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预期弱化影响几何
中国经济:3月发布的数据均显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一季度经济增速很难达到7.5%的增长目标,同时各地频繁爆发信用风险事件,银行对于表外高风险资产也日趋谨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相关领域违约风险。这一背景下,尽管稳增长的呼声依然不绝于耳,但是相比于往年,经济对于政府出手的预期已经削弱很多。普遍的共识是,政府不会在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但是会通过适度财政支出维持增长底线。至于这一增长底线,市场也从最初7.5%的政府目标不断下调,现在更多的观点认为只要就业不出问题,可容忍的经济增速下限可以进一步拓宽。
而同样政府层面也不再过多的释放维稳经济的信号。近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认为今年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保持定力”,“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调结构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这些都暗示政府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速尚可以接受,动用“去年战胜经济下行调整的成功经验”可能为时尚早。事实上,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大基调下,可供财政刺激操作的空间也被大幅压缩。保持定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弹药,这也是市场对于稳增长预期逐渐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稳增长预期的存在改变了经济主体的投资和生产决策,延缓了市场出清过程。开始于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在“四万亿”推出之前,无论是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对此都并没有太多预期,经济呈现断崖式的下滑,随后稳增长措施迅速将经济推向过热。而此后经济主体的稳增长预期逐渐强化,也开始影响投资和生产决策。很多企业在2008年经济下滑时大规模裁员,但在随后的经济复苏中由于难以快速组织起劳动力生产而遭受损失。吸取这一教训后,2011年经济再次滑坡时很多企业迟迟不肯裁员。资本市场也有着类似的变化。从数据上看,2008年以后,无论是失业率还是上证指数的波动都更为平缓,对于经济数据反应也更迟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