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万亿外储考虑开闸 全球资产配置成全新课题
1.95万亿的外汇储备到底要怎么用?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考虑这个问题并有望在近期付诸行动。 2月1日,出访欧洲的温家宝总理在伦敦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正在研究如何运用外汇储备,希望用外汇购买亟须的设备和技术。“一个好的开始——外储终于要‘瘦身’了,从外储结构调整到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是时候思考与行动了。”权威人士透露,“至于具体操作技术问题,可以有很多方式与形式。”
而这将是中国外汇储备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走出的第一步。
结构之“痛”
中国外汇储备有着说不出来的“痛”。
据美国财政部1月16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各主要债权人共持有美国各种债券30.85万亿美元;中国是其最大债权人,持有6819亿美元;而2007年底的这一数据是4776亿美元;去年增持了1342亿美元。
这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不买美国国债,又能买什么呢?更不可能大幅减持;不断增持美国债与外储的增长密切相关。”上述人士称,“而美国国债又是相对其他资产而言,较为安全的投资品种”。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占比高达70%左右;其他的25%则为诸如澳大利亚元、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资产;包括投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债券等。
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孟庆轩博士认为:由于历史性原因外储以美元资产居多,其中长期美国国债占比又较大;在美元主导地位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大的情势下,外储安排的资产分布、货币组合与投资组合需要动态优化。
“外储理想的投资安排应该是多种货币组合,多种资产组合,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战略性资产和战术性资产”,孟庆轩说,“过去较长时期我们注重的是吸引外资,现在应该反向操作,实施多类别合规企业走向国际的战略,这是动态化、分散化管理外储的路径,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技术和策略问题,关键要有整体部署。”
“不能再犹豫了,应果断将外汇结余转换成商品和权益性资产。”有关学者建议。因为,1.95万亿外储恐无法避免在全球通货严重过剩情况下的通货膨胀,这意味着资产价值会大幅缩水,一旦发生,损失将难以估量。
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导吴念鲁说,此时正值结构调整的良机,进口战略资源,扩大对外发展,维系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为扩大内需打下基础。
全球配置迈步
“是时候减持美元资产了,并择机购买尚处于低价位的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以及资源性资产。”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
但一位政府官员认为,动用外汇储备去采购国外的设备与技术,还存在一些技术操作问题。
吴念鲁说,就央行角度而言,管理外储本着安全、流动性、保值的原则,只是持有不同货币,以及各种类型的金融资产,进行盈利性市场操作,而不能直接去买卖股票,包括商品,以及权益性资产。
在吴念鲁看来,采购商品不妨通过进口的形式,即使用外汇储备,但央行、外管局并不参与运作,届时,落实到进口协议书上,再由商务部、发改委等具体操作。
至于资金的使用,“或通过人民币发债,或用人民币贷款买出外汇;再者是进出口公司找外汇贷款,从央行把外汇买出来。”有关专家认为。
通过这些采购,既可以更好地利用外汇储备,也可以减缓顺差压力。
除去买设备和技术之事外,有关部委也一直主张通过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资源来减顺差,比如,石油、铁矿石等。“现在全球价格这么低,正是机会。”上述官员说。
金融专家谭雅玲亦认为,在油价和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动用外汇进行战略能源储备以及其他资源储备,是当前外储的较好流向。
而用外储无论是购买设备、技术也好,抑或采购原材料资源也罢,对政府而言,需要做的战略课题是全球资产配置与投资组合。 :*22*: :*19*: :*19*: :*18*: :*18*:
龚方雄:动用外汇储备刺激经济大有可为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昨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的净买入国;中国大量抛售美国国债的风险极低,中国决策者或考虑动用外汇储备增强财政部的开支能力。龚方雄表示,在各方通过银行贷款、发行特别债券或以参股的方式为中央政府提供支持的情况下,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的资金应可获得。鉴于全球衰退加剧,加之中国政府考虑通过其他措施促进国内经济(尤其是国内消费),政府考虑动用巨额外汇储备刺激增长的举措非常合理。在部署巨额外汇储备时,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央行向财政部借出美元资产。财政部可将"从央行借入的美元"经央行"兑换"为人民币,然后用于财政刺激方案。事实上,就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近年来,海外净资产占主要部分,且比例越来越大)而言,该项操作提高了政府对央行的借债;就负债而言,此举将增加货币流通量及整体的货币供应。藉此,财政部以可以想象的低融资成本(鉴于目前美国国债的孳息较低,且人民币兑美元在未来数年升值的可能性极大)进行开支(特别是用作促进国内开支需求)的能力将大大增加,而此类支出便可特别用于促进国内消费。
页:
[1]