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n1976 发表于 2011-6-27 14:47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娇娇 怎么不来说说流出还是流入

laojc 发表于 2011-6-27 15:41

好像是-8亿,不知道靠谱不

白色恋人 发表于 2011-6-27 22:47

#*22*#

hrh102 发表于 2011-6-27 22:52

#*)*#

takehappy 发表于 2011-6-28 09:08

开门.....................#loveliness#

jackson_dong 发表于 2011-6-28 10:14

#bb# #bb# #bb#

唐汉2010 发表于 2011-6-28 10:32

#bb# 骨摸宁

yutsing 发表于 2011-6-28 11:00

原帖由 唐汉2010 于 2011-6-28 10:32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bb# 骨摸宁
毛骨悚然#funk# #funk# #funk#

ST天胶 发表于 2011-6-28 15:04

赌场通杀了……

疾如风掠如火 发表于 2011-6-28 15:12

我的名字叫96 发表于 2011-6-28 15:20

回复 #3213 ST天胶 的帖子

什么意思?    谈谈后市呗

agan1976 发表于 2011-6-28 16:40

娇娇 哥杯具了

yutsing 发表于 2011-6-28 21:27

输金币,赚银子,才是硬道理。#*22*# #*22*# #*22*#

Starwood 发表于 2011-6-28 22:15

#*19*# #*)*#

白色恋人 发表于 2011-6-28 23:58

#*d1*#

ST天胶 发表于 2011-6-29 10:25

中国人挣得比美国少物价比美国高引发大讨论
2011年06月29日
中国青年报林衍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与孙笛有同感。他最近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托人从海外买东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折合人民币24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在国内,这台相机的价格是4万元。
      事实上,尽管经常在各大电视台评点财经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国之旅以前,他从没想过中国的物价居然比美国还高。
      动身之前,一个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国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国除了钞票什么也不要带,东西很便宜。”
      对此,时寒冰半信半疑,毕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据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
      但很快,时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里,他们4个人点了份量很足的鱼、虾、蟹,结账的时候却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时寒冰以为老板算错账,特意又问了一遍,结果朋友笑他说:“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场,就更觉得离谱了。”
      这句话让偏爱实证调研的时寒冰“决定改变行程”,他推掉所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专心观察、对比中美物价。
      对比的结果让时寒冰大吃一惊:国内一套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Z4标价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换一种比较方式,差距或许更加显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国内,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国的商场里,最人满为患的地方往往是卖箱子的地方。时寒冰说,在新秀丽的柜台前,几乎每个外国服务员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国内售价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标价70多美元。
      “我前面的一个大哥一口气买了12个箱子。”回忆至此,时寒冰忍不住笑了。
      不止于此,因为商场里的化妆品价格“过于便宜”,仅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30%~40%左右,时寒冰还一度被夫人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
      更为夸张的情景出现在LV这样的奢侈品店,时寒冰记得朋友给他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笑话,因为LV箱包这样的奢侈品在美国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国顾客的疯抢,一名中国客人曾指着店里的三款LV包说:“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走访,时寒冰的调查结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理发,或涉及知识产权,比如图书音像外,美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国内便宜50%以上。
      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回国后,时寒冰接连更新了十几篇博文,专门记录美国物价。
      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书中特意记录下这样一组数字:在华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个橙子1美元。
      高娓娓告诉记者,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
      有趣的是,在对此现象困惑不已的群体当中,还不乏经济学家。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相比于其他留学者,这个从江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价的对比上。据他观察,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
      “换句话说,美国人所说的房子放在中国其实就是别墅。”聂辉华略显遗憾地说,“而且一个中产阶级奋斗七八年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事实的确如此,据国际不动产代理商戈登·罗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的房价,聂辉华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聂辉华说,“他们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
      聂辉华还记得,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花70多美元为自己买了一件哥伦比亚牌冲锋衣,在国内,这件衣服要卖1500元。有感于此,他随手写了一篇博文《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结果,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醒他,“聂老师,你写中美物价的文章在天涯论坛上被点击了30多万次,排在第一名。”
      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聂辉华发现,在繁复的物价比较当中,两组统计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
      在这一问题上,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
      但在这样立足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声音中,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3天前刚刚从欧洲、美国参与交流活动归来。她告诉记者,在美国,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远比国内售价便宜,即使是美国制造,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比如她曾在美国加州一个机场商店购买的美制风衣,价格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里同款风衣的五分之二。
      左小蕾连续提出两个问题。
      同样的成本,同样的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国内,即使算上“出口退税”的部分,也不该出现高于国外市场两倍的情况。
      反之亦然,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
      “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左小蕾说。
      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现象的解读是,“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
      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韦森反问道。
      24岁的孙笛并不了解这些国家战略上的分歧,她只是觉得“不敢再在国内买好东西了”。离回美国还有一个多月,闺蜜们便忙不跌地给她拟好了长长的代购单,其中,最抢手的东西是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奢侈品的Coach包,在美国,它的价位在200~300美元左右。
      如今,已经有7个闺蜜预订了这款包。

谨慎操作 发表于 2011-6-29 10:31

隔壁,香港迪斯尼门票是深圳欢乐谷的1倍,呵呵,
这个价格比,你选择去哪个?

#*29*#

gpx_ca 发表于 2011-6-29 11:01

商品价格高除了税负外,还有很多公关费、进场费等,很多市场资源都是垄断的

ST天胶 发表于 2011-6-29 12:27

近年来,央企海外投资渐成风潮,因为风险控制不到位,或者是责任心的缺位,一些项目产生了亏损。在过去,亏损几乎都是由国家买单,由于缺少刚性的问责制度,央企领导人很少为此承担责任,由此互为因果、循环往复,海外投资的风控制度往往形同虚设。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相关规定,加大了对央企海外投资的监管,我们希望此制度能够进一步细化,为央企更具效率地“走出去”保驾护航。

    中铁建沙特项目巨亏 国家埋单

    备受关注的沙特巨亏项目的风险,被中国铁建(601186.SH)转嫁给了母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称“中铁建总公司”)。这意味着,由于中国铁建风险防范方面的严重缺陷导致的海外投资亏损,由最终的股东国家来“埋单”。

    而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发布的《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境外资产监管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这笔巨大的海外投资亏损,公司有关责任人或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2009年2月10日,中铁建总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施工完成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

    根据合同,中国铁建从2010年11月13日起负责该项目三年的运营和维护,去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的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的运能。

    中国铁建曾在公告中称,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实际工程数量比签约时预计的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公司管理层预计该项目将发生大额亏损。

    截至2010年10月31日,按照总承包合同金额(66.5亿沙特里亚尔)确认的合同预计总收入为人民币120.51亿元,预计总成本为人民币160.45亿元,另发生财务费用人民币1.54亿元,项目预计净亏损人民币41.48亿元,其中已完工部分累计净亏损人民币34.62亿元,未完工部分计提的合同预计损失为人民币6.86亿元。

    事实上,情况并不像中国铁建公告中说的那么简单。尽管有当地的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存在,但中国铁建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在与沙特方面当时签署《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的时候,“非常草率,并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合同的细节都没有。”

    这直接导致此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沙特方面不断提出增加工程量的要求,甚至提出新的功能需求,而双方此前在合同中却并没有针对这个项目列出详细的工程量。为了将整个项目完成,中国铁建不得不赔本继续推进项目工期。

    这意味着中国铁建在承接这一大项目之初,并没有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没有“及时报告重大事项”,相反直到去年10月发现巨额亏损可能无法弥补后,才将这一事件公之于众。

    另一家工程类企业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5月20日,审计署在关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下称“中交集团”)的审计报告称,中交集团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可能对其海外投资存不利影响。之后,中交集团全面梳理了境外投资项目,西班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项目已停止执行,待对方支付预付款后再重新启动;同时制定了《境外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正拟订有关海外业务合规管理办法,全面加强海外风险管理。由于整改及时,截至目前中交集团的海外项目尚未出现大问题。

    但风险防范方面的缺陷,已经致中国铁建的沙特项目出现了巨额亏损。去年,中国铁建业绩出现大幅下降,全年营业收入4701.6亿元,同比增长32.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42.5亿,同比下降35.7%。净利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受到沙特项目的影响。如剔除该部分影响,则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同比增长20%以上。

    今年1月21日,中国铁建与中铁建总公司签署《关于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相关事项安排的协议》,约定自2010年10月31日后,中铁建总公司行使及履行中国铁建在该项目总承包合同项下及因总承包合同产生的所有权利义务,并向本公司支付人民币20.77亿元的对价;同时中国铁建不再承担或享有该项目于2010年10月31日后发生的亏损或盈利。

    这意味着,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股东的损失,中国铁建将这个项目的风险和损失转嫁给了母公司中铁建总公司,国家将为这个巨大的失误“埋单”。

ST天胶 发表于 2011-6-29 12:27

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净亏41.48亿将由国家买单
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查看完整版本: 看的最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