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9000亿资金静候入场
沪港通持续提速。据媒体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下称“中登公司”)将于8月11日组织市场进行港股通全天候测试环境联合测试。
据悉,此次全天候测试将包括全体申报港股通资格的券商。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内地、香港分别有90家、215家券商(经纪商)申请参与沪港通试点。
此外,按上交所的相关部署,近期将启动沪股通香港推介会。而记者同时获悉,针对内地投资者的港股通投资者教育工作也已经启动。
根据上交所港股通时间表,8月一系列实质性动作将正式开启。其中,《沪港通业务指南》及《沪港通实施细则》将于近日下发,8月将进行沪股通香港推介,9月将进行全球推介。
而受“沪港通10月13日正式上线”传闻影响,港交所(00388.HK)股价连续五个交易日上扬,创逾三年新高。从4月初沪港通消息首次披露以来,其累计涨幅约20%。
基于沪港通预期,高盛调高港交所十二个月目标价至188元,;德意志银行也将港交所目标价由143港元调升至202港元。
另据东方早报报道称,根据瑞银证券测算,“沪港通”机制若实行,估算海外投资者投资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0%左右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
沪港通诱发低估值蓝筹起舞 国际资本转战中国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7月31日讯,中国股市近期出现罕见的上涨行情,市场成交急剧扩大,资金流入明显。低估值的蓝筹对国际资本有极大的吸引力,“沪港通”即将开闸更被认为是此轮行情的引爆点。
上证指数自7月22日(上周二)以来累计上涨约130点,累计涨幅6.17%;股指期货更是累计上涨200余点,累计涨幅达到8.18%。值得注意的是,上证指数的日成交额由此前千亿元规模急剧扩大到近两千亿元,资金流入明显。
**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已批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72家,获批额度共计2576亿元人民币;已批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共252家,获批额度共计578.98亿美元。
根据央行近日更新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数据,整个二季度境外机构和个人增持股票和债券资产。截止6月末,累计持有的股票资产达3642亿元,较一季度末的3193亿元增长14%,超过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平均8.4%的增幅。
此前大智慧通讯社曾报道,“沪港通”还有两个月时间将正式开闸,这使得沪港两地股票市场相关度大为提高。周三是恒生指数期货结算日,此前恒指已经连续七个交易日上涨,截至周三收盘,恒指涨91点至24732点,涨幅0.37%,主板成交超过800亿港元。
目前市场较为认可的说法是,由于对美国加息预期增强,将导致美国股市流动性偏紧,市场对成熟市场偏好降低,又因为国内A股长期处在估值洼地,特别是AH股倒挂现象明显,故QFII、RQFII等资金使用比例开始大幅上升,资金回流中国等新兴市场,而沪港通即将开闸更是被认为是此轮反弹的引爆点。
上海中期股指分析师刘文博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沪港通推出后可能促使两地市场风格靠拢,特别是A+H类公司溢价会出现缩窄,出现套利机会,因此QFII、RQFII资金会倾向买入内地相对港股折价的股票,从下表来看银行等金融类股票大部分处在折价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此次反弹是由蓝筹金融股带动。
沪港通抢筹图谱:QFII抢单金融股 私募押宝小蓝筹
沪港通搭台,蓝筹唱主角。
海内外机构投资者聚焦蓝筹股,就连一向低调的QFII也开始积极抢筹。
“7月23日至24期间,QFII抢着让券商下单买银行和券商股,新增的量非常多,国际业务部抱怨到股市收盘都还没有完成交易。”一位曾在券商从事交易员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QFII申请额度后,买卖A股需要委托券商国际业务部下单执行交易。
另外一位接近某券商国际业务部人士证实,上一周有几天出现QFII抢着下单的情况。
“QFII委托一笔交易时规定一个价格区间,但因为集中委托交易的QFII单子很多,有些股票涨得比较急,这使一向低调的QFII也抢着提前下单。”前述接近某上市券商国际业务部人士解释。
除了QFII出现大笔委托交易外,RQFII额度告急亦向外界透露海外资金涌向A股市场。
数据显示,RQFII ETF龙头产品南方A50ETF自7月以来规模新增9.42亿个单位,相当于净流入资金约70亿元。而6月净流入资金额仅约30亿元。基于外资的踊跃申购,截至7月28日,这只基金的RQFII额度使用率已达96.14%,濒临用尽。
当QFII打响第一枪后,国内机构也将关注目标由创业板转移到了主板的蓝筹股,布局沪港通主题的相关概念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不同机构挑选股票的偏好有所不同,以公募、保险为代表的正规军偏爱金融消费等大盘蓝筹股,而私募则更喜欢弹性大的偏小市值品种。
正规军偏好金融消费
伴随着沪港通提速,各机构均将目光集中在这一主题投资上。
“QFII最喜欢买银行、券商、保险这一类金融股,估值低、业绩稳定增长。”前述接近券商国际业务部的人士透露。
申银万国[微博]高级策略分析师谢伟玉介绍,QFII持仓结构中,金融地产占比超过40%。而这一波行情中其增持的股票也以金融地产为主,理由是这类股票较H股有比较大的折价率。
与QFII类似,国内一些偏成长型的大规模基金以及保险机构均增加了金融股的配置。
“基金组合中金融股的配置很低,这一次银行股突然暴涨,就顺势增加了10%以上的配置。”一位大型公募基金经理介绍,他挑选的均是AH中的大盘蓝筹股,如中信证券(600030.SH)、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平安(601318.SH)以及招商银行(600036.SH)等。
除此之外,有些机构是按折价率和政策预期相结合的思路来配置,选择股价弹性更大的品种。
“沪港通预期下,估值差异较大的A股股价有望实现估值回归。目前A/H估值偏低估的是银行、保险、地产,而地产有政策放松的刺激因素,股价向上空间会更大。”招商证券一位投资经理说。
但也有些机构则是从折价率的角度来挑选标的。在他们看来,沪港两市互通互连以后,会让A+H股向同股同价靠近,这意味着低估值的A股会有估值回归机会。
“以7月8日收盘后的股价算,A股较H股的折价率超过20%的股票有10只,拿一部分资金买这类股票就行。”深圳一位混合型基金经理介绍,折价率排前三的股票分别是海螺水泥(600585.SH)、宁沪高速(600377.SH)、中国铁建(601186.SH),折价率分别达41%、34%、24%。
不过,也有一些偏成长型的基金经理不喜欢银行、地产这种强周期的品种,他们将持仓的目标确定为消费股,如伊利股份(600887.SH)、青岛海尔600690.SH)。
此外,还有一些机构是采取撒网配置的思路,据中投证券资管部一位投资经理透露,他们挖掘沪港通主题的思路是资金重点配置上证50的成份股。
私募抢筹高弹性个股
与QFII,和谐和谐注传统AH股的大盘股不同,私募布局沪港通选择的是更有弹性、市值较小的标的。
“沪港通开放,外围资金入场买A股,肯定买便宜的蓝筹股,而不会买估值高的小市值个股。”龙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吴险峰透露,近期其持仓结构正由小市值成长股向蓝筹股转移,其中关注的标的集中在券商、稀土、保险等。
“半个月前,我们就布局了小银行、小金属和地产股。”深圳一位管理着近10亿资金规模的私募基金老总李林(化名)透露,他们配置的是驰宏锌锗(600497.SH)、贵研柏业(600459.SH)、格力地产[-0.59% 资金 研报](600185.SH)等。
而银行股中,李林布局的也并不是有A、H标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市值股票,而是选了一批小市值的银行股,例如华夏银行(600015.SH)、兴业银行(601166.SH)等。
“沪港通将资金的注意力引到蓝筹股。但现在还是炒预期概念,市场不会严格按照沪港通概念股来投资。”李林强调,私募选标的更喜欢股性比较“活”的小市值标的。
上海一位管理着二十亿资金规模的私募老总选择的标的则是五矿稀土000831.SZ)、国金证券(600109.SH)和格力地产600185.SH)等。
在其看来,券商推荐的沪港通概念股多为大盘蓝筹,如工商银行601398.SH)等,盘子大,弹性小,并不符合私募选股偏好。
与公募不同的是,上海和深圳的私募基金很多是同时管理港股和A股的账户。他们不仅在A股买入偏小市值的股票,在港股同样布局了相关主题概念股。
其中,一个代表性案例是7月7日公布沪港通系统测试信息后,一位私募在港交所买入申银万国(00218.HK),彼时的价格只有3港元。7月30日,其收盘价已经达到4.48港元,不到一个月的涨幅达到49%。
“沪港通开了以后,沪港两市的交易都会更加活跃,券商是直接受益者。”这位私募基金老总称,在港股市场上,申银万国市值小,股价弹性大,只要有行业利好消息,一天涨幅就能达到20%。 谢谢分享,好东西。 :WX::WX: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