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流标重现 央票利率再成焦点
上周央行重发3年期央票,导致市场紧缩预期增强。尽管上周五(4月9日)财政部发行的两期国债未能招满,使市场对本周1年期央票利率会否继续维稳高度关注。加息预期致两国债流标
上周五,财政部招标两期记账式贴现国债均未能招满。
根据财政部公告显示,周五招标的3个月期和9个月期国债实际发行量分为为142.5亿元和158.1亿元,而此前的发行目标分别为150亿元和200亿元。
该两期债为财政部今年第一和第二期记账式贴现国债。3月期国债加权中标收益率为1.2757%,9个月期则为1.5418%。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债券交易主管王自强认为,上周央行重启3年期央票,导致市场加息预期增强。
他进一步指出,由于近期央行净回笼力度过大,市场资金面不像以前那么宽裕。"原来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体现的是过去资金面极度宽裕的状况,现在这个状况略有改变,虽然尚不至紧张,但不像以往极度宽裕。"
银河基金公司交易员丁晨则表示,财政部两期国债都没有招满,可能是投标者的标位偏高,把招标利率定在比较高的点位上。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公司交易员称,国债招标是市场行为,"如果收益率不吸引人的话,自然就需求不足了。"央票利率会否维稳成焦点
财政部上周的两期国债未招满,或导致了本周1年期央票发行量的减缩。
根据央行周一(4月12日)晚间的公告,周二公开市场将发行450亿元1年期央票,比上周减少150亿元。而本周将有2280亿元资金到期,规模高于上周的1800亿元,公开市场回笼压力随到期资金增加而增大。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交易员称,央票的利率是作为调控手段的人为定价。因为目前3年期央票利率与1年期品种的利差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因此周二的1年期央票利率可能会上行。
而从市场来看,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有上行趋势。渤海证券4月12日债券周报显示,上周中短期票据二级市场已开始调整,导致一二级市场利差空间大为收窄,短融、中票整体一二级市场利差平均大概收窄15基点,导致短融一二级套利空间不足10基点,中票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不足20基点,在中短期票据收益率向上趋势确立情况下,安全边际已相当有限。
但也有业内人士持不同看法。
银河基金公司交易员丁晨指出,央票的需求比短期国债好,流动性较强,而且收益率更吸引人,因此周二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将继续维稳。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债券交易主管王自强亦认为,周二央行公开市场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应该不会上行。(每日经济新闻 贺麒麟)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3月新增贷款回落至5107亿 存款爆发式增长
新增信贷的节奏和速度已经从"非常态"逐渐回归至常态水平。
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信贷回落至5107亿元,由此,今年1季度的新增信贷达到2.6万亿,月均贷款达到8667亿元。按年初管理层设定的"3:3:2:2"的信贷投放节奏,1季度约占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的34.67%。基本未偏离年初设定的目标。在新增贷款回归理性的同时,存款却持续出现高增长势头,银行业金融机构吸储大战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1季度的新增贷款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98万亿元。但仔细分析数据后可以发现,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去年1季度的票据融资。去年1季度的新增票据规模达到1.48万亿元,而今年1季度票据融资规模为-6243亿元。3月份,票据融资再次负增长2690亿元,为连续第9个月负增长。但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丝毫不弱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如不考虑票据因素,今年1季度的信贷投放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统计显示,今年1季度,居民新增贷款9202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979亿元;其中尤其是主要用于购房的居民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586亿元。而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新增1.6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00亿元,短期贷款下降了4682亿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说明新增贷款的投向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
统计在内的金融机构中,包括四大国有银行、13家股份制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在内的最主要金融机构当月新增贷款约达4000亿元。
与当月新增贷款明显回落不同的是,新增存款继续保持升势,达到了1.57万亿之巨。今年前三个月,新增存款规模已达到4.04万亿。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高层此前对记者表示,银行现在很缺钱,既缺贷款又缺存款,尤其是贷款增速被要求放缓之后,很多派生存款没有了。因此,不少商业银行新年伊始,又开始了激烈的吸储大战。各家商业银行都对基层网点下达了高额的存款任务。而据记者了解,由于此前信贷投放过快,要将存贷比维持在75%的警戒线,是导致各家银行存款猛增的主要原因。(.上.证 .苗.燕) 监会:境内上市公司可分拆子公司创业板上市http://www.sina.com.cn2010年04月13日 02:35上海证券报
证监会还明确了发审环节判断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要点、拟上市企业突击入股的细化规定
⊙记者 郭成林
境内存量上市公司只要符合条件可以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
日前召开的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情况沟通会传出消息,目前证监会已允许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但需满足6个条件: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未投向发行人业务;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盈利,业务经营正常;上市公司与发行人不存在同业竞争且出具未来不竞争承诺,上市公司及发行人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不存在严重关联交易;发行人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超过50%;发行人净资产占上市公司净资产不超过30%;上市公司及下属企业董、监、高及亲属持有发行人发行前股份不超过10%。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沟通会上还对创业板的发审要求及相关法规的执行口径进行细化,重点阐述了判断企业成长性的15个要点。
这位负责人强调,创业板的市场定位,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长性,创新是灵魂,成长是体现;创业板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为创新型高成长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判断企业成长性的15个要点,包括毛利率逐年上升背后的内涵;持续增长是否体现为核心业务的增长;技术创新能力能否决定成长能量;谨慎判断收入结构及销售模式;警惕异常交易;关注行业过分细分、付费第三方数据的误导性等。
针对市场普遍关注的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突击入股现象,这位负责人明确:对于申报前一年内新增股东,若是自然人,发行人需补充披露最近五年的履历;若是法人,则需披露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等。
而申请受理前六个月出现增资或股权转让的,发行人应提供专项说明:包括增资或转让原因、定价依据及资金来源、新增股东的背景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能发挥什么作用等。同时,保荐机构及律师应核查发表意见,证监会还可能视情况请派出机构调查。
对于IPO前存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证监会将根据被合并方对发行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实际影响,次递顺延申报时间,最高要求运行24个月方可申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