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聊点血制品的事
非荐股,聊聊血制品这个行业。血制行业很小,30家多点的一个医药行业内生物制品细分行业中的细分行业。行业老大是华兰和莱仕。华兰背景很深,资本运作很厉害,有血制也有疫苗,大概3:1的营收吧。莱仕是外资背景,进入中国市场很早,具体哪年我忘了,好像是98年之前吧,产品线非常丰富,涵盖主制品和小制品。其他2、3线的上市公司也不少,博雅、泰邦、瑞德、天坛、还有最近非常火爆的双林。 主制品包括了白蛋白和球蛋白两大种及其细分品类,主制品的制造工艺几十年了,已经相当成熟,各家之间由于设备和工艺的细微区别,收率上也有比较小的差别,基本上没有特别的那家有什么竞争力,大锅饭一起吃,谁家的浆量大,谁的产品就多一些。
但是一批浆,只能生产一个细分品类的白蛋白和球蛋白。不是说你有乙肝人免和人破伤风免2种产品的球蛋白批文,一批浆下去2个都出来了,只能选一种生产。
说到产品,很多同学会说血制品是卖方市场,这尼玛太牛X了,喜诗糖果也不敢说是卖方市场啊。其实以前,白蛋白和球蛋白也是和大部分药品一样,非常不好卖。但是最近5-8年,因为国家整治单采血浆站的原因,整个行业的产能萎缩了,供求发生了逆转。但具体的数据我没有,是否真正如某些人说的那样完全是供不应求呢?我看未必。如果我说有渠道屯货,只供零售不供医院,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说到卖方市场,血制品现在国内真正的卖方市场产品就是小制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这种,这个工艺也不是啥新工艺,欧美80年代肯定就有了,是否更早我不清楚。但是目前国内能量产的很少,上市公司里,只有华兰和莱仕还有泰邦我知道现在是有的。数据是我弱项哈,我这人记性老差了,依稀记得看过一个研报,欧美小制品占3/4还是1/2,主制品少,而中国小制品只占1/4。
所以必然的小制品是绝对的卖方市场了,记得奥运会的时候,当时泰邦还没有小制品,国家收储,某省的病患家属到某省的XX企业门口下跪买小制品,这可是真的跪求,三伏天啊,可惜,还是没有产品给人家。
而且,生产小制品那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因为一批浆下去,生产小制品是完全不影响白蛋白和球蛋白的产量的。如果你不生产小制品,那剩下的组分只能白白扔掉(扔掉还要给钱焚烧呢)。
但是,就这么好的一个东西,这有快20年了吧,这2x家血制品居然没山寨出来,搞笑吧,因为生产工艺都要申报到卫生部的(你要说卫生部都是清正廉洁、帮企业保守秘密,那就当我这段是废话),国家药监局的郑筱萸同志07年还落水了呢(话说我看的这个行当的第一本书就是他老人家写的)。可偏偏就是山寨不出来,这尼玛太丢中国人的脸了吧。(再扯谁谁谁家研发能力强的同学请思考思考) 聊点长远的,这个行业未来有2个大的趋势: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监管水平的提高,行业的采浆量只会原来越低,除非体制上的变化(参考美国),但是这个很难,所以卫生部的翻倍计划很扯淡。
2、基因重组产品的替代。人血是珍贵的原料,未来基因重组产品是主流。这也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在欧美已经量产多年。国内目前还没有掌握这个技术,欧美短期也不愿意引进技术到中国(因为申报的原因很大),但是未来会不会?肯定会。
两个都不是啥好消息哈。 再聊点近的,2013年是血制品企业新版GMP的认证年。由于新旧版本有很多较大的变动,所有的血制品企业都进行了大的改造或者新建。这个不同于普药,虽然新建了厂房,但是产能并没提高哪怕1分钱。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扔进去了。未来几年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负债,会一定程度上吞噬利润。
而且,这个GMP认证并不是说100%通过的,不通过,就要停产(小心黑天鹅哦)。
聊完鸟,不荐股,持有的朋友请对号入座,看客就当是八卦新闻好了。我个人还是看好这个行业的部分公司的(仅看好公司,并非看好股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