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股市不该只有当“凯子”的命
果然不出意料,顶着“巴菲特宠儿”桂冠的比亚迪股份(01211.HK)在国内A股上市的申请在5月9日顺利获得审核通过。按照“回归”惯例,内地投资者又要为海外投资人“抬轿”。根据比亚迪A股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估算,其发行价约在每股27.7元左右,而当日比亚迪的港股价格约每股28港元,考虑汇价因素,溢价10%左右。而在前几日,这个溢价水平接近20%,内地股市对此却不为所动,如此安然于“凯子”命,令人无语。笔者以为,纵然是好行业、好企业加上好项目,也不等于可以让估值顶破天。套用2007年的所谓牛市留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估值的天空总有尽头”,从此出发,一味地把断头路留给别人走,肯定不能算是厚道的做法。
两年多前,巴菲特入股比亚迪时,作价不过8港元一股,如今,就算企业的成长性已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也该有个基本均价作为参照系。比如,依内地股市增发股票的一般规矩,以所谓30日或90日均价做定价基准,然后再行折让总可以。事实上,在香港,比亚迪股份从2009年10月至今,一直处在“跌跌不休”之中,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内地投资人以溢价认购。说轻一些,这是缺乏对内地市场的起码尊重;说重一些,这是将A股的定价权视如无物。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A股出海到H股的各色公司,倒都能放下身段,表现得谦恭有礼。从国企到民企,无论资质好坏,极少见溢价发行,以让港人给内地客“抬轿”的例子。如以出海第一例的中兴通讯作样本,2004年12月9日在港募集作价每股22港元,而彼时其A股股价约28元。这还是当时中兴通讯人气极高时候的做法,无怪一举令其获得了几百倍的超额认购——有几万内地投资者拿着高价股票给你托底,像样点的公司不被超额认购才怪。这哪里是什么企业的人气成功?这分明是“同股同权不同价”的新悲剧。而制造悲剧的人、中介机构和上市企业竟也还都沾沾自喜,以为取得了所谓多赢。
我们不否认内地股市作为新兴市场存在一些定价上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放弃定价权,听凭外资投行按照异于常理的标准来制订价格,最终将内地投资者的利益白白送予他人。表面上看,无论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资金均募集到了上市企业,似乎无甚影响。
但其中的悖论至少在于两方面:一是外资投行曾反复宣扬内地股市存在泡沫,却仍然坚持以溢价给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定价。本质上,这已经不仅仅是坐视泡沫,而是助推泡沫。在指责泡沫的同时,制造新的泡沫,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精明之外,已属险恶。二是在溢价之后,H股股东不仅可以承受最小的投资风险,而且使A股股东拿出更多资金来抬高公司每股净资产,从而直接增厚H股股东权益。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厚此而薄彼,让同文同种的赌客们情何以堪。
本来,一个市场的定价权只能是由这个市场说了算,所谓A股市场的定价权本来握在市场手上。现如今,再贵的破烂儿都有人高价抢着买,似乎根本躲不开作“凯子”的宿命。
但是,从实际出发,A股市场乱象除去投资者不成熟的问题外,根子还在有缺陷的发行与定价制度。换言之,把责任全推给市场、推给投资者的做法极为轻率,本质是不合理的制度逼着多数人“吹泡泡”。2011年4月,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在深圳召开了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与会者的基本共识即可概括为三点:股市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现象是不正常的、询价机构应该遵守职业道德、新股发行和定价办法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在此共识基础上,以比亚迪为反例,要么尽快修正制度,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么暂停“海归”审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总而言之,高价的比亚迪、销量下滑的比亚迪、利润下滑的比亚迪,或许又能够让低价买入的巴菲特给我们演示一把价值投资的神迹,一如昔日的中国石油,但是,为此买单的又将是成千上万的内地投资者。
2011年05月11日 07:5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洪溥 #*22*# 对洋大人必然全面凯子化100年不动摇!!!有木有!!你自己瞅,伤不起啊!!!! #*22*# 认购“比痒的”就是真正的沙比,不要给它机会,否则你就是“传福”给首富,首富“专A”A股的股东#*22*# 藐视它#*c1*# #*c1*# 全民高压锅,所以进来自然按高压锅气压估价,反正你也跑不出去,不取不敬啊。哎~ 没事,咱不参与,除非跌破15% 的发行价#*22*# #*)*# #*)*# #*)*# 就A你#*22*# 没办法谁让内地人打肿脸充胖子,没钱也要取得并保有“钱多人傻”的光荣称号,三板60-70倍市盈率也抢着申购,现在洋人都急红眼了,抢着要上国际板,瞄着咱们内地人的钱袋子。
大家须捂紧点自己的钱袋,只有自救才是硬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