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在稳步迈向3643点的目标位置
全球股市在涨。昨夜,地球那一边,偶们脚底下的M国,三大股指均创出2年半来的新高。
全球商品在涨,全球的瓜果蔬菜柴米油盐在涨,
全球的艺术品收藏品在涨,小小的邮票都在狂涨,上海邮市很多品种在过去三个月不到的时间,翻了几倍,涨幅最小的也有30-50%涨幅。
晚上去天虹商场地下超市买葱,发现一年前1毛5一斤的普通大葱,在超市标价4.89元(48。9毛)一斤!(菜市场3元一斤)比今年最火的邮品,2轮生肖版票都火。
B股也在走大牛市。
中国股市的三板市场也在涨。
全年飙涨29倍 三板成就2010年最牛股票
在过去一年中,中小板
和创业板的股票让部分投资者获利颇丰,但普通投资者不太关注的综合代办转让系统(俗称“三板”)中一些股票表现其实更牛。据资讯统计,在2010年,130只三板的股票只有12只下跌,很多股票涨幅显著,有5只涨幅超过十倍,其中更有2只涨幅达27倍以上。 在2010年,就算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找一只一年涨十倍的股票,难度也是非常大,但在“三板”这个几乎被遗忘的狭小市场却可以找到5只这样的股票。
三板中的中海阳和恒业世纪两只股票,2010年涨幅分别达2958%和2780%,前者是北京的一家经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LED绿色照明的公司;后者则是一家专业承包公司。此外,还有维信通、天助畅运和亿创科技三只股票涨幅超过10倍。资料显示,维信通是一家主营IT系统平台服务的公司,而天助畅运则主要生产植入材料、人工器等,亿创科技则主营金融行业应用软件等。
除上述五只股票外,工控网2010年涨幅达900%,凯英信业则达680%,安控科技、原子高科、金和软件、新松佳和、中川3和胜龙科技涨幅都超过了100%。
从估值角度来看,经过大涨的股票估值不少还是比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低,如涨幅最大的中海阳市盈率(TTM)有52倍,恒业世纪更是只有26.22倍,天助畅运也只有28倍,工控网近期股价调整之后更只有5.4倍。
2011年以来,上述股票除工控网震幅比较大以外,其它股票都运行平稳。此外,2011年短短几个交易日又开始有牛股冒出,如北京时代新年以来涨幅就达79%,近50只股票取得正收益。在PE市场火爆的同时,三板市场似乎正在酝酿更牛的神话。
似乎一切都在涨,除了我们的参与人数全球最多的A股。
其实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来看,A股也是上涨的。2001年1月12日,上证指数收盘2104点。2011年1月13日,今天,上证指数收盘2827点,10年涨了816点。年均上涨81.6点。
照此速度,我们可以看乐观预计,在未来10年后,2021年1月,上证指数将稳步上涨至3643点。
邻国印度的印度指数: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特色的股市万岁!
前排占座#loveliness# 强贴留名••••••• 本贴出现严重低级错误。
然此贴经过审核,所以无法编辑。
错误如下:
2827-2104=723点,而非文中的816点。
那么,10年来年均上涨点数:72点。
文章标题中的3643点应为:3550点。
特此更正
美国道指做头明显,全球通货膨胀风险继续膨胀。
人民币创汇改新高 6.5记录,国际黄金期货头部尽显。
大盘下跌趋势未改,然股民依旧幻想不断。
[ 本帖最后由 小南哥 于 2011-1-14 01:41 编辑 ] 楼主的“在未来10年后,2021年1月,上证指数将稳步上涨至3643点”这句话有深度,呵呵。#*29*# 涨那点也算账啊#*31*# #bb# #bb# #bb# 转两篇文章,以补充楼主的忧思和见解:
第一篇《刘煜辉:非货币政策无效,是央行独立性迷失》
在中国,货币条件和信贷条件似乎常常处出完全独立的状态,实体叫苦信贷资金紧的时候,银行体系内往往资金闲余充沛,配置的压力将债市的中长端利率压制得不断下行。
切莫因此就认为中国的信贷条件可以拿出来单独讨论,这样犹如隔靴搔痒,毫无意义。
货币与信贷其经济逻辑上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为中国的信贷条件是与抵押品相关联的,中国银行体系90%的信贷都是依托抵押物发放出去的,所以从经济意义上讲,抵押品的价格真实决定了中国信贷条件的松紧,而不是银监会的信贷额度指标。
常听一些金融圈的朋友说起,自2003年央行和银监分家后,银监的权利如何大,这些年来似乎是银监在宏观调控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能直接约束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即便微观层面的资本金约束经常还不能达成宏观当局的调控要求,行政的信贷额度控制也可以直接上位。
这样往往给人以货币政策无效、央行功能不断弱化的印象。
老实讲,这只是一个认识误区。
货币当局被弱化印象的实质是独立性的迷失,而非货币政策无效。不能混为一谈。
从经济逻辑上看,永远是货币条件决定资产价格,而资产价格实质性地决定信贷条件的松紧。一块地过去估值一个亿,放贷8000万,今天估值3个亿,同样一个抵押物从银行借出的钱是2.4个亿,对于这个经济体中拥有抵押物的群体而言,资金成本(经济学意义的)便宜了多少?信贷额度真正约束的是那些没有抵押物的群体的。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难题(我们常念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体制使然,不是央行和银监所力所能及的。
如果逻辑进一步推演。反转过来,货币条件收紧,引致资产价格下行,即便你这时候并没有上信贷额度的控制,对于当下借贷者的约束也是实质性的,因为资产下行而真实杠杆上升,借贷人的能力是大幅下降的。
因此,货币条件决定了信贷条件。
所以,我一直在讲,单向收紧信贷条件(所谓“宽货币、紧信贷”)的搭配,宏观调控都会是徒劳的。“宽货币”意味着不能容忍资产趋势性下行的风险,不能容忍经济的有效减速,也意味着其他信用供给方式会放行,因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信用供给的总规模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数量关系(有多高的速度,就有多大的信用需求)。以上这些都是一个逻辑下的推论,一个硬币的两面。
如果没有真正收紧货币的想法,中央银行不断地上调准备金,除了让银行感受痛苦以外,其产生的宏观效果都是相当有限的。不仅如此,中国银监会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的重拳也可能只是打在了棉花包上。因为银行体系外的信用扩张会弥补了体系内的收缩。
我并不是否定货币政策的数量控制工具的效用,对于约束银行扩张它无疑是立竿见影的,但对于资金逃离银行,它显得毫无意义。
随后物价的上升而至负利率加深,市场反转过来会迫使投资者不断改变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市盈率(租金回报率,最低要求的内部报酬率等等)。宏观效果意味着经济中的中长端利率实质性降低。这是资产泡沫滋生的金融经济学的原理。
中国的中央银行管理者应该是完全明白其中的逻辑,却或许完全不能决定利率政策。目前看来,它多数时候似乎只能决定在准备金和央票之间做些对冲成本的选择。
如果货币当局的实际自主权被限,每次被动加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启动价格工具的效果,需要经过一个传导的过程,关键在于要使得被调控者相信调控者的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意图和决心,然后做出相应行为的自觉调整,从而使得经济指标达到政策目标。否则,价格工具的效果将难以显现。
现在的市场主流的看法依然是,宏观决策者选择加息犹豫的时间过长,全局性紧缩政策会更多顾忌资产部门利益(银行、地产、地方政府),如此加息的成本会很高。
为显示抑制资产泡沫、经济主动减速的决心,是否可以考虑在今年上半年物价数据很高时,这时候社会舆论的氛围也相对有利,中国央行选择连续50bp的加息节奏,这样市场相信以后自觉地进行调整,后期的调控成本就要减轻很多。
第二篇《卢麒元:美国为何不通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大于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可以通过物价指数(例如CPI等)进行检测。
研究通货膨胀,要点在于理解通货。通货(Circulating Medium),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包括处于流通中的现金、支票、本票等。
请注意:问题的要害在于“流通中”这三个字。
多发钞票,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乃是“流通中”的货币。有些国家大幅度增发货币,而货币并未进入“流通中”,仍然是通货紧缩。
量化宽松和成本宽松,增加了货币供应的总量,而不能直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货币进入流通需要“途径”。例如,政府投资基本建设、减免税赋、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等。当货币转化为国民收入,转化为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才能真正进入流通。有了货币转化的“途径”,才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美国为何不通胀?
美国通过量化宽松增发的货币仍然没有进入美国商品市场的流通环节。美国增发的货币主要用于解决金融机构有毒资产问题。美国政府没有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货币转变成为国民收入,进而增加社会总需求。相反,美国各级政府刚性的财政支出受到严格控制,难以大幅度增长。同时,美国商业机构仍然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压抑了社会投资的意愿,无法增加货币进入流通的数量。也就是说,美国的总需求仍然无法超越总供给。所以,美国仍然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亦存在同样的问题。
准确地讲,美国的通货紧缩问题不是货币政策问题,而是因为美国财政政策根本就不给力。
中国为何会通胀?
一般而言,中国产能相对过剩。理论上,中国的总供给应该大于总需求,似乎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疯狂的土地财政”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直接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急剧增加,进入流通的货币总量远远超过同期商品流通实际需求的货币数量。在通货膨胀预期的强大压力下,国民被迫增加“不必要的”投资与消费,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怪异现象。所以,中国出现了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
中国的问题不是总供给不足,而是间歇性“总需求”非理性膨胀。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问题,而是严重的财政问题。中国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实在是太给力了(太积极了)。
其实,凯恩斯和佛里德曼,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可谓殊途同归。前者知其利,后者知其弊。两人都为熨平经济危机作出了贡献。凯恩斯和佛里德曼唯恐当政者走极端,都提出了经济政策的效用问题,并且都建立了清晰的数学模型。他们深深懂得,凡事,一旦走过了头,性质就变了,非但效用递减,甚至会走向反面。
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经济学是要讲政治的。
被戏称为“乘直升机撒钱”的伯南克先生,完成了印钱的任务后,并没有真的去撒钱。在未完成救助金融机构的使命之前,伯南克先生绝不会轻易让货币进入“流通中”。美国的政治家很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而真正“乘直升机撒钱”的人却在大洋彼岸,他们正在享受通胀初期的泡沫繁荣,他们尚未明白效用递减的含义,他们还不懂得事情正在走向反面。
笔者的忧虑在于:
在2011年,伯南克或许真的会“乘直升飞机撒钱”的。在总统大选的前夜,奥巴马一定会请出凯恩斯的。当石油冲上150美元一桶的时候,中国应当如何“积极稳健和审慎灵活”呢?
注1: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通货膨胀的跷跷板效应。不要冒险去接最后一棒。
注2:管理层应该学习用数据说话。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都需要相对应的数学模型。任何“好政策”都是有成本的。至少,应该搞清楚“好政策”的临界点在哪里。
注3:美元仍然是石油美元。石油价格会真实表达美国的货币政策。石油价格将严重影响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也就是说,“控制物价”等于控制美国的货币政策。老实说,这可能有一点儿难。 #*22*# 稳步上涨 遥望2021年,我似乎看到了希望哈~~~~ #*29*# #*29*# A股正在稳步迈向3643点的目标位置
#*22*# 我可爱的版主!#*22*# #*22*# #*22*# 2021年1月,上证指数将稳步上涨至3643点。
#*19*# #*19*#
咋一看,以为麦哥看多,
仔细看,是代表小散的无奈和辛酸。
提醒,大伙不能做标题党#*22*#
[ 本帖最后由 alphada 于 2011-1-14 09:0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