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放松力度加大,短期内经济活动有望获得支撑
《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中央检查工作小组自10月底以来再度走访了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而且“投资正在加快”。除了落实改革措施之外,检查组重点强调了项目执行和达成年度目标的重要性。受访部门做出积极回应,比如河北省承诺努力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提高工业领域的速度和效率、努力治理污染并确保实现年度目标。我们认为这一举措是部分为了应对以下不利因素:(1) 下半年开始以来经济增长疲软,(2) 外需有进一步恶化倾向,(3) APEC相关停限产措施可能带来的短暂负面影响。
政府的上述行动与2014年5月份的政策调整颇为相似。当时在通过注入流动性等传统工具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政策放松之后,经济依然未能受到有力推动。于是政府在5月份采取了更为直接的行动:派出检查组监督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行动来稳定经济,而且财政部要求各部和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出,若其未能有效利用财政资金,则未来中央政府可能将其收回。这些措施有效的推动了5、6月份经济环比增速出现提高。
我们认为近期中央检查组的回访也将产生类似效果并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目前难以判断这是否足以弥补APEC相关停限产为11月月度实体经济数据带来的负面冲击(参见2014年11月11日发表的中国经济分析:“1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因APEC期间停限产而向8月份水平回落” )。不过,考虑到停限产措施的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12月份经济增速有望回升,甚至在取消供给面限制之后可能出现"补涨"。这些举措对于明年政策的影响不明确,因为政策重点在于确保实现今年目标。
行政措施一直是中国政策工具箱的一部分,但目前其重要性可能大于以往,因为在当前严厉打击腐败、对GDP增速重视下降的政治环境下,执行层面的政府部门对刺激经济增长的冲动大为下降。这可能是每轮刺激措施取消后经济增速通常迅速下降的一个原因。为了保持政府相关投资的稳定增长,中央可能需要给各部门持续施加压力。在房地产市场和外需增长疲弱时这种压力尤为明显,因为这就要求政府提高对其他领域的政策支持,目前的情况正是这样。
本月早些时候,国家发改委宣布批准了大量大型基建项目,主要是机场和铁路。这些批复本身有助于支撑需求增长,但作用是次要的,因为最近几年审批并非基建投资的约束条件。投资开支和建设周期都有计划,而实际开支和建设周期受制于投资意愿及资金到位情况。此外,作为改革举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项目已不再需要审批或者仅得到地方政府批准即可,而后者的获得一般容易得多。因此,中央有关部门对项目的批准作为政策立场信号的重要性要大于其实际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