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后北京地王凶猛 央企频出没
【财新网】(记者 徐明 15日发自北京)两会刚刚结束,北京暂时平静的土地市场即刻抬头向上。3月15日一天之内,北京“地王”频现,央企介入房地产势头汹涌。今日上午,经过84轮激烈角逐,北京远豪置业有限公司(下称远豪置业)以40.8亿元、逾2.75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夺得北京朝阳区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一号地,创下虎年北京新“地王”。
这一记录仅维持了几个小时。下午,北京中信新城房地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新城)鏖战64轮竞价后,以52.4亿元、超过1.7万元/平米的楼面价,打败保利地产、中国烟草、金融街等房企巨头,将北京大兴亦庄住宅及商业项目(X1-1B)地块揽入怀中,再度刷新了北京“地王”纪录。
此后,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世博宏业)经过58轮竞价,以17.6亿竞得海淀区东升乡居住、商业项目地块,高出底价11.35亿元。除去还建酒店(不低于3.5亿)的成本和面积(3万平米)后,该地块折合楼面价为28308元/平米,打破了大望京村一号地27529元/平方米刚刚创下的楼面价纪录。
此外,中矿宏业经过7轮以2.9亿元拍得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居住项目,高出底价1.03亿元;金隅地产以6.8亿元拍得北京市昌平区老城东沙河西侧局部地块居住项目地块,高出底价2.86亿元;北京金科兴源置业有限公司与北京纳帕投资有限公司组成的竞买联合体,以23亿元拍得北京市昌平区常兴庄组团北部地区B地块居住项目用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火热的竞拍中,国资背景明显。前述三块地王级地块的竞得者远豪置业乃是远洋地产(03377.HK)子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601628.SH)是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持有其24.08%股份;中信新城是央企中信集团的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世博宏业是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另有中国烟草、保利地产、中建二局等国资背景公司参与竞拍。
参与了大望京一号地拍卖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微博上首次公开承认自己失败,并表示“无法承受这样的天价”,公司将“转入二三线城市,希望不是凭胆量而是凭品牌取胜”。华远地产此次缴纳了4亿元的竞拍保证金,但由于现场竞拍激烈,在举牌至每平米一万元后,就主动放弃了进一步叫价。
任志强表示,如此疯狂的拿地行为,有违中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精神,将再一次推高城市整体的房价水平。
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则用“离奇”来形容这一轮高价“地王”的产生。他在微博上发表观点称,按照过去几年的经验,这些新“地王”将立刻推高房价。SOHO中国测算,大望京一号地项目销售单价要达到45000元/平方米,才可能保有10%的利润回报。潘石屹此次未参与竞拍。
上述六幅地块原定于3月8日竞价拍卖,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在没有声明原因的情况下,于3月8日推迟其现场竞价时间至3月15日。之前,备受争议的中服地块竞价时间也延长至3月25日,市场对该地块估值超过100亿元,不久亦将成为新的“地王”。
新华社当时称,北京市推迟这些地块的现场竞价时间,原因之一就是要避免在两会期间出现新“地王”,造成较大的舆论压力。
然而,仅仅时隔两会结束一天的时间,北京市土地拍卖就迅即反弹。分析人士担心,过高的地价反映出开发商对后市的极度乐观,却也可能与政府“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政策导向偏离。 #*27*# #*27*# #*27*# #*27*# #*27*# 对资金没有盈利要求的央企,存在就是对民企的不公。。。。 想想影帝的那些话真是可笑啊, 什么任内解决房价问题 什么公平公正要像阳光一样光辉.
呕....差点隔夜饭都出来#*22*# #*22*# 看来内部有人想搞影帝。看影帝能否反击。 原帖由 lioner_miss 于 2010-3-16 12:29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来内部有人想搞影帝。看影帝能否反击。 脚歪不怕鞋正 #*18*# #*19*# #*25*# #*29*# #*22*# http://photosex.biz/pic_b/7fa2858767f6c143a39f60ec30e91f85.jpg 吃人嘴短 拿人手短利益集团 树倒猢狲散
[ 本帖最后由 12345跑的快 于 2010-3-16 13:27 编辑 ] 谢国忠:日本病威胁全球 15年内中国楼市将遭遇可怕熊市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8:24:45 中财网
2009年,日本名义GDP下滑了6%,至5.85万亿美元,实际GDP也比上年下滑了5%。相比之下,同期美国名义GDP下滑了1.3%,至14.2万亿美元,实际GDP则下降了2.4%。但是,如果到日本和美国旅游,你或许会觉得,美国的处境比日本更糟糕。较之于美国人的抱怨连连,日本人反倒安之若素。人们面对逆境的态度如此不同,或可归因于文化差异。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现在真是一团糟,其名义GDP已低于1992年的水平-当时日本土地价格刚开始跳水。
日本的先例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的问题也正是未来我们所有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变老"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都见过老人。历史上,诸多帝国从衰老、枯萎,直至消亡,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
对现代经济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经济体衰老的背后,一定蕴藏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因素,而所有这些因素,在日本都发生了。看着一个经济体老化,绝对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
数十年前,荷兰的油气储备颇丰,强劲的油气出口使其汇率陡然上升。荷兰人过了一把高币值的瘾,不思劳作,疯狂享受。当石油资源枯竭后,好日子也就结束了。这被称做"荷兰病"。那么,如果一个经济体呈现"衰老"之相时,我称之为"日本病"。
日本"病在哪里"
多数分析师都把日本的问题与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超级泡沫相联系。在高峰时期,日本房地产价格超过了全球总量的40%,日本皇宫所占土地的价值,超过了整个加州。世界十大富豪,日本地产商占到了七个。毫无疑问,那时日本实在是闹过了头。但20年后,那场泡沫还能有如此强烈的效果吗?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日本断断续续的财政刺激政策。他们辩称,如果日本能在上世纪90年代坚持实行刺激政策,那么今天的日本经济将会相当健康。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经济就像是个不带电池的汽车:动力就是一切。经济停摆,就像汽车撞了减速器,如果有人使劲推,而且一直推,汽车总会重新前进,问题也就解决了。
结构主义者则把日本的问题归咎于改革滞后。他们认为,如果日本能够甩掉所有的坏账,增加股东权益,并取消市场管制,就能引致效率提升创新之浪潮,这将推动经济增长。事实上,小泉政府的确采纳了结构主义者所主张的许多改革,日本一度也确实经历了经济增长。但事后看,小泉时代日本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繁荣下日本出口的增加,而非国内改革。
我认为,凯恩斯主义者对日本的解读完全错误。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案,就像止痛药一样,治标不治本。它只是在经济下降周期中试图去降低产出损失,但对长期经济运行来说,毫无意义。用凯恩斯主义来解释或试图治愈长期的经济问题,谬以千里。
不幸的是,当今绝大多数执掌各国央行的经济学家,都是这一派的。他们的行为完全因循经济刺激计划的多棱镜。危机发生的时候,一些适当的刺激无可厚非。但是,试图通过不断的刺激使经济体重返强盛之境,就大错特错了。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高负债,正在阻止经济的强劲增长。不断的刺激将引致通货膨胀,而非高增长。
日本的问题,没有简单的解释,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这么多问题互相牵制,局势相当棘手。日本的问题在于,它老了,而且越来越老。重生之路也有,但这需要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日本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并不值得。
世界"正在变老"
一个经济体"变老"会有多种表征。最常见的就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枯竭。当一个经济体起飞的时候,劳动力比较充裕,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合适的。当剩余劳动力枯竭之时,就应当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一旦资本存量足够高,投资就不再能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称之为"收益递减",或者说,同等投入带来的产出减少。经济学家把消费和投资刚好平衡的状态称之为"稳态",就像一个人永远停留在中年一样。
成熟经济体也有可能保住青春。借助于创新,同样的投入,产出会更多。这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TFP)是成熟的经济体重获青春的灵丹妙药。它决定了一个富裕的经济体多快才能变得更富有。1%的全要素生产率只能说是"一般般",2%就相当不错了,要是能达到3%,那简直是"超级棒"。
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的、成本更低的经济结构,更能刺激创新。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很快就传布世界各国,目前尚不清楚创新带来的收益能否为创新国独享。
收益递减规律定义了与资本积累有关的经济老化问题。仅仅数十年前,人们的预期寿命还不够高。现在世道变了,世界已从一个退休人口较少的均衡,发展到一个退休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当的新均衡。当新的平衡建立起来,就形成了"老龄经济"。
除了预期寿命提高,出生率下降是另一个对经济影响甚大的新现象。最初,出生率下降是有益的,这意味只需要更少的资源就可养活这些年轻人。这就是所谓"人口红利"。举例来说,出生率下降可以使更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但是,一旦低生育水平持续20年,就会造成劳动力的减少,反而与此前20年带来的好处相抵。
日本正饱受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逆转之苦。理论上,人口逆转每年压低日本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以上。从现实看,问题更为严重。
一个社会逐渐"变老",其资源分配会越来越向老龄人口倾斜。比如说,医疗保障支出,就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大体来说,老年人更不愿冒险,这也使社会或者经济变革更为困难。 老龄社会的根本力量更倾向于非生产性支出、更少的竞争。
显然,老龄社会中不断增加的社会负担落在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肩上,比如,工作的人税收负担会日渐加重。由于劳动报酬减少,劳动力的供给也会减少,因为工人们宁愿多花时间去休闲。这样一来,很可能会酿成劳动激励的恶性循环。
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比计算人口抚养比-也就是不工作与工作人口的比例-复杂得多。社会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变得更加保守,工作不努力,更少的创造性。也即这个社会"变老"了。
其他主要经济体也与日本相距不远。比如,欧洲的主要经济体,由于失业和退休的福利更加慷慨,它们经济失去活力也会更快。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不断上升,也是由老龄化所推动。政府的收入已无法支撑高增长时代承诺的福利。于是政府就采取借钱的方式践行承诺。
日本的政府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约200%,居世界之首。其他发达经济体似乎也差不多。欧洲平均财政赤字占其GDP的6%。英国占12%,美国则占10%。用不了多久,发达国家的赤字就会赶上日本,并居高不下。
"世界可能并不稳定"
如果去日本的二线城市旅行,你会对街上年轻人如此少、服务业老年人又如此多而印象颇深。事实上,大多数出租司机大概在70岁左右,酒店和餐馆的服务员经常是六七十岁的女性。他们呈现了一幅仅由老年人支撑的经济体的超现实图景。
东京则呈现出了另一幅景象。它似乎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城市一样充满了活力。但是,东京的活力是来自于吸纳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东京是日本的服务业中心,但也无法摆脱一个日渐老化的社会的症状。
老龄化会对资产价格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楼市为例,必将变成长期的熊市。人口减少意味着楼市需求的减少。由于房产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资产,因此可能出现长期的供应过剩,从而对楼价产生了不断向下的压力。近20年来,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以年均7%的速度下降。租金收益率刚好与价格的下跌相互抵消。外国人不时被日本很高的租金回报率吸引,但很少人赚到钱。
经济老化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停滞。正因此,企业的利润可能会停滞不前。不能增值的股票应非常便宜,比如说,10倍的市盈率或5%的股息收益率。日本股票在高峰时期曾有超过70倍的市盈率。20年来这些股票一直在下跌。外国投资者有时候被吸引去增加日本股市的价值,一段时期外国人购买导致日本股市的好转,但这最终被证明是个陷阱。
有没有可能阻止或扭转经济老化呢?我对此表示怀疑。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上升的力量太大了。
引进移民或可延缓老龄化进程,但这并不现实。以中国为例,其人口年龄结构,在未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将与发达经济体相差无几。而再过20年,印度也会步中国的后尘。同样道理,发达经济体也不能指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工人。
错误的政策可能会加剧老龄化进程。长期来看,经济高增长时代的高房价政策最有破坏性。除了高房价,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生子女政策。长期来看,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尽管现在中国人对房产如此热衷,但是,一旦老龄化来袭,中国的楼市将经历比日本更为可怕的熊市,这一切很可能用不了15年就会成为现实。
老龄化可能带来通货紧缩,日本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仅仅因为政府靠借债来覆盖人口老化的成本,通缩就会发生。一旦债务高到难以为继,通胀就难以避免了。恐怕世界正朝着这个方向走。一旦政府的承诺难以兑现,社会后果相当严重。长期来看,世界可能并不稳定 这种现象说明了*政*府*已被绑架,官*商公然叫板两会的精神。谁胜谁败,不出一年,可以明了。(关键就看政府是否能够严格执行19条)
其实很多政策都是噱头,都是哄骗P民的。各地要使房价稳定,很简单,就是各地*政*府*是否严格按照政策开发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而且是否严格按照政策打击捂地的开发商。上海竟然有些地开发了十多年,一期的价格和二期的价格相差十多倍。中粮在浦东的一块地开发了十多年,价格涨了近20倍。
而近期国土部打击捂地现象,有十八个长期捂地的开发商竟然只处理了二个,另外的就是督促其开工。这是打击吗,简直是纵容。
这几天,我仔细浏览了任志强这个地产狂人的博客,突然觉得很欣赏这个人,他对中国*政*府*的政策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非常的佩服他。
譬如在他博文中所看到1998年的23号国务院文件,取消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化分配,建立高收入家庭的市场化供应体系,中低收入家庭政府帮助型的经济适用住房供给体系和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供应体系。二是2003年的18号文件,坚持了上述的三种供给方式,只是进一步明确了中高收入家庭进入市场化、中等偏下收入的家庭政府给以帮助。此后2007年又再次强调了政府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立。
对于这条有哪个地方政府执行了?
商人对于利润的追求无可厚非,就像你5元买个股票,明知道会涨到200元(虽然不合理),但是不会因为受良心谴责而20下车吧,下车的都是没有把握的,事后捶胸顿足的。
而现在人家任大炮在一线城市也不敢拿地了,退守二三线城市了,我就觉得这是明显的风向标,不要跟着央企瞎胡闹,一线城市商品房就现在这个价早晚是个死,如果有闲钱想投资房产,应该把目光放到二三线城市。
不要向我扔砖,我不是任大炮的粉丝,只是觉得前几年紧跟任大炮的应该赚翻了。你再去人家的博客看看人家对政策的解读,那叫一个专业。别跟着一些不负责任的伪经济学家瞎起哄,他们只是赚个眼球效应,混个眼熟,不会为你的钱负责的。
在股票市场也一样,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一上来就对政策或某人有好恶感),就把自己当成任大炮,仔细研读和分析国家的经济政策,配以有效的技术分析,这是做股票的一大法宝,争取自己成为股市中的任大炮。
最后强调在股市中不要国家一出政策就反感,然后就开骂,这样你就站到政策的对立面。学学任大炮,仔细解读各种政策,辅以技术分析,静静的找到支撑点,然后再决定做空或做多。 呵呵#*)*# #*22*# 想说,但不知道说啥。 群众的眼镜真实雪亮的 一线的会死,二三线的死的更快,炒股的谁不知道熊市来的时候垃圾股跌的比一线股要更块更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