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增贷款5918亿元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近26%
货币供应快速增长 人民币贷款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增长25.95%。2009年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4.05万亿元,同比增长25.95%,增幅比上年末高8.1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4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8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比上月末高0.4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6%。1-4月份净投放现金38亿元,同比少投放631亿元。
人民币贷款当月增加5918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72%,增幅比上年末高10.9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472亿元,同比多增7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8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57亿元。1-4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同比多增3.37万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422亿美元,同比下降9.81%,当月外汇各项贷款增加70亿美元,同比多增49亿美元。
本外币并表后,4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7.2万亿元,同比增长27.06%。当月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6369亿元,同比多增1581亿元。
人民币存款当月增加1.03万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6.21%,增幅比上年末高6.4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48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多增374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117亿元,同比多增18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7375亿元,同比多增4629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525亿元,同比少增116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6306亿元,同比多增3984亿元。1-4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6.65万亿元,同比多增3.35万亿元。4月末外汇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7%,当月外汇各项存款增加39亿美元,同比少增51亿美元。
本外币并表后,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4.69万亿元,同比增长26.08%。当月新增本外币各项存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3390亿元。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平稳。2009年4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0.71万亿元,日均成交5101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2.1%,同比多成交552亿元。
4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0.86%,比上月高0.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7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0.84%,与上月相同,比去年同期低1.86个百分点。 :*18*: :*18*: :*22*: :*19*: :)
4月新增信贷急跌 M2创十年新高
4月份,信贷增量大幅减少,M2却创十年新高。早报讯 连续三个月创出天量的信贷数据止步于4月份。央行昨日公布的4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贷款年内首次回落至万亿元以下,当月新增信贷大幅减少至5918亿元,不足3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的三分之一。
交通银行研究部分析师鄂永健昨日指出,尽管新增贷款较上月下降较多,但仍创近年同期新高,属较高水平。在经历3月的迅猛增长后,4月贷款增长回落属正常,并不意味着信贷过度萎缩。
昨日的数据显示,1-4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同比多增3.37万亿元,已超过今年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5万亿元。
此前的1月至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1.62万亿、1.07万亿和1.89万亿元,均创天量。
"出现下降是可喜的"
在鄂永健看来,4月份贷款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上半年因信贷规模控制而没有获得资金的项目基本被集放完毕;二是第一、二批中央投资项目已经基本投放完,而第三批项目尚未下放;三是银行在一季度信贷迅猛增长背景下,已经接近完成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从而更加注重稳健发展和结构调整。此外,银行季末"冲时点"的冲动消失,也是原因之一。
对于新增信贷的回落是否会影响经济复苏的问题,汇丰经济学家屈宏斌说,贷款增长的幅度在支撑经济复苏方面依然绰绰有余。他指出,考虑到银行业第一季度已经发放了巨额贷款,4月份出现下降是可喜的;预计到2009年年底之前,中国每个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将在3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
鄂永健则认为,考虑到贷款增速依然可观、流动性较为充足、中国经济回稳迹象增多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近期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以微调为主,利率和准备金率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均不大。
基建类贷款仍是"大户"
值得注意的是,4月新增信贷的结构有大幅变化。数据显示,当月新增居民贷款1472亿元,占总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为25%,较1、2月份的4%和14%上升较多,反映近期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
当月新增票据融资1257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为21%,与上月基本持平,较前两月下降较多。
而对公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
针对短期贷款4月出现负增长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从一个角度说明当前短期流动资金充裕。此外,对公中长期贷款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为63%,较前两月上升较多,这说明基建类贷款仍是银行重点投放领域。
但这类说明,难以打消对贷款质量,以及未来流动性过剩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担心。
监管层已有所表示。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昨日在亚洲银行家2009年峰会上指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银行业在经营行为和风险管理方式上还具有趋同性,由此将产生风险的集中度,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除了风险集中度的问题,刘明康说,长期而言,为应对城镇化建设,信贷资金大量向基础设施和项目投放,这样可能带来潜在的长期信用风险。
◎ 相关新闻
4月份M2增25.95%
创10年来新高
早报讯 与新增贷款大幅回落相反的是,4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再创新高。
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末,M2余额为54.05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5.95%,增幅比上年末高8.1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47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创下1999年有公开数据以来的新高。
交通银行研究部分析师鄂永健说,货币供应保持较快增速与当月对公存款增加较快有关,这可能是受企业经济活动增强、货币乘数扩大的影响。
此前中国M2增速高点是于2003年8月在中国投资热潮背景下创出的21.55%。而今年以来,M2增速始终维持高水平,2月份M2较上年同期增长20.48%,增速明显高于1月末的18.79%。
央行设定的2009年全年M2增速目标为17%左右。
央行数据同时显示,截至4月末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8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48%,增速也有所加快,较3月末高0.4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6%。1-4月份净投放现金38亿元,同比少投放631亿元。
另外,4月份当月外汇贷款增加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多增49亿美元。(东方早报)
人民日报:四月贷款增速为何骤然放缓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5918亿元,远低于一季度月均1.5万亿元的规模。"4月份信贷增速虽明显放缓,但它属于信贷增长的正常回归。"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一季度是新开工项目的集中释放期和银行信贷的集放期,信贷会创出天量,从4月份开始,信贷增长将有所回落。
长期以来,我国月度信贷增长始终保持着数千亿元的规模。但自去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月度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屡创新高,今年3月份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更是达到1.89万亿元,创出历史天量。
"银行信贷的增减有其自身的规律。"交通银行(7.30,0.08,1.11%)高级金融分析师仇高擎解释说,就全年而言,一季度新增信贷金额会比其他季度要多;就单个季度而言,每个季度的末月银行都会有为完成考核而产生的放贷冲动。"新增贷款往往在3月份的最后几天冲得比较高,并影响到4月份的贷款增量。"仇高擎说。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如果持续之前贷款猛增的态势,或将给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并且很难保证贷款质量。"目前是时候适当放慢脚步了,信贷增长恢复到常态是好现象。"庄健说。
"应该说4月份信贷增速放缓,是前期银行冲击放贷的回调,未来放缓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不过不会影响全年流动性充裕局面。"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说。
尽管4月份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但前四个月我国新增贷款总量已达5.17万亿元,超过年初制定的5万亿元全年信贷规模。不过专家普遍认为,全年信贷增长并不会骤然变紧,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合理充裕状态。
中国人民银行6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下一阶段央行将坚定不移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作为货币供给的重要'水龙头',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金额正在持续减少,这必然影响到市场流动性的供应,为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会考虑'开闸放水'来保持充沛流动性。"刘煜辉预测,如果今后几个月信贷保持每月增加4000亿-5000亿元的规模,今年新增信贷可能会达到9万亿元。(人民日报)
刘明康: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适当隔离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昨日在亚洲银行家峰会上表示,要不断扩大监管覆盖面,确保没有监管真空,坚持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适当隔离。央行昨日公布的数字显示,4月新增贷款5918亿元,环比大幅下滑近70%。不过,贷款监管并未随贷款规模大幅下滑而放松。
刘明康说,银监会始终注重逆周期监管的建设。一方面,针对一些审慎监管的必要,如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始终强调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要提高资本质量,要有持续的现金流;对于公允价值在系统风险防范中的引用,也始终强调要科学地考量。
针对一些投资活跃的领域可能给银行稳健运行带来风险,刘明康表示,要坚持从源头上控制信贷杠杆率。要坚持银行业与波动较强的资本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隔离,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办资产证券化,防止房地产信贷风险通过证券化被放大。
在银行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刘明康指出,要求银行在售前、售中、售后实现持续地披露风险信息,在发售理财产品过程中避免误导性销售,防范理财业务的风险。
"今年以来,我们贯彻逆周期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增强风险准备,要求银行业正确处理好贷款发放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严格防范票据风险、加强贷款风险集中度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贷款资本金要求。"刘明康表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商业银行及一些无任何监管的中介机构通过机构性投资工具和衍生产品逃避监管。刘明康指出,要不断扩大监管覆盖面,确保没有监管真空。实现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合作管理和信息沟通,坚持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适当隔离,不断完善对不同种类风险的监管,从重视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发展到推动银行加强信息科技等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过去几年的监管中,始终坚持和选择基本的风险监管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才营造了如今中国银行业难得的稳健运行,这对于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动宏观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明康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还需科学转变,中国还处在农业化、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重要的增长点,参与国际竞争并未有产业链的优势。"这些就决定了中国银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应对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项目的信贷投放,这就可能带来长期的、潜在的集中度风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银行业在经营行为和风险管理方式上还会具有趋同性,尤其是将产生风险的集中度,这是中国银行业监管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刘明康说。(第一财经日报李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