度限制而暂停大额申购。
如此场景并不多见。想当初,人民币升值周期之际,QDII产品几乎无人问津,QDII额度时常闲置。资本缘何一夜之间转向?这次可能不只是短期趋利的投机资本,还有一些寻找项目的中长期好资本也在蠢蠢欲动。
核心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过去二十多年发展模式吸引的外资和趋利资本,或行至逆转拐点。国内资产荒的背景下,一些国内居民和企业考虑投资海外——这几乎是刚性需求。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分析,刚性资金外移需求,挡也挡不住。如果通过资本管制手段抑制资本外流,可能会事得其反,使得一些本来不想转移资产的人更加急于转移资金。
一句话,当下宜疏不宜堵。原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司长孙鲁军认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可构建三个层次风险防线:提升汇率市场化水平。通过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并通过汇率的双向浮动“熨平”跨境资本的流动;其次,实施“托宾税”或无息准备金等税收或准税收的手段,抑制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最后,实施临时性的资本管制措施。在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时,可采取一些临时性的资本管制措施,对跨境资金流动和汇兑进行必要的管制。
毕竟,中国已是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亟需缜密的大国金融战略。未来即使保持在6%左右的增速,亦可预期在10年或20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赶上甚至超越美国。英国经济学人智库2015年10月份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2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并将至少保持到2050年。
然而,近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变局开始令资本困惑。一家国际对冲基金称,目前是持观望策略,因为政策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颇多,投资风险较大。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说法,世界经济正经历超级债务周期与大停滞。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国投资增速超调和贸易增速超调等现象依然在向深度蔓延。这决定了中国2015 年出现的投资增速的回落、外贸的低迷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扬等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结构性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一部分。
瑞银资产管理总裁Ulrich Ko-rner则表示,如果真的要进入中国市场,需了解两点:作为一个投资市场,中国的角色是什么样的。第二,中国对于全球市场的影响又如何。考虑到中国可持续的发展,中国股市最近的波动性事实上和中国长期的基本面关系是不大的,中国的经济仍然充满活力。“这个波动性更多是短期的投机和技术方面的一些要素,是这些要素影响到了中国的股市。”Ulrich Korner说。“从客户角度来讲,他们当然对人民币未来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对于中国以多快的速度开放资本项目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只是在现在这个点上面他们会有一点谨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区主管Rene Buehlmann说,“但是,在全球范围来讲,大家对人民币都非常感兴趣,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只不过在什么点切入。”
家底缩水之后……
此时,中国的家底——外汇储备已降至3.33万亿美元,较2014年6月最高位的3.99亿美元,18个月缩水732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会扩大,因为央妈肩负金融稳定、保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使命。
18月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是6.1528,去年1月初6.1248,现为6.5637, 换言之,兑换1万美元,要比2015年初多花4300元人民币。这让杨女士想想都心疼。她有些恍惚:中国官方不只一次承诺: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基础。近日,还有官员称,无需着急购汇……也是,购汇了又能怎样?国内无甚有吸引力的外汇理财产品可供选择。
加之,国际投行相继下调人民币目标价格,更甚者,有机构预测人民币汇率7.2-7.5左右。还有市场人士预估,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人民币对美元7.5左右较为合适,亦属均衡汇率。
如此言论并不少见,亦或多或少搅动了市场情绪。于是,像杨女士那样的网银购汇者趋多,渐成一种现象。
现在,“只是因为市场的贬值预期,造成了集中‘挤兑’外汇储备的局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认为,“反过来,外汇储备下降、资本管制收紧,又会进一步加剧贬值预期,刺激了更多的恐慌性购汇。唯有破解单边市场预期,才可能外汇市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形。”
在管涛看来,目前的贬值预期,可能与市场波动不足有关:汇率杠杆调节作用失灵,汇率越跌,市场反而购汇和持汇意愿越强。而且,只要央行汇率调控力度有所放松,做空人民币的市场力量就可能反弹,推动汇率加速调整。通常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市场汇率水平有可能超调,而不一定代表均衡水平。他建议,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多重目标,应该是一揽子政策和措施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采用“中医疗法”,每个工具都用一点点。
而那一点点如何把握不啻为一种监管艺术。从近期股市、汇市大幅波动看,平衡监管艺术决非易事。
殊不知,一个“稳汇率”不知要付出多少成本。2015年外储减少512亿美元,除估值因素、“走出去”国家战略之外,减少的外储主要用来作汇市干预,以稳定人民币汇率。
中银香港研报称,抛美元、买人民币的汇市干预理论上会减少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扯高人民币的利率,才能有助于稳定汇率,这在资金池不大的离岸市场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诸如,香港银行业的人民币存款在2015年10月为8543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底较少1493亿元人民币,而CNH Hibor隔夜、1个月和3个月的最新定盘价分别为4.01%、7.46%和6.33%,显著高于Shibor定盘价的1.96%、3.00%和3.07%。
“未来要稳定人民币汇率,无论是从干预成本、成效和对人民币国际化等的影响来看, 关键还是在离岸市场。”中银香港称。如此,央妈48小时狙击战亦见怪不怪了。
管涛认为,“811”新汇改之前,“藏汇于民”是造成我国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811”新汇改后,“偿还债务”同“藏汇于民”因素叠加,造成我国资本流出增加、储备降幅扩大。
中国基础国际收支状况依然强劲,“不论‘藏汇于民’还是‘偿还债务’的正常用汇需求都是有保证的。只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市场恐慌性购汇,才造成了目前这种局面。”管涛说。
然而,资本市场也好,汇市也罢,都是回不去的曾经。人民币囧途时代业已开启。一位香港资深金融人士称,价格回归价值,往往表现为残酷的通货紧缩。香港的资产泡沫破灭或不可避免,香港的华资已提前撤离。一如一九九七年,深度套牢的仍旧是中资。
只是,“这次更多的是富裕起来的个人。通货紧缩,将刺破杠杆形成的泡沫。让人担心的是,通货紧缩会传染,可以一夜之间穿过罗湖桥。那时,你就知道谁是赤裸裸。”上述香港资深金融人士说。
如此,像杨女士一样担忧人民币贬值的你,会怎样考虑重新配置资产?企业呢——又该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汇率风险?
中国为何开打“汇率战”
一开始,我们把人民币贬值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并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中国和全球各国政府真正的意图和操作手段,而是人民币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产品”,并不能简单的当成一种货币来理解。如何提高这个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对这个产品做营销,就完全成了一个“商战”问题。贬值,只不过是对这一产品适时的“降价促销”。
从近十多年来日元、欧元、英镑和美元之间的博弈和“会战”当中,市场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汇率战”的血腥和残酷。欧元的起死回生、日元的破釜沉舟、英镑的以不变应万变、美元的跌宕沉浮和雷霆万钧,都预示着,未来的“汇率战”,的的确确是血腥的白刃战。而人民币不可能永远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
201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修改人民币中间价生成方式;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贬2%;8月12日再贬2%……中国实际上已摘掉了免战牌,打开了城门,击响了战鼓……因为时不我待。
一、经济困难,无办法可想
货币政策方面,调降利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又准备转型成为制造业强国,跟德国、日本等直接竞争,在欧元和日元持续贬值的大背景下,如果人民币汇率还要强撑,对中国整个出口经济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况且目前中国诸多走出去的项目,比如高铁等,直接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德国等,在其他竞争力趋同的条件下,汇率就成了关键点。
二、通胀数据较低,消费不振
中国的CPI数据虽然因猪肉价格上涨有所反弹,但1.6%的水平远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整体利率水平;同时中国民众对汽车、房产等大宗消费明显下降,整个财政收入增速也下滑明显。另外,“网购经济”对中国消费市场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两年来,“海淘”增速更快,更多的消费者将钱花到了国际市场,这对中国诸多生产企业来说,并不是利好,人民币贬值增加了“海淘”成本,部分“海淘”可能会逐步转入对国内商品消费,有助于提振国内市场。
再者,受到社会保障体系、贫富差距、中产阶级收入水平等影响,中国消费市场面临的压力仅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人民币贬值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对摆脱通缩和刺激现金的流动有很大的帮助。
三、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剧烈
中国股市前一阶段的暴跌,以及而后央行出面拯救股市的举动,足以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已面临巨大的资本流动和高杠杆的风险,与其政府直接救市、参与化解风险,不如让汇率贬值击退诸多国内外投机资金(去杠杆),同时增大诸多上市公司出口等竞争力,真正吸引长线投资者。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贬值目前来看除了刺激有限的资本“外逃”之外,更多的国内资金开始担忧贬值预期,将现金转换成股票、黄金白银、债券、房产等的欲望开始上升,有助于推升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价格,从而达到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目的,这个道理跟“安倍经济学”类似。
四、诸多出口企业有强烈的汇率“需求”
中国的出口企业并不像日本、德国或美国企业那样已千锤百炼,中国的诸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差,利润非常薄,尤其是随着外需下滑,诸多企业经营状况堪忧,而这些企业很难从以大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市场融到资,再加上互联网金融遭到政府监管方面的整顿,诸多中小企业面临非常现实的资金流动性压力。
这类企业本身的利润率就不高,一般在5%左右,那汇率一旦贬值5%,对这类企业来说相当于多挣了一倍的钱。汇率大幅贬值直接可以提高这类企业的利润率,给这类企业诸如了希望,有助于刺激和帮助诸多中小企业继续经营、转型升级。
五、贬值理由合理(汇率市场化)
汇率贬值不能无缘无故,否则不仅贸易伙伴难以接受,国际金融市场也会发出诸多质疑之声,这也是为什么2014年初开始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提前终结的原因。目前中国在压低人民币汇率方面面临一个绝佳的机会,就是人民币为了满足IMF将其纳入SDR的条件,不得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改革最基本的就是顺应市场当前的趋势,目前随着美元加息预期的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顺势大贬被市场认为是美元走强,以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所致,因此可以瞒天过海而不为人知的达到目的。
总之,当人民币摘掉了免战牌,打开了城门,击响了战鼓,就没有回头路可走,接下来就要看是什么样的团队或人才操刀挂帅,因为“汇率战”是一场由阵地战组成的消耗战,时常也会发生速战速决的情况,充满了全球最顶尖级的金融战略战术考验。
当然,“汇率战”归根揭底,是一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反过来说,“汇率战”也会决定一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和人才流动。人民币真的准备好了吗?
{:7_317:} 市场挫跌下升息前景黯淡 美联储政策方向或逆转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8日上午路透称,金融市场今年以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情况开局,令交易员和分析师重新思考全球货币政策前景;有人预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将很快逆转上月开启的升息进程。
美联储是否会逆转已开启的加息进程?美联储会否逆转已开启的加息进程
美联储12月16日展开近10年来的首次升息,相信经济最终已摆脱2007-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
但随后全球股市蒸发数以万亿计美元;中国经济放缓已加深了人们对美国经济成长稳健性的担忧。
利率期货交易员已经推迟对美联储再次升息时点的预期,而本周,几家大型银行也将2016年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的政策前景朝更为温和的方向修正。
“市场对利率形势的判断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对此不应估计不足。如果今年以来的情况再持续一个月,那么利率前景就真的要变了,”标准银行的10国集团(G10)策略部门主管Steve Barrow表示。
美联储在宣布“开始调升利率”时曾明确表示,基本上预期今年会再升息四次。联储官员在最近的讲话中也呼应了这一观点。
最新的路透调查中,120名受访分析师预期联邦基金利率到年底将达到1.00-1.25%,2017年还会进一步上调。目前利率水准为0.25-0.50%。
但美国利率期货市场走势表明,市场对今年升息两次的预期也仅仅是勉强消化。10年期美国公债收益率更是跌破2%,而在上个月联储升息后报2.30%。
对美联储政策转向时间的预期尚未在市场走势中得到反映;根据此前被迫逆转升息周期的瑞典、澳洲和欧洲央行的经验判断,美联储应该不会等到最后一刻再行动。
这三家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都曾调升利率,但目前的利率水平均处于历史低位,瑞典利率甚至为负。
“市场不相信美联储。在联储12月升息时我曾说过这是个错误,并认为其下次行动有50%的可能性是降息,”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David Blanchflower说。他曾担任英国央行官员。
“美联储可能在9月会议上降息,但若市场继续大跌也可能会更早。”
根据美银美林的数据,今年前九个交易日中,全球股市市值已蒸发大约5.7万亿(兆)美元。
**面临压力**
纽约德意志银行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Joe Lavorgna表示,在过去60年里有过12个紧缩周期;每次平均持续24个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531个基点。
全球各经济体仍因金融危机而伤痕累累。这场危机促使美联储把资产负债表扩大了4万亿美元,保持近零利率将近七年之久。
摩根大通(55.09, -1.92, -3.37%)等几家银行本周把英国央行首次升息的预期时间推后到2016年底,预测欧洲央行进一步放宽政策,并预测加拿大央行下周降息。
对于那些想知道美国利率市场何时可能反转的人来说,可以看看瑞典、欧元区和澳洲市场在最近货币政策转变前后的走势。
经过一年的升息之后,到2011年7月,瑞典央行把利率从0.25%升至了2%,利率预期指标--三个月隔夜利率交换最高升至2.25%,暗示未来政策将进一步紧缩。但实际情况是,该央行2011年稍晚的时候开始降息,随后利率预期持续四年下降。
澳洲央行2009年稍晚开始从3.00%升息,一年后达到4.75%。
澳洲利率期货在2011年8月首次反映出降息预期,上涨25基点至95.50。但随后很快回落,到10月底澳洲央行开始降息的时候才真正上涨。
利率期货合约价格上扬,意味着实际利率料下降。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2011年初将利率从1%上调,并在当年晚些时候调升至1.5%,但由于欧债危机升级,几个月之后又开始降息。
欧元银行间拆放款利率(Euribor)期货价格在2011年7-9月间一度上升0.4%,暗示交易商的押注发生转变,不过之后迅速回落,到当年欧洲央行开始降息后,才明确上升。
分析师表示,利率期货曲线顶多只能显现大致走向。
追踪美联储的市场,其流动性高于追踪瑞典与澳洲央行的市场。而美联储知道自己作为全球最大和最重要央行的责任,已有一段时间没有令人意外的举动。
利率期货合约显示,目前预期美联储下步举措是升息的押注为2014年底来最多,但全球市场持续动荡,可能使得美联储身不由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