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ox 发表于 2002-11-20 19:53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这个贴子最后由ccfox在 2003/03/08 04:16pm 第 1 次编辑]

好文重贴/第14-20次更新/ccfox/的地址是:
http://bbs.macd999.com/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517&show=30
一、开盘定性法则:
  多头为了能顺利地吸到货,开盘后常会迫不及待地抢进,而空头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派发,也故意拉高,于是造成开盘后的急速冲高,这是强势经常看见的;而多头为了吸到便宜货,会在开盘时即往下砸,而空头或散户胆战心惊,不顾一切地抛售,造成开盘后的急速下跌;因此通过开盘后的30分钟的市场表现有助于大势的正确判研。
  多空多方之所以重视开盘后的第一个十分钟,是因为此时股民人数不多,盘中买卖量都不是很大,因此用不大的量即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俗称“花钱少,收获大”。
  第二个十分钟则是多空双方进入休整阶段的时间,一般会对原有趋势进行修正。如空方逼得太急,多头会组织反击,抄底盘会大举介入;如多头攻得太猛,空头会予以反击,获得盘会积极回吐;因此,这段时间是买入或卖出的一个转折点。
  第三个十分钟因参与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买卖盘变得较实在,因此可信度较大,这段时间在走势基本上成为全天走向的基础。
  为了能正确地把握走势特点与规律,可以以开盘为原始起点(因为开盘价是多空双方都认可的结果,它也是多空力量的均衡)。然后以开盘后的第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指数或价位移动点连成三条线段,这开盘30分钟的走向实际上预示了这一天的走势未来趋势。
  1、如果是9点40分、9点50分、10点与原始起点(9点30分)相比,三个移动指数皆比点高(俗称:开盘三线连三上),则表明当天的行情趋好的可能性较大,一般日K线会收阳线,因为它表明多头势力强劲,收阳线概率大过90%,但如果10点30分以前成交量放天量则为庄家或机构有故意拉高或拉高出货之嫌,如出现此情况应以出货为主。
  2、如果是9点40分、9点50分钟、10点三个移动点与原始起点(9点30分)都低(俗称:开盘三线连三下),则是典型的空头特征,表明头力量过于强大,当收阴线机率大于90%。
  3、如果是9点40分、9点50分、10点三个移动点与原始起点(9点30点)相比,9点40分、9点50分两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高,而另一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低?俗称:开盘三线二上一下?,是表示当天行情买卖双方皆较有力,行情以震荡为主,多方逐步占据优势向上爬行。
  4、如果是9点40分、9点50分、10点三个移动点与原始起点(9点30点)相比,9点40分、9点50分两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高,而另一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低(俗称:开盘三线一上二下),则表明当天行情买卖方比较均衡,但空方比多方有力,大盘是震荡拉高出货的趋势。
  5、如果是9点40分、9点50分、10点三个移动点与原始起点(9点30点)相比,9点40分、9分50分两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低,而另一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高(俗称:开盘三线二下一上),则表示空方力量大于多方,而多方也积极反击,出现底部支撑较为有力,一盘般收盘为有支撑的探底反弹阴线。
  6、如果是9点40分、9点50分、10点三个动点与原始起点(9点30分)相比,其中9点40分这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低,而另外两个移动点比原始点高(俗称:开盘三线一下二上),则表示今日空方的线被多方击破,反弹成功并且将是逐步震荡向上的趋势。
二、尾盘定性法则:
  尾盘作为某一日的总结,历来都是多空双方必争之处,它不仅可以修正未来趋势,而且还对次日的开盘起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尾盘效应应格外重视。
  1、尾盘修正:中午的前市收盘是多空双方都进入休整的时间,为后市的争夺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前市尾盘的最后拼搏,已能表现出多空双方的强弱;因此依据前市尾盘的修正,便基本可以判断后市的走势。
  首先找出前市的最高值与最低值,计算出其中间值;以前市收盘值与前市取最高值、最低值、中间值进行比较,判断其后市的走势。
  ?1?如果用前市收盘值与最高值、最低值、中间值相比较,前市收盘值在最高值与中间值之间,那么尾市多方将强于空方,以震荡逐步走强或再创新高的走势。
  ?2?如果用前市收盘值与最高值、最低值、中间值相比较,前市收盘值在最低值与中间值之间,那么尾市空方将强于多方,以震荡逐步下挫或再创新低的走势。
  2、尾盘判断次日开盘法:
  ?1?涨势中(备注:十日平均移动线呈上扬走势)a.尾盘价涨量缩,其次日开盘为跳高开盘,随即卖盘抛压将明显转大,此称为涨势高潮惜售现象;b.尾盘急速下跌而成交量却放大,次日一般以平开或高开方式开盘(备注:除非是已经涨幅太大,而且成交量也放天量的长黑盘,否则一般在尾市最后十五分钟会出现急速下跌,这是有主力或机构洗盘的特征。);c.尾盘价涨量增,表示股市人气旺盛,看涨心态浓厚,次日一般以高开方式开盘。
  ?2?盘整中(备注:十日平均移动线呈平盘走势)a.尾盘价跌成交量增大,次日一般以平盘或低开方式开盘居多,这种现象开盘往往代表大盘上攻时间不耐久,不需多少时间大盘将进入下跌阶段;b.尾盘价涨成交量也增,这表明当日大盘突法攻势,多方明显强于空方,次日一般以平开或高开方式开盘;c.突破关口量与价俱增,说明多方倾力上拉,致使成交量与价上增,次日一般以冲关式高开方式开盘,然后再走出高开低走回档盘整的走势。
  3、跌势中(备注:十日平均移线呈下跌走势)a.尾盘价跌成交量缩,在市的跌势中出现价跌量缩,说明空方强于多方,次日开方式开盘,再急速或逐步下跌;b.尾盘价涨成交量也放大(备注:K线收长黑),这表明当日出现支援收下阴,次日以平盘方式开出,然后往下逐步下跌,否则将直接向下跳空下行;c.尾盘价涨成交量也放大(备注:K线是收小黑或小红),这则说明尾盘量价俱增,配合6日强弱指标低部,次日以高开方式开盘呈反弹走势。
  附:特殊尾盘处理:a.如果尾盘多方大力上攻,攻势太猛的状况下修正反弹,但临时又被空头故意有意识下压,使大盘处于最低点,次以平开或低开方式开盘,本是一个下跌走势(俗称:易跌难涨);b.如果尾盘是一个明显趋势,而且最后十分钟成交量放大价也涨高,说明炒作短线的多头入市,次以高开方式开盘后,空方的卖盘便将于趋势之中打压。

ccfox 发表于 2002-11-20 19:57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成交量的陷阱
成交量顾名思义,是指股票交易市场或个股买卖交易的数量。成交量的大小,可以衡量股票市场或个股交易的活跃程度,并由此观察和了解买卖双方主力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情况。有经验的股票投资者,往往把整个市场或个股的成交量作为衡量和观察市场变动趋向的前提,并从中寻找主力机构或庄股的动向,选择入市或退出市场的契机。
  经典的股市投资或投机的理论都认为成交量是不会骗人的。成交量的大小与股价的上升或下跌成正比关系,具体归纳一下,就是1、量增才能价涨;2、成交量萎缩则股价就不会大幅下跌;3、长时间盘整的股票带量突破盘局向上涨升时,意味着庄家要拉高;4、股价在高位放巨量后股价一定还会创新高。这些观点有时是正确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是片面的,甚至完全是错误的。老愚在投资实践中也把股票成交量的变化作为重要的观察对象,并一度按照经典的量价理论进行操作,结果发现成交量不仅会骗人,而且是庄家设置陷阱的最佳办法,它对一些多少了解一些量价关系,对技术分析似懂非懂的人一骗一个准,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庄家是如何在成交量方面设置陷阱,中小投资者应该怎样防备呢?
  陷阱一:久盘后突然放量突破。这里说的久盘有时是指股价在炒高了相当大的幅度后的高位盘整,有的是炒高后再送配股票除权后的盘整,还有的是中报或年报公告前不久的盘整。所谓盘整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如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等)股票在一个相对窄小的价格区间进行波动,上行无力,下跌无量,交投极不活跃,不被市场人士关注。这种股票有时候会在某一天的开盘后发现挂有大量的买单或卖单,摆出一幅向上拉升的架式。开盘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大量的买单层层叠叠地封挂在买一、买二、买三的价位上,同样,卖单也大批大批地挂在卖一至卖三各价位上。成交量急剧上升,推动股价上涨。投资者会立即发现它的成交量异常变化,不少人甚至会试探性地买入。但是由于买单已经塞得满满的,要想确保成交,只能直接按市场卖出价买进。正是因为这种市场买入的人增多,尽管抛单沉重,股价还是会不断上升,更进一步增强了买入的信心,并产生该股将突破盘局带量上升,展开新一轮升势的联想。一小时左右,股价可能劲升至8%左右,有的甚至以大量买单短时间封涨停。但不久后又被大量卖单打开涨停,回调到涨幅7-8%左右盘整。盘整时买二、买三的挂单很多,买一的挂单相对少一些。但卖一至卖三的三个价位的卖单并不多,然而成交量却不少,显然是有卖盘按市价在买一的价位抛出。直到当天收盘时,大部分股票都在7-8%的涨幅一带成交。第二天,该股可能略为低开,然后快速推高,上涨至5-7%一带。也有的干脆高开高走,大有形成突破缺口的架式。当许多人看到该股突破盘局而追涨时,该股在涨到5-7%左右会突然掉头下跌,大量的抛单抛向那些早上挂单追涨而未能成交而又没有撤单的中小散户。虽然随后还会反复拉升,但往上的主动买单减少,而往下的抛单却不断,股价逐渐走低,到收市前半小时甚至跌到前天的收盘价以下。随后的日子,该股成交量萎缩,股价很快跌破前次的起涨点,并一路阴跌不止。如果投资者不及时止损,股价还会加速下跌,跌到难以相信的程度,使投资者深度套牢。
  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该股会在突然放量往上突破时又调头向下,甚至加速下跌呢?这就是庄家利用成交量设置的陷阱。通常的情况是,庄家在久盘以后知道强行上攻难以见效,如果长期盘整下去又找不到做多题材,甚至还有潜在的利空消息已经被庄家知道。为了赶快脱身,庄家在久盘后,采取滚打自己筹码的方式,造成成交量放大的假象,引起短线炒手关注,诱使人们盲目跟进。这时,庄家只是在启动时滚打了自己的股票,在推高的过程中,许多追涨的人接下了庄家的大量卖单。那些在追涨时没有买到股票,然后就将买单挂在那里的人更加强了买盘的力量,并为庄家出货提供了机会。庄家就是这样利用量增价升这一普遍被人认可的原则,制造了假象,达到出货的目的。
       以“经纬纺机”为例,该股于1997年6月24日职工股上市前几天,庄家造成了几根小阳线,做出吸货的模样,24日,压低开盘后,成交量迅速放大,股价几乎拉到涨停。当天成交量高达1500多万股,但随后却连连阴跌不止,跌幅高达50%以上。显然24日那天庄家拉升出货。类似的情况还有1998年4月20日的“广东福地”(0828),1998年8月6日的“武汉实业”(600168)等股,其操作手法如出一辙。对于这种技术骗线不容易提防,但值得特别提醒的是,一旦股价跌破它带量上攻的那一天的开盘价,就应该止损出场,以防吃大亏。
陷阱二:中报或年报公告前,个股成交量突然放大。
  中报或年报公布前,许多企业的业绩已经做出来了。因此,公司董事会、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发表中报或年报的新闻媒体都会领先一步知道消息。因此股价在中报或年报公布前会因消息的泄漏而出现异常波动。业绩好的公司,其经营状况早就在各券商和大机构的调研之中,其经营业绩也早有可能被预测出来。因而庄家早就入主其中,将股价做到了很高的位置盘整,等待利好公布出货。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密工作做得好,直到消息公布前几天才在有关环节泄露出来。这时,庄家要在低价位收集筹码已经来不及了,可是优秀的业绩又确实是做短线的机会。因此,一些资金会迅速进入这些股票,能买多少买多少,股价也不急不火地上升,成交量温和放大。待消息公布时,投资者一致认同该股值得买入时,该股会在涨停板位置高开。然后,先期获得消息的人会将股票全部抛出,做一个漂亮的短线投机。例如99年中报公布前,7月10日,格力电器(0561)突然逆市而上,成交量温和放大。随后几天,不顾大势回调,放量推高。至7月29日,股价从32元左右升至38元多。7月30日,公布中报,该股每股股益0.96元,业绩奇好。于是,7月30日下午,该股高开在42.75元的涨停板上,大量投资者当天买入,成交量由平日两三百万股放大到600多万股。早先进入其中的人这一天倾囊出货,获利达25-30%左右。随后该股一厥不振,一路盘跌。显然没有长线炒家,都是一些短线炒手。类似这种股票,千万不要在复牌后那天追高买入,应冷静地观察一下,看看有无主力出货的现象。假如该股后来真的涨上去了,你未能在复牌那天买入,也不要后悔,因为你避免了一次风险。
  报表公布前,还有一种情况是,某只股票本来一直阴跌不止,形成下降通道。但中报公布前的某一天,该股突然以压低开盘,或在盘中狠狠地打压,造成股价异常波动,以吸引市场人士关注。随后,该股会有大量的买单或者卖单同时出现。成交量猛增,股价也在不断推高。这时,广大投资者认为该股中报或年报一定会公布业绩有重大改善,于是,想搏一下该股的报表,作一次短线炒作,在当天大胆跟进。岂料第二天,该股放量不涨,有的甚至缩量盘跌,随后更是一路加速下降。待公布业绩时,该股业绩大滑坡,股价无量下跌,有的甚至连连跌停,使投资者深度套牢。例如99年泸州老窖(0568)于7月29日以前一直在一条下降通道中盘跌,成交量萎缩。但是,8月3日那天,该股在16.10元开盘后,迅速打压至15元。然后大量抛单和买单出现,将股价推升,最高达17.70元,当天震幅达2.7元。许多人依据成交量放大跟进的原则,在当天买入该股。没想到第二天该股不涨反跌,随后一路阴跌不止,到8月13日公布中报,每股只有0.1元的收益,与去年年终报表相比,业绩大幅下降。随后该股连跌三个跌停板,一直跌到11.30元。短短几天,跌幅高达6元多,使许多人在放量上涨的那天买入后高位套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愚认为,该股先前已有部分机构被套,但考虑到该股一直业绩不错,希望中期报表公布前有些表现。但实际上,市场上关于该股业绩滑坡早有传言,因而无新的主力介入。越是临近中报公布,被套庄家也知道该股业绩不好,解套无望,只好反手做空,以降低持筹的成本。于是,庄家利用报表公布前许多短线炒手搏消息的爱好制造假象,以滚打的方式在开盘时造成成交量放大的陷阱。自己实际上在推升股价的过程中出得多进得少,且战且走,减少筹码。第二天仍有可能勉强推高,但因出得多进得少,成交量不能有效放大,甚至量缩,引起市场人士警惕。买盘减少,有的甚至平仓离场。这时候,庄家又利用手中剩下的筹码,反手做空。特别是在业绩滑坡的消息公布后,投资者恐慌,出现多杀多的现象,庄家干脆以连连跌停的方式封杀股价,杀得一些投资者失去理智,在连连跌停后仍然在跌停板上挂出卖单。这时候,庄家见做空成功,又会低价位加倍买入股票,摊平成本,以图在下一轮行情中获利。
  归纳一下,老愚认为中报或年报公布前股票走势行情,有以下三种:
  一、股价一直长时间在上升通道中运行,股价大幅涨升,有的甚至翻番,该股一般业绩优秀,一定有长庄入住。待优良的业绩公布后,通常伴有高送配消息。复牌后,会放出巨大的成交量,庄家借利好出货。
  二、股价在报表公布前,一直作窄幅盘整,但是于某一天温和放量,股价稳步推高。该股通常业绩不错,但无长线庄家炒作。业绩公布后复牌,成交量放大为短线炒手出货。
  三、报表公布前,股价一直在下降通道中,业绩报表在所有报表截止日前几天还迟迟不露面,但股价却于某一天突然放量。这通常是被套庄家反多为空,制造成交量放大的陷阱。这种陷阱是最值得防范的。
通过上两期老愚对成交量上设置的陷阱进行讨论,有的股友似乎觉得有些道理,他们打电话告诉我,他们正是按照量增价涨的原则买进股票,但后来还是套牢了。他们不明白,那么大的成交量,难道都是散户买了吗?如果是庄家滚打自己的股票,他们不是也要支付相当大的成本吗?
  情况确实如此,庄家在滚打股价时要付出不少的成本。但是,庄家滚打自己的股票,往往是在开盘不久和收盘之前进行。开盘不久,许多人不知道某只股票会涨,很少挂出卖单,所以庄家只要很少的资金就能将挂在卖盘上的股票吃进,并同时吃进自己挂出的股票。一旦市场上有人跟进,庄家只要在买一至买三的价位上挂上大量的买单,造成有人想大量买入的印象,就会使一些追涨的人以市价的方式买入挂在卖盘上的股票。而庄家自己真正买入的股票非常的少。庄家不仅买入少,还会将自己的股票抛给那些挂单买入的人,谁要就给谁,一旦没有人挂单,庄家又挂买单推高,使股价再上一个台阶,又诱使别人跟进。虽然庄家在推高的过程中,买入不少自己挂出的股票,但抛出去的会更多。同样,在离当天收盘前十分钟左右,有的庄家会突然以对倒的方式将股价拉升,有的甚至拉到涨停的位置收盘,造成价升量增的假想。第二天的传媒和股评人士也能会提醒投资者关注此股。第二天开盘,该股通常还会快速拉升,然后,见有买单跟进,毫不犹豫地出货。
  庄家利用成交量制造陷阱必须选择时机,通常这个时机是短线投资者期望的时期。久盘之后的突破,业绩报表公布前,都是极容易制造假象,使投资者产生幻觉的时期。下面再谈谈其它的陷阱。
  陷阱三高送配除权后的成交量放大
  庄股炒作的一条铁的规律是该股一定有大比例的送配消息。在大比例送红股、用公积金转送和配股消息公布前,庄股通常都炒得很高了。这时候,一般稍有买卖股票经验的人都不会在高位买进。而股价大幅上升后,庄家拉抬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股价要在高位企稳一段时间,等待送红股或公积金转送的消息。一旦消息公布,炒高了的股票大幅除权,使价位降到很低,30元的股票,10送10就只有15元了。这时候,庄家利用广大中小散户追涨的心理,在除权日大幅拉抬股价,造成巨大的成交量。道理和手法和上述两个陷阱设置时如出一辙。当散户幻想填权行情到来时,庄家却乘机大肆出货。
  通常这种行情只有两三天。以“厦新电子”为例,该股今年曾从12元左右炒到41元以上。7月17日公布中期业绩,庄家乘利好出货,走了一部分随后一直在高位震荡,没有人追高。8月24日,该股10股送红股5股,另公积金转赠2股。除权后,庄家在开盘后有明显的滚打行为,成交量放大,许多人跟进,使庄家获得绝好的出货机会。第二天,该股继续出货,随后进入盘整。
  许多股票大幅除权后,的确会有填权行情,但要具体对待。一般来说,除权前股价翻了一番、两番甚至三番的股票很难立即填权。此外,除权后股本扩大到9000万股,甚至上亿股的股票, 除权后也难以填权。只有那些在除权前庄家吸纳很久,正准备大幅拉升的股票在除权后才有可能填权。
  值得指出的是,庄家利用除权后的成交量放大制造陷阱,有可能在除权当天进行,也可能要过几天,要根据当时的大局而定。有的一次出货不尽,就在除权后多次震荡,设置各种看似筑底成功的假象,在放量上攻途中出货。以“万东医疗”(600055)为例,该股1995年上半年从15元左右炒到了27元。4月6日该股每股送、转10股,除权后,庄家分别在4月15日、16日和6月1日制造了带量上攻,制造填权的假象,但真正的目的是出货。
  对于大幅除权后的股票,投资者要仔细研究其股本扩张速度是否能和业绩增长保持同步。还要考察除权后流通股数量的大小及有无后续炒作题材。切不可见放量就跟,见价涨就追。
  陷阱四 逆大势下跌而放量上攻
  有些股票可能长时期在一个平台或一个箱形内盘整。但是,有一天在大势放量下跌,个股纷纷翻绿,市场一片衰叹之时,该股逆势飘红,放量上攻,造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市场效果。这时候,许多人会认为,该股敢逆势而为,一定是有潜在的利好待公布,或者有大量新资金入驻其中,于是大胆跟进。谁料该股往往只有一两天的行情,随后反而加速下跌,使许多在放量上攻那天跟进的人套牢。
以“ST南洋”为例,该股1997年7月开始,从6元多一直炒到16元以上。11月28日,该股每10股送、转5股,除权后该股一直没有什么表现。到1998年4月8日,该股成交量从以往的二三百万股,放大到1300多万股,4月9日、10日,深市见顶回调,大多数股票大幅下跌,但该股逆市上扬,成交量居高不下,吸引许多短线炒手追涨。但4月14日后,该股却缩量下跌,而且一波比一波跌得狠,一直在下降通道中运行。到1998年8月31日,整整跌了4个多月,股价从除权后的10.50元左右一直跌到4.80元。跌得惨不忍睹,使许多追涨的人深度套牢。
显然,该股的庄家利用了人们反向操作的心理,在大势下跌时逆势而为,吸引市场广泛的关注,然后在拉抬之中达到出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庄家常常是孤注一掷,拼死一搏,设下陷阱,而许多短线炒手正好也想孤注一掷,舍命追高,正好符合了庄家的心愿。老实说这种陷阱很容易使那些颇有短线炒作实践经验的人上当受骗。
   庄家在吸筹的时候,成交量不要多大,只要有耐心,在底部多盘整一段时间就行。庄家要出货的时候,由于手中筹码太多,总得想方设法,设置成交量的陷阱。因此,我们在研究量价关系时,应全面考察一只股票长时间(半年或一年以上)的运行轨迹,了解它所处的价位和它的业绩之间的关系,摸清庄家的活动迹象及其规律,以避免在庄家放量出货时盲目跟进。

ccfox 发表于 2002-11-20 19:59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精短线技术》

ccfox 发表于 2002-11-20 20:05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周K线的J值没有能够穿越D、K,又被逼了回来,强弱指标RSI也再
度低位回落,弱势特征明显,老手们知道这样的地方最容易形成超低空轰炸。从今天
的热点,成交全无看,跌不出名堂是让人最不满意的地方,周五的70亿马上又缩到40
个亿都不到,说明交投意愿的淡漠,所以在如此尴尬的悬崖边沿你说他安全肯定是有
点违心了,至少技术上都没调到位。

山枫点火 发表于 2002-11-20 21:29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是啊,从技术上来看最少好需5周

白无痕 发表于 2002-11-20 22:28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这么长时间才看了两篇,好累。加入收藏夹慢慢看。
同意ccfox所说。现在的时刻谨防再一次的放量下跌。
跌吧,我期待着1300的来临。

白无痕 发表于 2002-11-23 23:58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好文,继续顶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04:01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赌博是与物质生产没有关系的金钱交易,而股票交易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赌博但仍被看作"投资",其前提是:股票与真实的物质生产相联系。但如果金融交易与物质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弱,那么它是否也越来越接近纯粹的赌博游戏呢?目前金融投资业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正是,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的好坏越来越失去了直接关系,已经发生了从"投资到投机"的性质转变。可以说,一个全球性的"赌博新经济"正在难以抑制地膨胀,这对经济理论以及各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赌场":赌博资本主义1
  过去的资本家购买企业产权,通过企业分红实现资产增值,当然关心企业经营。无论是在内部董事会用手投票,还是在外部股票市场"用脚投票",表达的都是对企业经营的意见。如今的投资者购买企业产权,图的是贱买贵卖股票实现资产增值。1999年,微软以4,012亿美元的市值,超过所有老字号军工、石油、汽车大企业集团,独占鳌头,成为天下第一大企业。与40万职工、年产上千万辆汽车的通用汽车公司相比,谁看不出微软市值高估的"真实谎言"呢?只要股票价格看涨,照样有人买进。只要有人买进,股票价格照样看涨。一年时间里,微软市值上升95%!
  1997年夏天,香港"红筹"增资扩股,光大的几支股票价格涨到分红派息的三千多倍,怎么解释也挨不着企业经营的边。2001年3月,美国股市暴跌,一周时间,纳斯达克和道琼斯股票缩水近两万亿美元。五个工作日玩完两个中国的GDP总额,怎么说也和企业经营没有关系。2001年发生"九一一"恐怖袭击,美国50名最大富豪资产缩水440亿美元。盖茨(Bill Gates)一人就"蒸发"了72亿美元。这算是招谁惹谁了?

  资料来源:希勒(Robert J. Shiller)著,廖理、施红敏译:《非理性繁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页157。
  图1显示,股票价格与股息分红,特别是80年代以后,几乎毫无联系。买股票,是为了高价卖出去。故事的真伪与企业经营的好坏一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股票价格的变化。需要判断的不是故事的真实程度,而是推测别人对故事的可能反应,然后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买进或者卖出。股票价格波动脱离企业真实效益越远,股票买卖与纯粹赌博的距离越近。这时候,"企业不需要持续经营,只要拥有筹码可供交易"2。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莱(Maurice Allais)大声惊呼:"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赌场,赌场里边横排竖排,摆满了赌桌"3。
  金融市场向投机赌博大踏步地演化,发轫于1972年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浮动,大大增加了物质生产在不同地区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期货、特别是外汇期货、不同币种的利率指数等套期保值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发行美元不再需要25%的黄金保证,各国纸币对美元浮动,全世界的纸币发行,像断了线的风筝,可以不受牵制地无限满足金融产品交易的货币需求。结果是各国之间自顾自的货币发行越多,企业经营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风险越高,对金融交易的需求越大,各国之间自顾自的货币发行越多……。金融交易与物质生产的分离渐行渐远。

  资料来源:Dorothy Davis, Chicago board of trade annual volume, Market Information Department, Board of Trade of the City of Chicago.
  图2显示芝加哥期货市场1921-2000年交易量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出1971年以后,期货交易量火箭起飞式地陡增。与外汇交易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尚未包括股票指数等期货),成为推动货币经济急剧膨胀的支柱。
  图2显示80年代以来,股市价格的陡峭增长,与图1一样,呈一条仰面朝天的直线。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94年初3,600点,1999年突破11,000点。五年时间翻了两倍多,股市价格总涨幅超过200%。同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加拿大的股价都翻了一番。在亚洲,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在南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一个赛一个,你追我赶地猛蹿。股票价格涨得猛,是因为股票买卖赌得欢。1982-9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周转率,即一年时间内所有卖出股票的股数与全部股票股数之比值,从42%上升到78%。"投资"高科技的纳斯达克市场,股票周转率从1990年的88%上升到1999年的221%4!真的是热火朝天。中国大陆,后起之秀,更邪乎。1996年,上海和深圳股市股票周转率分别达到591%和902% 5!企业所有权一年时间平均换手6-10次,股东哪里有工夫操心企业经营?产权理论、私有化、股份制改革,引进股东改善国有企业经营,又从何谈起呢?
  值得琢磨的是,这两条热火朝天的曲线,标识着一个看不到头的疯狂进程。2001年,美联储一年时间11次降息,降息幅度高达73%,达到40年以来的最低点,已经是实际负利率了。不仅美国如此,日本早就实行了多年的实际负利率,欧洲中央银行跟着四次减息,英国银行跟着七次减息,连中国大陆都跟着十次降息,居民储蓄短期存款名义利率几乎为零。这样短的时间里,眼看着全世界都要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零利率时代,居然没有一点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加的通货都去了哪里?
  得诺贝尔奖的米勒(Merton H. Miller)一头雾水6:
  "近些年来,美国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2%左右,经济实际增长率大致为3.5%,根据货币数量学说应该得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8-9%左右。显然,这个结果与我们的实际感受相差甚远。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古老的货币数量学说在甚么地方出了问题?"
  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夏斌看得清楚7:
  "新增货币大多通过合规的或种种"非合规"的途径流入股市。……一方面是货币供应不断增加,同业拆借利率相应逐步下降、银行资金充裕、信贷恢复微弱增长、股市连创新高、证券保证金持续攀升;但另一方面物价依然下跌、固定资产投资疲软、就业压力继续增加。
  与固定资产投资不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0年我国股市人气极其旺盛,当年新增开户近1,400户,流通市值增加近8,000亿元(约增97.3%),证券交易保证金从年初的663.36亿逐步最高增长到7月底的5,706.24亿;银行资金大量拆向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仅证券公司就净融入3,989亿),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的趋势十分明显。据人民银行对全国5,000家大中企业监测显示,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企业短期投资余额月增长率高达31%,其中90%投资于证券,而同期企业总资产平均增长率仅为6.7%。1999年到2000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年增长率由12%高涨为123%,而股市筹资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却由11%降至5.9%。"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发明创新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从无到有1,400多种。全球外汇日交易量,1995年1.2万亿美元,1998年1.9万亿,2001年三万亿8!金融市场货币交易的急剧扩大,产生深不见底的货币需求,黑洞般吞噬持续增加的货币供应。新印出来的钞票,不买东西只买钱,汇成滚滚时代潮流,蜂拥而入各类资本市场赌场。
  耐人寻味的是,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设计原理都是从降低风险出发的。台湾称它们为"避险基金"。怎么就让索罗斯(George Soros)"逼良为赌",演化成金融危机里兴风作浪的凶猛巨鳄?避险基金从管理风险的微观理性出发,演化成金融危机的宏观结果,是一个值得分析的有趣现象9。这里,"对冲"是核心概念。为了规避风险,将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地点交易的可能收益和损失"对冲",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奢望一笔投资的全胜,而且由计算机程序精密计算,真的是要多稳健有多稳健。所以能够从银行和证券公司借到大笔资金。
  问题的关键在于,规避风险的多个篮子之间,是光速沟通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不仅为物质生产者规避风险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机会,而且为投机赌博提供了多样化组合的选择。所谓只赚不赔的投资"梦幻组合",指导思想是不冒大的风险,贪图蝇头微利,将不同金融市场上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瞬时发生的些微利差,以光速吃乾喝尽。严格地说,不管甚么性质的基金,即便是生产者自己套期保值,通过金融交易赚钱,都不是物质生产,均属不劳而获。进了赌场,就是赌徒。
  二 经济学的困惑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经济学,立足于两个基本假设:第一,稀缺;第二,理性。自私的人为追求利益而交换有限的商品。在这个基础上,上下交叉的供给需求曲线,在产品数量(横轴)上,随价格变动(纵轴)而自求平衡。因为供给曲线在价格维度是上行的,一旦生产条件给定,要增加供给,就得增加投入,随着边际成本增加而产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市场均衡。这时候,衡量价格变动的货币,外在于供给需求曲线原理图。根据对物质生产的分析,新古典在宏观经济层面,强烈抗议凯恩斯(John M. Keynes)主张的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唯一的经济职能,就是根据经济增长的一定比例,提供稳定的货币供应。
  (甲)宏观经济学的困惑
  不期然而然的是,新古典取得胜利没过多久,外在于供给需求曲线的货币,自己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角。金融市场,货币经济,货币本身成为经济了。然而,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是,货币一旦与黄金脱钩,理论上就不再是稀缺的商品。可以说,货币经济的大发展,使越来越大份额的货币,在功能上变成投机赌博的筹码了。
  根据托宾(James Tobin)的"财富效应"理论,股市红火,鼓励消费,促进繁荣10。汇率浮动以后,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国内产业的竞争力由于货币贬值而增加,等于"把失业出口到国外",结果"必然会导致贬值竞争"11。遏制贬值竞争的唯一约束是通货膨胀。一旦有金融市场吸纳货币,免除了通货膨胀的后顾之忧,国内的"财富效应",国际的汇率斗法,加上一起又一起货币贬值的金融危机,三个方面推动着世界各国货币发行直线上升。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滥觞于美国的新古典,是高举货币供应学派的旗帜全面复辟的。新自由主义的祖师爷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用实证数据模型战胜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干预,荣获诺贝尔奖,斩钉截铁的结论是:除了承诺固定数量的货币供应增长,政府对市场的任何干预均属多余。西方经济学主流从此倡导数学化、模型化、技术化的"没有理论的数量分析"12。不曾想,时过境迁,如今是新古典自己找不到、并且正式放弃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物质生产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连中国大陆的中央银行,都正式提出放弃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指标。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货币不买东西只买钱,变成赌场里的筹码。过去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经济学把投资与消费定义成"最终需求",因为投资直接意味着添置机器设备、兴建土木工程、雇佣职工发薪领赏,从而刺激物价,推动经济增长。如今,原本花钱买东西的投资,在越来越大的一部分变成不买东西只买钱的投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都是金融市场,顾名思义,本来就是钱生钱的货币经济。"新增的货币在证券保证金和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帐号之间来回运动,必然不会转化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13
  根据IMF的统计,从1990-97年,采用管理汇率的国家由23个增加到48个;采用完全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由25个增加到51个14。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马来西亚实行外汇管制。中国大陆多年引进外资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改革开放,势必迫使马哈蒂尔(Mahathir Bin Mohamad)回头是岸,势必迫使中国大陆、印度次大陆、北韩半岛、古巴飞地的这币那币早晚与国际惯例接轨。
  让新古典们手足无措的是,大撒把式的一路降息,名义利率已经接近零了。增加货币供应的手段,眼看努到了极限,市面上仍然通货紧缩得一派萧条。印刷机当然可以多印钱,在公开市场上买回国债,增加货币供应,甚至政府直接印现钞当财政支出。可是,印出来的基础货币,只有经过银行系统的运作,才能进入经济体系循环周转。存款不付利息,甚至收保管费,都可以想像。但是,商业银行放贷时总不能说:"我借你一百元,不仅不要利息,倒找你十块钱。"古怪的是,西方宏观经济学对这样的逻辑前景,一直哑口无言。
  宏观经济调控,货币财政两大手段。70年代,钱买钱的外汇市场日交易额不到三千亿美元,全年不过上百万亿美元规模。对应当时不到30万亿美元的GDP,经济活动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十分敏感。刺激景气,货币手段:美国利率调整需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稍不留意,就通货膨胀。财政手段:凯恩斯讲话,政府花钱挖坑填土,都能刺激有效需求。如今,外汇交易眼看到了上千万亿美元的规模,另外还有急遽膨胀的股市和楼市,对应不到40万亿的GDP,利率降到零都跟不上投机赌博的货币需求,政府在百亿、千亿级别上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相比之下,自然成了杯水车薪。货币、财政两大手段,随着股市、楼市、钱市的急遽膨胀而急遽萎缩。货币需求由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构成。当格林斯潘把全世界货币都带到零利率的水平,货币供应量就增加到极限了,政府的宏观调节就彻底没招了。经济还能不能重新火起来,走出中央银行已经竭尽全力却仍然通货紧缩的萧条,就只能看股市、钱市、楼市的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了。
  (乙)微观经济学的困惑
  货币与贵金属脱钩,当成商品在市场交换。供给需求自动平衡的经济学原理,在微观层面上也文不对题了。譬如,在金融市场上拿美元买日元,美元和日元都是随便敞开印的。印一张一块钱的钞票与印一张100元的钞票,印一张美元与印一张日元,追究其生产成本之差异,毫无意义。决定买卖的唯一依据是,对美联储和大藏省印刷机印刷速度的推测。不幸的是,决定美联储和大藏省印刷机印刷速度的唯一依据是,"市场"对美联储和大藏省印刷机印刷速度的推测。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价格上升往往会使需求减少,供给增加。股票市场就不是这样。价格上升会增强购买者的紧张心理,反之,价格下降则会降低购买者的紧张心理,从而导致从众行为的出现。……当股价开始下跌时,跌势会助长跌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理性预期采取行动反而是不理性的15。
  早在1988年,索罗斯第一本著作出版,标榜所谓"反射性"致富哲理。说的是市场价格由市场参与者所左右。如果你看涨(或看跌),只要坚定不移大手买进(或卖出),越是奋不顾身,义无反顾,不惜倾家荡产,越是能够用实际行动说服、影响其他唯恐错过发财机会的投机者纷纷跟进,结果往往能够如愿以偿,心想事成16。在凯恩斯年代,货币发行以贵金属为最终依据,国际国内金融管制,货币经济尚处从属物质生产的初级阶段。金融市场具有投机者难以左右的客观性。所以,投机哲学以推测他人的推测为主。索罗斯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随着钱买钱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选奖"推测的层次,从现货到期货、到指数、到指数期货、到期权、到期权指数,逐级上升,直到米勒断言:"有足够多的理由可以证明,近来股票市场才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的衍生物。"因为"衍生产品市场已从传统的股票交易所那里取代了在股票定价中的重要地位。不仅美国如此,而且近年来建立了指数衍生市场的其他许多国家中也是这样"17。
  不仅如此,全球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汇率浮动,买卖自由,迫使各国货币发行者中央银行成为牌桌上的对手,从而使投机哲学可以实现"超越指数"的理论升华,变成点石成金的"金融炼金术"18。本来在赌场里,有人赢是因为有人输,有人赚多少钱是因为有人赔多少钱。赌场的整体收益为零。自从中央银行坐上牌桌,赌博就成为经济了。
  回头看图2,期货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暴涨,与各种货币发行的频繁变动相对应。从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世界各国一次又一次货币形态的金融危机,不是货币贬值、股市崩溃就是股市崩溃、货币贬值。可怜的中央银行,一次又一次主动、被动地开动印刷机,推动货币经济增长"曲"线扶摇直上,仰面朝天!
  西方清高的学术界主流,一直没有正式接纳索罗斯实践结合理论的真知灼见。直到2000年,耶鲁大学正牌经济学教授希勒(Robert Schiller)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成为畅销书,用"庞氏骗局"描述投机赌博滚雪球式地繁荣昌盛。所谓"庞氏骗局",就是沈太福、邓斌集资案。只要新"圈"进来的钱,足够支付前一拨钱承诺的高额回报,游戏就可以永无止境的玩下去19。有意义的是,书中提出"自发的庞氏骗局"。
  骗局最终总要被戳穿。一旦圈钱进来的速度赶不上付钱出去的速度,美国20年代的"庞氏骗局"也好,中国90年代的"沈氏骗局"也好,牛皮风光得再邪乎,到头来,难逃牢狱之苦、血光之灾。但是,这是结果。逻辑上,即便是万众一心自欺欺人,谁都不相信股市可以永远"牛"下去,泡沫最终肯定破裂。货币与黄金脱钩之后,是甚么制约着股市必然不能永远"牛"下去呢?能够看到的最终制约是,"虚拟经济"对真实物质生产发生破坏作用。当物质生产难以为继的时候,投机赌博就玩不下去了。1996-99年,阿尔巴尼亚七宗"庞氏骗局",同时积聚2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GDP的30%。结果是抢劫银行商店,焚烧建设物,大规模社会动乱,军队开枪镇压,"一些造事者被杀",总理辞职,内阁解散。这时候,无论是"庞氏骗局"还是"索氏骗局",受骗上当也好,自欺欺人也好,肯定都得穿帮。遗憾的是,这也是结果,不是论据。根据供给需求随价格波动自动平衡的市场原理,给不出直接的逻辑说明。
  (丙)政治经济学的困惑
  新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概念是"知本家"。需要强调指出,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传统表述不同,同样经历了从凯恩斯"选美变选奖"升华到索罗斯"反射性原理"的本质飞跃。传统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需要物质生产(或服务)的转换,才能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才能创造财富。所以,改革实践中,总是存在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新经济里的"知本家"是一夜之间可以"变"成的。借助各种金融市场的货币认同,不用大费周张地与物质生产(或服务)相结合,或者只要不成比例地结合一点点,一种知识、一个主意,就能凭空创造匪夷所思的市场价值,直接大把赚钱。
  "知本家"主导的知识经济,新就新在不受价值规律束缚,自然不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罪恶。索罗斯除了办公室秘书,总共没有雇佣几个人,剥削谁的剩余价值了?微软几千亿美元的市值,是市场评估的结果,怎么能说成是盖茨雇佣的那几个软件程序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投机赌博古已有之,本来不是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赌徒之间平等下注,回报与风险相对应,谁也不用劳动,自然不存在谁剥削谁的是非。投机赌博只分配财富,不创造财富,逻辑上不容易变换出新的经济规则。然而,美元与黄金脱钩,在货币发行上,割断了纸币与金银物质生产相联系的脐带,割断了货币与价值的最后一线物质联系。纸币交换的货币需求,从此可以像赌场里的筹码一样,由各国中央银行的印刷机不受限制地无限供给。美元与黄金脱钩的目的是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汇率浮动,改善美国的国际收支。追求的目标就是打破不同货币之间的稳定联系,汇率浮动的实践结果自然是,金融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钱买钱、钱生钱的金融市场大发展,全球货币供应量像断线的气球扶摇直上,货币经济急剧膨胀,成为不受价值规律束缚、犯不着劳神剥削工人的投机赌博新经济。
  1970年以后,左右世界经济的力量已不再是商品及劳务的交易(实际需求交易),而是已经大大地转移到了金融领域的交易。换句话说,这一现象有力地说明了货币经济取代商品经济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因素。这是全世界开始的金融自由化以后特别明显的现象20。
  三 美元霸权与赌博帝国主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得最彻底的是光速流动的金融市场。最公平的投机赌博,结果并不公平。如今,美国有四至五千亿美元索罗斯式的投资基金,满世界横冲直撞,惹是生非;另有五至六万亿美元的各种共同基金,风驰电掣,如影随形。前者是"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用心想事成的赌徒自信制造事端,兴风作浪。后者玩的是"梦幻组合",计算机模型自动操纵的"程序交易",全天候监控所有市场的每一处角落,一有风吹草动,光速调动的大笔资金瞬间云集,推波助澜。有政治意义的是,这两种功能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科技怪兽,客观上具有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性质。
  甚么是"无缝的鸡蛋"?南美债务危机之后,巴西、墨西哥靠借钱发展民族工业的痴心妄想,被萨克斯(Jeffrey Sachs)的"休克疗法"彻底治愈了。"债转股"的产业重组,把陷入困境的国产汽车变成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财务脱困与产品销路同时解决,并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强调经济独立的"依附理论"变成明日黄花,从此无人问津。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南韩标新立异的"东亚模式",被戴上"裙带资本主义"的帽子。政府干预和产权不清的交叉持股,成为痛改前非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参与"债转股"的产业重组,在金融领域全面展开,在制造产业循序渐进。显而易见,无论是南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东欧的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波兰、匈牙利,东亚的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香港、新加坡、南韩、日本,统统都是"有缝的鸡蛋",而且是谁家的政府干预越多,经济越不自由化,发生金融危机的"缝"越大,灾难越是积重难返。古怪的是,1992年,索罗斯们横冲直撞芬兰马克、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库、比利时法郎、荷兰盾、丹麦克朗、瑞典克朗、意大利里拉、法国法郎、英国英镑、德国马克,简直像黄鼠狼跳进鸡窝里,一个个鸡飞蛋打,四散而逃,经济学家们从来没有察觉这些国家体制上有甚么弊病。世纪交接,一个欧元笼罩过去,就甚么毛病也没有了。帮助发展中国家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可是,检讨的深刻程度,不应当超出一个简单的假设太远:倘若全世界都用美元,压根就不会有货币形态的金融危机。
  日本经济世界第二大,拥有强大的制造业生产系统,决非泰国一般凭空泡沫,风飘水浮。日本经济从狂热沸腾的颠峰跌入泡沫破裂的深渊,值得认真反省。美元与黄金脱钩,解放美元,汇率浮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冲着日元和马克去的。二战结束以后,从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的目的出发,美国占领军的"道奇改革",制订了一美元兑360日元的固定汇率。几十年一贯制地执行下来,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今天市场调节状态下一美元兑130日元的汇率相比,积累了日元低估60%的强大势能。换言之,放开外汇管制,汇率从360调整到120的反覆拉锯,美日两国利率水平从两位数降到零,实践的是一场货币印刷速度的较量,意味着天文数字的货币发行。
  1985年,西方五国《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兑美元的汇价从240陡升到120,导致日本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出口主导型经济损失惨重。1986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从1985年的6.6%下降到3.8%。一年时间,日本仅汇率损失三万五千亿日元。为了减轻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压力,大藏省急忙采取"金融缓和"政策,连续下调贴现率。早在1987年,日本就是2.5%的"超低利率"了。增加货币供应量,你贬我也贬,至少不能升得太高,是日本对抗美元贬值的一贯伎俩。
  然而,持续低利率,有"逼良为赌"的嫌疑。旧日的日本,老百姓的高额储蓄,通过银行为企业生产项目贷款转化为投资。60年代以后,日本就再没有成立新的普通银行了。老银行长命百岁,老百姓一百个放心。存款利率上限由政府管制,从未发生"高息拦储"。加上政府办的邮政储蓄,号称"第二财政"。不曾担惊受怕,不用费心劳神,是日本长期保持高储蓄率的必要条件。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国外日元持续升值,国内利率持续降低,一系列"住房商品化"的西化、美化改革浪潮,迫使百姓不得不考虑"储蓄保值"。普通百姓不可能像银行放贷那样对企业投资项目作出技术分析。百姓投资,只能是进入股市、楼市和钱市投机。"日本出现了全民炒股热",由此奠定了企业通过股市、债市直接融资的群众基础21。
  日本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靠制造业物质生产而不是靠金融投机成长壮大的。50-80年代,整整30年的历史证明,日本企业制度的创新,比西方企业制度更适合制造业物质生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产企业发扬团队精神,在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下,长期忍受比西方低得多的利润和股份分红,使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2。不幸的是,更适合物质生产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投机赌博新经济。汇率固定、利率控制、金融分业和外汇管制,是物质生产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80年代以后,当这些条件被一一改革开放之后,刚刚想说"不"的日本,不仅一败涂地,而且一蹶不振。
  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日本,与国际金融惯例接轨,尚且玩成了残废,其他弱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就更值得认真掂量自己的斤两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口号,自动蕴涵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改革含义。随着所有国家主动、被动地参与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发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一体化当中,"金融资本享有优越的地位,因为资本较其他生产要素更具流动性,而金融资本则比其他形式的资本更具流动性。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已经削弱了单个国家对资本徵税和管制的能力,因为它可以轻易地转移到其他地方"23。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是全球金融资本流动一体化。谁对资本实现这管制那徵税,不仅外国资本不往谁那里去,而且本国资本也会想方设法离家出走。所以,金融自由化,成为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首当其冲的改革内容。市场经济,价格调节。金融市场买卖的商品是货币,货币的价格是利率和汇率。所以,与国际惯例接轨,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放开利率和汇率。只要价格放开,混业经营和衍生工具自然是挡也挡不住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美国经济学家特别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深化金融促进经济的"金融深化论":
  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效消除金融压抑现象……金融当局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弃对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利率和汇率正确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情况;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发展各种类型的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水平,从而实现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所有这些经济学分析,自然闭口不提美元与黄金脱钩。另一个故意回避的基本事实是,无论接轨的愿望多么强烈,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政治制度,方方面面,全方位接轨,有两条轨是永远接不上的。第一,人民不能自由流动;第二,货币得自己发行。或者说,由于国际惯例不承认人民有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基本人权,所以货币得自己印。阿根廷不得不放弃连系汇率制度,说明即便是美国的后院,自愿放弃中央银行都不行。这就把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交的菲利普斯曲线,留给了各国货币发行当局。只要不同国家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经济政策上有所体现,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光速交易就有利可图,专业惹是生非的索罗斯们就有机可乘。
  如今,美国三大股市18万亿美元,占世界股市28万亿美元总额的64%24。1997年,香港股市紧排在纽约、东京、芝加哥、伦敦和纳斯达克之后,世界第六大,总市值六千亿美元。其中真正流通的,不过四千亿港币。如今,全球外汇市场每天交易三万亿美元。1995年,香港外汇市场世界第五大,每天交易900亿美元。要命的是外汇交易里,大部分是美元,余下是马克、日元、英镑。港币直接参与的外汇交易,仅占5.6%,不到50亿美元的规模。索罗斯们调度几十、上百亿美元,要想冲击美国股市或美元,蚍蜉撼树谈何容易?充其量,不过在一些板块上呼风唤雨。相反,同样规模的美元拿到香港来冲击每天只有50亿美元交易额的港币,根据货币局制度下港币需求增加利率自动升高的机制,一天就把隔夜拆借利率抽高到300厘,等于不借了。等着拆借头寸周转股票买卖的,顿时陷入"卡脖子旱",要想活命,就只有忍痛"卖青苗",壮士断腕出手股票了。同样的道理,几十、上百亿美元冲到比香港市场容量更小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就好比大象跳进池塘里,很容易搅得翻天覆地,形成货币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这个意义上说,除了硕大无朋的美元,又有那个鸡蛋没有缝呢?马来西亚的外汇管制,中国大陆人民币不完全可兑换。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源源不断,尚未敞开短期投机大进大出的门缝。
  结论是清楚的:第一,货币规模不够大,扫除金融市场货币交易的管制障碍,与国际惯例接轨,等于引进爆发金融危机的机制。第二,美元一家独大,怎么玩,也只有美元玩残小货币的结局。不管是谁赚钱,美国的索罗斯也好,中国的罗索斯也好,占便宜的都是美元美国。第三,美元贬值,谁不跟着贬谁倒楣。一路贬下去的结果是,货币经济急剧膨胀。黄金储备一去不返,是因为再也无法与庞大的纸币印刷相对应。货币发行的外汇储备,不得不更依赖美元和美元资产,反过来强化美元的主导地位。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除了马来西亚重新外汇管制,其他国家和地区虽然多对短期资本流动施加种种技术性限制措施,改革开放的体制基本没变,时时处于"亚洲第二次金融风暴"的威胁。为此,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积极倡导成立600-1,000亿美元的"亚洲货币基金",立即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理由是"任何基金的成立,都会影响IMF在世界经济出现经济状态时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Strobe Tablott)说:美国无法信服 '亚洲货币基金'能让本地区国家在金融危机时可支付需要的经援;我们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适当机构,是跨国区域性的及国际性的组织,而不是交给新成立的区域性组织,因为问题本身影响深远,超越了亚太地区的疆界"。当日本在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再度提出"亚洲货币基金",反对最激烈的是美国和全力推动欧元的德国。德国财长认为:"如果亚洲地区建立这样的基金,无疑会破坏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25
  甚么是西方认可的"国际金融秩序"?一场接一场的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秩序";美元独霸,是"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比"亚洲货币基金"走得更远的欧元,是"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1997年12月,国际金融秩序们终于允许亚洲成立一个没有固定数额、提供短期信贷的"亚洲备用信贷设施",虽然贷款安排必须根据IMF的标准,毕竟可以不由IMF直接管理了。但是,谁能够说得出来,从这个"亚洲备用信贷设施",到规模足够抵御索罗斯冲击的货币联盟,还有多么漫长的路要走?
注释
1该称谓由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的《赌场资本主义》(Casino Capitalism)首创;见张海涛:《再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国史研究参考资料》,2001年第11期。
2库尔茨曼(Joel Kurtzman):《金钱之死》(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扉页。
3转引自阿尔贝尔(Michel Albert)著,杨祖功等译:《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页166。
  4希勒(Robert J. Shiller)著,廖理、施红敏译:《非理性繁荣》(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页2、31。
5 1996年,股票周转率在纽约股市为52%,东京27%,韩国91%,伦敦58%,香港54%,泰国30%,新加坡40%,台湾243%。参见林毅夫:《国有股减持的隐含前提》,《财经》,2002年1月22日,页23。
6米勒东拉西扯的三个短期因素,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米勒1994年时得意洋洋地演讲,决不会想到美联储2000年11次降息对货币数量理论的致命挑战。见米勒(Merton H. Miller)著,刘勇、刘菲译:《墨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页102。
7;13夏斌、廖强:《为甚么要改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财经》,2001年双周试刊,页82;82。
8 Financial Time, 4 January 2002.
9按照米勒的说法:"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所有人,可以列入 '投机者'一类的不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其余的人都是套期保值者"。见米勒:《墨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页102。
10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曾经算出,"美国消费者财富的市场价值每下降一美元,他们就要减少他们的货币支出4-5%"。见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著,杨雪冬译:《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页95。
11格哈德伊宁(Gerhard Illing)著,杨伟国译:《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页147。
12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著,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勒帕日(Henri Lepage)著,李燕生译:《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4;25韩文高主编:《世纪末金融风暴》(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页211;225-27。
15;23索罗斯(George Soros)著,王宇译:《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页78-98;2。
16关于索罗斯提出的"reflexivity"有翻译成"反射理论"。笔者认为心想事成的"反身性原理",似乎更符合索罗斯的原意。
17米勒:《墨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页106-107。
18传统的赌博,是零和游戏。有赢家赢多少,就一定有输家输多少。输赢靠的是运气。指数曲线无法超越,是因为赌局里用的牌是一副。
19 1920年,美国庞兹(Charles Ponzi)用套购国际回复邮票作局,七个月时间吸引三万投资者,"圈"钱1,500万美元,成当时大案。"庞氏骗局"因此得名。1989-95年,阿拉斯加一乡村小镇,家庭主妇勃汉姆(Raejean Bonham)用套购航空公司里程优惠券作局,许诺投资者在两个月时间拿到50%回报,吸引了美国42州1,200名投资者,收益1,000-1,500万美元(希勒:《非理性繁荣》,页51-54)。
20宫崎义一著,陆华生译:《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页10。
21亚洲国家过去金融投机市场不发育,银行稳定,居民储蓄率高。日本法人持股占股票总额的70%。股东通常只是领取固定分红,百姓对当股东本无兴趣。低利率和股市泡沫高涨,掀起全民炒股热。"1985年,日本个人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的比例是9%,1987年上升到16%,1989年又上升到21%,日本人口的1/5是个人持股者"(见注14韩文高,页232)。
22如今,这些过去人们熟知的优点,统统成为日本企业低效率的铁证。完全不提日本制造业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似乎在50-60年代,在造船、汽车、家用电器等产业,日本从来就有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市场份额。荒谬偏见的典型,是波特(Michael E. Porter)与两位日本教授合著的新书:《日本还能竞争吗?》(Michael E. Porter, Hirotaka Takeuchi, Mariko Sakakibara, Can Japan Compete? )。《经济学家》杂志推荐为"2000年非文学类好书"。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以《波特看日本竞争力》为书名翻译出版,封面的广告辞是:"一本震撼太平洋两岸的书!"
24《对冲基金也现泡沫?》,《信报》(香港),2001年12月12日,页18。1998年9月,美国股市占世界总额的53%。见薛君度、陆忠伟主编:《颠簸的日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页120。
  原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2年4月号(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页4-16。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04:03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职业证券投资策略》1
2001-12-21 9:20:51加入 此文已被查看3262次
职业证券投资策略
(一) 关于投资投机
  市场新手或专业老手都通过尝试许多错误的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证券市场的各种知识,或试图寻找某种方法运用其中。结果,除了一大堆乏味肤浅的股评和各种所谓“战胜庄家”的密诀之外,根本找不到任何结果。
  我希望提供给读者我们对市场的观察与发现,它们协助我在数年内,为效力的投资公司创出每年丰厚而稳定的名义报酬率,而且任何一年都未曾发生亏损,听起来难以置信,请往下文看。
  本文是为投资者与投机者而写,首先有必要搞清楚投资与投机的意义。投机者专注于中短期市场趋势,他们建立市场头寸,并持有数天,数星期或数月的时间;投资者主要考虑市场的长期趋势,持有的头寸可长达数月数年之久。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市场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投资或投机的艺术。尤其是投机者(他们在整个市场中占了绝大多数)经常根据市场的中短期价格趋势,希望通过有效而准确的买卖行为获利。可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运行,于是投机者求助于投资的“规则”去欺骗自己,经常告诉自己:“这个公司业绩真的不错”。投机最终被迫变成投资是我们这个市场经常看到现象。但是投机者对于市场的贡献是为市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流动性(liquidity),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促进金融资产的平滑转移,并通过资产配置发挥其最佳的功能。
  而投资者经常信心满满的将全部资金买入自己所看好的股票,并声称不到多少多少价位绝不出局云云。但往往是经过了很少时间,他的股票总是涨不到他所设想价格,甚至还远远看不到一点点希望,当你下一次见他时,一般的回答是:“我实在是等不了,都这么长时间了,干脆换一只吧,真是不明白,业绩这么好可就是不涨!”。其实,这些所谓的投资者早已忘了当初他为什么买这只股票的原因了,是因为公司业绩好他才做出投资的选择,但是许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了解一点,业绩好并不代表这家公司的股价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涨。而对于业绩和价格的内在关系,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详细讨论。
  投资者通过投机者不断造成的市场流动,最终享受了公司增长的利润。但是问题在于,几乎没有人愿意长期投资,上市公司质量太差是一个原因,投机的乐趣是另一个主要原因。人们经常批评投资者投机心态太重,不注重于长期投资,其实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投机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想像力、悬念。我们相信乐趣的因素可以占据30%以上之所以投机的比重。
  我们相信任何买卖如果搞不清自己是投机或投资,其行为是相当愚蠢的,并可导致令人沮丧的失败。这便是我决定将本文主题锁定在投资基础上的投机行为上的理由。
  但是,请读者不要误解,我没有想纯粹讨论投机,只是想告诉大家,投机行为只是投资过程中的一部份,一个阶段,一种操作技巧而已。其实,不论投机或投资,其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获取利润!
  投机的含义并不是赌博。“投”的意思是抓住、把握、适当利用、寻找;“机”指机会、时机、事物的本质规律。一位扑克高手几乎以赌博为生,告诉我他成功生存的秘密。第一条,如果你希望获胜,你必须了解打牌的基本规则;第二条,当运气不好时,只输到所带赌金的三分之一,立刻不玩了。我在想,天哪!他的操作原则若放在证券市场里比大多数投资者强多了。这第二条就是本次讨论的范围:界定赌桌上输钱的最低限或证券市场中交易的止损位。
  (二)止损是投机艺术的基本功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员有一个有用而简单的交易法则称为“鳄鱼原则”(Alligator Principle)。所有成功的交易员在进入市场之前,都在反复训练对这一原则的理解程度。
  这源自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愈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愈多。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它咬着你的脚并等待你挣扎。如果你用手臂试图挣脱你的脚,则它的嘴巴便同时咬你的脚与手臂。你愈挣扎,便陷越深。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务必记住:你唯一生存的要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若以市场的语言表达,这项原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不可再找借口、期待、理由或采取其他任何动作,赶紧离场!
  其实,不论是股市、汇市、期权交易,其交易技巧都是相似的。“止损”的重要意义只有少数人能“彻悟”,所以也就少数人能在金融市场上赚钱。“止损”就象一把锋利的刀,它使你鲜血淋淋,但它也能使你不伤元气地活下去;它可以不扩大你的亏损使你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寻找新热点。在金融市场上生存,有时需要耐心,有时需要信心,但耐心、信心不代表侥幸,不懂得止损的投资者,就输在侥幸上。侥幸是止损的天敌。止损是投机艺术的基本功。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项原则,这项原则也是来自于惨痛的经验。还在90年代中期,我在公司负责管理一块小规模的资金,在股票上取得较好的收益后,趁着股市调整期,我在商品期货A上建立一个很小的沽出头寸。不久价格开始上涨,达到止损位。然而,我当时不仅没有接受10000元的损失,反而以更高的价格继续建立一个更大的沽出头寸。可是,价格继续上涨。怎么办?我依仗着原材料降价的消息又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头寸。结果,传出该商品将减产的消息!我每采取一步挽救措施,情况便进一步恶化。市场这只鳄鱼终于饱餐一顿,把我的10000元止损扩大为80000元,这仅仅因为我没有遵守一项我明明知道的原则。在九九年初,当我所在的公司错误地在绩优股上开始建仓时,依靠止损的技术迅速将资金转入低价大盘股获得了战略性胜利。
  以上我谈了这么多关于止损的内容,全都是建立在投机操作的基础上的,只是针对投机操作的阶段。真正的投资在操作阶段不需要止损。我这所以谈了这么多止损的问题,不是鼓励人们积极投机,而是针对证券市场的现实而言,不信,你可以随便调查任何一个投资者、基金经理,他们是否真的在证券市场上投资?他们的比例能超过10%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投资也有止损,但更多的时候叫止盈。投资的止损不同于投机的止损,投机的止损只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投资的止损相对于基本面的变化。投资家宣称真正的投资永远都不需要止损是不对的,因为,包括巴菲特这样的大投资家也止损,在哪里止损?在所投资公司失去成长性时、基本面恶化时,止损!
  最近,当我在特户室与一位客户谈论起操作中的问题时,这位客户再一强调了市场的风险性、不可捉摸性并认真的总结道:证券投资市场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我十分郑重的告诉他,你说错了。
  在我所接触的不多的几个业内朋友中,的的确确有真正的市场专家,他们不论投资或投机均有优异而稳定的回报,并年年如此,但他们从不与别人多谈关于市场方面的问题,更是从不发表股评。我可以告诉所有的投资者朋友一个秘密,市场专家是只做不说,股评家是说却大多数做不好。至少,在我所熟悉的领域里,在某些方面不客气的说我绝对做的更专业一些。
  三、专业化操作是市场赢利的唯一途径
  上一期我谈到止损的问题,实际上只是投机艺术操作的一部分,一个基本功而已,从本期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投机艺术世界的领域,从理念和技巧上真实地进入这个对大多数投资者即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让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根据原则思考的功能。1999年6月28日早晨,我认为市场已经随时可能出现急跌的整理走势。开盘前,我开始打电话个给几个客户,告诉他们我的看法,重点如下:
  我认为市场即将出现一波主要的修正行情或下跌较急的行情。自从5月17日以来,市场便持续处于主升段中。历史所有急升行情中,仅有不到20%的走势,持续的时间比这波行情更久。“上证指数”已经上涨70%,相比同一类B股市场,也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有些B股天天涨停几乎没有卖盘了;大盘反复创新高后,成交量无法持续放大——这一切显然是空头信号。
  大盘指数持续攀升,市场气氛十分乐观,主要是受到媒体的大肆吹捧,什么“跨世纪的大牛市”,“牛市不言顶”等等。但绝大部分个股已经出现滞涨,并处于中期跌势中。
  所以从28日起,连续两天我反复向客户讲解我看空的原因,同时将手中的股票一点一点出掉,因为我知道一旦开始急跌,手中大量的股票根本无法跑掉。这两天,我一直积极卖空,直到出完手中最后一股股票为止。
  先不讨论我是否是一个专家,从对市场的分析判断的全部过程来看,我没有借助任何内慕信息,虽然有个别人已提前知道投资基金在出货。我所依据的准则或原则全部都是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去按程式化的因素去研判。这就是一种专业化的分析和判断。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你没有必要看本文的所谓投机原则,不是吗?很多投资基金在大跌时也许出于投资的考虑宁愿套住40%以上也不愿意出局则另当别论了。
  靠感觉在市场的操作将注定你会失败,人们经常说“某人市场感觉好”是不恰当的,“感觉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在潜意识里按照一些客观化的专业原则在操作。如果无论在任何一次交易里,你都能按某种客观原则在交易,你实际上已经比大多数人做的好了——你已基本上成为一个市场专家了。根据原则思考(thinking in essentials)就是本期的话题。
  ( 四)根据原则思考
  让我们继续回顾上期的经历,6月30日,可怕的一刻出现了。大势高开后出现迅速的下跌。中间连可怜的反弹都没有——情况完全失控了。此后一连四天,“上证指数”收盘重挫203点。
  从5月底建仓以来到出完货为止,我所管理的组合投资盈利165%远远跑嬴大市70%的上涨幅度。最后不但避免了下跌,保住了利润,而且使心态更加轻松、快乐并开始等待下一次入市机会。
  我完全不知道“6月30日”起的大跌,从6月28日到29日的出货不是巧合或运气。我已掌握了这波跌势,与运气全然无关。我使用的每一项分析准则——包括前文中提及的多项理由——都显示了大盘即将大跌;所有的胜算都站在我这一边。
  以后我将逐项解释我如何预测这类行情的。然而,如果我必须将方法中的所有内容以一句话表示,它就是:根据原则思考(thinking in essentials)。
  重点未必在于你知道多少市场信息,而是在于你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相关性。证券类周刊和日报,每期却有印刷精美的图表和评论,叙述当前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及其交易工具的行情。信息繁多,处理所有信息并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实在超出人类心智的能力范围。其实处理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每天无数的资料中抽取根本原则(essentials)。
  为了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以原则统辖市场信息。上个例子中。我的重点不在于你是否同意这个原则的正确与否。在于说明,如果我们了解基本市场原则,看似非常复杂的市场现象,便可以在这里转化为相对单纯的知识。
  认定根据原则思考(市场的买卖操作),是一回事;如何认定原则又是另一回事。阅读有关证券市场的评论,你会发现每个“专家”都有看法,这些看法却经常相互矛盾。
  在本文以后的篇幅中,我将提出:了解市场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获利——一位成功市场玩家需要的“投机原则”。
  最近,由我公司针对大额客户主办的“进取型”和“稳健型”两种不同风格的基金组合表现良好而稳定,在大盘从8月份调整至今创新高的过程中,虽然大盘振幅较大,但平均涨幅不到0.1%(上证从2114点到2125点),我们的两个组合取得了30%的平均报酬率。这个成绩足以傲视大多数专业投资者。有客户不断问我是否有内幕消息,否则8月份的调整何以避免,9月底的启动何以把握住?我告诉他们没有依赖于内幕消息,完全按照我们拟定的策略去交易。今后我们会不断取得这种稳定的成绩,也会前后一致地按照预定的策略去交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在神秘的投机世界里最核心的内容——交易的一致性。
  (五) 交易的一致性——第一部分
  如果你研究历史上伟大的交易员的资料,你会发现他们中许多都有曾经至少破产过一次。另外,我们又知道,大约仅有7%的投资者能够赚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们在市场中发生亏损,理由虽然很多,但有一项最严重,也是最容易触犯的错误,那就是证券交易策略的不一致性,不统一性。这项错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在交易之前,并没有为自己设定一种前后一致的交易策略。
  就像我在前两期所讲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入市交易时未计划好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投资短期内赚钱了就改为投机,投机如果套住了就索性改为长期投资,想想你身边的大多数投资者是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也就是国内中小投资者常说的:七亏二平一赚。如果做为专业投资者需要在市场内盈利的话,你必须在市场中做的与这些中小投资者有些不同才可能占据市场中那小部分利润,当然这小部分利润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大多数投资者犯错误的基础之上的。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了,但是,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身为一名以证券交易为职业的人,我的目标始终是:经年累月地稳定赚钱。我一向都把自己的交易视为一种事业去经营,而一位谨慎的企业家首先便希望能够维持他经常开销,然后再追求盈余的稳定成长。我从来不执着于大捞一笔的机会,首要任务是保障资本,其次再追求报酬,然后以一部分获利进行高风险的交易。结果,大捞一笔的机会还是经常出现,但重要的是我始终并没有承担过度的风险。
  我经常在交易中遇到这种情况:我买入所钟意的一个品种看上去稳健而听话,这个股票符合我们所要求的一特征,我仅仅是认为它合乎标准而买它,但这类股票经常能出现令人乐不可支的暴涨,我当然欢迎它了,因为它能缩短我们的资金运作周期。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致性的交易操作导致理想的交易结果的原因了。
  上期,我谈到了交易的一致性原则,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呢?专业投资者如果没有一致性的交易手段则亏损是肯定的,我所管理的资金之所以能长期稳定的赢利,完全得益于此。那么它的核心部分是什么?今天就会谈到这一点。
  (五)交易的一致性——第二部分
  职业交易原则按重要性排列如下:保障资本、一致的获利策略以及追求优异的报酬。这三点是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有市场决策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在我投资或投机的策略中,每一项原则都有不同的份量,而且彼此之间有衔接的关系。换言之,资本保障将造成一致的获利能力,后者又使我可以追求优异的报酬。也许有的投资者看到这里感觉有些抽象,我们下面做进一步的解释。
  在我们的事业经营哲学中,保障资本是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任何潜在的市场活动中,风险是我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我提出能赚多少利润之前,我会先考虑“我所能遭受的潜在亏损有多少?”就风险——报酬的角度思考,最大的可接受比率为1:3(这项比率将在以后加以详尽说明)。如果市场的风险——报酬情况很并差,我会持有现金。我追求的是绝对的报酬,而不是相对的报酬。
  现代的投资人被训练接受基金经理推销的灰色观念。如果大盘指数下跌20%,基金净值仅下跌10%,投资者应该觉得高兴——毕竟来说,他的绩效仍超过平均水准10%!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必须赢利!我对先前的一家投资公司的助手谈话时反复强调这一点。如果你觉得市场永远是不可捉摸的甚至是难以预料的,那么你趁早去搞股评或推销保险什么的。对于所有的投资者这也是唯一的目标——当然难度可能有些过高。为了确保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你唯有在掌握明确的胜算时——换言之,保持最低的风险,你才可以投资或投机。所有的指标都显示,股票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已经接近顶部,则你的投资组合为什么还要100%的满仓呢?为了赚取更多的几个百分点的报酬,难道便值得冒损失50%的风险吗?在99年7月至11月的期间,我们几乎是两手空空,没有什么股票握在手里。
  我的交易系统提示我在这段期间,市场的风险——报酬比远未达到1:3,无法满足我提出的保障资本的最低要求,更谈不上追求卓越的利润了。何况,在那个位置存在或向上或向下的概率(如果发生非常社会事件,沪指完全可以向下再跌400点,1930年的美国股市便证明任何市场非理性的事件都可能发生)。后来,当市场发生显著的变化时,我最喜爱的风险——报酬比开始接近1:3,这时我又一次吹着口哨,一边计划着春节去哪里度假,一边开始捡市场里的便宜货了。
  在你继续阅读本文以后的内容时,将发现原来你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近两个星期,随着深沪大盘先后创出新高,出现了很多好的的投机品种,因为当指数上涨的时候,85%以上股票总是跟大势保持一致的。其中一些股票的表现好于本公司管理的两个基金组合中持仓品种,为什么我不去更换呢?做为职业证券操作管理不同于业余投资者,我们的操作必须自始自终按照拟定的策略、计划来执行。从全局来看,一段行情走完后,90%的品种涨幅差不多,仅仅在上涨的过程里时间性、节奏性表现出不同而已。这种操作方式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先不讲,希望读者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体会。其实,这也就是上期文中谈到的交易的一致性,本期我继续带领大家在这个核心领域时里探索这个问题。
 




【 作者:次元门 发帖时间:2002-06-17 18:07 EMail: 】
"专业化操作是市场赢利的唯一途径". "从本期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投机艺术世界的领域"....
什么是"专业化操作"? 这种把专业化操作凌驾于对市场基本认识之上的说法由来已久,"只铁"之流的借此大放噘词.好象一切都要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就能成为不败的天才,可惜看看他们自己的帐户,那真是西瓜皮擦屁股---一塌糊涂!
本文的很多内容抄袭了<混沌操作法>,连句子也没好好改一改.可笑!
(上述反驳针对转载文章,并非针对转帖者个人,特此说明)


【 作者:宝刀不老 发帖时间:2002-06-17 18:09 EMail: 】

《职业证券投资策略》2
2001-12-21 9:22:31加入 此文已被查看2018次
 (五)交易的一致性——第三部分(专业套利机构的市场管理)
  市场不会永远位于顶部或底部的附近。一般来说,在任何市场的多头行情顶部与空头行情底部之间,一位优秀的专业投机者或投资者应该可以掌握长期价格趋势的60%至80%。这段期间内,交易重点应该摆在低风险的一致性获利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据我对市场六年以上的统计表明,任何顶部和底部加起来的运行时间不超过整个市场行情的20%时间,且绝大多数不超过12%的时间,我们拥有许多这类关键的数据统计,这也是我们制订整个投资计划的依据之一。也就是说,在这不到12%的时间里你可以从容炒底或逃顶,大多数人包括专业投资基金也做不到这点,去年“5—19”行情一部分证券投资基金匆忙在1680点以上入市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能说我们对市场的整体把握超过投资基金,但至少在对于市场的把握上是绝对一流的。
  资本要稳定增加,你必须要有一致性的获利能力,而且要必须保障你的获利,并尽可能降低损失。因此,你必须——衡量每项决策的风险与报酬的关系,才能增加一致性的胜算。请务必记住上面这句话,它几乎是所有成功的职业机构铁定的操作原则,只有你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你才能跨入职业证券操作的大门。
  如果我是一位年轻而又初来乍到的投机者(国内95%以上的投资者就是这样的人),并拥有5万元人民币的资金交易A股股票,我最初的头寸不会超过总资本的20%——1万元——并设定停损而将潜在的损失局限在15%至20%之间——1500元至2000元之间的损失。换言之,根据这项设计,我的亏损绝对不会超过总风险资本的3%至4%。如果第一笔交易发生1000元的损失,则次笔交易的头寸将减至9000元,并将潜在的损失设定在1350元至1800元之间(15%——20%),依次类推。
  这一切只是全部交易内容的第一步,下面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随着话题的深入,我的商业秘密被迫一点一点展现出来,就像我被从幕后强行拉到前台一样,虽然这是我不太情愿的事情,但是想到如果能使众多的投资者从中受益,也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上期我谈到初始交易的问题,这些原理对于刚开始从事市场交易的人或者大规模投资者都是适用的,因为它能保护你在市场里免受伤害。就像开车时系上安全带一样,我一直认为保护本金及健康的连续性的交易情绪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如果出师不利,以后你会大受其影响,我指的是在精神上的。心理训练是大多数专业机构人士所缺乏的一节课,国内更是少见,在以后的内容中我将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五)交易的一致性——第四部分(专业套利机构的市场管理)
  (续上期)就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第一笔交易获利3000元,我将1000元视作本金的增加,并将次一个交易头寸增至12000元,这将增加我的起始(initial)风险资本(1万元)达20%。依此方式,即使我下一笔交易发生亏损,就整个期间来说还是有获利(这是指下一笔交易最多亏损20%而言)。如果我对行情的判断有50%的正确机会,则这种交易策略将可以创造相当可观的收获,假设我顶多只接受1:3的风险——报酬的比率,即使我每三笔交易仅有一次获利,我的收入仍然相当可观。换言之,如果你每笔交易,可能的报酬至少是客观可衡量之潜在损失的三倍,长期下来,你便可以维持一致的获利能力。这就是职业金融机构市场投机的本金管理方法。根据我的了解,全世界选择权店头市场的最大交易商——雷纳选择权公司(Ragnar Optinos Corp)便是以此种一致性的交易策略管理着自己庞大的交易公司;还有著名的布鲁斯—科夫纳所管理的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间货币市场(Interbank Currency Market)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基金,他们在投机的世界里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他们无法像巴菲特这样的主流人物一样流芳百世,因为他们是投机者!
  任何人进入金融市场,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如果他预期将有60%以上的机会会获利,这项预期很快会被很粗鲁地惊醒。因为这些业余的投资者对于管理资金的知识几乎没有,但他们却经常抱怨机构操盘的凶险,致使他们的保证金不断亏损。其实,正因为你缺乏证券交易的专业策略,所以你总是输给组织严密,策略完善,精心计划的职业机构,一个业余足球选手和专业足球选手的差别足以说明这一点。
  让我们继续这一段惊险刺激的投机历程。此时,当我已经获利,仍然运用相同的推理程序,就会进一步开始追求卓越的、优异的报酬。以更大的保证金、更大的风险投入追求更高的资本报酬率。我经常以获得的利润加更大的保证金投入到期货市场或高风险的强势黑马股中,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我改变风险—报酬准则——我仅仅增加头寸的规模。
  当国家允许三类企业入市的规定出台后,便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我们操作的一个机构帐户拥有有小规模的本金。在最初的6个月,我已经顺利赚进去70%的纯利润。当时,我强烈地看空行情,所以以三分之二的获利加本金投入与大势总是相反运行的几个品种中,我称之为“叛逆组合”。2个半月后,交易帐户的获利便超过这个会计年度的起始资资本的25%。这便是我所谓的“积极承担风险”:胜算站在我这边,我投入更多的资金。即使我判断完全错误,我也仅不过损失先前获利的一小部分,我还有许多资金可以从事低风险的交易。
  如果你有心成为一个职业市场投资专家,以上的内容你最好能全记下来,这些简单的道理就是最优秀的专业机构管理资金的重要内容。如果你更感兴趣于长期投资,你最好看看沃伦—巴菲特或者费雪的传记之类的书籍。
  保障资本,一致性的交易获利及追求优异的报酬,如果你确实了解其中的精髓,则它们将指导你在市场中获利。然而,要实际运用,你还需要更多的知识。一个人若希望真正了解市场的行为和价格趋势,他需要拥有一套不可或缺的知识“道氏理论”(Dow Theory)。
  去年,在我被迫参加证券咨询资格考试时,当我满头大汗解出一道道套利组合方程,并费劲地计算各种风险参数和绩效指标时,我觉得搞金融投资的专业人士十分滑稽。我不知道这种资本定价理论、套利组合方程给那些专业人士带来了多少成功和利润;据我了解,甚至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上,运用此种经典投资理论的人(主要指大额基金管理人)似乎成功的例子不多。人类的行为并不是数字可以控制的机械,他们是具有选择能力的生物。而且,人类便是市场。每一天都会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市场决策,每一项决策都会影响价格,一组如此复杂的成份,若试图以数学模型预测,是非常可笑的想法。但是,混沌随机中也有秩序,寻找其中的秩序便是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工作。“道氏理论”可以协助我们做这项工作。
  六.“道氏理论”的精华在于其哲学思想体系(第一部分)
  对于大多数专业人士来讲,“道氏理论”的来源都比较清楚了,我也不另外介绍了。不过,需要谈的一点是——大多数人将道氏理论当作一种技术分析手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种观点。
  道氏理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许多投资者包括职业人士并不十分了解。许多人包括证券类教科书都将“道氏理论”列为过时的、存在许多缺陷的技术理论。那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们,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单纯运用“道氏理论”在证券市场中操作(即将其视作一种操作技术),那是对“道氏理论”的误解。其时,“道氏理论”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宝贵的哲学思想,这是它全部的精髓。在《道氏理论在商务与银行业的应用》一书中,作者雷亚显示“道氏理论”可以稳定而精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最早的时候,“道氏理论”在设计上是一种提升投机者或投资者知识的配备或工具,并不是一种全方位的严格技术理论。后来,“道氏理论”落入一些无能之辈的手中。人们不再能够掌握这项理论的精髓,并做不适当的解释与误用,以至于它被视为是一套过时的理论。据“雷纳选择权”交易基金公司的报告:将“道氏理论”运用在1896年至1992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与“铁路指数”发现“道氏理论”可以精确掌握77.8%经济扩张走势与66.2%的经济衰退价格走势,这是分别由确认日至行情顶部或底部而言。每年的平均报酬率(未经复利)为24.2%。就此,我还必须补充一点,投资者若运用“道氏理论”,他将于1997年顶部崩盘期间,1999年顶部暴跌之前卖空(我便是如此)。没有任何其他预测方法可以宣称,它具备这种长期的一致性预测能力。所以,每一位专业投机者或投资者,都应该深入研究“道氏理论”。
  下期文中,我将罗列出“道氏理论”最重要的三个假设和五个定理,如果你希望提升你的交易水平,请牢记这些原则并深入体会其中的哲学涵义,这样你也许会很快成为市场中的那少部份成功人士!
  最近,不断有业内的朋友向我严肃地指出,你前文所谈论的那些内容总是以投机为重点。令我高兴的是,他们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技术分析。不错,老实说,我从没有用过任何技术指标,任何技术理论,因为真正的专业投资者不需要它们。那么,基本分析还需要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在投机的世界里更需要基本分析!关于投机基础上的基本面分析,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毫不客气地谈到的,因为目前似乎很少有人涉足此话题。当我的前任老板和他的交易员们愁容满面地看着自己所建仓的股票组合调整了十个星期时(他们是中线投机者),当他们忍受不住压力而保本沽出仓位时,当他们事后辨解虽然股票很快马上大涨不是他们所能把握时,据此,我可以得出我的结论,他们不是无法把握那闪电般的行情,而不无法把握市场趋势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将道氏理论应用其中。 > 因本公司将国际化合作做为一个发展方向,文中尽量使用准确的国际化通有英文术语以便于理解其内在含义。
  六.道氏理论的精华在于其哲学思想涵义(第二部份)
  道氏理论有极其重要的三个假设,与人们平常所看到的技术分析理论的三大假设有相似的地方,不过,在这里,道氏理论更侧重于其市场涵义的理解。
  假设1:人为操作(Manipulation)——指数或证券每天、每星期的波动可能受到人为操作,次级折返走势(Secondary reactions)也可能到这方面有限的影响,比如常见的调整走势,但主要趋势(Primary trend)不会受到人为的操作。
  有人也许会说,庄家能操作证券的主要趋势。就短期而言,他如果不操作,这种适合操作的证券的内质也会受到他人的操作;就长期而言,公司基本面的变化不断创造出适合操作证券的条件。总的来说,公司的主要趋势仍是无法人为操作,只是证券换了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和不同的操作条件而已。
  假设2:市场指数会反映每一条信息——每一位对于金融事务有所了解的市场人士,他所有的希望、失望与知识,都会反映在“上证指数”与“深圳指数”或其他的什么指数每天的收盘价波动中;因此,市场指数永远会适当地预期未来事件的影响。如果发生火灾、地震、战争等灾难,市场指数也会迅速地加以评估。
  在市场中,人们每天对于诸如财经政策、扩容、领导人讲话、机构违规、创业板等层出不尽的题材不断加以评估和判断,并不断将自己的心理因素反映到市场的决策中。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市场总是看起来难以把握和理解。
  假设3:道氏理论是客观化的分析理论——成功利用它协助投机或投资行为,需要深入研究,并客观判断。当主观使用它时,就会不断犯错,不断亏损。
  我可以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市场中95%的投资者运用的是主观化操作,这95%的投资者绝大多数属于“七赔二平一赚”中的那“七赔”人士。而我,幸运地成为了一个客观化的交易师和投资者。
  根据我们的统计,将“道氏理论”应用在1990年至2000年11月之前,深沪大盘指数的平均收益率为30%多。如果你在1990年以十万元入市,你无需听任何内幕消息,看任何股评建议,仅以“道氏理论”原则操作,仅按大盘最保守的收益率计算:十万元将在今年变成137万8千;100万变成1378万......,在元旦即将来临之际,你可以考虑取出万分之一的收益安排一次澳门七日游了。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的叹息:伟大的“道氏理论”!,伟大的查尔斯.道!有时,事情的确是出人意料的简单,而你却经常视而不见。最好的工具就在你身边,你却还要四处打听消息,订股评家的传真,听股评家的讲座,甚至购买那些神秘而又骗人的分析软件,将人类投资史上大师级的“查尔斯.道貌”扔到了一边。
   六 “道氏理论”的精华在于其哲学思想(第三部分)
  上期,我给出了“道氏理论”的三个假设,本期我列出富有哲学涵义的五个定理。
  定理1:道氏的三种走势——第一种走势最重要,它是主要趋势——整体向上或向下的走势称为多头或空头市场,期间可能长达数年。第二种走势最难以捉摸,它是次级的折返走势——是主要多头市场中的重要下跌走势,或是主要空头市场中的反弹。修正走势通常会持续三个星期至数个月。第三种走势通常较不重要,它是每天波动的走势。
  专业投资者总是顺着中期趋势的方向建立头寸。然而,如果希望精确掌握中期趋势,你必须了解它与长期(主要)趋势之间的关系。
  定理2:主要走势(Primary Movements):主要走势代表整体的基本趋势,通常常称为多头市场或空头市场。持续时间可能在一年以内,乃至于数年之久。正确判断主要走势的方向,是投资或投机行为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可以80%预测主要走势的持续期限。
  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与知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驱动市场价格走势的心理性因素基本上与60年前相同。我认为,这对专业投资或投机有重大意义。
  定理3:主要的空头市场(Primary Bear Markets):主要的空头市场是长期向下的趋势,期间存在着重要的反弹。它来自于各种不利的经济因素,唯有股票价格充分反映可能出现的最糟情况后,这种走势才会结束。空头市场会经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市场参与者不再期待股票可以维持过度膨胀的价格;第二阶段的卖压是反映经济状况与企业盈余的衰退;第三阶段是来自于健全股票的失望性卖压,不论价值如何,许多人急于求现至少一部分的股票。
 


--------------------------------------------------------------------------------
q 文 章 点 评 0 篇

>>上篇文章:《职业证券投资策略》1
>>下篇文章:《职业证券投资策略》3


『关闭窗口』


【 作者:dayan 发帖时间:2002-06-17 18:29 EMail: 】
hao


【 作者:宝刀不老 发帖时间:2002-06-17 18:54 EMail: 】

《职业证券投资策略》3
2001-12-21 9:23:45加入 此文已被查看1946次
 定理4:主要的多关市场(Primary Bull Markets):主要的多头市场是一种整体性的上涨走势,平均的持续期间长于两年。在此期间,由于经济情况好转与投机活动转盛,所以投资性与投机性的需求增加,并因引此推高股票价格。多头市场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对于未来的景气恢复信心;第二阶段,股票对于已知的公司盈余改善产生反应;第三阶段,投机热潮来临而股价明显膨胀——股价此时上涨是基于期待与希望。
  我认为,目前中国市场的特征符合第二阶段的特点,但这个第二阶段仅仅是开始,第二阶段的完成就目前来看至少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所以,中国的股市前景是不言而喻的。
  定理5:级折返走势(Secondary Reactions):次级折返走势是多头市场中重要的下跌走势,或空头市场中重要的上涨走势,持续的时间通常在三个星期至数个月;此期间内折返的幅度为前一次级折返走势结束后之主要走势幅度的“33%至67%”。次级折返走势经常被误以为是主要走势的改变,因为多头市场的初期走势,显然仅是空头市场的次级折返走势,相反的情况则会发生在多头市场出现顶部以后。
  结论:其实,“道氏理论”的许多原理蕴含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投资术语中,只不过一般人并没有觉察而已。研究“道氏理论”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具备了一种重要的知识和观念,这种知识和观念是指导我们在证券市场获利的根本。
  了解这些概念之后,可进一步探讨价格的趋势。毕竟,如果你知道何谓趋势,而且也能知道它在什么时候最可能发生变化,你实际上已经掌握市场获利的全部知识了。
  岁末之际,有必要总结一下一年来的操作过程。我的高级会员可以用“兴高采烈”来形容现在的心情。在他们的眼里似乎赚钱从现在起已经变得轻而易举了:从年初的YGX,到年中的HNSD以及三、四季度重点投入的ST及PT等,可以说今年对他们来讲就是令人兴奋甚至有些吃惊的一年,500百万元的在想变成千万元,千万元的已经乐观的考虑变成伍千万元或者亿万元的身价后自己可以在做点什么。而我的助手们也在乐观的估计明年的走势,并不是我不看好后势,而是这种其乐融融的气氛让我有些担忧。不错,我们对于今年的趋势把握的和前两三年一样好,这对于掌握了正确的市场趋势的交易员来说并不难,业内优秀的专家应该都有同感。甚至现在我们已将明年的YGX或HNSD等潜力品种已装在我们的文件柜里等待享用。我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会员多到让我们应接不暇时,群体的资金大到足够影响趋势时,我们对趋势的把握是否还有效了。我们一直是顺着趋势前进,对于影响趋势的问题我并末细想过,再与同行的讨论中,他坚持认为小规模的基金足以影响个股的趋势,更何况那种越来越大的规模。 > > > 这里,在我前思后想的时候,还是应该把如何把握趋势先讲清楚,毕竟市场中的大多数人仍就无法正确掌握趋势。
  七 趋势是最好的朋友(第一部份)
  在我所接触的许多投资者当中,包括一些证券公司的大客户在日常股票操作中,其观察的重点总是停留在每日的走势中。如果你对我们前两期的“道氏理论”还记忆犹新的话,你现在应该明白那些整日在证券部“打工”的投资者何以总是不赚钱的原因了。“道氏理论”告诉我们,每日的价格波动是最不重要的因素,这些可以人为控制的图形是投资活动中最没有价值的东西。那些整日“盯盘”的投资者每天总是关注最无参考价值的日间波动,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趋势。
  当去年介入YGX时,一位博士指导我应该在15元卖出,并嘲讽地问我:你到底懂不懂技术分析?难道你没有看见这条三年以来的压力线?我承受了他的嘲讽并以沉默回答他。因为我清楚从主要趋势上来讲,正是对这条三年压力线的突破决定了股价将大幅度上升,当然这之前我们已花费了不少精力去搞清楚公司的基本面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当看到这条压力线被突破时,我已成竹在胸了。如果有人把某日的上证走势图摆在我面前并问我对于后市的看法时,最合理的答案是:你是指哪一种趋势而言?
  令人惊讶的是大部份投资者(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经常将道氏的三种趋势混于一谈。当你观察YGX时,它的走势中已包含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趋势:长期趋,它是向上;中期趋势走平;短期趋势向下。那位博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我出局,而我根据趋势判断应该再次加码买进。
  以前所效力的公司的交易员在做技术分析时,每个人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不同的理解画出不同的趋势线。他们有的依据江恩、有的依据轨道线、压力线、支撑线等,甚至有的依据几何学。毫无疑问他们中最多只有一个人是正确的,有时甚至全不正确。
  可以自信地说:我们的成功则在于——掌握公司的基本数据的基础上等候趋势线的改变并在适当的时机尽可能精确的买入。YGX是这样做的;HNSD是这样做的;ST也是这样做的,这也就是前期我所提到的交易的一致性,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发现和我自认为最有效的交易技巧。这一点并不难做到,运用道氏理论绘制出正确的趋势线后,你就能发现一个令人激动的买点。
  很多人怀疑我们所做的一切,认为凭借我们的交易系统不应该那么简单轻松地交易。不可否认,大多数情况下,我已成为趋势的追随者,并能较好地控制它。关于趋势的问题,我将继续毫无保留地谈下去。关于我具体使用的操作系统问题,因为涉及到公司的商业秘密,无法细谈请谅解,我只能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设计原则。在这个体系里,最为重要的就是能量总值。能量总值可以说是一个四维的技术指标,包括成交量波幅率、时间周期内价格波幅、时间周期、几何模型特征因素。
  简单地说,经过计算上期所谈到的YGX能量总值区间为8。5——10,则平方值为72。25元——100元之间,也就是说YGX的行情一年内的最高涨幅将介入这个平方值之间,当然这不是100%的精确,只有85%的概率,也就是说还有15%的可能性是价格不在这个平方值之内,对于这15%我们当然有完备的策略来应对。对于我的交易系统所提供的数学支持,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友赵博士的大力协助。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你掌握了趋势的前提下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当务之急——还是掌握趋势。
  只有当你精确地对趋势的变化做出判断,并正确地设定买卖时机,才能正确地买多卖空,才可以提升利润或降低损失。在股票或其他什么金融品种的市场走势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以下非常重要的趋势现象。
  上涨趋势——是由一系列连续的上升所构成,每一段上升都无一例外地创出新高,或者说超越前期的高点,中间夹杂着不同种类的下跌走势,这些令投资者经常迷惑不解的下跌走势(或回调)可投资者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和损失,但它们永远都不会跌破前一波跌势的低点。也就是说,上涨趋势永远是由高点与低点都不断抬高的一系列价格走势构成的。
  下跌趋势——与上述刚好相反。总的来说,是由低点与高点都不断下降的一系列价格走势所构成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理论几乎每本教科书上都有。不错,包括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课本里也有,但为什么我们要将它列举出来呢?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将它运用于市场趋势的判断中,更没将它运用于实际交易中。如果你希望在投资市场中胜出,务必请记住上述定理。它们如此简单、重要,而且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任何市场与任何的时间结构。当你看到这里,我希望有志于金融市场交易的读者用内心世界去体会上面的内容,如果你能明白点什么,则你将会赞叹道氏的伟大!
  只能当你明白市场运行的基本道理后,你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已的交易水平,否则你将永远陷入混沌的沼泽地,你将永远弄不明白市场中事后看来很简单的东西,你将永远无休止地和别人谈论这看上去无法把握的市场(某券商咨询部负责人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和我们讨论大盘走势),你也将永远离不开市场中的那些股评家、以及中央台里定期请来的穿名牌西装拿手提电脑的证券研究员和经济学家什么的。
  道氏理论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顺势操作,顺势操作是在金融市场中获利的最佳投机途径。如何决定先前的高点与低点,这完全取决于你交易活动是专注于短期、中期或长期的趋势,也就是说,你究竟是从事短期或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或长期投机?
  你的目标将决定哪个高点是你最考察的重点,或哪个低点你可以忽略不计。说的直接些,你究竟想在市场里呆一个星期还是十二个月?!
  (八)把握趋势是投机的核心
  很多懂得享受足球艺术的朋友都爱看巴西国家队的比赛,人们总是赞扬巴西人技艺精湛,技术高超。但前不久英国一个权威体育科研机构对巴西队的重要比赛做了技术统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整场比赛中巴西人运用的中长距离传球和铲断球技术并不比英国人、德国人等欧洲力量足球少。巴西人为什么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在精确的控制比赛和运用细致的技术呢?如果你用另一种眼光观察巴西人的比赛,你就会发现它们在比赛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总是尽量将球传到对手最薄弱的位置,最难以防守的位置,也就是说整个球场中哪有空档则球将肯定十分精确地传入这个位置,从而使对手疲于奔命十分被动,最终失去对比赛的主动权。原来巴西人并不是刻意追求固定的风格,而是懂得了最合理的踢球方式和道理。它们追求的是“最合理”,请注意这个“最合理”就是对球场上对手最薄弱的空档实施攻击,看来巴西人是球场趋势的最佳追随者。
  这个球场上的趋势非常类似于金融市场上的趋势。球场上永远都是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模式,这一点与金融市场一样;球场上获取胜利需要最基本的实力保证即存在基本因素,这一点与金融市场也一样;球场上射门得分需要根据当时一瞬间的情况做出判断而且每次的射门模式都不尽同,这一点与金融市场更相似。由此看来,追随趋势不仅仅是金融行业也是其它许多种行业的共同特点。当你明白并接受这个道理后,一切都好办了,因为把握趋势的规则十分简单和易于掌握,重要的是你接受这个原则。
  在我看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交易员十分简单,只要你能树立在市场上生存的正确原理并坚持恰当地运用它。而树立适合市场规律的正确原理和观念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要在今后的叙述中不厌其烦的讲解这些我认为十分重要的道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下半年我的会员在ST、PT中赚钱的原因了,这和巴西人罗马里奥射门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追求什么传统而固定的射门方式,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手除外)将球打入对方守门员最难以防守的角度就是天才射手,而这种技巧的运用需经过大量的与众不同的训练才可以在球场上或金融市场上熟练使用。
  拿金融市场的语言来进一步解释就是:做为一名进入市场的交易员或交易顾问,我所关注的并不是绩优还是ST,也不关注某些公司连篇累牍在证券类报刊上发表公司新项目的进展情况,也不关注所交易的股票是否盘子过大或过小,更不会关注证券分析师根据令人生疑的公开资料所做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未公开的实地调研报告除外),我所关注的重点只是与趋势有关的一切因素罢了。当然,这并是说我不关心公司的基本情况,每一家交易的公司我们都心中有数,只不过是很少依据其静态的基本面做出买卖决策而已。
  当看着我们的PT每周五一个涨停的时候,我们那些已经买入的会员轻松地戏称为“二级市场的T+5”炒股法。它们(包括ST、PT)的趋势是如此显而易见,道氏理论在它们开始上涨的某个时候,给出了十分明确而又简单的买入信号,这个时候,你只需要跟进并顺着趋势前进就行了,当你赚了一大段之后,市场指数已回落了一大截,看着绝大多数未赚钱的投资者,你的市值却在悄悄地高速增长,这种投机的乐趣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此时,赚钱已变得次要了,通过正确的操作带来的巨大乐趣成为了金融人士至高的享受。而这一切,正是我所追求的重要感觉。
  在前文中,我曾经用大段的篇幅谈论道氏理论关于趋势的描述,如果你已淡忘这些内容,我建议你重新温习一遍,在那几条简单的原则里的确蕴含了非常宝贵的哲学思想,它们如此简单,以至于我无法再做进一步的描述。通常情况下,趋势不明了时,退场以回避风险;趋势明了时持仓等待上涨。问题是趋势明了时,人们却总的视而不见,如何专心致志地盯住趋势的改变,显得如此重要,今天我将进一步与大家讨论其中的细节。首先,我们谈谈下跌趋势结束时,即上涨趋势开始时该如何寻找投资品种,用我常说的口语:寻找看上去最“性感”的趋势。
  


--------------------------------------------------------------------------------
q 文 章 点 评 0 篇

>>上篇文章:《职业证券投资策略》2
>>下篇文章:《职业证券投资策略》4


『关闭窗口』


【 作者:宝刀不老 发帖时间:2002-06-17 19:13 EMail: 】
之(4)占有空再贴


【 作者:吃猫鱼 发帖时间:2002-06-17 19:29 EMail: 】
好文章
也是老文章啦


【 作者:宝刀不老 发帖时间:2002-06-17 19:33 EMail: 】
温故知新


【 作者:宝刀不老 发帖时间:2002-06-17 20:41 EMail: 】

《职业证券投资策略》4
2001-12-21 9:24:49加入 此文已被查看2728次
(九)寻找最“性感”的趋势
  何谓“性感”的趋势?让我以一个实战交易的例子来说明。山东省莱芜市有一只钢铁股票,这是一只很一般的股票。它的业绩连年下滑,虽然它不断搞一些“内部挖潜、调整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等东西,但无论它再买什么先进技术,引进什么国际水平的生产线,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率已经决定它最多能挣多少利润了。虽然它每年都在年报上谈论前景有多么美好,但大部分产品都必须通过母公司来包销这一点就能看出它的市场竞争力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凭这些素质,它能在市场在卖多少钱一股是不言而喻的。从大约三年前出了一份漂亮的年报后,股价从约13元左右开始了低迷的下跌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五个月后创出的最低点在随后的两年中都没有再次出现,而且九九年创出了历史新高,当然这都是经过复权后计算的。在随后的半年里公司股价几乎跌回了原来的水平,再次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股价也没有创出新低,它比上次的最低点高出了0.13元,如果大家再次温习前文道氏理论关于下跌趋势和上涨趋势的描述可以发现:下跌趋势已经肯定结束,上升趋势已经肯定开始——股价未再次创新低,且前面已创出新高!
  此时我敢打赌,几乎所有持有该股的中小型投资者都已深深绝望了,这个股票看上去已经完蛋了!但是道氏理论已经告诉我,这只股票未来的上升趋势已经开始,为什么会上升?也许是长期下跌的原因,也行是公司有了什么变化。我并没有因它的上升趋势已经开始而向我的会员朋友推荐,因为我不能确定它究竟上升的原因,我并不喜欢那些跟随大势随波逐流的股票,我喜欢有个性的股票。
  四个月后,情况发生变化了。这只股票缓缓上升,它的趋势并不相同于同期其它个股的走势,它表现出完全不同寻常的个性。用我常说的话:它表现的“性感”十足,它的走势棒极了,非常动人。我十年的市场感觉告诉我,应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我的交易策略系统开始工作了,动量值、能量值、放大率等一系列测试紧张的进行着,数学概率上的最终上涨区间也已经锁定。这一切工作只是技术上的,同时,大量的市场信息交换也开始了,最终知道,公司的基本面发生的变化,至少没有人知道什么。这一切都太棒了,它符合我的每一项要求,剩下工作就是像猎豹一样出击了。
  这家公司搞新材料公司项目投资以及集团公司涉足证券业的信息,中小型投资者永远都无法在10元以下知道,电视和报纸上的股评家也不会知道,可笑的技术指标和故做神秘的分析软件也不会知道,此时中小型投资者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道氏理论关于趋势的定义。在它的股价从低点上升的四个月里,它的每一个高点,每一个低点的位置都像道氏理论里面的经典图形,中小型投资者顺着趋势在9元以下有充足的时间去买入。当你正确的投机性买入之后,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简单了。
  “性感”的趋势指那些走势最漂亮,最卓越的股票,目前对于市场上近70%的股票,我并没有什么准确的感觉和想法,我只是留意那些趋势正在改变或将要改变的股票。也许这30%的股票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性感动人”!当然,那只钢铁股近两天仍然表现的很“性感”,连续几个跌停板如果可以做空的话,我的客户又可以大赚一笔。我热切盼望股指期货和股票期货尽快推出。
  留意我们定期推出的进取型投资组合,至今仍有不少激进型的客户无法接受这种操作方式。他们认为我们的投资组合中的每一只股票都应当在两日内开始拉升,但实际情况是,在行情较好时,每六只股票里几乎有五只股票在不断攀升;在行情不好时,每六只股票里有时只有一只在涨。在行情不好时,进行短线投资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这种短期暴富的想法与我的思想格格不入,但为了满足一些客户短线投资的需要,我们被迫在低迷时继续推荐股票,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我们的每一只短线股票止损位都几乎控制在3%以内,即使只有一只在涨,几乎都不会造成大的亏损。不过,令人失望的是有许多投资者在按照组合里的推荐买入一两只股票后,对于止损位全部忘记了,这就是说,在一次标准的专业化投机操作中,人们总是将程序执行了一半,而忘记了另一半。
  让我们抛开这种小富即安的操作思想,还是重点讨论对于趋势的把握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正确的把握趋势后,整个交易系统的胜算都已大大提高了。
  (十)用趋势对付市场的随机分形
  我们无法找到世界上最完美的操作系统,但建立相对完善的交易系统还是可以做到的。正确的趋势可以指引我们找到这种东西,它可以保证我们及时化解风险,锁定利润。在沽出股票的十次交易中,即使60%的时候你卖错了,但你必须保证这60%首先没有给整个交易本金造成亏损;剩下的40%中,你有20%卖到半山腰,还有20%你几乎卖到山峰--股价上涨的次高点。好了,你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你的收益将不会低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短线操作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胜算,而这种系统性的胜算永远都是建立在趋势相对正确的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现在我带领大家直接进入交易世界中经常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领域:随机盘整趋势。这种形态各异的盘整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价格发展趋势,相信有无数的投资者曾在这里受过挫折,伤害。在这个阶段,市场不断诱导你犯错误,你沽出则可能涨;你进入则可能跌;你感觉风险很大时则可能大涨。在这个阶段,所有的交易员包括我几乎都犯过无数的错误,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这里看上去就像另一个星球,万有引力等地球上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不复存在,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这里的确没有任何规律可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无数有志之士数百年来研究开发各种方法来预测股价趋势而无法有效成功的原因!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意见,但你真的能预测每波股价调整到什么位置就可以准确开始上涨或下跌吗?其实,经常是股价已经开始上涨或破位而你却浑然不知。也许大家留意过自然界中的风,云,海岸线,河床,山脉等事物,但你准确能说出海岸线或风的物理长度是多少,或100年后它们和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吗?这就是自然界的分形现象,金融市场是由人类这种自然界的产物所建立的,因而它必然属于自然现象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它也具有迷人的分形形象,分形就是无规则,无序的。你运用线性思维或几元几次方程式能模拟计算风和云吗?当然不能,因此,金融市场你也不能用,这就是为什么前期我曾说资格考试时,那些套利组合方程看上去是那么可笑的原因了。
  我们现在回到造成市场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里,盘整趋势时大多数是机构投资者在承接或出货,承接的盘整代表价格未来应继续走高;反之,代表价格应继续走低。拥有信息和资金优势的机构投资者,试图在一段期间内出清(大量的)投资品种,又不希望明显压低股价,他们必须在多头气氛浓厚的市场中分批出货,这个阶段持续数个星期或更长的期间,此时价格没有明显的趋势,这便形成日后的头部。计划继续拉升的机构投资者,则在这个阶段继续建立大规模的头寸,有时为了试盘,并不希望真的推升股价,他们在数星期或数个月的期间内,默默承接,形成各种形态的盘整走势。
  凡是在这个阶段,你都无法预知下一步的趋势,你必须运用道氏理论的原则紧盯趋势变化以做出决策,我再强调一遍:不要试图预测白云明天的形状和今天有何不同,你只需看到乌云浓重时带一把雨伞出门就行了。金融市场上的语言就是--趋势真正突破时跟进!最后再说一件事情,YAKJ前年四季度形成了道氏理论中趋势的一个调整低点--37.40元,去年9月份被沽穿,此时如果期货做空的话可以在股价回调至40元时入场购买几张合约,如果闯百元做多时你没赶上,则这几张合约的利润将是上次的好几倍,当然别忘记了入场时设一个止损点--40.93元,为什么这么设?你真正理解了道氏理论就一定会明白的!

  前期我曾说过,今年的YGX和HNSD我们已经准备好了,11多元和8元左右的价位目前属于战略建仓阶段,从买入持有到最终卖出是一个十分简单有趣的过程,但这种简单过程的背后却依赖十分复杂的科学理论和行为理论。为了协助有天赋的朋友达到更高的境界,为了今后在需要的时候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分析师,交易师,金融心理学家,金融统计学家,我愿意继续和大家讨论下去。
  随着话题的深入,我所谈论的东西会越来越抽象,枯燥。我相信关注这些东西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太多的世人过于浮燥,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虽然我从不关心我的东西是否有人看,点击率是否有多少,我甚至觉得考持牌分析师可能是一个愚蠢的错误,不过,我还是非常高兴有人坚持和我们一起前进,探索,我知道这个领域只有少数人能获得成功。上期我谈到了金融市场的分形问题,那么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究竟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今天我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
  十一. 迷人的分形控制了金融市场
  我的“客户”所持有的每一个股票的背后都有一种基本面的因素,但是我想要说明的是正确的把握趋势可以使基本面更清楚。举例子说,在今后的六个月,我有各种理由说明那只生产农药的股票会不断上涨,又有理由说明它会不涨,我并不清楚哪种解释是正确的,但如果你拿枪指着我的脑袋,强迫我选择市场方向,我很可能会说:UP。从趋势选择的概率上来讲,市场认为向上的可能性超过了80%,就像你准备拿雨伞出门只是因为乌云密布,可是如果雨并没有下,你白白准备了一把雨伞也是可能和时有发生的。这种道理和分形的运用十分相似。
  1973年,曼德勃罗(B.B.Mandelbrot)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维和分形几何的设想。分形(Fractal)一词,是曼德勃罗创造出来的,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从整体上看,分形几何图形是处处不规则的。例如,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远距离观察,其形状是极不规则的。
  在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上述的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近距离观察,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相似,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当然,也有一些分形几何图形,它们并不完全是自相似的。其中一些是用来描述一般随机现象的,还有一些是用来描述非线性系统的。
  曼德勃罗是想用此词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粗糙不堪的断面,变幻无常的浮云,九曲回肠的河流,纵横交错的血管,令人眼花僚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光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
  我这里只能简单描述一下分形的定义:
  (1)满足下式条件
  Dim(A)dim(A)的集合A,称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一般说来,Dim(A)不是整数,而是分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
  正如生物学中对“生命”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一样,人们通常是列出生命体的一系列特性来加以说明。对分形的定义也可同样的处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分形呢?首先,分形形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研究分形,是探讨自然界的复杂事物的客观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需要。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过:今后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称为科学上的文化人。
  由于认识到自然界充满了某种称为分形的事物,这使大多数人关注来自对我们周围见到的最不规则而复杂的现象:山峦和云团的外形,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离家近点,金融市场价格的起伏等,做数学描述所取得的成果。获取这种数学描述的一条途径在于找到“模型”。换言之,需构想或发现一些数学规则,
  为看到分形是如何形成的,取一非常大的国际象棋棋盘,在棋盘中心置一皇后,她是不允许移动的。兵,允许它在棋盘上四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移动,从棋盘边缘上的随便什么起始点起步,按指示完成随机的,或醉酒者那样的走步。每一步的方向是从四个相等几率的方向中选定的。当一个兵到达紧靠原始皇后的一个方格,它自己就变成新的皇后,也就不能进一步移动了。最终,一个树枝状的,而不是网状的皇后群体逐渐形成,被称为“威顿-桑特DLA族”(“Witten Sander DLA cLUSTER”)。 大规模计算机模拟已经证明DLA族是分形;它们差不多是自相似的。
  在外行看来,分形艺术似乎是魔术。但不会有任何数学家疏于了解它的结构和意义。许多作为基础的方程式被认为是纯数学的一部分,对真实世界没有任何用处,它所代表的真实自然现象还从没见过。最重要的是,正如已提到的,应用分形最活跃的领域是在物理学,它们已帮助处理了一些非常老的问题,也解决了某些崭新的困难问题。
  分形图最后的副产品是它对年青人的吸引正重新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曼德布罗特集和其他分形图现在出现在T血衫和招贴画上,许多人希望这将使青年人感受到数学的美丽和富于表现,感受到它们和真实世界之间深奥的关系。
  对于分形的描述我想已说的足够了,金融市场中的分形形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种不规则的现象和外表,你不能依赖那些靠二维世界和线性方程建立起来的技术指标来推测去向不定的市场趋势,显然你将出现许多错误。所以道氏理论哲学思想的伟大在于它可以过滤掉许多杂乱无章的分形外表,可以在下雨的一瞬间提醒你带上雨伞再出门。认为在升势中逆势沽空或跌势中持相反理论做多,都将会构成失败,同样,在杂乱无序的分形阶段---狭幅盘整阶段---去建仓也是注定不到50%的概率可以成功,任何没有达到80%概率的决策都是我所极力避免的。而现在,那只股票已经摆脱分形的控制开始了80%的新趋势。
  最近,只要坚持跟随我们的会员一定会心情不错,他们手上没有我称之为“肉头”的股票,更没有持有高价位的科技股,也许有人会记得年前我曾提到的11元左右的——我称之为今年的YGX和HNSD。这类可爱的股票最近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拉出了大阳线开始突破,这也就是我以前称之为“性感”的股票。在市场专业人士还在讨论大势会跌到什么点位以及基本面是如何恶化时,在我所在的证券部不断在广播上鼓动投资者斩仓出局时,我们的会员朋友却在我的影响下坚持分批建仓。我甚至可以肯定的告诉询问我的任何人,牛市未必结束——还有80%的机会再创新高,我所有的知识和市场经验告诉了我这一切。
  上期我曾详细地讲述了关于分形的知识,那么造成市场分形的具体内在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期的话题。
  (十二)金融市场分形的内在因素及特点
  在一段令人乏味的盘整阶段,投资者不断的在此重复各种错误。分形的特点就是无序的,不规则的,如果你坚持在此阶段进行交易的话,很快你的自信心会受到深深的打击。有时股价会突然放量上涨,也许你还会看到成交量非常大,当你咬牙冲进去时,股价又莫名其妙地无力下跌,然后就是长时间的盘整和清淡,大多数时候这种市场特征背后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有时是大额投资者为了建少许仓位,有时是为别的投资者建仓,有时是为了出点货,有时是为了给别人送点礼,有时是为了盘活部分急需的现金。如果你自做聪明试图猜透别人的意图而想有所行动时,我劝你尽快放弃这种想法。这种深藏于事件背后的各种原因本身就是无序的和不规则的,你的行动就像极力猜透天空的白云在明天和今天有什么不同一样,那是徒劳的,所以你也经常会看到许多勤奋的分析师钻研各种复杂的技术指标直到深夜以为了第二天出一份并不准确的市场报告。
  有时在股价刚刚上涨的一段时间内,成交量一般会很大。但有时股票在上涨了很大的空间后,表现出越涨量越小,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因为大机构锁定仓位造成的。当该公司前景一片光明时,而又不被广大投资者所了解时,持有大量该股的机构仍然在不断依靠市场上流通的筹码推进股价,造成这种现象在新兴市场较多(比如说中国),在成熟市场较少。在成熟市场里,当一个公司被人看好时,基金经理可以公开谈论他对公司价值的看法,并公开谈论在这只股票上的建仓程度,因为较为理性的国外市场上投资者的看法都比较独立,可能巴菲特看好并重仓的股票,华尔街并不认同。如果股票的价值被认同,则即使股价涨了两三倍,基金经理仍会积极入市吸纳,所以道指的股票即使涨幅很高时仍会不断放量上涨,如果是在中国,凡是新疆某机构看好的股票即使只是传闻也会造成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当然这些特点与中国的整体市场发展结构有关系。
  可见同样是价位上涨,其内在的原因并不尽同,从整体而言,股价上涨的内在因素用数学语言来说也是无序的,不规则的。同样,股价下跌也是因为各种原因和理由,这些理由千差万别,做为专业投资者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中的某几个原因上,你必须从整体上评估这些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力,而不是斤斤计较某个原因更不能为这些原因而感到愤怒。从最近的市场评论来看,一些专业的构和人士可能因为亏损的原因而表现的有些失态,我可以不客气的说,他们至少还不够非常专业。他们无法摆脱市场分形的控制,导致对市场的理解出现偏差。
  我也可以认真地告诉大家,不要再埋怨那些发表过激言论的经济学家和操纵股价有些出格的机构投资者,在每一个市场阶段顶部和重要调整位置,都会有令人恼火的言论和利空事件出现,不但中国股市如此,美国股市如此,全世界的股市都是如此。市场规律已经在几十年前告诉了我们这一切,不要认为这次似乎与其它的有什么不同。严格按照“道氏理论”操做和摆脱市场分形控制的投资者永远感觉不到牛市和熊市有什么分别,对他们来讲,市场只存在是否进场以及是否出场的区别,其它的什么因素都不重要和没有关系。
  我们已经在一起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讨论关于交易中的那些细节问题,确切地说都是些技术上的问题。而我认为交易成败的关键恰恰不是这些人们关注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交易策略的制订和交易策略的客观实施,这也就是本期我要讲述的重点。
  十三.建立专业化交易策略
  金融证券行业,按照西方的标准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投资本业;另一部分为投资服务业。投资本业的精英人士主要为投资家(Investors)交易师(Traders),投资服务业的精英人士主要为证券分析师。目前大多数证券期货投资方法的书籍,系由证券市场分析人士所撰写,少数由投资家或交易员所著。由分析师提出的分析方法或观察角度往往不能达成正确的投资策略,原因有三:1.交易师与分析师相比承受强大许多倍的心理压力。2.交易师的分析方法更趋向于反应式,而分析师的分析方法更趋向于预测式。3.交易师的决策依据基于整体效益,而分析师更偏重于个体效果。
  而目前大多数投资书刊偏重于主观化的文字陈述甚至夸大所用的技术分析技巧的功效,对于投资家或交易员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其所用技术的缺陷及制约条件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才可能达成正确的投资决策和正确的风险控制,我们之所以有令人满意的业绩,并不是我们的交易方法比别人高多少,而是我最能深刻了解这些方法的缺陷在哪里而得以有效的控制它。,而离开了长期投资操作的实践,是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现在规定证券分析师不准投资股票简直就像中国足协不准年轻球员出国踢球一样,让人无法理解,如果我们的证券分析师没有实战操作的经验,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来指导千百万股民投资者去实际操作。
  因为我的交易策略更趋向于反应式,因此有的投资者无法理解这一点,两天前买入的股票可能今天会全部遭到抛售,而做为投资者可能会问既然两天前看好的,为什么现在又不看好了。其实,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不赚钱或赔钱的原因,市场永远都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只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时间也是在根据具体情况不数据调整阶段性交易策略,做为投资者如果你不能及时修正你的错误,你只有守株待兔了,要知道这类事件的概率是极低的。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两三天前计划短线投机的品种可能会被调整成中线投资甚至长线投资,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其实质就是尽量顺着市场趋势前进,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专业的,系统的交易策略是无法办到的。
  专业交易策略就是完整的交易规则体系。一套设计良好的交易策略,必须对投资决策的各个环节做出相应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必须是非主观化的,客观的,唯一的,不允许有任何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完备体系化的交易策略,必须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投资对象的市场适用性及投资资金的风险性。所谓完备的体系,即对投资的一个完整周期中的各个决策点,包括进场点、退场点、再进场点,再退场点的条件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形成决策链。所谓客观性,即决策标准的唯一性,如果条件A发生,则决策B发生,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唯一性。
  少数成功的专业人士都具有完备的投资决策体系,并在具体的交易实施中,其意识思维层次是理性投资或投机决策过程的标准化实施,而大多数投资民众,其投资决策思维方式属于情绪型投资实施或主观化投资实施,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投资结果。
  任何投资人从局部而言从短期而言都有可能赚钱,从全局而言从长期而言获胜的概率非常低。从理论上来说,投资交易决策就象掷硬币判断正反方,正确率永远趋近于50%,但50%的胜率就导致了这个投资人必然的失败,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成本”。投资者交易股票期货都要付各种各样的费用。所以最后,股票交易和期货交易都是一个“零和博奕”(Zero-Sum Game),即赢家的钱来自输家的钱。
  现在你应该非常明白一个可怕的事实,在投资本业中,投资赢家的从业人员是由投资输家来养活的;投资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政府证券管理部门,股评家,交易软件商等从根本上而言也是由输家供养的。如果输家要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投资从业人员,那输家不但从数量上还是资金量都要远远超过赢家便成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所以美国华尔街流行这样一句话:市场一定会用一切办法来证明大多数人是错的;中国股市则流行这样一句话:七赔二平一赚!那么现在的国内市场大多数证券人士都在想什么呢?读到这里也许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04:04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我的墓在太原城郊。一百多年了,都没人祭扫,破败不堪。
  其实那已经不是墓。早已夷为平地,乱草丛生,还剩有半截石碑,埋没在榛莽之间。小孩子带着牛羊在这里放牧,乞丐在这里歇息,野狗在这里大小便。我都忍了。
  想当年,我也曾是多么尊贵的千金小姐呀。苏州知府大人的独生女儿,娇生惯养,脚步不出后花园。绫罗绸缎,玉粒金莼,杏花烟雨地长大了,偶尔随母亲去玄妙观上香还愿,多少闲人尾随着,只是近不得身。丫鬟扶出轿子,惊鸿一瞥地进了观门,还要低垂着头,不许人多看了一眼。人都说知府秦大人的小姐是西施再世,嫦娥下凡,苏州城白墙黑瓦水光潋滟之中,纷纷细细,吴侬软语传诵着的美貌名声。那时节,在闺房门前倚着帘栊多站一忽儿,丫鬟都要忙忙地扶进屋,怕着了风,再给端上一盏雪耳莲子羹。那时节怎想得到如今荒郊野外风吹雨淋,清明都没有一碗麦饭。
                 
  十七岁那年爹爹调任太原府尹,坐了翠盖朱幄车随着上任来。某个初夏的午后,在后衙西花厅乘凉。太原天气干热,不似苏州水气氤氲,娇养的小姐很是不惯。那日穿了件杏子红的单衫,头上随便挽了个螺髻,并无任何插戴。手中执着生绡白团扇,轻轻地扇着。若有若无的微风。府中年轻的书吏张伦走过西花厅,瞥见小姐。只一眼。团扇娇羞地掩住了脸,手与扇一般地皓如霜雪。小姐站起身,袅袅离去。
  一个月后,太原城发生惊人血腥的命案。府尹大人的小姐和贴身丫鬟春芸,深夜被杀死在绣闺之中。小姐的胸膛且被剖开,一颗心,血淋淋地被掏了去。三天后凶犯自首,便是那书吏张伦。供词中说道,杀死小姐,只因深爱着她。那日花厅一瞥,小姐的倩影从此铭心刻骨,再也拂不去。归去后茶饭不思,她日夜在心头,折磨得生不如死。终是在一个月黑风狂的夜里,携一柄解腕尖刀摸上绣楼,将梅花帐里安寝的小姐一刀刺入心窝,都没来得及叫喊一声。连带着侍女春芸,刚刚发出一声惊叫,便也一并了账。
  凶犯供词道,明知尊贵的府尹千金永不可能垂青于他,她是天上回翔的凤,永瞧不见地上的微蚁。他唯有用这个法子,才得到她的芳心。他跪在堂下,朗朗说道,他本就不想活了,自瞥见小姐的那一刻起,他此生已然断送,左右是个死罢了。
  然而他剖去的那颗心究竟在何处,任凭用尽了酷刑,便是不肯讲出来。到最后,小姐的尸身下葬之时也是无心的。
  张伦被定了凌迟之刑。
  此案轰动了整个太原城。一直到秋后,凶犯在菜市口伏法之后,街头巷尾,依旧沸沸扬扬。直至如今,太原城中仍有老人记得当年那件骇人的血案,茶饭闲谈,说与儿孙听。瓜棚豆架下,夏夜乘凉的小孩子,往往骇得小脸儿发白。
  还说当年出事后,府尹夫人便一病不起。几个月后也去世了。
  小姐葬在城郊。巍巍的大坟。汉白玉的碑上朱字殷殷。爱女秦紫凤之墓。
                 
  葬我的时候,母亲已病得不能下床。几个胆子大的侍女,用一幅长长的白绫将我被剖开的身体合拢紧裹起来,然后再给穿上殓衣。我听得她们私下窃议道,小姐虽则遭此惨祸,脸庞儿却仍是同生前一般的美貌。
  我睡在紫檀木的棺材里。下葬的那天阴雨连绵。我记得爹爹脸上老泪纵横。十七年的掌珠,再不能捧在手心。她要独自永远地睡在这荒郊了。那绕膝承欢的孩儿,那终日在重门深院之中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闺秀,那美貌名声轰传一时老爹爹引以为傲的娇女,冰冷的泥土和着细雨,从此深埋。
  凤儿啊,凤儿啊,你长得美貌害了你啊。是爹爹害了你啊。我记得棺木被放入墓穴前,爹爹拍打着棺盖,不顾身份地放声大哭。我站在墓穴旁,我都听见的。爹爹不要伤心,孩儿在这里。可是我都出不了声。黑白无常带着我渐行渐远,我听不到爹爹的哭声了。细雨打湿了我衣衫。他们带着我急速坠入地府,我扭过头叫爹爹,爹爹的身影很快就看不见。爹爹,我腔子里空得难受啊,我的心在哪里,我胸口好疼,爹爹,救我啊。黑暗笼罩过来,呜咽的风声在耳边掠过。黄泉路上,我在无常的锁链下哭泣。
                 
  我在枉死城中被关了多久,我也不记得了。此地无昼无夜,终日昏黄,阴风惨雾的,我不能计数过了多少日子。但好象并不很久。白绫紧紧地裹在身上很难受。我很无聊,唯有终日细看我的殓衣上那些鲜艳的刺绣以打发光阴。爹爹替我准备了最好的殓衣,绣工异常精美,然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深闺刺绣的大家千金。
  原来生前死后,我都是那么的无聊。
  最大的痛苦是一腔虚空。那种空荡的感觉绵绵不绝,比当日一柄尖刀直刺心窝的巨痛更加难耐。我恨极那个杀了我的人。
  枉死城中昏昏然不是日子的日子荡漾过去。
  终于有一日,我被提出来。穿过灰色的雾气,牛头和马面,一左一右地将我架到阎罗殿前。
                 
  兀那女鬼,你虽死于非命,那杀害你的人今日亦已伏法。一命偿一命,他今已为你抵命,恩怨既已结清,你可速去转世了。
  禀阎王老爷,小女子死得冤枉,我不甘心。我跪在殿前哀哀地申诉。
  阎罗王远远地在殿上,影影绰绰的一个巨大的黑影,我看不太清楚,只听得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惊堂木。
  呔。大胆女鬼,张伦已遭凌迟,此刻他正在黄泉路上向此而来。杀人偿命,冤孽已解。休得多言,速速去转轮台边投胎便是。
  禀阎王老爷,我不愿投胎。我实是不甘心哪。
  你迁延在此,尚欲何为。
  我不甘心。我没有心。阎王老爷,那张伦挖去了我的心,我要他偿还。
  兀那女鬼,休要多事。你再世为人之后,自会重又有心的。
  禀阎王老爷,我与那张伦无冤无仇,他却活活地将我杀害,还掏去我的心,令我死无全尸,令我死不瞑目,令我长受胸中无心之苦。此仇此恨,小女子刻骨难忘。除非他将心还给我,否则我永不罢休。
  我伏在阎罗殿上苦求。
                 
  忽见黑白无常一阵阴风,带上来一个血人。这人已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几乎只剩一具鲜血淋漓的骨架子,上面粘连着些许残肉。那些支离破碎的皮肉垂挂在骨上,摇摇欲坠,从肋骨间看到他里面的心肝肠肺亦已残烂不堪。这骨架一路滴着黏腻的鲜血上殿来,身后留下长长的一条血路。
  犯人张伦带到。有鬼卒高声禀道。
  从他进来的那一刻起,我便猜到他便是那被凌迟的张伦。他在阳世刚刚受刑而死。千刀万剐的凌迟之刑。极刑。
  这具模糊的血骷髅跪下来。跪在我身旁,只不过一丈之遥。
  他扭头向着我。他的双眼已被挖去,但是他一直将那两个血窟窿定在我身上。他在用挖去了眼珠的眼睛看我。灼灼的血光。
  紫凤小姐。
  他的舌头也已被割去。从他一塌糊涂的胸腔里,发出模糊低沉的声音。他在叫我。
  突然之间,我感到恐惧。虽然我自己也是鬼。
  我望着这具滴血的骷髅。
  他没有眼睛,却看到我。
  他没有舌头,却呼唤我。
                 
  惊堂木的声音在阴森的阎罗殿里回荡。
  堂下跪的可是张伦的鬼魂。
  阎王老爷,是我。
  兀那犯人听了:你在阳世无故伤了秦紫凤的性命,然按人间律法你已将性命相抵。如今你二人无恩无怨,两无牵涉,按理本应命你二人各去投胎才是,但适才秦紫凤向本王提出要你偿还她的心,否则她便永不罢休。此刻你怎么说。
  阎王老爷,紫凤小姐的心已被我吃了。
  我浑身一阵寒颤。我的心,被他吃掉了?我感到白绫紧裹的空虚胸腔里一阵巨痛。心已经没有了,还会心痛?
  大胆犯人,竟敢同类相食。
  我杀死紫凤小姐的当夜,便将她的心吞入腹中了。如今我无法还她。
  他将没有眼珠的眼窝望定我。血光灼热。突然间,只剩枯骨的手伸入自己的胸腔,将那颗支离破碎的心生生地拽了出来,捧在手中。
  紫凤小姐,我只有将自己的心偿还于你。
  只剩枯骨的手捧着血肉模糊的心,伸向我。
  血,一滴一滴,在寂静的阎罗殿上,听得见滴落的声音。
  很慢很慢地,滴答,滴答。
  我忽然想吐。
                 
  阎王老爷,这颗心已经被凌迟了,我不要。他拿走我的心时,是完整的。我也要得回一颗完整的心。这样的偿还不是公平的。
  血骷髅匍匐在地上,长长地伸着手。我感到他眼窝中的灼热血光变得悲凉。
  依你那便如何。
  我向阎罗王深深地拜下去。我做了一个决定。
                 
  人们很容易遗忘过往的事情。当年我的惨死轰动全城,如今已无人知道我埋在哪里。虽然这件事仍是一个古老的恐怖传说,在城中流传。
  自从爹爹死后,我的坟墓便无人照管了。
  石碑只剩半截,三个字:凤之墓。湮没在蔓草荒烟之间。
  我作为一只厉鬼,流连在这里。等待。
  等待该来的一切。
                 
  当日在阎罗殿上,血骷髅被牛头马面押去转轮台投胎。他一直回头望我。他一直在叫喊。
  紫凤小姐,我会还你的,我一定会还你的。
  我独自留在阎罗殿。
  兀那女鬼,你可想好了。你当真要放弃转世的机缘么?
  我想好了。
  你可知孤魂野鬼处境凄凉,无可依栖?
  我知道。
  你当真不愿再做人,宁愿做一只厉鬼?你不后悔?
  不悔。
  倘若你得不回完整的心,你便永不超生了。
  我情愿。我一定要报仇。
  那么你走吧。
  一阵狂风将我卷走。
                 
  我再也不是那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女。
  我的面孔变作惨绿色,目光如焰,长长的獠牙如锯。
  厉鬼的样貌从来都是无可选择的。
  我成为游荡墟墓之间等待复仇的厉鬼。
  当日在阎罗殿,我要张伦的鬼魂去投胎,重新做人。我要再遇到他,也将他的心完整地挖出来。如此我腔子里空虚的巨痛才能停止。
  按照判官的计算,我要到一百四十七年六个月零二十八天后,才会再遇到张伦的第三世肉身,才可以复仇。所以我一直在等待。
  墓地里其他的鬼都不敢接近我。我知道我的样貌太可怕了。
  没有月色的深夜里,我在城郊的小河边临流照影。周遭的动物和鬼魂纷纷走避。树上的夜枭见到我,凄厉地长嚎一声,冲天飞去。
  那个杏花烟雨里粉妆玉琢的姑娘哪儿去了。
  百多年风霜雨雪的孤寂呀。谁能够了解一只没了心的厉鬼的寂寞。
                 
  如今是那第一百四十七年六个月零二十七天的夜里。
  我独自坐在我的坟墓之上。今夜月光明亮,照见我可怖的形貌。方圆十几里内,都没有生灵。
  我执着彩笔,细细描画——在一张人皮上。
  这是一个三日前入葬的女人的皮。她的身量高矮同我活着时差不多。我剥下了她的人皮。
  人皮是软软的一张,半透明的白。没有眼耳鼻口。一片空白。我必须细心描画。
  它对我来说很重要。没有它,我根本无法出现在阳光下。
  明日张伦的第三世便要来了。今夜我必须把一切都准备好。
                 
  凄冷的月光刷白了这片乱葬岗。远近多少高高下下的坟堆,似波浪起伏。草都映成发蓝的银色。有碧绿的磷火在其间飘来飘去。
  我将人皮平铺在地上,一笔一笔,细细地描。就象百多年前在湘帘低垂的绣闺里描花样子。一时间恍惚的幻觉荡漾开来。仿佛还是在苏州的家里,明窗之下,花梨木的几案上铺着素绸,纤手执着兔毫笔细细描画一朵半开的芍药,腕上的玉镯轻轻地荡。春芸在一旁伺候着。苏州城谁不知秦大人家的小姐雅擅丹青。花样子,都用不着比着图样儿,自己便画出来。深闺昼长,曾画了多少的花,多少的鸟,多少的仕女……
  仕女。月光下我看到自己枯干的长长指爪握着彩笔,人皮上一点一点地现出了眉目。眉似春山,眼如秋水,樱桃口,似有若无的浅浅笑靥……那云鬓花颜。曾倾倒了整个苏州城的容貌。
  每一笔下去,空空的腔子里一阵伤痛。没有心,疼痛找不到着力点,便扩散到全身。火红的眼眸里射出光焰。我无泪可流。自从化为厉鬼,我便再没掉过眼泪。眼睛里日夜燃烧不停的火焰早已将泪水煎熬净尽。
  乱葬岗上,我画着自己的旧日容颜。
  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这样地美丽过的呀。
  忽然想起那时候背着人偷看《牡丹亭》。那杜丽娘,游园惊梦,梦中的片时春色使她日渐瘦损,在幽闺自伤自怜,画下自己的容貌。
  ……轻绡,把镜儿擘掠。笔花尖淡扫轻描。影儿呵,和你细评度:你腮斗儿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
  仿佛又听得婉转清亮的昆曲缭缭绕绕。那时我有心的,一曲牡丹亭,曾经暗暗地萌动了多少旖旎心事。深闺刺绣,绣到鸳鸯,也曾黯然颦眉,停针不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可是我的心呢?我的心呢?
  我陡生恨意。
  我还不及杜丽娘。我还没来得及有一个可以为他相思,为他憔悴的人,便被一把尖刀生生地刺入心窝。韶华如花,还未绽放便遭摧折。我多惨,甚至不给时间让我爱上某个人,青春便戛然而止。然后是一百四十七年仇恨煎熬的孤独岁月。我看着自己鸟爪一样的手。青紫色的,指甲都有三寸长,尖如利刃。
  月落西山。黑到尽头的黑暗笼罩过来。那种寂静比死还要死寂。片刻之后,东边的天开始一点点地发白。
  我站起身来,人皮刷地一下,披挂了全身。
  就象盖在一个睡着的人身上的锦被,遮盖了底下的噩梦。
                 
  藕色衫子,淡绿的百摺罗裙。白缎子的鞋尖上绣两瓣海棠红。
  头发松松地挽了个堕马髻,插一支金步摇。
  我满意自己的幻象。一百多年过去了,所幸我还知道时世妆。不致太过过时。
  我在通往墓地的小径上踽踽独行。负着个白底蓝花的包袱,纤细的腰身,力所不胜地,微微趔趄着脚步。
  我知道他一定会来。这是一百四十七年六个月零二十八天之前在阎罗殿上便已注定了的一条路。
  天色蒙蒙地亮起来了。
                 
  晨雾间,远处现出淡淡的一个人影。
  细高的人影,一袭青衫。他迎面而来。
  我轻轻地咬着下唇,狰狞地笑了。
  不过在凡人的肉眼看来,我的笑容会比清晨绽放的蔷薇更妩媚。
                 
  终于。终于。终于。狭路相逢。
  在擦肩的瞬间,我看清他的容貌。
  我曾见过他三次。一次在后衙西花厅。一次在我的闺房。一次在阎罗殿。
  清秀有礼的少年书吏。手持尖刀的凶徒。血肉模糊的骷髅。仿佛也是半透明的人皮一般,在我眼前一张一张,重重叠印。透过这些映象,我看到这青衫潇洒的书生。
  是他。一百四十七年六个月零二十八天。他来了。
  我站定在那儿,微微回头。
  他也正在回头望我。我们相距不过尺许。
  紫凤小姐,我会还你的,我一定会还你的。那具骷髅被拖去转轮台的时候喊道。
  是么。我冷冷地笑了。牵动画皮的唇角,流泻出来的却是不胜的娇羞。
  在清晨的风中,我的罗袖与他的袍角一起飘动。
  细雾微岚里,这宿命的定格。
                 
  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惊艳的表情。仅是惊艳,并无其他。
  他当然已不认得我。他已经喝过三次孟婆汤了。怎会还记得我。尽管百多年前他曾为我而死,刻骨铭心——刻骨铭心,可是他的骨与心都换过三次了,早都不留任何痕迹。
  他有一颗完整的心。我想着。
  感到胸腔里剧烈的饥饿的空虚。那张着大口等待着的急迫。
  我必须控制自己的表情。遂低下头,做弱不禁风状。
  我敢肯定他已被我吸引。
  果然他先开言道:“小生失礼了。敢问姑娘为何这么早便一个人在此荒郊之地独行?”
  我烟锁愁眉,宛转地长叹一声:“相公也不过是个过路之人罢了,便是告诉了相公,相公也不能解我忧愁。又何劳您相问呢。”
  他双眉一扬,现出当仁不让之神色:“姑娘有何忧愁,不妨直言。或许小生可略尽绵薄,定当不辞劳苦,为姑娘解忧。”
  我转过头去,黯然道:“妾身命薄,只因父母贪爱钱财,将我卖入豪门为妾。夫人对我十分嫉妒,朝打夕骂,实是不堪忍受。因此我逃了出来。逃亡之人,心慌意乱,不辨道路,不觉间便走到了此地。妾身亦不知此是何地,还望相公告知。”
  我在他眼中看到喜悦的光芒。
  然而他却叹息道:“这里是太原城郊,一片荒野。不怕姑娘受惊,这条路乃是通往乱葬岗的。姑娘既是逃出生天,试问可有去处,小生愿护送姑娘前往。”
  原来他的喜悦是偷偷的。
  “我是个逃亡之人,哪儿有什么栖身之地呢。说不得走到哪里算哪里罢了。”我语声哽咽。只遗憾流不出眼泪,否则便更加逼真了。饶是如此,已赢得他心绪大乱。他已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悦。
  “寒舍离此不远。既然如此,姑娘若是信得过小生,不妨枉顾。”
  “这……”我抱着包袱,摇摇欲坠,一只手扶上额头,险些儿昏晕。
  他及时地扶住我。顺便接过我的包袱。我半躺在他的怀抱之中,星眸微睁。
  这是一场等待了一百多年的戏。如今终于开幕。我在做戏,难得他竟与我配合得天衣无缝。好一场佳人落魄,才子相救。
  “姑娘的手好冷。不如我们速速去我家,姑娘也好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我感觉到他的温度。他握着我的手。我是在做戏,我是来索命的厉鬼,我来,是为了要取他性命的——然而,生前死后加起来一百六十四年间,这是我第一次被一个男人抱在怀中呀。那一世里他剖了我的心,却不曾抱过我。我闻到他身上的气息。干净而温热的气息。
  他是第一个握住我手的男人,尽管隔了一张人皮。
  我发现自己的手在他的手中颤抖。
  “姑娘的手真的好冷。倘若再不赶快暖和暖和,只怕真要大病一场了。”他在耳边温存地说道。
  我是鬼,我的手当然是冷的。你已死到临头了,还在怜香惜玉,当真是……可笑……之极……
  如今他离我这么近。他的胸膛就在眼前。只要伸出指爪,一抓,便可以了。
  然而眼里只看到他的容颜。他的话声象夜风在耳畔拂过。
  我的手发抖。利爪,竟然伸不出来。
  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竟然真的开始有些儿昏晕起来。
                 
  他的家地方不大,却整洁。一进门,他便忙忙地扶我在椅上坐下,又泡一杯热茶来。
  明窗净几,四壁皆书。室中却空无一人。
  “王相公家中何以并无人口?”原来他这一世里姓王。
  “这里是我的书斋。”他殷切地望着我。“茅檐草舍,不免委屈姑娘了。”
  “王相公太客气了。”
  “倘若姑娘不嫌弃,便将就在此住几天,再作打算不迟。姑娘你看如此可好?”
  “落难之人,哪里还有这许多挑剔的。妾身女流之辈,有甚见识,一切全凭王相公替妾身做主了。”
  “岂敢岂敢。”
  在这静室之中一男一女彬彬有礼地相对。他是我追寻了三生三世的仇人啊,怎会是这样呢。
  在我与他之间,茶烟静静地缭绕上升。
  我望着他清秀的脸孔。一百四十七年前他已被注定了是我的猎物。他的心肝早晚是我口中之食。他逃不脱的,这是命。判官在生死簿上朱笔注明了的:张伦三世身该当偿还秦紫凤人心一颗。突然之间,我空洞的胸膛里感受到在他腔中突突跳动着的那颗热腾腾的心脏。怎会这样,难道是因为那颗心注定了早晚要安置在我腔中么。
  我感受得到他心中的惊喜,不安,与欲望的暗涌。在我的胸中感受到他的心事。
  这便叫做心心相印么,多可笑。他是我夙世的冤家呵。
  我的指尖在轻微地抖动。利爪似要透皮而出,却总是出不来。
  纤纤素手端着青花瓷杯。我饮茶。一百四十七年来落腹的第一口人间烟火。
  空腔中渐升起袅袅的柔情,共茶烟一同缭绕。这柔情是他心中的,还是我的?我分不清了。
  画皮里面的厉鬼,蓦地软弱无力。
  从前家宴时爹爹召来戏班。如今我又听到有人宛宛转转地唱着那牡丹亭,荡气回肠的昆腔,穿越三生三世的时光,穿越百多年的厉鬼生涯,穿越夙孽旧恨生死之仇,细细地飘来。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仿佛我又回到当年。那个娇羞的凤儿。
  流光飞逝,眼前只有这个人。
                 
  这是他书斋的内室。天然几上供着一盆菖蒲。墙上一轴泼墨山水。藤床纸帐。有两卷书被随便抛在桌上。他将我的包袱放在椅上。
  “姑娘且在此处安寝罢。”
  惊觉他的呼吸就拂在鬓边。我感觉到他的心跳得急迫。忽然间我竟无端端地害怕起来。错了,该害怕的是他呀。
  倘若你得不回完整的心,你便永不超生了。阎罗王说。
  我不能再迟疑下去。双眸之中,血红的火光一闪。我闭了闭眼睛。就让注定的一切发生吧。
  我的利爪从染了凤仙花汁的指甲底下悄悄地伸出来。
  忽然他握住我的手。我一惊,刹那间指爪簌簌地缩回皮囊。
  四手交握。他在我身后轻轻地环抱着我。我感到巨大的慌乱,象蜈蚣的百脚,细细地,而又飞快地,爬过周身。
  他吹灭了烛火。
  窗纸透出月光的白。一屋子蓝幽幽的月色。过去的一百四十七年,忽成空白。我什么事都没有经历过。没有枉死城,没有阎罗殿,没有荒坟野墓。我仍是,苏州城不谙世事的深闺小姐,细雨霏微十七岁。
  他将我头上那支金步摇拔下来,霎时间黑发如水般地披泻了两个人的全身。我忘记了夜夜伴我独自游荡的碧绿磷火,只看到黑发在月光里闪烁点点银辉。
  ……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姑娘,我们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他耳语道。
  我已经浪费了一百四十七年。我抬起手,不知不觉拢住他的颈项。
  他轻轻地抱起我。
                 
  天青色的床帷轻轻飘开。他将我放在床上。我看到高高地立在床边的人影。
  我脑中忽地闪过那一夜。那男人立在我的床边掀起帐子。我还没来得及坐起来。心窝处便一阵冰凉。罗帐上疏影横斜的几枝梅花之间溅满了殷殷的红。血的红淹没了花的红。前尘是一片无边的红色,思绪万马奔腾,腾起了滚滚的红尘。
  我永世不忘的那个黑影。它和他相叠着,向我俯下身来。我感到惊惧,仿佛噩梦重演。
  “你是谁?”我只来得及说出这三个字。然后尖刀便刺过来。
  我心窝处又有物触碰。暖暖的,是他的手。罗襟半解。
  “我是一生都会待你好的人。你放心。”他低语。
  藕色衫子。白中衣。水红色的贴身小衣。一层,一层,一层。我横陈在他面前。他又怎知,我还有一件尚未褪去的衣裳。这一刻,我也宁愿不要去想这件衣裳。
  他的温度终于覆盖了我。天青色的床帷,寂静的颜色,笼罩了一切的狂乱。
  我的第一个男人。百年唯一的男人。
  唯一的恋,唯一的仇。
                 
  “紫凤。”他轻唤我的名字。
  他枕在我的黑发上,我枕在他的手臂上。
  他怜惜地抚摸着我的脸。
  “紫凤。”
  “王相公。”
  “此刻还叫我王相公么。”他捏了捏我的鼻尖。
  “相……相公。”我喊了一声,觉得面上作烧。
  慌忙往他腋下躲去。呀——怎的他成了我相公了呢?我是轻易不可多言多笑的大家闺秀呀。红拂夜奔,文君琴挑,莺莺西厢记,丽娘牡丹亭——我怎会学了这些女子的样儿。我是来报仇的,怎的反被仇人轻薄了去?
  报仇。报仇象一头睡熟的猫,合上了它碧绿闪烁的眼睛,推也推不醒。报仇象一只蜻蜓,恍恍惚惚,轻轻点了一下水,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此刻我只要他的承诺。象一切的人间女子。
  “相公,你会不会抛弃我?会不会不要我?”疲倦而又急切地,抓住他的手臂。
  “不会。你放心好了。咦,你的手怎地还是这么凉?”
  我是鬼!我慌忙松手。我是百多年的厉鬼,怎可与人一起生活。我的脸色由绿变蓝。全凭画皮遮挡。
  一张画皮,可以遮挡到几时?
  他将我的手抓过来,放在他的胸口。“躲开做什么。你的手凉,来,在这里焐一焐。你怎么了紫凤,怎地一径在抖?”
  “相公,我……我害怕……”
  “怕什么?”
  “怕你不要我。”
  “傻瓜,我怎会不要你。我说过的,我一生都会待你好。你忘记了么?”
  “不管怎样,你都会待我好,都不会不要我?”
  “你怎地总是怕我不要你?傻紫凤。你是我的凤儿,是我的心头肉。我怎么舍得不要你呢。我要你的。”
  “不论发生什么事,你一直都要我?”
  “一直都要你。你若不信,这儿,把我的心挖出来你看看。”
  “不要说这样的话!”我扑上来捂住他的嘴,全身簌簌地抖。
  “凤儿。你怎么了?你累了。来,听话,睡一忽儿罢。”
  天青色的帐外渐渐透出天光。一夜的缠绵,足以融化了一百四十七年风吹雨打的寂寞。轻怜密爱,柔声细语。山盟海誓不过是一只花纸折出的船,然而世间多少女子,都敢坐着它出海?
  一句诺言,便缓缓地起锚。航船被风吹向黑夜未知的海洋,都无恐惧。
  女人的勇敢与盲目,男人永远无从理解。这件事我理会得。尽管我已不是人。
  我紧紧地抱住他。或许这才是早该发生的一切情节。蹉跎了一百四十七年,但终究是发生了。
  命里的,躲也躲不过。
  我仿佛又看到那生死簿上的朱砂字。张伦三世身该当偿还秦紫凤人心一颗。
  我不愿去想,不愿去想,不愿去想。我只想抱住他,紧紧地。
                 
  “凤儿,外面风大,回去罢。”第二日晨间,我相送他出门。
  一夜的恩爱,画皮都揉搓得有些褪色了。他却认不真切。
  “凤儿,你脸色不好呢,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请个大夫来瞧瞧?”
  “不用了,我没事的。相公放心罢。”慌忙支吾过去。
  “我晚间再来看你。你好好在这里待着,不要到处乱走。我怕……”他压低声音:“我怕你被抓回去。”
  什么抓回去?哦,明白了,初识的时候我自称是大户人家的逃妾。我都忘却了,他还记得。不由得感动,泪意盈睫,可我却不会流泪。
  “相公,我理会得。”握着他的手,舍不得放开。他一袭青衫站在清晨的风里,多象一竿郁郁的竹,那般的风神湛然。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忽觉他是世上最好的男子。我多幸运。
  看着他的背影渐远了,还倚在门边不愿进来。昨日此时,我尚在狞笑着等待猎物送上门来。如今他成为我终身之托。
  我的终身有多长?鬼是不会老的。交托给一个凡人的一世。他老了,他死了,我怎么办?我要继续在轮回中寻找他。生生世世。永远不分开。
  我靠在门上痴想。
  我晚间再来看你。他说的。然后我就会把这个白昼都交给等待。
  我好似一直在等待他。从那时开始。
  然而那过去的一百四十七年的等待,怎么都似没有这一个白昼的难熬?
  这样地漫长呵。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我是鬼,时间对我没有意义,但没有他的日子,则是这般地缓慢。
  似水流年都被冻住了。
                 
  掌灯时分,他来了。
  “凤儿!”
  听得他的声音,我自内室跌跌撞撞地奔出来,竟是立足不稳。
  拉住他的手,却说不出一句话。
  他取笑我,用手指羞我的脸颊。“只不过一天没见么,何至相思若此?我的凤儿当真是个多情种子。”
  他擎起桌上烛台,就着烛火细细打量我。
  “气色比早上好多了。”
  自然。书斋里笔墨俱全,我已将人皮重新画过。顺便又换过一身新衣。湖色袄儿,弹墨绫的裙子,清淡素雅。
  “今日一日都做了些什么?”他问道。
  “等你回来。”我道。
  他又刮我的鼻子。“不识羞呵,凤儿。”他望着我微笑,我感受到他心里的疼爱。喜上眉梢。
  我是不识羞。人间女子,三纲五常之外,尚须三从四德。似我从前做大家小姐那般,别说有何言语,轻易都不可以见人的。那日在后衙西花厅乘凉,见那少年书吏走过,便只得用团扇掩了脸,速速离去。但是……倘若当日我没有走呢?倘若当日,我并未离去,与那张伦相见了,一切又会怎样?
  或许这百多年的历史完全改写。
  我怔住了。
  “小姐,在下府中书吏张伦,今日何其有幸,得见小姐金面。”
  “张相公太客气了。”……
  原只是几句寻常寒暄呀。或许昨日的事情就会在百多年前发生。我与他,眉目传情,你侬我侬。我不会被开膛破腹,他亦无须遭千刀万剐,更加不会有这一百四十七年无端端的荒坟野岭,凄寒的日子。浪费了的一百四十七年。
  原只是那样寻常的几句寒暄便可以了呀。一切的可能。
  时光嗖嗖地在我胸中团转。
  “凤儿,你怎么了?”
  我自揣想中返回。往者既不可追,只好牢牢把握如今。人间女子都须得不轻言,不多笑,老实稳重,三从四德。然我是鬼,恨海情天,都海阔天空,百无禁忌。
  我轻轻扯着他的衫袖。青竹布的长衫,柔软中有挺括的手感。只觉他的一切,再怎么寻常,都是如此完美。
  眼波轻传。
  “我没事。”
  “凤儿,你可曾用过晚饭?”
  “啊,没有……相公可曾用饭?”天,百多年餐风饮露,我早都忘了还有吃饭这件事。
  “我也没有吃呢。正好与你一起用饭。”
  “如此,相公稍候——”我匆匆跑进内室。
  再出来时,手中端着雕漆食盒,里面是一盘西湖醋鱼,一盘桃仁酥鸭,一盘虾子茭白,并一大碗芙蓉鲍鱼汤。还有酒。上好的花雕。
  一只似我这般的老鬼,在刹那之间幻化出这些物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它们吃起来色香味俱全,却是水月镜花,空无一物。当然从明日起,我要真正地学习烹饪了。今晚暂且让他委屈一顿,也还不打紧。
  袅袅婷婷地端将出来。
  “相公尝尝妾身的手艺,可还过得去?”
  “呀——不想凤儿你的厨艺竟也这般了得。”
  烛影摇红。浅斟慢酌,语笑盈盈。
  “对了,相公打算何日迎娶妾身呢?”
  他忽然尴尬。“凤儿,我……我早已成亲……昨日便想告诉你,却……”
  我并无太大意外。看他的年纪至少都有二十五六,怎会尚未娶亲。
  我早都想到了。
  我是鬼,还在乎什么人世虚名。只要在他身边,就好。
  我看着他,感觉到他心中的慌乱。他象个孩子般地无措。心在砰砰地跳。他在害怕。
  他怕失去我。喜悦忽然遍溢周身。无穷无尽的流转。
  我的笑意从整个皮囊透出来。他在害怕失去我。我还在乎什么呢。
  “相公何不早言,其实妾身早已想到,我生来命薄,原没想过能聘做正头夫妻。只要能够陪伴相公,妾身便心满意足了。既是如此,相公何日带我去拜见夫人?”
  堂堂府尹大人的千金小姐呀。只因爱煞了他,用了拜见这个词,都未觉委屈。做小伏低,都没关系了——只要在他身边,就好。
  爱河千仞,我缓慢而优美地灭顶。
  他似觉意外。“凤儿,你不在乎……”
  “只要相公不在乎我是人家的逃妾,妾身还在乎什么呢。”柔若无骨地贴近他。吐气如兰,烛火荡漾。“相公说过会一直都要我的。我们盟过誓的,不可以不算。”
  “凤儿……”
  “相公,我会听你和夫人的话的。你回去和夫人说嘛,好不好?”索性伏在他怀里,仰起脸望着他的脸,轻声细语。便是百炼钢,也化作绕指柔了罢。
  “凤儿,我妻陈氏,为人贤惠大度,我若对她讲了,她定能接受你……不过你不要心急,给我一点时间,慢慢安排一下。总之你放心,我定会领你入门的。”
  “如此最好了。相公。”低唤着他,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百年恨意也都化为满腔发泄不尽的柔情。
  过去从未知道,有个人可以唤作“相公”,有多好。
  我渐渐都忘记自己是鬼。
  花也好,月也圆。夜半无人私语时。
                 
  那日阎罗王警告我:倘若你得不回完整的心,你便永不超生了。
  那有什么关系。似我这般做鬼,岂不好过做人。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呀。
  夜间醒来,看到有他在身旁。
  睡得犹如婴儿,天真甜美。
  我共衾枕的夫呵。相公。
  我轻轻地,从背后拥住他。泪意又盈于睫。
  就让我,永不超生吧。
                 
  “凤儿,昨日我和我妻说了我们的事。”
  “哦,夫人怎么说?”担忧地望着他。
  “她倒没说别的,只说你若是大户人家的逃妾,担心将来会有麻烦。”
  “相公,我不会给你们带来麻烦的。我悄悄地进门,根本不会有人知道。”
  他右手持杯,左手抚着我的头发。青丝三尺,漆黑如墨。
  “你不要怕,凤儿。我一定会迎你入门。对了,记不记得子夜歌里的那一首……”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我道。百年前记得的诗词歌赋,并未曾遗忘。
  他将我的头揽在怀中。
  “凤儿。怎地你总是知道我心中在想什么。”
  我悄然微笑。相公,你的心,本是我的心。你知道么。
  “相公,让我告诉你原因吧……”我半躺在他怀里,也将他的头颈揽低,面对着面。“因为我善解人意,冰雪聪明,兰心蕙质,才貌双全……”
  “凤儿,你脸皮好厚!”他哈哈大笑,伸手过来在我腋下搔痒。我忍不住反击,两人嘻嘻哈哈地闹着,一不小心碰翻了他手中酒杯,酒痕淋漓,洒了一身。
  “相公,快把这件衣服换下来吧。”我连忙向橱中另取了一件月白色的长衫与他换上。手中拿着换下的湿衣。
  “相公,你且在此宽坐,我去洗了衣服再来陪你。”
  “衣服打什么紧,明日再洗不迟。”
  “酒痕最是讨厌。倘若不马上洗,便洗不掉了。”我拿了衣服便往外走。
  “但是我要你陪着我呀。凤儿。”男人赖皮起来,竟象个孩子般,尽是黏着人呢。
  我只好用木盆盛了水,端进来,在屋中洗衣。
  从小到大,生前死后,我何尝洗过一件半件衣衫。此刻却不得不作娴熟状。用皂荚揉碎了,细细搓洗衣上的酒渍。他坐在榻上,微笑着望我。
  我早已放弃复仇,放弃厉鬼的身份,也放弃往日千金小姐的尊贵。甘愿为他做个温柔贤淑的凡俗女人,洗衣烧饭,寒暖关心。
  但愿生生世世,都能为他洗衣衫,便是幸福了。
  忽然感应到他心中闪过晏小山的词: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怎地如此不祥。
  抬头望他。他也正看我。
  我与他之间,隔着个木盆,面面相觑。
  相视微笑。
                 
  我住在他的书斋,作他的外室,已有半个多月了。
  这日他终于赧然说道:“凤儿,今日我想……领你回一趟家。”
  “终于要拜见夫人了么。相公,待我稍稍打扮打扮,免得衣冠不整,对夫人不敬。”我转过身,对镜理妆。
  每当他不在,我便觑个空子脱下人皮,将它重新描画一番。画皮一日比一日更精致。
  梦幻泡影的艳丽。
  “凤儿……”他在背后唤我,唤了一声,却又无言。我从镜中看到他的脸色微红。
  其实无须用眼睛看。我早感觉到他心中七上八落,尴尬羞赧,酸甜苦辣,百感交集。
  每个夹在两个女人中间的男人都是这样的么。
  一面理妆,不禁揣摩,他在我面前如此,在他夫人的面前,却又如何。
  “拜见”夫人呀。他的妻室。一个寻常秀才的娘子。却将要成为我无法逾越的高山仰止了。她会容得下我吗?只为一念缠绵,甘为妾媵。我胸中亦是五味翻腾。
  一时妆毕。挽了个惊鸿髻,斜斜插一支珠凤钗。两个绿玉坠子在耳上打着秋千。身穿宝蓝缎心天蓝滚边的小袄,玄色洒绣的裙子。明丽妩媚的一身妆束。我自知今日我是着意打扮了一番的。论起原由,却也说不清。只觉今日必须用心修饰自己。揽镜自视,犹未满足,又取过胭脂纸向唇上轻印。
  如此费心地妆束,我是为了给夫人看,还是为了给相公看?
  拈着胭脂坐在镜前,看着自己的生前容颜,竟是痴了过去。依稀似有漫天烟雨,粉一般地静静洒下来。
  他掣走我手中的胭脂。“你已够美了,无须再打扮。”
  他立在我身后,向镜中含笑望我。
  镜里人如花。
                 
  他是一名寻常书生。他的家在太原城内的一进小院之中。家中除了老母与夫人,只有两个使唤丫头,一名小厮,并一个看门扫地的老奴。
  他引着我跨入院门。院子里一株老槐树,浓荫蔽日。又有几棵芭蕉,碧净如洗。一群小鸡在地下啄食。这凡俗人世的景象,我已多久不曾看到过。
  “娘,我带紫凤回来了。”他恭恭敬敬地,站在正屋门前禀道。
  门开了。我踏入阴凉凉的屋子,竟有怯意。玄色绣花鞋一步步在青石板的方格地上移动。
  “妾身拜见老太太。”向着八仙桌旁坐着的老人家,盈盈拜将下去。
  “是紫凤姑娘么。近前些,让我看看清楚。”老太太道。
  她拎起我的一只手,摸了摸手心手背的皮肤,又似不经意地提起我的裙摆,眼光投向我的脚。
  “倒是细皮嫩肉的呢。脚样儿也缠得好。”她自言自语道。
  小时听家中女仆谈论人家买妾的种种,怎么也想不到应在我的身上呵。阴暗的大屋中,我忽然变得渺小,孤苦无依。船儿漂浮在大海里,无边无岸,无可泊留。世上只他是我唯一的亲人。我急迫地想拉住他的手,然而知道那是不可以的。
  “只是手怎么这么凉。也罢了。既是如此,带去让你媳妇瞧瞧罢。”
  我又站在另一间屋的门前。
  终于拉到他的手。感觉到他的心跳得厉害。
  屋门轻启。
  “娘子,紫凤来了。”他向屋中朗朗说道。
                 
  夫人坐在窗扉之下。淡淡的阳光照在她身上。
  家常穿着淡黄衫子,秋香色裙子,薄施脂粉,丰厚的乌发在脑后盘成大髻。
  “相公。”夫人站起身来,裣衽为礼。
  听到旁人唤他相公,胸中有异样感觉——不,她不是“旁人”,她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呀。
  或许“旁人”是我才对。
  “凤儿,还不见过夫人。”
  “紫凤见过夫人。”又一次拜下去。
  我被轻轻地扶起。
  “妹妹休要如此多礼。今后你我共事一夫,姐妹相称便是。”夫人语音轻柔。她的手是温暖的,不似我没有温度。
  我静静地望着她。他曾说道:“我妻陈氏,为人贤惠大度。”
  果真的贤惠大度。不仅贤惠大度,她实是个美女呵。她周身洋溢着深深的宁静与安详。岁月静好,人淡如菊。在她的映衬下,我的艳丽便是凄艳。
  我从未如此明确地体验到自己的鬼魂身份。
  相公是人,夫人是人,老太太是人,丫头小厮老奴,都是人。
  而我是鬼。
  我安静地崩溃。
                 
  我又回到书斋。因为那日老太太说道,他家诗礼传家,虽是妾侍,亦不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进门。家中须得预备预备,选个吉利日子,再摆两桌酒,明公正道地将我娶进门。所以我回到书斋,等待出嫁。
  因为已定了婚娶,按规矩成亲之前我与他便不好再见面。
  我独自在书斋打发着无聊的日子。
  最早的黄道吉日好似是在十二天之后。
  我是鬼,无意于人间吉凶。要说凶煞,我自身便已煞到尽。在人类的眼中,还有什么比一只厉鬼更凶更可怕。
  然我早已决意努力做人。一张画皮,掩尽百年恩仇。千金小姐,荒坟野鬼,都随流光滔滔而去。我很没出息,只想着做他的妾室,侍侯起居。
  能够朝夕相见,便是满足。旁的还有甚可争呢。
  但是我不停地想起他的美貌夫人。温暖的手,娴静的眉与眼,在那窗下日光遍洒她全身。她应对我,款款从容,只因她知道自己的稳固。她是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我却是花非花,雾非雾,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呀。那般的游离无定。
  我的魂魄在阴阳两界的边缘飘荡。
  暗夜中是他给我打开一扇窗,望到人世风景。凡心一点,萌动得野火燎原,不可收拾。
  象是泡茶的白菊一般。早已死去的枯干的花,又在水中复活,怒放竟还胜于生时。只因积攒了多少时日萎靡的枯寂呀。浮浮沉沉的花,白中带有诡谲的淡绿。
  这便是花非花么。
  我饮了一口菊花茶。我已五天没有见到他。
  到处都是他的痕迹。这椅子是他坐过的,这茶杯是他用过的。零星琐碎,点点滴滴,是空阶滴到明的滴。我被淹没。一百四十七年的苦候,不及这五天。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当真的,我都觉得自己老了。无端疑心,抚摸画皮的眼角眉梢,可有皱纹?
  我穷极无聊。脱下画皮再画一遍罢。过几日我便要出嫁了。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的一天呵。要多少灿烂,足够照亮皓首苍颜的回忆?
  人皮平铺在窗下的书案上。墨已研好,青紫色的指爪缓缓提笔。
  杏眼桃腮,点绛唇。
                 
  忽然兴起莫名的疑惧,如远处的雷声隆隆传来。
  我没有可害怕的东西。这定是他心中的恐惧。
  他怎么了?
  这几日他一直是春风得意的呀。娇妻美妾,左拥右抱,多骄傲。男人的虚荣是能够拥有专属自己的美丽女人,垄断她们的绝世容颜,可以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说道:“哦,这女人是我的。”穿越同性艳羡的眼光。
  可是他怎么了?他的疑惧象是黑夜河水中的水蛇,悄无声息地游来。
  我集中精神,闭上双目,用力去感知他的心念。
  眼前的黑暗中,渐渐现出模糊的只言片语,扭曲闪烁的字的片断。怎会。是么。道士。妖气缠身。性命不保。是真的么。道士。死到临头。丽人。魑魅。不可能。不可能。文字的残肢碎片跳荡交叠,纠结成一团。那条水蛇蟠作一堆,鳞片映闪诡异光芒。
  我不懂。难道是有人对他说了什么?什么道士?难道是,有人从中多言,泄露我的秘密?
  我深深吸气,尽力沉淀他的心思。纷乱如麻。
  只觉那种感觉愈来愈强,愈来愈强,仿佛怪兽步步逼近,喷着咻咻的鼻息。
  有大恐惧从天而降,覆盖了我。
  到底这是怎么了?
  突然之间,恐惧拉至满弦,忍到无可再忍,我爆发出尖厉叫声。
  蓦然睁眼。
  窗外。墙头上。他。
  他在那儿,他看到了我。
  ——不穿画皮的样子。
                 
  我不知道他是何时消失的。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看见我时的脸。
  天崩地裂。
  我怔怔地站在那儿。已不会思考任何事情。
  拿起桌上一面小菱花镜,刚刚移至脸前,镜子啪地一声,裂作千万碎片,跌满一地。
  满地锋利的光屑。不堪重拾。
  我慢慢蹲下来,摸索着地上的碎片,满满的两把,用力紧握。
  彻骨的疼痛。可我枯干的双手并无一滴鲜血流出。
  画皮静静地摊在案上。我抱着头蹲在满地镜子的碎屑之间。
  水月镜花。镜子碎了,不会再有花了。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我突然站起,匆匆忙忙,披上画皮。
  狂烈的思念不可忍耐。不管怎样,我要再看他一眼。
  我披头散发,跌跌撞撞地,狂奔过黄昏的街市。路人纷纷侧目。
  我要再看他一眼呀——我的亲人,我的仇人,第一的,唯一的。人世繁华在我眼前颠倒晃动,红男绿女,全都不顾,我只要再看他一眼。我守侯了他三生三世的爱与恨,才结成这一段夙世的孽缘。
  我奔向他的家。
  天已全黑。仍是那样安静的人家院落。静到没有一丝声息。
  赫然看到,他的屋门正上方,悬着一柄拂尘。
                 
  我听到有谁在笑,笑得很难听,比哭还要惨厉。
  好半天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在笑。
  相公,那道士给了你一柄拂尘来驱鬼么。
  我在院子里痴痴地转来转去。我眼中放出火焰,看清黑暗中的一切。我看到他和母亲与夫人一同躲在屋中,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
  我走近那间屋子。拂尘放出金光,微有些刺目。
  他突地跪了下来,磕头如捣蒜。
  “大仙,求求你放过我吧,求求你,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啊。你放过我吧。”
  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我仰天而笑。
  相公,我来,只是想侍侯你,洗衣烧饭,磨墨添香。
  求求你大仙,不要过来。放过我吧。
  他俊秀的容颜因恐惧而扭曲,声音也已嘶哑。
  他叫我大仙,他要我放过他。
  我心爱的男人,我托以终身的夫,跪在地上向我磕头,额头破了,一块暗红的血渍。
  我是一生都会待你好的人。你放心。
  你是我的凤儿,是我的心头肉。我怎么舍得不要你呢。我要你的。
  但是我要你陪着我呀。凤儿。
  大仙,求求你放过我吧。
  我那样软弱地爱着他。只要他一句话,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他是我终身的倚靠,而他在拼命地对我磕头,求我不要靠近他。
  这人世与我,早无任何牵连。只有他是我唯一的亲人。
  然而我却不是他的亲人。
  他的亲人都在他身畔。一致抵挡着恶鬼。
  “大仙,求你放过我相公。我们全家感激你一生一世。”夫人也跪下来。我望着她。
  她才是他的亲人。结发百年的妻。共患难。
  患难是我。
                 
  一百四十七年前他害了我的性命。他挖去了我的心。
  阎王老爷,那张伦挖去了我的心,我要他偿还。
  阎罗殿的记忆,阴阴地侵入。
  我眼前闪过罗帐里他甜美的睡态。我轻轻地拥住他。我不要报仇,我不要报仇,那一刻我宁愿永不超生。
  大仙,求求你放过我相公。
  我忽然醒觉,自我披了画皮在乱葬岗的小径上遇到他,直至今日,是整整的一个月。
  百多年前从他在西花厅第一眼看到我,到他将匕首刺入我心窝的那夜,不也是整整的一个月?
  生死簿上血红的字迹:张伦三世身该当偿还秦紫凤人心一颗。
  天理至公呵。他要偿还我一颗心,而我却要偿还他一个月的相思苦。
  狂风卷起落叶,在小院中呼啸。
  我无力地惨笑。我已不再想报仇,我只想和他做一对平凡夫妻,却不可以。
  你当真不愿再做人,宁愿做一只厉鬼?你不后悔?
  不悔。
  倘若你得不回完整的心,你便永不超生了。
  我情愿。我一定要报仇。
  阎罗殿上的对话。原来自己说过的话,是不能反悔的。
  因果流转,原来大家都只不过是宿命掌心里的微尘。
  不存在任何的自主。
                 
  三寸长的利爪觫然伸出。
  我大步走向他的屋子。扯下拂尘,撕得粉碎。
  撕碎的刹那,拂尘的金光刺入我的双眼。两行鲜血自我目中缓缓流下。
  我已为他,流尽残存的最后一滴血。
  无穷无尽的黑暗。
  我破门而入。直奔他。
  利爪透胸,一扯,温热的血液飞溅得我满头满脸皆是。我感到他心中最后的念头,竟然是:为什么会这样。
  他不懂的。到死他也不懂。
  他的心念熄灭了。
  一切都了结。百年前生死簿上的朱批终得实现。
  杀他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他。
  混沌中,缘尽孽完。
                 
  摸索到他胸膛里那颗本应属于我的心。还似有些微动。温暖的,柔软的。呵,有心多好。
  轻轻地捧起它。它在我掌心熨贴着。
  我笑了。
  呼啸的风声掠过耳畔。眼前的黑暗之中,看到,一点,一点,如云开月现——太原府,后衙,西花厅。那个燠热的夏日午后。小姐穿着杏子红的单衫,那清俊的少年走过,目光偷偷地投过来——白团扇,那一掩面的娇羞。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04:06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这个贴子最后由ccfox在 2003/03/08 04:17pm 第 1 次编辑]

好文重贴/第14-20次更新/ccfox/的地址是:
http://bbs.macd999.com/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517&show=30

记得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其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一张K线图,我告诉你庄家想干什么。”我想,这是在盘后分析时最理想的境界。
做盘后分析有种种优点,可以不受行情瞬息万变的影响而从容对个股及大势作出判断,但作为短线炒家,在盘中的买卖决策会直接关系到其荣辱成败,这个看似简单的买卖决策虽经过盘后分析的千锤百炼,却往往在实时行情中被庄家在盘口的虚虚实实的动作所干扰。实时行情是融入了市场、主力、散户以及许多因素而合成的一种结果,单纯地以盘后分析对未来走势作出准确判断未免偏激,且容易被随机的行情打乱思路,造成操作上的被动局面。下面,笔者对如何在盘口发现及判别庄家的一些操盘动作和目的略表拙见。
庄股在盘口的任何动作,无非是三种目的:拉抬、洗盘、出货。要在盘口中读懂具体动作的含义,是实战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拉抬:当庄家在其初期建仓区域内完成吸筹动作后,在大市的配合下,将展开拉升,使股价迅速脱离其成本区,以免更多低价筹码落入他人手中,在盘面上表现为基本脱离指数的干扰,走出较为独立的短线向上突破行情。实战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庄家的拉抬动作:
一是开盘形态。强庄股在其起跳的瞬间,开盘初20分钟的走势较为关键。如果开市后指数呈惯例的上下振荡走势时,该股股价受其干扰不大,在大盘指数走低时稳固运行于前一日收盘价上方横盘,均价与股价基本保持平行,量比超过1.0,即使有抛单打低股价,也能被迅速拉回盘整区。在此期间,如出现向上大笔提拉的过激动作,要视股价与均价的位置决定买入时机,在股价脱离均价2%以上,均价却无力上冲时,切勿追高买货,短期内股价必将有一个向均价回归的过程,可以在均价附近吸纳。开盘形态的强度决定了该股当日能否走强,从中可以洞悉庄家做当日盘的决心。
二是盘中形态。日线图上刚出现突破迹象的个股盘中运行一般都较为稳健,特点之一就是庄家很少将股价再打到均价下方运行,因为当天没有必要做这个动作。如果发现盘中跌破均价回抽无力时,要小心是否开盘形态是一个诱多动作,识别这个动作的要领是诱多形态开盘一小时后必然向下跌破均价走低,显示庄家无心护盘,有意作振荡。所以如果错过了开盘强势的个股,要及时发现摆脱指数振荡而能以温和放量的方式将股价运行于均价上方的个股,尽量在均价附近进货比较稳妥。
三是尾盘形态。如当日盘口强劲,会在尾市半小时左右引发跟风盘的涌入,使股价脱离当日大盘走势单边上行,此时庄家会借机大笔提拉,以封死下一交易日的下跌空间。由于此时跟进的买盘都有强烈的短线斩获利润的兑现心理,所以尾盘若在抢盘时出现5%以上的升幅,要小心次日获利盘兑现对股价造成的抛压以及庄家次日开盘借势打压振荡所带来的波动,因此不要在尾市过分追高抢货,以免陷入庄家次日短期振荡给仓位带来的被动局面。
洗盘:洗盘动作可以出现在庄家任何一个区域内,基本目的无非是为了清理市场多余的浮动筹码,抬高市场整体持仓成本。盘中庄家洗盘一般有下面两个方式:直接打压、宽幅振荡。
直接打压较多出现在庄家吸货区域,目的是为了吓退同一成本的浮动筹码。在盘中表现为开盘出奇地高,只有少许几笔主动性买单便掉头直下,一直打到前一日收盘价之下,持仓散户纷纷逢高出局,在这里,不要简单认为股价脱离均价过远就去捡货,因为开盘形态基本决定了当日走势,庄家有心开盘做打压动作,这个动作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较为稳妥的吸货点应在股价经过几波跳水下探,远离均价3-5%以上处,在此位置当日短线浮筹已不愿再出货,庄家也发现再打低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筹码流失,这个位置应该是在洗盘动作中较为稳妥的吸货点,就算当日不反身向上,也是当日一个相对低价区,可以从容地静观其变,享受在洗盘振荡中的短差利润。尾盘跳水这个动作是庄家在洗盘动作时制造当日阴线的一个省钱的工具。盘口表现是在临近收盘几分钟,突然出现几笔巨大的抛单将股价打低,从5分钟跌幅排行榜中可以发现这个动作。这个进货机会不好把握,建议实战中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守株待兔地找这样的进货机会。
宽幅振荡较多出现在上升中途,容易被操作者误认为是庄家出货。识别这个动作的要领是要观察庄家是否在中午收市前用急速冲高的这个动作。一般在临近中午收市前急于拉升股价都是为了下午的振荡打开空间,此时盘中一般只用几笔不大的买单便打高股价,且冲高的斜率让人难以接受,均线只作略微上翘,这时手中有持仓最好先逢高减仓,因为马上股价就会大幅向均价附近回归,甚至出现打压跳水动作。这种情况下,均价可能任股价上窜下跳而盘整不动,此时均价的位置是一个很好的进出参考点。
出货:只要不受情绪影响,出货的盘口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庄家运用得最多的是高开盘,集合竞价量很大,但股价难以承继前日的强劲势头上冲,掉头向下,放量跌破均价,虽然盘中有大笔接单,但股价走势明显受制于均价的反压,前一日收盘价处也没有丝毫抵抗力,均价下行的速度与股价基本保持一致,因为是庄家集中出货造成的。
识别洗盘时下跌与出货时下跌的简单方法是,洗盘时会出现大幅跳水,而出货则不然,前者会在下跌时与均价产生较大距离,且均价对股价有明显的牵制作用,而后者表现为放量盘跌,均价对股价反压力甚大。
前一日走好次日大幅低开放量的庄股,是一种较为凶狠的出货方法。一般股价低开3%-5%左右,全日呈小幅振荡走势,均价与股价缠绕,股价回抽前日收盘价无力。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前一日的跟风盘没有获利空间,产生惜售心理,盘口非庄家因素的抛压轻,免去不必要的护盘麻烦;二是以较低价格吸引空仓者入货,以达到顺利出货的目的。对于这种走势,持仓者一旦发现,不要抱有任何幻想,走为上策。
机构操盘习惯谈
一、交易时间的常用知识
  目前沪深交易所规定,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为交易时间,集合竞价是每个交易日第一个买卖股票的时机,这也是机构大户借集合竞价高开拉升或减仓,跳空低开打压或进货的黄金时间段,开盘价一般受昨日收盘价影响。
  若昨日股指、股价处于当日最高价位,次日开盘往往跳空高开,反之则低开。当然在连续的单边走势后会发生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开盘后股价立即单边涨停或跌停的情况出现,预示着该股有消息与信心十足的机构猛烈的单边动力,可以适当的跟进做多或做空,有许多有经验的投资者常常在9:20左右敲键F3,然后敲键+号进入即时成交视窗,一般情况下最先出现的有大手笔竞价成交的个股很可能成为当日的主要做多或做空明星品种,因为一般情况下,大资金的操盘手如在当日有操作计划,都会较早地到证券公司做好准备并较早地做好集合竞价显示出趋向,作为投资者应注意此种股票的短线动向并利用之。另外如果能够把握住意外的无原因的大幅高开或大幅低开的机会则是意外之喜(对于勤快的投资者一年可能会把握5次左右的此类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预见较大的利多或利空因素参与集合竞价,时间最好应在9:20以前。上午10:00左右将是产生当天集中交易热点的时间,此时昨日尾市走强的品种与部分板块强弱代表股票的强弱度已经显露,而一些职业机构在看清当天的消息面情况后开始演出,此时市场表现将可能是市场全天表现的缩影,只不过会在涨跌幅度上发生量变。由于在中午有电台、电视股评的因素存在(有些股评人士是上午涨就叫好,上午跌就叫空),13:00开盘时容易造成当天的次(最)高点或次(最)低点,此时很容易操作错误,应多看技术指标与冷静思考,14:30左右就是一天主力做多做空的黄金发力时间段,并且决定一天的最终交易涨跌情况,是短线操作的最佳时机,当然在14:30前主力也会经常制造骗线引人上当,投资者可以根据成交量判断。
  二、当日信息的常用知识
  一般情况下当天的信息会对一部分个股的涨跌起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因为当天的报刊消息影响,第二天召开股东大会影响,头天停牌今天补涨、跌的影响,出现小范围的板块效应的涨跌,投资者不应该追高杀跌顺势操作。因为此类个股通常情况下是一天行情,在弱势中见到此类性质的涨势可对目标股短线减仓,在强势中见到此类跌势不应斩新仓。
  需要注意的是,在弱势中,配股期临近的个股多数属于下跌加速股,这是因为部分投资者因资金紧张的原因进行逃权操作。
  另外需要注意指数与板块的轮涨效应,当一个新的指数或板块在下午后来居上后,上午的强势股板块有走弱的危险;一旦B股率先出现较大变化,A股有跟上的可能。
  14:30-15:00的价量关系通常的特点是小量小跌或小涨,大量大跌、大涨应顺势而为:小量大跌大涨或大量小跌小涨应逆势看待;尾市时有异动的个股属于近期活跃庄股,需要分析其是否存在做多,做空的机会。
  三、时间周期的常用常识
  沪深股市的历史显示,通常情况下每周周一的走势结果对全周影响较大,这天的强弱往往预示着机构对近期行情的正常看法,因为绝大多数机构的操作计划都是在周日确立,周一得到较为集中的实施。
  四阴一阳与三阴二阳是弱势市场与强势市场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沪市指数出现连续的3根月阴线后反弹的可能性大,如连续出现5根月阴线,则后市存在着不可小视的暴利机会,应越跌越买。
  沪深两市的板块强度一般持续时间为8个月,就是说一个明显的大热点经过8个月的运作后,热点中的多数个股可能是杀伤力最强的个股,无论大盘走势再弱(即使是94年上半年)一定会出现新的强势品种,该品种的个数越少,则上涨强度越大,这是职业机构操作的铁律。
许多投资者经常对个股盘口的一些特殊现象感到迷惑不解,这里来给大家做一个解析.
一.做收盘
1.收盘前瞬间拉高 ------ 在全日收盘前半分钟(14:59)突然出现一笔大买单加几角甚至1元,几元把股价拉至很高位.
[目的]: 由于庄家(或主力,以下略)资金实力有限,为节约资金而能使股价收盘收在较高位或突破具有强阻力的关键价位,尾市”突然袭击”,瞬间拉高. 假设某股10元,庄家欲使其收在10.8元,若上午就拉升至10.8元,为把价位维持在10.8元高位至收盘,就要在10.8接下大量卖盘,需要的资金必然很大, 而尾市偷袭由于大多数人未反应过来,反应过来也收市了,无法卖出,庄家因此达到目的.
[例如]: 2/28日的赣粤高速,3/19日的岷江水电,均为了突破60日均线的压制收出中阳而尾市一笔偷袭.另一些基金重仓的股在要计算基金净值的那一日为使基金净值提高, 曾有尾市瞬间拉高的现象.
2.收盘前瞬间下砸 ------ 在全日收盘前半分钟(14:59)突然出现一笔大卖单减低很大价位抛出,把股价砸至很低位.
[目的]:
A.使日K形成光脚大阴线,或十字星,或阴线等较”难看”的图形使持股者恐惧而达到震仓的目的.
B.使第二日能够高开并大涨而挤身升幅榜,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C.操盘手把股票低价位卖给自己,或关联人.
[例如]: 600669鞍山合成98/3/24 尾市瞬间跌停,第二,三日涨停,其后从4.4元一路上至19元. 另600714山川股份2000/9/27, 0681苏常远东99/4/2,等
二做开盘
1.瞬间大幅高开 ------- 开盘时以涨停或很大升幅高开,瞬间又回落.
[目的]:
A.突破了关键价位,庄不想由于红盘而引起他人跟风,故做成阴线.也有震仓的效果.
B.吸筹的一种方式.
C.试盘动作,试上方抛盘是否沉重.
[例如]:600313中农资源2001/4/6;0681苏常远东99/3/29;600725云维股份99/12/6等
2.瞬间大幅低开 ------- 开盘时以跌停或很大跌幅低开.
[目的]:
A.出货.
B.为了收出大阳使图形好看.
C.操盘手把筹码低价卖给自己或关联人.
[例如]:600790轻纺城98/11/17;0635民族化工2000/10/18;0409四通高科2000/11/14
三.盘中瞬间大幅拉高或打压
类似与前者,主要为做出长上,下影线.
1.瞬间大幅拉高 -------盘中以涨停或很大升幅一笔拉高,瞬间又回落.
[目的]:试盘动作,试上方抛盘是否沉重.
2.瞬间大幅打压 -------盘中以跌停或很大跌幅一笔打低,瞬间又回升.
[目的]:
A.试盘动作,试下方接盘的支撑力及市场观注度.
B.操盘手把筹码低价卖给自己或关联人.
C.做出长下影,使图形好看,吸引投资者.
D.庄家资金不足,抛出部分后用返回资金拉升.
[例如]:600148离合器99/9/29;0628倍特高新4/23等.
四.”钓鱼”线
在个股当日即时走势中,开始基本保持某一斜率地上行,之后突然直线大幅跳水,形成类似一根”鱼杆”及垂钓的”鱼线”的图形.
此为庄家对倒至高位,并吸引来跟风盘后突然减低好几个价位抛出巨大卖单所至.此时若接盘不多,出不了多少,可能庄家仍会拉回去,反之则一泄千里.
[例如]:600737新疆屯河98/3/2; 0650九江华纤98/4
五.长时间无买卖
由于庄家全线控盘或多数筹码套牢在上方,又无买气.
六.在买盘处放大买单
此往往为庄家资金不雄厚的表现.企图借此吸引散户买入,把价位拉高.(庄家若欲建仓,并大幅拉高,隐蔽还来不及,怎么会露于世人:我要买货? )
[例如]:0659珠海中富在2000/8/30,31,9/1三日每日在收市时在”买三”处放上160万股的买单,随后2日立刻连续破位下挫.
七.买卖一,二,三上下顶大单
庄家欲把价位控制在此处.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04:08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投机市场是古老和新鲜的,存在市场交易就存在投机行为,近代的金融市场所形成的标准和约和股票,极大提升了投机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市场的职能就是促进交易向最大化发展。
    要做一个专业的投机客,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投机,投机是指交易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愿意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所做出的买卖决定。其要点在于投机经验,根据市场形势进行判断,同时演化为市场的买卖力量。如果没有经验,做不出正确的判断,则不可能生存,正确的判断没有转化为市场的买卖力量,也只会形成纸上谈兵。
    投机者的第一要素就是勇气,许多人都曾发现过好股票,但无法把判断变成交易,受到贪心和恐惧的困扰,究其原因,就是勇气不足。投机者的勇气就在于在合适的时机中将自己的判断形成买卖力量,错误,就会付出代价,正确,自然会得到报偿,仅仅只是一个交易而已。这样才能克服患得患失。因为,如果正确的判断没有较充分的转化为买卖力量,那么,100%的正确也于事无补。投机者的勇气就在于此。
    要明白一个投机客的内涵,必须清楚赌博.投机和投资的区别,在这三点上的混淆浪费了大多数市场交易者的金钱和生命。市场是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的,经验会使交易者或多或少的明白市场发展的内在特性。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交易系统,并不断完善,坚持执行下去,是每一个成功的投机客的必经之路和不可缺少的功课。而赌博是根据片面的经验,小道消息等而作出的买卖决定,支撑其决定的是其希望和期望,这常常发生在遭遇亏损后的孤注一掷,这种不根据市场形势所做出的买卖行为,常会导致交易者不能正确面对亏损,最终泥足深陷,无法长久在市场生存下去。
    投资是针对所买卖的标的的价值而做出的决定,它要求是所购买的标的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价格是对投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价格相对价值当然是越低越好,这点也成就了巴菲特的股王生涯。因此,寻找有一定成长性,经营健全,体质健康的公司进行长期的股权投资,其回报是非常惊人的。这也是由事物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一家经营健全的公司,具有一定的成长性,那么它的发展必然是螺旋上升的形态,价值会不断积累和提高,这就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可惜中国股市的A股市场现在还没有物有所值的公司,除非是买入国家股和法人股作长期股权投资,回报将十分可观的。
    投机行为是完全不同于赌博和投资的,只有明白了这,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投机客。投机是沿着价格运动阻力最小的方向而作的顺势操作,它所做出的买卖行为主要依据投机者的投机经验和操作系统,需要冷静分析,清楚认识到事物运行的发展规律,静如处子,动如狡兔,象狼一样的捕捉时机。投机者最重要的是市场定位,投机的真谛是知道和发现时机,投机的最大悲哀是与时机交臂而过还懵然不知。
    时机又分大的时机和小的时机,大的时机是指整体大势发生转变的时刻,它是指一个时间段,小的时机是个股体现出的上涨和下跌的时刻,有最佳时点。其实,投机这个词就明确指出了关键所在,投机=交投时机。善于发现事物的转折处和快速发展的时刻,投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古人早就明白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最重要的是发现时机,利用时机来进行“投机”。“君子见机而作”,就是这个道理!
    投机的大原则是发现并牢牢把握住时机,具体到操作行为上有一定的原则,这是我经过多年的实战得出的投机心得。
    1:在牛市中作多,在熊市中作空,看大势赚大钱。
    2:不要去捕捉股价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因为我们是投机。
    3:投机是掌握时机去获得基本肯定的利润。
    4:不要去和大盘理论,依据判断〈在发现时机时〉做出买卖决定,错误就付出代价,正确就得到报偿。
    5:不要为上涨或下跌找寻理由,根据买卖力量和价格行为来决定操作行为。
    6:投机资金分成三份,先投入一份,正确后,指价格行为呈现自己所判断的情形,投入第二只部队,错误就择机出场。
    7:投机不要夹杂希望,贪心,恐惧等个人情绪和意愿。经常习禅,练习静心的功夫。
    8:不要赌博,不要投资,只要投机。
    9:不打听消息,不听信传闻,市场会走出健康的形态,如果正确的话。
    10:最重要的,股价上涨,必然伴随活跃,成交放大,热门股,资金进出顺畅,象植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象。
    11:买入股价突破高位,成交量换手率大增的股票,这是个股的买入时机,后市往往会有较大的升幅,但对涨幅较大的不宜追涨。
    12:每天反省,做功课,涵养个性,注重修养,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心胸坦荡,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04:09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如何构造自己的技术指标操作体系--予人以渔,我的心得
技术指标就是从k线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指标的效用取决于提取有价值信息的多少。
其前提是k线中必须含有有价值信息,如果“股价包容一切”成立,那是技术分析派的幸
运。每一种技术指标都有其缺陷与误区,技术指标所采用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全部的
困难在于所建立的模型一般只能孤立地反应市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由此作出判断往往
以偏概全。技术指标不是必须的,但高水平的应用肯定是有效的。
你要做到的不是别的,就是有充分的根据买卖并用成功说服自己。为此你必须坚持如
下分析原则来构建自己买卖体系。
(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凡是你用于买卖的根据必须知道其原理,适用范围及局
限性。当你知道原因时你就不会怀疑结果;机械,盲目地照搬套用,会导致偏执。
(二)简单原则。这里的简单就指实用主义的简单。你应充分利用电脑这一工具,
尽可能将你正确的思想,模型化后一目了然地表达或描述出来。应用形式的复杂,会分
散你的注意力,耽误时间甚至遗忘,影响决断。
(三)系统化原则。你买卖的根据必须全面,系统直至程式化。
(四)定量原则。真正决定你盈亏的是相对价格。股票市场的某些方面确实难以定量或
者具有不确定性,但你的体系中绝对应有定量的部分。应用定量时,要用模糊的办法。
(五)开放性原则。你会犯错,你应不断地完善自己。你的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随时愿
意接受正确的,改正错误的。
构造自己的技术指标操作体系的总体思路应当是知己知彼,简单易用。知彼就是别人
会的你应当也会,知己就是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足,努力完善。简单易用就是让电脑自动
生成。
我建议您的技术指标操作体系中应当有如下内容:
(1)趋势线。可以用分析家中的之字转向函数来自动实现。因其含有未来数据,应用
时,需要您的经验及心得。
(2)形态。道氏形态学非常复杂,如何化繁为简,将k线有效分形,看出买卖点,让计
算机自动生成是一门大学问。您一定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非常重要。本人运
用数字运行规律构造了一种全息(适用任何周期)的数字分形图,这是一种全新的指标
形式,附图供您欣赏。不要误会我想卖给您。
(3)阻力与支撑。如百分比线,用分析家很容易自动实现。建议您研究一下江恩三日图
,电脑自动生成后,非常实用。不要误会我想卖给您。
(4)成交量。建议您根据特征,研判成交量。如根据大势,年线,成交密集,高低位,
消息日等等研究成交量。
(5)消息日。一般主力都在有计划的操作,在公布消息的前后k线中都要作文章,在您
的软件中应当能自动标出这些时间,帮助您分析主力思路。
(6)常用均线。本人以前的文章曾详细地说明过,不再重述。
(7)主力成本。有太多的办法能确认这一点,但您应当将其定量,一目了然地看出。
(8)其它。

ccfox 发表于 2002-11-24 18:09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一
                 
  大学里,伊朗并没多看过奚奚一眼。奚奚是个背景女孩,就是说,在法律系那些如花美女堆里,奚奚永远是那种墙上的贴画,不美也不丑,永远静静的坐在屋子的一角,有闲情的人才注意得到,她要是老半天不动,人家也就把她当了桌椅了。
  那时伊朗眼里只有动如脱兔的林楠。林楠是特招生,在女生还很羞涩的大一,林楠的舞蹈已经迷花了男生的眼。
  一个热情的女孩,在校园里总是很吃香的,尤其是那些刚刚开始动情的男生,乍一见到此类娇娆的风景,焉能受得了。没几日,伊朗他们就像粘皮糖似的,目光在林楠身上纠缠不休。一时间,送花送果的总也没个间断。
  奚奚是林楠的室友,一天,奚奚一边大嚼男生们贡献来的苹果,一边看窗外,伊朗一下一下叫,“208,林楠在吗?”
  奚奚的脸朝向林楠,“你在还是不在?”林楠摆手,奚奚便冲楼下的伊朗说,“林楠不在。”这样重复几次,奚奚就有些唠叨,伊朗是个很有味道的男生,林楠你真是浪费!
  一个男孩子,高高大大堂前站,不用做活也好看。林楠一边揪着玫瑰花瓣儿一边叹气,“很可惜呀,伊朗只差一厘米。”
  可惜归可惜,林楠并不去明朗地拒绝人家。不拒绝本身就是一种默认,一种怂恿,一种挑逗,难怪几个男孩子以鲜花的名义继续勇往直前呢。据说有些女人骨子里偏爱这样子的情事,那种样子,就叫簇拥吧。林楠,才二十岁的小丫头就已做得游刃有余,只能归于天生禀赋。
  系里圣诞舞会,林楠拉了奚奚前去。奚奚扭扭捏捏,只肯在一角坐着,为林楠她们拿着脱下来的外套,像一只落单的小鸟。坐是坐了,眼睛却也没闲着,时不时瞄一眼跳舞的伊朗。奚奚对这个棱角分明的男孩子,有特殊的好感。
  舞会之后,人们趁着一股子热乎劲儿,决定徒步去西什库教堂。奚奚把衣裳还了女孩们,自己一个人要回。伊朗在身后说一句,“大家都去的,许个愿,奚奚去吧。”
  奚奚看一眼伊朗,挤出一丝微笑,到底没去。回到寝室,却把伊朗的那句话捂了一夜。奚奚没记错的话,这是伊朗第一次专门同她讲话。
                 
  二
                 
  奚奚没有男孩子追,可也不寂寞。她和林楠要好,平日寝室的桌子上,总是不断鲜花,奚奚上完自习回来,就绕着这些花儿,换水,丢几片阿司匹林进去。
  奚奚笑,“有了阿司匹林,谁的心又开始跳了?”可不,一束花就是一个男孩的心呢。男孩献了一颗心给了自己的女神,偏偏人家不屑一看,倒便宜了一旁的奚奚。
  奚奚喜欢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坐在桌前,拿一枝中华2B铅笔,在笔记本上一下下描这些花儿。画技平平,可是用心,连带嘴角都用上了力,时不时扯一个笑出来。
  人人都有个宝贝。其实,画画不是奚奚的至爱,她的床上还躺着一个大本子,那里面是一片片的叶子。没人的时候,奚奚自己偷偷拿出来看。奚奚自从高中开始,便执着地寻找每一片让自己动心的树叶。人家知道了会笑她,她倒显得无辜,有人集邮有人收藏石头,喜欢什么自己说了算,这有什么好笑的嘛!
  为了避免麻烦,到了大学,她的树叶本子从不拿出来示人。一日林楠见了,想夺过去瞧瞧,奚奚婉言拒绝了。时间长了,那个树叶本子倒成了她的日记,只留了晚上入睡前一小会儿,奚奚自己拿出来欣赏玩味。
  人家说,女人心性里头都是喜欢花儿的,可是奚奚似乎更亲近树叶,新鲜的嫩叶子,枯黄的老叶子。奚奚喜欢看着一树的叶子繁繁茂茂,多少心事都可以暗藏其中。不过,看一片翠绿的叶子在书页中慢慢失掉水分,奚奚的心也会打哆嗦。
  叶犹如此,更何况花儿,奚奚是故从不收集花瓣儿。当然,伊朗送给林楠的花束,另当别论。奚奚说过,一束花是一个男孩的心呢!
  一个周末,伊朗随着林楠进来的时候,奚奚正在描来画去,一边还戴个耳机低低地唱,“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那时辛晓琪正在流行。奚奚唱得投入,并没有听见门响。
  一抬头,见伊朗站到桌前,奚奚初时还没有反应,像是做梦似的迷迷瞪瞪,及至伊朗用手指头扣击桌子,奚奚才不由尖叫一声,忙不迭地摘下耳机。倒把屋里的这两人吓了一跳。
  伊朗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奚奚小巧纤细的面相,“奚奚,想念谁的笑了?”看奚奚红到耳朵了,伊朗不由得打趣,说得像个大人似的。奚奚不吭声,笑一笑,收起纸笔。
  三人一同到海淀街里的“小四川”,点了酸菜鱼来吃,林楠不明说,只是模棱两可的笑,这个看那个,那个又看这个,奚奚就明白了,这顿饭是个里程碑。
  大二之后,该漂亮的女孩全都漂亮了起来,一时间争奇斗艳,林楠身后的男生愈来愈少,最后林楠冷不丁一回头,身后只剩下伊朗还锲而不舍着。当伊朗再喊“208,林楠在吗?”的时候,不待奚奚询问,林楠已经冲下楼了。
  女孩子美丽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自知之明。
                 
  三
                 
  从此,奚奚见得最多的是伊朗拥着林楠的身影。伊朗不矮,是林楠眼高,当两人站在一起也算一对璧人。伊朗叫林楠去吃饭,伊朗给林楠打水,伊朗给林楠抄笔记。看到亲亲热热的这一对,奚奚的眼睛会疼。
  奚奚知道自己喜欢伊朗,可是喜欢又有什么用,说到底不就是一个暗恋嘛!永远像埋在土里的树根,见不得光。奚奚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校园里溜达,回来的时手里必定拿一片叶子,脸上晴朗。
  久了,奚奚以为自己已练得刀枪不入,心中再不会起波澜。谁料偶尔迎面见伊朗,奚奚还是会咬一咬嘴唇,稳一稳才开口。原来,暗恋经过时间的浸润,不会消逝,而是变作了藤蔓,连一扇透气的窗都不留。
  这些,就像深水里的鱼,一直幸福着的林楠是不知道的。奚奚的沉默,在众人看来,也只是一种性格罢了。
  大四那年的秋天,林楠开始晚归。时不时,有一辆黑色的宝马停到窗下,喇叭一长两短,之后林楠的脚步开始凌乱。
  奚奚不动声色,眼看着林楠用起了伊丽莎白。雅顿,衣裳也开始一件件眼花缭乱起来。只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奚奚会瞅着桌上的花束出神。
  伊朗依然爱在楼下叫,“208!”这次,只有奚奚露一个脑袋,“不在!”再不多言。待伊朗失望转身,奚奚才敢看他的背影。如此的问答实在让人心寒。
  奚奚发现到了最后,是自己而不是林楠怕见伊朗。
  燕园的秋天,最美的不是未名湖,而是28楼旁边的银杏树,叶子落了一地。自然浪漫。女生们最怕清洁工的扫帚,一旦瞅准机会,小鸟似的飞过去,朝着镜头摆出甜蜜笑颜。
  奚奚从图书馆回来,见得银杏叶子的黄。不由小心翼翼地踩上去,听一听脚下簌簌的响声,看一眼懒洋洋的太阳,然后盯牢一颗银杏树。
  正是下午四点钟,伊朗骑着单车过来,奚奚没看见,还是仰着头。
  风一来的时候,奚奚的注意力全都聚到那一棵树上。伊朗随了奚奚的目光,看几片嫩黄的银杏叶蝴蝶似的在树杈间舞动,然后翩翩飘落到马路牙子上。伊朗从没留意过,原来叶子的飘落像是下凡的仙子。
  奚奚像个七八岁孩童似的奔过去,捉一片叶子,用手擦拭去页面的一层尘,然后喉咙里不自觉“哎”一声,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伊朗看得有趣,吹一声口哨,奚奚才止步,回过头来。见是伊朗,奚奚呆了一呆,不知该笑还是怎地,只得说一句,“你好。我找了一片树叶。”
  伊朗笑嘻嘻地问她,“地上那么多叶子呢,我看你老半天了。”
  奚奚看定伊朗的脸,“我只想要一个自己的银杏叶,我要看着它从树上飘下来。”太紧张了,说话竟如同一个认真作业的孩子。
  还好,奚奚注意到,与林楠分手之后,伊朗脸上的颓废并没有停留太久。一段日子之后,奚奚看见在图书馆里埋头查资料的伊朗,心里提着的一口气终于放了下来。
  “我看你老半天了。”奚奚那些天一想起这句话就不由得微微笑。
                 
  四
                 
  林楠的花儿一直开到了最后一刻。奚奚有时暗自赞叹,这么一个女孩子愣是能让鲜花不断,直到毕业撤离,也实在是本事。
  伊朗来敲门的时候,林楠已经走了,屋里只剩下奚奚。“都走光了。”当然不好直说林楠怎样被那辆黑色宝马接走了。
  “我知道,我来看看你,奚奚。”
  奚奚身子一震,闪了身形,让了他进门。
  “呵,还有花儿呢?”伊朗没话找话。
  是林楠的,黑色宝马送来的。奚奚想说,又怕伤着伊朗,到底没说出来。
  拉拉杂杂的,两人聊一会儿大家毕业后的去向。读书时没怎着,要走了,想到不可知的未来,两人显得格外亲。大学四年,这是伊朗第一次和奚奚单独谈话超过十分钟。可惜是话别。
  凳子都退给后勤了,伊朗坐在一个空床板上,和奚奚隔了一张桌的距离。有那么一会儿的功夫,奚奚颇为迷醉。就算是白日梦吧,奚奚想,如果曾经有过一整个下午,自己就这样和伊朗坐在一张桌旁,小小的地儿,彼此呼吸都听得见,聊一聊,笑一笑,伊朗会不会爱上自己?
  想得痴了,不由心里笑开自己。逮个眼神看伊朗,一秒的瞬息,奚奚还是捕捉到了伊朗略过林楠床位的眼神。愣愣怔怔的。
  奚奚又咬一咬嘴唇,低头把桌上的红玫瑰拿了一朵,小心地夹在她画画的本子里。
  “你喜欢干花儿?”伊朗搭讪。
  奚奚垂下眼帘,“不,我喜欢树叶,我只收集树叶。”口气严肃得像是声明似的。待觉不妥当,奚奚解释这次是留作纪念。
  “1997年燕园最后一朵玫瑰”,奚奚在笔记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道。
  伊朗凑过去看,奚奚秀气的字像是含着心事的小女子。伊朗再抬眼,不由多看了奚奚一眼。
  原来,女人的美要讲积淀,最有韵味的女人总是藏在别人的身后。伊朗想起去年,穿红色衣裳的奚奚在风里等待银杏叶飘落的那个时刻,有些微的分神。
  “知道你喜欢银杏,钓鱼台国宾馆附近,银杏灿烂了一路,你一定喜欢。”伊朗建议到时和奚奚一同去。既然同在北京工作,也是兄弟姐妹了。这一次话别,也是铺路了。
  奚奚笑一笑,“我只喜欢一棵树,而不是一片树。”怕冷落了伊朗,奚奚又补一句,“树多了,不免奢侈,一棵树才是自己的。下辈子我就做一棵树。”好似是拒绝,可也生动了许多,也有那么一丁点的俏皮。
  当然,一同去看银杏,未尝不可,那又不是坏事。
  走过的人都说,钓鱼台附近的银杏,灿烂的像是童话。是呵,童话,有了美丽的结尾,童话总是温暖人心的。奚奚喜欢。

syringa 发表于 2002-11-25 02:08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全部收藏中

ccfox 发表于 2002-11-25 21:42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这个贴子最后由ccfox在 2002/11/25 02:03pm 编辑]

  1、未来是可以预测的。
  2、走自己的路,自己帮助自己。
  3、你当然可以不了解自己的生理结构,就能饮食消化;但你不应该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就跳进如大海波涛一样的股市,你几乎必死无疑。
  4、真正好的师傅是那些把你领进门,让你能自己走路的人;真正好的弟子是那些愿意走自己的路,自己帮助自己的人。
  5、你应勇敢地面对,在前进中犯错误不要紧,只要充满不断自我改正的种子,明天就会开花结果。
  6、如果你迷失在大都市里,想尽快到达目的地,你有两个选择:(1)走别人的路;(2)得到该城市的平面图,自己走。第一个办法无疑是捷径,第二种选择有时是必须的,因为你会发现别人同你一样也在找路。
  7、无庸质疑趋势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不是规律。把趋势当成规律是我们最大的误区之一。
  8、只要“股价包容一切”成立,江恩的存在就有可能,并具有合理性。
  9、运用“波动率”描述市场的方法就是科学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即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的方法。何时何价,这正是技术分析派的理想。
  10、技术指标不是必须的,但高水平的应用肯定是有效的,至少制造指标骗线的人懂得技术指标,要做到知己知彼,理应給技术指标应有地位。
  11、如果时间就是金钱,显然基本面分析忽略了时间的价值。
  12、股票市场的框架图应包括:哲学,方法论,技术,特征,要素,原则,工具,理念等等。
  13、我们有理由相信股票市场存在规律,可以有条件的预测。而无条件的预言,将导致宿命。
  14、理性有几种意义:有时它指正确而明确的原则而言;有时它也指由这些原则所推出的明白清楚的演绎而言;有时它指原因而言。
  15、我们必须确信股票市场存在同自然科学一样的某些必然性,否则我们将失去研究市场的对象,意义和基础,谁都不愿将命运交给一个随机性的偶然结果。
  16、我们必需具有把复杂现象归纳、抽象、凝炼成简单本质的能力。我们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把现象当成本质。
  17、问题不在于我能否说的更多,最重要的是你应明白:为了解决你的某些困惑,你必须站到高处,寻求哲学上的帮助。
  18、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却有可能被你忽视。
  19、一切方法皆应为我所用。只有知道并掌握这些方法,才能真正意义地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
  20、股票市场中的买卖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以个人的精神生活即心理为条件的,而心理学又以生物学为条件,生物学又以化学和物理学为条件的,涉及股票市场中买卖行为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2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决定了股票市场的模糊特征。据此,我们最好的办法是精确地处理问题,模糊地应用。
  22、平衡无处不在,你应当将平衡的思想贯彻于解决问题的始终。
  23、用普遍的能量特征看待股票市场,会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24、股票市场中的重复性,最常体现于周期性特征;股票市中的连续性,最常体现于趋势特征。周期性,趋势无疑是存在的,而且似乎离我们要寻找的真理最近。周期性是时间,趋势是空间,也许配合与时间,空间可以并驾齐驱的能量概念,会使我们找到答案。
  25、我们没有必要在研究股票市场时考虑比人,时间,价格,能量更小的元。它们自身概念的普遍性,全面性无可争辩地理应成为股票市场中的最基本要素。
  26、股票市场的盛、荣、枯、衰,历历在目;怨天尤人,无补于事。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他们思想中的智慧。最终,走自己的路--自己帮助你自己!
  27、人。股票市场中的人应有三个意思:即自己、对手、裁判。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的战场,当你看跌时,你的对手就是看涨的人。政府不仅是裁判,而且是不断改变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在中国你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28、价格。基本面用价值规律解释价格的波动;技术派建立了如黄金分割、百分比、趋势线等等各种模型,试图揭示价格运动的规律。价格有绝对,相对之分。决定你盈亏的是相对价格。一提到价格,你就不能回避时间。
  29、时间。至少可以提到五种人们对时间的认识:生命自然感受到的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间;相对论中的相对时间,“假定一切都不发生改变的话,事物又回到它原来的状态”的周期循环时间;统计力学中的无限增大,带有方向的时间之箭。只要人类一旦思想就必须用到时间;时间是人类描述事物变化的思维模式。
  与其说人类特别注重时间,不如说人类更关注在特定时间内事物的变化。事物在重复自身的变化中显然就应包含着时间因子。想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最深刻地理解时间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可以说谁建立了符合股票市场运动的时间模型,谁就能象江恩一样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30、能量。就普遍性而言只有能量才能与时间,空间相提并论。世界上的一切变化都可以归结为处于空间和时间中的能量的变化。股票市场中的能量的最小单元应该与时间和空间都有联系。能量可能是我们打开股票市场这扇大门的一把钥匙。
  31、我说趋势,不是规律,是因为随着趋势的延续,延续这种趋势的概率会越来越小,趋势是不是规律与趋势是否有用是两回事,在股市中人们之所以重视趋势,是因为它十分有用,胜算较大,而错在两头的肯定是大多数人,我想做正确的少数人。而趋势不会告诉我。
  32、假如一只蚂蚁在一根钢丝绳上爬行,不知道尽头,总会有掉下去的一天,什么时候是钢丝绳的尽头,所以我认为趋势不是规律!
  33、技术指标就是从k线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指标的效用取决于提取有价值信息的多少。其前提是k线中必须含有有价值信息,如果“股价包容一切”成立,那是技术分析派的幸运。
  34、每一种技术指标都有其缺陷与误区,技术指标所采用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全部的困难在于所建立的模型一般只能孤立地反应市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由此作出判断往往以偏概全。技术指标不是必须的,但高水平的应用肯定是有效的。
  35、你要做到的不是别的,就是有充分的根据买卖并用成功说服自己。
  36、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凡是你用于买卖的根据必须知道其原理,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37、简单原则。这里的简单就指实用主义的简单。你应充分利用电脑这一工具,尽可能将你正确的思想,模型化后一目了然地表达或描述出来。应用形式的复杂,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耽误时间甚至遗忘,影响决断。
  38、系统化原则。你买卖的根据必须全面,系统直至程式化。
  39、定量原则。真正决定你盈亏的是相对价格。股票市场的某些方面确实难以定量或者具有不确定性,但你的体系中绝对应有定量的部分。应用定量时,要用模糊的办法。
  40、开放性原则。你会犯错,你应不断地完善自己。你的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随时愿意接受正确的,改正错误的。
  41、构造自己的技术指标操作体系的总体思路应当是知己知彼,简单易用。知彼就是别人会的你应当也会,知己就是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足,努力完善。简单易用就是让电脑自动生成。
  42、趋势线。可以用分析家中的之字转向函数来自动实现。因其含有未来数据,应用时,需要您的经验及心得。
  43、形态。道氏形态学非常复杂,如何化繁为简,将k线有效分形,看出买卖点,让计算机自动生成是一门大学问。一定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非常重要。
  44、阻力与支撑。如百分比线,用分析家自动生成后,非常实用。
  45、成交量。建议您根据特征,研判成交量。如根据大势,年线,成交密集,高低位,消息日等等研究成交量。
  46、消息日。一般主力都在有计划的操作,在公布消息的前后k线中都要作文章,在您的软件中应当能自动标出这些时间,帮助您分析主力思路。
  47、主力成本。有太多的办法能确认这一点,但您应当将其定量,一目了然地看出。
  48、股市不但有规律,而且可以精确的预测。如果我们相信有规律,才能坚持到底,否则可能半途而废。“只有寻找才能发现,敲门,门才会打开”。
  49、中国的股票技术分析已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相信“时事造英雄”,技术派早晚有一天,会领导未来。这也是我们的希望。
  50、中国的股市与世界其它股市明显不同,具有强烈的政策性和不可预测性,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应用有限。我要用我所学到和掌握的知识向中国的股民宣布:中国的股市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中国在金融市场上的预测技术总体己领先世界,我们中国的广大技术派的同仁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古老的民族文化和底蕴就是我们技术上的最大支持。
  51、我认为在中国要做一个成熟的股民应尽可能天天做三件事:政策看导向, 基本面找原因,技术上等时机;
  52、如果你想回家,没有必要知道路上有几粒石子,股市犹如醉汉,东一步,西一步,但永远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将时间的长河延伸10000亿年,现代科学所做的所有预测,比如太阳在哪里?其误差已不知其所终,精确预测是有条件的,在交易的层面满足一定的阈值就可以了!

ccfox 发表于 2002-11-25 21:53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Trust me, I'm an expert
6 December 1997

Would you allow a machine to play the stock market with your life savings? Well, the people in the know are doing just that, says Clive Davidson By Clive Davidson
IT'S THURSDAY 23 OCTOBER and it's hell.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has just taken a nose dive and brokers everywhere watch in a mixture of fear and fascination as the rest of the world's markets follow suit. Should they sell now and cut their losses? Should they buy while prices are crashing down in the hope that the markets will pick up? Or should they hold their breath and wait for the storm to play itself out? Only good instincts will save them from doom.
To varying degrees, "the hunch" is what life as a dealer or analyst is all about. Even in less extreme conditions, they need to ask themselves a thousand questions a day. Is the latest interest rate hike good or bad? Is the market overvalued? How will a company's share price react to a financial scandal? Hardly surprising then that this volatile, nervy world would be deeply resistant to any attempt to turn those well-honed hunches into smart software, capable of making decisions to buy or sell. And yet, slowly, reluctantly, cautiously, the financial world is starting to put its faith-and loads of money-in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e fair, we've been here before. Finance houses got excited about AI in the late 1980s. But on that occasion, early success was swamped by failure. Today's excitement surrounds groups that have persevered with AI ever since, not sticking with one technique but combining different methods. Some of the world's wealthiest and most conservative institutions are now handing their money to the machines these groups created. In October, the Boston-based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the third largest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in the US, took over Advanced Investment technology (AIT) of Florida, a pioneering designer of electronic analysts. So mainstream finance houses are moving in on AI.
In London, Pareto Partners manages about $20.5 billion for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pension funds. When it was set up in 1991, its director of research, Ron Liesching looked for a partner with whom to develop technology to help make complex investment decisions. He already knew how hard it would be to build this technology. "There's a lot of noise in the data," he says. "And you've got to get the job done reliably. If you're wrong, you're gone." Realising that financial markets are like war zones, Liesching cast his eye towards the military's research labs. At Hughes Electronics, a California-based contractor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Liesching found what he was after: an expert system for extracting and automating the thought processes of battlefield officers.
An expert system is a program that encapsulates the specialist knowledge of an expert, which others can use to take the expert's place. The hardest part of building such a program is converting that knowledge into software. People are often not aware of the reasoning they use to come to a decision, or find it hard to quantify their judgments. How, for example, does a tank commander make the trade-off between achieving an important military objective and the heavy troop losses this action could lead to? Even if the reasoning can be worked out, there's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ng terms such as "trade-off", "important" and "heavy" into computer code. To extract and define these sorts of terms and thought processes, developers of expert systems have evolved a set of techniques they call knowledge engineering.
Most existing expert systems tend to operate in areas where problems are solvable by straightforward reasoning, such as backward or forward chaining. Backward chaining is where the expert starts with a hypothesis and tries to work out whether it is true. For example, a doctor who thinks a child has measles might check the patient's symptoms to decide whether this hypothesis is true. In forward chaining, the expert starts with the symptoms and works forwards to conclude that the child has measles. Unfortunately, financial trading is often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volving many variables and different ways of reasoning, says Liesching. Conventional expert systems proved too inflexible for analysing global bond markets.
Evolving intelligence
At Hughes, researcher Charles Dolan used a mixture of old and new AI ideas to develop the system that caught Liesching's eye. Expert systems take a "top-down" approach, in which scientists attempt to analyse an aspect of intelligence and then write a program to simulate it. Bu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sts have experimented with "bottom-up" approaches: they build a model of an organic structure or process, which they then set running to "learn" or "evolve"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are the best-known example of this way of doing things. Scientists "train" a neural network by presenting it with examples of a problem-such as identifying a car in a digital image of a street-and adjust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neurons until the network produces the correct output-say, drawing an outline round the car-for every example (see Diagram). This "connectionist" approach allows scientists to simulate an intelligent process even when they don't understand it in a way that can be captured in equations.
Diagram: Every node, or neuron, receives a weighted input from nodes in the layer below. If the sum of the inputs is big enough, the node fires a signal up to the next layer. To "teach" the device, training data is fed in and the weightings tweaked until the network gives the correct output. It is then tested on more known data. Expertise resides in the pattern of weightings between the nodes.
Dolan's innovation has been to use similar thinking to generate sophisticated expert systems.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reduce a person's expertise to a single orderly list of facts and rules, Dolan creates a complex network of different thought processes that interact to reach a decision,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neurons in a network do. He has developed a suite of programs, called Modular Knowledge Acquisition Toolkit (M-KAT), that mimic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o help extract and model an expert's knowledge.
With his toolkit, Dolan modelled the thinking of Christine Downton, Pareto's bond market expert. Downton is a star analyst with 20 years' experience as an academic, fund manager and banker. Over a period of 18 months starting in 1993, she flew regularly to Los Angeles for brain-dumping sessions with Dolan.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task was capturing how Downton homed in on key information hidden in a mass of economic data-an ability called "feature extraction". At a glance, Downton can tell if an economic measure is "high" or "low", or if a price has moved "a lot" or "a little" and so on. The system had to "look at a particular number and come up with exactly the same assessment as I would", says Downton. To make it do this, Dolan brought fuzzy logic into play.
Fuzzy logic allows computers to cope with these imprecise sorts of assessment. The trick is to ignore the actual value of, say, a financial variable. Instead, fuzzy logic programs look at where the value stands within its range of potential values. So, for example, if the current inflation rate falls within the lowest 20 per cent of its potential range it would be considered "low", while if it is within the top 20 per cent it would be seen as "high". The rules of inference of fuzzy logic work with these "fuzzy" values to reach conclusions where there are no precise answers.
Dolan boiled down Downton's expertise to some 2000 rules. The system, called the Global Bond Allocation Strategy, runs on an Apple Macintosh. Every month it pulls in around 800 items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on 14 bond markets, taking them directly off electronic data feeds. This information includes countries' public sector borrowing requirements (PSBR), unemployment figures, inflation rates, money supply figures and so on.
Undervalued
Dolan's system automates the process that Downton would use to decide which bonds are overvalued and which are undervalued. The computer can look at a bond price and say to itself the equivalent of: "Mmmm, this looks high given the country's interest rate, I wonder what direction other 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PSBR, are pointing?" Towards the end of the process, the system compares its new analysis of every bond with stores of typical cases. If the situation of any bond or group of bonds resembles a past situation, it will consider the way the market developed on that occasion. Finally it recommends a series of bond trades.
Financial regulations mean that Downton must keep an eye on the system, but she never interferes with its decisions. Nevertheless, for the final step, the machine has to hand over to a person. Physically trading the bonds is still the exclusive preserve of humans, so its recommendations are passed to a trader to strike the deals.
Humans also do the physical trading at AIT in Florida, which deals on American stock markets on behalf of pension funds. But, once again, computers decide which trades to make. Every week AIT's machines sift through 24 million pieces of information and evaluate 3000 stocks, searching for clues as to which will rise in price and which will fall. As well as stock prices, they take account of details such the earnings estimates of quoted companies, their cash flows, and current book values-their assets minus liabilities.
The enormous volume of data was not the only barrier that needed to be overcome in designing the system, says Dean Barr, president of AIT. Factors such as earnings, cash flow and book value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and affect the stock price in "nonlinear" ways. In other words, a combination of tiny changes in some of the indicators can trigger a massive shift in the stock price. Conventional mathematics cannot deal with systems that exhibit this kind of behaviour-which is where the new AI comes in.
Just like financial variables, the neurons in a neural network interact in nonlinear ways. So when AIT looked for ways to simul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rincipal financial variables and stock price, neural networks were a natural choice. Once the network has been trained to associate past financial data with ensuing stock prices, it should be able to calculate the likely stock price from any new values for the variables.
But creating a neural network system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shovelling in any old data and waiting for a forecast to pop out the other end. Selecting the right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variables to feed in, and choosing which historical data to use to train and test it, all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the analysis, says Barr. The chosen combination is a closely guarded company secret.
The kind of pitfalls that exist is exemplified by the military researchers who tried to teach a neural network to identify tanks in a landscape. They trained the network on photographs of scenes in which tanks were present or absent. When they tested the network on a new set of images it performed brilliantly. Only then did the researchers realise that all the images with tanks had been taken on a bright day, while scenes without tanks had been photographed on a dull day. The network, it turned out, had learnt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dull and bright skies. It didn't look for tanks at all.
To avoid this kind of blunder, AIT carves up its data on stocks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and runs the learning and testing routines several times. To give added assurance, AIT also makes alternative forecasts with genetic algorithms-programs that can "evolve"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starting from a set of random solutions. A genetic algorithm treats a problem as an "environment" and solutions as "life forms" struggling to flourish. The program forces the solutions to evolve over many generations until it identifies the "fittest" life form for the environment-which is the optimal solution.
Fitness test
Suppose the problem is to find which set of economic variables best predicts future movement of a company's stock. The algorithm first generates a set of solutions, each of which includes some or all of the variables, randomly weighted and added or multiplied together in different ways. Next, it subjects each solution, encoded as a string of 1s and 0s, to a "fitness test" to measure how well it tracks the stock price movements.
Unsuccessful solutions are killed off, while more successful ones survive in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algorithm enhance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by allowing some surviving solutions to "mate", by swapping sections of code with other successful solutions. It also "mutates" them by changing a few 1s into 0s and vice versa. The new set of solutions then undergoes the fitness test again, and the process is repeated over and over until an optimal solution evolves.
For every stock that AIT trades, it has built an electronic analyst-each made up of several neural networks and genetic algorithms. These elements work independently, forecasting future stock price movements by analysing past movements or by checking sets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any itself. Near the end of the process, the electronic analyst holds a "committee meeting" at which it combines the various elements' forecasts to produce a recommendation to buy, hold or sell.
The systems at Pareto and AIT are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question that really matters, though, is how well they perform. Pareto's Global Bond Allocation Strategy began operating in September 1994 and has been coming in at around 4.1 per cent above the bond market benchmark-a reference point based on a portfolio of key bonds. These rewards are modest, but then Pareto has tuned its system to a low-risk strategy because of the conservative nature of its clients. The returns have been good enough for Pareto to attract an increasing flow of funds from clients such as the respected Mellon Bank, based in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In Florida, AIT's longest-running portfolio of stocks has shown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over three years of 4.5 per cent above the Standard & Poor 400 stock index benchmark-a selection of 400 leading US stocks.
But are the machines doing any better than the humans they are replacing? In terms of performance, the Global Bond Allocation Strategy is in the top quarter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funds in the same market. Downton thinks her electronic clone has som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particularly because computers don't suffer from stress or emotional disturbances. "Emotions distort people's rational judgments," she says. "There's a fear factor in managing money. People tend to make mistakes when they're losing money. They also make mistakes when they've made money, because they get big-headed."
Liesching sees similar advantages. Expert systems do not suffer from "cognitive biases", he says. Humans can become fixated on one variable, or get hung up on the most recent piece of information they receive. "Investors frequently focus on one or two factors at a time, rather than assessing the whole environment," he says. This can mean they miss important developments elsewhere.
There is also a difference in brute processing power. "Every weekend our electronic analysts are evaluating 3000 stocks against new information using adaptive techniques," says Barr. "They do it with so much speed and efficiency I don't think people can compete."
Act of faith
But if computers are so fast and efficient, why isn't everybody using them? The two big reasons are time and money. Developing AI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taken determination and long-term commitment, says Barr, and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latter is in particularly short supply. "The typical Wall Street attitude is if you don't get quick results you drop it," Barr says. AIT set out to do things differently. "Our company was created with the concept that we would see this thing through to the finish line," Barr proclaims. And it's an expensive business. Liesching reckons it costs at least &pound;1 million to test a new expert system or neural network.
But many analysts and traders are still suspicious about AI, believing that its success will be short-lived. They say the reasoning underlying today's AI systems is based on data from a particular set of market conditions. As the market moves, those conditions will inevitably change, leaving the machines high and dry.
Barr rejects such pessimism. Human analysts keep a close eye on their electronic counterparts and constantly tweak them, so they learn all the time. "We are not defying the laws of physics," says Barr, but evolving techniques that analysts have applied for decades. Downton regularly analyses the bond markets to see if they have changed in some fundamental way that would undermine Pareto's expert system. So far they haven't.
Toda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bi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Banque Nationale de Paris and the World Bank, are experimenting with AI.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has set up its own AI laboratory with Barr at the helm. Other firms using AI include the New York-based bank D. E. Shaw and the Prediction Company of Santa Fe, New Mexico, which is working for the investment bank SBC Warburg Dillon Read. But these are reluctant to reveal what they're up to.
If interest in AI continues to grow, perhaps analysts have good reason to worry. AIT's machines do the jobs of hundreds of humans. According to Liesching: "People in finance are generally overpaid, under-qualified and there are too many of them. Whoever can replace these people with machines will win-even if the machines are only half as good-because they can work 24 hours a day." The systems at Pareto and AIT are in the vanguard of a process of automation that will rock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o its foundations, says Liesching. Anyone tempted to reject this as just another wild claim of AI enthusiasts should take note: the message is coming not from computer scientists in ivory towers but from people who are prepared to put big money where their machines are.

ccfox 发表于 2002-11-27 23:26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

[这个贴子最后由ccfox在 2002/12/05 05:30pm 编辑]

    1:进步的太快了就需要停止一下。无论是思想,还是观念。如果不停止,就会很快陷入混乱,没有方向,也没有坐标。无法知道过去和未来。无法了解真正的真理所在。
    2:在坚定了修养和纪律的规范以后,最大的问题在于奉行它和不怀疑。利益的驱动时时刻刻都如同海流一样,人行于世,如舟入海,无力则倾,无舵则沉。故不能有懈怠他人之心,当常存惭愧之志。若有利诱须不为之动。才识是一方面,运气是另一方面。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无书又犹如盲行于野,不败者鲜。
    3:我们常常“晚会结束了,人们还在跳舞”。戒贪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闻此凋朱颜………… 一个人在前行中,会无数次发现自己似乎已经戒除了贪婪,然而,当他再进一步,他又会发现,原来只是去掉了无数贪婪中的一种而已,若恒河沙无量无边,有一孩童偶取一大砾,却自以为所做无人能比。长者若见,岂不笑掉大牙?? 人之去贪,亦复如是。
   4:古人说:但勿逐妄,何須求真。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说的非常好。想我们为孩童时,何时不常乐?但是,长大为名利所累,求片刻真正快乐也很难办到,正所谓:人前事里笑如花,人后事外泣如雨。所以,为人之上境当若水,日得无忧,夜得安宁。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不可求之于外物,当问己心:平否?静否?淡否?心清静者身清静,由此可知。
   5:历代许多苦行僧也展示了喜足的境界。我们看苦行僧似在受苦;苦行僧看我们真在受苦。我们在世间浮沉,怎知道世外人的快乐?在世俗中,能做到但笑无语看波澜已是极高境界,然在世外人看来,如蝇附腐,其中苦处,不可说不可说…………。
   6: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我们看到的远处不过二三十年罢了,而真正的智慧,岂有时间的限制??知难行易,我们知道却常常忘记。老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却不知真正的第一,又怎么会象我们这般狂妄而不足道。

%%%%%%%%%%%%%%%%%%%%%%%%%%%%%%%%%%%%%%%%%%%%%%%%%%%%%%%%%%%%%%%%%%%%%%%%%%%%%%%%%%%%%%%%%%%
《吕氏春秋》
   ---------千古名篇,可与《六韬》同辉;观之者益,多观者明。
   (又:《六韬》由《文韬》、《武韬》、《龙韬》、《豹韬》、《犬韬》六种谋略组合而成,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兵家典籍。其内容包括军队编制、管理、训练、布阵、攻守等。尤其着重战具、兵器的水平对战争的影响等,是为将的必读教材。至今在国外已有三十余部研究专著问世,在朝鲜、越南亦有译本。可惜的是,此书自唐代起被列为禁书。)
孟春纪第一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贵公
    四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於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去私
    五曰: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仲春纪第二
仲春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包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阳太庙,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人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无肆掠,止狱讼。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衤某。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衤某之前。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开户始出,先雷三日,奋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桶,正权概。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必备。无作大事,以妨农功。是月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入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亲往视之。中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贵生
    二曰:圣人深虑天下,莫贵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於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於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於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後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人,为身大忧。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酌者众则速尽。万物之酌大贵之生者众矣。故大贵之生常速尽。非徒万物酌之也,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功虽成乎外,而生亏乎内。耳不可以听,目不可以视,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扰,妄言想见,临死之上,颠倒惊惧,不知所为。用心如此,岂不悲哉?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此荆国之幸。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於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後世。
当染
    四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岐踵戎,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周厉王染於虢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公染於管仲、鲍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荆庄王染於孙叔敖、沈尹蒸,吴王阖庐染於伍员、文之仪,越王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於後世。范吉射染於张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黄籍秦、高强,吴王夫差染於王孙雄、太宰嚭,智伯瑶染於智国、张武,中山尚染於魏义、椻长,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宗庙不血食,绝其後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可羞人,必称此六君者。凡为君,非为君而因荣也,非为君而因安也,以为行理也。行理生於当染。故古之善为君者,劳於论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经也。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国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不知要故,则所染不当;所染不当,理奚由至?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所染不当也。存亡故不独是也,帝王亦然。非独国有染也。孔子学於老聃、孟苏、夔靖叔。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鲁,墨子学焉。此二士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子贡、子夏、曾子学於孔子,田子方学於子贡,段干木学於子夏,吴起学於曾子;禽滑絭学於墨子,许犯学於禽滑絭,田系学於许犯。孔墨之後学显荣於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功名
    五曰: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黄,蚋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大寒既致,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季春纪第三
季春
    一曰: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窌,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具栚曲{?豦}筐。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於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
尽数
    二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鸟,与为飞扬;集於走兽,与为流行;集於珠玉,与为精朗;集於树木,与为茂长;集於圣人,与为夐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蹶。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先己
    三曰:汤问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於响於声,善影者不於影於形,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言正诸身也。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於无为。无为之道曰胜天,义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听,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听则奸塞不皇。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於敌;内失其行,名声堕於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於下而末槁於上;商、周之国,谋失於胸,令困於彼。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後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强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夏后相启与有扈战於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锺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 ‘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不出於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
论人
    四曰: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何谓反诸已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後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於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圜道
    五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於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还周复归,至於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後,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贤主之立官有似於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孟夏纪第四
孟夏
    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於孝,莫显於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於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於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垂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於胜理,在於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後尊。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颜渊後,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於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尊师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诬徒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问事则前後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用众
    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後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仲夏纪第五
仲夏
    一曰: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鸡始鸣,反舌无声。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无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无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於疫。
大乐
    二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於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於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侈乐
    三曰: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知其所以知之谓知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弃宝者必离其咎。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剑为宝,愈多而民愈怨,国人愈危,身愈危累,则失宝之情矣。乱世之乐与此同。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锺;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适而以之适者也。能以久处其适,则生长矣。生也者,其身固静,感而後知,或使之也。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无穷,则必失其天矣。且夫嗜欲无穷,则必有贪鄙悖乱之心、淫佚奸诈之事矣。故强者劫弱,众者暴寡,勇者凌怯,壮者傲幼,从此生矣。
适音
    四曰:耳之*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後乐。心必乐,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於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於胜理。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不抟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於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
古乐
    五曰: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适合;黄锺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锺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於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 “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於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季夏纪第六
季夏纪
    一曰: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幵。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鼋。乃命虞人入材苇。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黄黑苍赤,莫不质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於气。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
音律
    二曰: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黄钟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以固天闭地,阳气且泄。大吕之月,数将几终,岁且更起,而农民,无有所使。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令农发土,无或失时。夹钟之月,宽裕和平,行德去刑,无或作事,以害群生。姑洗之月,达道通路,沟渎修利,申之此令,嘉气趣至。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草木方长,无携民心。蕤宾之月,阳气在上,安壮养侠,本朝不静,草木早槁。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无发大事,以将阳气。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诘诛不义,以怀远方。南吕之月,蛰虫入穴,趣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无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无留狱讼,以亟以故。应钟之月,阴阳不通,闭而为冬,修别丧纪,审民所终。
音初
    三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 “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昭王亲将征荆。辛馀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於汉中。辛馀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於心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
制乐
    四曰: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 “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曰:“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於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於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 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明理
    五曰:五帝三王之於乐尽之矣。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是正坐於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其风雨则不适,其甘雨则不降,其霜雪则不时,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四时易节,人民淫烁不固,禽兽胎消不殖,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其名曰天衡;有其状若悬旍而赤,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珥,有不光,有不及景,有众日并出,有昼盲,有霄见。其月有薄蚀,有晖珥,有偏盲,有四月并出,有二月并见,有小月承大月,有大月承小月,有月蚀星,有出而无光。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搀,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其气有上不属天,下不属地,有丰上杀下,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春则黄,夏则黑,秋则苍,冬则赤。其妖孽有生如带,有鬼投其陴,有菟生雉,雉亦生鴳,有螟集其国,其音匈匈,国有游蛇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鸱,国有行飞,马有生角,雄鸡五足,有豕生而弥,鸡卵多毈,有社迁处,有豕生狗。国有此物,其主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其残亡死丧,殄绝无类,流散循饥无日矣。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故子华子曰:“夫乱世之民,长短颉<吾午>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尪,万怪皆生。”故乱世之主,乌闻至乐?不闻至乐,其乐不乐。
孟秋纪第七
孟秋
    一曰:孟秋之月,日在翼,魂斗中,旦毕忠。其日?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行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还,乃赏军率武人於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附墙垣,补城郭。是月也,无以封侯、立大官,无割土地、行重币、出大使。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荡兵
    二曰: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於君,君之立也出於长,长之立也出於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於家,刑罚不可偃於国,诛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者不肖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於深溪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於暴君乎?
振乱
    三曰: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天子既绝,贤者废伏,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诉。世有贤主秀士,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世主恣行,则中人将逃其君,去其亲,又况於不肖者乎?故义兵至,则世主不能有其民矣,人亲不能禁其子矣。凡为天下之民长也,虑莫如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非攻伐而取救守,取救守,则乡之所谓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之术不行矣。天下之长民,其利害在察此论也。攻伐之与救守一实也,而取舍人异。以辨说去之,终无所定论。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也,是利之而反害之也,安之而反危之也。为天下之长患、致黔首之大害者,若说为深。夫以利天下之民为心者,不可以不熟察此论也。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穷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也,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
禁塞
    四曰: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凡救守者,太上以说,其次以兵。以说则承从多群,日夜思之,事心任精,起则诵之,卧则梦之,自今单唇干肺,费神伤魂,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行说语众,以明其道。道毕说单而不行,则必反之兵矣。反之於兵,则必斗争之情,必且杀人,是杀无罪之民以兴无道与不义者也。无道与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 古之道也,不可易。今不别其义与不义,而疾取救守,不义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使夏桀、殷纣无道至於此者,幸也;使吴夫差、智伯瑶侵夺至於此者,幸也;使晋厉、陈灵、宋康不善至於此者,幸也。若令桀、纣知必国亡身死,殄无後类,吾未知其厉为无道之至於此也;吴王夫差、智伯瑶知必国为丘墟,身为刑戮,吾未知其为不善、无道、侵夺之至於此也;晋厉知必死於匠丽氏,陈灵知必死於夏徵舒,宋康知必死於温,吾未知其为不善之至於此也。此七君者,大为无道不义,所残杀无罪之民者,不可为万数。壮佼、老幼、胎?卖之死者,大实平原,广堙深溪大谷,赴巨水,积灰填沟洫险阻。犯流矢,蹈白刃,加之以冻饿饥寒之患,以至於今之世,为之愈甚。故暴骸骨无量数,为京丘若山陵。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察此其所自生,生於有道者之废,而无道者之恣行。夫无道者之恣行,幸矣。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於不肖者之幸也。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也,贤者益疑矣。故大乱天下者,在於不论其义而疾取救守。
怀宠
    五曰:凡君子之说也,非苟辨也;士之议也,非苟语也。必中理然後说,必当义然後议。故说义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士民黔首益行义矣。义理之道彰,则暴虐、奸诈、侵夺之术息也。暴虐、奸诈之与义理反也,其势不俱胜,不两立。故兵入於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国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若此。而犹有忧恨、冒疾、遂过、不听者,虽行武焉亦可矣。先发声出号曰:“兵之来也,以救民之死。子之在上无道,据傲荒怠,贪戾虐众,恣睢自用也,辟远圣制,謷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徵敛无期,求索无厌,罪杀不辜,庆赏不当。若此者,天之所诛也,人之所雠也,不当为君。今兵之来也,将以诛不当为君者也,以除民之雠而顺天之道也。民有逆天之道、卫人之雠者,身死家戮不赦。有能以家听者,禄之以家,以里听者,禄之以里;以乡听者,禄之以乡;以邑听者,禄之以邑;以国听者,禄之以国。” 故克其国,不及其民,独诛所诛而已矣。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皆益其禄,加其级。论其罪人而救出之;分府库之金,散仓廪之粟,以镇抚其众,不私其财;问其丛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废者,而复兴之,曲加其祀礼。是以贤者荣其名,而长老说其礼,民怀其德。今有人於此,能生死一人,则天下必争事之矣。义兵之生一人亦多矣,人孰不说?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仲秋纪第八
仲秋
    一曰: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巂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天子居总章太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是月也,乃命祝宰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窌,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入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论威
    二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过胜之,勿求於他,必反於己。人*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於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於民心,捷於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於此,则必胜之於彼矣。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於其未发也,於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於知缓徐迟後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昬之地矣。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於田侯,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於襄子,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於韩主,而周人皆畏;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銛兵利械,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於南巢也。今以木击木则拌,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沈,以涂投涂则陷,以疾徐先後之势也。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则得之矣。专诸是也,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密其躅路,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
简选
    三曰: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系系,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櫌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於此,以刺则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可。简选精良,兵械銛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年犹欲剑之利也。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收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义,故立为天子。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於衡雍。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时变之应也,不可为而不足专恃。此胜之一策也。
决胜
    四曰: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民解落;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後远近纵舍之数。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别辨霣坠;若鸷鸟之击也,搏攫则殪,中木则碎。此以智得也。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军虽大,卒虽多,无益於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幸也者,审於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於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爱士
    五曰: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於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 於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於岐山之阳者三百有馀人,毕力为缪公疾斗於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於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於我,则我得死於敌;敌得死於我,则我得生於敌。夫得生於敌,与敌得生於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决於知此而已矣。
季秋纪第九
季秋
    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居总章右个,乖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 “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入学习吹。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於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猎,以习五戎獀马。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旍旐舆,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向以誓之。天子乃厉服厉饬,执弓操矢以射。命主祠祭禽於四方。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户。乃趣狱刑,无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者,共养之不宜者。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
顺民
    二曰: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於是翦其发,磨阝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於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於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 “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於是异日果与吴战於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齐庄子请攻越,问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 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曰以告鸮子。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後可举。”
知士
    三曰:今有千里之马於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後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 “刬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於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於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册页>涿视,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於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於先王,虽恶於後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於颜色,曰:“静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静郭君来,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静郭君於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审己
    四曰: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於野而藏於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於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 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於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於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齐湣王亡居於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 “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 “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 “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後。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精通
    五曰: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於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於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锺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锺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於门下而悲之,动於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於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孟冬纪第十
孟冬
    一曰: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命太卜祷祠龟策,占兆审卦吉凶。於是察阿上乱法者则罪之,无有揜蔽。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附城郭,戒门闾,修楗闭,慎关龠,固封玺,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飨先祖五祀,劳农夫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无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节丧
    二曰: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於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则此之谓重闭。古之人有藏於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之,深则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夫葬所爱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民之於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抽肝以求之。野人之无闻者,忍亲戚、兄弟、知交以求利。今无此之危,无此之丑,其为利甚厚,乘车食肉,泽及子孙。虽圣人犹不能禁,而况於乱?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锺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且死者弥久,生者弥疏;生者弥疏,则守者弥怠;守者弥怠而葬器如故,其势固不安矣。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羽旄旌旗、如云偻翣以督之,珠玉以佩之,黼黻文章以饬之,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以军制立之然後可。以此观世,则美矣,侈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苟便於死,则虽贫国劳民,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
安死
    三曰: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瞬也。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以百与六十为无穷者之虑,其情必不相当矣。以无穷为死者之虑,则得之矣。今有人於此,为石铭置之垄上,曰: “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人必相与笑之,以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是故大墓无不抇也。而世皆争为之,岂不悲哉?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之所釜<鬲瓦>者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於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夫有所爱所重,而令奸邪、盗贼、寇乱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之大事。尧葬於谷林,通树之;舜葬於纪市,不变其肆,禹葬於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为死者虑也。先王之所恶,惟死者之辱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故先王之葬,以必俭。必合,必同。何谓合?何谓同?葬於山林则合乎山林,葬於阪隰则同乎阪隰。此之谓爱人。夫爱人者众,知爱人者寡。故宋未亡而东冢抇,齐未亡而庄公冢抇。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後而国已亡乎?故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不可不察於此也。夫爱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谓乎!《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不知邻类也。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是非未定,而喜怒斗争反为用矣。吾不非斗,不非争,而非所以斗,非所以争。故凡斗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斗争,此惑之大者也。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入门而左,从客也。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径庭历级,非礼也;虽然,以救过也。
异宝
    四曰: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敖叔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於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五员过於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 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 “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异用
    五曰: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於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 “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於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於物也无不材。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戈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於以尊位厚禄乎?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
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纪
    一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冰益壮,地始坼,鹖鴠不鸣,虎始交。天子居玄堂太庙,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命有司曰:“土事无作,无发盖藏,无起大众,以固而闭。”发盖藏,起大众,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多疾疫,又随以丧。命之曰“畅月”。是月也,命阉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无有不禁。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麹蘖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是月也,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涂阙庭门闾,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气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
至忠
    二曰:至忠逆於耳,倒於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於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荆庄哀王猎於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於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於吏曰:“人之有功也於军旅,臣兄之有功也於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於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於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於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忠廉
    三曰: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则尊於富贵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虽名为诸侯,实有万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诚辱则无为乐生。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忠臣亦然。苟便於主利於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国有士若此,则可谓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不智。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能之。”吴王曰:“汝恶能乎?吾尝以六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中。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要离曰: “士患不勇耳,奚患於不能?王诚能助,臣请必能。”吴王曰:“诺。”明旦加要离罪焉,挚执妻子,焚之而扬其灰。要离走,往见王子庆忌於卫。王子庆忌喜曰:“吴王之无道也,子之所见也,诸侯之所知也。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 要离与王子庆忌居有间,谓王子庆忌曰:“吴之无道也愈甚,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王子庆忌曰:“善。”乃与要离俱涉於江。中江,拔剑以刺王子庆忌。王子庆忌捽之,投之於江,浮则又取而投之,如此者三。其卒曰:“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要离得不死,归於吴。吴王大说,请与分国。要离曰:“不可。臣请必死!”吴王止之,要离曰:“夫杀妻子,焚之而扬其灰,以便事也,臣以为不仁。夫为故主杀新主,臣以为不义。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庆忌为之赐而不杀耳,臣已为辱矣。夫不仁不义,又且已辱,不可以生。”吴王不能止,果伏剑而死。要离可谓不为赏动矣,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於使。翟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禄者,鹤也;所贵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翟人至,及懿公於荣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於肝,毕,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襮。”因自杀,先出其腹实,内懿公之肝。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为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於是复立卫於楚丘。弘演可谓忠矣,杀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命卫之宗庙复立,祭祀不绝,可谓有功矣。
当务
    四曰:辨而不当论,信而不当理,勇而不当义,法而不当务,惑而乘骥也,狂而操吴干将也,大乱天下者,必此四者也。所贵辨者,为其由所论也;所贵信者,为其遵所理也;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所贵法者,为其当务也。跖之徒问於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後,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备说非六王、五伯,以为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辨若此不如无辨。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 “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用法若此,不若无法。
长见
    五曰: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於古也,犹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犹今之於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荆文王曰:“苋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於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後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於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後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於上世也。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 “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後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於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後世之知音者也。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後,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病,嗟!疾甚矣!将柰社稷何?”公叔对曰: “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季冬纪第十二
季冬
    一曰: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骆,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冰方盛,水泽复,命取冰。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命乐师大合吹而罢。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将更始。专於农民,无有所使。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享。乃命同姓之国,供寝庙之刍豢;令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之牺牲,以供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行之是令,此谓一终,三旬二日。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邻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士节
    二曰: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於求人,而佚於治事。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 “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於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於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 “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於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於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介立
    三曰: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於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爰旌目三餔之而後能视,曰: “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郑人之下■也,庄跷之暴郢也,秦人之围长平也,韩、荆、赵,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因相暴以相杀,脆弱者拜请以避死,其卒递而相食,不辨其义,冀幸以得活。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恶其义而不肯不死。今此相为谋,岂不远哉?
诚廉
    四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於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
不侵
    五曰:天下轻於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後可。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於己也为念,又况於中人乎?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 “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 “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克凌,可谓士矣。
序意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赵襄子游於囿中,至於梁,马却不肯进。青荓为参乘。襄子曰:“进视梁下,类有人。” 青荓进视梁下,豫让却寝,佯为死人。叱青荆曰:“去,长者吾且有事。” 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为可。”乃退而自杀。青荆非乐死也,重失人臣之节,恶废交友之道也。青荆豫让,可谓之友也。
有始览第一
有始
    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闲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电之所以生,阴阳材物之精,人民禽兽之所安平。
应同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天为者时,而不助农於下。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物之从同,不可为记。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曰同气贤於同义,同义贤於同力,同力贤於同居,同居贤於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觕矣。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义。攻乱则脆,脆则攻者利;攻乱则义,义则攻者荣。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况於贤主乎?故割地宝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为足。治则为利者不攻矣,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因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者,曷为攻矣?解在乎史墨来而辍不袭卫,赵简子可谓知动静矣!
去尤
    三曰:世之听者,多有所尢。多有所尢,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邾君以为然,曰: “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曰:“上用之则民为之矣。”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 “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邾君不说,於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此邾君之有所尢也。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为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尢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後能知美恶矣。《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於俗,则何可扩矣。
听言
    四曰: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瘠壮狡,汔尽穷屈,加以死虏。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不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恶能听言?不知情,恶能当言?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造父始习於大豆,蜂门始习於甘蝇,御大豆,射甘蝇,而不徙人以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远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後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於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翦之难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
谨听
    五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於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於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於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於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於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
务本
    六曰: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有唵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荣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庙,宗庙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乱在於有司。《易》曰: “复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无异,则动卒有喜。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谏,将众则罢怯,以此厚望於主,岂不难哉!今有人於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贤。而己犹有患,用己於国,恶得无患乎?己,所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必可得也。苟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得,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谕大
    七曰: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汤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武王欲及汤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五伯欲继三王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名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矣已。《夏书》曰:“天子之德广运,乃神,乃武乃文。”故务在事,事在大。地大则有常祥、不庭、歧毋、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则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则有蛟、龙、鼋、鼍、鳣、鲔。《商书》曰:“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万夫之长,可以生谋。”空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众多长久,信也。季子曰: “燕雀争善处於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姁々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则火上焚栋,燕雀颜色不变,是何也?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为人臣免於燕雀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姁々焉相乐也,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也,而终不知也,其与燕雀之智不异矣。故曰: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为恃,然後皆得其乐。定贱小在於贵大,解在乎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及匡章之难惠子以王齐王也。
孝行览第二
孝行
    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後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於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後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轻。今有人於此,行於亲重,而不简慢於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於事亲,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於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於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於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於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於弟也。”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 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本味
    二曰: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贤之化也。非贤,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贤。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後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固不独,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後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豕叚>。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 “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犭瞿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候,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尃,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於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鳖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王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首时
    三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後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於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於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义赏
    四曰: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之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贼民。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於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柰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於文,繁战之君,不足於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後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於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後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 “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於戎,而败乎淆;楚胜於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 “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长攻
    五曰: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则不设。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於此。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於此。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後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於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於吴。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故曰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且夫饥,代事也,犹渊之与阪,谁国无有?”吴王曰:“不然。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义,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之食。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於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王曰:“诺。”於是与蔡侯以飨礼入於息,因与俱,遂取息。旋舍於蔡,又取蔡。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於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於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後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於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慎人
    六曰: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於历山,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於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於民,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後免於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於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鲁,削迹於卫,伐树於宋,穷於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 “是何言也?君子达於道之谓达,穷於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於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於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遇合
    七曰: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馀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於鲁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乱则愚者之多幸也,幸则必不胜其任矣。任久不胜,则幸反为祸。其幸大者,其祸亦大,非祸独及己也。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必审诸己然後任,任然後动。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论议者也。世主之能识论议者寡,所遇恶得不苟?凡能听音者,必达於五声。人之能知五声者寡,所善恶得不苟?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徵、商不缪,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说之道亦有如此者也。人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其父母以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妇之父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宗庙之灭,天下之失,亦由此矣。故曰:遇合也无常,说适然也。若人之於色也,无不知说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曰:“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若人之於滋味,无不说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後胜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说亦有若此者。陈有恶人焉,曰敦洽雠麋,椎颡广颜,色如漆赭,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陈侯见而甚说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楚合诸侯,陈侯病,不能往,使敦洽雠麋往谢焉。楚王怪其名而先见之,客有进状。有恶其名言有恶状。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陈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兴师伐陈,三月然後丧。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而友之足於陈侯而无上也,至於亡而友不衰。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劳务从此生。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犹尚幸。贤圣之後,反而孽民,是以贼其身,岂能独哉?
必己
    八曰:外物不可必。故龙逄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乎江,苌弘死,藏其血三年而为碧。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疑,曾子悲。庄子行於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於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雁能鸣,一雁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 “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於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於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牛缺居上地,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於耦沙之中。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求其衣被,则与之。牛缺出而去,盗相谓曰:“此天下之显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诉我於万乘之主。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杀之,以灭其迹。”於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此以知故也。孟贲过於河,先其五。船人怒,而以楫虓其头,顾不知其孟贲也。中河,孟贲嗔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於河。使船人知其孟贲,弗敢直视,涉无先者,又况於辱之乎?此以不知故也。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纣为不善於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居众无不趋,舆隶姻媾小童无不敬,以定其身。不终其寿,内热而死。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堀,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因谓野人曰:“子不耕於东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慎大览第三
    一曰: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於安思危,於达思穷,於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贤良郁怨,杀彼龙逢,以服群凶。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大臣同患,弗周而畔。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於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於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不可正谏,虽後悔之,将可柰何?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黄帝之後於铸,封帝尧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陈。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汤之後於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 武王於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後济於河,西归报於庙。乃税马於华山,税牛於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故《易》曰:“诉诉履虎尾,终吉。”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 “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於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後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权勋
    二曰: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叱曰:“訾,退!酒也。”竖阳谷对曰:“非酒也。”子反曰:“亟退却也!” 竖阳谷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於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於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足以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中山之国有■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诗云:‘唯则定国。’我胡以得是於智伯?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而■繇亡。欲钟之心胜也。欲钟之心胜,则安■繇之说塞矣。凡听说所胜不可不审也。故太上先胜。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於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於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下贤
    三曰: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於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於门也。夫相万乘之国而能遗之,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子产乎!故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於道者,莫之举也。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见翟黄,踞於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士莫高乎节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於连堤,东胜齐於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
报更
    四曰: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周昭文君之所以显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昔赵宣孟子将上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後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於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於此。”宣孟与脯二朐,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因发酒於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 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张仪,魏氏馀子也。将西游於秦,过东周。客有语之於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於秦,愿君之礼貌之也。昭文君见而谓之曰:“闻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国虽小,请与客共之。”张仪还走,北面再拜。张仪行,昭文君送而资之。至於秦,留有间,惠王说而相之。张仪所德於天下者,无若昭文君。周,千乘也,重过万乘也。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孟尝君前在於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於荆,还反,过於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於齐,毕报,王曰:“何见於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 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颠蹶之请,坐拜之谒,虽得则薄矣。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顺说
    五曰: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力虽多,材虽劲,以制其命。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咳,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於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於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惠盎曰:“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志也。臣有道於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邪?”王曰: “善!此寡人之所愿也。”惠盎曰:“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於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无意邪?”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於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辨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小弱可以制强大矣。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田赞对曰:“衣又有恶於此者也。”荆王曰:“可得而闻乎?”对曰:“甲恶於此。”王曰:“何谓也?” 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暑,衣无恶乎甲者。赞也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贵无敌,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为其义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荣。意者为其实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则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
不广
    六曰: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於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公子纠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於战,府库尽於葬,此之谓内攻之。” 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於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於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管子、鲍叔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竖刀、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知大礼。知大礼,虽不知国可也。
贵因
    七曰: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 “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 “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 “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察今
    八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琊;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先识览第四
先识览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於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 “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歹聿>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观世
    二曰: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继踵也。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於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於己。故周公旦曰: “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於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太公钓於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也。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於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 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於患,吾於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於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令功之道也。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於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罪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远乎性命之情也。
知接
    三曰:人之目,以照见之也,以瞑则与不见,同。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瞑士未尝照,故未尝见。瞑者目无由接也,无由接而言见,谎。智亦然。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奚由相得?无由相得,说者虽工,不能喻矣。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 ‘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 有於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审於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敢归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於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 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 “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衣乎?”蒙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於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见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
悔过
    四曰: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於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於淆。女死,不於南方之岸,必於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行过周,王孙满要门而窥之,曰: “呜呼!是师必有疵。若无疵,吾不复言道矣。夫秦非他,周室之建国也。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为天子礼。今袀服回建,左不轼,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力则多矣,然而寡礼,安得无疵?”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於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对曰:“寡君之无使也,使其三臣丙也、术也、视也於东边候?晋之道,过,是以迷惑,陷入大国之地。”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於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先轸遏秦师於淆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缪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於众曰: “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於此患。”此缪公非欲败於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乐成
    五曰: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於鲁,鲁人鹥诵之曰:“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後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於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後安之。夫开善岂易哉!故听无事治。事治之立也,人主贤也。魏攻中山,乐羊将。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主书举两箧以进。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一寸而亡矣。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於中主邪?中主之患,不能勿为,而不可与莫为。凡举无易之事,气志视听动作无非是者,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为哉?皆壹於为,则无败事矣。此汤、武之所以大立功於夏、商,而句践之所以能报其雠也。以小弱皆壹於为而犹若此,又况於以强大乎!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兴而对曰: “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勿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王无以应之。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 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於王曰: “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使民知可与不可,则无所用矣。贤主忠臣,不能导愚教陋,则名不冠後、实不及世矣。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于主也。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功之难立也,其必由讻々邪!国之残亡,亦犹此也。故讻々之中,不可不味也。中主以之止善,贤主以之讻々也立功。
察微
    六曰: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於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後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於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於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偏备,知彼知己,然後可也。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於昭公,曰:“禘於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於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於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於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於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去宥
    七曰: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饰鬼以人、罪杀不辜,群臣扰乱,国几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荆威王学书於沈尹华,昭厘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厘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厘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正名
    八曰: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说也。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凡乱者,刑名不当也。人主虽不肖,犹若贤用,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所谓可从悖逆也。是刑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齐湣王是以。知说士,而不知所谓士也。故尹文问其故,而王无以应。此公玉丹之所以见信、而卓齿之所以见任也。任卓齿而信公玉丹,岂非以自雠邪?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尹文曰:“愿闻何谓士?”王未有以应。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尹文曰:“使若人於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为士一,而王以为臣,失其所以为士一,而王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於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王曰:“不可。” 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以为臣不以为臣者,罪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齐王无以应。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谷,如卫。齐湣王,周室之孟侯也,太公之所以老也。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也。
审分览第五
审分
    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谓定性於大湫,命之曰无有。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至知不几,静乃明几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夫其不假也?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夫其不全也?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全乎万物而不宰,泽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姓,虽不备五者,其好之者是也。
君守
    二曰: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可以言君道也。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既扃而又闭,天之用密。有准不以平,有绳不以正,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智乎深藏,而实莫得窥乎!《鸿范》曰:“惟天阴骘下民。”阴之者,所以发之也。故曰不出於户而知天下,不窥於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故博闻之人、强识之士阙矣,事耳目、深思虑之务败矣,坚白之察、无厚之辩外矣。不出者,所以出之也;不为者,所以为之也。此之谓以阳召阳、以阴召阴。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夏热之下,化而为寒。故曰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故有以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当也;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君也者,以无当为当,以无得为得者也。当与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故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後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夫一能应万,无方而出之务者,唯有道者能之。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於国,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之能解。儿说之弟子请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曰:“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问之鲁鄙人,鄙人曰:“然,固不可解也,我为之而知其不可解也。今不为而知其不可解也,是巧於我。”故如儿说之弟子者,以“不解”解之也。郑大师文终日鼓瑟而兴,再拜其瑟前曰: “我效於子,效於不穷也。”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故思虑自心伤也,智差自亡也,奋能自殃,其有处自狂也。故至神逍遥倏忽,而不见其容;至圣变习移俗,而莫知其所从;离世别群,而无不同;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此则奸邪之情得,而险陂谗慝谄谀巧佞之人无由入。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此国之所以衰,而敌之所以攻之者也。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忧,因者平。惟彼君道,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强,此之谓全人。
任数
    三曰:凡官者,以治为任,以乱为罪。今乱而无责,则乱愈长矣。人主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後随以进其业。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闻也,其目非不可以见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则灾无由至矣。且夫耳目知巧固不足恃,惟修其数行其理为可。韩昭厘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昭厘侯令官更之。官以是豕来也,昭厘侯曰:“是非向者之豕邪?”官无以对。命吏罪之。从者曰:“君王何以知之?”君曰:“吾以其耳也。”申不害闻之,曰:“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故曰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者任则乱。” 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婴页>,西服寿靡,北怀儋耳,若之何哉?故君人者,不可不察此言也。治乱安危存亡,其道固无二也。故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焉此治纪,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东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於有知有为,则得之矣。有司请事於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公曰:“告仲父。”若是三。习者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後,曷为其不易也?”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後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勿躬
    四曰:人之意苟善,虽不知,可以为长。故李子曰:“非狗不得兔,兔化而狗,则不为兔。”人君而好为人官,有似於此。其臣蔽之,人时禁之;君自蔽,则莫之敢禁。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箧,故用则衰,动则暗,作则倦。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圣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在上故也。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养其神、修其德而化矣,岂必劳形愁弊耳目哉?是故圣王之德,融乎若日之始出,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昭乎若日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神合乎太一,生无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毕乐其志,安育其性,而莫为不成。故善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亲矣,名号已章矣。管子复於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速。请置以为大田。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贵富,臣不如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平原广城,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子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若弦章,请置以为大理。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桓公曰:“善。”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於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况於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百官有司之事毕力竭智矣。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过毕力竭智也。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若此则形性弥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职,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名实相保,之谓知道。
知度
    五曰: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於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於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此谓之至治。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纯朴,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故有职者安其职,不听其议;无职者责其实,以验其辞。此二者审,则无用之言不入於朝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故子华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众不周,而务成一能。尽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此神农之所以长,而尧舜之所以章也。”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诏矣。诏多则请者愈多矣,请者愈多,且无不请也。主虽巧智,未无不知也。以未无不知,应无不请,其道固穷。为人主而数穷於其下,将何以君人乎?穷而不知其穷,其患又将反以自多,是之谓重塞之主,无存国矣。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官使自司,以不知为道,以柰何为实。尧曰:“若何而为及日月之所烛?”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 禹曰:“若何而治青北,化九阳、奇怪之所际?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於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 “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於船,致远者托於骥,霸王者托於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慎势
    六曰:失之乎数,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方三千里。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义博利则无敌,无敌者安。故观於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故曰以滕、费则劳,以邹、鲁则逸,以宋、郑则犹倍日而驰也,以齐、楚则举而加纲旃而已矣。所用弥大,所欲弥易。汤其无郼,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汤、武之贤。而犹藉知乎势,又况不及汤、武者乎?故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自此观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盘盂,铭篆著乎壶鉴,其势不厌尊,其实不厌多。多实尊势,贤士制之,以遇乱世,王犹尚少。天下之民穷矣苦矣。民之穷苦弥甚,王者之弥易。凡王也者,穷苦之救也。水用舟,陆用车,涂用輴,沙用鸠,山用樏,因其势也者令行。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尝识及此,虽尧、舜不能。诸侯不欲臣於人,而不得已。其势不便,则奚以易臣?权轻重,审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有知小之愈於大、少之贤於多者,则知无敌矣。知无敌则似类嫌疑之道远矣。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矣,而不能亡。非不可亡也,以宋攻楚,奚时止矣?凡功之立也,贤不肖强弱治乱异也。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谏於简公曰:“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也。相攻唯固,则危上矣。愿君之去一人也。”简公曰: “非而细人所能识也。”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於庭,即简公於庙。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能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失其数,无其势,虽悔无听鞅也,与无悔同。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
不二
    七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後。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执一
    八曰:天地阴阳不革,而成万物不同。目不失其明,而见白黑之殊。耳不失其听,而闻清浊之声。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则不可以出於门闾者,不一也。楚王问为国於詹子,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於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慈亲不能传於子,忠臣不能入於君,唯有其材者为近之。田骈以道术说齐,齐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愿闻齐国之政。” 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愿王之自取齐国之政也。”骈犹浅言之也,博言之,岂独齐国之政哉?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吴起谓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商文曰:“何谓也?”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曰:“士马成列,马与人敌,人在马前,援桴一鼓,使三军之士乐死若生,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吴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则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商文曰:“善。子问我,我亦问子。世,变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属之子乎,属之我乎?”吴起默然不对,少选,曰: “与子。”商文曰:“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吴起见其所以长,而不见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贤,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胜於西河,而困於王错,倾造大难,身不得死焉。夫吴胜於齐,而不胜於越。齐胜於宋,而不胜於燕。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长短赢绌之化邪!
审应览第六
审应
    一曰: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孔思请行,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孔思对曰: “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鲁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违不肖,过不肖,而自以为能论天下之主乎?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去骇从不骇,未可知也。去骇从骇,则鸟曷为举矣?”孔思之对鲁君也,亦过矣。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 “夫郑乃韩氏亡之也,愿君之封其後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公子食我至於魏,见魏王,曰: “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後,弊邑不敢当也。弊邑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後声氏为晋公,拘於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魏王惭曰: “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是举不义以行不义也。魏王虽无以应,韩之为不义,愈益厚也。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魏昭王问於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 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後知其舜也,是市人之知圣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 “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於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於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於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於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不听矣。国久则固,固则难亡。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公子沓相周,申向说之而战。公子沓訾之曰:“申子说我而战,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则不肖,虽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见老者而使之战,请问孰病哉?”公子沓无以应。战者,不习也;使人战者,严驵也。意者恭节而人犹战,任不在贵者矣。故人虽时有自失者,犹无以易恭节。自失不足以难,以严驵则可。
重言
    二曰: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 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讔。成公贾入谏,王曰:“不谷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讔也。”王曰:“胡不设不谷矣?”对曰:“有鸟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谷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讔也,贤於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讔。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於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於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候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於无声,视於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精谕
    三曰: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後左右尽蜻也,终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 “闻蜻皆从女居,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胜书说周公旦曰:“延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口?昬不言,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於无形,耳听於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能离矣。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白公问於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谓则不以言矣。言者谓之属也。求鱼者濡,争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後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於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晋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曰:‘三涂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愿藉途而祈福焉。”天子许之,朝,礼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夫祈福於三涂,而受礼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以待之。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棘津,袭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以断小事,唯知言之谓者可为。
离谓
    四曰: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贤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辩也。可不可无辩,而以赏罚,其罚愈疾,其乱愈疾。此为国之禁也。故辩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理也者,是非之宗也。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夫伤忠臣者有似於此也。夫无功不得民,则以其无功不得民伤之;有功得民,则又以其有功得民伤之。人主之无度者,无以知此,岂不悲哉?比干、苌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穷,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从此生矣。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子产患之,於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齐有事人者,所事有难而弗死也。遇故人於涂,故人曰: “固不死乎?”对曰:“然。凡事人,以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故人曰: “子尚可以见人乎?”对曰:“子以死为顾可以见人乎?”是者数传。不死於其君长,大不义也,其辞犹不可服,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无择。齐人有淳于髡者,以从说魏王。魏王辨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辞而行,有以横说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从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
淫辞
    五曰:非辞无以相期,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谓也。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孔穿、公孙龙相与论於平原君所,深而辩,至於藏三牙,公孙龙言藏之三牙深辩。孔穿不应,少选,辞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谓孔穿曰:“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孔穿曰:“然。几能令藏三牙矣。虽然难。愿得有问於君:谓藏三牙甚难而实非也,谓藏两牙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将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不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与孔穿辩。”荆柱国庄伯令其父视曰,日“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日“当今”。令谒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进上”。问马齿,圉人曰 “齿十二与牙三十”。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庄白决之,任者无罪。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 “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唐鞅之对也,不若无对。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献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对曰:“今举大木者,前乎舆謣,後亦应之,此其於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
不屈
    六曰:察士以为得道则未也,虽然,其应物也,辞难穷矣。辞虽穷,其为祸福犹未可知。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饰非惑愚,则察为祸矣。古者之贵善御也,以逐暴禁邪也。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王又固请曰:“寡人莫有之国於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王谓惠子曰:古之有国者,必贤者也。夫受而贤者,舜也,是欲惠子之为舜也;夫辞而贤者,许由也,是惠子欲为许由也;传而贤者,尧也,是惠王欲为尧也。尧、舜、许由之作,非独传舜而由辞也,他行称此。今无其他,而欲为尧、舜、许由,故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弗受;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凡自行不可以幸为,必诚。匡章谓惠子於魏王之前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今公行,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此无耕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惠王曰:“惠子施也难以辞与公相应。虽然,请言其志。”惠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筑乎城上,或负畚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若施者,其操表掇者也。使工女化而为丝,不能治丝;使大匠化而为木,不能治木;使圣人化而为农夫,不能治农夫。施而治农夫者也,公何事比施於螣螟乎?”惠子之治魏为本,其治不治。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者也。大术之愚,为天下笑,得举其讳。乃请令周太史更著其名。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谢於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仲父,大名也;让国,大实也。说以不听不信。听而若此,不可谓工矣。不工而治,贼天下莫大焉。幸而独听於魏也。以贼天下为实,以治之为名,匡章之非,不亦可乎!白圭新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曰:‘蕉火大钜’。入於门,门中有敛陷,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之,曰:“不然。《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我於新妇乎?《诗》岂曰‘恺悌新妇’哉?”诽污因污,诽辟因辟,是诽者与所非同也。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而诽之,因自以为为之父母,其非有甚於白圭亦有大甚者。
应言
    七曰:白圭谓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於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 “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昭王曰:“甚善。寡人愿与客计之。”公孙龙曰:“窃意大王之弗为也。”王曰:“何故?”公孙龙曰:“日者大王欲破齐,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虽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犹若弗养。其卒果破齐以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为也。王无以应。”司马喜难墨者师於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墨者师曰:“然。” 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 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路说谓周颇曰“公不爱赵,天下必从。”周颇曰“固欲天下之从也。天下从,则秦利也。路说应之曰:“然则公欲秦之利夫?”周颇曰:“欲之。”路说曰:“公欲之,则胡不为从矣?”魏令孟卬割绛、汾、安邑之地以与秦王。王喜,令起贾为孟卬求司徒於魏王。魏王不说,应起贾曰:“卬,寡人之臣也。寡人宁以臧为司徒,无用卬。愿大王之更以他人诏之也。”起贾出,遇孟卬於廷。曰:“公之事何如?”起贾曰:“公甚贱子公之主。公之主曰:宁用臧为司徒,无用公。”孟卬入见,谓魏王曰:“秦客何言?”王曰:“求以女为司徒。”孟卬曰:“王应之谓何?”王曰:“宁以臧,无用卬也。”孟卬太息曰:“宜矣王之制於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绛、汾、安邑令负牛书与秦,犹乃善牛也。卬虽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曰‘视卬如身’,是重臣也。令二轻臣也,令臣责,卬虽贤,固能乎?”居三日,魏王乃听起贾。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为有益也。今割国之锱锤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给之?大官,人臣之所欲也。孟卬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卬得其所欲,责以偿矣,尚有何责?魏虽强,犹不能责无责,又况於弱?魏王之令乎孟卬为司徒,以弃其责,则拙也。秦王立帝,宜阳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 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势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
具备
    八曰:今有羿、蜂蒙、繁弱於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於郼、薄矣,武王尝穷於毕、裎矣,伊尹尝居於庖厨矣,太公尝隐於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後可成。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於鲁君与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於君,曰:“宓子不得为书。” 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於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於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 “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於旁。敢问宓子何以至於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於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後得之也。鲁君後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後,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於情。精有精乃通於天。乃通於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於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离俗览第七
离俗
    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 “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而自投於苍领之渊。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 “非吾事也。”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於颍水而死。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沈於募水。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惟此四士者之节。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譬之若钓者,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齐、晋相与战,平阿之馀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馀子曰: “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於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故也。任小者,不知大也。今焉知天下之无平阿馀子与叔无孙也?故人主之欲得廉士者,不可不务求。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子,白缟之冠,丹绩之衤旬。东布之衣,新素履,墨剑室,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梦也。终夜坐,不自快。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将死之。”每朝与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谓此当务则未也,虽然,其心之不辱也,有可以加乎?
高义
    二曰: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度之於国,必利长久。长久之於主,必宜内反於心不惭然後动。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子墨子游公上过於越。公上过语墨子之义,越王说之,谓公上过曰:“子之师苟肯至越,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子。”公上过往复於子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观越王也,能听吾言、用吾道乎?”公上过曰:“殆未能也。”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於宾萌,未敢求仕。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虽全越以与我,吾无所用之。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国,是以义翟也。义翟何必越,虽於中国亦可。”凡人不可不熟论。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今可得其国,恐亏其义而辞之,可谓能守行矣。其与秦之野人相去亦远矣。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於王而遁。至於郊,使人复於王曰:“臣请死。”王曰: “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後世之为王臣者,将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郼、岐之广也,万国之顺也,从此生矣。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尝有干溪、白公之乱矣,尝有郑襄、州侯之避矣,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子囊与!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道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反,立於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於是乎伏斧锧,请死於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上德
    三曰: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天覆地载,爱恶不臧。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见先德後武也。舜其犹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晋献公为丽姬远太子。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丽姬谓太子曰:“往昔君梦见姜氏。”太子祠而膳于公,丽姬易之。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诛太子。太子不肯自释,曰:“君非丽姬,居不安,食不甘。”遂以剑死。公子夷吾自屈奔梁。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过卫,卫文公无礼焉。过五鹿,如齐,齐桓公死。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之郑,郑文公不敬,被瞻谏曰:“臣闻贤主不穷穷。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杀之。”郑君不听。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去荆之秦,秦缪公入之。晋既定,兴师攻郑,求被瞻。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郑君曰:“此孤之过也。”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将烹。”文公谢焉,罢师,归之於郑。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晋患也;行义於郑,而见说於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於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於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於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於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於墨者矣,求贤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於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於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胜於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於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若客也。
用民
    四曰: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其义则不足死,赏罚则不足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无有。民无常用也,无常不用也,唯得其道为可。阖庐之用兵也,不过三万。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万乘之国,其为三万五万尚多,今外之则不可以拒敌,内之则不可以守国,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不得所以用之,国虽大,势虽便,卒虽众,何益?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为用也。用民之论,不可不熟。剑不徒断,车不自行,或使之也。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种,不审其种,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於汤而三千馀国,今无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民之不用,赏罚不充也。汤、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齐、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阖庐试其民於五湖,剑皆加於肩,地流血几不可止。句践试其民於寝宫,民争入水火,死者千馀矣,遽击金而却之。赏罚有充也。莫邪不为勇者兴惧者变,勇者以工,惧者以拙,能与不能也。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密须之民,自缚其主而与文王。汤、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能用非己之民,国虽小,卒虽少,功名犹可立。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之鸂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鸂水。如此三者。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於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於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不适,则败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後可行。恶乎托?托於爱利。爱利之心谕,威乃可行。威太甚则爱利之心息,爱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此殷、夏之所以绝也。君利势也,次官也。处次官,执利势,不可而不察於此。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见此论邪!
适威
    五曰: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於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厉王,天子也,有雠而众,故流于彘,祸及子孙,微召公虎而绝无後嗣。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不善则不有。有必缘其心,爱之谓也。有其形不可为有之。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有无之论,不可不熟。汤、武通於此论,故功名立。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故民之於上也,若玺之於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若五种之於地也,必应其类,而蕃息於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於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於干隧也。”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少及焉。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故乱国之使其民,不论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继矣。以为继,知,则上又从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雠也,由是起矣。故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桀、纣之禁,不可胜数,故民因而身为戮,极也,不能用威适。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极也。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为欲
    六曰: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隶同;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其视为彭祖也,与为殇子同。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夭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禁。会有一欲,则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晨寤兴,务耕疾庸,?巽为烦辱,不敢休矣。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人之欲虽多,而上无以令之,人虽得其欲,人犹不可用也。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审矣。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其为欲使一也。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顺其天也;桀、纣不能离。不能离而国亡者,逆其天也。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久湛而不去则若性。性异非性,不可不熟。不闻道者,何以去非性哉?无以去非性,则欲未尝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圣王执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谓也!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圣王托於无敌,故民命敌焉。群狗相与居,皆静无争。投以炙鸡,则相与争矣。或折其骨,或绝其筋,争术存也。争术存,因争;不争之术存,因不争。取争之术而相与争,万国无一。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争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後反。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贵信
    七曰: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 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於身,乃通於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於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於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於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於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於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於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於仇贼,又况於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後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举难
    八曰: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弑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馀。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责难瞻,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纣、幽、厉之行也。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季孙氏劫公家,孔子欲谕术则见外,於是受养而便说。鲁国以訾。孔子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夫欲立功者,岂得中绳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趋。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李克对曰:“君欲置相,则问乐腾与王孙苟端孰贤。” 文侯曰:“善。”以王孙苟端为不肖,翟璜进之;以乐腾为贤,季成进之。故相季成。凡听於主,言人不可不慎。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犹不能知,何由知乐腾与王孙苟端哉?疏贱者知,亲习者不知,理无自然。自然而断相,过。李克之对文侯也亦过。虽皆过,譬之若金之与木,金虽柔,犹坚於木。孟尝君问於白圭曰:“魏文侯名过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白圭对曰:“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过桓公也。卜相曰‘成与璜孰可’,此功之所以不及五伯也。相也者,百官之长也。择者欲其博也。今择而不去二人,与用其雠亦远矣。且师友也者,公可也;戚爱也者,私安也。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羽翼之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於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恃君览第八
恃君
    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於群,而人备可完矣。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非滨之东,夷秽之乡,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之居,多无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馀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此四方之无君者也。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德衰世乱,然後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豫让欲杀赵襄子,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於其妻之所。其妻曰: “状貌无似吾夫者,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以变其音。其友谓之曰: “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子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笑而应之曰:“是先知报後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失吾所为为之矣。凡吾所为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非从易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以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异别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後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人主之节也。行激节厉,忠臣幸於得察。忠臣察则君道固矣。”
长利
    二曰: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於今,而不便於後,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於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後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櫌,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後世之乱也。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於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於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其辞曰:‘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後门,与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叹曰:“嗟乎!道其不济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知分
    三曰: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於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於龙焉?龙俯耳低尾而逝。”则禹达子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援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於山,而命悬於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白圭问於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於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鄙人也,焉足以问?”白圭曰:“愿公子之毋让也!”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无以应。夏后启辞而出。凡使贤不肖异: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後贤不肖尽为用矣。
召类
    四曰: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故鼓宫而宫应,鼓角而角动。以龙致雨,以形逐影。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焉不知其所由。故国乱非独乱,有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义。攻乱则服,服则攻者利;攻乱则义,义则攻者荣。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有况於贤主乎?故割地宝器戈剑、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唯治为足。治则为利者不攻矣,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固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则无为攻矣。兵所自来者久矣。尧战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乱则用,治则止。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乱而弗讨,害民莫长焉。此治乱之化也,文武之所由起也。文者爱之徵也,武者恶之表也。爱恶循义,文武有常,圣人之元也。譬之若寒暑之序,时至而事生之。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於时者,其功大。士尹池为荆使於宋,司城子罕觞之。南家之墙信絭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径其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弗徙也。西家高,吾宫庳,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禁也。”士尹池归荆,荆王适兴兵而攻宋,士尹池谏於荆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荆国攻之,其无功而为天下笑乎!”故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於庙堂之上,而折冲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宋在三大万乘之间,子罕之时,无所相侵,边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终其身,其唯仁且节与?故仁节之为功大矣。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以见节俭。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鳅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於君前,甚听。《易》曰: ‘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凡谋者,疑也。疑则从义断事。从义断事,则谋不亏。谋不亏,则名实从之。贤主之举也,岂必旗偾将毙而乃知胜败哉?察其理而得失荣辱定矣。故三代之所贵,无若贤也。
达郁
    五曰: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蒉。国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国郁处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故圣王之贵豪士於忠臣也,为其敢直言而决郁塞也。周厉王虐民,国人皆谤。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卫巫监谤者,得则杀之。国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败人必多。夫民犹是也。是故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矇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下无遗善,上无过举。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弗听也。三年,国人流王于彘。此郁之败也。郁者不阳也。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为其不阳也。不阳者,亡国之俗也。管仲觞桓公。日暮矣,桓公乐之而徵烛。管仲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公不说,曰:“仲父年老矣,寡人与仲父为乐将几之!请夜之。”管仲曰:“君过矣。夫厚於味者薄於德,沈於乐者反於忧。壮而怠则失时,老而解则无名。臣乃今将为君勉之,若何其沈於酒也!”管仲可谓能立行矣。凡行之堕也於乐,今乐而益饬;行之坏也於贵,今主欲留而不许。伸志行理,贵乐弗为变,以事其主。此桓公之所以霜也。列精子高听行乎齐湣王,善衣东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会朝雨袪步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列精子高因步而窥於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於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於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镜之明己也功细,士之明己也功大。得其细,失其大,不知类耳。赵简子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於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於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曰:“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於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於人中,恐君之不变也。”此简子之贤也。人主贤则人臣之言刻。简子不贤,铎也卒不居赵地,有况乎在简子之侧哉!
行论
    六曰: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雠以求存。执民之命。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故布衣行此指於国,不容乡曲。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於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帝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於庙。文王流涕而咨之。纣恐其畔,欲杀文王而灭周。文王曰:“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纣乃赦之。天下闻之,以文王为畏上而哀下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齐攻宋,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齐王杀之。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余兴事而齐杀我使,请令举兵以攻齐也。”使受命矣。凡繇进见,争之曰:“贤王故愿为臣。今王非贤主也,愿辞不为臣。”昭王曰:“是何也?”对曰:“松下乱,先君以不安弃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齐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齐,是视魁而贤於先君。”王曰:“诺。”请王止兵,王曰:“然则若何?”凡繇对曰:“请王缟素辟舍於郊,遣使於齐,客而谢焉,曰:‘此尽寡人之罪也。大王贤主也,岂尽杀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独死,此弊邑之择人不谨也。愿得变更请罪。’”使者行至齐,齐王方大饮,左右官实御者甚众,因令使者进报。使者报,言燕王之甚恐惧而请罪也。毕,又复之,以矜左右官实。因乃发小使以反令燕王复舍。此济上之所以败,齐国以虚也。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反。湣王以大齐骄而残,田单以即墨城而立功。诗曰: “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其此之谓乎!累矣而不毁,举矣而不踣,其唯有道者乎!楚庄王使文无畏於齐,过於宋,不先假道。还反,华元言於宋昭公曰:“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楚之会田也,故鞭君之仆於孟诸。请诛之。”乃杀文无畏於扬梁之堤。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 投袂而起。履及诸庭,剑及诸门,车及之蒲疏之市。遂舍於郊。兴师围宋九月。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宋公肉袒执牺,委服告病,曰:“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庄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为却四十里,而舍於卢门之阖,所以为成而归也。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今人臣死而不当,亲帅士民以讨其故,可谓不简人矣。宋公服以病告而还师,可谓不穷矣。夫舍诸侯於汉阳而饮至者,其以义进退邪!强不足以成此也。
骄恣
    七曰: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晋厉公侈淫,好听谗人,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谓厉公曰:“必先杀三郄。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诺。”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於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杀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於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 “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人主之患也,不在於自少,而在於自多。自多则辞受,辞受则原竭。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壹称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於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赵简子沈鸾徼於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理督责於其臣矣。以理督责於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观表
    八曰:凡论人心,观事传,不可不熟,不可不深。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凡居於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人事皆然。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於事志焉。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徵表。无徵表而欲先知,尧、舜与众人同等。徵虽易,表虽难,圣人则不可以飘矣。众人则无道至焉。无道至则以为神,以为幸。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郈成子、吴起近之矣。郈成子为鲁聘於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甯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膹吻,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後。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徵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徵,事与国皆有徵。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绿图幡薄,从此生矣。
开春论第一
开春
    一曰: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以此言物之相应也,故曰行也成也。善说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群臣多谏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末有以言之。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於涡山之尾,{亦水}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天,故使{亦水}水见之。’於是出而为之张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无嫌於欲亟葬乎?愿太子易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抚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不为,意者羞法文王也?”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葬日。”惠子不徒行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韩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段乔为司空,有一县後二日,段乔执其吏而囚之。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封人子高曰:“诺。”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封人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也而出之。故曰封人子高为之言也,而匿己之为而为也;段乔听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说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谓善说矣。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栾盈有罪於晋,晋诛羊舌虎,叔向为之奴而朡。祈奚曰:“吾闻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忧,不救不祥。”乃往见范宣子而说也,曰:“闻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赏过则惧及淫人,刑慢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君子。故尧之刑也殛鲧,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宣子乃命吏出叔向。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烦辱,犹不能免;今祈奚论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学岂可以已哉!类多若此。
察贤
    二曰:今有良医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故贤者之致功名也,比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者,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期贤
    三曰:今夫?龠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於暗。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令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於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审为
    四曰: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於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不忍为也。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运釐侯,昭釐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於君之前,书之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必有天下。’ 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两臂。韩之轻於天下远;今之所争者,其轻於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之,戚不得也。”昭釐侯曰:“善。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知轻重,故论不过。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柰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也。”詹子曰:“不能自胜则纵之,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爱类
    五曰: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为仁。不仁於他物,独仁於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於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圣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於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匡章谓惠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施取代之。子头,所重也;石,所轻也。击其所轻以免其所重,岂不可哉!”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何为不为?” 民,寒则欲火,暑则欲冰,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於利民一也。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
贵卒
    六曰: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馀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馀,臣不得而为也。”於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於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吴起之智可谓捷矣。齐襄公即位,憎公孙无知,收其禄。无知不说,杀襄公。公子纠走鲁,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国杀无知,未有君,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公家。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子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孙小白已死矣!” 鲍叔因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鲍叔之智应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镞矢也。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东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谁刺我父也?” 刺者闻,以为死也。周以为不信,因厚罪之。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窎。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後死。
慎行论第二
慎行
    一曰: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 “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左尹郄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 “郄宛欲饮令尹酒。”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於子之家。”郄宛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己,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们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郄宛,杀之。国人大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於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後。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枝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庆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於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乃杀之。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後世以为法程。
无义
    二曰:先王之於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公孙鞅之於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於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於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郑平於秦王,臣也;其於应侯,交也。欺交反主,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入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行方可贱可羞,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赵急求李欬。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入。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公孙竭与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疑似
    三曰: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於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於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於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於泽而问牧童,入於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壹行
    四曰:先王所恶,无恶於不可知。不可知,则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际败矣。十际皆败,乱莫大焉。凡人伦,以十际为安者也,释十际则与麋鹿虎狼无以异,多勇者则为制耳矣。不可知,则知无安君、无乐亲矣,无荣兄、无亲友、无尊夫矣。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威利敌,而忧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无敌,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则强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爱其所疑,小弱而大不爱,则无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废;强大行之,危;小弱行之,灭。今行者见大树,必解衣悬冠倚剑而寝其下。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陵上巨木,人以为期,易知故也。又况於士乎?士义可知故也,则期为必矣。又况强大之国?强大之国诚可知,则其王不难矣。人之所乘船者,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世之所以贤君子者,为其能行义而不能行邪辟也。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子贡曰:“夫贲亦好矣,何谓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故贤者所恶於物,无恶於无处。夫天下之所以恶,莫恶於不可知也。夫不可知,盗不与期,贼不与谋。盗贼大奸也,而犹所得匹偶,又况於欲成大功乎?夫欲成大功,令天下皆轻劝而助之,必之士可知。
求人
    五曰: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於《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於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尧传天下於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扌昬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太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於盘盂。昔者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 “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於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察传
    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句践於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於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贵直论第三
贵直
    一曰: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 “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能意者,使谨乎论於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於周之廷,其社盖於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於庙,亡国之社不得见於天,亡国之器陈於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纻;後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 吏曰:“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於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於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於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 “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厎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於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於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直谏
    二曰: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於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 “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於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後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知化
    三曰: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於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於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於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後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 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於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於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 “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於地下?” 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於子胥也,不若勿知。
过理
    四曰: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乐不适则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桔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璇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 “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晋灵公无道,从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使宰人臑熊蹯,不熟,杀之,令妇人载而过朝以示威,不适也。赵盾骤谏而不听,公恶之,乃使沮{鹿弥}。沮{鹿弥}见之不忍贼,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一於此,不若死。”乃触廷槐而死。齐湣王亡居卫,谓公王丹曰:“我何如主也?”王丹对曰:“王贤主也。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於王而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辨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满,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寡人自去国居卫也,带益三副矣。”宋王筑为蘖帝,鸱夷血,高悬之,射著甲胄,从下,血坠流地。左右皆贺曰:“王之贤过汤、武矣。汤、武胜人,今王胜天,贤不可以加矣。”宋王大说,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闻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不适也。
壅塞
    五曰: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原乱
    六曰: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讠刂乱三。故《诗》曰“毋过乱门”。所以远之也。虑福未及,虑祸之,所以完之也。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晋献公立骊姬以为夫人,以奚齐为太子。里克率国人以攻杀之。荀息立其弟公子卓。己葬,里克又率国人攻杀之。於是晋无君。公子夷吾重赂秦以地而求入,秦缪公率师以纳之。晋人立以为君,是为惠公。惠公既定於晋,背秦德而不予地。秦缪公率师攻晋,晋惠公逆之,与秦人战於韩原。晋师大败,秦获惠公以归,囚之於灵台。十月,乃与晋成,归惠公而质太子圉。太子圉逃归也。惠公死,圉立为君,是为怀公。秦缪公怒其逃归也,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怀公,杀之於高梁,而立重耳,是为文公。文公施舍,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用民以时,败荆人于城濮,定襄王,释宋,出谷戍,外内皆服,而後晋乱止。故献公听骊姬,近梁五、优施,杀太子申生,而大难随之者五,三君死,一君虏,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数,离咎二十年。自上世以来,乱未尝一。而乱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此事虑不同情也。事虑不同情者,心异也。故凡作乱之人,祸希不及身。
不苟论第四
不苟
    一曰: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动,必当义然後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於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於商,死而见说乎周。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於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 “戎人不达於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 “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 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於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於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於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於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馀,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赞能
    二曰: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 “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於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郭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於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於王,下至於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於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於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自知
    三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於不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於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於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於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当赏
    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 “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博志
    五曰: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使獐疾走,马弗及至,己而得者,其时顾也。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任重也。贤者之举事也,不闻无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为之任也。冬与夏不能两刑,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孔、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虑於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於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於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於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甯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甯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於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 “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 “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後世已。
贵当
    六曰:名号大显,不可强求,必繇其道。治物者,不於物於人。治人者,不於事於君。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治欲者,不於欲於性。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窥赤肉而鸟鹊聚,狸处堂而众鼠散,衰绖陈而民知丧,竽瑟陈而民知乐,汤武修其行而天下从,桀纣慢其行而天下畔,岂待其言哉?君子审在己者而已矣。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於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 庄王善之,於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夫事无大小,固相与通。田猎驰骋,弋射走狗,贤者非不为也,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为之而智日惑焉。志曰:“骄惑之事,不亡奚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於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贤不肖之所欲与人同,尧、桀、幽、厉皆然,所以为之异。故贤主察之,以为不可,弗为;以为可,故为之。为之必繇其道,物莫之能害,此功之所以相万也。
似顺论第五
似顺
    一曰: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 “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於国。君与诸孤处於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遗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尹铎为晋阳,下,有请於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於是乃舍於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於主,虽兼於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於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於危。耻无大乎危者。
别类
    二曰: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戮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不牣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牣也。又柔则锩,坚则折。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桀无别矣。此忠臣之所患也,贤者之所以废也。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於祸则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兽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安可推也?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後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不知其说所以然而然,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
有度
    三曰: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审也。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 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季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裘,非爱裘也,暖有馀也。冬不用{?翣}。非爱{?翣}也,清有馀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己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许由非强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於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分职
    四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此处人臣之职也。处人臣之职,而欲无壅塞,虽舜不能为。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无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辩者语矣。夫马者,伯乐相之,造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无御相之劳而有其功,则知所乘矣。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先王之立功名有似於此。使众能与众贤,功名大立於世,不予佐之者,而予其主,其主使之也。譬之若为宫室,必任巧匠,奚故?曰:匠不巧则宫室不善。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不知规矩绳墨,而赏匠巧匠之。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宫室也。”此不可不察也。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人则不能,任贤者则恶之,与不肖者议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枣,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枣,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说;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无费乎郼与岐周,而天下称大仁,称大义,通乎用非其有。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其府库分人。七日,石乞曰:“患至矣,不能分人则焚之,毋令人以害我。”白公又不能。九日,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攻之。十有九日而白公死。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矣。不能为人,又不能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若枭之爱其子也。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 “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於春也,而怨将归於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於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任。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处方
    五曰: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金木异任,水火殊事,阴阳不同,其为民利一也。故异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异也。同异之分,贵贱之别,长少之义,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纪也。今夫射者仪豪而失墙,画者仪发而易貌,言审本也。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故凡乱也者,必始乎近而後及远,必始乎本而後及末。治亦然。故百里奚处乎虞而虞亡,处乎秦而秦霸;向挚处乎商而商灭,处乎周而周王。百里奚之处乎虞,智非愚也;向挚之处乎商,典非恶也:无其本也。其处於秦也,智非加益也;其处於周也,典非加善也:有其本也。其本也者,定分之谓也。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荆令唐蔑将而应之。军相当,六月而不战。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章子对周最曰:“杀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战而战,可以战而不战,王不能得此於臣。”与荆人夹沘水而军。章子令人视水可绝者,荆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刍水旁者,告齐候者曰: “水浅深易知。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候者载刍者,与见章子。章子甚喜,因练卒以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章子可谓知将分矣。韩昭釐侯出弋,靷偏缓。昭釐侯居车上。谓其仆:“靷不偏缓乎?”其仆曰:“然”至,舍昭釐侯射鸟,其右摄其一靷,适之。昭釐侯已射,驾而归。上车,选间,曰:“乡者釐偏缓,今适,何也?”其右从後对裕曰:“今者臣适之。”昭釐侯至,诘车令,各避舍。故擅为妄意之道,虽当,贤主不由也。今有人於此,擅矫行则免国家,利轻重则若衡石,为方圜则若规矩,此则工矣巧矣,而不足法。法也者,众之所同也,贤不肖之所以其力也。谋出乎不可用,事出乎不可同,此为先王之所舍也。
慎小
    六曰:上尊下卑。卑则不得以小观上。尊则恣,恣则轻小物,轻小物则上无道知下,下无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爱所非。此上下大相失道也。故贤主谨小物以论好恶。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主过一言,而国残名辱,为後世笑。卫献公戒孙林父、甯殖食。鸿集于囿,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鸿。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来,不释皮冠而见二子。二子不说,逐献公,立公子黚。卫庄公立,欲逐石圃。登台以望,见戎州,而问之曰: “是何为者也?”侍者曰:“戎州也。”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 使夺之宅,残其州。晋人适攻卫,戎州人因与石圃杀庄公,立公子起。此小物不审也。人之情,不蹶於山而蹶於垤。齐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群臣皆说。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於民,夜日置表於南门之外,令於邑中曰:“明日有人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 明日日晏矣,莫有偾表者。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吴起自见而出,仕之长大夫。夜日又复立表,又令於邑中如前。邑人守门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赏。自是之後,民信吴起之赏罚。赏罚信乎民,何事而不成,岂独兵乎?
                                                            END



%%%%%%%%%%%%%%%%%%%%%%%%%%%%%%%%%%%%%%%%%%%%%%%%%%%%%%%%%%%%%%%%%%%%%%%%%%%%%%%%%%%

目  次
前言
一、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佛法?
二、什么是佛教?
/佛陀的教育
三、现代的变体佛教?
/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邪门外道的佛教
四、佛陀教育的目标
摙蕖酢跛謦?酢酢?
/阿罗汉/菩萨/佛
摜?酢趼薄酯?酢?
/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
五、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摙躩圆满
/大圆满/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大三昧
/大吉祥/大福德/大功德/大归依/大赞叹
摜╦乘圆满法
/地藏/观音/文殊/普贤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摙躎福
攌人天福/孝敬·慈悲·身善·口善·意善
攍二乘福/三归·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攎大乘福/发菩提心·先断烦恼再度众生/深信念佛必定成佛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摜ɡ闙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摗鮐学/戒·定·慧
摼疟觥酢蹁璉·财富·聪明·健康/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摗鮍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弘扬修持净土念
   佛法门即是最殊胜最圆满之供养/忏悔业障·称念阿
   弥陀佛能消一切罪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
   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七、佛法的修学次第
摙臜解行证
摜?鮳慧齐修/五年专诵一部经
八、佛法的教学艺术
附录一:达拉斯佛七讲话(一九九三年)
附录二:净宗学会缘起
附录三:兴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刍议

一、什么是佛法?
诸位同修: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
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到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
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最简单扼要的一个会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
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
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盘的纪念日,便是用这
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
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
中国。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教」?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修学,关系非常之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
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
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
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
」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
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
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
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那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
?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
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
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
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
圆满的觉悟。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自己觉悟。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
心,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
够主动的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
主动的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他宗教
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佛告诉
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
足。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现在我
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
「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
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的搞生死轮回,也是
妄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
灾难的病根啊!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
要把妄想、执著断得乾乾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
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大智大觉的对象,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
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说微尘,
这是讲小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
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对象,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
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
人生一切万事万法。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对象没
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
能。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跟我们讲:「我们本
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个我们很不容
易理解。实在说,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
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
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
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
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
满、最高的境界。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我们明了
「佛法」这个名词的含意,对于什么叫「佛法」,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民国初年有一位欧阳竟无先生,是当代的大佛学家,他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
培养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这一位大师,于民国十二年,在
第四中山大学(现称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一次讲演,讲题是:「佛法非宗教,
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当时在中国引起相当的震撼。他举了很多例子为佛
法正名。这篇讲演由王恩洋居士整理印成小册,台湾也有流通,诸位仔细看看,
他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二、什么是佛教?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
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
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
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
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
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
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
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
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
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
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
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
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
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
」,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
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黎」。阿□黎的言
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
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
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
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
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
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
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
」;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
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
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
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
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三、现代的变体佛教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
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
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
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
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
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
、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
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
,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
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
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
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
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
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
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
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
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
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
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
吸引人、诱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
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
,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四、佛陀教育的目标
櫋?酢跛謦?酢酢?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佛在许多的经论中,常常讲到「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尊重所以不翻;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翻成
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正觉」。第
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是觉悟不圆满。像科学家、哲
学家、宗教家,对于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
称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镇、疑、慢,
还有是非、人我。换句话说,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
是贪、镇、疑、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
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
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
有成佛。「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由此可知,阿罗汉用的心跟
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一样的,差的是我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这
个心在佛法里面叫「识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我们用的心都是假的,都
是妄心。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要太认真,今天别人对你好,要知道是假的,
不是真的。面对虚情假意,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生烦恼了。再看世间人今天
说爱,明天就离婚了,这成什么话呢?可见这不是真的!菩萨用心是真的,真心
是永远不变的。佛用真心,菩萨也用真心;佛用的是「圆满的真心」,菩萨是「
分证的真心」。佛在经上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满月比喻佛的心。菩萨的心呢
?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上的月光,那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
一点也不假,只是不圆满而已!所以说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萨心,
他是真心,但没有圆满,我们称为「正等正觉」。阿罗汉与辟支佛用的心,好像
是水里的月亮,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都不是真的。从用心上看,菩萨的
心跟佛的心很相似、很接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纵然是初住菩萨,刚刚破
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是真心,绝对没有虚妄,这叫「正等正觉」
。修学得到正等正觉,这个学位称为「菩萨」。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
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任何人
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佛所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仙,诸位千
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总之,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
,这也是佛教教学的目标。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櫓恪酢趼薄酯?酢?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
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
,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
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
。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
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
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
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
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
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
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
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大
家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
的教育成果。
五、佛陀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櫋砵圆满
佛家的教学目的、方针我们知道了。再要说明的就是佛一生中所说的法。佛说什
么法?就是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来学生把它纪录下来,就是现在的经
典;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大乘佛法启蒙的经典就是地藏经┃┃初学入门一年
级的教科书。这层真实义在地藏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它不是用
言语说的,它用放光来表示。世尊在这个法会上,一开始就大放光明┃┃放无量
的光明。经文上记载有: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
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抔抔,一直到大赞叹光明云。这十句是表法的,不是只有
十种,而是代表无量无边。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从一到十,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
,这和无量寿经里讲「无量」的意思,完全相同;无量寿经上讲的「无量」,就
是地藏经上讲的「圆满」。圆满讲了十个,那么无量呢?只讲一个「寿」。诸位
要晓得,不单单是无量寿啊,是一切都无量!一切无量中寿命是第一!诸位试想
:你有无量的田园、无量的金银财宝,如果没有寿命,谁去享受呢?所以净宗用
一个字┃┃寿┃┃来代表一切无量,而地藏经里就用十种光明云来代表。一即是
多,多即是一,无尽的宇宙人生都给我们说明了。
佛到底依据什么给我们讲经说法?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一就是「大圆
满光明云」。密宗讲的「大圆满」就是显宗讲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大
圆满。真心、第一义谛,都是显示大圆满的意思;下面接著举出九种都是说明「
大圆满」。给你讲「慈悲」,慈悲是圆满的。给你讲「智慧」,智慧是圆满的。
样样圆满、事事圆满,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这才叫大圆满。大圆满就是我们自
己的真如本性。佛是从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生
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四
十九年所说,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这个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确不一
样,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我们说大圆满法。
世间人每天辛苦、努力的工作,为的是什么?什么力量在推动,使他们勤苦工作
,早出晚归?我想大家都能够答出,是「名、利」。「利」比「名」还重,假如
今天一点好处都没有,一分钱都得不到,他肯不肯去做工呢?自然就懈怠了,提
不起劲,不肯工作了。所以,社会运作的动力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
。佛菩萨既不爱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法界比我们还要辛苦,比我们还努力,在
那里认真教学,这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呢?这个力量就是第二句讲的,「大慈悲光
明云」。诸位想一想,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孩子┃┃特别是婴儿┃┃照顾得无微不
至,她为的是什么呢?她是为名?还是为利?她什么都不是,那是出自于内心的
爱护,这个爱心就叫「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种慈爱是平等
的、是没有什么条件的,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力量永恒的在推动著诸佛菩萨,无
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在「大圆满光明云」之后就说出
「大慈悲光明云」。我们学佛的人,自己修行,也劝导别人修行,这就是弘法利
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什么力量?也是慈悲的动力,这才是
真正的佛法。假如是为「名」去讲经,打自己的知名度;或为「利」┃┃讲一部
经要收多少钱,那就大错特错,完全不是佛法,根本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
佛法自行、化他没有任何条件;佛法流通,亦复如是。再看现代印的经书,往往
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生意买卖,不是利生流通。人家送我佛书,
我看看版权页,如果有这八个字,我就不看了。问我为什么不看?真善知识,为
利益众生,必定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心量大,报恩慈济心切,心行相应的,其
言语文字才可做后学参考。心量窄小的,名利没放下的人,怎么能写出好东西!
怎么能说出大圆满!那何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错误的。所以
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两大原则。后来佛家
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与正说恰好相反。原因在那里?如果失
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著就讲「智慧大圆
满」,大圆满的智慧流出大圆满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手
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这样才能够帮助无尽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
乐。第四句讲「大般若光明云」┃┃圆满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别在
那里?大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般若」
;「无所不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或者我
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两个名词,我们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能够说明宇宙
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
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万有现象,称为「后得
智」。诸位要知道:「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自己对于整个
宇宙的大圆满,你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说得出来呢。修行人证得的是般若波罗
蜜。像中国的禅宗不是单讲六度里的第五度┃┃禅定波罗蜜,而是讲「般若波罗
蜜」。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就叫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
禅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禅定。
般若、智慧;一个是讲智慧之体,一个是讲智慧之作用。一个是「无知」,一个
是「无所不知」。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无知的般若才能够断烦恼、破无明。无
明、烦恼破尽了,就证得自性的大圆满,恢复自性本有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无
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云,它含有这么深的意义。这两种智慧(
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学目的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
的智慧」。
智慧是从那里来的呢?是我们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现在没有了,到那
里去了呢?佛跟我们说是我们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觉悟,智慧就恢
复了。那么要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佛教给
我们一个方法┃┃禅定,在地藏经上称为「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
翻作「正受」,就是禅定的意思。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行为,实在
太多了,那能说得尽呢!所以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身体所
造作的身业行为。二、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
行为无论有多少,总不出这三个范围,所以叫「三业行为」。思想错误了、见解
错误了、说话错了、动作做错了,这叫错误的行为;把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才是
修行。三业行为的修正,是要以心为主,禅宗讲:「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
根本呢?「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
就是想学也学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从心地修起。三昧就是「心定」。
佛法讲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这许多方法
、门道都是修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禅宗才修定,其实那个宗派不修定?只是不
叫禅定就是了。净土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就是禅;
密宗里面「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门里用的名称虽
然不一样,实际上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
」,那一种方法我用得很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我就用那个方法。佛法修
学最要紧的,就是「一门深入」,不要搞很多法门,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
不容易成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戒、定、
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的,这是自性本
定,称为「大三昧光明云」。
十种光明云,前面一半是讲原理,后面一半是讲原则。原理就是佛说法根据的原
理,我们说出来了,后面讲原则。第一、是「大吉祥光明云」。吉祥是什么意思
?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
,那就不吉祥了。这是吉祥的一般定义。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尽虚空扤法
界,无论是理论,无论是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
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你要是生到华藏世界,□卢遮
那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你应当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在这个地方佛应机说
法,这就是最吉祥。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
不能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浅的,讲得太深,他
听不懂,这是枉然,这就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讲得太浅,他听起来没味道
,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
白听,真正得到真实利益,这是最吉祥,这是大吉祥,是圆满的吉祥。
其次讲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机契理,要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大众,
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
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这些东西给我们,而要我们学佛,我们就
会掉头而去。为什么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说来生来世得大福报,这太渺茫了
!什么时候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们自会相信将来有
更大的福报,这才讲得通啊!好像开花、结果一样,现在花开得美好,我们才会
相信将来果实一定结得好;若是现在花都不开,说将来会结好果实,我们当然不
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后,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样才能够得到?「福德」是
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佛教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实的。你看诸佛成佛之后,他
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一个人会说
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来的,别人
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所谓「因戒
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属于功德。这是佛法真正要教给我们的┃
┃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要依靠一个标
准┃┃这个标准就是「大归依」。大归依不是平常讲的归依佛、法、僧三宝;大
归依是归依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最后是「赞叹」,赞叹实在讲就
是教化众生。赞叹自性圆满的功德,赞叹自性无量的功德。佛教教我们什么?就
是教我们要证得圆满的自性。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
是大圆满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学,皆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
以上所说的,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文开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无量无边的
意趣,这里略说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笼
统念过,不晓得这里面的密意。不仅是地藏经依此而说,佛所说无量无尽的经论
,没有一部不是从「大圆满」流露而宣说出来。所以前五句是大圆满的自性,后
五句是自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圆满的作用。这是佛陀教学的依据。像这样的经文
,在大乘经典里,佛时常说,有时候用言语说;有时候用放光来表示。我们不可
以不知道。知道这些,读经就会很有味道了。
櫓?乘圆满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
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
的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
。我们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般
若,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说一切经论,没有一样不是无量
的。不但一切经皆是大圆满,甚至于每一部经,字字都是大圆满。诸位什么时候
能看出这个,那才知道其味无穷啊!「地藏经」主要是给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
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
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
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
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
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
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
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那来的观音!好像盖楼房
一样,没有第一层楼那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
、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
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
」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
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
?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
圆成佛道。为什么呢?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
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
圆满的佛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
大愿大行。

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櫋砊福
佛说法是非常活泼的,是因人施教没有定法的。佛的教法,无论他怎么说法,都
离不开大圆满。换句话说,全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法门是真正的平等
。就如同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一个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们以本
师释迦牟尼佛为主,一切诸佛就是伴;以□卢遮那佛为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
以双手合十礼为主,□卢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
伴圆融。佛如是,菩萨也不例外。假如我们学佛,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诸佛都
是伴;以地藏菩萨为本尊,观音菩萨就是伴。佛的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以无量寿
经为主,一切经都是伴;以金刚经为主,无量寿经是伴,华严、法华都是伴。这
才看到它真正平等,真正的自在无碍,然后我们才能谈教学的纲领。在佛门中,
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是第一。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显示其他
法门就是第二,这点,诸位一定要弄清楚,才不致于犯过失。犯什么过失呢?┃
┃自赞毁他。这就犯了大戒,是错误的。在修学纲领上,像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中说,韦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大的变故,对于人间疾苦,才真正体会到,这才要
求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太苦了,实在没意思,有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
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
把十方诸佛的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她实在也不
负释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且告诉她,这
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使我们明了三世一切诸
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修行证果,都要依此三福为基础。这好像我们盖
楼房一样,无论盖多高、盖什么样式,地基都是一样的。「净业三福」就是佛法
共同的基础,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
的。
攌人天福
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
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
进行者。」共十一句。我们在经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么叫
「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具足这三种净业。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
大乘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其标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经,那只具备前
两条就够了。如果是人道、天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条就够
了。今天我们讲「地藏经」是大乘佛法,「无量寿经」也是大乘佛法,所称的善
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
善女人。我们读经,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吗?
佛说法,无论是讲基本的修学方法,还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与大圆
满相应。也就是说都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法法皆是大圆满。这三福十一句
,也是字字圆满。我们看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我们
要体会这个字的意义。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就是告诉我们,上一
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沟,这
不是孝道;「孝」是没有代沟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
来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竖穷三际,横扤十方」
。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扤法界,就是一个「孝」字。
但是,什么人能够把孝道做得圆圆满满的呢?只有诸佛如来。如果不成佛,孝字
怎么做也做不到大圆满。「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
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扤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
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不过去的;这
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
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菩萨、中国古圣先
贤教导我们的就是「孝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
」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
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国人敬祖
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
。为什么要纪念呢?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了。因为他跟我
们是一体的、没有分隔的,一心真诚的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
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呢。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
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
、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
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
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所以孝道确实是性德的究竟圆满,佛教导我
们从这个地方学起。尊敬老师,佛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三千年前创始的老师,我
们连这位老师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那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样的道
理,我们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
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远
、广博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
敬┃┃孝亲尊师。
佛法在地藏经上大圆满之后,接著就讲「慈悲」,三福孝亲尊师之后接著是「慈
悲」。从这里我们就晓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孝敬扩大
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读地藏经,要不把地藏经
参透,你对于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没法理解。真正参透了才晓得,一切恶业中杀
业最重。为什么呢?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
不贪生怕死。虽然杀生是冤冤相报,但是,当他受果报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我
前世杀他,今天我应该被他杀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应该供养他。
如果能这样想,业债偿清那就没事了。假如他不是这么想,怀恨在心,你杀我,
我来生一定还要杀你,这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且仇恨必定愈积愈深,这才是真
正最可怕的。所以讲「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无限的深广,佛特别提出这一件
事来。换一句话说,杀生就是不敬老师、不孝父母。因为老师┃┃佛┃┃教给我
们五条根本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
不敬老师。不敬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
的教训去奉行。今天不听老师的话,去杀害众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丧
失了,这个意义很深很深的,大家要细细去体会。
最后面一句是「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能够修这
十种善业,决定不堕三恶道。上品的十善业能够生天,如果再加上禅定、四无量
心┃┃慈、悲、喜、舍,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无色界天。「十善
」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
是对在家同修们说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淫欲,要把贪爱断得乾净。如果
淫心没有断,无论修何法门,工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
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禅,得禅定的人,即使得
初禅┃┃世间禅,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决定不起作用;财、色、名、食、睡
,这五欲的念头也都不会生起,虽然没有断根,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这些妄
念,不使它生起来。如此,才有资格生初禅天以上。晓得这个事实,就知道参禅
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动
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的
人很多,得禅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生色界天的人
就不多了。偷盗是不与取。譬如说有人投机取巧想漏一点税,「漏税」是偷盗,
是偷国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一个人的,将来只还一个人的债。偷国家的,
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老百姓纳税,人人都是债主。美国有两亿人口,两亿人都是
债主!这还得了,还不清哪!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敢投
机取巧。所以说,不犯盗戒、不犯淫戒、不犯杀戒,这叫做身业清净。
口业有四。口是指言语,有四种善法。第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也就
是不诚实。第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在甲面前说:「乙说你的不是。」
在乙面前说:「甲说你不是。」这是斗乱二头,挑拨是非,无论是有意无意都犯
两舌。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在无意当中挑拨是非,所以有的时候传话,愈传
愈讹,把意思传达错误了。本来人家没有这个意思,他在传话中,任意添加增减
语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颠倒了,这是很大的过失。小者使两个人失和,大
者使两国交战,这种过失很重,决定不能够疏忽。第三、恶口。恶口就是说话没
有分寸、没有礼貌、很粗鲁,使人听了之后很难受。第四、绮语。绮语是花言巧
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像现在社会上许多电影、歌舞、音乐,听起
来很好听,看起来也不恶,想想这些在教人什么?都是教人造杀、盗、淫、妄,
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于绮语。口要离这四种恶业,口业就清净了。
第三是意业,就是指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归纳为三大类:不贪、不镇、不疑。
「贪」是贪爱,包括吝啬,所以常讲悭贪。欲望没有满足,莫不拚命在希求,希
望得到满足,这是贪心。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这叫吝啬
,是谓悭吝,这是修学最大的障碍。佛教导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贪的障
碍。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贪了,这是很难得;可是他
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要断
贪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对象啊!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还是
在,这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
罪障的根源。其次镇恚。为什么会镇恚呢?贪不到就生镇恚。如果贪得到,就不
起镇恚心了。镇恚是很大的烦恼,这「贪、镇、疑」称为三毒烦恼。「悭贪」是
饿鬼的业因。人死了为什么会变饿鬼?贪心没断。为什么会堕地狱?镇恚没断。
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疑。什么叫愚疑?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
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
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疑」,不论他是有意无意。这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
的障碍。佛法的修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
离贪镇疑,断灭贪镇疑,真心自然显露,这就是从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善业。我们都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
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讲的善
男子、善女人,因为那个标准比这个还高,可见最低的标准我们已经不容易做到
。台湾这些年来,政府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没有具足这些条件
呢?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说了。选出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守佛
法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不能不认真修学。
攍二乘福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
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
,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什么小乘
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
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
近大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
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使小乘
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
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这是空中楼阁
┃┃怎么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这个基
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归戒。三归戒
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愿意一生依
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修行。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
原则,从此修行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叫「传授
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大家都懂,不会
错解意义。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
。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
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唯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
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
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
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
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
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
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
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
三归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
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
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
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了。
先说「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
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
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
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归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
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
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就
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
,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还
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归依是有名
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归依自性觉。
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
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
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
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归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
不是跟著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著我们的鼻子走,佛
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
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
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镇恚心,被镇恚
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
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
这才是「归依僧」。
三归依总结起来说,「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
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
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
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
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
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
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那就没
觉悟!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清净呢?因此,这
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譬如这个佛堂有三个门,
你只需从一门进来,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
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
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
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
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
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当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功效、成果则完
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
我们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
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你看六
祖在坛经里说,他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这个觉门是走
不通的,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
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
净」门,净密两宗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实在
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这两宗之
中,特别是专念双手合十礼的净土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
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作为修
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归依处。否则的话,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
归依,其实从那里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了。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找
不到一个依靠,三归仍然是落空。我们到那里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归依定
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譬如华严
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华严经」;「僧」,就是
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
,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归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
佛为主,我们就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
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就
是双手合十礼,双手合十礼就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
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
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自从开始归
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专念双手合十礼。就这一句佛号,「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假」是借其他法门来帮助,修净业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门,从
初发心到成佛,就是专念双手合十礼。那要怎样念呢?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净念」,是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个心是清净的,一
定要用清净心来念。「相继」,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
间断」,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念
佛决定成功。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他说:「净宗初祖,大势至
菩萨。」我初读时,为之惊觉,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等理解后,我非常赞叹
、非常喜欢!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扤法界,第一个专修念佛法
门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们再回头来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
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则华严经里普贤菩
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集合
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
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国初祖,慧远大师;娑婆初祖,普贤菩
萨;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
我到美国弘法,李炳南老师特别嘱咐,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
了一个小佛堂,老人为我题匾额「华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讲
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从大陆请来的西方三圣只
有四尺高,供养在佛堂中显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于是常常在想,
墙壁上最好能够有大张彩画佛像,画的佛像一定要画美国人的面孔,象徵佛法传
到美国。这一次来美国前一天,有人送来一卷佛像给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基金会的简丰文居士代我收的。送来的时候嘱咐:这
一卷佛像请带到达拉斯佛堂供养。我打开来一看,是油画的西方三圣像。真不可
思议!双手合十礼是印度人的面相,观音菩萨画的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画的是美
国人像,真的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初祖到美国,代表
净土宗真的传到美国了。「净宗学会」于是在美国成立。「净宗学会」是夏莲居
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陆上没有组成,也没有建立,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达拉
斯建的,所以大势至菩萨现美国人像,我欢喜无量!这是净宗的三宝,是我们真
实的归依处。要学双手合十礼,要学无量寿经,要学观音、势至。他们就是我们修
行的榜样,修行的标准,这叫真正的归依。此外,还要说明的就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它虽然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但是它
的作用是象徵三宝住世,能提醒我们回头依靠。因此学佛的人,家里供养佛像,
常常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归依自性佛┃┃处世待人接物,定要觉而不迷。如果
没有人提醒,就会忘掉,又迷惑颠倒啦!佛像提醒归依的作用很大。我们供养佛
像的功德,他的好处就在此。经书要天天念,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我们念无量
寿经,不是念给双手合十礼听,是接受双手合十礼的教训,他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存
心,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
使我们日常实际的生活写出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写照
,如此归依法才落实,这是「法宝」。「僧宝」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无论持
戒、犯戒,就会提醒自己六根清净,净而不染,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这是住
持三宝对于我们的功德利益。须知,归依不是归依某一位法师,法师只是僧团里
的一个代表,他把三归的意义、修学的纲要传授给我们,使我们知道从今天起就
要依觉、正、净来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圆满的智慧,也就是圆满的自
性。佛法之所修,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什么方法
修呢?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
论用什么方法,不论用什么手段,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
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虽然很多,目标却相同。这就是殊途同归,法门平
等,无有高下。我们修净土绝不可毁谤禅、密诸宗。为什么呢?他走的门路与我
不同,目标则一致。好比我们坐车到此地来,他走路来此地,我们不能说他错,
因为条条道路皆通达至此,他可以自由选择。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学来问我
:「佛法这么多法门,我们都迷惑了,应该修那个好呢?」正好当时地上有个球
,我指著球说:「佛教就像这个球一样,你看球面上无量的点,就好像法门无量
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点第
三点。古人说:『就路回家,何必绕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
心,心性明白了,全体都得到了。所以无论那一个法门,秘诀就是「专」。只要
专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开慧、能证得大圆满的自性,使自性完全开显出来
,所以住持三宝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贡献。出家人是僧宝,我们对
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应尊敬。好的出家人,我们亲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们
敬而远之。「远」就是不要跟他学,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为、形相给自己启
示、警惕,这才是真正归依三宝。所以「归依三宝」绝不是归依一个人。如果说
归依一个人,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呢?将来你的前途是堕阿鼻地狱。怎么说堕
阿鼻地狱?因为僧团是团结的,尽虚空扤法界,是一个僧团,虽然分布到尽法界
,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个世间的僧团好像是支部、分部。我们若是认定归依
某一法师,则这个法师是我师父,那个法师不是我师父,这就是「制造党派,分
化团体」,这个罪过就是「破和合僧」。戒经中说,破和合僧的罪是堕阿鼻地狱
,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菩萨阿罗汉、破和合僧。
如此说来,你不归依还好,还不造这个罪业,这一归依就破和合僧,这就不得了
。还有要知道,归依只有一次,不是见到甲法师就求受三归依,乙法师来又去受
三归依,归依好多法师,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么多法师保护我了。其实泥菩萨过
河,自身难保,谁也保不了你。只有归依自性三宝,那才叫真正诸佛护念,善神
护佑。所以这观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确,千万不能错。在我传授三归的时候,若
是已经归依过而没弄清楚,今天听讲明白了,从心里回头,依自性觉、正、净,
就是真正归依。至于仪式不必另外举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
受持,便是真正把三归依传授给你了。「受持三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一课,是
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严肃。若是真正接受了,学佛就从当下开始。
接受三归之后要保持,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也就是说时时处处要忆念觉、
正、净,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修行方法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
。但是觉、正、净三门,明心见性的三门,我们任修一门,修成了,则三法门都
得到了。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
念佛就是从净门入。换句话说,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
心,心净则土净,由生净土见弥陀而圆成佛果。
「具足众戒」,「众」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
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
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
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
「三归戒(三归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
北,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
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离开这一张票。三归五
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归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
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
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
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
,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
醉之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
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
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
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
?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
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
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
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
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
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
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
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
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
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
、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
在讲经的法师很多,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
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
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
、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
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
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
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著我去呢?他说:「跟
我去,跟我去。」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
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
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
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
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不是破
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主
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里更受感动。假如是
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
请,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
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
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以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
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
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
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
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
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
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
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
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
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
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
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
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
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
不犯。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
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
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
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
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
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
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著也不一
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
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
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
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
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
,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那些戒
条?要守那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
。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
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
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
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
┃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
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
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
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
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
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
,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
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
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
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
┃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
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
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
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
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
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
,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
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
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攎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
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
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归、众戒、菩提心」,是佛教
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
!「菩提」是梵语,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真实不迷之心。
觉悟什么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
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钟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
定了,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与行苦
。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
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
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总有生
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什么叫行
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啊!」这就是行苦。一年
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苦。这三类苦,三界
都有,那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自然会想离
苦得乐。怎么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么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
方法真正修行,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另有,佛给我们讲的「
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
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
,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
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这是大菩
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
乘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
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
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
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
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若是自度不了,那里还有能力
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第一次
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
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
誓愿后头两愿,前面两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由此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
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
到。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
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
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没有德行
、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
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
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
学次序。
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
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
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
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
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
。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著我从头
学起。」这三个条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
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
他为师。那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
、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
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
了,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的受
用,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
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十方参学。
参学是什么?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
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
不会被人牵著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
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
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
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
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良师难遇!好老师到那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
。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
那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
得,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
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
。」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
时候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
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
两个人。」所以他就叫我学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
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
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
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书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
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
,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以后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
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写中国第一部史书「史
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
修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
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
,专攻史记,学史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
□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
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他就完全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
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
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了,这也是有了「师承
」。
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不要跟我学,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师教
我学印光法师,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双手合十礼、无量寿经」。
双手合十礼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学成功就是成佛了。诸
位必须要知道,学习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
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精一门,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学经论,那时眼睛放光
,经义自然明了,假如不开智慧,还用意识虚妄分别,这样学佛即使学三百年,
不要说经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再来
看古人的注解,就晓得他的境界,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年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
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
历,介绍给青年学生,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
,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厅里面去喝茶,告诉我:他
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谛闲法师也是给他这三条。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三
条,是中国祖师,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不是某一个人的啊,这才知道真
正的「师承」。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叫你遵守这三个条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
来,耳朵堵起来,烦恼都进不去┃┃「烦恼无尽誓愿断」。真正断了之后,烦恼
轻、智慧长;然后放你出去参学!那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广学、博
闻是在第二个阶段,绝对不是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
。你们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
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
如在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
对的、有道理的。我们看古大德,在高僧传、居士传里,常见学人跟一个老师,
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开悟,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修
学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这个秘诀,不遵循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
了。你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双手合十礼」做老师,「无量寿经」就是
课本。死心塌地念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
是「定慧等学」。除此一经,别的经都不可以看,就看这一本。五年之后,再看
别的经,体会就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所以样样
都通达了。
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
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开启圆满
智慧,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都明了。他是这样的教。从那里学起呢?
从一门深入学起,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因任选「一部经典」都可以,
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决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经。什么叫通呢
?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这才叫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
一看就通达了。这有个比喻,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
然后再精、再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它有极限的
,到达顶点,就终止了。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
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他是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
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未来
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法突破,没有办法再扩展,
也没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明白
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教学法的高明,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
之士所能够明了的。开头好像是没有什么,后来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议。世学开头
好像是广学多闻,到后来往往触处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结果自
然不相同。
四弘誓愿是佛指示给我们修学的程序、修学的过程。依照这个过程来修学,没有
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
┃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就叫做「成佛道」。佛
在华严经里,尤其是华严末后的一段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称为「四十华严」(
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作为佛法修学的榜样,他不但讲理论方法,还做
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
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完成断烦恼,也就是完成戒、
定、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会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文殊
菩萨把他放出去参学,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
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
在家的,行行色色,统统都可以接触,统统都可以去学习,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
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
教导他修学,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双手合十礼。一见双手合十礼,他的无上佛道
就圆满成就了。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一定要到
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双手合十礼。不见双手合十礼,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无上
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华严会是了不起的□卢遮那佛
的法会!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
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往年我讲华严经,看到这事实,异
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实在没有必要啊!
想来想去,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那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
不是为了这一桩事,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然后仔细观察,果然是为了这
个,善财也是为了这个。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
的佛果),那就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
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四十华严,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这个路应该怎么走
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后,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才真正不迷、
真正不颠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对这一句经文,一直是大惑不解
。为什么有此疑惑呢?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我不会疑惑,是讲得通的。这第
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大菩萨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晓得: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怎么会连菩萨都不晓得呢?还在劝菩萨要「深
信因果」!怎么想也想不通。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佛
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这才明白,华严会上登地
的菩萨,一直到十地,到等觉,这十一位次(最高级的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
?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一因
果,实在讲,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他不相信。所以
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贤、善财,发愿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才把这一句搞通了
,可见得来实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不能一天不见佛,不能一天不
读经。须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经是佛讲的,佛怎会要你念给他听呢?我们读经
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就是双手合十礼在面前教导我们,他所讲的道
理,使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或是行菩萨
道时,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换句话说,经里的一
切教训,我们都要确实做到,读经就有真实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
晚二课。早晚课怎样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早课是听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我
今天一天,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的教导,这是早课。晚课是
反省、是检点,展开经典认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训诲,有没有牢记?有没有做到
?如果没有做到,要认真忏悔,改过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这就是早晚
课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给他听听,自己起心
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他并没有知觉,你早
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还情有可原;
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骗他,一天还骗两次,还说有功德!唉!造罪不
晓得有多重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一点内容
都没有,这怎么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净土宗的人,在过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弥
陀经,三遍往生咒,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
念太多的经论,太多就杂了,就乱修了,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
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
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
。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在介绍大家
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么深,弥陀经不要看他文字很浅显,
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都很明显
、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台
湾的道场、美国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
什么?这是净宗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双手合十礼发同样的愿。弥陀
发什么愿,我也发什么愿;希望我的心同双手合十礼的心,我的愿同双手合十礼的愿
。与双手合十礼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
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里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
、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要牢记遵守,此六
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双手合十礼的行、解一样。如是心一
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双手合十礼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
呢!若是天天念双手合十礼,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双手合十礼不一
样,都违背了,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
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心愿跟双手合十礼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
,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
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
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只是唱诵而已。像两、三
岁小孩唱歌,虽也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佛菩
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佛门经论非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
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
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没有多
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
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
」。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学,每一部
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一
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
、禅宗集等,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那里会有障碍
呢。这个好处利益,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
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会了,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学生若不
能举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
,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
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就听教义。「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
。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入教理,其次是教义,
这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从「戒、定、
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
来,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
法门不错,那经典殊胜;都要能忍著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
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
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修学成功的秘诀。
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
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要
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
是这样的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行者都做到了,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
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经
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
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
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足。所以
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
不合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櫓ダ闙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
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
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
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
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
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
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
,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
」,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
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
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
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
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
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
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
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
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
」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
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
。」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
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著「太和殿」,
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
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
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
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
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
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
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
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
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
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
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
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那个
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
「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那里能成就呢
?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
」,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
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
「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
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
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
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
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
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依一部经
,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益大师的
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
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
,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注解,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
;有人念佛「南无双手合十礼」,念得很慢。有人念双手合十礼!双手合十礼!阿弥陀
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
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
,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代
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
面,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
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
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
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
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
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
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
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希夫人感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
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
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
。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
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
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扤介绍,你欢喜那个法门就学那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
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
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
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
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
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
,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
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
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
家讨论,最后议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
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
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级。所以佛教的
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
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
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
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
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
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
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
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
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
,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
?睡通□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
,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
(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一个人一个□位,每个□盖叠得整整齐齐的
,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
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
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
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
,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
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
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
「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
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无诤」。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人与
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么会生病呢?喜欢吃
东西、吃得不乾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
,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
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
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
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
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场
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
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他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
轻松。三天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
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
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
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
。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从没有
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金
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
。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
年来,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
。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覆。你心
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著你的眼睛,看到你心
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
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
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
平时就要学,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
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那
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
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
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
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
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
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
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
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
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都有真
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
,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
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
的,并不是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
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嶭;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
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
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
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
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
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
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
么身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
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
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
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
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
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为
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
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
,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
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
水,基层员工照发。你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
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
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
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
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
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
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
的对象。我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
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
:「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
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
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
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櫒覶学/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
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
所不包,绝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
书。诸位要知道,佛经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
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
,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国之
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
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国、外国各
类人材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
编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
用译场的主持人(好像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
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
。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了,残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
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
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所以佛法传入西藏比
中国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因此,西藏
的佛法是由中国和印度传入的。
佛无论在那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
们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
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
到底在那里呢?第一、造恶┃┃造十恶
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
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
疑。造恶、散乱、愚疑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
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
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
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
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那有不出毛病的道理
!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
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
清朝康乾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
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
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
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
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
说他怎能不快乐呢!
欀斜觥?
攌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
怎样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
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
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
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
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
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
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
,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
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
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晓
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
。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
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乒??褚虻枚?
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那里来
?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
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
,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
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
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
。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
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
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敗鮙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
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
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著捐一点钱
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那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
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
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
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在布施、供
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
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
,要我天天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
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慧的实益。
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
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
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
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
;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
为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
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
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
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
,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
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
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反之
,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
,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
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
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
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著讲,底下的人坐著听;坐著听的人累
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
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那
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
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
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心地
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
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
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
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
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
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
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
觉,一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
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没法子想像!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
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
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
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为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
,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
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
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
是六道卜颉R陨喜撇际??皇锹跃偌父隼?铀得鳎?钗蛔约阂?喽嗳ヌ寤幔??
多去思惟,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
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
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
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
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
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里
?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
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
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
,是由两种执著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
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
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著而已。因为执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
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
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敗鮧布施
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范围
也非常广泛。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
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
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甲烧得一
手好菜,乙不会,但很想学,甲就尽心尽力的教导乙,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
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对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
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劳的传授,
都属于法布施。要是有代价、收学费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
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这算不算法布施呢?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
心。如果教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
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师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
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沈、灰
心了,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
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
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独佛
法布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
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唯独大乘菩萨法里
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
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的录音带、录影带;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
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著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了。
这是什么?是商人在卖书啊!法施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没有了,那只是世间商人开
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讲经的,
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了,这都不是布
施。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
是大众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
一个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敗鮈畏施
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
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
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
,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
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
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
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说到这
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
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
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
、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兼俱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
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
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才得
这么大的福报!
佛诖蟪司?希?3=痰嘉颐牵?腥?欢ㄒ?薏际┎?廾邸2?廾凼恰妇烤乖猜?
」的意思。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
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
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
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呢?各位,你
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没有
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
满、得大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
练习慢慢的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
性的清净光明。
攍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
,一定要循著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
,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父子
、夫妇、兄弟,这是伦常,他有长幼,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
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
、调温度抔抔,不按这个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锅也有先后,
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想在佛法
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
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了佛
,才有能力广度众生,才能够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
,光说,做不到,便成空愿。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
须知,菩萨虽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
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
能够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这个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就能够精进不懈
。现在人,虽然是天天念四弘誓愿,愿心,没有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还有是
非心、人我心、好恶心。所以他有分别,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
,我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加注解┃┃某些人我不
度。如此,便不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因为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
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叫发心住。这种心就叫菩提
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们「慈悲为本
,方便为门」。就是教我们如何过日子,怎样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
方法,并且做到恰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重重无尽啊!所以这
两句话不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扤用上。如这一段给大家介绍的六
度,是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
啦。只要能够善于运用,那有不自在的!那有不快乐的道理呢?这是持戒波罗蜜

攎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当年翻
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著:「士(读书人
)可杀不可辱。」谈到忍,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
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
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翻的,它原来的字义只是「忍耐
」,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
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
。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够忍耐四年,就毕不了业。
到这个地方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够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听得圆
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
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
经上给我们讲菩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其他讲得很少。换句话
,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俗话常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
难多少倍!原因在那里呢?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
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
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呢!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耐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
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能忍,心清净
,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第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
寒暑的变化,能够忍;饥饿、乾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够忍耐。第
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没有得力之前,
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这个阶段过去之后?秃芾至恕N?裁茨兀恳蛭??
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绕圈子的时候,那
是很苦啊!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
了,一切阻拦都没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开头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
。到底那宗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运
的人,走一段小路马上就接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
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
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
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到他真正肯接受了,再给他启
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点醒你呢?点了,是你不接受!告
诉你这个方法,你心想:唉!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门比这个殊胜啊。你
还跟佛菩萨抬贡、争论。如此佛菩萨只好不来了。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
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
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攏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
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
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
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
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
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
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
。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
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
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
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
,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
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
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
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
,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
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
「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
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
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
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
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于
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
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著小时候在一起啊,这份感情抔抔。老和尚
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他说:「这没
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
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
三天你受不了。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
给住下来。」老法师在附近,找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
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
、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双手合十礼」。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
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有好处。
」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
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
不杂,这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
,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想:「师
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
他烧饭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有没有
人请吃饭?那是个破庙,庙门都不关的,到庙里,喊师父,没人应,就再去找一
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著窗户,手拿著念珠。叫喊,他不回应;走到他
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这个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
来没有看见人死是站著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一瞧,也不晓得
怎么办,就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法师。那个时候没有车,请巳ケㄐ牛?呷ピ?
走回来,需三天。你看他,站著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
诸位要知道,三年能成功,精进啦!谛老看到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
家啦,你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
你啊!」一句双手合十礼,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三年成功,了脱生死
,这样殊胜的成就到那里去找啊?一句双手合十礼,就叫专精,不夹杂、不间断,
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无论是念佛、参
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这一个原则。就教而言,如果一个人发心,
自己修学也能够帮助别人。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啦。
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如果有人专讲阿弥陀经,能够讲
上十年,这个人就是双手合十礼。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如
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啊!民国五
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经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
一部经,我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
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
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
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
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双手合十礼来跟
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这样佛法才能真
正普扤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
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样样都通,还是专弘一样。这种
作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那一尊佛、那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
可是他还是标榜一样。这个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做「精进」;精进的
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攐禅定和般若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
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须要禅定才能得到。出
世间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
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
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里呢?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
,止观也是禅定。密教里面修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由此可知,每一个宗派
、法门,所用的名词虽然不一样,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禅定」
统统都包括了。连我们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这小小定是什么呢
?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这一生当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
个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这就是「定」。如科学家,从事研究
一样东西,他不被别的事物影响,他就会成功;他就得佛家讲的「三昧」┃┃科
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乱,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
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忍辱是个基础,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进
,精进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枢纽。「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
们下了一个定义,明了这个定义,才知道修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
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还有无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
是由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
解释:「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金刚
经上有两句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要用什么态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即是不著相!内里头不要动
心,不要起心动念,就是「定」。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修
禅定的鬻香长者,是到那里去找他呢?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也不在道场修定
。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
最热闹的市场,像美国大的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那是为什么?修禅定啊。他
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看他在逛MALL,实际上他是修禅
定,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我们遇到高级的禅者,我们都会瞧不起他。那个
地方热闹他就往那儿去,殊不知,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
腿面壁几个钟头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就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
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是行、住
、坐、卧都在定中。
为什么「禅定」这么重要?为什么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内要不动心」?因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呢?如果诸位念过唯
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佛将一切法,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
类,八个是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
色法(物质),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适敲位门萦埃?颐瞧鹦亩?睢?
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叫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
念,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来一模一样。那时
候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
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
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著,尽心尽
力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帮助别人呢?这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尽虚空、扤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一个体
;既是同体,帮助还要谈什么条件呢!就如我们这个身体右手养了,左手来抓一
抓,还要谈条件吗?不需要了!为什么呢?同一体嘛。今天我们迷失了自性,不
知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这里分自分他、迷惑颠倒
、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
打破,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这个慈悲心、爱心是
从「无缘慈,同体悲」发出来的,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
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
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这是「般若」,佛教我们这
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受了
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不能把这六条应用在日
常生活里面,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啦!
櫮蘍愿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全部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叫学佛,才是学菩萨
,才有一点像菩萨。菩萨修行,单单修六度还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净土。念佛
,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是达不到。换句
话说,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再往上提升一层,那是什么法门呢?是华严经上普
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成佛的法门,是理一心不乱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所以这是最后修学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罗蜜没有修成功的话,这
十大愿王实在讲连边都沾不上。
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一样,所以他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
满。第一、「礼敬诸佛」。诸佛指的是什么呢?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情与
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诸佛。「情」是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一切动物。「无
情」是植物、矿物。所以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们对佛的那种恭敬心,转而
对一切众生,这就是普贤心,跟一般菩萨的心不一样。学佛的人对佛很恭敬、很
虔诚,其实这个恭敬、虔诚,还不是真的。为什么呢?诸位想想,你在听经时,
如果遇到一个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听经就变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
可见得,这种虔诚、恭敬还是不真纯,要是真正至诚恭敬,听经闻法便是人生第
一大事。但就事实而言,假如有一个人在你听闻佛法的时候告诉你:「现在有一
笔生意,马上可以赚一百万美金。」保险你掉头就走,再也不回来听经了。可见
得,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虔诚,是禁不起考验的。一面对考验,才晓得这个恭
敬心、虔诚心,一文不值!一点都不真实。普贤行的恭敬是真实的,对一切众生
跟对佛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得罪一个众生就是得罪佛
啊,就是对佛不敬啊。对人要敬,那对桌椅板凳呢?它也是众生哪!这个「众生
」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那对它怎么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对它顶礼三拜呢?
这样学法就变成佛呆子了。对物,你把它摆得整齐,把它保养得乾乾净净的,这
是对它的礼敬。书本,摆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是对书本的恭敬。所以,做
事情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这是对事的恭敬。
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贤菩萨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萨行扩大、
圆满了,就叫做普贤行。因此,普贤行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第二、「称赞如来」。第一礼敬诸佛,为什么第二句讲「称赞如来」,他不叫「
称赞诸佛」呢?这里用意很深!「礼敬诸佛」是从形像上说的。从相上来讲,一
律要「恭敬」。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恶、不分邪正;正法
恭敬、邪法也恭敬,没有不恭敬的。「称赞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里就有差别
了,善的,我们称赞他;不是善的,我们不称赞他┃┃恭敬而不称赞┃┃差别就
在这里。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就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
、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
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
代表镇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
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女,善财也
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镇、疑(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
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如果不是善ā⒉皇?
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于其他一般
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也要赞叹。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帮
助人生天,当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总比在三恶道强得多吧!所以我们也
赞叹他。如果是叫人造罪业堕三途的邪教,我们绝对不赞叹。所以这十愿的第二
愿跟第一愿,就有这么大的差别,但是二者的心地绝对是清净圆满。
第三、「广修供养」。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是无比的广大。在大乘佛法里,
就是圆满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萨,虽然是见性(明心见性),但并不圆满,所以
性德的作用是部份的。唯独普贤菩萨性德的起用是圆满的,所以愿愿都是尽虚空
扤法界,这是跟六度菩萨不同的地方。因此,他的供养,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
就是供一切诸佛┃┃不是单指已经成佛的这些诸佛;是情与无情全部包括在其中
,没有成佛的所有众生,乃至于无情众生,全部都是。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就是菩萨的修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华严境界。这个心量才真正是圆满
的脱开了局限与分别。普贤菩萨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
最。」因为唯有佛法能够教人破迷开悟,教人恢复、证得圆满的自性,这是其他
一切供养布施,都不能达到的。法供养中,是「依教修行供养」为第一。所以在
此特别提醒诸位同学,佛法是师道,一定要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
我们才能够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谈到佛法,那一部经是第一呢?隋唐时代,中国、日本、韩国的高僧大德把世尊
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作个比较。他们几乎一致公认华严经是第一经。可见华严
经是究竟圆满的教学,这是举世公认的。这些大德们,再将「无量寿经」跟「华
严经」作一个比较,他们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把华严经比下去了。为什么呢?
古德曾经说过:华严、法华是最重要的两部大经,在中国佛法称为「一乘圆教」
。一乘圆教只有这两部经,而这两部经都是「无量寿经」的导引,都是引导我们
入无量寿经的。所以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中的第一。读到古人这个说法,我是
无比的欢喜,因为我自己有深刻的体验,我之所以入净宗就是华严经的引导。在
过去,我讲华严十七年,现在依然没有中断,目前只讲普贤行愿品。在十七年当
中,我是从华严经入净土的。因为我深入体会普贤菩萨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的意味。极乐就是无量寿经的胜境。从这里真正体验到:无量寿经是整个华严的
归宿,是华严的精华。才晓得古人所讲的话,是绝对的正确。
由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最好的、最殊胜的,已经找到,提拈出来
了。但是,如果不是夏莲居老居士将五种原译本会集成善本,我们也得不到圆满
、殊胜的法益。从会集工作的伟大程度来看,确知夏老居士也是佛菩萨再来,绝
不是普通人。实在是菩萨怜愍这一代众生,也是这一代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
所以感得大菩萨降临世间,为我们做好整理的工作,使这个法门,能在末法九千
年当中大弘其道,广度无量众生。我到北京,夏老居士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送我
一张照片。我带回台湾之后,把它放大,印出来了,供给大家供养。这张照片虽
然翻印多次,不是很清楚,但是仍然可以从这照片上看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夏老
居士的后面是屏风,他头顶上有佛像,而佛放光,他的鞋子也放光。虽然是屡次
的翻印,还是能看得很清楚┃┃头顶上有一尊佛坐著,底下还有莲花座。我们供
养他,表示我们不忘这位大菩萨的恩德,感念他替我们会集了这样完善的经本,
作为我们专修专弘的依据。
无量寿经共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呢?我们要追根究柢,把第一的第一找出
来。
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现在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
一切经中第一,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弘扬这个法门。换句话说,这部经是诸佛度众
生最主要的一部经典,其他各经都是辅助这部经的。在本经四十八品中,第六品
最为重要。第六品就是双手合十礼所说的四十八愿,是双手合十礼自己宣说,释迦牟
尼佛转述的,所谓佛佛道同,世尊转说,就等于双手合十礼自己宣说。我们展开无
量寿经全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没有一句是违背四十
八愿的;句句、字字与四十八愿相应。这四十八愿,那一愿是第一呢?古来所有
高僧大德们共同认定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愿呢?是十念往生┃┃十念、
一念决定往生。这才显示出佛法,真正圆满、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心里有一个疑问:假如有人造极重的罪业,立刻要堕阿鼻
地狱,佛有没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如果佛没有这种能力,那佛的智慧、能力还
是有限的;我们赞叹佛「万德万能」,那只是赞美而已,不是事实!反之,假如
造极重罪业,马上就要堕地狱的人,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神通
才真的是圆满了,我们不能不五体投地的佩服。等我念到无量寿经双手合十礼四十
八愿,心中的疑惑才扫除,这才晓得佛的智慧、德能,真的是究竟圆满,没有一
丝毫欠缺。佛确实有能力叫极重罪人立刻成佛,问题在人相不相信?接不接受?
要是不相信、不邮埽???窃谑茏镎飧鋈耍?皇欠鹌腥?挥心芰ΑK?晕颐嵌?
了无量寿经,才知道佛「万德万能」是事实,不是夸张,也不是虚赞。从这里,
我们的确把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的妙法,真正找出来了,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没
有一个不成就的。前面举谛闲老法师那位徒弟,一句双手合十礼念三年,就预知时
至,站著往生,那往生是上品上生,不是普通的。他站著走,而且还站了三天,
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要知他一句佛号就是第十八愿,所以他的成就,就是第
十八愿的证明;这个法门谁能相信,此人必定是大善根、大福德。就是无量寿经
上所说的,他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能信受奉行;没有这样
深厚的善根,劝他也不相信。
双手合十礼这个名号含有无量义,也就是虚空法界的一个名号,所以它无所不包。
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个名号的含义,那整部无量寿经,就是这一个名号的注解。如
果要想了解无量寿经,那么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再要了
解大方广佛华严经,整部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你这样慢慢去体会,便能
知道这个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全部的佛教;这一个名
号,也就是尽虚空、扤法界,所有一切法!无法不包。所以念这一句名号,一切
都念到了。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有一位中国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气的法师┃┃慈云
灌顶法师┃┃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观无量寿经直指」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人,
求消灾、求免难,用经、用咒,或者是用种种忏法,都有效。假如是极重罪障,
所有的忏法、经法,都没效,都不起作用时,这一句双手合十礼能消、能除。我们
才晓得,消灾灭罪,这一句佛号是第一功德啦!很多人不知道,而舍此他求!所
以生病了,要去念药师经;有灾难了,去念普门品,不知道这一句双手合十礼的功
德,是远远超过所有一切经咒。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呢
?何必还要说许许多多经咒、忏法呢?实在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这才
把最好的、第一等的货作压轴。这就像我们在台湾逛故宫一样。故宫里面最宝贵
的是什么东西?是商周的铜器。但一般人看来,是破铜烂铁,没什么兴趣。再看
看明、清的玉器。哎哟!那宝贵得不得了!其实那些玉器怎能跟破铜烂铁(商周
铜器)比,那破铜烂铁是真的无价之宝啊!相同的,世人不识货,不认识「阿弥
陀佛」的功德,佛不得已讲一切经,以便引导众生归向极乐。所以善导大师讲的
那句话没错。我们真正认识了,也能专修、专弘净宗,实在讲,这是三宝加持,
也是这个时代众生的机缘成熟。在最近这五、六年当中,各种不同本子的无量寿
经,大概总共印了几百万册,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极力的介绍、推荐,
欢喜、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看到大家这么用功、认真的去修学,实
在是感到非常的安慰,也充满了法喜。所有一切的辛劳统统都忘掉了。所以说依
照这个法门修学,推广这个法门,「广修供养」,我们就圆圆满满的做到了。
诸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便(方法手段)是无量无边的,这是大慈悲的展现,最后
统统都是引导归到双手合十礼极乐世界。以密教而言,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了金刚
萨□上师(始祖),金刚萨□将密法传给龙树,由龙树传到人间。金刚萨□也叫
金刚手菩萨,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就是普贤菩萨。另一位准提菩萨是密宗了不起
的大德,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是观音菩萨。在我们凡夫分别心里有显、有
密,在佛菩萨则是完全圆满、自在、平等、无有分别,懂得这一层才知道八万四
千法真的是殊途同归啊!佛为接引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恒顺众生、随喜功
德。众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最后回到本家,大家都见到双手合十礼,才晓得原来
统统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个事实,对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都要真诚恭敬┃
┃因为我们修学的方法虽然不一样,我们要到达之目的地却完全相同!
第四、「忏悔业障」。业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动念就造业;一定就产生
障碍。障什么呢?障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尽的
德能;现在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么原因呢?就是有障碍。障碍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烦恼障,另一类是所知障。这二种障碍,我们没把它消除,反
而天天都在造。诸位想想,你什么时候不执著?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一切众生跟佛本来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但以
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这就好像医生一下
子就把病人生病的根源诊断出来一样。「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执著」是烦
恼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无量的法门、方法、手段,无非是要把
我们妄想、执著打掉,一旦破二障就见佛性。因此「忏悔业障」在佛法修学里,
是关键、是枢纽,所有一切修学法,都是忏悔业障的。但是业障真的不容易断啊
!有业障,修行是决定不能成就啊!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只有净土法门最殊特
,即使我们带了极重罪业的业障,乃至造五逆罪业,要堕阿鼻地狱,业障还没有
忏除,只要真正发愿改过自新,念这一句「双手合十礼」佛号,求生净粒?嫡暇?
消除掉了,马上就能够成佛,就能够做主。所以慈云大师说:这一句双手合十礼,
能消一切经咒消不了的业障。这话不是随便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以在大经
上得到证明!
在过去几年,有人提出来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这话在佛教界引起了
很大的震撼!无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念佛的人心都慌了。一九八四年我到达洛杉矶
,周宣德老居士在飞机场接我,一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法师啊,现在有人讲『
带业不能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
这不就完了!这怎么办啦?」
我听了笑一笑,然后告诉他:「老居士啊!带业不能往生,不去也罢!」
他听了很迷惑:「那!那!那是怎么啦!」
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只有双手合十礼孤家寡人一个,你去
干什么!」
他说:「为什么呢?」
我说:「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没有说四土、三辈、九品。」
他说:「这个有,这个经上有的。」
我说:「假如不带业,这四土、三辈、九品从那里来的。」
他这一听,就明白了。四土、三辈、九品就是带业多少而分的嘛!带得多,品位
就低一点;带得少,品位就高一点。我说:「你再想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他们是等觉菩萨,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有破,那
是不是业?」他听了就笑起来了。那是业啊!等觉菩萨也是带业去的。要不带业
,就只有双手合十礼一个人不带业,除双手合十礼之外,没有一个不带业的。我说:
「谁说带业不能往生呀?」他这才恍然大悟,这才笑了起来┃┃极乐世界统统是
带业往生的。
佛法讲的是圆满,不与人结怨。所以我后头补充说一句话:「说消业也没有错。
为什么呢?希望现前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一点,这也是
好事情。」我到纽约一下飞机,沈家桢老居士来接我,也问我这个问题。可见确
实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而受了影响,在了解之后,就知道:「带业」
一点没错,「消业」也是一句好话,这是忏悔业障。念这一句双手合十礼是真正忏
悔啊。但是,念的时候:心,要跟双手合十礼的心相应;愿,要与双手合十礼的愿相
应;解行,也要跟双手合十礼的解行相应。如何做到相应呢?我们念无量寿经,要
能圆圆满满地把无量寿经的道理、教训,认真努力的做到,这就相应了。这才是
真正的念佛人。念佛人绝对不是有口无心┃┃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那一点用
处都没有!一定要做到念这一句佛号时,我心跟佛心一样;愿,跟佛愿一样;把
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这才是真正念佛,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随喜功德」。是对治凡夫很重的一个烦恼┃┃嫉扟。嫉扟心是与生俱来
的。你看婴儿几个月大,或是一岁大的,给他吃糖的时候,别人多拿一点,他心
中的嫉扟就自然表现出来!嫉扟心对于修学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普贤菩萨特别提
出这一愿,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不但不嫉扟人,更进一步知道别人的好处
,就是自己的好处,一定要成人之美。随喜,不单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
够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促成他、帮助他,这就是儒家讲的「成人之美,成人
之善」。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
功德。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扟,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
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扟,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
。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
殊胜了。
中国自古的教学,都是希望下一代的成就超过自己,如果不能超越,那教育就完
全失败了。不像现在人,有嫉扟、障碍心,唯恐别人超过自己。教别人,自己也
要留一手,不肯尽心教授,这叫吝法。吝法,得愚疑的果报;吝财,得贫穷果报
;这种人,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从前中国,做官的人戴的帽子叫进贤冠。这个官
帽是表法的,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它两层像楼梯一样,前面一层低,后面一层高
;低的是代表自己,高的是代表后人;做大臣的念念当中都希望后人能够高过自
己。无论在德行、学问、能力,乃至于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断求进步,不断提升
,这才是教学成功┃┃社会全体都在进步,不是在倒退啊!皇帝戴的帽子,上面
是平的,表示心要平等。皇帝和大臣穿戴的冠服,是代表他们应有的义务与责任
,时时警示他们要认真去做。
下一个时代,是我们教学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德行、学问、能力,不能够有相当
的成就,那么下一代的众生,我们就度不了。为什么呢?你看看现在的小孩,他
们所受的教育愈来愈偏重科技,而他们所处的社会愈来愈复杂。所以要度化他们
的人,心要愈来愈清净、智慧要愈来愈高、德行要愈来愈厚,才能够应付下一代
的时代和时机。因此,「随喜功德」显得非常重要。总之,嫉扟、镇恨是严重伤
害自性的,必须连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随喜功德」。
第六、「请转法轮」。我们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实的利益,要用什么方
法回报老师┃┃佛┃┃。我们供奉佛菩萨的形像,每天给他上供,这能报答吗?
不能报答。供养佛像,在佛前大供,这种仪式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ǘ鳌U嬲??
够报答的,就是我们要怎样把佛的愿望实现。佛的心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
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满他的心愿,以佛心为己心,才是真
正报佛恩啊!所以真正报佛恩就是请转法轮。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礼请法师大
德来讲经说法、来弘法利生。这也是最大的福德。为什么呢?这是对一个地区法
供养。虽然说法的是法师,但是没有礼请的助缘,他不会自己来啊!所以礼请的
人福报是很大的。一般讲修福,不管是为自己修福、为大众修福、为亡人(祖先
或亲人)修福,念经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讲经,那功德就更大了。念经,有许
多人只种一点善根,实际的教理并不明了。但是请法师讲解,对经典就完全理解
了,便能欢喜读诵、依教奉行。如此,讲经的福德不知道比诵经增加多少倍啊!
现在能讲经的法师少了,想请也请不到了。我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听众都反应:
「现在要请法师来弘法很困难!」我笑著说:「请法师来弘法,讲经给你们听,
这是果报啊!有果必有因,你们不修因,就想现成的果报,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呢?」什么是修因呢?「修因」,是要栽培法师啊!老法师或有名气的法师来讲
经,欢喜得不得了,大家都争著要供养。初学的人,讲得不好,就不去听、也不
理他。那初学的人气都泄了:「唉!讲经太难了!算了,我不学了,我还是赶紧
念经吧。」怎么栽培法师呢?愈是年轻、愈是讲不好的,我们愈要去捧场啊!捧
场,让他觉得还有这么多人听,大概我还可以,能学得成。给他鼓励!给他奖励
啊!再者,不要轻慢初学的法师,对初学的法师要特别小心谨慎,听经,要堂堂
都去┃┃我来听你的经,但我不赞叹你。诸位要晓得赞叹害人比诽谤还大!人受
到诽谤,虽然很生气;但真有志气的人,愈是受辱愈要争一口气,愈能努力、精
进,以高超的成就,令人另眼相待。诽谤,对他反而是一种逆增上缘。要是歌颂
、赞叹!他会想:这么多人赞叹,我大概不错了。那他的境界就到此为止,不会
再往上提升了。为什么呢?自满了。所以赞叹害人不浅!因此,对年轻人、初学
的人,绝对不要赞叹。还有,不要供养┃┃财多了、知名度高了,马上就堕落了
。年轻法师发菩萨心出家,被信众赞叹、供养而堕落。谁叫他堕落的,是信徒把
他推堕的。他堕落,将来受果报,你们一个个都逃不了,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对
什么人我们才大力的供养呢?对八风吹不动的人。这种人赞叹他,他不生欢喜心
;诽谤他,他没有懊恼心,他的心永远保持平静,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赞叹。为
什么呢?赞叹,不会害他。所以要帮他宣扬,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他、能够相信
他,他就能度更多的众生。供养!接受供养,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佛门常说: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供养怎么能接受
呢?怎么能拿去享受呢?人,有多大的福报?实在讲,连诸佛菩萨都不享受这个
供养。如果供养者是来种福报的,应当要接受,接受之后一定要转供养。
近代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印祖的归依徒弟多到没有法子计算!他
老人家接受的钱财供养全部印经。苏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办的印经机构(流通经
书)。我学佛之后,就完全学印光法师,将弟子所有一切供养统统印书,分送给
大家。我心里想:如此,我要是不了道,我不会披毛戴角还。为什么呢?每一个
拿到经书的人都要替我还债。这就是把布施的福,辗转布施、辗转供养,如此,
大家的福报是无量无边的;接受信众供养,这样做才如法,如果自己拿去享受,
是绝对不如法的。纵然盖庙建道场,庙里要真正弘法利生,这样布施、供养者才
真正有功德。假如庙里没有弘法、也没有修行,这个庙就会变成斗争道场,所以
建道场要特别小心!从前李炳南老师说:「在建立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
┃尽心尽力把这个道场建成┃┃,建好了之后,都变成罗刹!」为什么呢?争权
夺利!变质啦!建道场的初心抛到九霄云外啦!
供养法师也要特别小心,佛教我们供养法师要四事供养。那四事呢?饮食,他是
人,生在世间不能不吃饭,所以供养法师饮食以维持生命。衣服,法师也需要穿
衣服,如果他衣服破了(他还有就不必了),供养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时候,供
养他医药。睡觉的时候,供养他卧具。现在有信徒供养房屋,又有什么好的都拿
去供养法师,供养得法师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极乐世界都不想去了┃┃这里不错
嘛!为什么还去西方?成佛道、了生死的道心都没有了。这对于栽培法师、成就
法师,实在是大损害啊!法师出家,就没有家了,再送他一栋房子,又叫他入家
了,这就把他害死了。他有所有权,又有财产,完了!退回去了。谁害了他呢?
信徒害死法师!这种人不知道自己天天在破坏佛法、损害三宝,还认为自己做了
好多功德、许多好事啊。命终后,堕地狱见阎王,辩都辩不清┃┃事实俱在,你
辩什么?
在佛门里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这是应该要说明的。很多法师不愿意说明,
因为说明白了信徒便不供养了,跑掉了。那我呢?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
不想在这里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怕你不供养,你们不供养最好,我
∈掳 N?耍?野炝艘桓龇鹜咏逃??鸹幔??庞【???途?椤N腋嫠吒涸?
的简居士一个原则:「供养多,多印;供养少,少印;没有供养,不印,最好!
」大家供养多了,还得要费心选择那几种书先印,怎么个印法。没有供养,多清
净!多省事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不求供养、不求道场、什么都不求,心就
清净,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净心,帮助别人修清净心,绝对远离名闻利养,这
才是真正的佛法。要成就年轻的法师,要照顾他们,就要让他们吃点苦头,不要
说看到他们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
,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那么清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
们拉回来,他们怎么能成道呢?佛在经上教我们「以苦为师」。常常生活在痛苦
当中,他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坚定的念头要超越这个世间。所以苦是好的!自
己不愿意吃苦,看到别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碍他把他拉回来。能够真诚、
踏实的栽培法师、成就法师,才能请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师来弘法利生。
第七、「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主要的目的是宣传佛教┃┃把佛教普扤、广
泛的介绍给大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请转法轮还是
不够的。诸位想想:那一个人一生之中听一次经、二次经就开悟、证果了呢?佛
陀在世的时候有,佛灭以后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请佛住世」。就是要请好老
师常住,以便天天教导我们,使我们接受长期的薰陶,才能够得到成就。
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师有一天问我们:「各言尔志。」就像孔老夫子
一样:「你们每一个人的志向、愿望,都说来我听听。」他问到我,我就向他老
人家报告:「我希望将来能够到处去弘法利生。」他听了之后点点头:「很好!
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说:「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别人。」我说:「
为什么呢?」「你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他再进一步告诉我,他老人家住在台
中,三十多年,因此,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了。他说:「如果在台中,一年来讲个
一天、二天,就没有一个能够成就┃┃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我听了,明白这
道理,确实是如此。但是,佛家讲缘分┃┃「佛不度无缘之人」。到处去宣扬,
这个缘浅;容易。住在一个地方教化众生,那个缘要很深。所以我这么多年来,
统统都在外面游化!对自己真的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家」(一般
人有家的观念)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馆,那个地方有家?没有!确
实没有!虽然自己有个道场,一年也不过住十几天又要走了,统统像住旅馆。「
家」的观念打破了,对自己是一种解脱!这是很不容易的,如今我真正体验到了

大众想要成就,一定要请佛住世。佛灭了,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
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
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
成就。所以要想成就,「请转法轮」之外,一定要真正发心「请佛住世」。如果
我们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们自己要带头,礼请法师
大德常住在这个地方,并且尽心尽力供养。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简单,很容
易照顾,这是一定的道理。再者,道场的庄严是为了接引大众。道场要是不庄严
,人家一看:这个道场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道场富丽堂皇,他们就会想:
这地方大概是不错,欢喜心、恭敬心油然而生。因为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内
涵。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个样子,才能够接引广大的众生。虽然说:真正识货的
人,是不讲求外表的;但是接引一般大众,庄严的道场是有必要的。道场虽然庄
严,但在道场里面,出家人住的很简陋。这情形到大陆去看就晓得了┃┃大陆的
寺庙,宫殿式的、飞檐重阁,非常庄严,但是出家人的寮房就很简陋。方丈和尚
住的房子,也很简单、很朴素,由此可见庄严的场面其目的是为了接引大众。这
些我们都要细心的观察,然后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
仪式,来请佛住世,使佛法真正在一个地方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普贤十愿,前面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面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所以第八愿「常
随佛学」,是给我们说出以佛为修学榜样、学习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
典还留在世间,依照经典修行,就是常随佛学。这是修学佛法所要取的最高标准

第九、「恒顺众生」。这是指面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顺」是非常
难做到的,所以中国人讲「孝」,底下接著讲「顺」;不顺就不孝了。学佛是尽
大孝、顺众生;在恒顺当中观察机缘,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助他破迷开悟。这一
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收到圆满的效果。所
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够恒顺。
最后第十、「普皆回向」。是把我们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发都不保留的,
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扤
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
总之,我们修学净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修行的方法,形甯隹颇浚?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非常的简单,非常的明了,一点都不复杂
。我们一生遵守这个原则来修学,决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说:「万修万人去。」
我们有了理论的依据,有了修行的方法。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心
态、什么样的态度,对人、对事、对物?遵守这五个科目就绝对不会错;然后一
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七、佛法的修学次第
櫍郒解行证
前面是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纲领的介绍,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
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
实的大利。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
、解、行、证。」
第一、「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
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缘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
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
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门。「信」了之后一定要「解」(理解)。佛法
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
后,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在理论没弄清楚、方法也不
懂的时候,怎么能「行」呢?这种「行」就是「盲修瞎练」,不是真正的「行」
;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行」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
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么叫做「证」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所信
、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著、统统融合了,这就是「证」。
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所行的,我们所
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个叫真如,佛法可
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要相信自
己。这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
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
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
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如果常常觉得:唉呀!我罪业深重;烦恼、恐怕自己不
能成就。这种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
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
,他自己站不起来,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这么多道理、方法,我们相信
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自己决定能成就。所以先信「自」,后信
「他」。□益大师又把他扩充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从那
里来?「事」从「理」上来。「理」是清净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
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么会显现出来呢?这里有因有果,而
且因果是连续的、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结果,如此循环
、重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了、能够相信。从这里建立信心,然后
求「解」┃┃求一切通达明了┃┃,这样子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才会有快乐,
才没有障碍。
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近一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
是古今不变的正途。在中国古代,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
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
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
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
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
就他的愿望和关怀。五年学戒,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么戒呢?简
单的说就是培养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
给你。像禅宗拜师一样,这五年中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分配一个工作,叫他老老
实实去做┃┃这个简单的修行方法,绝对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学生就觉得枯
燥无味,感觉在道场做了五年工,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
自己不知道。学到什么东西呢?烦恼少了!叫他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听,限制
很多,如果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便是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天天都
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为出家了,身上没有钱布施,天天做工,用劳
力修布施波罗蜜、修供养。每天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收
摄起来,心得定、心得清净,这是「慧」。所以老师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
、修慧,他教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种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样的。就以法华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场去修行,拜
师之后,老师也是将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或是叫你扫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
叫你去厨房打杂,然后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老师便把法华经给学
生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矗幻挥泄ぷ鞯氖焙蚋峡於?
经,其他什么都不管,专门打杂。这样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把初
来的人,当做佣人看待啊!不晓得这是真正定、慧等学,是奠定修学的基础。五
年下来,学生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参加讲堂听经,听个一年、二年,他开悟了,
明心见性了。
我们今天看高僧传,便可看到古人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寺内没多久,就证果
、开悟了。而现在人,在一个道场,住上三、五十年,或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就
是去读经,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还是不开悟;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学常识
┃┃看得多、记得多┃┃,对于断烦恼、开智慧,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亲近
老师,老师指出一条路给你走,在刚刚走的时候,一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这个
阶段过去之后,那种欢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正得到了东西的喜悦!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
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
「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
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
「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工夫,对自己真正的工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
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
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啊!
櫓伞鮳慧齐修
那么学佛从那里学起呢?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呢?不要懂!因为
烦恼未断、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要老
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经跟禅宗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三密加持没
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要晓
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乱想,当
然「诸恶」就「不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
比这个更善的,因此,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说念经的时候,戒律圆满了
,不要一条一条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到尾
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修慧。所以念
经是「戒、定、慧」三学齐修。如果我边念边研究,那就把佛经当作世间书,戒
、定、慧三学都没有了,这个不叫修行。所以读经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根本
,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入门,如果是选用经典,就从这里下手。如果一天念
一个钟头,你就修一个钟头;念两个钟点是修两个钟点,当然修的时间是愈长愈
好。
我在台湾以及达拉斯的道场,有不少同修,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他们大概已经
念了二千遍以上,因此,经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一天
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个小时在修戒、定、慧。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修行,修
上几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后,再去看经,眼睛都放光了。为什么呢?一看
,意思就全部明了、全部懂得。佛经┃┃是佛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自己的
心清净,自然跟佛相应,那怎么会看不懂呢!今天我们看不懂佛经,就是佛心是
清净的,我心是散乱的;散乱心跟清净心不相应,不能起共鸣,所以佛讲的我们
听不懂,道理就在此。所以真正要能懂得亲近一位善知识、一位好老师,就要相
信他不会骗你,他教给你的方法,一定不会错的。
老老实实选一部经:修净土的选无量寿经;修天台的选法华经;修华严的就选华
严经。你修那一宗、那一派,就修他本宗主修的经典,一门深入。先把本宗的经
典老老实实的念五年;换一句话说,在五年当中一定要把烦恼舍掉,恢复清净心
,这是学佛的起步。实在讲五年修得清净心,在从前是可以,现在不行了。因为
从前的人,心地染污少、染污的程度也轻,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乾净了。现
在的人染污太严重了,况且从前的人十几岁才受到染污,才会有是非、人我,才
有贪、镇、疑、慢。现在的小孩两三岁就有贪、镇、疑、慢,他从那里学来的?
从电视上学来。家里天天在看电视,他不得不受污染,天真活泼的童年没有了,
所以现在人真的不幸福啊!像我,生长在农村,到十三、四岁才懂事;所以我的
童年时间很长。童年不懂事,是真快乐!世间什么苦乐我们都不知道,整天就晓
得玩耍。懂事,就不快乐了!为什么呢?会看人颜色,这难为了,所以说这个时
代的人比不上前人,人不能做了,太苦了。修学到自己心地清净了、智慧开了,
就可以参学,就什么都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因为自己已经有定,不会被
外在环境所转。自己有了主宰,见得愈多、听得愈多,愈能增长智慧、增长定力
。定、慧是怎样增长的?不为境界所动,这是增长定力;样样清楚明了是增长智
慧,所以那个时候参学,定、慧更能往上提升。这是古人教学的方法┃┃先修戒
、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后再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佛在
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要先修「无知」,五年学戒,就是
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再接触社会的时候,什么都知道┃┃「无所不知」。真正修
行是用这样的蔚凇⒎椒ǎ?创锏侥康牡摹?
古大德,不仅仅是遵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规矩,更以儒家的基础,作为
修学的基本,这是因为中国佛教把小乘舍弃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是以孔
老夫子的德行,作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就是论语上讲的夫子五德┃┃温厚、善
良、恭慎、节俭、忍让,即「温、良、恭、俭、让」。在这上面再建设的,就是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而达到真正究竟圆满。这样的架构,在整
个大乘佛法,无论那一宗、那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
这个基础,违背这个原则。换一句话说,按这个架构,次第修学,无论修学那一
宗、那一派,没有不成就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从五德、六和上打基础,是中
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学上还有一个非常进步的作法,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想到┃┃
进修教育。佛当年在世,他的声闻弟子┃┃在身边还没有毕业,还不能独立,要
跟佛在一起,不能离开佛的弟子。已经有成就的是菩萨;菩萨要帮助佛教化一方
┃┃代佛弘法┃┃到各地方建道场、讲经说法、推广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
时间,又回到佛的面前来,这就好像暑假一样,学生放假了,老师没放假,老师
还要进修┃┃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这三个月叫「结夏安居」。结夏安居
就是把在四方从事教化的学生,统统召集回来,听佛讲经说法,使他们自己定慧
、德学更增长。而且还在一起研究讨论教学上的各种情境和难题,以及解决的方
法,作为彼此参考、改进。这种教育方法,在我们中国历代是很少见的;这种暑
期进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结夏安居,在台湾还有少数地方有这个形式,
但是已经没有这种精神了。与这个类似的像寺院,或是居士团体,举办夏令营、
冬令营、佛学讲座、打佛七、打禅七,也类似进修教育,是值得普扤提倡的。说
到断烦恼、修戒、定、慧、了生死,在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是非常少见,说出来
,也不可能被人接受。但是进修教学法是非常殊胜、非常有效果的。现在的人观
念不一样,总是一开始学,便要学得愈多愈好;殊不知,其结果一个是有限,一
个是无限,相差实在太大了。几千年来用这种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了。反观
现在新的教学法,充其量只能帮助一个人得几个佛学博士学位,得一点名闻利养
,实在讲,要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难很难,这是我们应当要深深反
省的。
八、佛法的教学艺术
再谈佛法的教学艺术。佛当年在世到处讲学,跟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没有两样。
在印度的时候,佛这个大团体,那一个地方邀请,就到那个地方去;讲一个时期
之后,别的地方邀请,又去了,所以都不是久住。佛不是一个人去,是带著一千
二百五十人,所以邀请也很不容易,那真的要有财力、有物力。佛法传到中国来
,才有寺院、丛林,才有固定的住处,因为佛教是中国帝王迎请到中国来的。在
印度,社会大众对托嶭的僧人很尊敬,都恭敬供养;而中国人当托嶭是「要饭的
」,这是最令人瞧不起的。僧人,是皇帝迎请来的客人,皇帝又拜他做老师,那
有让皇帝的老师到街上去讨饭的道理呢?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就变成中国化了
┃┃不再托嶭、不再树下一宿了┃┃,盖好房子给他们居住,而且宫廷派专人侍
候供养僧人,使僧人不要再为了生活那么辛苦!到唐朝的时候寺院发展成丛林,
百丈大师跟马祖(不是妈祖庙的妈祖),是丛林制度的二位创始人。马祖是禅宗
道一禅师,俗姓马,是禅宗第八代祖师,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马祖建丛林,
百丈制清规」,丛林中的一切规矩都是百丈大师草拟的,他们两个人建立了中国
丛林。丛林是什么呢?就是佛教大学。是真正有规模、有制度,把佛教教学制度
化了;不像从前是私人私塾式的互相传授,规模很小,也没有一个制度。从马祖
之后,中国佛教走上了制度化┃┃变成大规模的学校。丛林很多都变成了专科大
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外国没有的。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
有一样不是达到最高艺术境界。我们从经典、音乐、雕塑、佛像、建筑、供具,
以及其他种种,只要稍微留意,都能够发觉这些完善的教学。那么到今天这许多
非常美善的教学,现在也都失传了。现在的佛门梵呗,实在讲,都已经变质了,
都不如从前的完美。佛教在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不只是缺乏艺术人才!佛教
艺术人才要有高深的佛法修养,如此,他所表现的东西才是活的,才有真正的内
容。像世间的艺术一样,如果不充实哲学的内容,他创造的东西就不能尽善尽美
。所以一幅画、一首诗,或一首曲子,一定要蕴含高度的哲学修养在其中,才能
显现出真善美慧。今天佛教梵呗词句都是古人做的,意境都很高啦,因为唱的人
心不清净,所以唱出来音也不清净。也因为心灵没有达到证悟的境界,所以唱了
不但不能引发灵感,反而显得俗不可耐啊!甚至于还不如基督教的圣诗,那样能
够感人,这是佛教之衰!佛教人才的缺乏,不是佛教没有内容,不是佛教没有真
实的东西,实在是缺乏真正的修行人。以绘画、雕塑艺术而言,诸位如果到大陆
看过敦煌壁画、云冈石窟和最近在北京房山发现的石经,便可以体岬街泄?鸾?
艺术的伟大和壮观!石经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代表作,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发现
的,比我们现在的大藏经,内容还要丰富得多。晚期翻译的经典,有些还没有收
入藏经,石经全都收进去了。石经是用大块的厚石板,两面雕刻,每个字,有大
姆指这么大,字体非常之美,整部大藏经雕了四百年!这样的工程,实在不亚于
万里长城!最近被发现的是一部完整的,一共有几万块石头,分藏在七个山洞里
,大概还没有完全拿出来,所以只开放两个,我们进去参观,真是叹为观止!不
能不佩服古人之用心┃┃怕佛教经典遗失,用这个方法保存佛经传给后人。他们
对后世的子孙真正是尽到了责任。
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我们现在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它
是博物馆跟学校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
具有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够把它看成是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以佛菩萨的造像
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是泛神教;人家
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
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
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佛教艺术在
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会把佛教当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
然而生了。
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虽然有,
但不能够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
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真
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
、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
「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本体
」当然没有话说;菩萨就说法了┃┃起作用就有得说。从「相」上有得讲,从「
作用」上有得讲,从「本体」上一句话都没有。本体不但不能讲,念头都没有,
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便是从「本体」上说的,所以佛代表「体」,供
一尊佛。「用」为什么供两尊呢?无量无边的「相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知,
一个是行;就是解、行。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从佛教来的。
佛家讲「解行相应」,他老人家把名词换成「知行合一」,搞起他的哲学了,其
实他的哲学完全从佛法脱胎而得的。「解」、「行」;就是「理」、「事」。通
常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即是代表「本体」。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养两尊罗汉
┃┃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
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实「行」。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旁边是文殊、普贤。文
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
,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净土宗供奉双手合十礼┃┃代表本体。观音菩萨大
慈大悲,代表「行」;大势至菩萨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
他的意义,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不会供两个佛三个菩萨!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个部份,但是诸位要晓得,每一个部份都是究竟圆满的,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释迦牟尼佛是从名号上说的,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
净的意思,寂默就是清净,是对自己的。对人慈悲,对自己要求的是清净!这是
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足的。双手合十礼是梵音翻过来的,「阿
」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啊。什么无量呢?一
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抔抔
。无量的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没有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了;要有寿命,
所有一切无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那么这个无量的无量,要怎样才能够真正获得
呢?无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都
不缺啊!);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这就是无量的意思。那么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无量呢?就照观音、势至这两
个人的方法去修行。观音教我们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一心念佛。他教我
们「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但是单是一句佛
号,那就是小乘,加上观音行就变成大乘。观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对别人大
慈大悲,对自己一句佛号专念,就一定得到「无量寿」,一定开发性德,无量无
边的功德便能统统现前。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的
一种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间的一种真理。
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
有意义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
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佛教正娴慕ㄖ???
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
中供著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
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
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
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教给我们)平等心
、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
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著大门,告诉来者
: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
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要怎样去做
呢?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
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持国天王教给我们
这个事理。
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
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
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
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
跟著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怎样把持国、增长,做得很圆满呢?后面两位天
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
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
、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
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
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
标精进!能这样做,佛那里是迷信、那里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这道具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
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
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
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
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
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
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
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
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
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
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
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
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
,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此可知,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佛前供一杯
水,有什么意义呢?表法的呀!水是乾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
乾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
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
;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我们看到「果」时
,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所以佛门一切设
施、供养,处处都是提醒、教育自己啊。佛菩萨不闻、也不吃,什么都不要啊!
再者,「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
有一样不是教育。现在学佛的人,对这些教育意义,统统不知道。为什么要烧香
?为什么要供这些东西?都不知道啊,所以信佛统统都变成迷信。社会上有人批
评学佛的人「迷信」,更有人说学佛的人都是神经病。他说得没错啊!多少学佛
的人真没有弄清楚啊。如果自己清楚了,再跟他们讲解清楚,相信他们也要学啊
。我就是这样清楚地把佛法介绍到中国大陆,他们说:「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都
不晓得。」他们也想学佛啦!
总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实的智慧、无量的大觉,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真正的快乐,这是离苦得乐。佛以无尽的悲心,教化一切众生。自古至今,无论
是显教、密宗,或是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在佛教史里,每一个朝代,依照
这些理论、方法修行的,成果都非常殊胜,这是真实不假的呀。这一代是衰落了
、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比较少、比较暗淡!要知末法时期,
众生嫡媳冉现兀??阅罘鸱?盘乇鸬氖馐し奖恪D罘鸬氖馐ぃ?驮谒?虻ト菀?
,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仪式。无论什么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
所以这一个法门,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别多。台湾,这个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
这四十年当中,我最保守的估计(一点不会夸张的),真正依念佛法门,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的,至少有五百人。这是很了不起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成
佛了。这么个小地方,有这么多人成佛去,真正是宝岛啊!中国大陆宽律法师写
了一本近代往生传,记载大陆上念佛往生的,大概有一百多人,当然一定还有漏
掉的。这是讲净宗成就的殊胜。净宗要成就,诸位一定要记住(这再特别提醒诸
位同修),五经一论是理论的依据;经典上明白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是重要的方法。只要依据理论,掌握方法,我们没有不成就的,这是说修
行果德的殊胜。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邪、染
」,这是恶业!是本来没有的。「佛性正知」这是至善,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
,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把它断掉。「罪业」是迷、是邪,是本来
没有的!当然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所以佛道一定可以证得。在理
论上我们找到了根据,证实业障确实可以消除;所以我们就用一句「双手合十礼」
把心中的旧习、恶习扫除;再用苦行来坚定我们的志向;用真诚恳切的心念佛,
时间久了,自然得念佛三昧(即是一心不乱),这个时候身心自在,万境如如,
这是功夫现前成就。往生西方,实在讲,自在往生啦。什么叫自在呢?想那一天
去就那天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个几年也不妨碍,这叫自在啊。人家能够得到,
我们为什么得不到?不是我们得不到啊!是我们的功夫不够。那么也许大家要问
:「那要念多久功夫才够呢?」我老实告诉你,根据古来的经验,许许多多的人
,三年就够了,就自在啦。那个时候,你住在这个世间不必害怕了,心安理得。
假如遇到第三次世界大战,原子弹在头上爆发,你那时笑咪咪的:「嗨!我到极
乐世界去了。」不受苦、不惊不怖,真得自在了。这才是经上讲的:「惠予众生
真实利益。」
欧阳竟无大师说:「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正面教学有利益,就用
正面的;反面教学有好处,就用反面的。所以佛法教学手段上是变化多端:可以
用正,可以用反;可以用顺境,也可以用逆境,但是它只有一个目标┃┃利益众
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打骂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打骂也可以是
教学的手段;像禅宗的棒喝,那叫真正的慈悲。反之,一切虚妄的、感情的、迷
惑与执著,统统都不是佛法,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希望各位学佛都能远离迷
惑、执著,朝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正确目标迈进。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净空法师讲于美国迈阿密
                     (对应网站为www.amtb.org.tw或者www.amtb.org,有简体版)



%%%%%%%%%%%%%%%%%%%%%%%%%%%%%%%%%%%%%%%%%%%%%%%%%%%%%%%%%%%%%%%%%%%%%%%%%%%%%%%%%%%%


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此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附带一网址。
http://www.foxue.org/gxzd/m009.htm

zhabc1 发表于 2003-6-19 16:03

要分开贴该多好啊!

ccfox 发表于 2003-6-23 20:25

看看以前的帖子,想想MACD以前的繁华似锦。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是什么让我不曾后悔,是你柔嫩的脸还是修长的腿。
    是什么让梦如此凄美,是你含泪的眼还是温暖的嘴。
    是什么,我已经不再关注,因为,你只是路过的女孩。
    星星在明天会停止闪烁,花儿在明天也不会盛开。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明白。
    有些歌完了就不会再唱。
    有些人走了就不会再来。
    是什么让我们拉起双手,是寂寞的烟还是昨夜的酒。
    是什么让我们不再拥有,是疲惫的心还是不停的走。
    是什么,我已经不再关注,因为,你只是路过的女孩。
    目光在明天会停止搜索,岁月在明天将不会徘徊。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明白。
    有些歌完了就不会再唱。
    有些人走了就不会再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好文重贴/第1-13次更新/详情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