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我们认为在解释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关系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论更加简单和直接。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此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可以减缓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样使资本有机构提高的速度减缓或保持稳定。 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及理论分析显示重要特征。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成功跨越国家的产业结构在第二时点之后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降低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保持工业比重基本不变,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限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净出口占GDP 的比重这一指标来看,成功跨越国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经济拉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需求。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将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主要注意四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共享经济增长成果,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将会抑制国内需求,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小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必须避免过度消费挤压储蓄的情况,。以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累积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控制货币供应量,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跨越国家的货币与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5%和7.8%,尚未成功跨越国家的货币与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分别为40%和63%。稳定的物价水平有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