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并不喜欢长期持股,演绎传说是源于误解
广为流传的误会就是,认为巴菲特喜欢长期投资,索罗斯喜欢短期投资,这是对西方投资制度没有认真研究产生的误解。事实是无论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都并不喜欢长期投资。巴菲特被一些人刻意描绘成长期投资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巴菲特之所以持有某些股票时间有点长,跟“长期投资”没有半点关系,对于这很多专业的投资人都是完全不了解的。巴菲特之所以长期持有某些股票是被动的,而非出自本意。
依据美国税收制度,巴菲特不得不把一些股票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否则高额的税收会让巴菲特的盈利大幅度减少,甚至还会亏损。读者可以看看美国政府是怎么让投资人交税的(见表4-1).
不仅如此,除了联邦资本税外,可能还必须向州政府缴纳普通所得税。虽然一些州没有设立单独的资本所得税,但是,大多数州都是将资本所得视作个人的普通收入,这样在计算个人全年所得时,炒股的收益需要报税,依据美国税法将导致个人缴纳的税金增加。美国税制非常复杂,确定的是在美国炒股持有时间越短、获利越高,需要交的税金就越多。
巴菲特的年收益大约比22%多一点,假设巴菲特在一年内获得可观收益立即卖出,最高达到35%的联邦资本所得税会让巴菲特的投资收益和普通股民差不多。
在某些年份巴菲特肯定考虑过将一些股票卖掉,等待下跌后再买回来,但是这在美国变得非常困难,美国股票指数单年下跌的幅度往往并不大,如果缴纳了15%或者35%的税金后,再买回来得不偿失!
下面提供了道琼斯工业指数过去单年的下跌幅度,考虑税金后留给巴菲特短线操作的空间几乎是没有的。
巴菲特非常强调节约投资成本,而税收会让巴菲特投资收益大缩水,1989年他在写给股东的信中清楚地说了这一点:“事实上我们在1989年只做了一小部分的变动,总共产生了2.24亿美元的资本利得,因此就发生了高达7600万美元的交易税……”
巴菲特表示税收是自己不得不长期持有一些股票的根本原因,他说:“由于税法运作的方式……(我们偏爱较长持有)……因为较之疯狂短线进出的方法,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可以少纳税)。”
巴菲特说:“让我们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来做说明。假设只有1美元的投资,但它每年却可以有一倍的报酬,假设我们将卖掉后所得的资金用同样的方式再重复19年,结果20年下来,依照34%的税率总共贡献给国库13000美元,而我们自己则可以拿到25250美元,看起来还不错。然而要是我们简单一点,只做一项不变的投资,但是它同样可以每年赚一倍,则最后的金额却高达1048576美元,在扣除356500美元的所得税之后,实得约692000美元。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唯一的理由就是所得税支付的时点,有趣的是政府从后面那种情况所抽的税金还比前者高,当然政府必须等到最后才能拿到这笔税金。”显然精于算术的巴菲特知道一些股票即使短期确实不值这么高的价格,也未必会卖出,因为税金因素逼迫巴菲特需要持股一定时间。
尽管如此,巴菲特并不轻易向“长期投资”低头,一旦发现短线机会仍然喜好短线操作。同样在1989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这种简单的算术就倾向采用长期投资的态度。”
人们普遍的错误看法是,相比巴菲特而言索罗斯似乎更加喜欢偏短期的交易,而且长期业绩并不比巴菲特逊色,因而索罗斯更加适合短期的交易。这个是金融业内的普遍误会。
金融圈普遍认为索罗斯是善于短期投机的大师,这更是未经调查的根本性错误,索罗斯和巴菲特一样都对长期投资没有好感。而索罗斯则更聪明地摆脱了美国税收的限制。
真相是索罗斯将所管理的量子基金注册在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在这里是免税的!因此索罗斯在持股时间上比巴菲特自由,所以也少有长期持股的情况。
假如索罗斯也需要向巴菲特那样纳税,那索罗斯也必须逼迫自己长期持股。因为假设严格按照美国税法计算,量子基金的收益率将至少下降30%,考虑复利因素之后索罗斯的个人资产估计会缩水90%!
这位伟大投资大师将被美国的税收制度消灭掉。
凯恩斯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也说明就算假设“长期投资”真的可以赢利,这样的理财对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一家优秀的企业,某个家族长期投资50年赚钱了,持有100年时赚钱了,继续持有到157年赚到天文数字的财富,到第158年这家非常优秀的企业没有预兆地倒闭了。经历158年的长期投资,几代人的努力、坚持,最终家族赔光了158年来积累的所有财富。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大量优质的企业倒闭,158年历史的雷曼公司从此消失,“从长远来看,大多数优质的企业都会变坏或破产!”《洛杉矶时报》报道过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美国老太太当了43年的秘书,终身未婚、生活节俭,在离开人世时向母校捐了遗产,遗产竟然高达700万美元。律师透露,老太太的巨额财产来自1935年180美元购买的股票。此后70多年间,股市涨涨跌跌,老太太一直没有卖出股票,长期投资,获得了惊人的收益。
大约10多年前我国的《证券报》也刊登过类似的故事,一时引起轰动,让人们看到了长期投资股票的威力,似乎只要长期投资,就能成为有钱人。而价值投资者更以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喜爱长期持股来说明长期投资的好处。
而广为流传的误会就是,认为巴菲特喜欢长期投资,索罗斯喜欢短期投资,这是对西方投资制度没有认真研究产生的误解。事实是无论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都并不喜欢长期投资。
巴菲特被一些人刻意描绘成长期投资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巴菲特之所以持有某些股票时间有点长,跟“长期投资”没有半点关系,对于这很多专业的投资人都是完全不了解的。巴菲特之所以长期持有某些股票是被动的,而非出自本意。
依据美国税收制度,巴菲特不得不把一些股票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否则高额的税收会让巴菲特的盈利大幅度减少,甚至还会亏损。读者可以看看美国政府是怎么让投资人交税的(见表4-1).
不仅如此,除了联邦资本税外,可能还必须向州政府缴纳普通所得税。虽然一些州没有设立单独的资本所得税,但是,大多数州都是将资本所得视作个人的普通收入,这样在计算个人全年所得时,炒股的收益需要报税,依据美国税法将导致个人缴纳的税金增加。美国税制非常复杂,确定的是在美国炒股持有时间越短、获利越高,需要交的税金就越多。
巴菲特的年收益大约比22%多一点,假设巴菲特在一年内获得可观收益立即卖出,最高达到35%的联邦资本所得税会让巴菲特的投资收益和普通股民差不多。
在某些年份巴菲特肯定考虑过将一些股票卖掉,等待下跌后再买回来,但是这在美国变得非常困难,美国股票指数单年下跌的幅度往往并不大,如果缴纳了15%或者35%的税金后,再买回来得不偿失!
下面提供了道琼斯工业指数过去单年的下跌幅度,考虑税金后留给巴菲特短线操作的空间几乎是没有的。
巴菲特非常强调节约投资成本,而税收会让巴菲特投资收益大缩水,1989年他在写给股东的信中清楚地说了这一点:“事实上我们在1989年只做了一小部分的变动,总共产生了2.24亿美元的资本利得,因此就发生了高达7600万美元的交易税……”
巴菲特表示税收是自己不得不长期持有一些股票的根本原因,他说:“由于税法运作的方式……(我们偏爱较长持有)……因为较之疯狂短线进出的方法,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可以少纳税)。”
巴菲特说:“让我们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来做说明。假设只有1美元的投资,但它每年却可以有一倍的报酬,假设我们将卖掉后所得的资金用同样的方式再重复19年,结果20年下来,依照34%的税率总共贡献给国库13000美元,而我们自己则可以拿到25250美元,看起来还不错。然而要是我们简单一点,只做一项不变的投资,但是它同样可以每年赚一倍,则最后的金额却高达1048576美元,在扣除356500美元的所得税之后,实得约692000美元。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唯一的理由就是所得税支付的时点,有趣的是政府从后面那种情况所抽的税金还比前者高,当然政府必须等到最后才能拿到这笔税金。”显然精于算术的巴菲特知道一些股票即使短期确实不值这么高的价格,也未必会卖出,因为税金因素逼迫巴菲特需要持股一定时间。
尽管如此,巴菲特并不轻易向“长期投资”低头,一旦发现短线机会仍然喜好短线操作。同样在1989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这种简单的算术就倾向采用长期投资的态度。”
人们普遍的错误看法是,相比巴菲特而言索罗斯似乎更加喜欢偏短期的交易,而且长期业绩并不比巴菲特逊色,因而索罗斯更加适合短期的交易。这个是金融业内的普遍误会。
金融圈普遍认为索罗斯是善于短期投机的大师,这更是未经调查的根本性错误,索罗斯和巴菲特一样都对长期投资没有好感。而索罗斯则更聪明地摆脱了美国税收的限制。
真相是索罗斯将所管理的量子基金注册在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在这里是免税的!因此索罗斯在持股时间上比巴菲特自由,所以也少有长期持股的情况。
假如索罗斯也需要向巴菲特那样纳税,那索罗斯也必须逼迫自己长期持股。因为假设严格按照美国税法计算,量子基金的收益率将至少下降30%,考虑复利因素之后索罗斯的个人资产估计会缩水90%!
这位伟大投资大师将被美国的税收制度消灭掉。
凯恩斯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也说明就算假设“长期投资”真的可以赢利,这样的理财对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一家优秀的企业,某个家族长期投资50年赚钱了,持有100年时赚钱了,继续持有到157年赚到天文数字的财富,到第158年这家非常优秀的企业没有预兆地倒闭了。经历158年的长期投资,几代人的努力、坚持,最终家族赔光了158年来积累的所有财富。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大量优质的企业倒闭,158年历史的雷曼公司从此消失,“从长远来看,大多数优质的企业都会变坏或破产!”
[ 本帖最后由 ylwy 于 2011-3-2 08:43 编辑 ] 所谓资本所得。。。一般是指红利。。。美国的上市公司的红利可是非常高的。。。 8飞特和普通股民交的税可不是一样的。。。因为收入的来源途径也不一样。。。 就算是被动的又如何,挣到钱就行了吧。散户每天主动的买卖又如何,有几个人赚钱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