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_yi 发表于 2009-10-22 10:54

b:b b:b

笑傲严冬寒 发表于 2009-10-22 15:00

有道理和深度,支持。

liu7936491 发表于 2009-10-23 08:25

谢谢:*19*: :*19*: :*19*: 提供

cqhyhth 发表于 2009-10-23 08:52

明朝老大什么是偶来呢

明朝 发表于 2009-10-26 09:23

资料存档

五大中小板龙头的成长模式2009-10-26 07:42   江勋   理财周报

  很多人懂微软,但却不一定懂中小板,懂“中国式的微软”。


  若以5年资本增值作为评判标准,则上市公司5强分别为:苏宁电器(002024)(26倍)、双鹭药业(002038)(13倍)、华兰生物(002007)(13.3倍);科华生物(002022)(9.3倍);思源电气(002028)(8.6倍)。接下来,不妨一一解析这五大成长股的中国式路径。

  中小板成长龙头们的模式

  苏宁电器是当之无愧的成长王,自2001年以来,其平均净利润增长率接近100%。而苏宁电器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从其发展历程看,最核心的路径是:复制。轻资产公司,靠复制业务模式实现扩张。那么,苏宁电器复制的是什么模式?该模式又何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复制成功?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苏宁既不卖产品,更谈不上技术,后来标榜卖服务,卖服务,实质是卖服务平台,或者说,是关于家电的一种服务模式;这是苏宁不断追赶国美的重要原因:更充分去理解大卖场的服务本质,而不是销售本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苏宁诞生早,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具备了不断复制的时间和空间。苏宁的复制形态不断的借助资本市场:扩张股本——增发——再扩张。

  那么,苏宁的瓶颈天然在于两点:中国城市化加速度的放缓;新的服务模式的替代性,比如淘宝网。从这两个角度看,苏宁成长神话的终结不是太长的事情。

  双鹭药业、华兰生物和科华生物充分表现了医药行业的想象力。双鹭药业资产的增长幅度,显然比华兰生物要高出几倍,双鹭药业是靠什么成为成长王的呢?

  双鹭药业今年以来,遭受到最严格的市场质问:为何股价一改强势,逆医药板块而动?贝科能是双鹭药业独家所有,拥有专利权,保护期为2002-2022年,在此期间公司将享有该方面市场的垄断地位,是公司的一线支柱品种,并进入了十几个省的医保目录,依靠着大包办的代理商,贝科能近年来实现了畸形的爆发式的增长,营业收入节节高升。几年的“攻城略地”后,贝科能开始面临销售瓶颈。症结在于,独家代理商海南康永在一线市场的攻伐失利,且遭到政策的种种影响。这表明,双鹭药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可替代性。

  尽管双鹭药业年研发投入一度达到销售收入的15%,产品开发层出不穷,但在覆盖基因工程、生化(多肽)药物、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的多领域中,双鹭并不专注,也不具备开拓性的能力。我们仔细去看中小板的科技股,只要是那些资产增长过快,常常意味着多元化和乱投资。

  与双鹭相反,华兰生物更体现出一个技术性公司应有的特征:轻资产,重研发,高投入,深度专注。血液制品在全球也就30年历史,壁垒相当高,寡头竞争的格局非常明显,从中国局部看,华兰生物确属开辟型的行业龙头,在该行业中掌握定价权。

  但必须认识到的是,华兰生物的空间是政策保护的结果。与CSL贝林、百特、拜耳及新生力量奥克特珐玛等国际巨头比较,弱势地位相当明显。这意味着,华兰生物并不掌握标准权。实际上,血液制品行业并不算是一个革新性的行业,不具备颠覆性的功能,已呈现出西方产能平抑的趋势。

  真正具备颠覆性意义的行业在疫苗、基因工程和工程抗体类生物制药行业,其本质在于把医药产业链的服务端口整体前移。因此,华兰生物战略上的意义,不应在血液制品,而在疫苗和基因工程领域。

  科华生物与华兰生物比较则等而下之。近期以仪器带动增长,试剂呈现萎缩表明,其没有太多核心竞争力。

  而思源电气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个现象。电力设备行业某种程度上与医药有类似,细分行业多,且壁垒较高。思源近年走过的路,不是其当初拳头产品消弧线圈的扩张,而是不断融资不断扩充产品线,实质上属于以以并购为主的低成本外延式增长。

  从近两年国家电网输配电设备招标情况看,思源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成本,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基本战略,作为一个有长期期待的企业,必然要向歧异化竞争战略转移。而实际上在此等完全竞争行业,尚无行业壁垒可言。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如自动化和电力电子领域,思源没有任何独到优势。更进一步讲,中国电网建设的空间直接决定着思源电气的空间。

  “中国没有微软”

  到这里,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大族激光(002008)。它被奉为创业板的一面精神旗帜,迄今为止让人欲罢不能。不少人认为它有垄断性行业优势,甚至有券商分析其为激光领域的“华为”。但事实是这样吗?

  大族激光近两年频繁而不成功的多元化,甚至开始从事房地产,已经表明这家公司在产业链条上不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激光设备听则动听,大族激光只是在替换性的修补加工设备之一环。

  大族激光和华为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同为产品多元化,实则迥异。华为效法思科,完整的服务和覆盖一整条产业链,从而获得部分话语权。而大族激光只是将技术优势蔓延到多个产业链中的一环,只是在填补产业链。第二,华为在服务一条新兴产业,而大族激光相反,它服务于全球落后产能转移到中国所撑起的空间,在高端领域,大族激光并不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能力。

  由此,我们有些残酷的揭示了所所谓“中国成长王”的面目。上述剖析证明,A股不存在原创性高科技,也不存在微软。苏宁电器、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思源电气、大族激光,都不支持成为国际顶尖成长企业的颠覆性基因。

  相反,它们身上弥漫着中国式的基因,比如三个医药公司所受惠也受制的政策保护与政策变动,思源电气受惠的国家建设,大族激光死水微澜的股价走势,至今还有人认为在偿还高溢价发行的债,但我认为,实际上它的股价和日趋萎缩的毛利,都间接证明了,中国廉价的加工贸易的国家盈利模式,走到了十字拐点。

  在老一代的中小板公司中,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苏泊尔(002032),一个良好成长的小家电公司,其被收购已经说明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势单力薄。而新和成(002001)这样周期性公司,难堪大任。

  优秀成长企业的四个等级

  那么,中国人要怎么去做自己得微软呢?

  首先,总结世界性巨头的成长模式之后,可以得出如下层次:

  一流成长公司:形成颠覆性的、垄断性技术优势或商业生态链。例如Microsoft、google、intel、apple、RIM、思科;

  二流成长公司:拥有优异商业模式,例如mcdonald、starbuck;

  三流成长公司:出售优异的产品,如HP,三星以及大量的日韩品牌;

  进一步概括,可以认为:

  一流成长公司在创造产业链。他们通过极具原创性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人类的生产力经营方式,极大的提高劳动效率,而且通过对该产业链中枢环节的控制,获取金字塔顶端的门槛。正如苹果创造了电脑产业,微软创造了软件年代;这类公司取决于壁垒。

  二流成长公司在组合产业链。他们通过对产业链各元素的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进而局部改变利益分配机制。但商业模式的缺陷在于可复制性较强,壁垒较低,因此取决于时机和成本。

  三流成长公司在改进产业链。无论是通过替代,还是以新产品面目出现,此类公司为人类提供了最优秀的产品,如同日本汽车不断改进的节能减排技术,HP不断拓展的PC外延。此类公司取决于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生命力。

  当然,还有不少成长性很好的公司在进行填空产业链的工作,但我们不认为取决于行业周期和景气度、波动频繁的公司可能成为下一个“微软”。

  “中国式微软”英雄谱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分辨中国成长王们的谱系和路径。

  最大多数的中小板公司,仍然在进行最低端的填补产业链的工作,这与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相对称。比如新和成、华星化工(002018)、宁波华翔(002048)、伟星股份(002003)等等局域龙头,也包括思源电气。我们不排除,在创业板中会诞生下一个新和成或者思源电气,但那并非因为它们科技含量足够,而是因为中国市场空间大。在生物医药、材料化工、电气设备等领域,期待很多。

  少数的公司在以更好的产品,在从事改进产业链的工作。比如上文我们讲到的双鹭药业的贝科能;大族激光则是此类公司最典型的代表。实际上,目前中国广泛鼓励的机电设备产品,大部分即属于此一范畴。这里就包含了颇受市场青睐的金风科技(002202)、大洋电机(002249)等等。

  更少数的公司,在经营商业模式。从目前来看,苏宁电器是最成功的案例。在国外,纺织服装、日化用品、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均在朝商业模式创新方向靠拢。以品牌中枢整合产业链条的资源,形成轻资产重品牌的趋势。而效法耐克最早的是李宁,目前最成功的中小板公司无疑是美邦服饰(002269),七匹狼(002029)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犹豫。而这,也成为我们看好华谊兄弟的最大理由,因为它不但在不断填补中国人的文化缺氧区,而且改变了游戏方法。

  商业模式,也是目前中国网络公司优胜劣汰的主要逻辑,有理由去看好模式清晰的网易、盛大、百度以及新浪。

  那么,到底中国有没有可能诞生微软级别的一流公司呢?按照最顶级成长公司的标准,颠覆性和壁垒缺一不可。

  谨慎的看待,创业板公司中尚没有发现,或许有潜在品种尚浮于水面以下。由于中国短期内难以掌握原创高新技术,在成熟的公司谱系中,或许有这两个值得考虑:阿里巴巴、比亚迪。目前看,生物制药领域渐为创新热土,但中国离得太远,尚无明显可寄托的对象,像华兰生物已算上乘,广东的达安基因(002030)质地原本优良,但经验证明没有国有企业成为微软得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世界还是中国的成长故事都证实,他们通常必须三个条件:技术型领袖、管理层治理清晰而控制有力、民营。

tree_yi 发表于 2009-10-26 13:21

:*22*: :*19*:

fbl125-2008 发表于 2009-10-26 16:25

b:b b:b b:b

cqhyhth 发表于 2009-10-27 11:19

明朝老大真是厉害

willx36 发表于 2009-10-27 12:51

原帖由 明朝 于 2009-10-26 09:23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五大中小板龙头的成长模式2009-10-26 07:42   江勋   理财周报

  很多人懂微软,但却不一定懂中小板,懂“中国式的微软”。


  若以5年资本增值作为评判标准,则上市公司5强分别为:苏宁电器(002 ...

有启发,谢谢

fbl125-2008 发表于 2009-10-27 16:21

b:b b:b b:b

明朝 发表于 2009-10-27 21:02

"股神"大佬:巴菲特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
  巴菲特曾给予投资者5项建议﹕
  1.视股票为生意的一部分,问自己"若股市明日关闭,历时3年,我将会有何感受?如果我在那情况下很乐意于拥有该只股票,这尤如我对自己的生意都感到欣慰。"这种理念对投资方面尤为重要;
  2.市场在服务你,不是指示你。市场不会说给你听你的投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生意结果却可决定到你是对还是错。这都是从华尔街公认的证券分析之父Ben Graham(班杰明)偷师的;
  3.当你无法精确知道一只股票的价值时,那就应让自己处于安全边际。这样你就只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你可以在某程度出错,但又可很快脱险;
  4.精明的人最经常以借来的钱去作孤注一掷的事;
  5.股票不知你拥有它,你对它有感觉,它却对你毫无感觉。股票亦不知你付出了甚么。人们不应将情感投射于股票上。


金融大鳄"股神":索罗斯
  作为国际金融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是由于他凭借量子基金在90年代中所发动的几次大规模货币狙击战。量子基金以其强大的财力和凶狠的作风,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兴风作浪,常常对基础薄弱的货币发起攻击并屡屡得手。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索罗斯以年收11亿美元名列逆市赚钱高手第四位。



香港首富:超人李嘉诚
  李超人最常使用的词汇是"保守"。或许也正因为保守,这个80岁老头总是能够比年轻人更敏锐地捕捉到风险的气息。
  比起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的华尔街行家们,李嘉诚的明智并不是来源于任何深奥的理论。恰恰相反,他用了一种过于朴素的语言来解释自己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的认识:"这是可以从二元对立察看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程度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出现大问题。"


亚洲"股神":李兆基
  做为香港富豪,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进入2008年以来对自己的炒股"评级"一路下调。2007年,信心满满的李兆基曾乐观预期香港恒生指数将在年底前冲上33000点高峰;随后指数的"一落千丈"让这位"亚洲股神"略感尴尬,并在今年1月底的公开活动中自拆"股神"招牌,调侃自己是"冒牌股神",并自爆"不会炒股"。


香港平民"股神":曹仁超
  一个只有中学文凭的穷小子,以5000港元入市,历经40年股海浮沉,两次一贫如洗,最终身家两亿,实现4万倍投资增值。他的投资秘笈在于只有小量资本的散户一定要集中火力,才有机会赚大钱;挑选极具增长潜力的二线股,目光应放在3至6个月内;追涨不买跌,止蚀不止赚等。


"亚洲股市教父":胡立阳
  资料显示,胡立阳曾是美林证券副总裁兼硅谷分公司总经理,享有"华尔街神童"的盛名。然而,处于人生顶峰的他却辞去高薪职位回到台湾,当起了"股市传教士",之后到大陆发展,至今已近十年。
  胡立阳曾向投资者透露了自己的多个炒股秘技,包括懒人操作术、地心引力指标、农夫播种术等,这些秘技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机械化操作来克服人性弱点,使他在股市中变成"不正常的人"。

cqhyhth 发表于 2009-10-27 21:04

:*19*:

明朝 发表于 2009-10-29 08:13

史蒂芬·罗奇:中国无暇自满
时间:2009年10月29日 07:53:31

  表面看来,中国很有理由为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感到极度欣喜。在去年底遭遇危机导致的急速下滑后,今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速。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平均增速7.7%--一度看来无法企及的8%的增长目标现在已经触手可及。中国成功抵御住了全球严重衰退的顶头风--这对其他亚洲经济体来说是个好消息,对被危机摧残过的世界也是一大推动。
  但是,跟任何其他经济体一样,背后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的多。在过去两年半里,温家宝总理一再警告表面之下隐藏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经济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和谐,最终不可持续"。对外部依赖型的中国经济来说,担忧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因此,尽管中国可以因为在全球经济形势极端恶劣情况下仍有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欣喜,但这不是自我陶醉的时候。这场危机和全球衰退是中国的警钟,中国不能再忽视"四不"了。
  尽管中国前三季度的主要增长数据反弹,总理的批评还是直指中国宏观难题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加剧了本已令人忧虑的失衡。由于去年底实施的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政策,中国进一步扩大了本已超出控制的投资额。借助创纪录的银行贷款激增带来的充沛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中贡献率达95%,即7.7%的经济增长中7.3%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作为比较,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88%,比此前十年平均为43%的数据翻了一番。简言之,中国在长期以来已经过度的投资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上加上了前所未有的赌注。
  最关键的问题是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能持续多久。对纯市场经济体系和像中国这样掺杂着政府管理的经济体系来说,答案显然不同。政府当然可以暂时性地改变市场平衡。但是这里的关键词是"暂时"。我们一次又一次痛苦地认识到,不论何种所有制和控制体系,宏观失衡都不能无限持续。这就是次贷危机最后严重阶段所发生的--美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宏观失衡难以持续。不论是不是进行政府管理,中国都不可能从经济的基本规律中例外。
  虽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的经济增长本来并不一定是错的,但是过度采用这种方式就会有严重风险。由于2009年初的经济刺激措施,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预计年中已经达到45%--对中国来说这是创纪录的,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所有主要经济体来说也是创纪录的。另外,近几个月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速上升意味着,投资占GDP的份额目前已经接近50%的关口。同理也可以推测国内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今年三季度降到了35%这个最低限以下。投资和消费占GDP比重出现严重的反向发展趋势说明了一切:出口和出口引致的投资现在已占整个GDP的近80%,中国日益严重的失衡显示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日益偏向供应面而远离需求面。
  宏观失衡问题何时爆发,一直很难精确预测。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非均衡趋势往往能比我们预料的坚持更长时间。危机前美国消费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失衡是这样,现在中国的经济失衡看来也是如此。但是同样的,经验也给我们令人恐惧的警告--失衡持续时间越长,此后再平衡的历程就越痛苦。中国一直注重社会稳定,因此决不能对如此危险的后果失察。
  中国可持续性的挑战在2010年下半年将尤其巨大。我怀疑那时中国经济将面临又一次减速。这是因为,目前的增长策略关键是"先行一步的"中国财政刺激政策--一种两头发展的策略,最初由投资支持启动,然后,滞后一段时间后,从出口恢复增长中继续获得支持。这种从投资引领到出口引领的增长之间的精妙过渡曾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非常奏效--尤其是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及2000年至2001年的全球衰退之后。然而,很有理由怀疑这种策略这次能否成功:与之前两次经济减速时期不同,中国外部需求很可能由于美国消费者元气大伤而需要数年的调整。换句话说,当前刺激策略的第二个支柱比以前更成问题。缺乏出口的后续支持,同时面临投资刺激的退却,又一次经济减速看来很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出现。
  当然中国不会干坐着闲看经济再度走弱--也不会不顾失业和社会稳定面临风险,所以,当外需拉动没能实现--可能发生在2010年年中的某个时间--预计另一轮银行贷款支持的、投资引领的刺激政策就会出炉。这种政策反应的结果就是,投资占GDP比重必定会刺穿50%关口--这也会令银行开始为贷款质量的恶化而头痛不已。不管是不是政府引导的,这些压力都可能对失衡的中国经济产生重压。我并不预期全面崩盘,但是我怀疑,明年下半年中国宏观失衡的恶化将变得极为难以管理。
  最后,这种失衡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只有一种解决办法--也就是期待已久的侧重消费的再平衡之路。这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蓄过剩问题--尤其要加大对社保、个人养老金、医保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安全网的投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鼓励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鼓励发展更有活力的消费。对农村家庭收入的支持以及发展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亲消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再平衡才是中国经济的双赢结局。现在马上就能看到的好处有五点:一、侧重消费的政策将促使宏观平衡从供应向需求倾斜--直接解决可持续性问题。二、经济组成的改变将扩大收入基础、减轻收入不平等问题--这是中国和谐社会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内私人消费的增加将减少盈余储蓄--促使贸易和经常项目盈余减少,进而减少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争端。四、转变瞄准出口和投资的资源密集型工业生产模式,将降低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令更轻、更绿色、更清洁的增长模式成为可能。五、侧重消费的策略还将鼓励服务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这是更为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模式。鉴于目前中国服务业仅占GDP的40%,远低于全球标准--再平衡由此在刺激中国下一轮就业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常话说,伟大的公司在强盛和成功之后,都会重塑自身。对伟大的经济体来说也是这样。此次危机恰恰唤醒了中国去重塑自身。外部需求冲击拖延不去,对出口引领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宏观失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抵制再平衡的时间越长,宏观失衡就越可能发展得更加严重,也更加不可持续。我很乐观,中国将运用其最伟大的力量--实用主义--来抓住这次机会。下一个五年计划正在筹划之中,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自满绝非选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脆弱的后危机时代里。
  (作者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王慧卿译) (.第.一.财.经.日.报 .王.慧.卿)

明朝 发表于 2009-10-29 08:16

曹仁超:美股大势已去 A股空间无限
时间:2009年10月29日 07:04:09 中财网
  40多年专注于股票市场投资,30多年坚持撰写"投资者日记",香港信报的董事曹仁超已经被很多人称为"股神"。因为他每天对市场的观点,有白纸黑字在报纸上有据可查,可"信"。
  的确,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曹仁超总是时不时地拿出美股、日股和上证指数的历史走势图,透出分析师的严谨。
  美股大势已去
  上海证券报:你的投资者日记中,每次必然谈到美国故事和美国经济,从今年3月以来,美股涨了很多,你怎么看当前的美国股市?
  曹仁超: 当前谈及投资,美股是必然触及的话题,但以后谈投资,重点不是华尔街,而是陆家嘴(600663)。美国股市走到今天,已经日薄西山。 道琼斯指数尽管最近一度冲上1万点,但是终究是守不住的。因为美国经济在2000年就达到其历史顶峰,美国股市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达到历史顶峰。现在全球的投资热点已经不在美国,而是在新兴市场,在亚洲,在中国,就在陆家嘴。
  从今年3月,美股上涨根本原因是美元弱势而非经济步入另一繁荣期。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大量印钞开始,美国做的事情就是牺牲美元汇价去刺激美股上升,但美联储不可能永远印钞,印钞一停,美股就该跌了。因此尽管今年美股涨很多,仍然不能看成牛市来临,而只是熊市反弹。
  沪深A股由去年11月到今年8月升幅为何那么大;反之,道指要到今年3月才上升?"炒股票的人皆知道,最优质股往往最先见顶,然后才轮到二线股。A股由于前景无限,反而最先见顶(8月4日);美股已进入夕阳无限好,因此亦最迟见顶"。
  上海证券报:您对美国股市看淡,是不是也对美国经济看空?
  曹仁超: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到2007年因政府对金融业缺乏监管引发次债危机,去年更演变成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期间无论伯南克如何大幅减息,股市及楼价仍然下跌……因为2007年起美国已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美国已经日薄西山也是全球经济大气候改变使然。
  从大趋势看,西方经济由16世纪开始进入上升周期,到2000年盛极而衰;反之,中国经济从明清时代开始衰退,到1978年才真正进入上升周期。五百年西方、五百年东方,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从长期看,道指从1966年起止步不前,进入长达十六年熊市(到1982年8月才见底)。在这段时间中,凯恩斯理论所倡导的由政府创造新需求去推动经济向上的做法失效,要到1980年里根采用供应学派理论,即政府透过减税去减少政府在GDP所占比重,把有限资源让给私人企业,让私人企业增加服务及产品供应,美国通胀才得以控制,利率开始向下,资产价格上升,市民消费增加,从而进入了一个长达二十五年的经济繁荣期。
  过去118年,美国出现过十九个熊市,平均跌幅37%,在熊市内的反弹平均升幅为前跌幅40%。2007年10月到今年3月美股跌幅已超过平均跌幅,今年3月至今标普五百指数升幅57%,亦是平均反弹的1.5倍,因此有理由相信今年3月9日开始的反弹将在今年10月结束。鲁宾尼认为,这次美国经济是U形而非V形反转。
  A股空间无限
  上海证券报:你的投资者日记是很多港股投资者的圣经,你怎么看最近的港股市场?
  曹仁超:相比A股市场,港股市场已经可以忽略,至多看看H股。因为,相比A股市场所蕴含的广度和深度,港股市场相对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不过,港股市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香港这块福地在过去受惠于西方,自1982年起又受惠于东方,可以讲左右逢源,得天独厚。
  上海证券报:您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吗?
  曹仁超:中国发展趋势与美国不同,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是个大趋势。如,2000年投资中国股市,是1500点,现在最差是3000点,最少可以赚100%,但同样的时段投资美国股市,则是亏损。其中,还没计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益。股市指数涨跌与宏观经济走势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不要看小的涨跌,从长期看,整个中国股市向上趋势是很明显的。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人已经在富起来的过程中。我不能说一年比一年好,但长期看,至少五年肯定比前五年好,十年肯定比十年好。即1998年比1988年要好,2008年要比1998年要好。每十年一个浪,一浪高过一浪。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看,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这之前,都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上海证券报:现在市场多空看法不一,您是如何看的?
  曹仁超:上证综指我用得少,一般用沪深300指数。从短期看,目前属于牛市第一期,按照波浪理论1、2、3、4、5浪后出现ABC下跌。
  今年7月份我曾发出第三季A股将出现"调整浪"的讯号。事后证明2009年8月4日起,沪深300进入A、B、C调整浪,技术上看至今B浪已完成,9月开始进入C浪。
  也就是说,股市到3000多点后,在涨涨跌跌中上升,最高预期在3200点到3300点,然后出现下跌。由于C浪应该比A浪低,而A出现在2750点,所以,这波下跌应比A浪低,但C浪的底在哪里我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经过C浪下跌后,股市将走出牛市第二期,通常在二期有三个浪到五个浪,也就是说重复1、2、3、4、5浪后出现ABC下跌这样三到五个。牛市二期应该是反复向上的,但与牛市一期相比,二期涨幅不会太大,但时间会长很多。也就是说从1600多点上涨到3400多点的这样大的幅度没有了。
  也许二期几个浪出现2700点相对底部,然后上涨到3600多点,再回来,然后再上涨到4000多点,这样反复向上,这是走得很慢的慢牛,板块轮动效应明显。
  而牛市三期基本上与牛市一期一样,是比较疯狂的,通常是上涨一倍,但时间持续的相对较短。
  上海证券报:能够说出准确的点位吗?
  曹仁超:将来的事情不可能看得太准,要摸着石头过河。整个趋势大概是这样走的,但至于精准的上涨或者下跌的点位,我是没有办法事先知道的。
  因为我常说我只是分析员,不是股神。也就是说根据今天目前的现状,推断未来三个月的走势,然后不断循环向前。
  有一点是明确的,未来三个月应该是反复下跌的,差不多到底的时候,牛市第二期就出现了,投资机会来临了。
  也就是说,未来三个月,上证指数应该从3100多点下调到2700点左右,然后开始二期的上升浪。最高会超过今年8月的新高,出现一浪高于一浪的走势。牛市二期以年为单位,短期内比较看好5年内的行情。
  要学鲨鱼赚大钱
  上海证券报:中国股市的换手率很高,短线高手不断推出。您是如何看的?
  曹仁超:我一直在举例说明小白兔的案例。可爱的小白兔,吃饭通常是吃一口就放下,最终被其他动物吃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80%的炒短线的人都是亏损的,所以不要炒短线。如果改不掉这个坏习惯,就一定会亏钱。
  我们要学习鲨鱼,鲨鱼进食方式很可怕,一口就把对方吞噬,所以,要赚大钱不要赚小钱。
  我经常说过,如果一只股票涨了20%不要急着抛,但如果一只股票跌了15%,就要赶紧卖出。要学会捂股,也要学会止损。另外,要懂得不抄底,不捂顶的道理。
  上海证券报:这些年投资经验中,您一般选用什么技术指标判断个股?
  曹仁超:我一般常用RSI相对强弱指标,从大盘看,一旦与股指走势相背离,说明大势会转向。就个股而言,与整个市场相比,该股票RSI走势是否强于大盘,即看RSI的升幅大小显示强弱,应该寻找RSI强的股票。
  这与国家在全国挑选运动员一样,要在全国各队寻找最优秀的运动员。
  但有一点要明确,在股市里,最要紧的是看大趋势而不是技术分析。否则,只懂技术分析,研究走势,永远不可能成为赚钱大户。
  上海证券报:投资者一般喜欢跟风,您如何看?
  曹仁超:如果是基本面,要看政府的政策走向,寻找与政策相吻合,受益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及行业。如果说这是跟风,那也是跟政府的风。
  政府看好的东西,一定有想象空间,一定要跟随他。不过,也不是一概而论。如,政府现在力推的清洁能源,如果其他发达国家行动迟缓,很难形成太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跟风也要有所选择。
  上海证券报:目前,在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的28家创业板企业中,发行市盈率平均达到50倍。与之相比的是,A股主板和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为38倍。您如何看?
  曹仁超:虚高的市盈率说明企业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业绩,买这样的股票有着极大的风险,要谨防香港创业板的悲剧重演。我提醒投资者,内地创业板进入门槛不清楚,但由于香港创业板进入门槛很低,香港创业板99%都失败的。
  许多去创业板上市的,是希望借助这块跳板去主板上市,香港人对创业板没有兴趣。主板公司平均市盈率在28-32倍,创业板公司市盈率在40倍,最高到80倍,为什么创业板公司素质低,反而更值钱,我不明白。看到过2006-2007年A股市场的疯狂之后,我没有胆子低估创业板的上升能力,可能是爆炸性上升,恐慌性抛售。
  上海证券报:就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你认为哪些板块值得投资?
  曹仁超:从长期而言,我看到金融和地产,尤其是地产。从全球看,在人均GDP未达到3万美元之前,房地产总是很有潜力。现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人均GDP远远没有达到3万美元的水平,因此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买内地的房地产企业股票,比在内地买房更方便,空间也更大。
  金融企业也是很好的投资选择。现在工商银行(601398)、中国银行(601988)已经变成全球最大的银行,经营稳健,投资风险很小。
  当然,零售和消费品行业我也比较喜欢。如果能出现像麦当劳、沃尔玛这样可以不断复制,规模迅速做大的零售行业,我认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也值得投资。

cqhyhth 发表于 2009-10-29 08:36

真早:*19*:

淡定7653122 发表于 2010-1-17 13:53

写的太好了倒霉的我,6000进入股市现在还算活着吧   学习

增量 发表于 2010-1-22 22:26

不错 谢谢分享

liuyou24 发表于 2010-1-31 16:10

学习中、学习中、

liuyou24 发表于 2010-1-31 16:11

学习中、学习中、

百草园木屋 发表于 2010-3-14 03:33

#*)*# #*)*#
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搞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