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墨家都不剩几个了
现在流行:
盗家 沒有你存在 只是物質共震問題而已 这小毛驴和另一个小喇叭什么时候看到都很提神 人有多面性!内心有魔鬼也有圣人!我会贪得无厌,但有时也会去帮助人,这叫人性!兄弟别想太复杂。 因人而异吧,层次决定意识。 楼主的这个提议好!在此偶贫两句:关于捐款,有钱人和无钱人都捐了,捐款有两种方式,被逼和自愿。
被逼在此就不多做评论了,大家都知道,好像叫嚣的最厉害的是公务的员了吧!关于自愿,涉及了楼主的提议了:
1.有钱人自愿捐款,纯粹的墨家的根源,墨家的根源来自小生产者,要求兼相爱、交相利,以获利为目的!
为了名声,做了广告,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啊?!!!
2.无钱人的自愿捐款,按楼主的分类,应该为儒家的根源!楼主的原话:这种心理的产生,是因为真的同情弱者还是一种设身处地考虑,
或者说是对于自身也可能会处于那种境地的考虑?!
站在自己的立场捐款,是对有钱人捐款方式的评判!设身处地的思考后捐款,是无钱人捐款方式的感情!
胡言乱语,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22*# #*22*# 不同的社会阶段都有相应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生活行为#*22*# 会占用你不少时间 路过。。。。。无言。。。。。。打酱油。。。。。。。。。。。。。。。
回复 #52 sljlb 的帖子
你太有才了!把老子按排为儒家代表人物,让老师抢学生(孔子)饭碗,然后再让老二庄子抢老子宝座!#*22*# 这帮老东西联把非特,所螺丝都没有听说过。把非特,所螺丝可能也没有听说过他们。
就这么简单。吃饭拉屎睡觉#*29*# #*29*# #*29*# 网上看了这样一句话,感觉很有意思:放下自家田地不耕,何必耘人之田? 我借回复你的问题,也顺便疏理我的思路,扩展我的感悟,为此,谢谢你的问题!
有利于他天性的生物,就会受到保护而存留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一般原则!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如果善于运用这一自然规则,去迎合“某人”的禀性,就会受到他的喜爱和信任!同理,“某人”若迎合你的禀性,自然也会受到你同样的喜爱和信任!社会心理学揭示,“利他行为”是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种群和类族的天性,自然也是人类的天性(可查阅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观察资料)。因此,人类社会“天然”地赞扬和鼓励“利他者”。同情=利它本性。“利他性”又叫做“良知”,“利他”又叫“爱心”。在求助者急需的情况下,帮助他才最有积极意义。因为锦上添花,必然遭人怀疑!助人过程中,多数帮助者在自身利益有保障(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社会上的“利他行为”会更多(法制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利他行为的支撑力度)。总之,雪中送炭,给人温暖!同时,助人者的人格和能力,也在“利他行为”中,得到提升和广泛认可(荣誉感、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需要)。仁者爱人,本质上爱的是人类(人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类的一部分),例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主要是缘于人类社会遗传机制认可“仁者”所致(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就是因为其中有少数勇敢者即仁者,甘愿献出生命的结果)。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虽然说得是“义利关系”,但是,“兼相爱”,本质上也类似于“利他行为”;“交相利”,至少客观上是“互助行为”,它的实现,自然要依靠“利他行为”为前提。
“利他行为”推至极致,就是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热恋(忘我之爱)中的男女性情,必然充满炽热的渴望,震颤的满足,事后精神愉悦,铭刻心骨;而“露水”的性情,只不过是生理的摩擦,完成任务后的见异思迁,事后必然失落乏味,浮光掠影。纵然男女间的爱情,都更需要做到无私仁爱,互相欣赏,情人间才能在眼神交流中光芒万丈!何况智慧的仁者!无私才能成其私(我对《道德经》至深的感悟),热爱就是“忘我的利他”,甘心情愿,无怨无悔,奋不顾身,至爱无私地取悦对方。如果热爱的是某一个人和事,自然是恋人、恋母、恋父、恋家、恋物、恋事等等之爱(眷恋程度有别);如果热爱的是世界宇宙,自然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之爱。热爱的对象不同,虽是真爱,胸襟也有高下层次!圣人之爱,之所以大爱无疆,仁者无敌,皆因顺其“自然”,追求无限源泉的快乐所致。
孔子和墨子及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子”,之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大师,主要缘自于他们都是善观“天象”的大学问家,也就是“生活常识”的大家,这里的“天象”即大自然。“仁者爱人”或“兼相爱、交相利”等等“圣贤”之间百家争鸣的主张,只是大师们在面临所解决的问题时,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一样而造成的结果,但是,本质上都是在倡导“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这不仅仅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基本权利。所谓个人,能以自我为中心认识环境,而且在环境中反观其自身者,才是人类社会中真正的个人。至于存在于个人意识中最深层的近乎本能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就不陈述了,这属于文化层次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是要陈述的话,光说清楚门派之别就需洋洋N万言,只好忽略。为了以后理解的方便,我还是要先简述一种常见的人性现象:如果人与人之间,在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的话,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会变得十分的艰难。因为,人性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观点。①观点一致的,就接受;②观点接近的,就先改造后接受,即所谓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观点区别太大的,就斥为谬论和异端,并进行无情的批判,甚至必欲将持有这些观点的人,置之死地而后快。人性,有的时候确实是比较邪恶,尤其是“一元化”的专制体制,更是助长了这一人性中的恶性。这里除了“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批林批孔”等等这样大的历史事件可作例证外,就是在MACD实战版上,因看多或看空观点不一致的部分网民之间,为了突出“我”比他人“英明”,或者是为了嘲讽、挖苦而去寻找他人的“过错”,比比皆是的“脏话”现象,也是最生动的人性恶方面的例证。总之,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如何尊重他人的价值取向和权益,这是现代民主的基石,即个人或群体的素质与基本权益必须区别对待,这里就不谈了)!否则,人活着的勇气和意义就不存在了。这种支配人价值取舍行为的东西就是“主”(灵魂归宿感),也就是文化属性(电视剧《天道》中有生动地表述)。
人类之爱原本是非常好客而博爱的!《论语》中的孔子快乐有二之一,就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春秋战国是一个真正人口稀疏的年代,国土荒僻到即使穿越好几公里泥泞小道都很难能见到邻居,当不速之客闯进门来的时候,春秋战国中人,一般都欢天喜地,不亦乐乎!这对于今天生活在拥挤不堪、高度现代化大都市中的人而言,简直是骇人听闻,难以理解——不速之客如果是强盗怎么办?这对于春秋战国人来说,是没有恐惧感的!因为当时人类生存的资源极为丰富,反而稀缺的是人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样形成的。仁者爱人,自自然然。“兼相爱、交相利”,由于人类毫无节制地繁衍后代,近似疯狂地忙于竞争(包括经济的、金融的、政治的和军事的),并为此矗立起一座座自豪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化就是用现代消费场所取代自然生态场所的过程,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反而变得娇弱不堪了,千奇百怪地疾病层出不穷,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洪水、下雨量、干旱、泥石流、龙卷风、地震、海啸等等一次比一次更频繁更强烈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而人类自身的情感也愈来愈隔阂淡漠,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博爱,已随着同胞数量的剧増,随着居住得过近而稀释了。要是谁还奢求这真诚而温暖的同胞之爱,就只有将自己的朋友浓缩到一个极小的数量——因为我们已不再具有那种爱所有人的本能了——尽管博爱是如此地合乎伦理道德的要求!!!我们不得不进行选择,我们不得不“直觉地”与其他那些原本可以成为我们朋友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感情用事”,已成为大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我们的处世哲学,已经带有一丝儿“非人性化”的气息了。人类越群体化,个人就越有必要“不要感情用事”。因此,也这正是在大城市,抢劫、谋杀以及强奸会在光天化日之下,会在极其繁华热闹的主干道发生,却少有“过客”对此加以制止的原因。
生活在现代都市现实中的人们,孔子时代的“仁者爱人者”,正日益被城市化中的“不要感情用事”者所代替,“兼相爱交相利者”,也正被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市场竞争者所逐步取代。“仁爱”、“兼相爱”在“人口拥挤”的社会中,已成了形式的“教导”,宣传的“概念”。当在人类遭遇重大灾害时,或许一时能看到“天然”的人性仁爱的光辉。但是,毕竟自然现实告诉我们,拥挤就会发生侵犯!竞争就是相互侵犯!争夺领地(生存所需的任何资源),才是侵犯屡屡发生的原因。至于个人,如果在现代“日益拥挤”的社会中仍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助人的“利他行为”,个人的意志是关键!总之,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只能通过“无私,才能成其私”!!!!!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接下想谈的自然界有序的等级代价,也是人类“仁爱”、“兼相爱”必不可少的条件话题,夜已深,只好停笔不说了。但愿我的文字,对楼主及有兴趣的网友有所启发。
有兴趣者,请参考我的其它系列贴文216楼、225楼、258楼:http://bbs.macd.cn/thread-1770982-1-1.html 及一连串的链接贴。
“直觉者的声音”已于7月16日解放,我很欣慰!“利只可曲折求”只是“直觉者的声音”的临时马甲。A股最大的风险是不确定性的“政策”,探寻正确解读发展变化中的“政策”,才是A股交易者防范风险和争取赢利机会的根本保证! “我们只是基因的工具”
----------门前拔草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