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1220 发表于 2011-4-30 15:49

五一快乐!#*)*# #loveliness#

白色恋人 发表于 2011-4-30 21:49

#*d1*# 5.1嗨皮

takehappy 发表于 2011-5-1 09:52

困。。。。。。。。。。。。。。。。。。

ST天胶 发表于 2011-5-1 10:10

种菜运菜卖菜都喊难赚钱 降菜价考验政府智慧2011年05月01日 04:17扬子晚报
  冯海青 张磊

  田头贱,菜场里却不跟着跌,那么,这中间到底谁在赚钱?请看本报记者一车菜从寿光日头到南京摊头的全追踪

  4月16日,济南一个叫韩进的普通菜农,面对遍地卖不出去的蔬菜,选择在卧室上吊自杀。这一起悲剧迅速让“菜贱伤农”的话题为全国所关注,而同时,城市里吃菜的老百姓却并未感受到菜价的暴跌。一时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新闻媒体也纷纷出动,探寻“田头贱,摊头不贱”这个奇怪现象背后的东西。很快,“流通环节出了问题”成为暂时的共识。商务部也出台13条措施,其中大部分都旨在压缩流通环节的成本。那么,被空前关注的“流通环节”,真实的生态如何?

  山东寿光,这个小城在其他任何的领域都默默无闻,但就是这个小城,却是“全国最大蔬菜产销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基地和蔬菜集散中心。南京大部分的“外来菜”,都来自这个鲁北小城。连日来,本报记者在寿光进行了深度采访,从寿光的蔬菜大棚开始,追踪销往南京的寿光蔬菜,从地里采摘、当地收购、运输环节直到进入南京农贸批发中心再至菜市场,力图再现一棵菜从田头到餐桌的真实“流通成本”。

  4月29日

  寿光何家村

  主角:山东菜农和合作社收菜人

  他们的话:每天拉5万斤菜去南京,不超载?那么行吗

  4月29日,早上三四点钟的光景,寿光市稻田镇何家村村民何永昌就起床了。随后他就和家人一起,开始在自家的种菜大棚里忙活起来,采摘油瓜和小黄瓜,这也是他目前种的两种蔬菜。

  何家有四个大棚,最大的一个有170米长,眼下是油瓜和小黄瓜上市的高峰,清早采摘的活儿并不轻。忙活两个多小时,采摘下来成筐的小黄瓜和油瓜都装上了儿子的大三轮。三轮突突开向村口:那里,有一个“寿光市齐润蔬菜专业合作社”,这就是收购蔬菜的第一道口。

  很快,合作社到了。社里的收菜老板何金峰带着笑脸迎上前来,验菜,议价,付钱,卸货,一切都按部就班。

  “小黄瓜收购价今天是1块9,油瓜今天是2块钱”,何金峰告诉身边的记者。他说,小黄瓜前一阵收购价最高要到2块7,跌了将近一块钱了,油瓜这两天也跌了,前几天能3块钱一斤收的。“这种油瓜主要是出口俄罗斯,五一边境口岸会闭关几天,货有点积压,价格随即就下来了。”

  齐润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四位大股东齐俊堂、赵祥兴、何玉峰、何金峰,都是何家村和邻近的赵家村人。他们做蔬菜收购、批发这行已经十来年了,主要的市场就是南京,每天下午三时,一辆装载25吨寿光蔬菜的大货车,必定准时从他们合作社的停车场发车,驶向南京。

  何家村和赵家村的不少种植大户,自然都成了齐润合作社的成员,就是稻田镇一些偏远的村子,也有不少菜农加入了他们社,现在他们合作社总共有八九十个种植大户加盟,每天采购五万斤菜不成问题。

  四个大股东中,齐俊堂和何玉峰蹲守南京,从以前的白云亭市场到现在的江宁众彩市场,一直如此。寿光那边,何金峰每天负责接待上门送菜来的菜农,赵祥兴则每天清早四点开始,就到较远的村子去收菜,验菜议价后运回合作社里。他甚至在那些村里设了代收点,请代收点的村民负责把菜收来,他付百把元一天的管理费给对方,确保收购渠道的畅通。

  早上9点多的时候,一辆鲁V55289的大货车开到了合作社门口,已经收来的五万斤菜开始装车了。何金峰在边上清点:“西红柿,6000斤;丝瓜,8000斤;小黄瓜,8000斤;茄子,8000斤;西葫芦,3000斤……”当天这些菜对菜农的收购价分别是,西红柿2.1元,丝瓜2.6元,小黄瓜1.9元,茄子1.5元,西葫芦0.55元。

  下午四点,自重14吨的鲁V55289,装上了26 吨多的菜,收下合作社给的4500块钱运输费,以40吨重的整车重量,驶出何家村。“超载?那是没办法的事,超这么多,都难赚钱。”齐润的人告诉记者。而这4500块钱运输费,司机也是不赚的。“但我们没法给更多了,再给多,就要压低收购价,农民会不干的。”

  4月29-30日

  寿光-南京

  主角:运输车主张万胜

  他的话:光运菜肯定亏。有国家政策,没有乱罚款也亏

  鲁V55289的车主叫张万胜。张万胜雇了一个司机,两人轮换着开。从寿光到南京,700公里左右的路程,因为车子重,每小时只能开60公里,开到南京,一般要跑12个小时。

  张万胜跑蔬菜运输有四五年了,一直在齐润合作社这边拉菜。车子一上路,张万胜就跟记者算收支账,“齐润付我4500块钱运输费用,”张万胜掰着手指头,“我要付油费,路费,罚款,雇人的费用……”

  记者详细替他记录着:“油费一直在涨,来回油费现在要3600元,”张万胜说,从寿光出发到南京,山东境内的路段一般不走高速,进江苏后从苏鲁交界处一直到宁连高速,全程都走高速到南京。他载重40吨的车属于超载,进南京前车子称重后,要付超重费用,“像我这个车,江苏限定32吨以上属于超载,我们车每次都肯定要超载的,单程过来1100块的路费是少不掉的,这次共收了1150元。就这样,4500块就没了。”张万胜说,

  记者问他,有司机反映路上黑罚款很多,还有的地方不执行国家“生鲜车免路桥费”的政策,有没有这回事?张万胜的说法是:有的地方是这样,但江苏境内是比较正规的: “(乱罚款,不执行国家政策)都没有。要不然还能走?江苏就是查超载严。我们这样的车是一定要超载的,这1000多块的过路费用都是超载的,我甘心付。” 而如果不超载,除去他这辆车的自重,一次只能装18吨菜,“那赔得更多,钱往水里扔了。”

  张万胜最大的苦恼是,尽管油价一直在涨,但齐润合作社给他的4500元一趟的运输费,一年来都没有涨过。不过这位朴实的司机表示“理解”:“我知道拉海南菜的车,运费最近从1.1万都涨到2万了,但我没涨,他们合作社压力也大。”

  5万斤菜4500元的运费,一斤菜的运费是9分钱。实际上是不止这么多的,但是张万胜说,多出来的自己想办法消化,运费里面不加成本了。

  张万胜的“办法”就是到了南京,菜拉完后,不能空车返回山东。保本和“赚一点”的关键,就是再配货运回山东。

  4月30日凌晨4点,经过连续12个小时的行驶,鲁V55289开进了江宁众彩市场,停在了齐俊堂的B356摊位上。张万胜光着上身,和另一位司机吃上了出发以来的第一顿热饭——一碗饺子。当天下午菜卖完后,他就可以将车开走,去仙林配货,运一些别的货回山东,“回去一般装个十来吨货,没有超重的费用,也不走高速了,500块钱的过路费就够了,算下来赚1000块吧。”

  鲁V55289这一趟来回,张万胜花去5200元的油费、路费,来时没有碰上罚款,雇的那位司机,他每个月付出3000元的费用,一个月来回跑五趟,划下来每趟雇司机的费用是600元,一趟下来总支出5800元。齐润给的运输费其实不够他的油费路费的,加上配货回山东的运输费用2300元左右,张万胜最后算是赚到了1000元。“一个月5趟,赚5000块。这其实也就是我自己开车的工资,还不算食宿和车的折旧。”张苦笑了一下。

  张万胜现在还有的赚一点,这一趟1000块钱的利润驱使着他还在继续拉菜。如果油价再涨一涨,再加上其他一些工钱啊,食宿价格等等因素,这1000块钱的利润,又能维持多久?再涨下去,要么菜价得涨,要么张万胜就不干运菜这行了。

  4月30日晨

  南京众彩市场

  主角:南京批发负责人刘俊堂

  他的话:每天要交进门费,我们做得大的,也只能勉强支撑

  凌晨4点天还黑黑的时候,张万胜的运菜车一到位于江宁的众彩市场。众彩市场又名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取代了南京人曾经熟悉的白云亭。

  车到市场,车主张万胜的活暂时告一段落,等候着接车的齐俊堂忙开了。齐俊堂是2009年5月1日首批进驻众彩市场的经营大户之一,每年他们的齐润蔬菜专业合作社都会向南京发送400多车的蔬菜,除了从寿光每天向南京发一车当地菜之外,每年夏天的时候,他们还会到内蒙古收芹菜,三个月内每天也向南京发一车菜。

  车子要开进齐俊堂的B356摊位,进门时要向市场交进门费。4月8日起,这笔费用一夜间涨了,像齐俊堂经营的黄瓜、西红柿等品种,一吨菜的进门费从30元提至60元。25吨菜原先进门要交750元,现在则是1500元。

  鲁V55289在市场门口称重,40.6吨!除去车重14吨外,菜有26.6吨,也就是5万多斤。齐俊堂掏出一把钞票,仔细地数出1596元。付了进门费,车子领进门。

  “就不说8万块一年的摊位费。一趟5万斤菜要交1500元的进门费,分摊到每斤菜上,就是3分钱,其中1分5厘钱是4月8日起刚涨上的,有没有?”齐俊堂有点郁闷,“市场收的这个费用,我们怎么消化?肯定还是要涨到批发价上去的嘛!”

  比如车上刚到的小黄瓜,在寿光何家村菜农手上收的价是1.9元/斤。加上运输成本和市场经营成本,必须卖到2元/斤以上才能保本。但现在的批发行情就是 1.9元/斤!小黄瓜上是亏定了,只好在其他地方补。好在西红柿稍好一点,收来2.1元/斤不到一点,批发价是2.2元/斤。南京市商务局4月29日发布的信息表明,山西路和进香河菜场的西红柿当天的价钱是2.5元/斤。

  齐俊堂向记者翻开了他手中的账本,里面有最近一段时间他的盈亏记录:“4月29日一车菜,毛利2205元;28日,3096元;27日,亏2100元;25和26日,毛利都是400元;22、23、24三天,分别亏 3800元、1900元、3460元……”一车十万元的货,只赚400元毛利的话,毛利率只有0.4%,齐俊堂无奈地摇了摇头,一周下来,账本上的数目是:亏损5000多。

  收支相抵有亏有赚看行情,但每天的开支都是刚性的,除了进门费和摊位费这些要交给市场的费用外,齐俊堂请了十个人帮着照料摊位、卸货、发货,这十个人的吃喝拉撒他都得管,每个人每月工资1000多,在江宁租房一年要两万多,每天三餐共300元,交通费用七八十元……

  早上5多来钟,已经陆陆续续有人来的摊位上拿菜了。齐俊堂的寿光菜在市场里颇有名气,他甚至注册了“齐润”的蔬菜品牌,因为质量好,固定客户很多。每箱菜的外包装盒上,他都留有自己的手机号,如遇到质量问题可以退换。“有人会拿菜来退,毕竟总有些损耗的,这一块也是成本呵。”一般情况下,这一车五万斤的菜,到中午时候也都卖得差不多了。齐润还是南京天丰蔬菜的合作伙伴,“每天要给天丰供一万多斤菜,他们是苏果的供应商”,和天丰合作,让齐润的量走得挺快。

  这样的苦恼并非是齐俊堂他们独有。因为做得比较大,齐俊堂他们现在还“支撑得下去”。他说,一些感觉快撑不住的经营户,都已经准备“逃离”众彩市场了。

  在进驻众彩这之前,齐俊堂在白云亭市场卖菜有十来年了。他很怀念那段卖菜的时光,“离城区近啊,而且一年也就1万5的摊位费用,没有现在的进门费,那时卖菜的压力不算大。”对比现在一年8万元的摊位费,再加上每天接车还要按吨再交进门费……

  4月30日上午

  众彩市场

  在市场里做海南长豆批发的汪女士,刚从海南运来20吨长豆,长豆运输都要用冰块来降温保鲜,这车长豆用了十吨冰块,收进门费时,冰块的分量一并计重,总重按30吨计。汪女士摇头说:“等于冰块进门也要收60元一吨的进门费呢,十吨冰就是600,这冰又不卖钱,进来也就扔了,化了,但还得为它付钱”。

  B358摊位的南京人焦长文,在市场里算是绝对大户,每天要从外地拉三大车菜来。和记者说话的空当,他拿着一把钱,准备去接下一辆车了,“30吨菜呢,这车菜是按40元一吨算的,要付1200。”

  市场里卖白萝卜的李忠信,昨天一早就开始甩卖了。“白萝卜,十元一包!”的字样,在摊位前格外醒目。一包白萝卜70斤,划下来,1毛4分钱一斤。这情景,让对面卖胡萝卜的福建商户陈本军看了直叹气,他的胡萝卜这几天行情也不好。

  来齐俊堂摊位上拿菜的老王,是江宁甜甜雨蔬菜配送公司的老板,专门给酒店供菜。老王告诉记者,他以前也在众彩这边有两个摊位,B249和B372,因为经营困难,去年卖掉了。现在他来拿菜,一般先不来众彩,而是首先到附近的天印山市场,那儿因为对经营户只收2万元的摊位费,没有入门费,经营户压力要轻不少,不少菜的价格也便宜。“今天因为有一种酒店要的菜,天印山那儿正好没有,我就上齐俊堂这儿来拿了!”

  齐俊堂告诉记者,当年从寿光一起来南京卖菜的有五家,有一家经营困难不做了,有三家集体去了常州凌家塘市场,那边也只收摊位费,没有这种莫名其妙的进门费,只有他还坚持在这里,“也想过走,可是一来有这么多年建立的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客户资源,二来还有一百多万的赊账没有回收,走了损失也大。”

  最近一段时间,齐俊堂的感觉是各地发来市场的车有些减少了。“菜价低,量大了更低。我自己也有打算,如果菜价持续很低,就只好减少寿光那边发货了,一车货卖两天,两天发一车菜来”。齐俊堂忧心忡忡地表示,像老王这样跑去天印山进货的,现在偶尔才会来他这儿一趟,他还有一些马鞍山、芜湖和镇江的客户,也会去常州凌家塘进货,虽然路上又远了一些,“如果账算下来,去那进货更划算,他们肯定不来我这儿了!”

  摊位费还要涨?

  采访临结束时,记者听经营户说,5月1日起,众彩市场的摊位费可能还要有一次上调,据说上调幅度达到30%,也就是说,一年10万多。“旧合同5月1日到期,要签新的。我想这个摊位费,恐怕又会吓跑不少经营户。”

  “治菜”系统工程

  请从“减费”开始

  一路追踪,从田头到批发商,“流通环节”的成本已然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

  商务部官员曾表示,他们调查过一对上海贩菜的夫妇,每天凌晨2点就要起床,十分辛苦,一个月下来赚到的钱也就等于上海当地的低保收入。从本报记者追踪的这一车菜来看,确实如此,种菜的运菜的贩菜的,都很辛苦,都不赚钱。

  商务部的调查,要比我们权威和全面。我们做这个调查,并非简单重复描述种菜卖菜有多艰难,而是希望从一个个流通环节中寻求这样一个答案:田头商的“菜贱伤农”到餐桌上的“菜贵伤民”,中间的这些流通环节的加价中,哪些是可以在不伤及老百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避免的部分呢?

  我们再把寿光这一车5万斤菜的“流通成本”列一下。

  第一步,把这5万斤菜从田头装上车,收菜社大约要雇用20个人,给的工资是每人100元左右,这个环节的成本,是2000元。

  第二步,把这5万斤菜从寿光运到南京。收菜社给司机的费用是固定的4500元。

  第三步,把这5万斤菜从车上卸下来,运上批发商的案头。这一笔费用比较复杂,因为山东的批发商在南京雇人卸货、看摊、过秤、出售,都需要给工资,自己在异地的食宿,租房子吃饭,都得算。这一步里比较明晰的是摊位费和进场费:摊位费一年8万(据说今天起还要涨30%),按350天算,一天就是230块钱,进场费1596元,这样一天在这一步的加价,就是1800多块钱。

  第四步,从批发商到零售商的加价。

  第五步,零售商到餐桌的加价。

  理论上,每一步都可以省出钱来,但是需要注意,我们强调的是“不伤及老百姓利益”。这里的老百姓,包括了菜农、运输者、批发商、零售商。他们以贩菜为生,不能以压低他们的利润来降低加价成本。

  菜农方面,我们希望不但不能压价,还要适当提高收菜价格。司机方面,他已经很厚道地亏本运输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利润要保证,他们给雇工的工资也不能少。刨掉这几个环节之外,剩下的就只有这样几项——

  一是油价。不可否认,油价的上调在运输环节给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油价能低点,运输环节就能少加价。

  二是物价。如果生活成本的涨幅能小一点,也对抑制菜价有一定作用。

  三是摊位费和进场费。如果说,上述的油价和物价的调控有客观限制难以施展的话,那么,作为行政收费的摊位费和进场费,是最有弹性空间的。而且,这种“坐地收费”还不像其他加价的环节中都凝集了劳动者的汗水。

  调控菜价,避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是个系统工程,课题很大,也考验政府智慧。但是,降低过高的摊位费和类似“冰块进场也称重”的不合理进场费,总谈不上是“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吧?

东升1220 发表于 2011-5-1 10:14

#*)*# #*)*# #*)*#

ArJane 发表于 2011-5-1 14:39

现在流行进场费……#*25*#

szszdashan 发表于 2011-5-1 19:22

五一快乐#*19*#

alphada 发表于 2011-5-2 09:12

作为行政收费的摊位费和进场费,是最有弹性空间的。而且,这种“坐地收费”还不像其他加价的环节中都凝集了劳动者的汗水。
还有过路费
#*19*#

hercule 发表于 2011-5-2 11:59

好贴节日顶起来!#*d1*# #*)*# #bb#

aot 发表于 2011-5-2 12:02

无论市场冷暖,我们组织收的保护费都要稳定增长。。#*22*#

ST天胶 发表于 2011-5-3 09:56

猫拧爱威宝地

东升1220 发表于 2011-5-3 09:58

每日报道学习。#bb# #loveliness#

ST天胶 发表于 2011-5-3 10:00

今天是不是多少跌一点意思意思啊#*25*#

agan1976 发表于 2011-5-3 10:01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caoluyuejin 发表于 2011-5-3 10:18

原帖由 ST天胶 于 2011-5-1 10:10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种菜运菜卖菜都喊难赚钱 降菜价考验政府智慧2011年05月01日 04:17扬子晚报
  冯海青 张磊

  田头贱,菜场里却不跟着跌,那么,这中间到底谁在赚钱?请看本报记者一车菜从寿光日头到南京摊头的全追踪 ...
我晕,这个进场费和过路费怎么能降呢?要降了那ZF那一大帮人靠什么吃啊,这个绝对不能降的,#funk# #funk#

东升1220 发表于 2011-5-3 10:20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致知格物 发表于 2011-5-3 10:20

猫拧#loveliness#

pavelch 发表于 2011-5-3 10:20

回复 #2224 ST天胶 的帖子

胶版30号就觉得美元必涨,难道预料到拉登之死了#*22*# #*22*# #*22*#

ST天胶 发表于 2011-5-3 11:52

菜贱伤农追踪:最后一公里菜价骤然抬高2011年05月03日 06:57中国经济网
  菜农以每斤0.2元的亏本价卖出的西葫芦,到了消费者“菜篮子”里变成了1.5元,价格涨了6倍多。针对“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现象,记者自4月27日凌晨起连续36小时,一路追踪了山东寿光西葫芦从收购、运输、批发直至零售的全过程。在西葫芦价格不断“变身”的过程中,散户菜农议价能力低下,人工、油费等成本传导对蔬菜价格影响较大,零售商“最后一公里”提价幅度过高等问题值得关注。

  0.2元贱卖

  菜农基本没有议价权

  近年来,山东寿光已经形成稳定的蔬菜产销模式:货主(一级批发商)在寿光农产品(18.70,0.00,0.00%)物流园租用仓库,每天一早雇车到周边农村收菜,中午时将收购的蔬菜运到物流园,随后装车运往北京等地批发市场;合伙人接货之后,往外批发。

  27日6时左右,货主张俊山雇用的一辆收菜小货车,驶达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南羊村,这附近是西葫芦种植区。小货车主刘台停好车,开始雇用一位名叫刘若村的小老板的地秤和场地收菜。不过,每次过磅之后,刘台和收菜小老板都不付钱给农民。

  7时左右,刘台收够了接近货主要求的4700斤西葫芦,宣布不再收货。8时左右才根据货主的指令,开始放价:今天西葫芦的收购价是0.2元/斤。然后按账目付钱给菜农。

  “今年种西葫芦要亏本了。”皇城镇顾邵村村民邵建新刚卖了677斤西葫芦,被克扣22斤后,得131元。他抖着手中寥寥几张票子,算账给记者听:两个50米×7米的西葫芦大棚,去年11月中旬下苗,今年1月下旬开始采摘头茬,此后每天能采瓜600斤左右上市,一直采到6月初,两个大棚总产6万多斤。往年此时,西葫芦价格能达到0.5元—0.6元/斤。今年,西葫芦价格低,而种植成本却比往年更高:每个大棚的种子、化肥、棚顶塑料膜、草毡子、棚罩、覆地薄膜等投入共计7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人工费。而且越往后,西葫芦价格估计还会走低,算起总账肯定亏本。”

  记者了解到,盲目扩产是此次西葫芦价格下降的首要原因,而议价能力低下直接导致菜农亏本。散户没有抱成团对抗买家,造成了目前“买方市场”的局面。菜农缺乏市场信息,也给买家随意压价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西葫芦产业链条太短,菜农无力建冷藏库贮菜,蔬菜不采摘会烂在地里,也造成菜农不能持货待价而沽。

  西葫芦价格发布之后,南羊村市场仍有菜农陆续赶来。刘若村于是开始压价,晚到的农户只能贱卖。南羊村村民徐小军拉来了600多斤西葫芦,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0.15元的价格贱卖给刘若村。他无奈地说:“人家给多少就是多少,菜摘了不卖就烂了,总不能都自己吃了吧?”

  在皇城镇杨王村市场,西葫芦价也是8时左右发布的,0.2元/斤。记者在这里见识了一位小老板和菜农“杀价”:“8分卖不卖?”“这哪行?亏大了!”“那你运回家去吧!”杨王村菜农王克发想卖又不甘心,想走还挪不动腿。“爱卖不卖,这里价格就是我们定的。”小老板徐强的仓房规模在这个市场上是最大的,说完他转头就走。

  0.2元到0.6元

  成本传导效应成主要推手

  记者在此次调研中发现,蔬菜价格的“成本账”越来越复杂,“价格推手”不断增多,一级批发商的利润空间并不高。

  27日12时30分左右,刘台拉着这车刚收来的蔬菜回到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仓库,并拿着账目明细找张俊山领钱。

  张俊山准备发往北京的这车蔬菜共58421斤,西葫芦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种。通过这车货当天的账本,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这车货成本共1.5万元左右。其中包装成本比重最大,达到7037元,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涨了50%左右,尤其是纸箱涨得更多,几乎翻倍;雇工成本(包括装车、理货男女工、业务员等)共计1170元,比去年涨了近300元;运输成本4800元(包括租用大卡车从寿光物流园运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途中发生的油费、司机费等),比去年同期上涨了近900元;其他杂费(装车用的竹竿、梯子、铁架子、板子、电话费等)为980元。

  27日下午2时30分,记者与运菜大卡车一同启程,向北京进发。车子走高速公路,一路走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当晚11时,抵达新发地北门,行程480公里左右。记者发现,为了及时赶到新发地,卡车一刻不停,司机只吃大饼,连水也不敢多喝,以免上厕所耽误时间。

  卡车进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场费是每车800元。此时,张俊山在新发地的合伙人任立国与雇来的7名工人,负责卸货和批发蔬菜。任立国感慨地说:“工人工资增幅太大,以前每人每天六七十元都有人干,如今一天100元还是靠长期关系维持。”

  经过买家的讨价还价,这批西葫芦批发价一般为0.6元/斤。“平摊来算,菜运到新发地,每斤菜平均加价三毛左右批发,才能保本。”张俊山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利润很薄,只能以量取胜。”

  张俊山告诉记者,经营蔬菜生意,利润起落很大,有的年份能多挣,但同样存在亏本的风险。比如去年生意就不好,他现在还背着20多万元债务。

  记者了解到,城市农民工收入水平上涨传导到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也直接作用于蔬菜流通环节。尽管在源头上蔬菜价格有所下跌,但人工费、油价等成本却在上涨并带有一定的“不可逆性”,成为在流通环节推高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

  0.6元到1.5元

  “最后一公里”菜价骤然抬高

  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这批西葫芦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北京市主城区的蔬菜零售商,二是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等郊区市场的二级批发商。

  记者一路追踪发现,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的蔬菜到零售环节,没有较高的运输费用,而蔬菜价格却翻了一番。位于西城区的椿树园菜市场,距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8公里左右,但是从新发地批发0.6元/斤的西葫芦拉到椿树园菜市场就卖到了1.5元/斤。而通过二级批发商转运到城郊超市的西葫芦,价格也达到了1.2元/斤。

  一位在椿树园菜市场卖菜的零售商说:“第一,我们每个月要缴纳800元的摊位费,200元的水、电费;第二,我们每天销售的量少,品种多,批发蔬菜时,批发10斤和100斤当然不是一个价,我们批发的蔬菜仅仅相当于二级批发价;第三,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到椿树园菜市场虽然说只有18公里左右,但是雇一辆面包车拉到这里至少也得200元的运费;第四,批来的蔬菜除去损耗,还有卖不完烂掉的。这四项费用自然要摊到蔬菜价格上。”

  记者了解到,零售商的利益诉求增强,也是抬高菜价的一大因素。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他每天销售约900元的蔬菜,不算他和妻子的生活成本,扣除批发、摊位费、运费等成本后每天的毛利约300元。“菜贩不管大小都得起早贪黑,养着一家老小,租房子过日子成本又高,一天不挣两三百块钱谁干?”

  此外,社区菜市场分布不均也是零售商可以随意定价的一个原因。销售此批西葫芦的西绒线胡同社区菜市场,在周边区域内独此一家,而且全部摊位被一家零售商承包。居民们如果去其他市场买菜,即便去距离最近的西沿河市场,也需要乘坐3站公交车才能到。在“垄断”之下,菜价高低全由这家零售商说了算。

  不少前来买菜的市民说,社区里就这一个菜市场,即便菜价再高大伙也得买,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菜价“最后一公里”的监管。

gpx_ca 发表于 2011-5-3 12:46

蔬菜价格难道也要开始价格指导了吗?城市里的菜是越来越贵了
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查看完整版本: 看的最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