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
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是中国道商之鼻祖。
越国著名谋臣,与文种一起俱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亡吴国。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三聚三散,富甲天下。
他年轻时,曾拜计然(又名辛文子)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范蠡携文种远赴吴越,因在吴国难展才华慨然离吴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金乡县西20公里南陶村一带。)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范蠡从商经历: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
范蠡留下的思想很多,例如:“贵上极则反贱,下贱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
那股市里何为便宜呢? 时间最便宜! 何为宝贵的珠玉呢?物以稀为贵啊!正是便宜了你要不要? 我 “要要要!”
传说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西施,被范蠡救走了,他们一起浪迹天涯,泛舟齐国,到处经商,做了神仙眷侣,生活还算幸福。{:7_280:}
现在的筹码多,取之不尽,贵还是不贵
鸱夷子皮 (chī yí zǐ pí),即酒囊皮子,范蠡为何会用这么一个看似粗俗的名字呢?
鸱夷子皮原指古代牛皮做的酒器,盛酒之壶状器具也,是一种皮制的口袋,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是古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韧性很大的“酒囊”,即酒囊皮子。直到宋代仍有此物 ,伸缩自如,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 。范蠡的境界达到了“空”和“忘我”,挥洒自如。姓名更是如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胸襟之开阔,超凡脱俗!这是范蠡用此姓名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层原因是便于在陌生之地生活、经商和发展,范蠡经营的主要是饲料、繁殖、销售牲畜的农牧业,雇用了大批劳动力,要和农夫、驭手、屠户、运夫等“下里巴人”打成一片,和当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发展,用范蠡的大名,显得冷僻严肃。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绍自己,恐怕话一出口,对方就乐了,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隔膜也就会冲破。一个“外来客”想在陶地治产经商,不放下架子入乡随俗,不和当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难行的。
第三点是“鸱夷子皮” 具有营销思想,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广告、品牌效应。当人们对看起来很好听的名字感到麻木时,对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俗名”更容易记住和关注,中国历代的商业名家,不少人采用了“王麻子”、“狗不理”等俗而又俗的“字号”,如今“撒尿牛丸”、“傻子瓜子”“酒鬼”也都是声名远播,他们是否受到“鸱夷子皮”的启发,不敢妄言。但只要想一想今天国人在开公司、办实体时总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设计醒目徽标,就会明白范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为何更名易姓了。
需要说明的是,鸱夷子皮的名字和西施没有一点关系。对美女西施,有的史学家曾经做过考察论证,认为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物,广泛流传的其人其事,完全是杜撰出来的传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