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投资:中国投资人的报国门
张涛前些日子看到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的一条微博,觉得挺有意思。这条微博说他和国内知名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在一起聊天,徐小平突发感慨说:“一想到祖国的前途,我对异性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在充满了沉重话题的微博上,这句没有上下文的评论激发了众多博友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一时间接龙式的各种评论和翻版说法此起彼伏。
由于目前从事与发展中国家创业投资相关的公益工作,所以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主要群体之一就是国内的投资人。我仔细浏览了一下我关注的投资界人士写的微博,发现忧国忧民的时评和转贴占了很大比重,相比之下关于投资和商业的发言倒不如想象的那么多。这些投资人的微博发言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目前国内的各种负面现状和现行体制觉得很无奈,纵使这些人自身大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但大都有报国无门的感觉。
和身边一些投资界的朋友聊天,我也会时常有类似的感觉。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已然赚到钱了,还期望赚到更多的钱,同时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马斯洛需求也在阶梯式上升,不知是否出于内心深处的官本位心理,这方面需求比较强烈的人甚至会遐想进入体制内施展个人抱负。其实,投资人实现自身影响力的解决方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目前欧美兴起的所谓"影响力投资"。
影响力投资的另一种通俗的说法是“三重底线投资” ,顾名思义就是投资除了追求一定的财务回报外,在社会和环境影响力方面也有量化的回报指标。摩根大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2010年专门就此联手发布了将近百页的报告,题目是《影响力投资:新兴的资产类别》,预测未来10年影响力投资可达到四千亿到一万亿美元的规模。在最近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会议组织者还专门召集了全球投资行业的大佬们,就影响力投资未来二十年的前景进行了专题讨论。
影响力投资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改善发展中国家社会底层的民生或者通过投资行为实现正面的社会和环境效应。所以,提到影响力投资,就不能不说到另一个概念,叫作“金字塔底端”(BoP:base of the pyramid),这也是影响力投资者期望通过自己的投资活动而最终受益的人群。上述报告援引美国环保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把BoP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年收入低于三千美元的人群。尽管BoP的概念其实也可以包括发达国家底层的可受益群体,但总的来说影响力投资的主要走向还是发展中国家。
影响力投资的最终受益人群是BoP,而投资的对象往往是能够带来正面社会或环境效应的盈利性企业,就行业而言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和民生息息相关的环境、住房、基础教育和健康产业。影响力投资依然追求财务回报,但和主流的风险投资相比,对回报的方式和收益率的要求更为灵活,投资回收期也更长,所以也有“耐心资本”一说。在主流投资界对影响力投资愈发关注的同时,在欧美也涌现出了独立的第三方评级机构,专门针对此类资本所投企业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力设计和提供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总部在纽约的非盈利性组织全球影响力投资网就是这个领域的领军机构之一。
随着中国贫富分化现象的日益明显,环境问题的逐渐恶化,国内市场其实对影响力投资的潜在需求不可小觑。尽管对社会底层民生的关注政府应该承担起足够的责任,真正忧国忧民的投资人不妨也想想如何自下而上地负有一定的担当,而不是继续把投资注意力全部放在国内中产阶层以上的需求方面。我个人认为,在目前中国的大环境下,也只有熟悉本国创业文化、运作和成本结构的投资人才能真正做好影响力投资,而众多欧美的影响力投资机构纵使有心,能使上劲儿的机会却着实不多。
和欧美投资界显著不同的是,中国的成功投资人往往能拥有演艺界明星般的追捧,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有合适的管道,他们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也应该更深更广。创业励志、微博打拐之类的行为固然不失为好事,但如果投资人能够利用自身所长多从事一些影响力投资,为社会底层的人群创造长期和实在的机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但自身报国有门,于人更是功莫大焉。
大哥这个做不做? 三而竭?!#*18*# 7哥好久不来了 各位同学好 来看看龙二爷。 【传多家银行贷款集中度超15%监管红线】知情人士2月2日透露,监管机构再次对多家大型银行发出警示,称其对铁道部贷款余额,均已超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15%的监管红线。http://t.cn/zOhJbC8 #*)*# 周末喽#*29*# #*29*# #*29*# #bb#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