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查关键词:一年后手机可体验虚拟现实
近日,Facebook以23亿美元高价收购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 Rift,让人们开始认识“虚拟现实”。对于这项技术的实践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虚拟互动实验室创始人杰里米?拜伦森(Jeremy Bailenson)博士在The Big Talk论坛上预测,一年后用户只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体验虚拟现实的魅力。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领军代表,易查搜索盘点虚拟现实的终极意义。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
你如何知道自己生活在虚拟之中、还是在现实之中?
著名的图灵测试,会用些技巧让你知道和你对话的是机器还是人,但是机器足够智能之后你也许无法区分对方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虚拟现实也一样,当大脑足够深度的进入到虚拟之中,你如何能感知到自己是虚拟还是现实之中?在《阿凡达》、《盗梦空间》中,你往往以为是现实了,其实可能是虚幻。
这就是虚拟现实的终极意义,让我们的灵魂独立出肉体。
原始的巫教是最初的虚拟现实。在一系列的仪式感、虚幻蘑菇铺垫之后,人们可以不用外在的设备进入到一种神灵交流的境界,让人心理得到无以伦比的满足感。
文明之后,文字是第二代虚拟现实,现实的东西被编码成抽象的文字,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一个虚拟现实空间,我们的大脑会还原作者设定的虚拟世界,文字对意识最深层的力量至今仍然远比数字化的虚拟现实来得强,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一封信可以爱上一个人,一本小说能让人经历主人翁同样的爱恨情怀、同样的武侠世界、奇妙的时空穿越,经常读完还沉浸其中,文字所蕴含的力量如此宏大,这非常有意思。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文字就可以重现现实世界,电影将我们带入第三代虚拟现实,纪录片是真实的世界,剧情片是我们依据现实编造的世界,科幻片是我们依据想象虚构的世界。电影让我们的大脑不用想象,只需要接受即可被代入而离开现实,而3D电影的出现,把这个体验再上层楼,而一些带动感的4D影院,还会造成真实的失重体验。
但是这些体验我们都是旁观者。游戏的出现,我们才进入第四代虚拟现实,我们不再只是旁观,我们是参与者,我们的存在会改变进程。无论是第一视角射击、模拟赛车还是模拟人生,让人真正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生存。
现在意义上的虚拟现实,可以说和游戏一样,只不过更为现实。关键是基于两个层面的技术,一个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的采集,例如谷歌街景已经能很好的还原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在虚拟世界的重构,如oculus,能够在为我们生成一个更为真实的体验。这两层技术的结合,会为心理造成更为冲击力的感受。
但未来的虚拟现实,我觉得并不是类似oculus那样更逼真的提供一个虚拟视角,而是直接跳过感官层面,直接进入到大脑的意识层面。当破译了大脑的感官刺激信号以后,就不再需要oculus之类的虚拟现实重构,而是直接把我们看到、感知到某个东西的信号直接输入大脑,这些在电影里层出不穷,从《骇客帝国》、《阿凡达》到《未来战警》等。
这将带来一个有意思的终极话题,我们的身体还需要吗?我们的灵魂将永生吗?
如同《未来战警》描绘的那样,人类将制造出代理机器人,代理机器人通过网络和主人的大脑相连,现实世界都是代理机器人在运作,但他们没有灵魂,他们只是个代理去感知世界的机器,他们不怕撞车、不怕受伤,坏了就换一个,再对接上主人大脑就好了,他们可以永葆年轻,样子都是俊男靓女,他们可以品尝无数美食而不会肥胖……只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还是基于肉体的,虽然这个肉体天天都躺在床上以至于连站都站不起来,这时只要有人拔掉那根连线,我们的肉身连活下去的能力都没有。
但是,如果我们连大脑这个实体都没有了呢,就像《超验骇客》里约翰尼?德普所演的威尔?卡斯特教授那样,他的意识在机器的网络里永生了,而且机器的能力已经达到他有自己的灵魂的程度,肉身他可以随时制造一个。
这样灵魂永生了么?不过可惜的是,《超验骇客》的结局让我们有些悲伤,灵魂可以生活在机器的网络里,但是前提是要有电。
没电之后,一切消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